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姐妹们的聚会

姐妹们的聚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姐妹们的聚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姐妹们的聚会

姐妹们的聚会范文第1篇

2、姐妹们聚会。大家要幸福啊!永远爱你们啊!

3、姐妹们难得一聚,聊天聊得那个欢啊。

4、初中同学聚会,一晃感觉又回到了青涩滴时光。

5、聚泉城,返母校,共诉衷肠,难忘今宵。

6、又是一年老同学聚会,时间过得真快,不过感情没变。

7、烤鱼好好吃,电影好好看,天气也好好。姐妹们的聚会好happy。

8、忆往昔同窗数载书生意气,看今朝欢聚一堂各路精英。

9、手和手相握,心和心贴牢,几度夕阳红,同学情未了!

姐妹们的聚会范文第2篇

外嫁女集体回娘家活动致辞 

菅塘村的全体父老乡亲们、各位长辈、叔婶、兄弟姐妹们:

大家好!

今天阳光明媚,村里一片喜气洋洋,菅塘村外嫁女300多人,齐回娘家,看望父母,探望各位父老乡亲,全村欢聚一堂,幸福团圆,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我们虽然因为外嫁离开菅塘村,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想念故乡。我们难忘家乡一草一木,难忘家乡一山一水,难忘家乡父老乡亲、严父慈母的关爱,难忘童年伙伴,难忘同窗好友,更加难忘纯朴的邻里乡亲情谊。

姐妹们的聚会范文第3篇

第一次走进照相馆,八姐妹立下约定

1977年7月17日,八个女孩笑着闹着挤进了浙江温州平阳一家名叫“北门”的照相馆。老板林敬录朝她们细细打量了一番,立刻猜出她们是附近中学的学生。看上去像是八个人中的“小领导”的女孩爽然地说:“没错,我们是玩得很要好的姐妹,马上就要初中毕业了,想留一张合影作为纪念。”

林敬录笑了:“以后各奔东西,想见面就很难了,是该留张照片。”几个女孩纷纷点头。林敬录叫她们梳妆准备一下,八个女孩立刻如一群麻雀般唧唧喳喳炸开了:“我再梳一下头发,刚才被吹乱了。”“丽丽姐,你帮我看看我的领子皱不皱?”“我怕照的时候刚好闭眼睛,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等女孩们准备妥当,林敬录就把她们领到一座砖瓦房旁,叫她们排成两排,并侧向相机这个方向。

青瓦、矮绿树、花衬衫、麻花辫,还有正好的阳光,八个女孩听着照相师傅“三、二、一”的倒数,在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绽开了纯真灿烂的笑容。

合影就这样留下了。林敬录忙着为女孩们登记照相信息,他很认真地记下每个女孩的名字:黄丽丽、金锦丽、蔡桂莉、黄笑和、黄笑平、陈小玲、李爱月、姜小飞。女孩们纷纷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张毛票凑在一起,然后递到林敬录手上。

临走的时候,黄丽丽又想起了一件事情。她问林敬录:“老板,您可以在照片备注上日期吗?”“没问题!”林敬录很爽快地答应了。

几天之后,女孩们相约去照相馆取照片。

接过林敬录冲印好的照片,八个女孩又叽叽喳喳地聊开了,都说拍得不错。可看着看着,她们渐渐沉默下来。林敬录不解地问:“怎么了?”

“我们已经正式毕业了,今天虽然还能在一起看照片,但以后就要各奔东西了。”女孩们伤感地说。

“要不我们来个约定吧,以后每一年都挑一个时间聚在这里拍照片,怎么样?”性格活泼开朗的黄笑平提议。

“不错不错!”其他七个女孩纷纷赞同。她们当场约定:明年的年初三照相馆不见不散。她们认真的样子令林敬录也为之一动,他插嘴道:“那我就当你们的见证人吧。”

35年风雨兼程,八姐妹坚守这份约定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1978年春节。年初三这天,七个女孩果然一早就集中在北门照相馆门前。李爱月怎么没来?姐妹们感到疑惑。

就在这时,眼尖的陈小玲突然兴奋地喊起来:“看!看!那不是李爱月吗?她来了!”大家仔细一看,李爱月正一边气喘吁吁地跑着一边喊:“我在这呢,我在这呢!”

到了跟前大家才发现李爱月头发乱糟糟的,原来,她睡过了头,赶紧抓个梳子就跑出来了。她的样子惹得所有人哈哈大笑。

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八姐妹终于又重新站在一起。依旧是朴素的着装,依旧是粗扎的麻花辫,依旧是甜美的笑容,伴随着照相师傅按下快门那一刻,第二张合影诞生了。

照完相后,八个女孩一边闲逛,一边聊起这半年多自己在外面的经历:有人继续念书,有人外出打工,也有人留在家里干活。到分手的时候,她们又约定,以后八姐妹要轮流当召集人,在聚会前一个星期负责通知其他七个姐妹到照相馆集合。

1979年,八个女孩把聚会时间安排在10月,因为所有人都在国庆节抽空回来了。这一次,大家发现外出打工的金锦丽、蔡桂莉和姜小飞烫起了新潮的发型,梳起了时髦的刘海;

1980年,八姐妹选择在中秋节这天聚在一起拍照。这次,照片里的女孩们笑容更加灿烂了;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学习成绩最优异的黄笑平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大家都为她感到高兴,也为她们八姐妹中出现了大学生而自豪!

1981年、1982年、1983年……时间一年年过去,八个女孩渐渐长大,有人结婚了,有的已经订婚,还有几个在求学。唯一不变的是,她们每年仍会约好一个时间在北门照相馆门口集合,按照同样的队形,留下八人合影。

1984年的国庆节,合影的队伍壮大了,结了婚的金锦丽和蔡桂莉各自抱来了一个胖娃娃。当黄笑平开玩笑说“不许两个宝贝破坏‘八人队伍’合影”时,金锦丽和蔡桂莉争着点头:“谁敢破坏这个规矩啊!”在场所有人都被她们逗得哈哈大笑。这一次,她们仍然按照八个人的规模完成了合影。

合影过程中,也有令人心酸的往事。1988年春节,八姐妹在照相馆集合时发现姜小飞是一瘸一拐走来的,一问才知道,她前几天发生交通事故被压了脚。姐妹们心疼极了,纷纷责备姜小飞怎么这个时候还来。姜小飞先是感动得直哭,然后又咧开嘴笑:“那哪行,缺了我一个,队伍就不整齐了!”这一年,在八姐妹的合影中,大家同时看到了姜小飞的肿眼和笑容。

1990年夏天合照时,大家发现做生意的金锦丽垂头丧气。原来,这一年她运气特别不好,不仅生意接连亏本,还被骗子骗去一大笔钱。七个姐妹毫不犹豫地掏出口袋里所有的钱给金锦丽,她却死活不要。黄丽丽说:“这叫投资,等你生意好起来,要给我们分红!,'这一次的合影中,八姐妹悄悄换了队形,她们把金锦丽紧紧围在中间。

续35年合影创纪录,八姐妹坚守的是一份纯真友情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到了2011年,这八个曾经青涩的少女已经步入知天命年纪。她们猛然发现,合影已经持续了34个年头了,相册里的合影也从四五寸的黑白照片变成了7寸彩照。她们每次聚会都要手捧厚厚的相册,一起回忆这34年来走过的点点滴滴。

一次,黄笑平随口说了句:“听说过世界纪录吗?不知我们八姐妹连续合影34年,创下世界纪录没有?”经过一番讨论,黄笑平决定让丈夫向世界纪录协会申请一下。

没过几天,黄丽丽便召集几个姐妹聚在一起,公布了一个好消息:世界纪录协会真的给她们颁发了证书――“连续每年合影时间跨度最长世界纪录”!姐妹们叫啊跳啊,像小女孩一样兴奋地抱作一团。她们约定:今年合影的时候,一定带上这个证书。

2011年11月的一天,八姐妹相约合影的日子又到了。她们还是来到老地方――平阳北门照相馆,而已成为耄耋老人的照相馆老板林敬录早就在门口迎接她们了。

这一次八姐妹把世界纪录协会颁发的证书放进了合照里。照相前,林敬录看着这本证书感慨万千:“35年来,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亲眼见证你们从小孩到成人,从妻子又变成妈妈,估计有人都当了奶奶……真是难得啊,你们年年都按约定聚在这里。”随后,他突然提出一个要求:“你们介意我把你们35年来的合影都上传到网络,让更多人分享它们吗?”

八姐妹同意了。这一次,她们个个意气风发,精神十足。

林敬录上传的照片不但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也引起了媒体的注意。

网友写下了这样的留言:

“世界纪录协会还应给这八姐妹颁发另一个纪录:跨度最长的友情坚守纪录保持者。”

“8个人能在35年来年年聚在一起照相,她们拍的不是照片,而是记录难得的友情。”

姐妹们的聚会范文第4篇

大家还记得八十年代那首脍炙人口的“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歌曲吗?二十年现在真的已经到来了!

x院求学四载,xx年初夏一别,天各一方,分散四海,至今已20载,毕业后,我们各奔西东,为事业,为生活,为家庭,为孩子,仿佛渐渐淡出了同学的视窗。

但同学一场,我们始终相信:无论你回归故里,或奔走他乡;无论你暂时失意,或事业辉煌;也无论你多么闲暇,或何等繁忙,可是,大学的同窗之情却永远不会消亡!我们不会忘记熄灭灯后的吉它、xx湖畔的嬉戏、虽然很破但又充满无限温馨的宿舍楼、还有校园内的林荫道

也许,你把这一切都冰封收藏,悄悄期待着重逢的时光。和你一样,我们曾多少次梦里相聚,又多少次心驰神往。直到20年后的有一天我们彼此从心底喊出:老同学,您还好吗?我们很想约你,约你去往事里走一走:听一听久违的声音,看一看久违的面孔,说一说离别的思绪

回忆是很重要的,也许你很想抑制内心的期盼与波澜,很想与老婆孩子平静地呆着,但是希望你知道这样难得的欢聚,会因你的缺席而使xxxx班其他同学黯然神伤!

xx年我们部分同学及家属xx的聚会,虽然热烈难忘,但确因一些同学未到而变得遗憾和丝丝感伤,没有来的同学你们感受到了吗?

好吧,就让你我暂时抛开尘世的喧嚣,挣脱身边的烦恼,走到一起,尽情享受老同学相聚的温馨——在母校的鸟语花香之中,让心栖息,忘却忧愁,说说真话,谈谈友情,喝喝小酒,回首往事,畅想未来,相信除了欣喜和激动,你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时光荏苒不惑之年,我们脸上也早已刻满岁月痕迹。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在身心健康的时刻拒绝这次20年后的第一次聚会呢?

来吧,了却一桩心事——整整20年了,也许来了您会后悔,但不来却是终生的遗憾。

来吧,寻求一点寄托——都该歇歇了,也许来一趟你会很累,但不累又找不到停泊的海港。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大家还有多少二十载?来吧,为了那份二十年来焦渴的等待,在秋收的十月,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春城,相逢在美丽的光院,相逢在我们共同生活的二系宿舍楼前。

一双双一如当年热切而期盼的眼睛,一颗颗一如当年火热而年轻的心在等待,你会来吗?

“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这熟悉的歌声又一次漂在我的耳畔,它所寄托的热情与希望将成为现实。

姐妹们的聚会范文第5篇

西风东渐,得风气之先的上海,早在19世纪末就出现了“太太沙龙”,成为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的一大景观。改革开放后,妇女们的交际欲望更加强烈,“有闲女士”队伍的增多,以及各种娱乐的多样化,催生了越来越丰富的妇女生活,于是,一批新潮的“太太沙龙”应运而生。

戏曲沙龙里的岁月印痕

上海徐汇区是高档住宅区,绿树掩映着一栋栋小洋楼,西区二马路有一家出名的“王太太沙龙”,非常引人注目。

王太太本名叫周爱苓,因她前夫姓王,别人自然称她为王太太。此人天生是美人胚子,你根本不相信她已经49岁了。王太太的祖父、父亲都是上海滩的民族资本家,家大业大,长辈都酷爱京剧,过年过节都亲自粉墨登场,唱上几段,是正宗的票友。王太太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学一点唱、做、念、打,她五岁时恰逢梅兰芳、周信芳同台演出,大师们谢幕后,她还上台去献过花呢。

王太太9岁那年,曾去报考过某剧团,那时特别强调“阶级斗争”,人家虽然喜欢她,却不敢收下她这个“资本家”的后代。

33岁那年,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她继承了庞大的财产,还包括这栋洋楼。之后她经历了一段短暂的婚姻,离婚时夫妻分割财产,她给了前夫一间底层的房子,很多年过去了,两个人都没有再婚,各过各的日子,此事成为很多人嚼舌的素材。

王太太天性喜欢表演,喜欢热闹,从1995年开始,她结识了几个原京剧团退休的旦角,请她们来家玩,在二楼客厅里聚会,边品茶,边听四大名旦的老唱片,并且特意用那种上世纪初的手摇电唱机放。那种历经沧桑的咿咿呀呀唱腔,让这群迷恋戏曲的中老年妇女发狂,手里打着拍子,脚下跺着步子,如痴如醉。

这就是“王太太戏曲沙龙”的雏形,渐渐地,一些热爱戏曲的妇女知道了,便赶紧来串门,不到两个月,人数已达三十多名,把个客厅挤得满满当当。幸好王太太这老式洋房连着一个极其宽大的足有40多平米的阳台,所以人还能容得下,一些女士开始吊嗓子,走台步,扭身段,有些更是迫不及待地亮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没多久,王太太就觉得,自己这儿已经有点“人才济济”的意思了。

比如那位外贸局的40多岁的刘太太,标致得可以,她丈夫官不小,可他并不留意妻子的那一份真情,屡屡在外头搞女人。伤了心的刘太太终于在王太太的沙龙里找到 了精神寄托,在王太太手把手的调教下,她学会了“贵妃醉酒”、“窦娥冤”等几出戏,这些都是苦戏,非常符合她的心境,刘太太表演起来哀怨缠绵,十分投入。

沙龙有了一定阵容后,社区干部就来做王太太的工作,希望她为社区的精神文明作点贡献。王太太欣然答应,将沙龙全部人马拉到社区义演,如抗洪救灾义演、上海艺术节汇演、捐助云南灾民义演等,真正出足了风头。这些原本关在沙龙内的女性,一下变成了舞台上的公众人物。王太太此时成了舞台监督了,只见她在后台忙得不亦乐乎,指挥着她的沙龙部下戴头饰、穿戏衣、化妆。一旦开演,她又兼打字幕,比正规的剧团团长还要忙。

演出结束后,“沙龙”女人们卸下浓妆,像农民侍弄心爱的自留地似的,纷纷整理自己的戏服、头饰,各种行头一件也不能少,沙龙姐妹们临时上台借的东西,也要各自归还。对此,王太太解释道∶这些都是私人财产,有些东西甚至出了钱也不一定能买到,所以姐妹们特别珍惜。

眼下,王太太的沙龙照旧不紧不慢地活动着,前不久,有两位参加沙龙已5年的女士要去美国定居,临行前,沙龙姐妹在王太太私宅为她俩饯行并唱戏,弄得大家十分伤感,洒泪而别。事后,王太太叹息∶“我们这种岁数的女人,不像小青年,老朋友是走一个少一个。看着好姐妹远渡重洋地离去,心里头总是很难过的。”

陶艺沙龙的“景德镇太太”

这是位于静安区的一个“陶艺沙龙”。所谓陶艺,就是和泥巴、捏胎、塑形、刮坯、上釉、焙烧等制陶工序,这个过程非常有趣,可以看出玩(制)陶人的个性、志趣。

沙龙的女主人远没有王太太那么阔绰、富有,也没有那么大的豪宅为沙龙姐妹们提供活动的舞台。这位女士叫吕玉歆,46岁,华东工艺美院工艺制陶专业毕业,现在一家涉外的书画古玩店当经理,业余时间搞了个陶艺间,与一帮比较空闲的太太们“玩泥巴”,因这帮女人玩泥巴玩出了名堂,所以有人管吕玉歆叫“景德镇太太”。

吕玉歆的丈夫是海员,不大在家,她便将楼下的一个小杂院改成自己的工作室,后来也就变成了“陶艺沙龙”。双休日,这儿是女人们的天地,几张长桌子,上头放着几台制陶机,太太们围桌而坐,手工创作便开始了。

陶土放水搅拌后,变得十分粘稠,具有可塑性。各人口味不一样,创作的塑像当然也不一样,经过捏揉后,陶坯初步完成,女士们便纷纷描图、上颜料,然后大呼“景德镇太太”验收,吕玉歆是当然的权威,又是沙龙的掌门人,不找她找谁?等她一一过目了,该修整的便修整,巳通过验收的就走向最后一关∶入窑烧制。这是极小的一孔窑,你得密切火候,过大过小都会坏事。

开窑的时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因为你忙活了一天,现在才是“揭锅”的关口,让人紧张、兴奋。成品出来了,神仙佛祖、宫殿仕女、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当然也有焙烤得丑陋不堪的陶疙瘩,这是某些女士的败笔,让当事人沮丧不已。

沙龙里,常有种种谈资。比如,那位身世惨淡的丁女士,是位销售经理,34岁,被前后两任丈夫抛弃,常到吕玉歆这儿来倾倒苦水。这女人治丈夫没手段,弄泥巴却有天赋,她制了两个男子陶俑,送入窑内炙烤,黄昏开窑后,招来满屋人的惊叹∶这两个男人,其不雅神态活脱脱就是她的两个前夫。

吕玉歆这个陶艺沙龙,置办设备等起步费共花了四千多元,每周活动两次,清一色女性,主要是吕当年中小学的同学、邻居,比较固定的成员有20人。她还搞了个陈列室,把沙龙里的好作品放上去,前不久,有港澳客人慕名来访,买走了一批,所得酬金全部付给作者。吕玉歆说∶“姐妹们来我这儿,是图一份快活,图一种缘分,再说,制陶花费也不贵,我乐意当这个沙龙的掌门人,再说,这也是我的专业呀。”

留得“花仙”在,“沙龙”长温馨

70年代,有一部朝鲜电影长演不衰,片名叫“鲜花盛开的村庄”,那里头的鲜花美得让人心跳。

在上海卢湾区的“阿芳沙龙”,鲜花倒成了寻常的事,女友们本身一个个就是仪态万方的“花精”,每次沙龙聚会,都会出现以花为主题的故事。

阿芳今年31岁,是一个能写诗歌的才女,同时又是一个“死”过三次的癌症病人,医生曾发过三次病危通知,而好心的女友,那时都已悄悄地在帮她准备后事了。

阿芳最终又活了过来,因为她的病,她丈夫神经受不了,离她而去。阿芳将自己靠马路的家改成了一个花廊,用来做生意,后花园搭一个暖棚,用来育花,而二楼则改建成一个赏花厅,其实 也就是供爱花的女伴们聚会的沙龙。不出几天,很多得了消息的女友便蜂拥而来,第一批来的是癌症俱乐部的6个女伴,她们是阿芳的精神支柱;第二批来的是一些阿芳的老客户,她们喜欢她的花,也喜欢她这个柔弱的美人。沙龙的活动,就这样起了步。

阿芳主持过几次沙龙内部的插花比赛,在沪上影响不小,电视台也来录过像。她的特别之处是“盲插”,即插花的女子双眼被蒙上了,全靠个人平时的素养、灵性,以及手的机巧来运作。在一片黑暗中,你要完成花的造型、布局、搭配以及个性创意,这谈何容易呀。然而,阿芳这个沙龙,硬是出了七八个这样的“盲插”高手,在市插花联谊会举办的大赛中夺了前三名,让沙龙姐妹们军心大振。

阿芳发现,沙龙姐妹里除了那几位癌症女病友外,其余30多位,差不多全是离异或未婚的单身女性,并且多在30至45这个年龄段上,她觉得这个现象非常有意思。于是,她搞了“吃花酒”,就是往普通的酒里洒花辩。当那些沁人心脾的花辫妖娆地浮在清香的酒上时,有位女士就忍不住地对在座的单身女人说∶“阿芳这是醉翁之意,别有用心呀,她是想把我们姐妹再往火坑里推,让咱们吃二遍苦啊。”

女士们哗然大笑。按当地的风俗,一个女人吃花酒,就意味着她即将许配他人。于是,每当一次沙龙完毕,阿芳必定为每位单身女宾斟一杯喷香的花酒,让女友们咀嚼着朦胧的诗意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