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范文第1篇

1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文关怀重要性分析

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理念较为重要,主要因为人文关怀理念有利于医院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人文环境与事业环境,提升人才发展有效性。

第一,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应用人文关怀理念,可以充分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提升职工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的掌握效率,使其可以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工作。同时,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利用人文关怀方式开展管理工作之后,可以有效提升职工的工作质量,根据职工实际特长与优势为其分配工作,提升人才的利用效率。[1]

第二,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在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之后,可以制订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计划,优化其战略发展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医院职工的综合素养。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会尊重职工的选择,促进职工的长远进步,增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第三,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文关怀理念有利于提升激励制度的应用效率,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每个职工的需求,制定完善的激励管理制度,通过物质奖励方式或是精神奖励方式提升职工工作积极性,发挥人文关怀理念的作用,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体系。[2]

2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医院职工的工作有效性。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重视职工的个性需求,不能利用完善的人文关怀管理方式开展管理工作,无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不能科学应用人才分配方式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导致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降低。[3]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重视人文关怀观念,不能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难以根据职工真正需求制定激励制度,无法利用物质与精神奖励方式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医院医疗事业受到影响,医生只重视自身绩效,不重视医疗质量,无法从根本上发挥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作用。

第三,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不能为职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工作环境,不能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无法根据职工的特长与优势为其分配工作,难以发挥每个人才的作用,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降低。[4]

第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重视人文关怀理念,无法激发职工的工作兴趣,难以引导职工正确学习各类先进技能,甚至会导致职工的工作质量降低,无法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3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措施

31为职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在树立人文关怀理念之后,必须要重视职工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首先,营造人文发展环境。就是医院在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下,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励职工更好地参与各类活动,培养职工的凝聚力与归属感,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能力。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还要利用竞争方式,培养职工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提升职工的工作效率。

其次,营造事业发展环境。受人才发展的影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营造职工事业发展环境,对于有才华的职工,可以利用物质奖励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体现出人才的应用价值。同时,良好的薪资待遇方案,有利于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其创建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促进医院与职工之间的共同进步。[5]

最后,营造生活环境。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为职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一方面,需要制定完善的科技环境,建设先进的医疗系统,促进技术人才的流?印A硪环矫妫?需要制定完善的薪资待遇制度,增强职工的发展效果。

32制定完善的人才竞争制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竞争制度,利用平等、公开的竞争方式提升人才分配有效性,通过岗位匹配方式提升职工发展效率。

首先,需要制定公开的竞争制度,在内部公开选拔人才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保证可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大医院人才管理工作力度。同时,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保证竞争制度的透明度,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6]

其次,制定平等的人才竞争制度。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内外部人才选拔的时候,必须要一视同仁,保证可以提升招聘工作质量。在此期间,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需要招聘学历较高并且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

33制订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订完善的人力资源战略计划,根据医院实际发展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目的,科学选择工作方式,促进其有效发展。在此期间,相关管理人员需要科学预测医院的人才需求情况,并且完善人才开发与管理方案,尊重职工的个性发展,提升其工作质量。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评估,科学规划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好培训与岗位分配工作。

34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满足医院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队伍的发展结构。首先,相关管理部门需要阶段性的对职工进行培训,使其可以掌握专业知识与先进技能,提升自身工作质量。其次,管理人员需要对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医德风气,建设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方案,以此优化医院职工的发展体系。

35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激励制度,保证可以提升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质量。首先,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利用考核评价激励提升人才队伍的建设效率,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医院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其次,相关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竞争机制,引导职工体现出自身的工作价值,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医院职工营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人文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业化;政策扶持;效益;文化内涵

1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

人文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一种形式,其核心载体是环境与文化,发展人文旅游既要保障正常状态下的农业生产,也要兼顾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因此,在人文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旅游景点风貌的生态性,设计过程中如果与生态性相违背,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也必将处于瓶颈状态。所谓的生态性不仅是保障既有乡村风貌的传统,也要对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最大限度的予以保留,避免片面性发展,在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低碳经济号召的指导下,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应当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结合自身实际经验进行总结,认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性保护主要分为以下几点:尊重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避免过度的设计对既有风貌造成干扰;保持物种多样性,防止设计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动植物栖息环境改变;保持自然地貌的基本特性,以最少的人为干扰因素进行设计,最大限度的保留旅游景点的原有特征。

2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1开发理念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科学合理的开发理念是保障人文旅游资源有效开发的基础性保障内容,一旦出现理念错误将会导致旅游发展陷入困境。根据相关调查发现,部分地区具有较为优质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区域规划部门对其存在片面性认知,认为旅游业不如工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明显,因此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在发展进程中对区域内文物古迹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这种情况是对旅游产业缺乏正确认知,难以对其进行准确定位,经济落后于缺乏合理的开发理念而导致其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情况下对潜在的人文旅游资源造成了破坏,旅游业发展受到制约,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也难以取得成效。

2.2零散开发难以形成产业化发展

我国一些市县级人文旅游开发存在粗放式发展状态,即以个体户为参与主体,结合就近资源进行人文旅游开发,以农家乐等小规模形式进行体现。这种情况下其文化竞争力较差,难以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私人企业以个人利益为经营目的,缺乏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其创新能力和吸引力较低,难以树立品牌形象,因此导致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形成制约。

2.3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扶持

公共政策的干预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产业形成并良性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部分地区政府发展旅游业的决心不强,直接影响到当地居睹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期望,企业不能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得丰厚利益而对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资源得不到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发展各利益群体相心力不足,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缓慢。

3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规划策略

3.1加强对既有文化的保护

面对一些城市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理念偏差,笔者认为应当加强对该项内容的重视,避免在整体发展过程中对既有文化造成破坏。首先应当将人文旅游景点内的建筑风貌保护与修复作为现阶段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具体方式可以借鉴苏州园林文化遗产改造,以整旧如旧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应用,使古建筑等文化元素成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载体,更好的展现区域文化特征和风貌。

3.2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在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多数城市都以“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切入点,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超过百座,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开发方式将难以有效的吸引游客。因此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各个城市应当结合独特的城市文化进行品牌定位,其具体的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项目可以依据自身文化内涵进行构建,例如可以将历史文化与现代休闲进行有效的融合,构建现代与历史的时间交汇点,凸显出鲜明的独特特征,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

3.3政府予以政策支持

政府职能对于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性影响,政府对于旅游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决心直接关系到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效果。因此,各地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效能,结合区域旅游产业的具体发展形式,统筹规划出台相应的红利政策,加强对文化旅游的形象宣传。以云南为例,在发展过程中以政府作为主导,规划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政府直接介入的方式引导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实现了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3.4整合资源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单打独斗式人文旅游资源开发难以取得广阔的发展前景,如果现阶段发展过程中仍是以粗放式旅游开发为主,未来必将被市场形势所淘汰。因此,各区域应当进行人文旅游资源整合,彻底摒弃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政府的引导下构建规模化旅游公司,对旅游消费进行统一的规范制定,避免个别经营者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扰乱正常的文化旅游秩序。并且开展产业化发展模式能够有效的规避区域内部同类人文旅游景点的恶性竞争,在规范的发展体制内逐渐形成良性竞争循环,实现区域内人文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运营,逐渐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

人文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福山/经济文化/国家/经济结构/人文资源

【正文】

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国人。他早些年曾以发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一书而名燥一时,1995年又出版了新作《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创造》。在《信任》一书中,福山以一种跨文化的视野深入探讨了各国经济政治差异的文化根源问题。他所提出的经济文化观是其“社会信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社会在建立成员间信任关系问题上的文化特征差异这个因素出发,解释不同社会所具有的不同工业结构,以及由这种工业结构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经济文化现象。福山明确得出的结论是:一国、一地区的文化特征和传统将决定他们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命运。

一、国家差别,工业结构与社会信任

福山为了构建自己解释世界经济政治结构的新框架,强调了国家或地区间在工业结构以及组织、管理企业方式上的差别,并认为这可能是当前“了解全球经济地理的最好方法”。(注:参见拙译:《社会资本与全球经济》,(福山)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5期。)

按这一标准,国家或地区大体上可以分成两大类型:德国、日本、美国这类社会为一类;而法国、意大利、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这类社会为另一类。第一类社会在它们工业化初期就很快适应了科层化、职业化管理的大公司这种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涌现出象西门子、丰田、福特、摩托罗拉这类巨无霸公司。这类社会往往利用大公司的优势,集中力量开发那些资本密集,生产程序复杂,要求规模经济和广泛供应销售网络的工业部门,比如汽车、航空、半导体等工业。而在后一类社会中,私营企业大多是以家庭所有、家庭管理的小型企业为主。这些社会在使大型私营企业实行制度化管理方面似乎有着明显的、难以克服的障碍。正是由于这个特点,这类社会往往从事开发象服装、机械工具和家具这类要求灵活性、创造性和决策速度的工业部门,往往更擅长组织劳动密集型活动。

人们常认为,当今各国在世界工业结构中所占位置的差异主要和发展程度有关。科层化、职业化管理的超级大公司是企业发展高级阶段的表现形式,而家庭型小企业则是工业化的初级形式。然而,福山并不这样认为。他指出,经济结构上的这种差异与发展程度无关,而和社会建立相互间信任关系时拥有“社会资本”丰厚程度有直接关联。福山这里提到的“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据认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柯勒曼(J.Coleman)最早提出的。它是指“既定社会成员在形成新集体和新社团时支持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人文资源总成”。(注:参见FrancisFukuyama: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TheFreePress1995,第10页。)福山认为,这种“人文资源”,不仅仅限于制度层面的法、契约、权利这类东西,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和作为社会“非理性习惯”的“道德共同体意识”,或“不成文的伦理规则”等密切相关。正是这后者与制度层面上的规范相辅相成,在深层次上规范了人们的交往行为,从而构成人们建立信任关系,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组织的有效基础。(注:参见FrancisFukuyama: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TheFreePress1995,第325页。)一个社会拥有“社会资本”的多寡程度,决定了该社会中信任关系建立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交往的成本,从而影响到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形式和规模。大凡拥有丰厚“社会资本”的社会便是高信任社会。这类社会往往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合作意识和公益精神,拥有较高密度的互社会团体,较早地发展出一套团体内部沟通的社交艺术。福山指出,美国和日本是这方面的典型。

和高信任社会相对应的是低信任社会。在低信任社会中,由于“社会资本”的相对缺乏,人们之间进行社会交往的成本很高,相互间在培养信任关系方面有较大的难度和风险。作为一种补偿,这类社会往往利用家庭血缘关系这种自发形式的社会资本,作为加固信任关系的基础。这就逐步形成一种家庭、家族本位主义文化,并使社会经济组织活动也带上了某种家庭、家族的色彩。这方面的例子福山举了好几个,其中包括有意大利、法国和中国。在谈及中国时,他讲:“在中国,家庭关系压倒其他所有社会的责任。在家庭部内或家族内部具有很高信任度的同时,非亲非故人们间的信任关系却很难达成”。(注:参见拙译:《社会资本与全球经济》,(福山)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5期。)在这种社会中,私营企业在引进独立的职业化经营管理者方面存在着强烈的文化抵制。因而也就不难理解它为什么很少拥有象日本那样的科层化、职业化管理的大企业。福山指出,即使象香港李嘉诚、包玉刚那样的企业家,也在自己企业的高层实行家族管理。亲戚关系在这类财团中,依然是压倒性的。

除了上述两类社会外,一个社会还可能既没有强有力的家庭、家族关系,也没有亲戚之外的强大社团。换言之,即全面缺乏社会资本。福山指出,意大利南部农村、美国城市内部的黑人社会、俄国的农村、撒南非洲城市这些社会都具有这种特征。这种原子化社会很难为社会经济组织活动提供沃土,它往往既没有大型组织,也没有家庭企业。福山认为,这些社会中所涌现出的黑手党这类黑社会组织,也许是人类向往社交普遍冲动的一种扭曲了的表现形式。(注:参见FrancisFukuyama: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TheFreePress1995,第100-102页。)

通过这样的分析,福山想使我们看到:国家间工业结构上的差异所反映的,正是不同社会在“社会资本”、社会信任方面的差异。

二、低信任度社会的困境

工业经济组织结构的小型化和家庭化,是低信任社会经济结构上的一个特点。那么,这个特点是否会阻碍这些国家经济的现代化呢?福山鉴于当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对此作了否定性回答。他指出,今天的发展潮流已经转向,不再是越大越好。相反,很多人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小的才是好的”。小型企业、家庭企业尽管在资本、技术、实力方面不如大企业,但它能在灵活性、决策速度和减少方面得到补偿。从近些年来的实际情况看,意大利和华人社会的一些小企业在适应变化快速、高度分散的消费市场方面,似乎比日本或德国的大公司更快捷、更成功。福山由此指出,工业经济组织结构中心的小型化和家庭化特点,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并无重大妨碍。如果一个社会的目标只限于财富增殖的话,那么社会经济组织似乎并没有什么一定要超越这种小型化结构的必要。

然而,相对于高信任社会而言,低信任社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确实会面临一系列更为严重的挑战。首先,高信任社会不只拥有大企业,它也有生气勃勃的小公司。这些小型组织在灵活性、适应性方面一点也不比家庭化企业差。如果再考虑到未来不可预见的技术发展有可能再度恢复大企业优势这种前景的话,那么,未来世界经济竞争中必占上风的胜券,似乎更多地掌握在高信任社会手中。

而更重要的是,低信任社会有时出于国家安全、尊严以及国际地位这类非经济因素考虑,而无法安于自己的小型化工业结构,这一点对那些社会资本相对缺乏的大国来讲尤为突出。因此,这类国家往往会出于某种考虑而不得不去组建、经营自己不很擅长的大型企业。在福山看来,低信任社会勉力发展大型企业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形式走向工业结构平衡;另一种则是由国家直接插手大型企业的组建和管理。然不无遗憾的是,这两种方法在实践中都有着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举办大企业,会使这些社会中众多原有的企业面对突发性强大竞争,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全面紊乱;国家直接插手大型企业的组建和管理总是缺乏效率和活力。

国家直接插手大型企业组建和管理还有着另一种弊端。福山认为,“依靠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国家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社会有着双重风险:国家支持的企业不仅仅缺乏效率,在短期成为国家的财政包袱。而且从长期来讲,国家的过度干预可能削弱社会对自发性社会交往的鼓励和强调。”(注:参见拙译:《社会资本与全球经济》,(福山)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5期。)福山指出,中国、法国这类经历过长期强有力中央集权时代的社会,它们先前历史上所积存的“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都被集权国家有意识地消除或淘空了。比如,法国中世纪末期有着很高密度的市民社团组织,在近代被君主、大革命反复地、系统地清除殆尽。到如今,法国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使政治生活多元化,并激励私营部门发展,但法国人在集权、和有统治责任的权威框架之外,依然很难相互间进行自发的社会交往。相反,那些没有出现过长期集权政府的国家,由于政治权力较为分散,丰富多彩的社会组织能在没有干涉的情况下涌现出来,构成经济合作的基础,并由此走向高信任社会。在这里,福山似乎想使我们看到,在中央集权与低信任、缺乏“社会资本”这两者之间,以及在分权制度与高信任社会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三、文化资源、发展模式和国际竞争

考虑到一国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自身的社会文化资源;而社会之间在文化资源上存在的重大差异,使不同的社会在工业结构上有着自己很难逾越的鸿沟。因此,一国在发展本国经济的模式问题上,不可能不带有某种自身的特色。在这个意义上,一国成功的经验虽然可以学习和借鉴,但却必须考虑到它背后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这一因素,不能盲目地搬用。

出于这样一种“背景”意识,福山进一步对亚洲模式及其普遍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他看来,经济学中的新重商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对亚洲模式的看法都是有问题的:前者看到了国家在贸易保护和促进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认定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不再有效;后者相反,认为自由主义才是亚洲经济发展的真正原因,无视国家干预这一点值得它国效法。福山指出,两者最大的问题不在别的地方,而在于看问题的方法,在于他们以一种普遍主义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正是这种认识方法,使他们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既看不到亚洲国家之间存在着差异,也看不到亚洲国家和其他国家间的真正差异。亚洲各国及地区间在文化上确实有很多共同的地方。但它们之间在社会交往习惯,以及由此而及的工业结构、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上也有着重大的差别。福山强调:“

亚洲事实上崛起着两种竞争的文化,一种是基于一般社会信任基础上的网络组织,它以日本为代表;另一种是基于家庭和亲戚基础上的网络组织,它以中国为代表。这两种网络组织的内部线路图是按不同的方式独立铺设的”。(注:参见拙译:《社会资本与全球经济》,(福山)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5期。)由于存在这种差别,亚洲国家在干预经济的程度方面实际上存在很大的不同,这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亚洲经验”或“亚洲模式”。

退一步说,即使存在统一的亚洲经验,其他国家或地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搬用过去。一个社会在借鉴或推行某种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结构。认为只要国家、政府出面便无所不能的看法,是完全错误的。福山指出,国家权力能够以疏离邻里,废除社团,动摇双亲家庭基础这些方式,来有效地削弱市民社会。但它不大可能以某种方式较快地促进那些特殊的休戚与共的社会关系的生成,不大可能按自己意志加固社团的道德结构。这也就是说,市民社会特征和社团道德结构这类深深植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宗教、传统和其他现代资源这些非理性因素之中的东西,不是能由国家一下子培育起来的,也不是能在去除国家干预后自发地生成的。(注:参见FrancisFukuyama:Trust:TheSocialVirtuesandtheCreationofProsperity,TheFreePress1995,第362页。)福山指出,在我们今天后冷战时代里,这些决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已远离国家政府能以积极方式加以影响的范围。而正是这些因素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推动国家间分野和决定全球经济中现代社会成功的关键。一句话,“文化将成为国际分化的轴心”。(注:参见拙译:《社会资本与全球经济》,(福山)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5期。)

福山对文化的强调,在这里似乎和“文化即命运”的断言、和“文明冲突”的忧虑构成一种呼应关系,突现出后冷战世界中人文关怀的一个聚焦点。

四、视角、启示与方法

应该说,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解释社会关系、经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福山的独创。福山的贡献在于,他把自己的文化考察深入到了企业组织方式这个微观经济领域,使社会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节方面获得较为清晰的展开。而正是这样一种细节性相互作用的揭示,使人们的视野能够超越东方—西方的对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对立,从而得以确立一种较新的解释角度和比较角度。站在这个新的观察角度上,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社会的文化特征已经不再是决定该社会现代化成功与失败的宿命,而是一种决定该社会走一条什么样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关键原因,一种决定特定社会在现当代长远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西方国家在近现展中表现出差异性的一个深层原因。

福山经济文化观还涉及到的一个饶有兴趣的问题是,他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近现代一系列激进的政治革命做了一种基本否定的评价。他指出,法国大革命这类摧毁一切的激进大变革,虽然和先前的专制王朝好象是死对头,但在损害一个国家的“市民社会”和“社会信任”这些方面来说,却是相辅相成,异曲同工。正是市民社会和社会信任遭到来自两个方面反复的绞杀,这才造成这类社会极端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文化资源,才使得特定的民族和国家在商品市场面前显得格外的脆弱,才使得这些社会中权力和商品经济相互之间的扭曲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应该说,福山的这一认识是不无道理的。在这一点上,也值得我们去重新探讨和总结整个世界的现代化历史经验,并对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进行反思,从而使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革命和改良问题,保守与创新问题;有力地帮助我们认清人类理性在理解和把握社会复杂大系统方面的限度,以及感受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长期演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慧。一句话,这会使我们今天对社会的变革具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视野。

从方法论角度来说,福山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所作的文化扫描方法,在某种意义上还相当接近于受影响甚深的法国年鉴史学派所提出的“长时段历史观”。这种历史观的基本立场在于,把审视历史的基点从“事件史”转向“长时段历史”,从国家、制度、法律层面转向市民社会、日常生活这类更为基本的层面。它所致力的,正是要揭示出在历史表层现象背后起着某种规定作用的深层次根源。在这个意义上,福山所做的文化学研究,的确有着这种“追寻基础”的特点。也许正因这一点,他的这本书远较《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有“厚度”,因而显得比较耐读。

无庸置疑,福山的经济文化观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为日裔,福山在自己的文章中,将日本和美国相提并论也许是可以理解的。他文章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日本优越”的情结,我们似乎并不陌生。对于日本来说,“日本优越论”或许有着它的积极意义:它能通过长期的灌输,创建一种“神话”,为大和民族建立一种新的自信、新的“期望”。然而对亚洲其它国家来说,“日本优越”论所勾起的情感是相当复杂的。一方面,我们总期望,福山们的自信能朝正确方向发展,不要让自信变成自大和狂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处于激变中的亚洲其它国家也同样开始在建构自己的“神话”和“期望”,也在确立自己的自信和雄心。而处于转型中的中国,更是把有助于克服价值失落的信仰重建视为当务之急。看来,后冷战世界已经把“自我中心”和“相协调”这对矛盾提上国际关系和文明间关系的日程,因而如何正确把握“自我神话”的得与失、利与弊,并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加以引导,的确是一个多元文化竞争、依存时代应予以重视的大问题。在这个方面,福山的答卷是不合格的。从《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到《信任》,他似乎都没有摆脱西方中心论或北方中心论的狭隘眼界。

人文资源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37―01

我国西部是人文资源的富集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为了适应西部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我们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一改以往单一的景点介绍,把自然景点与人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在导游方面的职业技能及职场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的改进方向及待解决的问题

1. 改进方向

(1)以多媒体为主,把与旅游景点有关的人文资料与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建成动态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直观的景象中自然地把人文知识导入到解说词中。

(2)引导学生自制课件。以Powerpoint为主,自制多媒体演示文稿,模拟实地场景,进行导游的基本讲解,以此帮助学生增强对旅游景点的记忆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一系列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导游技巧,同时促进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技能及人文综合素质。

2. 待解决的问题

利用现代化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英语旅游专业的实践革新模式,提高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职场素质,是本试验的目的所在,也是本试验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内容

1. 实践课程设计

切合实际,安排实践课程。将与旅游英语有关的实践课程、旅游路线策划、导游实地讲解、人文历史沿革等关键部分制成多媒体课件,先让学生直观了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吸收。

2. 实践考核

让学生选择相关的人文旅游景点,自制课件讲解,并制定相对应的考核标准,评比打分;而后引导学生开发周边资源,现场实践评比;最后结合两项给出综合成绩。

实践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

1. 旅游路线设计

我们就西部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并进行英文讲解。大致让学生以丝绸之路为主,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并以此向南北延伸,合理设计旅游路线。我们把实验班的学生分为了五组,各组都设计出了相对合理的路线。在此仅给出一个小组的路线:

兰州出发,途经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到敦煌。主要游历武威文庙、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嘉峪关长城遗址,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景点。学生将景点涉及的人文地理知识进行融合。说到文庙自然谈到儒家;说到雷台汉墓、嘉峪关长城遗址,就简单介绍中国古代建筑风格;说到张掖大佛寺就联系到佛教;说到敦煌莫高窟就讲石窟壁画艺术;说到鸣沙山、月牙泉就解释其地理成因。

2. 模拟场景讲解考核

依据现有的导游实训基地,聘请专家,利用学生自制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模拟场景,让学生进行讲解。考核中不仅考虑景点的常规讲解与人文知识的结合,还核查线路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英语语言的应用程度。就此三方面,专家和培训教师给学生评判打分,同时及时提出问题,以便以后改进。通过这样的操练,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实际操作能力,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人文资源范文第5篇

一、注重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发挥

在数学教育中渗透的数学的“艺术性”,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感和良好的审美情绪,即注重数学教育的美育功能的发挥。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美无处不在,只是在于发现。”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甚至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好奇,是对窥知事物奥秘的追求和了解未知世界的渴望。这是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自然进化得来的、区别于动物的本能和天性。科学家更离不开好奇心,否则,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就不会想到万有引力。好奇心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它既是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要有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才能取得科学探索的成功。可见,这种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对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文明有多么重要。对美的追求能丰富人的生活内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品位。发展与升华对美的追求,使之系统化与理性化,始终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科学的追求总是求“真”和求“美”相结合的。人文精神汇集在真善美这三个字上,真善美是统一的。“善”是“真”和“美”对社会与人类关系的反映和体现。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美既存在于自然,如朝霞落日,青山绿水,彩虹飞瀑,令人赏心悦目;也产生于科学家刻意的创造。科学家渴望从纷繁杂呈、变化莫测的现象中发掘、提炼、抽象出简洁、整齐、对称、有序的规律来,这就是美。美是科学家对“真”的感性体验。E=mc2是美的,因为它简洁地描绘了宇宙中质量与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无怪乎爱因斯但为了寻求自然的和谐与美而贡献终身。a2+b2=c2是美的,因为它简洁而对称地表达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关系。难怪数学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认为,数学的目标就是“真”和“美”。数学的美育功能如何发挥,别处也有许多论述,不再多言。

二、数学教育中渗透着数学的“通俗性”

数学是一门科学,抽象的概念、晦涩的术语有时让人难以理解,繁锁的计算、冗长的推理让人望而生畏。这些都需要教师用通俗化的语言,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繁杂问题简单化,做到深入浅出,才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其中应特别注意语言的通俗问题。数学课堂的语言通常有书面语言、符号语言和生活语言,其中生活语言又分为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学生的口头语言。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利用通俗的语言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数学公式化、抽象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于“等差数列”这一数学概念,若用“an+1-an=d”来表达,则是数学特有的符号语言。虽然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简洁美,但却十分抽象,不容易理解。课本上的描述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这是书面语言,比符号语言更容易理解,但却显得罗嗦。我们不妨用“后项-前项=同一个数”来表述同一意思,虽然与“科学性”还有一定差距,但通俗的语言表达则更利于理解和接受,这就是生活语言的优势。通俗化语言教学的更重要的做法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概念,教师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语言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而不是机械照搬教材上的说法。例如不等式的性质:“若a>b,c>d,则有a-d>b-c”,这一条很不容易记忆,可以用“大头-小头>小头-大头”来加以记忆,通俗易懂,不容易遗忘。只有做到“艺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才能做“雅俗共赏”,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教材编写中渗透着人文精神

过于强调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职业学校的绝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深恶痛绝”,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就要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融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更好更深地思考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在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特别强调数学的实践性,尽量体现“大众数学”的教育观和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情境化”的理念,把实践作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