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检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微生物检验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 :     微生物检验;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在诸多领域的工作中都涉及微生物检验环节,如食品、药品等的检验,对保障相关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检验也是实验室检测的重要手段,根据检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微生物检验手段能更好地提升微生物检验效果与水平,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不断深入研究微生物检验技术,把握好微生物检验的发展趋势,使其在相关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1、 微生物检验技术概述

微生物检验主要是对部分产品(一般是口服的食品、药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开展定性或者定量检验的技术。该技术涉及诸多领域与行业,如食品、饮用水、外用或口服的药品、需灭菌的产品和化妆品等,此类产品卫生标准有明确的规定,通过微生物检验技术对其微生物污染实现严格控制,避免各类有害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而对广大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危害。在微生物的常规检验中,主要的测定内容有需氧菌的总数、霉菌的总数、肠道的致病菌、化脓性的致病菌、食物的中毒菌、破伤风的厌氧菌、活螨虫和螨虫卵以及大肠菌群等。在微生物检验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检验的程序,在样品检验前一定要对操作的环境提前采取灭菌处理,操作期间谨防出现二次污染[1]。

在微生物检验中,基本操作有接种、分离纯化、培养、鉴定和保存等。在接种方面,常用的方法有划线接种、三点接种、穿刺接种、浇混接种、涂布接种、液体接种、注射接种、活体接种等。对培养基完成高压灭菌后,通过已灭菌处理的工具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含菌材料向培养基上接种。在分离纯化方面,若一个菌落内的所有细胞都来自一个亲代细胞,此菌落就被称作纯培养。在鉴定菌种时,用到的微生物要求是纯培养物,而纯培养物的获取就是分离纯化的过程,方法也有很多,如倾注平板、涂布平板、平板划线、富集培养、厌氧处理、单细胞分离等。在培养方面,以培养时对氧气的需求情况为标准,可以分为好氧培养、厌氧培养;以培养基的物理状态为标准,可以分为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在鉴定方面,主要涉及形态学的观察、生理生化的试验、化学成分的分析、基因型的分析、系统发育的分析等内容。在保存方面,基本原理是挑选优良的纯培养物,使其处于休眠状态,然后人为创造有利于其休眠的环境,使其在长期保存后依然具备菌种原有的优良特性[2]。比较常用的方法有定期移植方法、液体石蜡方法、真空冷冻干燥法、低温冻结方法等。

2、 基因检测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在微生物鉴定中,基因检测是一种新技术,目前已经研究出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此方法主要是对大量DNA的小片段进行检测,通过特定算法对个体检测的数据与参考基因的序列实施对比,发现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以医学临床中的微生物检验为例,NGS可以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鉴定。对病原微生物的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包括涂片镜检处理、分离培养、质谱和生化反应等,但此类方法呈现出周期长、灵敏度低和过程复杂等缺点,对分枝杆菌的菌种鉴定用时需30~40 d,对苛养菌、病毒等的培养条件也极为苛刻,大大增加了培养的难度。分子诊断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有效解决了上述病原体的鉴定问题,但不能解决未知的微生物检验难题,因为未知的微生物核酸序列也未知,无法设计引物,这也成为该技术最大的难题[3]。在NGS检测中,不需要对病原体实施分离培养处理,也不依赖已知的核酸序列,能直接实现标本的测序、鉴别,有效节省了检测时间、提升了诊断效率,在对未知物种和难培养病原体的鉴定中具有显着的优势。在对病原体的鉴定中,NGS的应用主要包括两种方法,分别是r RNA基因测序、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其中,r RNA基因测序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细菌和真菌等鉴定,也是菌群分析环节的基础;WGS和r RNA基因测序方法相比,WGS能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适合在病毒的鉴定中使用。大部分的病毒是不可培养的,且存在高度变异的情况,NGS和基因芯片、Sanger测序法等相比,NGS具有更高的效率,也不需要设计特定探针,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标本病毒鉴定。

3 、微生物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鉴定的定义是以现有的分类系统对未知微生物的特征实施测定,以对其实施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等大类区分,或对属、种和菌株水平进行确定的过程。在鉴定污染微生物时,一般结合鉴定的水平合理选择鉴定的方法。在微生物的鉴定中,传统方法(经典的生化反应、革兰氏染色的显微镜鉴别等)一般适用于大多数非无菌类药品的生产以及部分无菌生产环境中的风险评估。但在药品的微生物污染相关事件中,通过传统的方法并不能满足快速分型、准确鉴定和溯源分析等需求,所以,研究分子生物学时产生的基因型鉴定法逐渐得到应用[4]。

采用传统技术鉴定表型主要包括菌落形态的观察、染色、生化鉴定、显微镜检查等环节,呈现出成本低和便于操作等优点。但微生物表型存在一定的可变性,不同的生长环境会对其表观形态产生影响,如不同培养基内的微生物可能有不同的颜色。同时,传统表型鉴定技术对人员经验和培养条件较为依赖,在一些生长缓慢、培养难度大、需特殊营养的微生物鉴定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微生物鉴定技术逐渐在药品污染的微生物鉴定、溯源分析以及污染调查等方面得到广泛运用,此类技术实现了对传统表型鉴定的拓展与丰富,如生化鉴定系统(如VITEK和API的系统)、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MALDI-TOF-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以碳源分析为基础的全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脂肪酸鉴定系统等,有效提升了微生物的鉴定效率和药品质量的控制水平。

随着鉴定技术的发展,基因型鉴定技术被研发出来,这是一种以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为基础,对其分子实施生物学鉴定的技术,不依赖微生物的培养,是一种现代化的鉴定技术类型。基因型鉴定技术和表型鉴定技术存在很大不同,其数据库较为完善,能以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为基础,通过差异分析对微生物进行鉴定,呈现出高效率、高准确度和高通量等特点。在自然环境中,约有10%的物种能以分离培养的方法获取,以微生物的培养为基础的传统表型鉴定具有很大的应用局限性,而采用基因型鉴定,以16S r RNA的高通量式测序法获取的微生物群落信息就十分全面。当然,基因型鉴定也有一定的缺陷,使用16S r RNA法时,不能对某些亲缘较近、不明显的特征序列类微生物进行准确鉴定;采用高通量的测序分析混合样本时,不能有效排除已死亡的微生物干扰因素等[5]。

4、 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很多技术类型,各有优缺点。为了有效地弥补各检验方式的缺陷,可以对多种方式实现联合运用。在选择检验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相应条件,特别是检验中对灵敏度的要求。因此,提升灵敏度、消除假阳性是检验技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关注内容。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微生物检验技术朝着高度自动化以及简便快速的方向发展。目前,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在自动化的仪器联合中,已经被运用于病原菌的诊断和鉴定、耐药基因的检测等方面。要想实现高质、高效和价格低廉等有效统一,就要改变临床中病原菌的检验现状以及传统观念,在各学科的交叉发展中,新型检验技术也会越来越多。

近年来,新型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如电化学和比浊法等技术,可以对药品内的活微生物实现直接测定;固相细胞的计数法以及流式细胞的计数法等,能分析微生物细胞内的特定成分。上述技术能提高药品检测的准确性,也能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因此,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基于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想实现药品中微生物检验的进步,还要完善检验标准,提升相关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因为药品检验期间需要人工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会对检测结果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升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对检测人员开展定期培训。目前,在药品微生物的检验中,软硬件设备都得到了显着改善,且药品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也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无菌制剂的研究已取得显着成就,推动着检验项目和方法、药典制定的依据等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6]。

5 、结语

微生物的检验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也逐渐产生了很多检验技术和方法,各有优点与不足。为了促进相关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还需要对检验技术不断进行研究,把握好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推动检验技术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梅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家庭医药,2018(7):59.

[2]李茂峰.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及其自动化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导刊, 2017(18):120.

[3]王颖临床微生物快速检验技术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 2017(23):6-7.

[4]郑小玲,王银环,陈君豪,等药品微生物检验替代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药物分析杂志, 2020(4):8-13.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空气微生物;检验;细菌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8-01

存在于空气中的微生物。是主要的空中浮游生物。对较干燥环境和对紫外线具有抗性的种类,主要有附着于尘埃上的从地面飞起的球菌属(包括八叠球菌属在内的好氧菌);形成孢子的好氧性杆菌(如枯草芽孢杆菌);色串孢属等野生酵母;青霉等霉菌的孢子等。下面将空气微生物的检验技术分析汇报如下。

1各类微生物的基本检验程序

空气中微生物检验主要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类的检验。

2几种常见空气微生物采样

方法及细菌菌落总数测定

2.1Andersen采样器

2.1.1构造: 新型采样器是Andersenl958年研制而成由采样胶体、流量剂、压力计和抽气泵组成。

2.1.2特点: ①采集空气微粒范围宽;

②采样效率高;

③生物失活率低;

④敏感性高;

⑤操作简便;

⑥应用范围广,常用于空气致病微生物的采集。

2.1.3操作步骤:①消毒

采样器的消毒方法有3种:75%酒精;高压蒸气灭菌:用于采样头的消毒;环氧乙烷消毒。

②有关参数设定:

流量,28.3L/min,固定流量抽吸空气,流量准确与否是该采样器操作的关键所在,流量不准或未经校正的采样器不可使用。真空度,0.1354kPa。若真空度不够,可影响气流速度,从而影响采样效率。

③平皿制备

采样用培养基平皿要提前一天准备好,每个样品需6个平皿,预置37℃18~24h培养,无细菌生长,即可用于采样。

④采样高度

根据采样目的而定,一般置于人的呼吸带高度,大约1.0~1.5m左右,并且采样人员应远离采样头。采集时间要根据现场微生物污染程度而定。

⑤培养

打开采样器,盖上平皿盖。细菌培养37℃培养48h,真菌培养28℃培养72h。

⑥菌落计数:计数方法可以采用分段计数及菌落计数器进行。一般以菌落形成单位表示。一般每个平皿最多不超过250cfu。

2.2THK-201型采样器

2.2.1构造: THK-201型采样器是在JWL型采样器基础上改进而成。基本构成包括:采样头、流量计、抽气泵、可调电路。

2.2.2特性: ①采样头的筛孔(隙)为可调式;

②捕获率高;

③适应范围广,在不同环境通过调节筛孔来采集不同大小的微粒提高了其应用范围,可采集细菌、真菌、病毒、立克次体、原生动物、植物、花粉、藻类等,适用于环保、生物工程、医疗卫生、卫生防疫、工农牧业、食品加工业等;

④功能齐全。

2.2.3操作步骤: ①平板制备

制作平皿培养基应注意厚薄均匀,保证无菌。琼脂浓度要较其他采样方法略高一点(≤2.4%),过高过低均会影响采样效率。

②仪器相关参数

电源,工作电压:220V;转速,选档,定时范围;流量,5~35L/min;采样筛头,最小狭缝≤20μm,最大500μm。根据需要分级调节,使用时要对环境中微生物有一个大略估计,以便进行筛孔调节。

③培养

方法和时间同Andersen采样器。

2.3自然沉降采样法

2.3.1特点:①简便易操作,不需特殊采样器,只需采样的平皿培养基。

②能反映沉降细菌的数量,特别是医院的烧伤外科、手术室、人流室等一些相对空气流动性不大,但空气中微生物在静止时下落到物表,造成污染,更严重的造成院内感染。

③可用于粗略反映空气中细菌污染状况。

④此法不足之处:用下落菌推算空气中悬浮菌量,有推理上的错误。比较公认的是奥梅梁斯基的公式来推算浓度,他认为在100cm2培养基表面,5min内能落下约10L空气中所含菌量。标准细菌种类较少。采样条件要保证无菌状态,十分难以控制[1]。

2.3.2自然沉降法采样的操作步骤:①培养基的制备:

一般采用9cm直径平皿制作。细菌用普通营养琼脂,真菌用沙堡培养基或察氏培养基。制备好的平板应置35~37℃预培养18~24h,选无菌生长的平皿用于采样。

②选择检测点:

室内面积≤30m2沿一对角线上取三点,即中间一点两端各距墙1m处各取一点,室内面积>30m2,设东、南、西、北、中5个点,各点均距墙1m,采样高度0.8~1.5m。若使用采样器监测时,采样器应距地面高度33cm,离门窗及人员流动1m以上,且采样器与采样者要保持一定距离(50cm),防止采样者自身细菌被吸入采样器而影响检测结果。室外采样要根据该地区气象、交通、大气污染程度、建筑物布局、有无树林等进行合理选点,选点数不定,每个点采样高度1.5m以上。可以一个点同时放置两个平皿,以平均菌落数代表该点的菌落数。

③暴露平血时间:

原则是保证客观反映采样点情况,采样后平皿中生长的菌落数要便于准确计数,太多以至于无法计数将造成较大偏差,一般洁净室内暴皿时间可在5~30min,一般室内较洁净的地方,多采用暴皿5min即可。

④培养:

细菌样品35~37℃培养48h,真菌样品置28℃培养72h。

2.4JWL型采样器

2.4.1结构: 由采样头、流量计、抽气泵、电源电路4部分构成。

2.4.2特点: ①采样的平皿可以转动,使平皿上菌落均匀分布;

②交一直流两用,应用简便;

③自动按时采样,可采细菌和病毒;

④但对空气中占大多数的粒子捕获率低。

2.4.3操作步骤: ①平皿制备

细菌用普通琼脂,真菌用选择性培养基(如察氏培养基)。平皿要求厚薄均匀,表面水平,加培养基量4.5ml,琼脂浓度1.8%~2.4%为宜。

②采样相关参数的调整

电源,220V,备24V直流蓄电池;流量调节,25~30L/min;空气压力,采样系统98~245kPa,电气系统为86.6~106.6kPa;采样时间,一次不得超过15min;采样高度,1.0~1.5m[2]。

③培养

同Andersen采样法。

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TU277.1 文献标识码:A

1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microorganism, microbe)是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蓝细菌(过去称蓝藻或蓝绿藻),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类病毒和朊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繁殖快,代谢类型多,活性强,分布广泛,数量多,易变异。

3检验材料及快速检验方法

3.1培养基和试剂:所有培养基及生化试剂为市售成品培养基或按国家标准GB/T4789.28-2003配制,诊断血清可由生物制品研究所购买,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3.2实验仪器:食物中毒快速检测箱,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微型电子天平,便携式超声波清洗(提取)器,微型电热水浴锅,微型离心机,便携式食品粉碎机等。

3.3检验方法:国家标准法 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胞杆菌等采用食品微生物检验方法检测。速测卡法(纸片法),酶抑制率法(分光光度法)等。食品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可分为:

3.3.1菌落总数快速检验:用于各类食品及饮用水中菌落总数的测定,由细菌营养培养基、吸水凝胶和酶显色剂等组成。与传统方法相比,省去了配制培养基、消毒和培养器皿的清洗处理等大量辅工作, 随时可以开始进行抽样检测,而且操作简便,通过酶显色剂的放大作用,使菌落提前清晰地显现出来,培养十几小时就开始出现红色菌斑,非常适合于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使用。使用方法:取样品25g(或mL)放入含有225mL无菌水的玻璃瓶内, 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 1mL,注入含有9mL 灭菌水的试管内,用 1mL灭菌吸管反复吸吹做成 1:100的稀释液,以此类推,每次换一支吸管。一般食品选3个稀释度进行检测,含菌量少的液体样品(如食用纯水和矿泉水等)可直接用原液检测。将检验纸片水平放台面上,揭开上面的透明薄膜,用灭菌吸管吸取样品原液或稀释液1mL,均匀加到中央的滤纸片上,然后轻轻将上盖膜放下,静置5分钟。用手指先沿方格区边缘刮一下,防止水外流,然后再在中间轻轻推刮,使水分在纸片方格区内均匀分布,并将气泡赶走。将加了样的检验纸片每6片叠放在一起,放入自封袋中,平放在37℃培养箱内培养24-48小时。细菌在纸片上生长后会显示红色斑点,选择菌落数适中(10-100个)的纸片进行计数,乘以稀释倍数后即为每克(或毫升)样品中所含的细菌菌落总数。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其实有数报告,大于100 时,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字,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后面的0用10的指数来表示。

3.3.2食品、饮料大肠菌群快速检验: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大肠菌群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食品及食品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的程度。本品可用于检测饮料、饮用纯水及各类食品中的大肠菌群数,与国标法中的九管法相对应,将原来几步的试验简化为一步,时间由一个星期左右缩短为十几个小时,而且为使用者省去了制备培养基的麻烦,非常适合于食品生产企业自检和食品卫生检验部门使用。使用方法: 样品25克(或亳升)放入含有225 亳升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玻璃瓶(瓶内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内,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均匀释释液,用1毫升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注入含有9亳升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做成1:100的稀释液,以此类推,每次换一支吸管;选两个稀释度进行检测,一般情况下,饮料和饮用水采用原液和1:10两个稀释度,其他食品采用1:10和1:100这两个稀释度。本品每份由三片大纸片(二片重叠放在一个袋中算作一片)和六片小纸片组成,用10升灭菌吸管吸取10亳升原液或第一个稀释度的稀释液加到含有大纸片的塑料袋中,吸透后平放,做三个重复,再用1亳升灭菌吸管吸取1亳升同一稀释度的稀释液涂布到含有小纸片的塑料袋中,做三个重复。然后再取一支1亳升灭菌吸管吸取1亳升第二个稀释度的稀释液涂布到含有小纸片的塑料袋中,做三个重复;将接种好的纸片(可叠放)放入35°C培养箱中培养15-24小时,若纸片变黄或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为大肠菌群阳性纸片, 纸片保持紫兰色不变或在紫兰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但周围没有黄色均为大肠菌群阴性纸片,记录每个稀释度大肠菌群阳性纸片数,根据大肠菌群 MPN 表查出相应的大肠菌群数。如接种的第一个稀释度的稀释液为原液,应将表上查出的结果除以10,以此类推。

3.3.3水质大肠菌群快速检验:大肠菌群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工作中。大肠菌群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经常活动的场所以及有粪便污染的地方,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食品及食品生产过程中受污染的程度。本品可用于检测水源水中的大肠菌群数,与国标法相对应,将原来几步的试验简化为一步,时间由一个星期左右缩短为十几个小时,而且省去了制备培养基和清洗器皿的麻烦,非常适合于生产企业自检和卫生检验部门使用。方法提要:将不同量的水样接种到含有乳糖、显色剂和选择性培养基的快速检验纸片上,经培养后能够在纸片上生长并发酵乳糖产酸的即为大肠菌群阳性,根据阳性反应结果可测出原水样中大肠菌群的 MPN(最可能数)值。使用方法:用灭菌吸管吸取10mL水样插入装有大纸片的塑料薄膜袋中,均匀涂布,共做5个重复;分别取 1mL 水样加到小纸片中,共接5个重复;另取 1mL水样加到 9mL 无菌水中混匀,用 1mL 灭菌吸管分别吸取 1mL(即0.1mL 水样),加到最后5片小纸片中。将接种好的纸片平放于培养箱中,36±1℃培养 15小时。观察每片颜色变化,若纸片保持紫蓝色不变为大肠菌群阴性,纸片变黄或在黄色背景上呈现红色斑点或片状红晕为阳性。根据每个稀释度的阳性反应纸片数,查 MPN 表可得出水样中大肠菌群的MPN 值。

3.3.4霉菌酵母菌快速检验:用于各类食品及饮用水中霉菌和酵母菌的计数,由霉菌营养培养基、吸水凝胶和酶显色剂等组成。与传统方法相比,省去了配制培养基、消毒和培养器皿的清洗处理等大量辅工作,随时可以开始进行抽样检测,而且操作简便,通过酶显色剂的放大作用,使菌落提前清晰地显现出来,培养时间由一周缩短为48-72小时,产品已通过广东省卫生防疫站的质量验证,非常适合于食品卫生检验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使用。使用方法:1.取样品25g(或mL)放入含有225mL无菌水的玻璃瓶内,经充分振摇做成1:10的稀释液,用 1ml 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 1mL,注入含有 9mL 灭菌水的试管内,用 1mL 灭菌吸管反复吸吹50次做成1:100的稀释液,以此类推,每次换一支吸管。一般食品选3个稀释度进行检测,含菌量少的液体样品(如食用纯水和矿泉水等)可直接用原液检测。将检验纸片水平放台面上,揭开上面的透明薄膜,用灭菌吸管吸取样品原液或稀释液 1mL,均匀加到中央的滤纸片上,然后轻轻将上盖膜放下,静置5分钟。用手指先沿方格区边缘刮一下,防止水外流,然后再在中间轻轻推刮,使水分在纸片方格区内均匀分布,并将气泡赶走。将加了样的检验纸片每15片叠放在一起,放入自封袋中,平放在28℃培养箱内培养48-72小时。霉菌和酵母菌在纸片上生长后会显示蓝色斑点,霉菌菌落显示的斑点略大或有点扩散,酵母菌落则较小而圆滑,许多霉菌在培养后期全呈现其本身特有的颜色。选择菌落数适中(10-100个)的纸片进行计数,乘以稀释倍数后即为每克(或毫升)样品中霉菌和酵母菌的数目。

参考文献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我国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及食品安全的发展,保障我国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并且我国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也相对比较完善,出现了许多新型检验技术,并且其应用与器械的研制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学界不断的实践,能够推动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创新更加准确、高效、可靠的检验技术。

1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系统工程,需要按照相关标准及步骤进行,才能够得到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促进检验事业的发展。目前微生物检验技术正从传统的培养方法向分子水平方法改进,向仪器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主要方法有电阻抗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微量生化法、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技术以及仪器检测法等,其中电阻抗法占的比重较大。

1.1电阻抗法 电阻抗法是目前在微生物检验技术中主要使用的一种新型检测技术,该检测技术具有准确度较高、操作简单等特点,能够检验物体中的细菌数量、细菌类型(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真菌、呼吸感染菌、酵母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电阻抗法准确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的代谢会使得附着无产生电阻抗,而不同的细菌在相同环境下能够忍受的电阻是不同的,通过对物体的阻抗情况来分析物体中细菌的种类及含量[1]。主要的操作方式为:将细菌放置器皿中,通过一定的环境改变来使细菌增长,并且将一些不带电的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通过细菌代谢转化为带电荷的小分子化合物(乙醇、葡萄糖)。通过对细菌导电性的转换,然后对细菌进行电阻变化的记录,并与未转化的细菌电阻进行比较,通过计算机技术制成相关的细菌电阻种类及数量分析,以此来对物体中的微生物进行辨认及测量。该方法目前已经用于食品、药品的检测。

1.2微量生化法 微量生化法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末,直到现代仍然在使用的一种微生物检验技术,其优势在于操作方便、简单快捷、结果准确。微量生化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微生物鉴定用试剂盒作为细菌的观察皿,观察皿中放置数量不等的试管,当需要检验物体中的微生物含量时可以将样品放入观察皿中的试管中,然后将处理过的微生物液滴入试管中,观察样本在试管中的酶促反应,然后观察样本的颜色变化,并将其记录下来,通过输入计算机内置软件中,通过科学的分析得到相应的结果[2]。该方法常用于临床药物细菌增殖研究中。

1.3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一种现代新型的技术,是在生命科学与化学发展的基础上创立的一门学科。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测中,主要通过分子水平上分析微生物的线性结构来认知样本中的微生物类型,是一种新型检验技术,其主要的优点在于检验结果精确、对微生物的反应比较敏感、效率与特异性都较高等方面,但是由于其技术性较高,对检验器材以及相关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检验方法也比较繁琐[3]。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与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主要技术有:核酸交互法、质物DNA图谱检验分析法、聚合因子透析技术、染色体DNA限制性内切酶技术等等。文章主要对核酸交互法进行分析,简单为微生物检验技术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研究。核酸交互法是利用基因探针法的原理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而创新的一种方式,基因探针法的应用机制是在物品基因中的最小介质因子在基础构造中与碱基的化学反应,通过对已经认知的细菌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相关的排列,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当在微生物样本检验中,对最终得出的最小介质因子进行碱基的区分,辨别细菌的种类及数量。对于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来讲,具有最小介质因子的细菌遗传物为DNA,若没有DNA的细菌,其遗传来源于RNA。核酸交互法能够很好的区分微生物中的细菌种类,并且使用效果比较理想,但是由于其使用设备比较复杂,在实际的微生物检验中,使用的频率较少。

1.4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技术 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原理主要是由于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不断的施放一些酶元素,通过对细胞产生酶进行判别,将其放入器皿中观察,通过反应液对酶的作用,从而观察细菌的种类与数量,这种检验的方式能够检验样本中细菌的数量以及微生物的种类。优点在于其灵敏度较高,操作简单,常用于细菌计数及种类鉴定。

1.5仪器监测法 目前的微生物检验技术中应用的仪器检测法中,主要使用的是气相色谱法、mini-VIDAS法、Vietk-AMS这三种技术,后两者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较高,但是在我国的应用程度较少,文章主要针对气相色谱法进行介绍。气相色谱法应用于微生物检验中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检验样本中的微生物在气相色谱仪中检验到的色谱图进行微生物的判断,同时该方法是先将样品与微生物分离,然后再将微生物进行相关的检验。仪器检测法能够适用于样本较多的物品检验中,或者是容易产生微生物的物品检验中。该检验技术的方式是先将样本中的微生物水解,然后使用甲醇分解提取,对微生物进行硅烷化或甲基化等方面的处理,最后由微生物呈现的相关色谱录入色谱仪中进行分析[4]。此检验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检测出微生物的特征峰,并且结果准确、效率较高,优点在于节省工作量,并且实现了自动化。常用于食品、药物的检验中。

2微生物检验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

微生物检验技术产自与20世纪40年代,主要是由于美国发生了一系列由于药品污染而出现的意外事故,因此微生物检验技术对于药品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随着经济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疾病传播以及食品问题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各界对于疾病预防和食品安全的关注。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对疾病控制以及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能够促进疾病控制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发展,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由于疾病传播使得人们对疾病控制的广泛关注,推动了的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疾病控制的发展。微生物产生的原因来源于各方面,主要由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各种不文明现象,这些都导致微生物的增长。这些都要求了微生物检验技术要不断的进行更新,将微生物控制在一个不影响人体健康的数值。微生物检验工作的工作量与辨别的种类繁多,检验样本的构成也比较复杂,对于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也较高。通过各种物品传播的疾病微生物种类较多,能导致出现传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就有五十多种,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也对检验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5]。

我国在微生物检验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我国微生物检验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对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不能够很好的认知,同时微生物检验的仪器比较滞后。从我国微生物检验行业的整体分析,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应用中,将微生物检验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是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仪器检测法中体现了这一发展特征。所以,在对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相关的叙述中主要表现为:首先需要提高对样本微生物含量的检验效率,减少常规检测中需要耗费的时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够实现对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检测;同时检验技术要保障检测的结果,提高检验的精度与科学性;最后要实现检验技术的自动化,推动我国微生物检验技术智能化发展。

3结论

科学技术的带动了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并且呈现了多样化,新型、先进、简便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将代替传统的培养方法,通过对检验技术与标准的不断完善与规范,保障检验的质量;同时操作人员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检验仪器的使用率,将高效的微生物检验技术投入应用,促进的微生物检验事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娟.食品微生物的检验技术与未来发展探讨[J].科技传播,2014,(23):191-191.

[2]顾兵.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与转运系统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10):732-735.

[3]温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34-34.

微生物检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特点;缺陷;解决办法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的食品安全观念也越来越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个是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另一个则是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导致的人们食品安全观念的增强,都对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现实生活中,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也受到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强化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有助于完善食品微生物的质量检测体系,保证人们的饮食安全。

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及检验的特点

1.1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微生物的检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细菌总数的检验。一般来说,食品中细菌的总数越多,则食品的安全性越低,因此检验食品中的细菌总数是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重要项目。其测定方法是将配置好的样品接种于普通的琼脂培养基中,在37±1摄氏度的条件下培养48±2小时,观察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的个数,以此来作为细菌总数的估计数据。(2)细菌中大肠菌群的检验。大肠菌群是粪便污染的代表菌,而粪便中一般带有多种致病菌,因此通过对于大肠菌群有无的检验,可以判断食品是否遭到了粪便的污染。(3)致病菌的检验。这里的致病菌主要指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霍乱弧菌、李斯特氏菌等的检验,作为食品而言,上述这些致病菌是不能在食品中存在的,因为会导致严重的疾病。

1.2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特点

食品微生物检验具有以下特点 :

(1)测量的范围较广。虽然人类属于高等动物,但是能够让人类产生疾病的微生物却有很多,因此在进行食品微生物质量检验时,需要检测的微生物的种类有很多,不仅有能够导致人类食物中毒的微生物,还有通过食物进行传播的病原性微生物、食品工业微生物,以及造成食品腐败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存在使得食品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既不利于商品的生产保存,也不利于消费者的使用。因此在一个测量项目中,往往涉及多种食品微生物的测量。

(2)对于数据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在我国的食品质量标准中,允许在食品中存在一些微生物,但是微生物的含量必须低于某个标准,因而在进行食品微生物检验时,检验所得的数据必须精确无误,通过准确的数量来判断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为企业的生产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提供保障。

(3)食品微生物检验具备法律性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有专门的法律作为保障,即食品微生物的检验具备法律性质。在食品微生物的检验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规章进行操作,如果违背规章进行操作,很可能被认定为非法,受到法律的制裁。

2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的缺陷

2.1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不完善

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是影响人们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而所谓的食源性疾病,是致病性的微生物污染了食物,而人畜在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之后产生患病的症状。而食物中毒则是因为直接食用毒素导致人的生理功能出现异常,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误食有毒物质。针对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并没有明确的区分,即很少去分辨中毒者是始源性疾病还是食物中毒,这体现的是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的不完善。

2.2我国微生物检验的检测手段不完善

我国的食品微生物检验多是通过将食品接种于培养基中,观察培养基中的菌落来判断食品有没有被微生物所污染。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最后的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比较高,即对操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只要通过专业的人员对食品进行接种和培养,在特定条件下才能长出菌落,在由相关的人员进行计算,确定食品中的菌落数。这样的检验方式通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检验人员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而有些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的影响,难以建立专业的质量检测体系,无法去自主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含量,只能通过递交相关部门进行检测。但是由于这样的检测时间较长,因此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得到回复,这样就会造成相关企业经济上的损失。

3 针对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缺陷的解决办法

3.1采取措施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

食品微生物检验对于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只要环境中无菌,才能充分保证最后食品检验的结果的正确,因此想要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首先应该创建安全稳定的检测环境。具体说来,进心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实验室必须随时保持无菌,并且相关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也必须保证无菌,这就涉及到实验室以及操作人员的消毒问题。再者实验室中的环境应该足够洁净,需要定期对实验室中的所有设备进行消毒处理,并且将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及时给予有资质的厂家进行处理。

3.2采取措施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与相关质检人员的专业素质息息相关,只要相关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足够高,才能够充分保障食品微生物检验的结果的准确性,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依据。因此针对实验室中的检验工作人员,在聘请时就应该找经过了专业培训,有专业证书的人,而对于已有的检验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请食品卫生专家来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对于各种新型检测技术的掌握能力,确保食品微生物检测的质量。

3.3采取措施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

由于食品微生物检验涉及对于多种微生物的检验,因此在进行检验时必须采集足够的样本,既要保证对所有的可能致病的微生物都检测到,又要保证检测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因此相关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时,首先应该随机收集同一批次的多个样本,以及不同批次的多个样本,争取覆盖所有的产品,这样才能够充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偶然的污染而导致整个批次的产品都要回收的情况。再者每次采样前以及采样后都要对采样的工具已消毒,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指导。

3.4将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质量检测结合

想要确保生产的食品能够安全地食用,不仅需要食品生产企业内的检验,企业外相关部门的检验是非常有必要的,唯有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与外部的质量检测相结合,保证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与外部的质量检测的结果一致,这样的产品才能确保足够安全,因为两方同时犯错误的几率是非常之小的。唯有内部和外部的检测结果相同时才能够将产品推向市场,供消费者所食用。

4小结

我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食品安全问题事关重大,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这就为食品微生物的质量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中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的缺陷,可以通过创设安全稳定的检验环境 、提升实验室检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做好食品微生物样品的采样工作、将内部质量控制与外部质量检测结合这些措施来予以解决。唯有切实提高我国食品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才能够充分保障食品的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于海健.如何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J].科技传播,2012,(12):79,69.

[2]栗冬霞.浅谈如何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质量[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58-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