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步龙应台

散步龙应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散步龙应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散步龙应台

散步龙应台范文第1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相信每个读了《目送》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省高雄县,1974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中国台湾、德国多所大学。著有《野火集》《银色仙人掌》《百年思索》《孩子你慢慢来》等十多部作品。她的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她秉持着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地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她的文字风格跨度极大,所著的文学论述、散文、小说等作品,往往展现出各种绰约的面貌。

《目送》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正如作者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这本书以温柔的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同时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的有情细节,表现出其细腻的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喜悦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向人生的深沉。

这本书里除了七十四篇精彩的散文,更收录了龙应台以相机在台湾、香港等各地所捕捉的人生风景,图文并茂地呈现人生,淡雅运笔写出春满花枝的生活。作者曾说自己为人父母后开始上人生的课,且自谦成绩不佳,而她口中这堂困难无比的课,正是我们所有人必上且百味杂陈的一堂课。

三个兄弟,都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回摆下了所有手边的事情,在清明节带妈妈回乡。火车站大厅里,人潮涌动,大多是背着背包、拎着皮包、推着带滚轮的庞大行李箱,扶老携幼地,准备搭九广铁路北上。就在这川流不息的滚滚红尘里,妈妈突然停住了脚。

她皱着眉头说:“这,是什么地方?”

哥哥原来就一路牵着她的手,这时不得不停下来,说:“这是香港,我们要去搭火车。”

妈妈露出惶惑的神情:“我不认得这里,”她说,“我要回家。”

我在一旁小声提醒哥哥:“快走,火车要开了,而且还要过海关。”

身为医生的弟弟本来像个主治医师一样背着两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没穿白袍,这时一大步跨前,对妈妈说:“这就是带你回家的路,没有错。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说话时,脸上不带表情,看不出任何一点情绪或情感,口气却习惯性地带着权威。三十年的职业训练使他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

妈妈也不看他,眼睛盯着磨石地面,半妥协、半威胁地回答:“好,那就马上带我回家。”她开步走了。从后面看她,身躯那样瘦弱,背有点儿驼,手被两个儿子两边牵着,她的步履细碎,一小步接着一小步往前走。

陪她在乡下散步的时候,看见她踩着碎步低头走路,我说:“妈,不要像老鼠一样走路,来,马路很平,我牵你手,不会跌倒的。试试看把脚步打开,你看——”我把脚伸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势,“你看,脚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脚跨大出去,但是没走几步,又低头走起碎步来。

从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吗?从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吗?弟弟在电话里解释:“脑的萎缩,或者用药,都会造成对空间的不确定感。”

散步散到太阳落到了大武山后头,粉红色的云霞突然喷涌上天,在油画似的黄昏光彩里我们回到她的卧房。她在卧房里四处张望,仓皇地说:“这,是什么地方?”我指着墙上一整排学士照、博士照,说:“都是你儿女的照片,那当然是你家喽。”

她走近墙边,抬头看照片,从左到右一张一张看过去。半晌,回过头来看着我,眼里说不出是悲伤还是空洞——我仿佛听见窗外有一只细小的蟋蟀低低在叫,下沉的夕阳碰到大武山的棱线、喷出满天红霞的那一刻,森林里的小动物是否也有声音发出?

还没开灯,她就立在那白墙边,像一个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说:“……不认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过渺茫从窗帘的缝里射进来,刚好映出了她灰白的头发。

火车滑开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快速倒带”,不知是快速倒往过去还是快速转向未来,只见它一幕一幕从眼前飞快逝去。

因为是晚班车,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头假寐,陷入沉静,让火车往前行驶的轰隆巨响决定了一切。妈妈手抓着前座的椅背,颤巍巍站了起来。她看看前方,一纵列座位伸向模糊的远处;她转过身来看往后方,列车的门紧紧关着,看不见门后头的深浅。她看向车厢两侧窗外,布帘都已拉上,只有动荡不安的光,忽明忽灭、时强时弱,随着火车奔驰的速度像闪电一样打进来。她紧紧抓着椅背,维持身体的平衡,然后,她开始往前走。我紧跟着亦步亦趋,一只手搭着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却见她用力地拨开我的手,转身说:“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睛蓄满了泪光,声音凄恻。

我把她抱进怀里,把她的头按在我胸口,紧紧地拥抱她,也许我身体的温暖可以让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边说:“这班火车就是要带你回家的,只是还没到,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过来,我们默默对望。是的,我们都知道了:妈妈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个有邮政编码、邮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在那个时光的笼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闹,厨房里正传来煎鱼的香气,丈夫正从她身后捂着她的双眼要她猜是谁,门外有人高喊“限时专送拿印章来”……

妈妈是那个搭了“时光机器”来到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车的旅人。

本文是作者真性情的流露,反映了现实的问题:我们找不到家了。那个家,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而人生之无奈亦不过如此。文章将深刻的感悟寓于平静的文字,但情感是如此激荡,仿佛大海与礁石相触之时碰出的浪花。龙应台的文字既波澜起伏又柔软可亲,这种波澜是平静中的波澜,柔软是温暖里的柔软。

散步龙应台范文第2篇

我拉着外出的行李箱,一步一回头,韩寒在他奶奶怀里看着我缓慢的样子,欢呼雀跃,还伸着小手做着摆摆的姿势,一周岁的他,并不知道,妈妈要离开很久,为了生活。

我与韩寒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由清晰的轮廓变成了模糊,韩寒穿着一件格子上衣,我不断的回头,好像穿越广阔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与我的凝望的目光隔空交会。

他小小的身影模糊在我回头的目光里。

七岁的时候,韩寒去了上海一所民办的学校,开学那天,许多的小朋友,把手放在自己的爸爸妈妈的手中,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小学一年级,但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将开始了自己人的学业。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向不同的方向,韩寒背着一个花色书包往前走,不断的回头,我的目光对上他怯怯的眼神,内心一颤,仿佛,他不是去学堂,而是战场,

我看见他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门里。

十七岁,韩寒和许多孩子一样,缀学打工,只是他显得比较悲凉,因为父亲过早的去世。看他拿着大包小包离开的背影,我想起了他三岁的时候所学会的第一首歌<;<;流浪>;>;。

当出租车停在他的面前,我等候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他没有。

遇到双休时,韩寒便来到我居住的地方,与其说是来看我,不如说是来看电脑,电脑里,有他最爱的游戏,他坐在电脑前,几乎忘了世界的存在,我站在他的身后,想和他交流,但是,到嗓头的话总是被他不耐烦的样子给打住。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心世界里和我一样的波涛忧郁。但是,我进不去。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越来越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一直都有一个习惯,习惯无论是逛街还是散步,都喜欢他握着我的手,这一握,就是十多年,经常,我坐在他的副驾位上熟睡,醒来发现,身上盖着的总是他的上衣,他常说,"有我的地方,你什么都不要怕。"

我们约定好,等自己的生活很宽敞的时候,就去北京旅游,长城,天安门,博物馆,我们向往的地方。

这是今生无法兑现的约定。

生意忙过去,我就去医院看他,那时候,他也不过是34岁,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经常,咳嗽吐出了血,但有时候,我必须要去打理店面,因为生活,还得继续,把他交给姐姐们,看着轮椅的背影,然后消失在视线里。

散步龙应台范文第3篇

——读《孩子》有感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张璟宜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的射了出来。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卡里尔·纪伯伦《先知》第四章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这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深刻见解。的确,父母可以给孩子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父母可以荫庇孩子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父母可以努力去模仿孩子,却不能使孩子像他们。父母是弓,孩子是箭。总有一天,箭会脱离了弓,飞向遥远的前方。诗人用优美的诗句将自己的观点娓娓道来。

这首诗让我感触良多。我想起了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段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们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每当我读到这段话时,心总会剧烈地颤动一下。这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想象一下,当我们步入中年,得到了年轻时所追求的生活。我们平静下来才发现父母已经远去,子女们要远行,朋友们也渐渐散去。但我们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

散步龙应台范文第4篇

有一天,上帝给智者一个任务,叫智者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了,智者不断的催促它,吓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智者,仿佛说:“我已经很尽力了!”智者又气又急,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爬得更慢,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动了,而筋疲力尽的智者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无奈之下,智者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智者牵着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智者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智者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的身后,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智者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是花园。接着,智者听见了虫鸣鸟叫,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好远。等智者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迎接。未等智者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向另外一个“驿站”爬去。智者忽然明白: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这只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这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就是一个智者的角色。

(一)智者应该学会“慢”。

教育是一项需要耐心、爱心的事业,慢就是体现耐心和爱心的一种尺子。精英、尖子生毕竟是少数,那么对待大多数普通的学生,就需要慢慢来,需要更多的耐心、爱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我们当教师的最好常常问问自己,今天我对学生耐心了吗?是不是有些急躁?印度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有一句很有名的短诗:“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性,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回首反思现实的教育:选择“适合的学生”教育,不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打着“为了儿童美好的明天”的旗号,用繁琐、机械、单调、枯燥的课业训练,生冷、刻板、教条的清规戒律,限制、打压、扼杀儿童的天性,致使学生逃学、厌学。甚至有孩子说:“妈妈带我到没有学校的地方去吧。”

特别是对学困生,教师缺少了“慢”的功夫。老师们没有耐心等他们结结巴巴读完一段课文;没有耐心等他们憋红了脸算不出一道数学题;没有耐心跟他们纠缠今天的作业做没做,更没有耐心研究研究他们为什么而不爱学习。

现在有多少学校正在成为名利场、试验场、机器制造厂。当升学率成为考核学校优劣最重要的标尺时,有多少学校不手握皮鞭驱赶着孩子们在作业和考试的牧场上奔走?当学习成绩成为衡量一个学生优劣最主要标准时,有多少老师不手拿尺子按照成绩好坏来丈量学生?当急功近利的升学、考试、成绩成为决定孩子命运最关键的砝码时,还有多少人会奢侈地、不合时宜地把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挂在嘴边、付诸实践?

教育要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这是科学发展观对教育的要求。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并非手段。教育应当懂得学生的天性,珍视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的人格,随顺学生的天性,成全学生的快乐,摆脱对分数与升学率急功近利的追逐,从从容容,慢慢来,用发展的眼光,通过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开阔的空间和施展的舞台。

(二)智者之慢,应以悲悯情怀来润泽。

常常,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赞赏与激励的目光偏向于那些学习优秀的孩子,却用指责、批评、冷淡、轻蔑来对待那些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因学业成绩落后而招来的歧视,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后果:学生的自尊扫地、信心丧失、情感扭曲、心智不健全。还生出了对教育的逃避与对抗,教育异化为剑拔弩张的较量,师生关系紧张,两败俱伤。其症结主要在于教师面对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缺失了一份发自心底的爱与悲悯。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

可是我还要说:教育要以慈悲为怀。对孩子不失望、不苛责、不冷漠、不悲观,让教育的过程始终“生命在场”。

(三)智者之慢,以专业智慧来支撑。

素质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强调教师要因材施教,从学生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因学生选择教法,而不是因学生成绩选择教与不教。有不好教的学生,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不能放弃,对于成绩好,但存在个性缺陷的学生也要关注。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上同步发展,在个性上有特点的发展。最终真正实现均衡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需要教育专业智慧的投入,需要教师持久而专注的研究学生,并在研究中反复思考,尽可能的把每一个孩子禀赋中独特的、别人不可替代的“内在而真实的自我”培育出来,而对其不存在的能力不抱奢望。这注定是个艰难、复杂、费力的过程,只能是“慢的”。

总之,教育是慢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教育是生命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的变化时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潜滋暗长,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追求往往是有害的,是反教育的行为。因此在教育中,教师要带着一种悠闲怡然的心态慢慢去感悟,去偶得,去独特的理解和发现,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和唤醒”,体会到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与教育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散步龙应台范文第5篇

母亲仔细地看着我,打量了一会儿,问:“你是谁啊?我好像见过你。”

我说:“妈妈,我是您的女儿清清啊,还记得吗?”母亲看着我,眼睛里突然有了神采:“啊,你回来啦。什么时候回来的?都长这么高了!”

对面走过的人向我们打招呼,待别人走过去以后,母亲扭头问我:“她是谁?我好像不认识她啊。”我说:“那是咱们以前的邻居。妈妈,您以前最喜欢拍照,现在也可以把见到的都拍下来,那样您就能记住了。”母亲回答:“好。”

母亲的记忆力在迅速下降,经常忘了自己身在何处,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份。但有时却能清晰地记起几十年前的片段,而且连小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天接到电话,我迅速打车过去,在车上一再催促司机开快一点儿。下车时,还不小心扭到了脚,但这些我全顾不上了,一瘸一拐地上楼去。到了便看见母亲正坐在座位上,没事人一样和人聊天。看着一瘸一拐的我,母亲开始不安。她跑过来扶住我说:“清清,你的脚还没好,怎么能四处乱跑!都怪你爸爸没看好你,让你伤到了脚。看我回去怎么教训他。你还疼吗?”

看着母亲认真的神情,我的眼泪快要流出来了。我伤到脚,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年,我还没有上小学,父亲用自行车带我出去玩儿,后来我不小心伤到了脚。那段时间我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的,母亲很心疼,急得一边掉眼泪,一边不停地责怪父亲。而现在,中间隔了这许多光阴,母亲依然清晰记得。

我说:“妈妈,我没事,只是担心您。”母亲笑笑:“我这不是好好的。你看见了吗,咱们院子里那棵玉兰树开花了,真漂亮。”

我顺着母亲的目光看去,发现这个院子里确实有一棵玉兰树,白色的花开得正盛。我们家院子里曾经也有这样一棵玉兰树,只是不及这棵高大,母亲是把它当成自家院子里那一棵了。

以为自己在家里,母亲才会这么心安理得地坐着,全不知道家里已经因为找她闹翻了天。我向找到她的人道谢时,母亲才明白了自己的处境。她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嘟囔:“我记得没走多远,却找不着家了,看来真是老了,没用喽。”我不忍责怪她,只说了句:“妈妈,下次不要乱跑,我们会很担心您。”

很快到了母亲的生日,我给她买了大蛋糕,做了丰盛的饭菜。母亲穿着新衣,显得很高兴。我给小弟方成打电话,他却在那头犹豫:“姐,我正忙着,这边有客户,可能回不去。”我只得对他说:“不管什么客户,你必须回来,妈妈在等你。”说完,便挂了电话。

回过头,我看见母亲从房间里出来,手上捧着一个窄窄的抽屉。她从抽屉里拿出一卷泛黄的纸张,一张张小心铺开,向我展示:“这些都是我女儿的奖状,她从上学成绩就好,一直排前三名,每次去开家长会,我都觉得很自豪。后来,她长大,上重点中学,又上了名牌大学,她一直是最优秀的。”

我有点儿哽咽:“妈妈,您看看我是谁。”母亲看着我,半晌才突然回过神来:“你嘛,你嘛,就是我的清清嘛。这些都是你的。”说着,她笑了,是心满意足的笑。

接着,她又拿出方成的各种获奖证书向我展示。这些发黄的纸张,我和小弟早已忘记,母亲却都当成宝贝一样收着。在往事里,母亲总满脸笑意,也不再有迷茫的神色。而一旦走出回忆,母亲呆呆的神情就让我心疼。

是不是人一旦变老了,就变得不再重要?还比不上一个见了没几面的客户?左等右等,方成都不见人影时,我很生气――现在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人人如此。

我又打方成的电话:“你快点儿回来!听到没有?”方成在那头说:“姐姐,让妈妈等我一下,我马上回来。”

那天,直到很晚,方成才回来,他到家时母亲已经睡着。他知道自己理亏,对我解释说:“姐,真是一个很重要的客户,现在那边还没完事,我是请假出来的。”我冷笑:“多重要的客户,比妈妈还重要是不是?你知道妈妈等了你多久吗?”我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还把那一摞泛黄的奖状、证书都递给他:“你看看,这些你还记得吗?妈妈却记得。她忘了自己,却记得我们。而你却告诉我抽不出时间来看她。”

第二天,母亲醒来后一个劲儿埋怨自己:“怎么就睡着了呢,年纪就是大了啊。成成回来了没有?”我答:“他回来了,一大早又走了。”母亲“哦”了一声,不再说话。我说:“妈妈,过两天有空他还会再来的。”母亲立刻高兴起来:“我知道的,他就是太忙了。”

下午,我收拾好东西,向母亲告别:“妈妈,我也要走了,过两天再回来。”母亲应着:“哦,我知道,你也要上班的,是不是?你要早点儿回来啊。要不,说不定我就忘了你了。”我笑:“不会的,妈妈,到时候我再跟您说我是您的女儿,是您的女儿,直到您记得为止。”

母亲送我出来时,为我整了整衣领。我笑笑:“妈妈,我走了。”母亲朝我挥手:“早点儿回来。”

走出好远,我回过头看,见母亲仍然站在原地,身影显得很单薄,背也有些驼。我不知不觉湿了眼眶:我们都大了,妈妈却老了,老到有时会忘记自己;而我们忘记的,她却记得。

有多少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没有时间回家看望父母。我们总是这样,越是亲近的人,越对他们敷衍。突然想起龙应台的一句话: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相关期刊更多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诗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