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案例教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两年来,高效课堂教学的理念对笔者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笔者认识到: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过去那种“满堂灌”,历史课堂还是“一家之言”和“满潭死水”,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如今,使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历史新课改的重中之重。而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知识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快乐地成长。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学目标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探究、快乐成长为核心,精心备课设计出典型案例,引领学生进入贴近社会生活的“场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世界相结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实施案例教学法
第1步:课前教师了解学情,设计案例和编制学案――学生自主完成学案
教师要展示案例,课前必须要先了解学情,既要知道学生的基础能力、个性差异,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志趣爱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迷失方向。以“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课为例,笔者在课前的备课中故意编子造出一个贴近社会生活场景的案例:“罗莫洛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这个案例通俗易懂,学生易于理解。利用这样的案例教学,也便于学生课下自主完成学案。
第2步:教师展示案例――学生阅读感知
笔者总是“喜欢”提前几分钟进教室,其目的是用多媒体演示古历史的图片,为展示案例渲染气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便开始议论起来了。上课铃声一响,笔者立即将案例打在屏幕上,学生自觉安静下来,都望着屏幕。这样,将比较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为下一步教师的设疑问难奠定了基础。
第3步: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法――学生个体自主探究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中后,笔者立即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设身处地像案例中的人物一样做出反应,然后剖析解惑。还以“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一课为例,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1)针对习惯法,提出第一组问题:①假如你是罗马的法官,你会受理这起案件吗?为什么?②假如罗莫洛是罗马人呢?你会怎么判?
(2)针对成文法,提出第二组问题:①假如你是罗马的法官,你会受理这起案件吗?为什么?②由此你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有哪些局限性和进步性?
(3)针对万民法,提出第三组问题:①假如你是罗马的法官,你会受理这起案件吗?为什么?②假如你是罗莫洛,请您说一说万民法与公民法相比,有哪些突破?万民法有何作用?
以上问题,按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是属于行为性探究和创新性探究。这几个层次问题的设疑,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提问设疑时,尽量做到循序渐进,以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看到一大堆问题,可能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
第4步: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群体合作探究
提出问题并指导学法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一阶段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要求小组每个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每个小组的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为使讨论充满活力,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需非达成共识。这一阶段笔者牢记课标的要求,巡回检查,或进行个别指导,力保学生的讨论沿着预期的轨道运行,切实做到有效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尤其是注意课堂纪律的宏观调控。
第5步: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基础巩固、能力提高
教师的总结评价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
(1)对学生在前面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同学给以肯定,对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表扬,对学生暴露出来的观点(正确的或错误的)给予合理的点拨。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熟练专业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主要力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强化实践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教学方式体系的构成,一些开放式、创新型教学方法更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否定,它易于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做到教学相长。在二者结合点处,可将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带入一个特定案例中,然后抛出一个情景假设,学生会对此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实践、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发生转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迅速提高,思路变得开阔,有助于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获得一个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平台。多媒体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涉及应用软件种类较多,软件功能知识点比较零散,操作步骤较多,学生难以记住。所以,学生学习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建立软件操作方法知识链,组织学生联想思考并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模拟完成案例。课程教学取得阶段性进展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综合案例,将不同软件常用开发技术串联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和上机实训后能做到“瞻前顾后、融会贯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对操作技能的应用。因此,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实施
2.1案例的选择与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案例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案例教学前要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一个成功的案例设计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案例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教师根据一个既定的教学内容确定一个教学目标,编写的案例要能体现目标实现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开展探索式的学习;第二,案例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客观真实性、深刻启发性。案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所以选择的案例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下具有可操作性,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经过思考、分析后在实践中能体验到开发的成就感。此外,案例教学应该超越案例本身的限制,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完善的作品、举一反三的思考空间;第三,案例应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充分的吸引力。案例设计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发展水平、思维方式等相适应,这样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2案例分析与知识点演示
案例引出后,教师分析案例的内容结构,准确把握案例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然后,将案例拆分成若干个子案例,分析每个子案例中蕴含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并辅助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操作演示,必要时对部分知识点边演示边解释,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操作技巧与应用场合。同时,教师在分析与演示过程中应留有余地、点到为止,适当给予其启发与提示,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践欲望。学生在研究案例之后,很快进入情景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间的关联,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逐一解决问题。例如,使用Premiere制作气球相册的案例。教师展示综合案例后,分析案例诠释的重难点是气球内照片如何产生变色效果,三个气球内照片按何规律显现。从内容结构上进行分析,三个气球照片显示可由三个视频序列组成,每一个序列又作为一个剪辑素材合成最终的变色效果。更进一步,指出如何实现一个变色的气球序列的关键。这里,教师进行建立“照片变色1”序列的演示操作,同时提出建立“照片变色2”、“照片变色3”的思考问题。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习,对演示过程能够产生深刻的记忆。此时,提示学生仔细观察,照片还具有淡入淡出效果,提问将如何做到?启发类比PhotoShop中学过的“蒙版”与视频中的“遮罩”,回顾视频遮罩原理,并演示一个气球内照片淡入淡出效果。同理,另外两个要求学生自行完成。这样,通过层层剖析的方式将一个大的案例分解成多个子案例,演示个别子案例的实现过程,突出重难点技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同时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带着问题完善细节,培养了独立创新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3实训与总结
这一阶段由教师提供素材、提出制作目标,要求学生完成视频制作并提交总结报告。制作目标可以是与演示案例类似的大作业,也可以要求完成整个演示案例。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授课者变成了指导者,主要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教师起到辅导、答疑的作用。例如,对于气球相册案例,上机训练过程中,基础薄弱的同学对运动效果的设置、色彩属性的改变和时间起始的计算可能不熟,教师应对其加以指导。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教师端统一进行讲解。实训过程中鼓励同学互相讨论,有利于思路的打开、技巧多样化的形成。当学生完成提出的任务之后会有一种较高的成就感,教师可以对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适当表扬,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延伸任务的兴趣。因此,还可以扩展案例、提高要求,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相关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完成。最后,指导学生撰写案例总结报告,总结在学习案例时的具体收获,提出自己所解决的实际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应对学生的总结报告给予点评并给出正确的操作方法。通过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强化操作技巧的训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结束语
一、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及其特点
(一)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由于传统法学教育在教授形式上主要是教师讲,学员听,教师是主动的,而学员是被动的。师生之间缺少在具体法律问题上的直接交流,容易导致学员缺乏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利用实务案例,形象地说明理论知识,使学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学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激发起思维积极性,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有关知识。案例教学法让学员与真实的实务问题充分结合,以强化学员主动,并引导其进入科学探索和反思的学习历程。因此,案例教学法可以作为解决理论与实务相脱离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传授新知识,也可以激发学习者讨论与思辨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者高层次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决策能力。
(二)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案例教学法与常用的几种方法的区别:1、案例教学法与案例演示不同。在传统的法学教育中,教师也常常讲到案例,其模式是:教师系统讲授理论、法规则后,举出典型案例并加以分析,让学员进一步理解法理论、法规则。因而传统法学教育中的案例演示只能称为举例。这种举例不会使学员进行讨论,在教学的方式上仍然是教师讲,学员听,其目的也仅仅是解释法理论、法规则,而不能培养学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与案例分析不同。案例分析是指运用成文法分析和研究案例,并对之提出处理意见的活动。案例教学法包含了案例分析,但案例教学法比案例分析更强调学员的参与,不仅要让学员掌握案例的处理意见,分析之后还要求达到对成文法的理解与把握。案例教学法中所使用的案例与案例分析的要求也不同,其运用的案例不是简单的就案说法,必须有真实的两难抉择情境,以引发学员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这样才能吸引学员的关注,可以使学员自主地选择和判断,促使学员养成主动学习和批判思考的能力。
二、影响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因素。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员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教师、学员和案例三个方面。
1、案例的精选。运用案例教学必须解决案例的选择问题,这是组织好案例教学的基础。首先,案例的内容是源自真实的生活中人们所遭遇到的问题,具有真实性,而不能是虚构的故事。从司法机关或者律师事务所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案例材料。其次,实施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必须能够与课程结合,能呈现课程内容的重要概念,适合学员的知识程度。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适合于教学使用。好的案例应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案例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和资料,必须涵盖教科书上相关的重要概念和议题,从而引发学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的讨论与分析。因此,教师需要组织适合于案例教学的案例材料,通过这些材料指导案例教学。第三,案例应有适度的复杂性,能反映真实世界中两难抉择的情境,能引发不同观点的冲突,一方面能引起学员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员有自主的发挥,从而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目前中职教育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核和评价,多沿用传统的方式,以分数为依据。忽略实践能力的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技能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最终使学生由于“高分低能”而难以适应工作岗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不能实现我们中职院校所预定的学生培养目标。
2、如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中职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做的主要是搜集和整理会计案例的相关内容和背景资料,剖析案例用到的相关理论知识,预测学生对案例的反映以及在讨论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制订案例讨论计划,并提前把案例印发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预先思考相关问题,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选择有针对性、实务性和综合性的案例,并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案例。学生要做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加深对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2.实施阶段。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展示完毕后,就开始组织讨论,由于学生个人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定困难,且个人分析难以全面,所以需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班级集中讨论前先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陈述本小组的观点,其他成员也可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同时不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质疑,在问答与辩论中形成各种有效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教师则应该通过各种办法激发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欲望,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各种理论支持和背景资料,有效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并在讨论出现偏差的时候迅速予以纠正。3.总结阶段。讨论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是为了集中班级智慧的阶段,形成教学结果,最后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教师在讨论结束后要及时归纳总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与所学课程的结合之处,指出学生分析讨论过程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分析和评价的手段面对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
3、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案例教学法”在智能仪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脱离实际应用,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方法,紧密联系实际,加强互动式教学、探索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才能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应用“案例教学法”把智能仪器设计分为五个步骤:一是选择合适案例,创设应用情境;二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三是拓展仿真教学,强化应用技能;四是加强团队实践训练,培养实践能力;五是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5]。
选择适当案例,创设应用情境以案例教学为主线,创设应用情境,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合适的实际案例不仅是贯穿课程教学过程的主线,成功创设应用情境的前提,而且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因此,选择适当案例至关重要。合适的案例必须能够充分体现基本教学理论,同时紧密联系实际[6]。以数字电压表(DigitalVoltmeter,简称DVM)为例,它是采用数字化测量技术把连续模拟量转换为离散数字量的数字化仪表。由于它具有读数准、精度高、误差小等优点而备受青睐[7]。因此,选择数字电压表作为智能仪器设计的案例来创设应用情境,可满足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确定案例的基础上,智能仪器的研制过程按照设计任务并拟定设计方案、软硬件设计、软硬件综合调试、整机性能测试和评估来实施[8]。根据数字电压表的设计任务与设计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课程,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把仪器划分成由单片机、A/D转换电路和电压显示电路等功能模块组成。
案例互动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以重点教学内容为着力点,实施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案例教学模式采用课堂双边互动教学形式,以重点教学内容为着力点,把课堂变为案例讨论现场,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更好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软硬件设计阶段,硬件设计主要是根据方案设计原理电路,选用合适的功能模块(如输入输出通道、信号调理电路、主机电路、人-机接口、通信接口),并装配和调试硬件系统;软件上是先设计出系统软件功能框图,在理清控制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化编程和调试。为了强化“智能仪器软硬件模块化设计方法”的教学重点,可采取以下互动式教学形式:一是组织学生进行答辩,阐述设计方案、原理电路和编程流程;二是由教师和同学现场进行提问,考察学生对设计可行性的分析;三是由教师有针对性对课题进行指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四是由学生进行修改,完善设计。让学生在设计中既有自主性,又通过启发来防止盲目性。
案例仿真教学,强化应用技能以教学难点为突破口,拓展案例仿真教学新模式,营造探索求真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应用技能。系统设计与调试是智能仪器设计课程的教学难点。作为初学者的学生,经常感到无从下手。为此,我们首先从虚拟实验入手,通过仿真实验来突破难点。虚拟实验是把案例教学和软件应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逼真的仿真界面和动画效果,让学生置身于智能仪器开发现场,既可以节省设计成本和提高设计速度,还可以增强学习乐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案例的设计实践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与设计方法的理解,为后续教学环节,如分组实际制作打下基础。例如对基于Proteus和KeilC51建立的数字电压表仿真实验[9],如图3所示。数字电压表的调试过程可通过调节可变电阻器来进行仿真实验,若实验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则可修改硬件参数或软件程序进行反复调试,直到该数字电压表满足设计要求,调试过程生动形象,简单易学。
团队实践训练,培养综合能力以案例应用为实训课题,组建学生制作团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制作实践的课题分为设计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和能力发展进行选题。选择相同题目学生组成制作团队,通过共同协商,形成明确的成员分工和团队合作任务。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掌握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求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增强团队精神。通过体验智能仪器设计制作过程,熟悉智能仪器系统的开发流程,提升综合的实践能力。例如,选取液位控制系统[10]的设计作为实践课题。该系统主要由水槽、电压比较器、隔离保护和驱动电路、直流继电器控制电路、水泵、电磁阀组成。高低水位的电压通过与基准电压比较输出逻辑信号,控制交流接触器的工作,实现水泵的通断,以实现水槽水位的自动控制。通过液位控制系统实践训练达到以下目标:第一,使学生了解接触器、电磁阀、水泵等器件等相关电器的基本原理,熟悉基于中规模集成电路的组合逻辑和时序逻辑设计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的认识;第二,通过学生亲手焊接、制作和调试电路,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技能;第三,通过撰写设计报告,使学生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启发教学,加强运用能力以案例总结为出发点,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运用能力。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就是在完成设计、仿真和实际制作的过程之后,及时总结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把设计制作过程上升到理论高度,进一步加以思考、探索和提高。如果对案例缺乏思考、归纳和总结,很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单个案例之中,不利于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既要从单个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方法,不断加强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也要注重在案例基础上的拓展,启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在智能仪器设计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有效推进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结构的完善。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