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字经拼音

三字经拼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三字经拼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三字经拼音

三字经拼音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三字金》 翻译策略 英译本

一、引言

三字经》成书于宋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三大国学启蒙经典之一,在诗学、蒙童教育、文化传播学等诸多领域具有深远影响,鉴于其丰富的文化负载和广泛影响,这本小册子于16世纪便有了拉丁文译本,并从此开始外播的步伐。在《三字经》的诸个译本中,英国外交官、汉学家翟里斯(Herbert Allan Giles)的译本影响较大。本文以翟译本为基础,主要采取历时、共时和对比的研究方法,综合文化学、历史学、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等学科的相关方法,试图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三字经》翟译本翻译策略选择进行多维考察,特别是其历史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译本在21世纪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我国典籍外译主体和籍重译方面的启示,以使不这部经典小册子的意义不断得到开掘和阐释。

二、翟译本的译文体例

翟里斯于1873年第一次重新翻译了《三字经》,收录在他出版的第一部汉英译作《两首中国诗》(Two Chinese Poems)中,因其译本备受各方苛责加上他本人也不很满意,于1899年重译了《三字经》。这个译本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之上,附上了原文并且做了大幅的注释,使原本28页的原译本增加到了178页。这个译本有着非常深远的跨文化影响,甚至直至今天依然是英语世界汉学的常用教材和研究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

在探讨翟译本的翻译策略之前,有必要回顾译文的基本体例。如 “人之初”的译文如下:

人 之 初

Jen chih chu Men at their birth

Man arrive beginning

Jen is a picture of the object, - Shakespeare’s forked radish. Like all Chinese characters, it is the expression of a root idea, humanity, collectively and individually; and its grammatical functions vary in accordance with its position in a sentence and the exigencies of logic. The context, lines 3 and 4, here calls for a plural.

Chih originally meant to issue forth as grass from the ground; and by the extension, to meet, to arrive at. It has come to be used conventionally as a sign of the possessive case, a particle of a subtle influence, and a demonstrative pronoun also, from its shape, =zigzag.

Ch’u is composed of 刀 tao knife as a radical, and 衣 I clothes (衣 in combination), and is said to derive its mean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a knife or scissors to a piece of new cloth.

考察翟译本,其翻译体例都如上所列,按汉语自然小句结构每三字译出对应的英文。译文由汉字拼音音调标注体系(威妥玛-翟里斯拼音,拼音右上角的数字标注是该汉字的声调),汉字逐字对译系统,小句翻译以及附注构成。附注部分是篇幅冗长,大致分为三类:汉字偏旁、形、义及相关词组典故的注解、前译本误译及不充分翻译译标注、文化现象阐释等。

三、翟译本字本位翻译策略

翟里斯按照许慎《说文解字》,在附注部分对每个汉字的结构逐一进行解释,试图把字形字义结合起来,然后才在此基础上,以句为单位,逐句译出原文。如在“性本善”的译注中,对“性”的解释先从偏旁“心”说起,而“生”是形旁。接着阐释“性”:人天赋的道德品质、性情、脾气。随后说明“心”在汉语指心智中心。最后在译文部分给每个汉字标示出该字英文字面翻译。

因此,翟里斯深刻认识到汉语字本位的特点,注意到汉语行文的字词句篇是由小到大逐步聚合的过程,因此首先采用了字本位翻译策略,即他注意到了汉字是形、音、义结合体。首先对汉字注音标调,然后从偏旁部首出发一一阐释,注意到了汉字字形字义的相关性,由形及义,通过逐步解析诗歌隽永凝练的语言,使意义逐步得到呈现。可以说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使译语受众能够充分领悟原语的特点并在阅读译文的同时深刻领会到译文背后深厚的文化负载,因此在我国经典文化外传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

(一)译语文本增殖。

首先,增译使得原语文本意义发生增殖,影响目的语受众全面把握原语文本原貌。译本使一部精悍短小的童蒙教材变成一部冗长的汉语教材,大篇幅地阐释字形、字体构成及相关文化负载,使附注部分远超过译文的比重。从译语受众接受的角度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域读者从整体把握上全面把握这本小册子。译文读者自然落入译者视野,更多地关注汉字音形义及其相关的文化负载,相应减少了对译文文本整体性的注意力。

基于跨文化交际目的,我们立志于优秀的汉文化外传,应该努力使译语受众从形式到内容整体感知这本小册子的文化特色,至少要做到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是怎样欣赏原语文本的”,即做到最低限度的功能对等(奈达,1993:118)。具体到《三字经》,从形式讲,译文应反映出原文整齐悦耳的音律美,三字成句,两句一组,译文应在最大限度范围内再现这种形式和格律美。翟里斯作为出色的译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注意到了译文音韵和谐,但附注部分割裂了两句一组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了译文读者窥探原文全貌,整体把握其精髓。

(二)音调标注不甚合理。

尽管翟里斯立足于字本位,注意到汉语音形义三位一体,但音调标注部分也不尽合理。正如郭著章(2000:414)所说:威—翟拼音和用数字1—4表明声调的做法有失科学性。因为此拼音系统保留了接近英文拼法的某些特点,在异化翻译某些文化专有项方面主要依据这个拼音系统,如“连山”译为Lien shan (Line 139),“归藏”异化音译为Kuei tsang (Line 140)。威—翟拼音系统是西方人对汉字进行罗马字母标音的有益尝试,为现代汉语拼音的诞生奏响历史前奏,其积极意义不容置疑。但在中国综合国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加强的今天,在汉语拼音推行已经半个多世纪,已经完善成熟的新的文化历史语境下,异化翻译策略应充分尊重原语的编码体系以及受众广为接受的通行汉字拼音标示体系。

(三)逐字英译割裂译文完整性。

最后,汉字字面意义逐字英文标示的做法也有待商榷。我们认为单字英文含义标示增加了译本接受的难度。翟里斯尽可能按许慎的《说文解字》,把每个汉字的字面意义翻译出来并于音调下方标注。如对“教之道,贵以专”分别标示为“teach, arrive, road”和“valuable, take, single”。两句译文如下:The right way in teaching is to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to thoroughness。且不论对每个字的翻译得当与否,考察每个汉字的字面翻译与翻译小句之间的关系后发现,逐字英文标示与最终的译文之间并非总是存在对应关系,因为翟氏主要采用意译。如上例所述,如果说“教”能以“teach”代之,剩下的五个字的翻译与译句之间未见得直接相关。对于译本受众来说,增加的逐字翻译并未对他们理解原文本有所裨益,反而因为字面翻译与最终译文之间的差距而使他们陷入考据或训诂的漩涡中,一定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实现。另外,译者在附注部分对每个字的详解也使这种标示显得重复多余。如上例对“贵”在附注中详解之后解释为“precious, honorable”,与 “valuable”属同义重复,从而让这种标示显得意义不大。

(四)字本位策略局限性启示。

1.译者主体问题

《三字经》翟译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局限性使其存在种种遗憾。正是基于此,我们看到典籍外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翻译主体问题。翟里斯翻译《三字经》时,任驻宁波领事,是以外国人身份自主选择原语文本主动将中国典籍“译出”。时隔一百多年,今非昔比。翟里斯时代的中国积贫积弱,政治、经济、甚至文化领域的事务处于外国列强干预之下,包括文化在内的各项交流均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当时汉英兼通的人才极度匮乏,所以翻译的主要群体为在极短时间内以惊人速度掌握汉语的传教士、汉学家、外交官等。步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政治、外交、文化教育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系统的‘译出’工程主要还得靠中国学者来承担”(潘文国,2007),也有学者认为译出或外播工程应以中国译者为主力,然后让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做一些辅助的“润饰”工作,来“锦上添花”(霍跃红,2005)。总之,在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国译者要肩负我国优秀典籍文化外播的重任,克服外国译者因对汉语认识的局限性,原语文本阐释不全不细甚至错误的缺点,主动选择经典作品译介,改变中外文化交流外播远大于内传的不利局面。

2.对重译的启示

根据伽达默尔的阐释学理论,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文本的意义永远处于向未来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之中。特定时代的译作只能是对原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和扩展,是特定历史和特定文化条件下的临时性产物,因此从文本历史局限性来讲,重译是必要的。《三字经》翟译本带着深深的字本位翻译烙印,从一本童蒙小册子增殖为一部汉语教材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国外播文化弱势,帝国主义国家急需精通汉语的人才。在今天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势必要改变翟译本的汉语教材主导的翻译目的,以及此目的指导下的字本位翻译策略。以中国译者为主体的译者应以成功实现跨文化交流,促进中国典籍外播,扩大我国文化影响力为目的,更应立足于再现原语文本的全貌以及其深厚的文化负载。具体来说,首先注音体系应以通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大陆拼音方案为标准,改变欠合理的威-翟拼音体系,按字注音标调。其次,翻译应以注重再现原语文本的结构对称性及音韵美,再现原文的三字成句,两句一组。最后,单个汉字注释、典故及各种文化负载项可作为附文,以附录形式附在书后供读者自主阅读。

五、 结语

本文以《三字经》翟译本为个案,通过回顾该译本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探讨了翟里斯所采取的字本位翻译策略的局限性及其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我国典籍外译的启示。以期对我们开展汉籍外译的翻译策略研究、典籍重译等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Giles, H. A. Elementary Chinese. Shanghai: Messrs. Kelly & Walsh, Ld ,1900.

[2]Nida, E.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Epress, 1993.

[3]郭著章.谈翟理思英译《三字经》,《文化与翻译》.郭建中编.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霍跃红.典籍英译:意义、主体和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9).

[5]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6]潘文国.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4.

三字经拼音范文第2篇

《三字经》自问世七百余年来一直是儿童启蒙的必读之书,其编写甚为精彩,内容引经据典,涵盖了四书五经、三纲五常等等。书中备述做人之道、为学次第,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多姿多彩。依据文意可以将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一,人性教育篇,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二,伦理道德篇,从“为人子,方少时”到“首孝弟,次见闻”;三,名物常识篇,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不同”;四,习学次第篇,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五,历史更迭篇,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六,劝学篇,从“口而诵”到文尾“戒指哉,易勉力”。这六部分中心思想虽不同,但却贯穿着“教之道,贵以专”这条主线,突出教育儿童求学、立志,走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路,集中反映了儒家的人生义旨。除了作为集中的儿童识字课本外,《三字经》又担负起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任务,其中名物常识篇、习学次第篇和历史更迭篇都是属于知识教育的范畴,所占比重比较大。思想教育除三纲五常外,更多的是在进行勉励读书、为人处事的教育。识字、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以丰富的内容、不朽的精神流传至今,可以说是一部“千古奇书”。

2《三字经》的特色

《三字经》诞世以来历代学者对其修订推广,不仅在汉族广为学习,还被翻译为满文、藏文、蒙古语等多种版本,并先后传入日本、欧洲,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由此可见,该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这与其特色密不可分。

2.1从教育目的角度分析

中国古代蒙养教育的目的是“蒙以养正”。养正,培养正气。蒙以养正,指对儿童的培养应端正其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我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儿童时期起,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得到良好的陶冶,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品德。古代给予童蒙教育以极大关注,许多大家都认识到儿童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如南北朝的颜之推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南宋朱熹认为小学阶段(8~15岁)的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将之比喻为“打坯模”阶段,打好圣贤坯墣至关重要,大学阶段才可以在次阶段上加工打磨,便可以成为圣贤之上。无论如何重视幼童阶段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良好品德的形成,即“养正”。北宋张载提出了明确的“蒙以养正”的德育思想。“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不懂事的孩子,二是指事情的未发状态,即儿童在尚不懂事之前或错误价值观念未萌发之时,对其进行恰当教育,培养优良品格。成书于理学盛行的背景下的《三字经》,儒家气息浓重,“善”、“孝”、“礼”、“仁”、“勤”等思想在书中尽显,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美德,事实证明而儒家两千年的道德教育是很成功的,这些思想都深植人心。《三字经》在进行识字和文化教育的时候,始终伴随着道德教育,这是其灵魂所在。教会儿童做人处事,勤奋刻苦,其目的定位是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例如在书中的第四部分关于学习内容,提及的经籍蕴含的德育思想都是为它的根本目的服务的。在第一和第六部分更是通过例子来凸显出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更多地将《三字经》道德类读本,在德育的统帅下,辅之以智育和美育,把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善”突显出来,意在作为人们道德规范的第一标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极有价值。以德育为先的教育目的的确定,再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水到渠成。

2.2从语言特色角度进行评析

周谷城说:“有的蒙学书能够长久流行,为社会长期接受,在传授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方面,采用易于上口记忆的形式等方面,确实有长处和优势……仅仅在这一点上,既有其文化价值又有教育是价值。”《三字经》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也是其成功的一大法宝。

2.2.1文字浅显易懂,语言精练

书中所选文字在当时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字词,放在今天的阅读教材中大部分也是常用字,而且语句简洁明了,有些近乎口语。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浅显的文字使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各个层级的人们使用。此外《三字经》语言精练,不管哪个版本的差别并不大,全书1200多字就涵盖了六个方面,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其中第四部分200余字就把四书的作者、内容,六经的传注以及有代表性的国学典籍讲清楚了。第五部分用400余字讲述了古代朝代更替、帝王兴衰、历史巨变,几千年的历史做了准确概括,这种口诀式的启蒙方式对历史知识的普及具有良好的效果。

2.2.2句式整齐,便于诵读

《三字经》因三字一句而得名,这种三言得结构形式短小活泼,易于朗读,且隔句押韵,非常带有节奏感,声调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非常利于在民间口耳相传,具有语言上的美感。所以即便在蒙学式微的背景下,《三字经》却依然能够传承至今。

2.3从学习方法角度进行分析

2.3.1读书、识字

宋代蒙学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严格的知识训练,强调基础对儿童今后发展的重大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儿童在“读”字上下狠功夫。据记载读一本《三字经》约半年时间,除了熟读成诵之外,还要求对基本字词的掌握,即识字在先,然后在进行读写最后是作文。区区一千余字的小册子需要半年时间,可见要求严格。当然在读法上也有要求,程端礼在《程氏家塾都市分年日程》中明确指出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主张,在读书的时候必须高声诵读,字字响亮,对所读内容“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直到熟读成诵。这种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遵循了儿童智力的发展特点,即多记性少悟性,符合儿童语文学习规律。显然是合理的。此外宋代蒙学还严格要求儿童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时书桌整洁、爱护书本、身体端正,这些都为后代所继承。

2.3.2重视教育规律,激发求知欲

《三字经》对读书的顺序做了清晰的梳理“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孝经通,读诸史”,古人遵循这条读书顺序,一本书一本书按次序踏踏实实啃下来,背下来,再经过塾师的“开讲”、自我的领悟,日积月累而逐渐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这些书目的安排是按程度深浅排列的,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扎扎实实地学习后再循序渐进地前进,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三字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内容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切于实用,以典型人物、历史故事为切入点来进行。内容趣味性和强,其中不乏忠孝勤奋的故事,让学习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既通俗又有趣。在谈及大自然时列举的水陆草木、飞禽走兽、六谷六畜均能贴近生活,是孩子们看的见摸的着的,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要求。在谈到算数、学会认字时,写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将数字顺序的推进和识字由少到多的巧妙结合起来。通过对《三字经》上述三方面的研析,可以找到很多有价值的地方,对今天的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所启示。在今天的“读经教育”的争议中,有学者力证这些蒙学读本不能“蒙以养正”,甚至毒害匪浅。笔者在这里所讲的启示不是意在把《三字经》还原到今天的课堂内外或教材编写,这是不现实的。所意在于抽象到教育目的,具体到学习内容,细化到学习方法等层面。

3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语文是一门课程,更是贯穿于生活、学习各阶段的一种应用手段。“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口语和书面语就构成了语文最基本的要素,能力、感情和方法等都建立在这两个因素之上。

3.1语文教学的基础——识字教育

古人把识字作为开端,识字量定为二千左右,这是长期教学实践得出的结果,然后再进行读书写字,并同时扩大识字量。读完《三字经》显然不够量,仍要读《百家姓》和《千字文》,三本书一年多读完识字量就可以达到2000,效率极高。新课标规定小学三、四年级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却用时四年,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效率上都较低。今天的小学生虽然有很多校内外的知识和技能要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有很大提升,识字是进行学科学习的基础,我们应该提高小学识字率。今天有一系列的提高识字率的教学实验,能较好的实现高效快速识字教学的目标,为阅读打下基础。小学语文学习中拼音学习在低年级很重要,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既无形象可言,也无兴趣,在短暂的新鲜感之后可能是对拼音的厌恶。识字的方法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对古代韵语形式进行了借鉴,效果正在被验证中。小学识字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小学低年级主导学习任务之一就是识字,识字的效率应提高,一线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识字教学,扎实打好基本功,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3.2小学语文学习方法——读、写结合

蒙学强调读诵,《三字经》亦符合这一要求。儿童的理解力低,大多靠一遍一遍的复述、朗读来记忆,这个时期儿童的记忆力是极好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记忆力是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有显著发展,三岁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岁至十三岁,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期,至十三岁为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制高点,二十岁以后,心境稍微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小学阶段是记忆发展的关键期,若错过这一时期,效果很难如人意,进行补偿也会付出更大代价。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例如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教学等,课堂气氛是轻松了很多,但是孩子们究竟学到了多少有用的知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打的有多牢固,不可知否。在陶冶心灵,交流感情的同时,口语、发音、识字、记忆等这些基本技能决不能忽略。现在儿童随大流发音,发音不标准,阅读能力差,小学过后很多内容早就忘记了,成人更是有类似的情况。读不仅可以加强记忆,培养语感,更能引导学生感悟汉语之美,感受正确而自如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快乐,建立与母语的血肉联系,将母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根扎在心灵的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熟读成诵并不是一种负担或强求,这个时就要训练孩子的记忆力,记住了以后长大了也会有印象,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此外,写字也很重要,从基本笔画、基本字形和基本结构练起,为书面语的应用打好基础。读和写结合,不仅可以加快认字,更是对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3.3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学目标

三字经拼音范文第3篇

汉语拼音学习完了,现在我学会自己拼读带拼音的故事书了,也学会用拼音输入法在电脑里打字了。虽然速度很慢,可我还是很开心,这一天可让我等得太久了。

今年暑假,为了准备好上小学,妈妈教我认识了近三百个简单的常用汉字,看到爸爸妈妈每天拿着报纸读,我也凑过去。可我还是有许多字都不认识,只能看看图片。街上别人发给我宣传单我也看不明白。唉,不识字还真不是个滋味。

现在好了,我可以把学到的汉语拼音用来为自己服务了。中午到校时间早,我就去班上的图书角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晚上做完家庭作业,妈妈也安排点时间给我读故事书。什么成语故事呀,童话故事和儿童版三字经,都是我喜欢看的书,我觉得书中的故事挺有趣的。在百度搜索框里,我输入自己的名字,嘿,有关男的女的,大的小的李一帆的信息,跳出好几十条来,还有很多李一帆的作文写得很棒。我太羡慕他们了,就让妈妈帮我在网上注册,抢来作文本就写起来。当然光凭自己还不行,还得妈妈在一旁指导呢。不过总有一天,我不用妈妈指导,自己也能独立完成的。因为我会慢慢长大,而且学到的知识也会慢慢增加。怎么样?为我加油吧,我会更加努力哦。

三字经拼音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 启蒙诵读 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089-01

为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论语》和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走进儿童心灵,进行启蒙性诵读,培养其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其国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的文化精髓。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启蒙性诵读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一 保证诵读时间,让诵读成为习惯

学校经典诵读的主阵地是早上的20分钟诵读时间。由于低年级学生在识字方面存在较多的困难,学期初期让学生每天早上利用20分钟的时间熟悉诵读内容:先把前一天的内容复习一遍,再把当天的诵读内容领读一遍。接着,调动学生积极性,借助拼音自己尝试读后面的内容。让识字量多的孩子成为“小老师”领着学生读。低年级学生争当“小老师”的积极性很高,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整本经典诵读书的内容。如此往复,学生就会养成一到学校就开始诵读的良好习惯。学期后期,教师重点指导诵读的语气、语感,对某些咬字不清、发音有误的学生重点指导。

二 指导方法多样,让启蒙诵读快乐自信

1.示范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许多国学经典的内容需要反复示范。示范要素有:读音示范、朗诵示范、仪表示范。读音示范主要要求学生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地讲普通话。朗诵示范主要是通过学生听教师的语感语气,模仿教师朗诵的轻重缓急、停顿虚实,慢慢体悟。仪表示范主要是让学生在坐着或者站立时,挺胸收腹,姿态美、发音响亮、表情自然。让学生看到老师一丝不苟地美美地吟诵时,学生自己就会产生美的体验,愿意跟着老师学习国学经典。

2.标记法

在诵读指导初期,适用标记的方法。用重点号标记读得比较重的字词,用左斜线划分停顿,用波浪线标记读得轻的词语。教师示范,学生标记,尝试朗诵。标记一部分之后,大部分学生还会发现国学经典诵读的一些小规律,自己也会标记了。例如五言和七言的古诗,吟诵特征比较明显,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诵读指导在相应的标记完成后,不能死板教条地诵读,容易形成唱读唱诵,要结合内容、大意指导学生吟诵,形成结合文意诵读的习惯。例如《晨读对韵》,三字的短句诵读速度稍快,其他的内容和诵读古诗的节奏大致相当。《弟子规》一般前半句稍速度快,后半句语气稍重,遇到感叹号和问号的句子,诵读出相应的语气。例如“财物轻,怨何生?”理解之后再诵读出反问的语气即可。

3.聆听法

在指导学生诵读过程中,可以“偷懒”,让学生专心聆听别人的诵读,一遍遍之后,熟读成诵、熟听成诵。

4.情境法

国学经典诵读的过程是母语教学,很多内容虽然看起来不容易理解,但呈现的情境是学生可以感受到的。例如《弟子规》中“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就是讲早晨起床后,必须先洗脸、刷牙、漱口使精神清爽。大小便后,一定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能确保健康。

课堂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还原生活,讲故事,看风景,学道理,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诵读内容;师生指手画脚地比画,或者老师说大意,学生猜词句,或者老师描述场景,让学生感受,就可以激发兴趣,加深印象。

5.激励法

赏识和激励很重要。让孩子多表现,让孩子有一点进步就感到快乐。教师要及时评价:瞧,你又进步了!声音真好听!孩子,你理解了这首诗,从表情上就看出来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又激发了对经典诗文的热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6.合力法

低年级学生巩固背诵有一定难度。诵读时对情感基调的把握很难,不易诵读出轻重缓急,诵读时只有一个调子。教师还可以教给家长方法,形成教育合力,学生就会进步很快,有成就感,自信快乐。

三 开展活动,教学相长

活动促进成长,如学生结对子互帮互助、评比诵读小明星、国学经典诵读展示、诵读检测等。这些活动,涤荡心灵,丰富生活,教学相长。

四 形成措施,稳步推进

整体上,教师这样来推进:一个原则:熟读成诵;两个参与:家长参与、教师联手;三个把关:教师把关、家长把关、学校把关。

三字经拼音范文第5篇

李静怡

说起读书的故事,最难以忘怀的便是那拼音都还读不准,字都不识几个纯真年代。四五个乳臭未干的小孩手捧着《三字经》,齐齐坐在湖边摇头晃脑地读着书。书里讲什么都还不明了,只知道要学习、要学习,只知道靠学习才能把自己送出乡村,才能过上好日子。

除了《三字经》外,我们还看了许多文学作品、格言警句,于是便有了以下的读书故事:

书 是 食 物

“姐姐,我肚子饿。”弟弟拉着我的衣角,抬头望着我。可离吃午饭时间还尚早,而那时的小毛孩身上哪会带着钱。于是哥哥默默地掏出一本《中国故事》,在弟弟面前晃了晃,道:“喏,给你‘面包’。知道吧,高尔基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一群孩子被哥哥的话逗翻了,连刚刚还哭丧着脸喊饿的弟弟都笑开了花,摸着自己的肚子接哥哥的话:“饱了饱了,多谢。”

我还觉得意犹未尽,便接着说:“不够不够,面包不够营养。”说着拿出怀里的《西游记》,“来,给你点营养品!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我这一说,二哥又觉得自己要是比小妹逊色那怎么行?倏的站起身,俯视着我们,撅着嘴道:“你们说得太简单了!西塞罗还说过一句话呢!‘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也是繁荣的装饰和危难的避难所,慰人心灵。在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

“你厉害你厉害!”大家都被这不服输的哥哥给逗笑了,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在一片欢乐的笑海中,食物那些“身外之物”早已被忘却得干干净净。

书 是 钥 匙

还记得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那年我初入城市上学,有点儿跟不上“城市人”的步伐,学习逐渐被动。一日夜里,我问上铺的二哥:“诶,你说,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那锁在哪儿?”他顿了顿,回道:“在你心里,”我不解,他又接着说,“你要是想读,读懂了,这书自然能把那锁开;你要是不想,排斥它,又给它上了几把锁,连神仙都帮不了你。”我一想,是啊,学习哪有分什么“城市人”“乡下人”,这一切不过是我的“借口”罢了。

那一夜,我又想了很多。翌日,心头的“锁”好像一夜之间都解开了,连班主任都大呼奇怪。多亏了那句话,我终于找回了当年读书的初衷,仅仅是,喜欢读书,不为其他。

书 是 生 命

上了初中,书变得“可怕”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业量变多了,学业压力变大了。想像以前一样手捧书本在书海里漫游似乎变得不可能。我也试过偷偷地看,在学校不成,就在回家路上看,回到家,就躲在卫生间看,偷偷地看,生怕被发现。

一日,我按捺不住书的诱惑,翻开了刚买回来的文学合集。不料一时大意,看书看得入了迷,连妈妈进自己的房间了都没察觉。终于还是被发现了,她狠狠地批了我一顿,没收了书,还丢下一叠卷子。

相关期刊更多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言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老年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山东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