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桥的诗句

有关桥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桥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桥的诗句

有关桥的诗句范文第1篇

竹石教学课件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有关桥的诗句范文第2篇

提到喜爱美食的诗人,我首先想到的是坡。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坡的诗词书稿中也有很多与美食有关的佳文。

陆游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如“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一句中,“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片的鱼片;“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洁白的鲈鱼肉片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即是说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就像天上苏陀一样。陆游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诗曰:“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鲜美至极。此外在诗中称道了四川的韭黄、粽子、甲鱼羹等食品。

《食粥》一诗中:“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以明白如话的语言肯定食粥是一种长寿之道,颇有见地。

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他也有许多关于美食的诗。如《丽人行》一诗中:“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又如“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一句,描写出了唐代厨师加工生鱼的高超刀功和食客们争食的热烈场面。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对吃的也有一定的研究。在其诗作中,像“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都很为人称道。

当然,对美食情有独钟的诗人还有很多,像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有关桥的诗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 现代诗歌 教学

在课改的形势下,根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根据中学语文新教材的训练要求,中学语文现代诗歌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高质量的完成教材所规定的诗歌作品的教学,并适当的进行诗歌联读与扩读。

2.注重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

3.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指导学生了解、积累有关作家作品知识。

4.进行诵读涵泳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背诵优秀诗作,丰富语言积累。

5.在诵读中指导学生整体的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6.行诗歌鉴赏的训练,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

7.在诵读、理解、品析与赏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透过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教材中诗作的教育教学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从课文教学来看,应做到既突出课文教学重点,又体现可实际操作的有创意的教学方法。

第一,注重诗歌的朗读训练

文学的骄子是诗歌,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说法阐明了诗的作用。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我在教学《有的人》这首诗时,首先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即读出诗的节奏来。节奏,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的停顿叫做节奏。教师示范第一段后,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停顿。其次,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的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的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最后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压韵的,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是压韵。本诗隔行压韵,每节换韵。请同学齐读第四节,感受诗的韵脚。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不同的人生态度。

第二,创设有新旧知迁移的教学思路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但一般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不高,因此诗歌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先回忆以前所学过的思乡的古诗,学生马上回忆起了李白的《静夜思》、崔颢的《黄鹤楼》,然后体会每首诗中的思乡之情。接着在学生熟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再比较本首诗和前边的诗的不同之处,它还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愿望。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抒情,在诗歌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情感体验中。

第三,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欣赏意境

一首诗歌,最易感知的东西是什么?是诗歌的情感。情感又是靠什么传达的呢?那就是诗歌的意象。意象是饱含诗人感情,染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流水”这一物象本来表达一种客观事物。自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语后,逐渐为诗人所采用,固定的表现时光易逝,人生苦短这一思想情绪,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等,成为带有固定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意象。在教学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捕捉诗歌中的意象:“笛”、“月亮”、“挥手”、“没有年轮的树”。“笛”、“月亮”、“挥手”分别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学生捕捉到了意象,自然就领到了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抒发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意境的基本构成就是情景交融。意境不在具体的物象之内,而超出物象所涉及的内容之外,即透过物象表面,表达作者深邃悠远的思想情感,达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捕捉意象,体会意境就能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第四,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的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第五,设计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和意境美,还要设计丰富多姿的诗歌朗诵、欣赏新诗、研讨等活动。

1.诗歌朗诵、积累活动

在赛诗会上,除了朗诵学生喜欢的名诗作,还指导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诗句。如:《色彩》、《萤火虫》,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同样的诗题,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他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2.欣赏新诗

给学生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戴望舒的《雨巷》等,让学生抓住诗歌的意象、意境来欣赏、点评,并摘抄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诗句。

3.研讨活动

有关桥的诗句范文第4篇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不怪乎中国许多文学大师对传袭千年之久的诗词大加褒扬,常言学习古诗词方能至下笔如有神之境界。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呢?

歌德说:“现实生活应该有表现的权利。诗人由日常生活触动起来的思想感情都要求表现而且也应该得到表现。”所以,在设计导语时应侧重挖掘诗词中所蕴涵的情感,尽快把学生带入作品中,融入作者的情绪中。

鲁迅说过:“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要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告诉我们,诗歌是时代的反映,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表现。因此,知人论世是我们欣赏诗歌不可忽视的前提,也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来分析。

从另一方面来说,课文选入的古诗词远的距今两千多年,近的也有一百多年,都打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亘着一条天然的鸿沟。要透彻理解这些作品,对十几岁的初中生来说确是一大难事,所以初学应把培养兴趣放在第一位。记得学生初学古诗词,我并未急于让他们接触课文,而是放了一首歌――《涛声依旧》让他们听,然后问他们歌的内容和哪一首古诗有关,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他们是学过的。接着教师又举了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中的一些歌词,告诉他们词作者只是把李白、杜甫甚至是《诗经》中的诗句稍作了改动而已。学生们马上产生了兴趣,原来古诗词和我们的生活离得这样近!在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一些诗词所涉及的史实、典故或诗人、词人的轶事,诗词创作的背景等内容,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还增加了一些课外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而只有想象力才能给诗歌添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张力。引导学生根据可闻所构成的感官画面进行合理的联想,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深刻地理解诗句。比如在《瀑布》一诗第一小节中,“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帮助学生在领会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我用语言创设情景:“瀑布的声音就像那一层一层的海浪,凶猛的冲上来,撞击着岸滩上的沙石,发出了巨大的声音。哄……哗……”随着我声音的感染,与手势的配合,学生仿佛已经感受到了瀑布响亮的声音。继而,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真实地听听瀑布的声音,并且让学生听后思考“你觉得瀑布的声音还像什么?”学生充分的展开了想象。有的说瀑布的声音想一车石头滚下山,有的说瀑布的声音想万马奔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思维、积累了词汇、理解了诗句,而且再现了美、感受到了美,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关桥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周邦彦 黄庭坚 诗词化用 吴激词

吴激(1090―1142),字彦高,道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而又得妇翁书画笔意。吴激早年出仕北宋,后奉命使金。因为才学出名而被金人留在金国,官至金国的翰林侍制,卒于皇统二年。吴激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吴激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

历来有关吴激的研究性论著大多是单独论述吴激一人的诗文著作,或者是以“吴蔡体”为出发点进行大篇幅概说,尚未发现到关于吴激“化用前人诗句”创作手法的单独成篇的论文。所以本处文献综述仅从以下三方面表述。

首先,从传统上追溯,前人“诗词化用”古已有之,现以北宋时期周邦彦、黄庭坚为例子,谈谈“诗词化用”在北宋的发展状况。陶文鹏《融化诗句 浑然天成》详细地介绍了周邦彦点化前人诗词入句的特点;李泽琴《“夺胎换骨”――谈诗词化用现象》则进一步谈了黄庭坚“夺胎换骨”手法化用诗句的特点。

其次,需要注意的就是关于吴激个人创作的研究,邹自振、陈宗沅共同完成了《金代作家吴激生平与创作简论》,这本著作很好地概括了吴激生平,为我们解读吴激提供了便利。张大烛《略论吴激词》等著述则对吴激的诗词创作进行了研究探讨。在关于吴激的研究论文中,我们不可忽视以“吴蔡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那部分论著。王定勇《“吴蔡体”之体格探赜》;少鸣《论吴激、蔡松年词及对金词之影响》;李静《吴激、蔡松年的交往与词之异同探析》。很多都把吴蔡体放在一起研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著作探寻吴激作为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与别人关联又异于旁人的创作特点。

最后,在综合前人“诗词化用”创作特点,以及吴激个人创作背景与手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进行深层次的探讨。这里有一些关于吴激单篇词作进行研究的文献可供参考,王美春《妙在自然 意趣横生――吴激《〈诉衷情〉词鉴赏》单独对《诉衷情》一词进行赏析。姚小勇《伤情之作 忧愤之词――读吴激〈人月圆 宴北人张侍制家有感〉》则细致分析了吴激《人月圆》的艺术特色。这些更好地从基础层面进行了吴激“化用诗词”手法的表述,但没有形成专门研究这一特色的完备理论。

在文学史上,“诗词化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个现象一直都存在于文学创作中。而把“诗词化用”这个手法用得出神入化,首屈一指的就是周邦彦。周邦彦在词作中很少有不引用前人诗词入句的,有的篇章甚至于有五六处引用。有很多文学评论提及到他的这一个特点,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清真词多用唐人诗句括入律,浑然天成。”张炎《词源》也说:“采唐诗融化为自己者,乃其所长。”俞平伯先生则说:“清真善用前人绝构,略加点染,便有味外味。”

周邦彦化用前人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状物抒情的需要来剪裁、浓缩、隐身、改造,使这些化用的诗句与自己的诗句自然融为一体,用别人的话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激发出一种词句的审美张力。周邦彦的化用更好地深化了词的意蕴,提升了词的境界,使词作典重高雅,富艳精工。

玉楼春

周邦彦

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栏桥,今日独寻黄叶路。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粘地絮。

这首《玉楼春》是周邦彦写与情人隔绝后又故地重游之时,表达人事已非的惆怅词作。全词化用了很多诗句,上片“秋藕”化用了谢《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秋藕折轻丝。”“当时”化用唐温庭筠《杨柳枝》词:“正是玉人断肠处,一渠春水赤栏桥。”“今日”化用宋范仲淹《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而下片“烟中”两句,化用谢《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以及温庭筠《春日野行》:“蝶翎胡粉尽,鸦背夕阳多。”这些化用不是单纯地照搬,他通过自己的再创作使这些句子为自己所用。他借用“列远岫”,在其后填上了“青无数”,三个字就把视野拓展到层层叠叠的远山翠峰上。他把“鸦背”改成“雁背”,“鸿雁传书”,使大雁成为寄托相思的动物,这一处用“雁背”更加合情合景。“雁背夕阳红欲暮”比“鸦背夕阳多”更有色彩,也更加生动。这些静态的景物衬托着词人的内心,越是“青无数”,越是“红欲暮”,就越是惆怅与孤独。难怪俞平伯先生《读词偶得》评论这一联点化前人诗句的“妙处”云:“与上文神理绵绵,似离似粘。……‘独寻’一句,有多少怅怅迟迟,款步低眉之苦。俄而自省,目之所穷,唯有乱山拔地,碧到遥天,冷雁悲沉,夕阳红远,以外则风烟浩荡而已,其可寻耶。于情致若何不著一字,唯将这么一大块,极空阔,极莽苍,极庄严,然而极无情冷淡的境界放在眼下,使人兀然若得自会其愁苦,岂非尽得风流乎。”

北宋文人把诗词化用得出神入化的不仅仅有周邦彦,还有一位就是黄庭坚。黄庭坚主张“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方法。《答洪驹父书》:“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从这里我们知道“点铁成金”讲的是将古人的陈旧言辞置于文章,并且点化出新鲜精妙的诗意。而“夺胎换骨”说始见于宋人惠洪的《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通过这个我们知道“夺胎换骨”指的是以有限之才去追寻无穷之意,难以达到对文辞的精工锤炼,不改变原作的诗意,而创造新鲜工整的语辞去提炼更为精彩的诗境。

北宋文人“诗词化用”影响到了金初文人吴激,吴激在作词的时候化用诗词之多达到了堆砌的程度。但是吴激的堆砌不但未使词作臃肿,反而增强了词作的抒情效果,他所引用的诗句全部是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出发的,剪裁点缀巧若天成。可以说吴激不仅继承了周邦彦的婉约精工,还继承了苏轼的“以诗为词”,从而体现出独具一格的特色。金末刘祁在《归潜志》(卷八)中说:“彦高词集篇数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诗句,其剪裁点缀若天成,真奇作也。先人尝云,诗不宜用前人语。若夫乐章,则剪截古人语亦无害,但要能使用尔。如彦高《人月圆》,半是古人句,其思致含蓄甚远,不露圭角,不尤胜于宇文自作者哉?”

人月圆

吴 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还唱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天姿胜雪,宫鬓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是吴激的代表作,通篇都在熔裁唐人诗句。起首“南朝”二句,分别融合变化了杜牧诗《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和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以此来写自己在金国看到宋宫姬在筵席上吟唱故国歌曲时心中的悲凉之感。接着“旧时”三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宫姬沦落他国写出人世浮沉、世事已非。下片诸句,则以白居易《琵琶行》作为化用根本,并化用了诗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吴激把这些诗意撷取入词,化用为自己心情的真实写照。“同是天涯”一句结尾,如同余音绕梁,让人读来心中有所想,深深地体会到了词人的内心情感。与吴激同时代的宇文虚中就此事作了一首《念奴娇》,但看了吴激的词之后自叹弗如,日后有人向宇文虚中求作,宇文都说:“吴郎近以乐府高天下,可往求之。”

吴激现存的作品不多,但是化用诗词方面,除了《人月圆》之外,还有别的佐证。

满庭芳

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州。满簪华发,花鸟莫深愁。烽火年年未了,清宵梦,定绕林丘。君知否,人间得丧,一笑付文楸。 幽州。山偃蹇,孤云何事,飞去还留?问来今往古,谁不悠悠。怪底眉间好色,灯花报、消息刀头。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

该词以女性口吻写对远人的思乡之情,开首一句“千里伤春,江南三月,故人何处汀州。”与后文“看看是,珠帘暮卷,天际识归舟。”遥相呼应。而“天际识归舟”化用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句。更加形象地描绘出妇人每每卷帘凝望,看着天际的一艘又一艘归舟。那种初见时的期盼,以及看清不是归人时候的失望、惆怅跃然纸上。

风流子

书剑忆游梁,当时事、底处不堪伤。望兰楫嫩漪,向吴南浦;杏花微雨,窥宋东墙。凤城外、燕随青步障,丝惹紫游缰。曲水古今,暮云楼阁;禁烟前后,春草池塘。

回首断人肠,年芳但如雾,镜发已成霜。独自蚁尊陶写,蝶梦悠扬。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不似海门潮信,犹到浔阳。

“底处不堪伤”化用了李煌《浪淘沙》;“往事只堪哀”化用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草池塘”、“不似海门潮信,犹到得阳”化用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以上都是吴激词化用前人诗句的例子,这些诗词化用做到了妙合无垠、语如己出,自然浑成又含蓄蕴藉,形成悲凉慷慨的词风,这是吴激词的显著特征。由此可见北宋“诗词化用”手法对吴激词的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郭绍虞.宋金元文论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张惠民.宋代词学审美理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钟振振,唐圭璋.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刘祈.归潜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7.

[6]俞平伯.读词偶得.上海书店.1984.

[7]陶文鹏.融化诗句 浑然天成.

[8]李泽琴.“夺胎换骨”――谈诗词化用现象.

[9]邹自振.陈宗沅.金代作家吴激生平与创作简论.

[10]张大烛.略论吴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