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涯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为大多数学习成绩在高中时处于中等的学生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从整体分析具有思维活跃、个性突出、自我管理控制能力较弱等特点,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方面应做到扬长补短。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近年来,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可是由于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自我的感知和对职业的认识,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仅限于零碎的知识和方法而无体系框架,对职业生涯规划作用的理解仅限于零碎的观点而无基本概念。已有的计划或目标仅限于短时的想法,只是在本能和心理水平上自然而然地发生和直接单一的外露,效果难以控制。对未来职业角色的设想,由于自身的实践意识不强和外部实践条件不足,大多停留在假想之中,成为职业生涯难以实施的影响因素。因而,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无从把握,对未来职业环境的变化更加无从预测。在上述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是一种生存技能的培养,更是帮助大学生能够基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上的判断,做出促进他们自立、自信、自强的,将未来和现实结合的,动态的职业生涯规划。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高等学校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学问和修养的问题,一个是关于一个人的职业和工作岗位问题,不可把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面对从一名学生到作为独立的职业人加入社会这一人生巨大的变化,大学毕业时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些大学生能提前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通过四年努力为自己的理想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另一些人却始终迷茫,到离校的那一天还不知道自己路在何方。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果作为拥有大学学历的高端人力资源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那将会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大学之大,不仅在于大师和大楼,还在于每一个学生对其资源的充分利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能让每一个同学再上一次大学,他一定会比现在做的更好;如果能早一点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他就会少一些成长中的烦恼,就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只留下不该有的叹息和后悔。大学生活中有两个重要的任务,一是立志,二是成才。“立志”既是尽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成才”也既是根据理想和目标合理规划好大学学习生活,有针对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那么,该如何有效地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呢?正在在此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才显得尤其重要。
(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
由于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清晰认识,在选择职业时往往盲目跟风,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就造成了有的岗位很多人在竞争,有的岗位无人问津。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待业,表面上好像是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已经过剩,其实是他们没有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缺乏自我认知和对职业发展的认识,不能顺利毕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是引导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特长、能力以及不足,找准人生价值,正确对待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找到与自己主客观条件相符合的职业,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挑三拣四,要求高的职位进不去,待遇低的职位不愿去,最后只好盲目就业的现象。
(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大学生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要在职业竞争中占领有利地位,就要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发展平台。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分析与规划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措施,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或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和实践,充分发挥和挖掘个人的特长和能力,克服自身缺点,不断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三)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自立创新精神,激励他们的进取精神;有利于他们根据社会职业需求以及自身条件适应性学习,提高专业理论和职业能力水平。与此同时,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质,在家庭与朋友、工作与个人爱好之间实现平衡处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需求中做出更好的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无论是公立院校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尤其是在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因为转专业的途径更加便利,不管是因为家人原因还是自己的美好期望,大学生都能在自己可能调整的范围内,首先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继而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做出规划。但是,在专业选择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因为对行业的了解不足和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不能制定切实有效的、联系紧密的、步步促进的且具有执行力和监察力的实施步骤,他们马上就陷入到了一个新的迷茫,就像当初刚上大学面临选专业的时候感到手足无措,这种迷茫就像病毒一样会传染,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让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补充所需的职业“营养”,再加上家长监管的远离和学校的开放式管理,学生就会选择逃避现实,最终的结果就是离开学校后依然需要漫长的职业学习和规划才能形成自己的职业认识。目前,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初入学校进行职业测评和规划时敷衍了事,把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仅仅等同于做心理测试,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查资料和思考,没有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从而无法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正确规划。大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大一新生刚入学校,一方面对学校的生活还未适应,另一方面刚走过辛苦学习的高三阶段,普遍会感觉择业、就业对自己来说还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其次,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基本上从来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也还没有体会过就业方面的压力;第三,目前,高校在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普遍会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上的指导,但是这些指导往往是粗放型的、大班式的或是以作报告形式进行,这些指导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学生在入高校学习之前就应该开始接受系统的生涯辅导和职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应贯穿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教育全过程。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能够更好地思考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要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怎样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中缺乏专业、有效、持续的指导
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的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时比较肤浅、表面化,没有对自己的优点、缺点以及特长准确定位;有的学生则在职业选择时仅依赖于职业测评工具,或仅凭个人兴趣,或把职业规划等同于学历规划等;还有的学生即使选择了将来的职业目标,但是对于如何去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却不清楚,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措施也不明确。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方式的是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或报告。传授的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而每个学生对于应该怎样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己的职业规划,怎样去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行情以及在确定职业目标之后怎样去实现规则并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和规划时缺乏全方位、个性化和一对一的辅导。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上课方式仍有待改进
目前,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设置难以满足大学生的真正需求,课程设置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集体授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比如邀请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来传授求职技巧,这些形式普遍缺乏针对性,学生对于此类讲座的兴趣也不是很高,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讲。
三、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对于现代大学生,价值合理性的思想感情、言论和行动并非是他们现阶段生活实践的常态,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更倾向于对工具合理性的思想感情、言论和行动的接受。因为,工具合理性有时比价值合理性更切合大学生的心理实际,更能现成地直接进入他们内心深处而引发共鸣;也更直接迅速地反映他们的自身价值存在。所有大学毕业生产生职业问题的共同点在于,变幻莫测的职业社会环境与热切期望的自我独特性之间的认识存在着巨大反差,不确定性总是伴随着他们某种选择的结果。大学生的职涯规划正是为他们前瞻性地解决这一基本问题而诞生和发展的。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1.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报告等形式给学生以足够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辅导员或班主任利用班级活动或主题班会等方式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普及到每一个同学,同时可以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学风建设、感恩教育等联系起来,使学生能目标明确地度过大学阶段。
2.目前,大多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没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辅导员来指导的。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就很繁杂,用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时间非常有限;同时,一个辅导员通常要面对200多个学生,如果要一对一辅导的话,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再者,辅导员往往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外,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非常需要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老师的意见,因为只有专业老师才了解学生所选择行业的动态和行情。笔者认为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效果的关键。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良好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学校还应加大对辅导员培训的力度,包括职业指导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当前专职职业生涯辅导教师、职业心理辅导师师资匮乏、素质参差不齐等不足,可以壮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另一方面,还应加大各学科专业教师的参与度,只有他们的参与才可以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各个行业的发展动态,并给学生提供如何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建议。
3.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除了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授课最好采用小班教学的方式,以促进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在教师的主导下,还可多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学习,以增强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实践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注重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对接,请企业管理人员编写就业指导教材或者教学大纲,或者请企业管理人员给学生授课,这样的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的实际,缩短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学生也更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长期有效机制
为了帮助当今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学生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我们需要构建一个长期有效机制,具体如下:
(一)加强教育引导,切实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当今社会处处充满了机遇和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教育学生具有危机意识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前为将来的就业作好充足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准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接触和了解相关的信息和政策,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其他方面的整体素质。一方面,要让学生客观、冷静的评估自己,避免职业生涯规划的盲目性,从而制定出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另一方面,要综合学生家长、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来帮助学生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出更为合理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目标。
(二)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要把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具体指导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融入到思想教育中,融入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要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可行性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通过教学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优秀的心理素质、健康的生涯心态和优秀的人格素养,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根据工作和生活实际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要坚持学生主体原则,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分析、自我评估等需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指导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要以参与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与大学生做平等互动的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让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者要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体能力对大学生提出一些行为要求,确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地尊重、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兴趣和意愿来规划职业生涯。
(三)健全制度机制,确保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高校要确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取得实效,必须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制度化,从制度层面上明晰工作机制。首先,完善配套的管理机制。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目标公布于众,让学生一入学就有个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地来提高自身能力,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锻炼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做到自我设计、自我规划、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其次,完善保障机制。高校应设立职业发展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设课程、购置或研发软件、采购相关书籍、人员培训、调查研究和业务工作等各方面的支出。再次,健全评估机制。学校应定期测评学生的职业成熟度以及生涯发展所要求的重要素质和能力,以此鉴定职业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成效。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此来激励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有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力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市场经济快速的发展与高等院校的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2015年成为新一期“超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近几年一直是社会、学校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难除受宏观经济低迷、高等院校扩招及就业市场不规范等外因的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大学生自身就业目标模糊,就业竞争力偏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一、通过调研发现的问题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在职涯规划和就业力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针对校内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力提升的调查,针对用人单位开展了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从中我们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高校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压力大
在就业意愿调查中88%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选择就业、升学、出国或自主创业等,其余12%的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比较茫然。在对毕业前景的调查中,仅有29%的学生对未来发展很自信,认为凭借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能找到比较理想的选择,57%的学生感到就业压力大,还有14%的学生不确定自己能否适应社会需求,找到满意出路。
面对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他们合理规划大学生活,明确发展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升综合素质和技能,
促进就业目标的实现。
2、职业生涯规划的普及和发展工作有待提高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中,仅有30%的同学有清晰长远目标,15%的学生有明确的规划且在实施。对于目前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 68%的学生认为还需进一步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在校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还不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深入程度不够,职业生涯规划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能够更加有力的促进就业力的提升。
3、学生和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质和能力有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44% 的在校生认为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很多用人单位却选择了学生的职业态度。 关于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求职者的基本要求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认为是专业知识,其次是技能证书,然而,将近三分之一的用人单位首选职业素养,其次是工作态度。在“大学生需要提升的能力方面”的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沟通能力,而用人单位首选适应能力,其次是沟通能力。
两方面调查结果的差异帮我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未来将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二、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国内其他高校职业生涯及就业工作的学习,我们认为目前学校虽然在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力培养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开展了很多工作,但未来更要继续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强化学生主体意识,通过加强分级、分类指导,完善实践平台建设,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等措施不断拓展指导途径,完善指导体系,提升指导质量。
(一)以人为本,分级指导
针对处于生涯探索阶段的大一新生,通过理论课程的讲解、测评工具的应用等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将初步制定的目标细化为各学期的分解任务表,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针对大二学生,组织开展与职业定位相关的活动,例如通过求经验交流分享、职业调查展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索职业,明晰目标,发现自身不足,合理应对。对三年级学生,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帮助他们了解用人单位和市场需求情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直接接触社会,感受职业。对进入应聘环节的大四学生,可开展面试及礼仪方面的指导、宣传就业政策、进行求职心理调试等,帮助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通过分级指导,逐步引导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发掘自我潜能和创造力,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实现理想,成就未来。
(二)因人制宜,分类指导
将“以人为本,分类指导”的原则贯彻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全过程中,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类别学生的分类指导。将学生按照就业方向区分为考研、出国、创业、就业等类型,按照学生层次分为学生干部、困难学生等,通过建立分类数据库,实行横纵交叉管理,掌握全体毕业生的具体目标和动向,不留盲点。例如:对于困难生的指导,应注重人文关怀,将就业指导与困难帮扶相结合,帮助学生克服自卑、焦虑等心理障碍,树立积极求职心态,同时给予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三)完善职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加强对职业生涯指导课程的建设,通过理论授课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的理论传授基础上,结合情景模拟、案例重现等体验式授课模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搭建各种活动平台,锻炼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职业素养,促进沟通合作、组织策划、人际交往等能力提升。
(四)完善实践基地建设,增强实践活动效果
对社会、对职场的了解能够让学生及早扭转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完善自己,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首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拓创建符合专业特色的实习基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则,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更快地进入工作角色。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实现单位与学生的信息共享,建立双向信息交流机制,定期带领学生参观走访不同类型的单位,邀请用人单位来校进行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相关培训,消除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参考文献:
[1]陈童.关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0(2).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16-02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现状。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得分显著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发展历程较短、职业指导师资不足,一般独立学院都是在毕业班才考虑开设就业指导类的职业指导,普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在此环境下,学生自身也就比较缺乏对职业生涯的系统规划。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体水平不如普通本科院校。
2.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是否具有职业规划意识,能否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是否准确,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往往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职业选择,缺乏对职业生涯的基本认识,生涯规划意识比较薄弱。
3.个人职业特质的认识。对个人职业特质的正确认识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的起始环节。不少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自己个人职业特质的认识,内容不够全面。并且很多学生不从自身兴趣、能力出发,不考虑自我竞争实力,对择业目标、就业形势等问题认识较模糊。
4.对职业特点的认识。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大学生对职业特点的认识显著低于普通院校大学生,对相关职业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职业素质等缺乏了解。在确立职业理想时,学生要充分了解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认识该职业的工作性质、薪资待遇、从业人员的发展前途。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时,除了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5.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确定职业目标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目标,并注意要使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调查发现,许多独立学院大学生从未考虑过自己未来工作方向,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在这一阶段,个人将认真地探索各种可能的职业选择,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进行现实的评价,作出相应的职业决策,并最终实现初次就业。
6.职业心理准备和学校生活满意度。大学生要顺利地渡过毕业和就业关,必须有良好的职业心理准备,即良好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品德。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是由于职业心理准备不够造成的。许多学生求职时,只会强调自己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毕业的,而不是强调自己的优势和为什么适合这份工作。此外,独立学院高收费的特点决定了,大部分学生来自富裕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优越的生活条件,使他们感到学校生活不如家里舒适,对学校生活满意度较低。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
1.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独立学院中并没有广泛开展起来。原因是,一方面,一些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许多学生认为,谈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件奢侈的事,在目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只能随行人市。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与大学生就业方向模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关。高校要从促进人才成长的角度,充分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并把它作为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开展,而不流于形式。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从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高度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增强主动规划自我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不应局限于授课的形式,职业咨询、工作坊、各行业相关专家专题讲座等途径也不可忽视。多种途径有助于学生了解目前的职业行情以及自身不足之处,从而唤醒职业规划的意识。
2.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与认识。自我评估与认知是生涯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忽略了这一点,生涯规划将根基不牢,很可能中途夭折。合理的自我评估和认知就是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爱好、所处的职业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个性特点进行职业选择。既要正确认识自身条件,又要认识与之相关的环境。对自身条件及相关环境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合理地认知自我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果不能合理地评估与认知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就会出现偏差。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我,借助职业兴趣、性格测验以及职业能力测试等,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职业倾向、职业兴趣、性格、能力,这些对学生合理选择职业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帮助学生估计自己的能力,明确自己的优势,认清自己的不足,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3.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职业发展的特点,明确大学四年的培养目标及职业发展方向,根据不同年级确定各阶段重点,制订指导计划和实施方案。一年级阶段,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职业目标,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职业兴趣和能力发展方向,清楚自身所学专业及其发展前景,通过测量、咨询、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认识,初步确定职业目标;二年级,重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计划,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制定阶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围绕职业目标有计划地积累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拓展综合素质;三年级,重点加强职业体验,提升职业素养,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等;四年级,主要通过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提高就业能力,重点是职业情感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此外,还要注意提醒学生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4.积极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独立学院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更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仅停留在概念了解阶段,缺乏实践锻炼。游红伟指出,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其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要显著好于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大学生将精力主要用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对外面的职业世界认识不足,这不利于他们客观、全面地把握职业环境,因此,需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独立学院在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时,要增强职业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实践的过程了解职业岗位需求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职业生涯规划。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增强了行业敏感度。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办学合作单位和社会力量两种资源,使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式培养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
参考文献:
[1]姚新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84-85.
[2]关勇,简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5,(4):37.
[3]周炎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2010,(17):3279-3283.
[4]王新文,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29.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职业规划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也愈发显得严峻,因此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将要走入职场的一员,应该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高校辅导员是最熟悉学生的人,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承担者,担负着新生入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相关工作,如上报就业情况、统计各专业的就业率、发放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推荐表等。辅导员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融入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开展。
一、引导学生树立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观念和理想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制约,学生从小的学习目标就是升学,基本上很少有人主动地考虑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家长和学校方面也都以让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为行动指南,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很少提供指导和帮助,所以在大学里,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辅导员应在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认识自我、分析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知识才能。帮助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社会需求的供需状况,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激发学习专业的兴趣,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帮助他们运用科学发展观,树立切合实际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理想,并制定出实现职业理想的行动计划和具体步骤。
二、营造健康、积极的有激励作用的环境氛围
辅导员在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生的长处和优势,“因材施导”,对学生取得的成就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学习的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举办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级为试探期: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此阶段,可以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学业生涯规划,为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关系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二年级为定向期: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充实自己。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文体活动和比赛,磨练意志、锻炼能力、提升自己。三年级为冲刺期: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招聘信息。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实践活动,和同学交流实习和求职的心得体会。四年级为分化期:开始进入真正的就业阶段,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校验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进行预习或模拟面试。
三、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是指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对于一些特殊群体,如贫困生、恋爱生和在求职择业方面存在个人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互动辅导。辅导员作为一支与学生联系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结出最频繁的管理队伍,在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刚毕业的大学生期望得到自己感兴趣而又有意义的工作,于此相匹配的就是实现这些期望的坚定信念。据有关研究表明,新员工对工作往往持有过高的、不现实的期望值,如果实际收获达不到这些期望,就会导致不满、愤怒和失望。那么,制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职业生涯路线,合理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实施目标,从而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帮助自己选择适合的、理想的职业。努力构建以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方法观和以终身教育为理念的教育价值观,使辅导员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实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之间的有效结合。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学生发展平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最终稿是使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的同时,还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生发展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分析,制定科学奋斗目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也有很大帮助,是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组织多种多样的参与度高、竞争性强、吸引力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激发他们学习实践的兴趣,从而不自觉地融入到学习当中。如组织学生到就业实习基地观摩学习、锻炼提高,也可以围绕当今的社会热点和时政焦点举办活动,亦或组织大学生参观和实际体验先进典型的英勇事迹。这些活动可以从思想上很好地教育启发和熏陶感染大学生,促使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参考文献
[1] 孟祥文.辅导员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法探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1(07).
[2] 郝晓丽.仲爱萍.辅导员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02).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定位;生涯规划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的职业和工作的发展道路。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将帮助大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大学生就业并非一蹴而就的,正因为一开始毫无准备,才导致最后茫然无措、进退两难。针对职业规划,大学生应从入学的第一天就做好思想准备。首先,对自己要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其次多关注感兴趣的职业,并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职业素养、锻炼能力,从而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换。
二、通过多种途径,全面了解自我
如何充分的了解自我呢?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来考虑:第一,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对自己的反思来获取对于自我的认识;第二,借助老师、同学、朋友等他人的评价间接地了解自我;第三,借助于科学的工具,如,心理测验,用标准化、数量化的结果客观的评价自己。
(一)锁定职业锚,找准职业定位
职业锚,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的埃德加・施恩教授提出的概念。他认为,职业规划是一个持续不断地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逐渐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概念。所谓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就是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1978年,施恩教授提出了五种职业锚类型:自主型、创造型、管理型、技术职能型和安全型。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职业锚的研究行列,在90年代又发现了以下三种职业锚:安全稳定型、生活型、服务型职业锚。
技术职能型。这类人的职业发展是围绕其所擅长的一套专门的技术能力或特定的工作能力而组织起来的,他们努力钻研以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从而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
管理型。这种类型的人努力追求全面管理的职位,他们会沿着某一组织的权利阶梯逐渐攀升,直到达到一个能够担负全面管理责任的职位。
创造型。这类人的职业发展是围绕某种创业性努力而展开的,热衷于进行发明,倾向于创造出新的产品或服务,最终建立自己的事业。
自主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希望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他们渴望在一个自由的环境中施展个人才华,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的限制和制约。他们宁愿放弃提升或工作扩展机会,也不愿放弃自由。
安全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最看重职业安全感,他们不会为了谋求权力而工作,只需要一个适当的职位,寻求能够保障连续的就业、稳定的前途、体面的收入及可靠的未来生活的职业。
服务型。这类人主要期望职业能够体现个人价值观,希望能够对社会的和平美好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往往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
挑战型。这类人不甘于平淡的职业生活,渴望迎接越来越艰巨的任务。他们有着绝对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征服任何事情或任何人。
生活型。这种职业类型的人更看重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不会为了职位的提升而放弃体验生活的乐趣。
大多数大学生初入社会时,还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也就谈不上职业方向及定位了,因而很难在一毕业就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做充分的思想及实践准备。一方面,扎实地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提前熟悉社会工作环境,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外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具有类别多、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大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不同种类的工作,从而分析鉴别,找出最佳的工作方向。当然,职业定位并非一经选择就难以改变了,在人一生的职业生涯中,随着所处阶段的不同、阅历的增加及其它各方面的变化,职业锚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大学生在慎重的进行职业定位的同时,也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做出调整。
(二)结合个性特征,发现职业兴趣
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是人们对具有不同特点的职业的喜好和从事该类职业的愿望。霍兰德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职业兴趣的测量研究,并编制了一系列的职业偏好量表。他认为,大多数人都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每种职业兴趣类型都与一定的个性特征相联系,选择职业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职业与个性特征相匹配的过程。若性格与职业特点相匹配,则能够使人对工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的建议
当代的大学生,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因而需要摆正心态、摆脱功利主义,让自己真正的对工作感兴趣,而不是出于金钱或权利的考虑。其次,切记不能眼高手低,要脚踏实地。虽然在职业初期会充满艰辛,但这一切的历练都是经验的累积过程,它会使将来的职业发展受益匪浅。更重要的,要始终抱着乐观的态度,相信付出了努力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收获,因此即使一时的失意也不用过分在意,只要按照既定的职业方向奋斗,成功就在不远处。
参考文献
[1] 吴国兴,刘极霞.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