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雪诗句

雪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雪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雪诗句

雪诗句范文第1篇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3、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其一》

5、朔方正月雪澌澌,单于策马至京西。——沈约《昭君辞》

6、大雪北风催,家白屋。——环山樵《钗·雪竹》

雪诗句范文第2篇

1、全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这首诗的题目是《颂平常心是道》,作者是宋代无门慧开禅师。该作录入其评释古代禅门公案的《无门关》一书,由此作该禅诗以表达他对“平常心是道”这句禅语的理解。此诗琅琅上口,最为佛门弟子所爱颂。

(来源:文章屋网 )

雪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杨万里;七绝;句法;意象选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陆游在《杨廷秀寄南海集》中说:“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来无复继,如今始有此翁诗”;他还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云:“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寄题石湖》说:“文名藉甚更诗声”“句从月协天心得”,他们所评价的都是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诗人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自成一家的“诚斋体”诗风。对于“诚斋体”的具体涵义,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众说纷纭。近代以来,现代及当代学者对“诚斋体”的看法不断更新、补充,大有涵盖杨万里诗歌的全部优点之势。笔者认为,这样不加限定、毫无界说包括一切诗作特点的看法不符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而且过于宽泛的探讨“诚斋体”的内涵不但不会对杨万里诗风的深入认识,反而会使“诚斋体”的特征进一步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诚斋体”的真正内涵,恰当地界定具有“诚斋体”特色的诗作。

一、“诚斋体”的典型代表七绝

杨万里是一位长寿的诗人,在他八十载的人生经历中,诗歌创作有很明显的分期,即使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观努力而言,仍在不断追求着诗风的变化,但是如果从整体特色看,诗人自己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无疑是对“诚斋体”作完美的追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因此,以“诚斋体”诗风的是否形成为标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历程可分为模仿、探索、成熟三个时期,至于“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完全可以认为诗人对自己诗风不懈的完美追求。

诚斋体的形成就是以其诗风进入“欣如”阶段为标志。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诗人自己诗风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义,正如杨万里自己所说“试令儿辈操笔于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其中的“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即是作诗时应对自如、诗思泉涌的“欣如”境界。达到这种作诗状态,是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诗人长期探索、积累的结果。“欣如”境界一旦获得,会令诗人欣喜若狂,创作大丰。因此,杨万里说:“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可见,至“戊戌三朝”,杨万里诗风已经,成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诚斋体”风范。而这一时期的结集主要就是《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

梳理这三个集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七绝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对杨万里各本诗集中绝句数量做了一一统计,通过整体的对比,七绝诗体占杨万里整个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具体到《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中,七绝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荆溪集》中七绝占66%,在《西归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这些数字无可争辩的说明:七绝在诚斋体诗风的重要载体。

至于杨万里为何选择七绝的形式来创作“诚斋体”诗歌,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绝句诗体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最能表达杨万里的心口,也是诗人进入“欣如”状态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张瑞君在《杨万里评传》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诗的各种体裁中,七绝最容易写得富有情趣、活泼、灵动。它既不象古风那样讲究章法,也不象律诗讲究对仗而形成拘谨和板滞”,“就五绝与七绝而言,七绝因能巧用虚词、重字等更灵活多变”,这些分析准确概括了七绝较于其他诗体的优势,可谓精到,也再次说明七绝之于杨万里创作“诚斋体”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认为杨万里选用了七绝,而七绝成就了“诚斋体”。

二、杨万里七绝句法词法的运用

有人总结杨万里绝句的作法,依据对仗还是散句总结出若干结构,其实这种路数不是依据绝句总结结构,而是以结构去套绝句,因为结构是完全式的、具有绝对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结构模式去衡量绝句形式,当然总能找到例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总结路数无疑是削足适履,更不能加深对于绝句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证,也即是“主题先行”。因此,分析总结性探索应避免此类观念先入,在未有定论之前,科学的态度是先个别再一般,即从个别的特点走向一般的总结。所以,笔者结合杨万里七绝的创作实践,力求通过具体作品的归类分析,得出较为正确的“一般”性结论。细细梳理杨万里诗风成熟时期的七绝,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其艺术特征:

(一)虚词的巧妙运用

诗歌以字少凝练见长,要求言短意长,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绝而言,一首诗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谓极其短小。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诗作要表达丰富的意蕴,必须多用实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丰富含义的传递。而杨万里则喜欢用虚词,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诗的好坏甚至取决于一个虚词的点缀装饰,这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杨万里七绝诗句中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用的最为精当,可举诗例如下:

1.副词的运用。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杨万里喜欢在七绝中运用,其七绝诗句中常见的副词有“忽、乃、皆、曾、聊、犹、堪、自、复”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

忽开风起仍波起,乃是飞声与落声。(《净远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净洗行人屦上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三)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过招贤渡四首》其一)

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匾豆花。(《秋花》)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昼落无声夜有声,只堪醉听不堪醒。(《秋雨叹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无意思,蝉声移近入檐枝。(《秋热二首》其二)

春风也解嫌萧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晓寒二首》其一)

吹乱众红还复整,海棠却不怕春风。(《晓寒二首》其二)

2.介词的运用。在诚斋体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较多花,草亦晴初忽几芽。(《雪霁出

城》)

上巳春阴政未开,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风作媒却,西湖嫁与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线也无痕。(《过新开湖五首》其一)

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兰溪双塔》)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罗溪望夫岭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国荫,便忘蓝草北堂别。(《送庆基叔德上犹二绝》其一)

3.助词的运用。杨万里在七绝中常用的助词有“得、却、煞(杀)、来、将、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虫宁许劣,垂丝到地却回身。(《过招贤渡四首》其二)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上却城来忘却归,迎他来属送他飞。(《晚衙野望》)

到得欲开浑别了,玉肤洗退淡脂。(《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四)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立秋日闻蝉》)

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野望二首》)

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雨后行郡圃》)

4.连词的运用。在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和、且、若、虽、要、只有、又、而、况”等。例如:

无波可照底须窥,与柳争娇也学垂。(《垂丝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胜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锺嵘。(《和昊盐丞雪中湖上访梅四首》其二)

从教三日风和雨,闭户烧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其二)

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须吟。(《舟过黄田,谒龙母护应庙二首》其一)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若要顺风兼顺水,拖头背指谢家山。(《过凌献台,望谢家青山》)

若遭好月唤登楼,脚力虽慵不自由。(《清心阁》)

要寻疏影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时愁可遣,眷愁又向梦中来。(《纷纭》)

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条如线长而细,不贯双鱼只贯珠。(《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钱无吏青,如公官况世间无。(《和岩州添停赵彦先寄四鲍句》其二)

5.语气词的运用。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的语气词有“么、无、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

莫笑山庄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题山庄小集》)

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千诗一笑休。(《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因十诗》其十)

闻道常山水壮哉,问途何惜小纡回。(《晨炊江山悬驿》)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静坐二首》)

未论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灵活多变

这是有关诗句中“句法”具体运用的问题,也是指诗句之间的关系方面,杨万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诗中说“句法天难秘,工夫子但加”,说的就是诗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杨万里所言“句法”的含义,笔者认为当是指诗作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与连接规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字尤其是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现出来的。”诗作风范的确立离不开“句法”,同样“诚斋体”的形成也有“句法”运用的功劳,因此,句法的灵活多变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万里在诗句的组合关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问式的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反问式连接诗句,以加强语势。例如:

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关暇徘徊。(《过下梅》)

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四)

尽日舞风浑不倦,无人柰得柳条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尽日向人挥玉尘,知将何事语春风。(《宿南岭驿二首》其二)

2.设问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设问式联系上下旬,在一问一答中,使句间关系更为紧凑。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得四绝句》其二)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棱车。(《观蚁二首》其一)

如何对立烛光中。只见江梅白于雪。(《烛下瓶中江蜡二梅》)

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县南三十五里,礼贤镇望之极正,里人又呼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爱真阳第二峰。(《过真阳峡六首》其一)

3.倒装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倒装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为或N"说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变结果于前,如此更使语势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绕却它,为他满插一头花。(《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绝,却缘韵胜得清愁。(《木犀落尽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为容,家住云烟太华峰。(《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藕》)

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万安出郭早行》)

破晓篙师报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发阶口岸下》)

梦中草草披衣起,爱看轻舟下急滩。(《明发阶口岸下》)

4.转折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转折式,前后两句形成矛盾之势,以化深化诗意引人惊醒。例如:

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轮行者》)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

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也知滩急船难上,仰踏桅竿卧着篙。(《过招贤渡四首》其四)

三、杨万里七绝意象与表达手段的选择

(一)物象选择“小”的意趣

在杨万里现存成熟时期诗作中,数量上七绝占一半稍强,其中更以众多的咏物诗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诗人创作咏物诗不同的是,杨万里的独特性体现在物象的选择上。从某种角度说,物象选择的倾向是诗人诗风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咏对象来考察杨万里七绝咏物诗也能窥测出“诚斋体”的基本风貌。

细析具体诗作,我们会发现杨万里的七绝咏物诗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选择大动物、大植物诗作数量较少,选择小动物、小植物诗作数量众多。

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大动物如牛、马等很少单独描写,即使写到牛、马等大体格动物,也多是诗句中提到,而全诗的中心决不是围绕其展开,如《过大皋渡》一诗中“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

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虽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横州十里青”以及诗题“大皋渡”背景展开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枫等,虽然比大动物牛、马受关注的机会多,但其根本命运也未有主要的改变,其地位和作用在诚斋体咏物诗中同大动物一样,例如在七绝咏物诗中,柳树是杨万里选择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关柳树的诗作多着眼于柳丝、柳条等小的部件。如“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锦,两堤杨柳万窝丝”(《游翟园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较而言,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更多的描写小动物、小植物。

小动物如鹊、莺、萤、蛙、蜂、蚁、促织、蝇、鸦、蜘蛛、啄木鸟、雁、子规、蝉、鱼、蝶、蜻蜒、鸡、水螳螂、蛩、鹅等,可谓为数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数目众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复出现,数量很多,占有咏物诗的绝大部分。

2.描摹动物的诗作明显少于描写植物的诗作数量。

细细梳理杨万里诗歌全集,我们会发现其中以咏动植物为题的各类诗体共有450首,而咏动物的诗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来考察咏动物的诗数量将更小。相对而言,不少诗作直接以植物命题,如《腊梅四首》、《木犀二绝句》、《神堂铺前桃花》、《野菊》、《黄菊》、《残菊》、《残梅》、《垂丝海棠》、《葵叶》、《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诗作。

3.多用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意趣。这种特点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反映的极为普遍,更极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来一首七绝咏物诗,都能说上它对意趣或日谐趣的表达。如《郎石峰》一诗:

四旁不与众山连。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诸峰非不好,让他郎石一峰先。

这一诗言众山之中的一耸独峰――郎石峰单独直立说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识的“不与众山连”,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诗的前两句还可看作诗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来发言,而诗的后两句则站在众山的角度上说话,意为之所以郎石峰单独直立,不是因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谦让,所以说“让他郎石-峰先”,其拟人化的谐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鹅鼻铺前桃花》前两句是说自己归家较晚,而后两句则采用拟人手法,将桃花的盛开与自己的归家之喜连接起来,进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说“路上桃花亦喜。为人浓抹湿燕支”。总之,这种拟人意趣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随处可见。

(二)叙述、议论的完美组合

在杨万里七绝中,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组合也值得我们关注。按诗句所言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述句和议论句,任何一首诗都可分为这两个部分,都由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结合,也是诚斋体七绝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诗作中次序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

1.先叙后议。即诗歌开头先进行铺叙、描写,或交待物象或言说事情,而后诗人则表达自己对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形式使诚斋体诗风更为平易,因为先叙述再议论的顺序很符合读者的接受阅读规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诗,前两旬“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点出了自己所处的水域环境,而后两句“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则是由水域环境而发出的议论。以此考察杨万里的七绝诗作,数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晨炊黄冈望海》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先叙后议的诗篇。

2.先议后叙。即先发表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态度,随后在叙述当前的事情和物象,这与逻辑学中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较为相似。这种先议后叙的形式,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对事对物的真正态度,从而较为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过招贤渡四首》其三一诗,首句“倦游客子自无聊”即是议论。说出自己的因为倦游而百无聊赖,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饶”以议论的形式说明了不是其他原因,总的来说前两句以议论为主,而后两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虽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为自己游山时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当的,因此可定为叙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子二首》,其两首诗都可看作先议后叙模式,当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第二首,其前两句“不宿青枫学子规,不穿绿柳伴莺啼”完全是议论,而后两句“双飞只爱清江水。自喜身轻照舞衣”,可以看作叙述。在诚斋体七绝中,先议后叙模式的诗作代表还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横翠亭》、《榕树》、《南雄驿前双柳》、《蜡梅》、《过扬二渡》等。

3.叙议一体。即叙述与议论合而为一。很难分清哪是叙述、哪是议论,这是叙述和议论的真正结合,有助于诗人意绪的表达和物象、事情的融会贯通。如《过招贤渡四首》其四一诗,咋一看全诗从首到尾均为议论,其实是叙述与议论的融汇:前两句“岸上行人莫叹劳,长年三老政呼号”,既议论规劝行人“莫叹劳”,又叙述言说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极为不好;后两句“也知滩恶船难上,仰蹈桅竿卧著篙”,既是言说“岸上难走水上却更难行”,以致于“仰蹈桅竿卧著篙”才能前进,可见其全诗是议论与叙述的融汇。《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全诗同样也是议论与叙述的合一。同类的代表诗作还有《题山庄小集》、《春晓三首》其二、《垂丝海棠半落》、《静坐池亭二首》其一、《红叶》、《蒲桃乾》等。

四、诗学意蕴

杨万里是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对平凡生活的吟咏,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时节的七绝是杨万里诗风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诚斋体”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经过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确把握住代表“诚斋体”诗风的七绝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背后的理学观物态度的支撑,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

正如前所论述的那样,杨万里在为数众多的七绝咏物诗中,十分侧重于对植物的关注,这体现了他的静的观物态度,而背后正是理学观物方法。

雪诗句范文第4篇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创设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交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在传统观念中,教师以权威形象教育学生,学生在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不良的师生关系遏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成长。要搞好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营造富有创新气息的教学环境,让师生成为平等的主体,形成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亲近教师的新局面。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强化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应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让学生积极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创造的成功和喜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开放性问题,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以集中性思维为中心,扩及各个方向。通过不断的思维反馈,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开放、策略开放、结论开放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学生不断地反映、选择、接受信息,并利用多种方法加工处理信息,从中得出一些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进行思维的迁移和扩散。对学生进行开放性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化学教学中,如能利用一些典型的常规题,从不同角度设问,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活化知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5.6g不纯的铁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了0.21g氢气,则铁片中混有的杂质可能是()A.ZnB.AlC.CuD.Ag解析:此题解法是把5.6g当成纯铁,算出产生H2质量为0.2g,因0.2g小于0.21g,故推出:等质量杂质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H2质量必然大于0.21g,因此答案为B。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此题解题思路和方法明了的基础上,对此题做如下发散:变1:5.6g不纯的铁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了0.19gH2,则铁片中混有的杂质可能是()A.ZnB.MgC.AlD.Ca变2:5.6g不纯的铁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了0.2gH2,则铁片中混有的杂质可能是()A.CB.Cu和AlC.Zn和CD.Mg通过不同条件的变换,学生对此类题的做法不仅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处理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又选出下面一道习题:取粉末状金属混合物12g,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了1gH2,则这种混合物可能是()A.Al和FeB.Zn和FeC.Mg和CuD.Mg和Zn以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视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交汇点,加强多学科综合题目解法的训练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科学在高度分化,新的学科和分支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联系日益明显,这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点融合,引导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化学问题,帮助学生探索一些综合题目的解题方法,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些新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到NaOH与CO2反应这一性质时,笔者适时给学生选出一道这样的练习题:将一盆小型绿色植物放在一密闭的装有NaOH溶液的大广口瓶内,将弯玻璃导管一端通过橡皮塞插入广口瓶,另一端经胶皮管与气压计相连,将此装置放在黑暗中一段时间后,你将观察到什么想象?请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此题是一道理化生知识综合运用的练习题。命题过程中将生物中有关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物理中的大气压强与化学中CO2能与NaOH反应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考查学生的信息迁移能力、综合应用理化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此类题型的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探究创新的能力。

雪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具科学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114-02

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我认为主要应该这样做:

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年龄小自理能力差,一个班级如果进行最简单的一次操作,前后要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样既影响了教学进程又要冲淡课堂气氛;而且还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为此,我在学具准备中要求学生做到:

1、学具存放有序。

2、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开始学习10以内加法3+2=5时,学生拿着小棒不知往哪里放,只摆了5根,体现不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就拿着小棒在投影仪上边示范边讲解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小棒自己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8+9=17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8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7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8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

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我曾经这样引入一副信息窗:“小朋友,一年级和二年级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谁想去参加啦啦队?大家参加啦啦队的时候,不光要为他们加油,还要仔细观察看看谁知道的多,提的问题好。”接着,我利用投影仪把信息窗展示给大家,孩子们仔细地观察着画面,随后找到了相关的数学信息,提出了数学问题。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民族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作家协会

诗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北极光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兴安岭地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