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者/ 李菊华
【案例】
《秋天》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歌,文章内容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秋天里的事物描绘得活灵活现,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美景,秋天硕果累累的美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课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说课题,读课文,谈感受,分析拟人的修辞手法。总结时,教师这样引导: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秋天?(板书“
的秋天”。这个话题一抛出,课堂上立刻活跃起来了。)
生:这是个丰收的秋天,因为有这么多的瓜果都成熟了。
生:这是个童话般的秋天,有好吃的,有好看的。
(全班哄堂大笑)
师:是啊,秋天在你的心目中瓜果飘香、景色优美,就如童话一般。
生:这是个色彩斑斓的秋天。
师:那么,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秋天是红色的,因为“高粱红着脸儿笑了”。
生:秋天是黄色的,因为作者“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见学生基本交流完了,教师准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但这时却有一只小手还举在那儿,侧着的身子、半站的姿态表现出强烈的发言欲望。)
生:老师,我觉得秋天是绿色的。
(“秋天是绿色的吗?”不知是哪个同学小声地问了一句,原本鸦雀无声的教室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秋天是绿色的,从没听说过。春天和夏天是绿色的还差不多。片刻的议论后,大家一齐把带着疑问的目光投向教师。)
师:你为什么说秋天是绿色的呢?
生:在我们这儿,秋天里的很多树的叶子都是绿色的啊,根本没有变黄,变枯,再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累累硕果,那果实不就是希望吗?秋天就是春天的希望,所以说秋天是绿色的。
师:这位同学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善于思考,能从生活中发现秋天的美。那秋天还有哪些色彩呢?
(学生的答案五颜六色,异彩纷呈。)
【思考】
1.语文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突发点、矛盾点、关键点,利用随机生成的资源巧妙引导,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感受,使他们在不断的探索和积极的争辩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也成就了课堂的精彩。
2.阅读感悟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生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生活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如果教学时往往眼中只有书上的字词句段,忽视了学生生活中感情的构建,没有深入的思维碰撞,那么统一的模式会让我们怀疑学生是否真正感悟到文中秋天的美,以及作者“走在秋天”的那一份喜悦和惬意。文本中的高粱他们几乎没见过,平时吃的苹果也未必都像书中所描绘的那样穿着“红袄”。我们常常说:语文即生活。结合生活的学习才是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学习,结合生活体验的感悟才是内心最真实的收获。
[关键词]于漪;语文教学;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125-02
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于漪
在教育界,于漪是一颗永远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星。她有许多耀眼的荣誉――全国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但最为珍贵的是“永远的师者”。于漪老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等。阅读她的著作,了解她的教育理念,可以受到精神和气质的熏陶,得到智慧和思维的启迪。通过学习、对照新课程教材内容,笔者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活动,发现自己在专业储备上存在缺失、不足,需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通过反复赏析于漪老师的教学案例,笔者悟出一些对语文教学有益的设想,下文将试作阐述。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于漪老师是杰出的情景教学专家,她倡导以情景模式展开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她以激发兴趣为先导,以“新”、“趣”、“情”、“思”创设情境,使学生学有兴趣,情绪高涨,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教学时,她以语言和思维训练为核心,通过“激疑”、“辨疑”、“析疑”、“重点突破”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境界。另外,她还以“立体化、多功能”的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熔思想、语言、认识能力、素质培养于一炉,调动师生积极性,使教学过程空间充实、时间紧凑,发挥了多功能作用。对于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老师的主要经验是:第一,挖掘文章内在的思想性,揭示其寓含的深意;第二,重锤敲打关键词句,使它们溅出耀眼的火花;第三,变换提问的角度,选择最佳入口处,激发学生的感情;第四,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受到熏陶;第五,联系、扩展、增添感情浓度,形成余音缭绕。在新课程教学中,她的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贯穿一条主线――教文育人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文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这一点也应成为所有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原则。“三个面向”是教学改革的依据之一,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文道统一”的精神。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思想教育,引领学生理解、体会文本要旨,领悟人性之真、善、美,达到“随风潜入教,润心细无声”的境界,实现文与道的和谐统一。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吃透教材,其真正的意味在于教师要努力把课程中的精神能量转换于自己的生命之中,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和智慧等,从而从容自如地释放于学生――用博学的素养教书,用集知识与精神于一体的人格修养来教书。
二、确定立足点――以学生为主体
重教轻学是传统教学的积弊。在教改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法的研究,让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于漪老师强调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目中有人”,也就是说,要及时了解学情,要研究当代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素养备课,而不是仅仅依靠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当前学情,也要了解他们以前学情,预知将来学情,从各个教学环节和细节中体现出对学生的“熟悉”。针对相应的学生群体, 应该用自己的眼光,理出教学目标和任务,提炼出有价值、有难度值、让学生遭遇理智挑战的问题,激发教学互动,提升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活动,并专注于引导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愿望。
三、创造吸引力――以趣促学
于漪老师认为,教学中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为此,教学就须在“得”字上下功夫,学生学有所得,才能对语文学习产生情感和趣味。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努力探索克服学生消极思维、情绪和行为的办法,以激发学生固有的学习动机,恢复他们原本的健康状态。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重新激发学习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落实教学设计中的“三要素”:创设情景、提炼问题、组织活动。解决好课堂教学中创设与生成的关系、开发与利用优化的课程资源。在创设情景上不摆花架子,追求动机与效果一致、出发点与归宿点一致、开放与生成一致。
四、明确目标――培养智能型人才
只要全面阅读于漪的教学论文,就不难发现她的全部语文教学活动中,贯穿着一条重要线索,即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何开发学生的智力,于漪曾写过不少专论,诸如《谈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谈观察训练》、《谈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谈把握记忆的支撑点》等。这些论述启示我们:语文教学要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活泼的学习中,逐渐成长为聪明有为的人才。
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读、写、听、说全面训练,不可重读、写轻听、说。走进新课程,不难发现重读、写轻听、说”教学的滞后性,从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角度考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一视同仁,也要重视听力与说话训练。
纵观于漪的读、写、听、说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寻找出另一条重要线索,那就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在主动、自觉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地培养自学能力。
五、凸显特征――以文学色彩点染课堂
人的生活离不开文学。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文化素质。欣赏于漪老师的讲课视频,品读于漪老师的文章,文学味浓厚是一个突出的感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浓厚的文学色彩渲染课堂,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如果学生发言时能熟练地运用古诗词,能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表达自己的意见,能在课堂上一首又一首地背诵古代诗词,也就可以知道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是怎样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了。教学中,如果教师教学语言充满了优美的文学词语,就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干练优美的教学语言可以把学生带入文学的情趣之中,可以提高语文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就必然随之提高。
六、追求境界――浑然一体
语文教学首先应具有科学的序列,然后才能有序、有效地传授知识、进行训练。教师对每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安排,既要全局建构,又要明确每堂课、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遵循“文道统一”的规律,从整体上去理解、把握课文,使学生不仅理解、把握课文写什么、怎样写,而且领会为什么这样写。在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而且受到思想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81-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论而言,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理论的构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必须对课程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其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效地突出教学的原则与理论,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流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和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进行探究。当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具备判断能力,可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评析。这样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分析案例,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其可以选择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以及文字案例等,但是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讲解字词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字、词、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类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感受课文中描述的美景,一边学习作者在字、词、句方面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对“是……也是……”“既……又……”“因为……所以……”等词句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词汇储备,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美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研读评析教学案例
研读和评析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时,应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案例材料,并对其具体内容和有价值的命题进行深入分析。1.对对案例中揭示的情况和事实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对案例中教师的地位加以明确,考虑教师的对策和行为是否合理。2.要案例的因果关系加以重视,全面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3.对案例中即时性问题和基本性问题加以区分,有效掌握问题与事实背后的规则和原理加以了解,并归纳、总结、推理、演绎以及解释案例中的信息。同时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综合评判案例中的内外部因素和背景材料,并提供有效的方案和解决对策。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研究案例,并将相关的问题加以综合,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案例的背景、观点以及事实等加以熟悉,并对案例蕴涵的规则和原理等加以明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归纳和总结。
(四)创设有效的案例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这个时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反映出来,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些常识性文章的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实地观察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能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重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实践的重要性加以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加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正确地看待问题,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般案例教学多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加以完善,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并与学生相互协商和尊重,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从而加强师生的交流,增强合作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体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丰富的教训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王本火.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
[3]林江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139-01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国内外的实践证实,合理的利用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在他人经验与教训中开展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成为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呢?
一、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情景导入模式
情景导入是案例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巧妙的挖掘出教材与生活中的资源,创设好相应的情景来引出案例,再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成长。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创设案例教学情景:
1、逼真情景创设法。逼真情景创设法即在逼真的环境中引入教学案例,为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环境,并充分的挖掘出该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保证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从实际情景出发,提前的预想到探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设计出不同的思考方式。
2、情感情景创设法。创设情感情景的目标是为了引导学生来领悟作品中的情感,为了创设出适当的情景,教师必须要从作者的角度为出发点,从这一角度来表达情感,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沟通。
3、影像情景创设法。影像情景创设法即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出生动、具体的教学模式,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该种模式能够很好的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也是现阶段下使用较多的一种情景创设方法。
例如,在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中,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寥寥的几十个字很难让他们感受到诗中的意境,此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来播放一段关于庐山瀑布的视频和图片,此时,学生的兴趣便能够被很好的调动起来,完成之后,教师在使用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庐山瀑布的意境之中,这样便能够很好的优化教学效果了。
二、用案例充实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通过一些案例来呈现,但实际上,将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课文,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的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案例材料,将文本魅力发挥至最大化,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要模式。在导入文本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在导入文本时,必须将文本中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故事、场景以及情节来深入的理解其中的词语,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同时深刻理会到重点词语的意思。
2、注重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化。在小学语文中,抽象词语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重抽象与具体之间的转化,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例如,关于“军国主义”一词,这一词语抽象性较高,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小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很难理解军国主义的含义,如果直接告知学生这一词语的概念,虽然学生能够理解字面上的意思,但是依然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此时,就能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日军侵华的视频,并让学生回忆自己接触过的电影、电视与课外书,唤起学生生活的积累,然后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军国主义”的意思,那么在此时,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就是一个非常具体、清晰的形象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情景来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开展讨论,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得出结论,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思考能力。
三、注重反馈,优化教学
无论是多么严谨的教学计划都会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反馈与分析,才能够根据其中的不足找出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并针对性的进行改进,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寻找出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完《望庐山瀑布》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优点与缺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有价值的见解,教师则记录好,同时,还需要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总而言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宜使用案例教学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配合其他的教学方式,以便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教育界开展的时间还不长,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要加强学习,不断的总结经验与教训,以便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案例一:体验学习中的快乐
有一个教育类的节目在采访学生如何学习时,一位中学生说:“记得我们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同学们有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上拼音和注释让同学们来抄写;学习课文时,老师直接告诉同学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我们大家只要记住就行了,不需要动脑筋,我觉得学习很枯燥,没有意思。来到中学以后,老师不再给我们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尝试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我们才开始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同学补充说,“起先,我们觉得某某老师没有以前的老师好,她让我们自己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后来我们明白了,她是真正关心我们的好老师,她帮助我们渐渐改正了以前依赖老师的习惯,我觉得经过自己动手动脑学到知识很开心,而且还不容易忘了。”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两位学生谈到解释语文基础知识中的生字、难词,理解归纳阅读中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等等,都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随时可能遇到的问题,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的结果也就不同。前者是直接把答案给了学生,但却省略了重要的寻找答案的体验过程,而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要等着老师给答案,那样的学习就被动了,那种被动的学习对学生进一步的掌握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后者是老师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体验学到知识成功的快乐,这个体验过程又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经历的,它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相关学习提供经验,同时学生也会在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自信、快乐的情感,这种教学方法实际上则更深刻地体现了老师对学生情感上的关爱,关爱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情感养成。
案例二:体验劳动的快乐
魏书生老师在讲《菜园小记》时说:“咱们学这篇课文就是想要体验劳动的乐趣、菜园的乐趣。”有的同学问:“怎么体验呢?”老师说,“先请同学们看书,看完书以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慢慢地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看到同学们都闭上了眼睛,老师接着说:“这图像越来越逼真,越来越鲜艳,越来越大了,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的脑子里,而是就在我们的周围:看啊,那一行行的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站在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前后左右都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不时地飘来泥土的芳香、鲜花的芳香、青菜的芳香。”老师接着问:“同学们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踩上了!”老师又问,“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同学们好像真的闻到了泥土的芳香、鲜花的芳香、青菜的芳香,于是便回答到:“闻到了!闻到了!”老师说,“那么,咱们开始间苗吧。”同学们笑着弯下身子作间苗的样子……,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欢快、热烈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间接体验到了田园的劳动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歌颂丰收、歌颂劳动快乐的主旨,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把感知文章、理解主题、品味语言等各个环节化成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情感体验过程。
分析:把语文教学从抠字词、讲语法的境况中解放出来,还原其本性,无疑有助于帮助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走出苦学、厌学的误区,形成欢乐愉悦的情感,增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老师讲授的课文《花园小记》,给学生们营造了浓浓的生活氛围,把“菜园”搬进了课堂,通过“闻菜香”、“间菜苗”等联想、想象,帮助、引导学生体验劳动生活带来的快乐,把知识、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欢乐愉悦的情感体验中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当然,产生这种情感共鸣、物我两忘的情况,并不是每篇课文都能这样,也不是整堂课都如此。但是,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在学习文学性课文时容易发生。此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意愿已经化为了生命的激情,这就是语文情感体验带给学生的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关注自己与周围世界,促进积极健康情感的形成。
案例三:体验情感的困惑
这是山东一位教师的《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实录片段。
教师:(运用多媒体导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不幸。’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用各自的方式演绎古典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故事。那么,他们是如何演绎这个故事的?其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怎么样?我想,看完同学们的表演,就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第一场《谴归》
学生介绍:
导演:从杰旁白:孙飞
演员:从芹饰刘兰芝从杰饰焦仲卿曲燕饰焦母
第一幕《相恋》(形式:哑剧)
学生旁白: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起初,他们很幸福。
兰芝听到门外声响,轻轻出门,在池塘小路徘徊等待仲卿,久等不来。
仲卿从后面轻手轻脚上,轻拍兰芝肩:兰芝故作生气,与仲卿闹别扭,不听仲卿反复解释,后兰芝敲了仲卿一下即跑走,仲卿跟上。
第二幕《婚后》(形式:哑剧)
背景音乐:小提琴协奏《梁祝》
学生旁白:
婚后的兰芝贤惠勤劳,每天都要忙到深夜,天刚亮,又早起做饭。深夜,兰芝倚烛刺绣,天明,兰芝吹灭蜡烛,出门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