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考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关于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共五门,其中公共基础是必考科目,其他四门课程个人理财、风险管理、公司信贷和个人贷款考生可以任选,考试总共通过两门就可以申请从业资格证书。
2、关于考试题型:
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其中单选和判断的难度较小,只要对教材的内容掌握到位基本是送分题,多选题难度相对大一些。多数考生最担心的是计算题,专家这里建议,把教材上的例题弄懂,考试基本都是直接套用教材上的公式,出题的难度也和教材的例题差不多,计算题只要掌握到这种水平就可以了。
3、关于考试形式:
每次考试,协会都会从题库中抽取题目形成试卷,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实行计算机考试,采用闭卷方式。
4、关于报名和考试时间
考试分为上半年和下半年,上半年报名时间一般在3月,考试时间在5月;下半年报名时间一般在8月,考试在10月底。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报名时间和考试时间在银行业协会的网站上都会适时公布,考生平时应养成习惯经常关注协会网站关于考试的信息
5、关于考试难度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属于入门考试,考试难度不会太大。题目考查的都是基本知识点,没有过多需要深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的题目,因此复习时要加倍注重教材知识点掌握的宽度和广度,对知识点掌握做到细致全面,考试就没有问题。
二、如何备考银行从业资格考试
1、制定学习计划
确定要复习的科目,结合自己的时间,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应根据自身情况明确每天看哪一章,哪些节,做多少习题。复习时间要安排合理,要根据章节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地分配时间,重点章节考点多,题目难,就要多花些时间来复习。每天都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完成当日的学习任务,按部就班,从容备考。
2、重视教材
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题目均出自教材,几乎没有教材以外的内容,因此学员只需要掌握教材的相关内容。拿到教材后,要先看一遍目录。以个人理财为例,第一章一般讲述一些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等内容,是全书的概括;中间的几章都是个人理财中比较的重要内容,因此单列成章节重点讲解,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多半在这些章节中;教材结尾的一两章多半是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可以看出首先从目录上了解一本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心中有一个大体的概念,然后再将知识点对号入座,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中间的章节上,因为这部分内容会涉及到很多重要文字规定以及一些计算题,都是考试重点考察的对象。
尤其要重视银行业协会网站上公布的考试大纲,因为考纲是唯一可以作为依据的官方考试重点。掌握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很重要,更要熟悉考试大纲所罗列的知识体系。按照考纲有的放矢地逐个攻破每个知识点涉及到的内容。
3、学习方法:
由于大部分学员都反映看书太枯燥,看书效率不高,这里介绍这样的学习方法,使学员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能够最大化复习效率,目前经过验证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以练带学,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反复巩固相应的知识点。因为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数量是有限的,先看一遍教材后,马上找相应的章节练习题来巩固和加深记忆,对那些看教材有所遗漏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做习题来弥补。尤其在做题时,要建立一个错题记录,因为做错的题目恰好代表掌握薄弱的知识点,这样下次再复习只要重点加强这些错题对应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这个过程就好像沙漏一样,最后错题记录的题目越来越少,而掌握的知识点越来越牢固,真正考试时就能做到从容不迫了。因为学习时间有限,学员要选择质量有保证的练习题来做,好的题目,能够使您的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可以按以下
a、b、c三步来备考:
a首先看教材
b做章节练习,重点加强章节练习中的错题查缺补漏、重点掌握
c用模拟考题测试自己的掌握程度
练习题的获得,学员可以参加相应的培训机构,因为这些培训机构都用大量时间深入研究了相关科目的考试特点和考试重点,他们将考点、难点提炼出来,使考生少走许多弯路,减少自己看书的负担,使学员的备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工具/原料学历能力方法/步骤1第一,银行对学历是有明确的要求的,这个是死的规定,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可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学历
2第二,专业能力是很重要的,相关的金融知识,市场背景等都要有相当的了解才可以
3第三,要具有比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学习积极性高且能力强
4第四,普通话要标准,而且与人的沟通能力要强,要善于快速理解别人话语的意思
5第五,英语四六级也是硬性的要求,通常大学只考四级就可以了,但是六级也考出的话自身条件就会上一个档次
考试日期
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初级、中级)
6月2、3日 10月27、28日
【贵州毕节考试科目】
公共科目: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原公共基础);
由于业务的财务杠杆很高,银行总是面临着比其他行业公司更高的营业风险。一家银行怎么能平稳地度过多次经济周期的冲击?根据西太平洋银行首席执行官Gail Kelly的经验,一家银行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不做不了解的业务,海外市场的本地化和业务创新也同样重 要。
C:怎么处理在很多经济周期中,时髦的银行业务总是面临更大风险的问题?
K:首先一家公司要有一个鲜明的愿景和目标,银行也不例外,所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业务都要与之息息相关。例如,西太平洋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很看重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和银行的评级,而这样的风险管理文化也体现在深入了解我们的愿景、搭建风险管理框架中。也就是说,在我们充分了解市场风险和布局最优人力以支持和确保相关业务的正确性之前,我们选择不做不了解的产品和业务。比如在金融危机之前,大约在2005年到2007年间,银行做出的决定都是不参与像CLO、CDO等类的产品,原因是我们根本不了解当时环境下的相关市场和顾客需求。所以我们经过慎重决定,不参与到相关活动中去。目前,我们在亚洲正处在业务扩张的阶段,我们在十分专注并且严谨地处理有关人事、领导力、风险管理框架、产品和技术能力等之后,才会进入是否推出产品的决策阶段。
C:怎样看待中国市场的波动性给银行业务带来的风险,跨国银行又是怎么应对这种风险的?
K: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结构性经济变革和转型,这个过程势必会经历一些曲折和波动。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追求长远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司,一直以来我们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路径稳健而专注。审慎的风险管理一直是一家银行要考虑的头等大事。拿西太平洋银行来说,作为一家澳大利亚银行机构,我们在亚洲持续经营的时间超过40年,连接亚澳之间的贸易、人员及资本的流动。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亚洲尤其是中国上升到全球经济舞台的重要位置。西太平洋银行和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整体,这是绝对的好消息―毗邻和连接该地区使我们处于有利位置,从增长的亚洲浪潮中受益。同时,我们知道在亚洲尤其是中国这样迅速发展的市场经营银行业务,势必面对新的挑战。西太平洋银行已经建立了强大的本地团队,对亚洲各个地区的市场、客户和监管法规拥有深刻理解,不管它们属于新兴市场,还是发展中或发达经济体。不仅如此,我们还在2013年11月设立了亚洲顾问委员会,以提供对亚洲的理解与洞察力、领导力,及高层关系。此外,当我们做出某一举动时,我们始终要确保它是正确的。我们会通过本地人才和团队了解客户情况和市场需求。比如,我们一开始就关注到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情况。由于客户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有关中国的生意中,所以我们知道关注中国金融和改革试点是非常重要的。未来,我们将继续律己而有针对性的增长方式,毕竟这是过去197年来令我们的业务取得成功,并赢得全球最可持续发展企业称号的关键因 素。
关键词:银行规模;不确定性;经理人激励;“软”信息;“硬”信息
一、引言
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近年来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在大银行稳健发展的同时,小银行取得了更为的快速增长[1]。建立一个以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组织结构应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方向[2]。但是我国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机构的发展并未如想像般迅速。不少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都出现了很大的困难①。至少到目前为止,以下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首先,转型经济中哪些因素会影响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一般认为银行规模越小,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就越高,对客户经理的激励越有效[3,4]。但是,在转型经济中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政府干预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结论就可能变得不一样。其次,小规模商业银行在我国存在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大银行与小银行②在激励机制上有何不同?
[注:①典型案例如汕头城市商业银行的关闭。
②结合中国情况,我们认为银行类型可按其资产规模做以下划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大银行;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中型银行;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小银行。]
本文以下部分将围绕以上两方面问题,将转轨经济中的信息环境与不确定性因素与银行经理人激励问题联系起来,对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文章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在Stein方法的基础上[3,4]构建理论模型,最后是全文结论。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银行规模与其生存性和竞争优势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将激励理论结合银行业的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规模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的明显差别是影响其绩效的主因。Aghion和Tirole指出,在集中决策的机构中,一线客户经理的激励是严重欠缺的[5]。Stein随后证明在不完全合同情况下,小机构往往比大机构在处理“软”信息方面更具优势[3,4]。因此在更需要“软”信息(softimformation)的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中,小银行应当比大银行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Berger等将不完全合同情况下的激励理论引入对美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1],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小银行确实在上述业务领域表现出更好的竞争力,而大银行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约束、管理链条过长等问题,不可能也不愿意花太多力气去处理需要大量“软”信息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上述实证研究基础上,Berger和Udell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和关系型融资等方面的优势。他们同时发现,小银行与企业关系型融资中的“关系”实质上是客户经理与企业的“关系”[6]。
Brickley等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银行业规模与公司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小城市和小地区,小银行对于当地企业以及当地经济的支持较之大银行具有优势[7]。他们的解释是:大银行对经理人的监管成本由于距离相隔太远而较高。退一步说,即便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契约,大银行也往往不会这么去做,因为经理人的成本和付出是不断变化的,在多重的组织结构中去计算这种变化往往十分繁琐。相对而言,小银行的激励机制更为有效准确。Akhigbe和McNulty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确实取得了更好的经营绩效,而且这种优势在中小城市显得尤为明显[8]。他们认为,小银行在关系型融资上的优势使得其在对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大银行垄断市场中,又会带来经理人的惰性,从而对银行绩效造成负面的影响。Deyoung等的研究发现,小规模且具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社区银行在竞争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从容应对由于监管和技术变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取得更好的绩效[9]。他们的研究也肯定了小规模银行在个人业务、关系型融资、服务中小企业等业务领域具有的优势。Berger等根据1993年美国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会减少,而小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却会增加[10]。这或许和小银行合并后,其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同时原有的关系网络仍然能够得以保持有关。而大银行间的合并往往会导致银行资金实力的急剧膨胀和管理链条的进一步复杂化,从而会削弱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Nakamura认为是由于小银行在信息和管理监督控制方面的优势,使得其在对小企业融资方面较大银行做得更好[11]。Berger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美国,相对于大规模银行和国外银行,小规模的当地银行在对信息较模糊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中具有优势[12]。Mcnulty等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银行贷款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没有发现小银行的贷款质量具有系统性的优势,但在非大都市地区小银行的贷款质量优势仍然明显[13]。Carter等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市场集中度,资金成本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小银行的风险调整贷款收益仍然显著高于大银行。因此实证研究结论基本证实了小银行在信息质量方面的优势[14]。
国内大部分研究均是通过探讨关系型融资、信息优势与银行规模的关系分析此类问题。如林毅夫、李永军认为,在中国中小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在信息甄别、融资灵活性等方面同样具有优势[15]。曹敏等对广东外资企业银行融资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与银行的关系越密切,其所获得贷款的利率就越低[16]。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关系型融资可能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帮助。张捷发现,银行内部的决策权配置问题实质上是银行如何在集中决策所耗费的信息成本与分散决策所产生的成本之间搜寻最优决策点[17]。根据这一思路,由于股东数较少,委托结构较简单,小银行选择分散决策的成本可能相对于大银行较低,因此其会选择分散型决策以尽可能获取软信息。而大银行由于选择分散型决策成本太高,因此倾向于选择集中决策。
以往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小银行对于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国外的研究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而另一方面,国内的研究在肯定中小银行作用的同时,仍然未能清楚地从理论上阐述不同规模银行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换言之,“银行规模与其债效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一最关键问题的黑箱仍未打开。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仍无法回答本文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故结合“中国特色”进行更为深入细
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模型
Stein的研究表明[3,4],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融资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是“软”的,也即信息无法有效传播,除了生产信息的人外,信息无法被其他人所了解。上层管理者看到并相信的只能是“硬”的信息(hardinformation),如企业业主(借款人)过去的交税记录等。中小企业往往发展的时间较短,“硬”信息是欠缺的。Stein证明:虽然分散决策也存在许多弊端,但它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对“软”信息项目进行信贷成为可能。分散决策最大的好处是加强了对一线客户经理的激励,使小银行客户经理有更大权力决定客户贷款。但如果在大银行机构情况就不同了,集中决策机制使客户经理不可能拥有太多的权力,他们的贷款报告必需经过上级甚至更上级的批准才能进行,而“软”信息是不可能经过这么多层次传递的。只有在一线客户经理时常需要根据“软”信息才能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的情况下,集中决策机制才会显示出其对客户经理激励不足的弊端。如果是在“硬”信息为主的环境中,集中决策对激励机制的影响并不严重。
小银行分散决策的优势在西方国家虽体现得较明显,但在我国情况却不太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存在以下转型经济因素:(1)项目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投资项目回报的不确定性很大。在预期回报率相等的情况下,“软”信息环境中的项目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通常较“硬”信息环境大。(2)关系型社会中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中国关系型社会色彩浓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客户经理和CEO的任命不一定唯才是举,除了能力因素,关系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即使是同一公司内部,经理人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我们将“能力”狭义地理解为“创造能力”的话,通常在“软信息环境中,对客户经理和CEO的能力要较“硬”信息环境中高。但关系型社会的特质使得处于“软”信息环境中的客户经理和CEO未必能力更强。(3)公司股东的政府背景。
[注:①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行长经常会相互调动。另外在不少地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行长也经常会调动到政府某机构任公务员,或由政府公务员担任商业银行行长。
②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公司控股股东也是风险中性的。]
我国政府或国有控股的银行占多数。银行CEO的任命通常由政府部门完成。这使得CEO通常任期有限且调动频繁①,容易产生“短视”行为。
另外stein的模型没有考虑股权激励与薪酬激励的不同,也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在单期和多期中的不同。我们将结合中国情况建立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先考虑单期的情形。将CEO和客户经理的效用(收益)分别表示为:
从式(9)和式(10)可以看出,在多期合同中,客户经理对每期的薪酬收入预期是不变的,但是薪酬收入预期的方差(不确定性)却减少了。这是因为长期合同使得客户经理的风险分散了。特别的,当N∞时,客户经理就近似于风险中性偏好。此时很小αi的值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因此,在长期合同中,薪酬激励发挥的作用比短期合同更明显。类似地,在每一期都努力工作并能够成功发现信息的情况下,i客户经理从股权激励中获得的平均收益可以表示为:
注:①式(18)的计算过程中为了方便起见,实际上假设了当i客户经理选择“不努力”时,他估计j客户经理也将选择“不努力”。根据客户经理的同质性和“以己之腹,度人之心”的一般性推理,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性。而且这一假设仅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没有这一假设对研究结论没有质的影响。
②在这里的分析忽略了客户经理努力成本,这样客户经理的参与约束其实就放宽了。如果考虑努力成本,式(18)较式(17)更不易大于0,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情况下CEO的预期收益差距也就可能会更大。③求解过程见附录。]
还是集中决策,股权激励较之薪酬激励此时均更为重要。
命题2的经济学意义是:长期合同情况下一线客户经理间可以更好的沟通。参与博弈的各方更容易形成“分离均衡”。客户经理“努力”与“不努力”工作的情况都会被另一个客户经理观察判断出来。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客户经理会选择“努力”工作以获取另一位客户经理的信任。而短期合同下客户经理无法准确判断另一客户经理的选择,因此他选择“努力”还是“不努力”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于是博弈就更容易形成“混同均衡”。
(三)“硬信息”环境下的情形
纯粹“硬”信息环境下,客户经理了解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反映给CEO。在监督机制有效的情况下,CEO就成为全知全能的管理者。此时因为在集中决策CEO可以对更多的资金进行准确的调度,集中决策肯定较分散决策为优。在“软”“硬”信息混合的情况下,客户经理可以选择是否向CEO如实报告信息,如果信息是可证实的(“硬”的),客户经理会选择报告。我们假设信息可证实的概率为z,不可证实(“软”的)概率为(1-z)。z∈(0,1);z<1,表明信息有时候仍然是“软”的,客户经理不再是简单地将信息如实报告给CEO,而是可以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信息报告方式。
命题3:长期合同条件下,分散决策较集中决策何者更优取决于“软”信息与“硬”信息在信息总量中的占比。“硬”信息越多,集中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可能会有所降低;反之,“软”信息越多,分散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加强。
命题3对我国不同类型银行采用不同激励机制提供了一个解释。对于大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大银行而言,其客户以大型企业为主,“硬”信息占据了主要地位,虽然也存在“软”信息,但采取集中决策仍是其较好的选择;而对于小银行而言,“软”信息是信息主体,虽然也存在部分“硬”信息,但其采取分散决策仍是较好的选择。
(四)客户经理素质不同时的激励
此时素质较佳的客户经理会担心素质较差的客户经理在双方博弈合作过程中产生“搭便车”行为。素质较差的客户经理努力成本会较素质优秀的客户经理高,二者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条件都是不同的。博弈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两个部门的客户经理都选择“不努力”工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对此加以说明。首先注意到之前的模型推导都隐含着参与约束自然成立的前提条件,当项目分别为{G,B}时,人(客户经理)投资2单位资金到“好”项目的激励总是大于他的其他选择。激励相容条件也就得到满足。
现在加入客户经理的努力成本。首先考虑“软”信息环境中分散决策①的情况。用ei表示i客户经理“成功”发现信息所需要的努力成本,并假设N足够大,我们把式(16)改写成:
[注:①上文已充分证明了“软”信息环境中采用分散决策是较优的。
②上文也已证明了“硬”信息环境中集中决策是较优的。]
于是素质较优的客户经理更可能选择“不努力工作”。
接着我们考虑“硬”信息环境中集中决策的情况②。观察式(21-a)可以看到,此时股权激励的分母均为8,且分子也不大,所以此时股权超额收益即便全部损失,其数额相对于分散决策情况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得到命题4。
命题4:长期合同情况下,相对于集中决策而言,分散决策对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不仅更高,而且更统一。
命题4回答了不同类型银行对客户经理要求不同的问题。因为分散决策体制的灵活性,我国中小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招收客户经理时确实较国有控股大银行有一定的优势,能否利用这一优势对于小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能保证客户经理素质上的优势,小银行在“软”信息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就会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五)国有控股、CEO与客户经理的短视行为
我国多数小银行均为国有控股(不少是地方政府控股),CEO为地方政府直接任命。地方政府任期的有限性往往导致其对CEO业绩考核的短视行为。CEO的短视行为又会引起其对客户经理业绩考核的短视,使得委托合同更偏向于短期合同。如前所述,较之长期合同,短期合同下股权激励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客户经理的风险偏好难以同CEO保持一致,不确定因素也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小银行的经营业绩下降。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是加大股权激励的比重,将长期股权激励合同与短期薪酬激励合同有机结合。但是实践中我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又会大大削弱股权激励的作用,因此股权激励比重的增加还必需考虑股票市场改革的进程,这已非本文研究的范畴。总之,客户经理素质较高、股权激励与薪酬激励结合得较好的小银行更容易取得理想的经营业绩。
对于国有控股大银行而言,其目标客户群通常都处于“硬”信息环境下,公司决策以集中决策为主。此时CEO与客户经理的短视行为虽然也会对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作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正如命题6中所证明的那样,在长期合同情况下集中决策公司的股权激励作用本身就是较弱的,因此,CEO与客户经理的短视行为对大银行的影响要远小于小银行。
四、总结
我们运用激励理论,对中国不同类型银行的激励特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处于转型经济情况下的我国银行规模与债效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在单期决策、CEO风险中性、客户经理风险规避情况下,“软”信息环境中分散决策较集中决策有着明显的优势。股权激励相对于薪酬激励没有明显作用。2.在长期合同情况下,“软”信息环境中分散决策较之集中决策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而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长期合同对于分散决策激励优势的形成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分散决策还是集中决策,股权激励较之薪酬激励此时更为重要。3.在长期合同条件下,分散决策较集中决策何者更优取决于“软”信息与“硬”信息在信息总量中的占比。“硬”信息越多,集中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可能会有所降低;反之,“软”信息越多,分散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作用有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加强。4.长期合同情况下,相对于集中决策,分散决策对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不仅更高。而且更统一。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重点讨论了小银行的生存性和发展前途问题。发现小银行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a、客户经理素质是否较大银行高并且整齐;b、是否能够将对CEO与客户经理的长期股权激励和短期薪酬激励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c、小银行是否将目标客户群准确地定位在“软”信息范围或以“软”信息为主的范围内①。在不存在数据问题的前提下,本文的命题都具有显著的实证意义,因此对本文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将是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BergerAN,KlapperLF,UdellGF.TheAbilityofBankstoLendtoInformationallyOpaqueSmallBusines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1,25:2127-2167.
[2]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6.
[3]SteinJC.InformationProductionandCapitalAllocation:DecentralizedVSHierarchicalFirms[J].NBERWorkingPaperSeries,2000,7705:1-49.
[4]SteinJC.InformationProductionandCapitalAllocation::DecentralizedVSHierarchicalfirms[J].JournalofFinance,2002,57:1891-1921.
[5]AghionP,TiroleJ.FormalandRealAuthorityinOrganization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7,105:1-29.
[6]BergerAN,UdellGF.SmallBusinessCreditAvailabilityandRelationshipLending:TheImportanceofBankOrganizationStructure[J].EconomicJournal,2002,112:32-53.
[7]BrickleyJA,LinckJS,SmithCW.BoundariesofTheFirm:EvidenceFromTheBankingIndustry[J].JournalofFinacialEconomics,2003,70:351-383.
[8]AkhigbeA,McnultyJE.TheProfitEfficiencyofSmallUSCommercialBank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ce,2003,27:307-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