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范文第1篇

清明节来历作文400字1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2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4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范文第2篇

首先,由学校团委领头,成立了清明节活动领导小组,宣传和开展清明节的有关活动。为此学校团委专门制定了清明节活动实施方案,并且向各班团支部进行了详尽的传达。要求各班团支部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创新的开展各项活动,以期达到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其次,在2010年4月2日,学校专门召开了各级部班主任会议,要求各班于清明节放假前,召开一次清明节主题班会,宣传清明节的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爱国主义情感。

再次,学校团委发出倡议,要求广大学生在清明节期间进行扫墓活动,通过对革命英雄事迹的搜集,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同学们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范文第3篇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习俗之一--蹴鞠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改运

清明节也是大家转变运气的重要节日,因为我国人们尊重祖先,相信祖先能够荫庇我们,好比放风筝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踏青春游能给自己带来好的新运程,希望旺财的朋友可以在办公桌上放个白菜笔筒,催财运效果更佳。

纪念方式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新加坡华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范文第4篇

其实,清明不仅是一个节日,还是一个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4节气歌中的“清”便是指清明。24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

清明节气的来历

作为节气。“清明”这个清新脱俗的名称从何而来呢?《历书》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前后气候温润,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南方雾气减少。北方风沙消失,天空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一扫冬季萧瑟灰暗的景象。所以称作“清明”。

清明与农事

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都可能是清明,2015年的清明就是阳历的4月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度的位置。

清明位于春分后15天左右,清明过后。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白昼时间逐渐加长。黑夜时间逐渐缩短,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的农谚。可见。清明也是反映植物生长与气候关系的一个重要农事节令。

清明与习俗

清明时节,春意盎然。溪畔春草的萌芽。河边柳枝的抽绿。园里红杏的初绽。筑巢燕子的呢喃。翻泥昆虫的鸣叫。都召唤着人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踏青郊游遂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所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这个时节里,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融入大自然,在和煦的阳光和春风里聆听着春天的声音。在复苏万物的怀抱中享受着春天的气息。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踏青时。人们往往还进行其他娱乐活动。放风筝就是其中颇受欢迎的一项。风筝最初不叫风筝。而叫风鸢,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一种工具,以后逐渐演化为娱乐玩具。风筝花样繁多,除蝴蝶、仙鹤、沙燕、蜈蚣、蜻蜓等动物造型之外,兼有各种人物造型。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人们还给大风筝配上藤弓或装上葫芦哨。能在春风中发出嗡嗡响声。三五里远都能听到。

戴柳和插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风俗。于春风细雨中折一枝柳条。或编成草环戴在发间,或插在门前等待萌发成荫。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它最先吐出新绿。“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不仅易栽易活。而且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是生命力的象征,具有神奇的功用。

清明节来历和节日风俗范文第5篇

寒食清明之乡

4月2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山西省委宣传部、晋中市人民政府、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介休市人民政府、绵山风景区具体承办的大型综合性文化节――“我们的节日・中国首届清明(寒食)文化节”在清明节的发源地山西介休绵山盛大开幕。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主任徐惟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山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建民,山西省副省长、著名作家张平以及国内、山西省内著名民俗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式。

此次文化节活动以“亲近自然、亲近传统、亲近英贤、亲近家人”为主题,通过论坛、祭祀、展览和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展示清明(寒食)节的起源、文化内涵和传承与发展。

在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向山西省介休市授予“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称号。

介休是我国寒食民俗文化的重要留存地,介休的绵山与我国清明文化的来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在介休绵山能够感受到清明、寒食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清明文化的集大成之所在。经反复考察与研究,中国民协决定授予山西介休这一称号,中国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也在介休绵山宣告成立。

寒食的前事今生

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时期忠孝节义名臣介子推而设,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介子推曾追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传说有“割股奉君”之举。重耳返国后即位为晋文公,诸从臣邀功请赏,介子推却功不言禄,携母归隐绵山。晋文公绵山觅贤,令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介母子二人守志不出,抱木同被烧死。文公追悔莫及,将这天封为“寒食节”,下令清明前两日全部冷食,唐代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寒食清明风俗从此流传。在发展过程中,寒食节逐步由寒冬季节融入春暖花开的清明节气当中,并逐渐由一省推至全国。“介休”这一地名也因而得名。

论坛上,包括冯骥才在内的有关专家认为,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连同寒食节本身,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慢慢消失了。节日的重新回归,有助于人们挖掘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民俗内涵,非常有意义。冯骥才特别呼吁中国的文化知识界人士,大家都是传统文化节日的火炬手,要重新帮助大众点燃对这一节日的应有热情,为这一节日的回归做出更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清明的节日文化应该放入教育读本中,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体会到这一节日的情感。

企业家的忠孝情怀

绵山开发是传统能源产业向现代朝阳产业转型的一个典型成功范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介休焦炭大王阎吉英出资开发绵山发展旅游业,至今已投资7.2亿元,在当时引起轰动,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如今,10多年过去了,绵山也早已成为人们的休闲度假之地,其旅游人数、经济效益位居山西省众多景区前列。

在时任介休县委书记张松龄的支持下,县政府与三佳公司签订了把绵山风景区转让给三佳公司经营50年的经营合同,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正是绵山成功的根本和基础。而今已70有余的张老先生回顾当年日月,犹回味不已。

实际上,阎吉英不仅认识到旅游业是前景无限、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而且在开发过程中对绵山文化灵魂人物介子推的史实和思想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始终贯穿萦绕在介子推身上的忠与孝,使阎吉英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形象上的塑造,从农民企业家升华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的文化人和现代企业家。

而今,清明(寒食)文化节的举办,更加深化了这个主题,唤醒了更多世人的关注。

作家省长论清明

张平,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法撼汾西》、《天网》、《抉择》等具有广泛影响、获得重要奖项的文学作品。现为山西省副省长。

作为山西分管文化的副省长,张平在山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清明(寒食)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致辞不仅体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更体现了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的使命感。他说:我们之所以要隆重纪念清明节这个悠久的传统节日,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缅怀先烈、祭奠先祖活动,慎终追远,展望未来,大力弘扬忠贞爱国、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友善和谐、勤廉节俭的良好道德风尚,为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共创美好幸福未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他又说:正是一辈辈劳动人民对天地至亲的无限敬意和对平安幸福的虔诚向往,才让清明这个节日传承至今,才让这个节日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也只有在党和政府全心全意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一人民的节日才会真正回归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