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活动课;目标设置;情境创设;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3-0008-03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前,中小学心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凸显出一些明显的问题,心理课的特色表现不明显,心理活动课上常常散发两种“怪味”:学科味和德育味。
心理课的学科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课案设计是按照传统学科的设计套路,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整堂课重在知识的传授,没有摆脱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固有模式;(2)情境创设中,多选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静态素材,采用“读、思、答”的语文学科教学模式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
心理课中的“德育味”则体现在:思品课与心理课在具体的内容上有许多交叉,然而,德育和心育各有其内在规律,有的心理辅导教师长于说教,往往不自觉中把心理课上成了思品课,“灌输”给学生大量的道理。
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如何上出心理课的特色,让心理课更有“心理味”呢?
一、心理课中的目标设置要体现“心理味”
学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相对应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也会相应的产生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活动课尽可能地为学生解决这些成长的普遍问题,这是心理活动课最大的意义。因此,心理课的主题选取要来自学生的实际问题,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原则,课前的学生调查是很重要的,必须要找到学生愿意接受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主题不仅要明确而且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选题不宜过大,提倡“小题大做”“一课一得”。而具体的目标设置中要集中具体,可操作性要强。在认知上,应该“了解、懂得或转变”什么;在行为上,要“学会、养成或改变”什么;在情感上,要“体验或感悟”什么。如以“合作”为主题,课堂活动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设置:
1.了解合作是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从认知层面了解合作的相关知识);
2.尝试通过游戏初步掌握合作的基本技巧(在课堂上进行行为训练);
3.体验合作带来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感悟团体合作的强大力量(通过情感体验,获得深刻的感悟,形成合作的强大内部动机);
教师在对心理活动课课案进行目标设置时,只有跳出“教”与“学”的固有教学思路,只有重在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才能体现出“心理味”。
二、心理课中的情境创设要体现“心理味”
心理活动课离不开具体情境的创设。通过情境体验,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进行反思和改变。情境体验的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视频、小品、案例等形式,先呈现具有矛盾冲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先受到情绪感染、影响乃至震撼,再通过有思维力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我”的身份设身处地地进行深度思考与讨论,作出行为选择,并阐述理由,由此引发他们强烈的内心冲突和改变自己的动机。
目前,心理活动课中情境体验的常用题材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案例类活动素材。此类素材主要来源两个渠道。(1)直接借用书上的各类故事,包括童话、寓言等。让学生读完故事后谈感想和体会。由于这类故事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离学生的生活现实比较远,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讨论也多局限在理性层面及知识观念层面,很容易陷入“学科味”极浓的“寻找正确答案、正确观念”的窠臼。(2)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或问题提炼改编。由于案例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发学生的思考,带来不同观点的碰撞,激化团体动力。
2. 表演类活动素材。根据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或困难,提炼成角色扮演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3. 游戏类活动素材。一堂活动课的不同阶段均由各类游戏渗透。除了暖身期游戏需要活跃气氛“破冰”以外,其他阶段游戏选择的关键是必须紧紧围绕辅导主题和辅导目标创设具体的活动情境。
心理课上,无论选用哪类活动素材,只有紧紧围绕“创设情境,激发共鸣”这一目的,才能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触动心灵,进行反思和感悟。
三、心理课中的课堂氛围要体现“心理味”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具有有效性,关键在于全体学生是否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是否做到真诚开放,是否想说、敢说真心话,而不顾及是否说了错话、说了偏激的话,是否让老师、同学们不喜欢自己。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在心理活动课上催化出温暖、安全的团体氛围,远比带领学生进行完美的理性探讨重要得多。
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心理辅导教师催化出的温暖、安全的班级团体氛围,这一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回应,并带来学生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所以,营造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消除学生对自由沟通和交流的防御心理,是辅导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最高超的技能。
从小学高段(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自我防御意识逐渐增强,表现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学生们要么沉默,要么以违心话揣摩问题的正确答案,要么以调侃话吸引关注。而大多数心理活动课要么气氛沉闷,要么秩序混乱。
那么,心理辅导教师怎样才能催化出温暖、安全的班级团体氛围呢?
(一)心理辅导教师要表现出无条件接纳的辅导态度
心理辅导教师在整节课上要一直面带微笑,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即使学生说了偏激的话,只要学生说的是真心话,心理辅导教师就要真诚地感谢学生的分享,理解他这样说一定有他的理由,谢谢他对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这样可以使学生敢于说话,敢说真心话。
学生表现得可爱、幽默的地方,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笑,这样可以使师生间表现出好像对某个问题有了共同的话语,让师生间、生生间的心灵更贴近。
心理辅导教师还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适度的自我表露。这不仅可以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觉得老师离他们很近,没有高高在上的感觉,并且觉得其实老师小时候跟他们也有很多相近的地方,由此能敞开心扉。
要特别注意的是,心理辅导教师不能以“师者”身份高高在上地进行说教。尤其是活动分享环节,心理辅导教师不能以“真理在手”自居,咄咄逼人地对学生进行教导或规范。学生在众目睽睽和咄咄逼问之下,要么退缩,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要么激化矛盾,增强对立情绪。
在教研课听课活动中,常常有教师疑惑:“学生说错了,我也要‘无条件接纳’吗?那我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这样想,是因为很多教师混淆了“无条件接纳”和“无条件同意”的区别。“无条件接纳”是指我们理解他的想法,是因为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他有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我们不评判他的想法正确与否,只是理解他有自己的理由。而“无条件同意”则是无论他怎么想,我们都认为他是正确的。
心理辅导教师不会直接教导学生怎么做是正确的,却会在诸如“你是这样做的,那你这样做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呢?对方有什么反应?他可能会怎样想、怎样做?……”在一系列的追问中,帮助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从而主动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心理课上,只有辅导教师做到了真诚地尊重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所有想法“无条件接纳”,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表达个人情感,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激烈的思想碰撞和争鸣中。
(二)班级成员要以尊重的态度专注地倾听,并进行真诚的回应
班级成员必须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性和支持性,这样他们才会公开表达情绪,积极发言。
1. 班级成员要以尊重的态度专注地倾听
我们常常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辅导教师或一名班级学生在心理活动课上当众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或经验时,其他班级学生很多处于以下两种状态。
(1)游离于课堂之外,没有投入到活动任务中。
这类学生如果是班级大多数,说明情境创设不够,没有激发班级成员的共鸣。此时需要辅导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活动思路;如果是少数个别学生,则需要辅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重点关注、及时带动。
(2)专注于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没有与活动环节同步。
活动分享环节常常会出现当辅导教师宣布活动结束,进入分享环节时,很多学生还沉溺于刚才的活动,吵闹不休。经验不够的辅导教师常常仓促地进入下一环节,没有通过一定的课堂调控技巧,帮助班级成员安静下来,进行深入心灵层面的感悟和反思。学生们在这种乱糟糟的气氛中浮躁不安,既不能静心感悟,也无法专注地倾听同学的发言。心理活动课特有的心灵感悟没有了,心理活动课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心理味”必然大减。
2. 班级成员要进行真诚的回应
班级成员当众发言,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想法时,其他成员要进行积极的回应,不管他说的是否正确,都应该对他的信任和分享表示感谢。心理辅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对其他班级成员“无条件地接纳”。不要随意对其他同学的回答进行褒贬,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想法或做法的权利。比如,当一位学生有异议时,可以语气温和地这样说:“谢谢某某同学的分享,不过,我对这个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处于温暖安全、坦诚信任的团体氛围中,班级成员们会感觉到无论自己说什么,都会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和接纳,防御心理自然就会消融,无拘无束的心灵沟通也就自然得以实现。这样的课堂氛围能散发出浓厚的“心理味”,这也是心理课最吸引学生和教师的地方。
四、心理课要讲究“动感第一”的“心理味”
心理活动课的“命根子”在于“动”。不但要有师生、小组互动,还要有生生互动、多元互动,形成“团体动力”,这种动力具有强大的集体感染力。学生可以在这种强大的动力感染下得到震撼和帮助。
以“记忆”“想象”“思维”“沟通”“合作”等常见的辅导主题为例,如果辅导教师重在静态知识的传授,学生得到的是一些理论上的知识,枯燥乏味,很难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带来实际的行为改变。相反,如果辅导教师设置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行为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能力或技巧。而且,这些活动能够一层层激发团体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有深入内心的情感体验。在团体动力的激发之下,学生更可能愿意把自己的困惑、苦恼说出来,让同学们共同探讨,在多方的互动中进行交流、分享。在同学们的支持、反馈中,学生的认知得到矫正或重建,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强化和巩固,这样的互动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成长。
活动是心理课的主要载体,是心理活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但是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要为了热闹而活动,为了活动而活动,应根据心理学原理和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应紧紧围绕课案设置的目标组织活动,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深刻的心灵感悟和反思。
五、心理课中“现场生成”的处理要体现“心理味”
开放的情绪表达在心育课上无疑是重要的,缺少了真情投入,心育课就会沦为枯燥的说教与鹦鹉学舌。然而,这种情绪表达的开放性必然使得心理课上的“现场生成”尤其常见,而心理辅导教师对“现场生成”的处理技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心理活动课中真正能够震撼学生心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起到进一步开拓主题内涵作用的素材,往往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活动中现场(即时性)生成的素材,这是最具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因为学生心里有很多的冲突要宣泄、要倾诉,教师要敏锐地察觉到,要相信“学生具有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把活动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倾诉中进行思考,“自助”能力得到发展。
心理活动课上的课堂生成,根据与辅导主题的相关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一)无关生成
课堂上,有的学生会因为想要引起同学们的关注,“语出惊人”或调侃搞笑,也有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别的事情,如果学生的这种想法或做法与本节课的辅导主题、活动目标无关,可以进行冷处理,转移提问对象或者说明“这一问题与本节课的主题无关,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如果有兴趣可以下课后单独交流”。
(二)相关生成
课堂上,学生常常会答出一些教师没有预设到的答案。如果这些答案与辅导主题、活动目标紧密相关,即使学生说的是错话、偏激的话,辅导教师也不能轻易放过。可以通过追问引导该生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可以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脑力激荡”,在争论中找到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甚至可以以一个简单的反问引起所有学生的反思:“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这样做真的对自己最有利吗?”
只有及时捕捉了学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真实、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并巧妙地加以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师生间、生生间情感的交流和升华,才能充分碰撞出学生思想的火花,才能最终促进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中实现认知的提升、行为的改善和心理的完善发展。
总之,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不刻意固守模式,重视学生的感受,才能让心理课更有“心理味”,让心理课展示出与学科教学不一样的魅力,也才更能体现心理课的存在价值,更受学生和教师欢迎。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2.
[2]钟志农.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心理健康 问卷调查 心理健康水平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0-0213-02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办法有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和治疗,其中心理健康课是中职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办法,那么,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对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否有效呢?
笔者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关于心理健康课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法从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选取16个教学班(共486人,其中男生219人,女生267人,年龄在16~19岁之间)进行问卷调查。
(二)研究工具
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而成的适应我国中学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本测验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把这8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8个内容量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各内容量表得分以及总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所有问卷采用现场集体施测的方式,每名被试均要参加前测和后测两次测验,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时间大约为每次30分钟。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
(三)研究过程
在这16个教学班开展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课,每周一节课。心理健康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我成长。培养自信,学会正确认识自己。2.学习指导。认识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3.理性情绪教育。认识情绪,学会管理情绪,战胜挫折。4.人际交往。学会交往的技巧。
心理健康课的形式包括教师讲授、活动参与、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欣赏等。
在开课前,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收集前测数据。课程结束后再进行一次测验,收集后测数据。
二、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比较
注:* P
表1显示,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的MHT总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提高了中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各内容量表的差异比较
表2显示,心理健康课前后,中职生在各内容量表的得分有显著差异。说明心理健康课对于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有显著效果。
三、讨论
(一)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
上完为期四个月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后,学生们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提高。说明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提高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一致,如付建中采用SCL-90自评量表对学生在学习心理学课程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课能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
上完心理健康课后,学生们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有了显著改善,这说明,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各方面的焦虑。李群等人的研究中,学生们只在学习压力感、人际关系敏感及适应不良上有显著提高,而在其他维度上没有显著提高,原因是在设计心理健康课的时候,主要涉及到的是学习压力、自我认识、人际关系,而没涉及到情绪控制、应对方式等课题,所以在其他维度上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另外,刘宣文等人曾对92名学生进行了理性情绪教育,发现理性情绪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该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即对某一方面的教育不能替代对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也提示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总结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在设计心理健康课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将涉及面尽量做到全面,这也是参加课程的中职生最后能够在各方面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原因。
本研究因人力、物力、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调查的范围有限,只选取了1所中职学校的486名学生,也只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这可以成为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廖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式的构建[J].心理科学,2009,32(2):274-277.
[2]罗晓路,廖全明,郝敬习.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9,32(4):974-976.
[3]郭利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8):172-173.
[4]付建中.心理学课程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中的作用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5):348-349.
一开口罗老师就说:“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个有趣的心理测试,我先为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说好不好啊”。这时同学们高兴地拍起手来,都说好啊!
罗老师用他独特浑厚带有磁性的嗓音,绘声绘色地说:“一片沙漠里,有一位旅行者,他所带的食物都吃完了,水也喝光了,连指南针也掉了,他非常沮丧。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水壶,他非常高兴地拿起水壶,可又发现只剩半壶水了。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位旅行者,你是高兴还是悲伤呢?”这时同学们在下窃窃私语,到底要选择哪个呢?
接下来,罗老师开口说:“好的,选择开心的举手,不开心不用举手”。结果一半以上的同学认为是悲伤的,只有我和张毅豪、雷晶晶等少数同学认为是高兴的举手。认为悲伤的同学理由是:水太少,两三口就喝完了,今后还是会口渴的。我们选择高兴的理由却恰恰相反:只要省着点喝,就有希望,既然有水壶,说明一定有人来过,或许还能找到一个人呢!罗老师分别把两种理由记了下来,通过讲解,原来这是一道心理题啊。罗老师说:“如果一件事让自己很失望,就换个角度看,想办法安慰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心理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9-01
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向我们预示着:21世纪最大的财富就是人才。因此,关注21世纪的主人——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在人生成长、学习的路上跨出了充满希望的一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它立足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发展。而在众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中,心理活动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作为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具体的活动中,我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理解学生,力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
一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如果说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是生命节律的振动。那么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每个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更新的历程,它需要在一种彼此尊重、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放下个人的防卫意识,与其他成员进行探讨、分享,真诚地进行交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理交流,能使学生不仅是从教师那里,更重要的是从活动课形成的心理场获得心理支持和经验,增进心理健康。
1.淡化学科体系
首先要明确,心理活动课不是心理学专业课程,更不是以教授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但并不是说心理活动课中就丝毫没有相关的心理学知识。事实上,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以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为背景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并非是以学科的直接结论和理论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经过处理后以比较通俗化、生活化的阐释形态出现的,并渗透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始终。
2.创设情景,积极准备
讲授知识为主的课要精心准备,活动课老师学生要准备的工作也很多。教师要选好主题,设计活动方案,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尽其所能了解学生等。授课教师由于课前筛选的这个故事来自学生生活,具有代表性,所以当让他们说说自己看法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也就随之“活”起来了。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是上好活动课的重要一步。
二 采用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一堂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活动的形式应该是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目的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的。因为年龄限制,中小学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而缺乏理性思维,决定了中小学生心理活动要形式多样、轻松活泼,例如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情景模拟、讨论沟通、行为训练、心理测试等等。在活动中,还可以融入音乐、美术、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另外,教师还要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地进行科学的设计,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性。活动过程中,教师只给适当的启发、引导、示范,要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无论是何种形式,在心理健康活动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应该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述、讲解,使学生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即使是在教给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时,也应充分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总结、去想办法,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以提示,最后帮助归纳、总结、补充和提炼。这种让学生自得自悟的方式显然要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有意义得多,体会也深得多。
三 重在感悟,实际运用
心理活动课的内容要在总体把握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主线,突出心理知识、心理训练的系统性,要坚持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原则,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避免把心理活动课上的单纯的心理知识传授课。在活动中,我力求让学生多活动、多训练、多感悟,从而把活动课上所获取的心理体验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指导实践。
1.重视学生心的内心体验,心灵感悟
小学生心理世界是隐蔽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课的心理素质教恰好与人的心理世界沟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活动中,我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体会、琢磨,产生共鸣。在辅导《保持一份好心情》中我向学生提出:“假如你的好友和你闹矛盾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假如你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你会怎么想?”等问题,让学生经历内心的思考、内心的体验,有感而发,反映出真实心态。通过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心灵顿悟,调适自己的心境。活动中,学生有不同的心灵感悟,我尽量做到对学生的回答不妄加评判,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不同的想法。
2.延伸课外,实际运用
1.1对象
赣南医学院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大一年级)135名,其中男生72名,女生63名。所调查对象既往无精神病史,入学时心理测验各项指标未见显著异常。调查时正在进行(或已完成)《人体解剖学》的相关实验。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个别心理访谈的方法。根据临床医学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和个别访谈结果编制调查问卷,包含16个题目。以班级为单位,在实验课或自习课由实验教师或班级辅导员发放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对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个别访谈,所回收的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1.3统计方法
描述性统计。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对解剖实验课的基本态度
在解剖实验课的必要性上,91.1的学生认为解剖实验课非常重要;对于解剖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分配情况,59.3%的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课时数,21.5的学生认为理论课时数较少,需要适当增加,13.3的学生则认为目前的学时分配较为合理,另有5.9的学生则认为学时数分配无所谓;经常逃避解剖实验课的学生占8.1,此外有27.4%的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到解剖实验室进行学习;能够全部参与或参与大部分解剖实验课的学生占52.6;此外,有60.7的学生认为部分实验标本可用仿制的模型代替。
2.2医学生在解剖实验课中的困境
对尸体标本较为恐惧的学生占9.6%;不忍心对尸体操作的学生占32.6;怕脏的学生占14.1%;另有4.4的学生在解剖课上仅作为旁观者,从未真正操作过解剖实验。
2.3医学生在解剖实验课的心理状态
在初次接触解剖实验课中,感到厌恶的占7.4%,感到恐惧的占17,感到好奇的占56.3截止至本次调查,认为第1次解剖实验课存在较为明显的负性情绪,但现在负性情绪的程度降低的占32.6%;本次调查16.3%的学生表示解剖实验课对自己目前的生活造成了较为明显的影响。
2.4医学生认为解剖实验课需要改善之处
57.8%的学生认为福尔马林的气味是影响解剖实验课学习的首要因素,应该尽量削弱福尔马林的气味;28.1的学生认为应该加强标本质量,部分标本可以用模型代替;22.2的学生认为应该改善解剖实验课的教学环境。其中部分访谈的学生提到解剖实验室光线较差、卫生状况不好,认为在这种环境下不适宜开展操作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