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冒顶事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D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1)1210156-01
1 采煤工作面冒顶事故产生的原因
1.1 技术因素。采煤工作面从开始开切眼,直到回切的停采线结束后,矿山的压力一般来自第一次顶板压力阶段以及正常推进周期的来压阶段,据大量采煤工作面冒顶事故的教训来看,大多数顶板事故发生在第一次压力阶段。当采煤工作面正常工作过程中,顶板的来压步距与第一次来压相比逐渐降低,再加上老顶的岩梁位置悬臂较短、作用力不强,因此只需要支护的强度比直接顶的独立作用高,那么采面支架就可承担老顶作用。这样,既改善了直接顶和老顶之间过早离层现象,又可提高支架的稳定性。
以冒顶事故常发生的地点来看,一般第一次压力阶段的0-30m范围之内,产生冒顶事故的可能性最高,约半数以上的事故发生在采面推进10m范围内。
由于不同采煤工作面的支护条件、工艺技术等有所区别,发生冒顶事故的可能性也有所不同。一般木支柱和摩擦金属支柱产生的事故较多,单体液压支柱产生冒顶事故的实例则比较少。这主要由于金属支柱的初撑力度较小,操作水平不可靠,影响采面安全生产施工;而木支柱自身的初撑力、稳定性较差,可缩性小,在产生老顶压力时,只能生顶硬抗,容易出现折断问题。
在采煤工作面中的冒顶事故,大多来自老顶或者直接顶压力,只有加强技术规范,提前预测可能产生老顶或者直接顶压力的位置与时间,结合来压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防控重大冒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在矿井支护工种改造时,应加强技术设备管理与升级工作,也是防范冒顶事故的一个方面。
1.2 管理因素。一方面,缺乏安全施工意识,各项安全手段落实不到位,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规范施工,或者操作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严重影响工程规格与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对井下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下井工作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到达工作点后先进行敲帮问顶工作,检查支架和煤壁,如果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措施,统一处理。在大多数采面冒顶事故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是最根本的事故原因,既是认识问题,也与管理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由于浮石处理不当,也是产生冒顶事故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处理浮石工作之前,没有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查,不了解浮石的实际情况。有些处理浮石人员的操作技术不到位、站立位置错误等,都有可能引发冒顶事故。还有一些伞檐兆头片帮事故的发生,也大多由于安全意识不强,违章作业造成;或者支架的质量较差,顶板压力过大,产生冒顶。因此,做好煤矿生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专业技术培训工作,规范操作水平,严格遵循《煤矿安全规程》。
2 采煤工作面冒顶事故的预兆现象
所有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具有规律性,一般情况下,发生采煤工作面冒顶事故,可能出现以下几种预兆现象:
1)发生异响。在岩层下沉断裂过程中,顶板的压力迅速加大,支架和支柱会产生劈裂声音,然后发生折梁断柱,金属支柱中的活柱迅速下降,也会产生较大声响。2)顶板产生裂缝,可能有进一步张开趋势。3)片帮煤变多。由于煤壁的压力加大,变得更加软弱,因此增加了片帮煤数量。4)淋水现象。顶板出现淋水现象,应及时检查,排除隐患。5)漏顶。在产生冒顶事故之前,往往直接顶或者已经发生破碎的伪顶,可能由于支架不牢、背顶不严等问题,产生楼顶现象。6)顶板离层。在进行顶板检查时,采取“敲帮问顶”方法,如果出现空响声音,则可能上下岩层之间出现了脱离。
3 冒顶事故的预防策略
1)在进行探巷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开采问题,一般将探巷和工作面夹角控制在45°以上,或者在开采时注重调整探巷夹角和工作面。2)减少在采煤工作面放炮之后的空顶时间,当放炮工作完毕后,及时挂网,将支架探梁向前移动。3)在工作面和探巷交接位置,采取密集打眼、减少装药量,放射小炮的爆破方式,可减少由于爆破给顶板或者探巷两帮煤壁造成的震动破坏,尤其注重控制炮眼的深度。一般情况下,断面的空顶距离不能高于30m,否则应采取防漏顶手段。4)支架支柱应该全都穿鞋,减少由支柱压力产生的钻底,同时管理好支柱的初撑力,确保泵站压力在18Mpa以上,且距离工作面的长度控制在150m范围内,做好支柱的二次注液工作,提高工作面的支架支撑力。5)强化探巷支护,提前做好替换棚疆工作,提高支护的密度,减少顶板下沉可能造成的破坏。在探巷和工作面的交接处,提前设置金属菱形网,避免出现漏顶掉渣。6)加强管理工作面的采高沿的底板推进处理,在实底位置打好支柱,严禁将支柱打在底煤或者浮煤上。7)提高支架的支设质量及移架操作,支架应合理支护,确保支柱的有力迎山,提高尾梁方向和支架顶梁的方向一致性,与煤壁相垂直,将顶梁贴于顶板位置,避免采空区中的尾梁受力对顶梁产生不良压力。8)做好井下作业的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与防灾减灾能力。
4 处理冒顶事故的方法
1)根据冒顶事故产生的实际情况、区域大小、周围支架状况等,实行直推硬过的处理办法。首先,在工作面进行探巷之前,确保探巷中四架并排的抬棚间距控制在6m范围内,在靠近煤壁的位置,将刮板输送机扒开,提高通风度,将工作面冒顶区的支架优化调整,做好顶板维护工作,避免冒顶事故区域的进一步扩大,利用铰结顶梁和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功能。2)在冒顶事故区域内,采取由上向下的处理方式,利用3.5mII型梁采取三架一组的方式,将架间距控制在5m范围内,与工作面垂直,作为抬棚梁;以单体液压支柱作为棚腿,一次性做好三架抬棚的架设工作。当顶板稳定之后,在抬棚的上方,将金属网铺好,以方木接实顶,将煤矸清理干净。3)停止上工作面的推进工作,将冒顶区中的煤矸、歪倒支架、倾斜支架等杂物清理干净,确保刮板输送机的正常工作;在下工作面的推进过程中,在冒顶区采取抬棚支护方式,将掏梁窝提前向前移动,将金属网铺好,放炮落煤。
参考文献:
[1]商凤忠,复合顶板采煤工作面退垮型冒顶机理分析[J].科技信息,2008(23).
[2]张勇、张成、刘勇,预防采煤工作面局部冒顶事故的几点做法[J].山东煤炭科技,2009(4).
[3]赵光飞,采掘工作面冒顶事故预兆与预防[J].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2008.
[4]王和廷,综采工作面过断层方法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25).
关键词:锚网梁索;冒顶事故;分析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TD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4(C)-0196-01
一、概况
同煤集团某矿主采煤层为3煤,均采用炮采,315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1.8―2.4m,倾角120―180,煤层赋存较为稳定。煤层直接顶多为泥质砂岩,平均厚度0.8―1.2米,其基本顶为粉砂岩及中砂岩。矿井于2005年11月引入煤巷锚网梁支护,并逐渐在采区推广使用,在此之前,采区巷道均采用架金属棚进行支护。315工作面运输巷断面设计规格为3.6×3.0m,采用锚网梁索联合支护,其支护材料规格为:
锚杆:帮顶均采用¢20×2000mm的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等强锚杆,顶部锚固力70KN,帮部锚固力50KN,间排距600×600mm。
网:采用8#镀锌铁丝网,网孔为菱形,规格为60 mm×60mm。
梁:采用两根12#钢筋焊制而成的梯形梁,宽度为60mm,其长度与顶部斜宽及两帮高度相适应。
锚索:¢15mm,24×6000 mm的钢绞线,在巷道中间位置呈单直线型布置,间距为5m。
托盘:用22#U型钢加工而成,长360mm,中间加焊150×150×8mm的钢板提高其强度,预紧力为90KN。
二、事故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6年7月12日中班,正在回采的315工作面运输巷在H点前15米处发生一起冒顶事故,冒顶区长8.5米,宽5.5米,高2.2―2.8米,冒顶段巷道如图1所示。事故发生时间与该段巷道的施工时间相隔6个月.通过现场的观测,综合分析事故原因如下:
(一)地质条件的变化是引起这起事故的主要原因。现场在冒落段A点处发现―落差1.5米的倾向断层,受断裂构造的影响,顶板节理发育,有淋水现象,顶板稳定性较差,因而在锚杆锚固范围内形成不了有效的组合梁,且该段巷道直接顶厚度相对增大,达到2.2―2.8米,超过锚杆锚固段0.2―0.8米,直接顶与老顶发生离层,至使锚杆生根不牢,未能起到有效的悬吊作用,从而造成巷道失稳。现场发现在冒落段巷道及其附近共有三根锚索,其分布位置如图1所示:1#锚索位于断裂构造上盘侧,对下盘岩层不能起到有效的锚固;2#和3#锚索对冒落岩块起到了悬吊加固作用,但是通过近似计算,冒落岩块的总重量为:8×5.5×2.5×1.5×10=1650KN,超过了两根锚索的极限承载强度,导致两根锚索被拉断。对此,在施工前期及施工中应充分重视地质条件的变化,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支护参数,比如增加锚杆长度,缩小锚杆间排距及锚索间距等,以提高顶板的稳定性及支护强度。
(二)安全监测不完善。锚网梁索支护有很大的隐蔽性,为此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监测。现行的监测方法一般有:施工前采用顶板光纤窥视仪探查顶板岩性条件、施工后的巷道按一定距离安装顶板离层指示仪、测力锚杆、围岩深部多点位移计等监测顶板下沉量。315运输巷针对顶板的监测,设备缺乏,手段不完善,并未采用顶板光纤窥视仪提前查明顶板岩性条件,也未安装围岩深部多点位移计,同时顶板离层仪数量不足,安设间距过大,达60米,数据监测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时效性也滞后,加上仪器本身的局限性,因而未能对巷道的失稳进行有效的分析与预测。
(三)该矿现行的锚杆支护设计均以工程类比法,因而其合理性缺乏理论上的论证,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其适应性相对较差.为此,矿井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支护参数的设计,确保从技术层面上消除隐患。
(四)锚杆支护施工工艺繁琐,人为影响因素多。如锚杆的角度,锚杆孔的深度,锚杆支护的“三径”匹配情况,锚杆预应力与锚固力的大小,托盘与煤壁的紧贴程度等,而每一道工序的施工偏差均对锚杆支护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而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消除以上人为因数的影响,对预防顶板事故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结语:在发生冒顶事故前,已发现该段巷道吊肚子,表明巷道顶板以发生离层,此时如采取积极的修护措施,如壁后注浆加固,补架棚,补打加长锚杆等,就可避免冒顶事故的发生。这起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是砸坏了设备,影响了生产,且事故后的修护增加了施工的难度和危险性。
作者单位:同煤集团同发东周窑煤业有限公司
[关键词]掘进巷道;冒顶事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50-02
巷道顶板事故多发生在掘进工作面及巷道交叉口。由于巷道冒顶而导致的死亡事故80%以上发生在这些地点。分析巷道冒顶事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对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大
1、导致掘进工作面冒顶的原因
掘进破岩后,顶部存在着将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如果支护不及时,该岩块可能因与岩体失去联系而冒落,或虽然已支护,但支护失效或支撑力不足,就会冒落造成事故。在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破坏带,掘进巷道时顶板浮石的冒落,在层理裂隙发育的岩层中掘进巷道时,顶板的冒落等,都属于前者。因放炮不慎崩倒附近支架而导致的冒顶,因接顶不严实而导致岩块砸坏支架的冒顶等,则属于后者。此外,前者也可能同时引起后者的发生,例如,掘进工作面无支护部分片帮冒顶推倒附近棚子导致更大范围的冒顶等。
2、预防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措施
a)合理布置巷道。矿井主要巷道服务年限长,断面大,应布置在围岩强度高的煤层或底板岩层中。工作面上下顺槽尽量采用沿空掘巷和沿空留巷,避开支承压力的影响,并要注意少掘交叉巷道和上下重叠的巷道。
b)选择合理的巷道断面尺寸和断面形状。
c)掘进工作面要及时进行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靠近掘进工作面10m内的支护,在爆破前必须加固。爆破崩倒、崩坏的支架必须先行修复,之后方可进入工作面进行作业。修复支架时必须先检查顶、帮,并由外向里逐架进行。
d)掘进巷道时,禁止任意加大棚子或锚杆间距,严禁任意修改支护参数及材料规格。在坚硬和稳定的煤、岩层中,需要加大棚距和不设支护时,必须制订安全措施。
e)严格锚杆锚索巷道的工程质量,保证锚杆锚索巷道的锚固力,严禁使用失效锚固剂和不合格的锚杆、锚索。
f)加强锚杆锚索巷道的顶板岩性探测,依此信息不断修正支护参数,保证加强锚索的锚固端能够伸入到深部稳定岩层。
g)巷道掘进通过老巷、地质破碎带及淋水地带时,应根据情况采用前探支架、连锁棚子等专门措施进行支护,提高支架的支撑能力;棚子支护时应紧靠掘进工作面,并缩小棚距,在掘进工作面附近应采用拉条等把棚子连成一体防止棚子被推垮,必要时还要打中柱;锚杆支护时应采取“棚锚”联合支护的特殊措施。
h)严格要求巷道支护的规格质量,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不断进行检查和修理巷道,发现规格质量不合格或损坏的支架,应及时更换以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保证通风、运输畅通和行人的安全。撤换支架和刷大巷道时,也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撤换支架前,应先加固好工作地点前后的支架。在独头巷道内进行支架修复工作时,巷道里面应停止掘进或从事其他工作,以免顶板冒落堵人。
巷道交岔处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1 巷道交岔处冒顶事故的原因
巷道交岔处冒顶事故往往发生在巷道开岔的时候,因为开岔口需要架设抬棚替换原巷道棚子的棚腿,如果开岔处巷道顶部存在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并且围岩正向巷道挤压,而新支设抬棚的强度不够,或稳定性不够,就可能造成冒顶事故。当巷道围岩强度不是很大时,顶部存在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以及围岩向巷道挤压在所难免,如果开岔处正好是掘进时的冒顶处,则情况更为严重。新支设抬棚的稳定性与以下因素有关:
a)抬棚架设一段时间后才能稳定过早拆除原巷道棚腿容易造成抬棚不稳。
b)开口处围岩尖角如果被压碎,抬棚腿失去依靠也会失稳。抬棚的支撑性能是与选用的支护材料及其强度有关。
c)交岔点锚杆、锚喷巷道的原支护参数不合理,没有及时进行修正,采取加密支护。
2.2 预防巷道开岔处冒顶事故的措施
a)开岔口应避开原来巷道冒顶的范围。
b)提高抬棚的初撑力。必须在开口抬棚支设稳定后再拆除原巷道棚腿,不得过早拆除,切忌先拆棚腿,后支护抬棚。
c)注意选用抬棚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保证抬棚有足够的强度。
d)当开口处围岩尖角被挤压坏时,应及时采取加强抬棚稳定性的措施。
e)锚杆、锚喷巷道开口前,必须先对开口前后5m范围的巷道支护采取缩小锚杆排间距、或增加锚索进行补强支护。
锚杆(索)支护的巷道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3 锚杆(索)支护的巷道冒顶事故的原因
a)压垮型冒顶是因巷道顶板或围岩施加给锚杆(索)的压力过大,损坏了锚杆(索),或锚杆(索)的参数选择不合理,阻力过小,从而导致巷道顶部已破碎的岩块冒落。
b)漏垮型冒顶是因锚杆(索)支护失效(非压坏),巷道顶部存在游离岩块,这些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冒落,造成事故的发生。
2.4 锚杆(索)支护的巷道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
a)巷道应布置在稳定的岩体中,并避免采动的不利影响。
b)合理选择锚杆(索)的参数,使之应有足够的支护强度以抗衡围岩压力。
C)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顶板探测,随时掌握顶板岩性的变化,合理调整锚杆、锚索的参数,使其锚固端在围岩松动圈以外,保证有效的锚固长度。
d)锚杆(索)巷道的锚杆(索)必须及时支护,避免空顶。尽可能做到锚杆(索)及早与围岩共同承载,充分发挥锚杆(索)的主动支护作用。锚杆(索)选型时,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施工时要严格按工序质量要求进行,并特别注意按要求施加足够的预应力。
e)锚杆(索)巷道掘进遇构造时,必须实施严密措施提高其支护强度,或采取棚锚联合支护以达到有效的支护。
f)对已掘的锚杆(索)巷道不定期的观测,及时掌握巷道支护的变化情况,发现锚杆(索)失效、矿压显现明显变化时,应及时采取加棚或其他修护措施。
3、结语
为防止井下掘进巷道发生冒顶事故,必须根据巷道的不同类型、不同的施工地点及工艺采取相应的支护形式,且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巷道的围岩状况及时修正支护参数,技术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严格按技术措施执行,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人的素质的培养及管理的加强,对基层管理干部和作业人员要定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人的素质,这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掘进工作面中,做好安全管理,并且应用适当的安全技术措施,就能够很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从而使掘进工作稳定安全进行,保证安全生产。
关键词:掘进工作面 冒顶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037-01
临沂兴元煤业有限责任公司自1987年建矿起共发生10起死亡事故,其中冒顶事故发生7起,而掘进工作面发生5起,冒顶事故不但造成了设备、材料的损坏,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而且造成了人员的伤亡。因此,分析查找冒顶事故原因,如何防范冒顶事故显得十分必要。
1 该矿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现场顶板管理不善
破碎顶板,刹顶不严,使漏矸严重造成冒顶:对发生的小范围冒顶、漏顶未及时处理;工作面进度慢,顶板下沉量大、压力大发生冒顶。
如1993年11月8日,该矿采掘一工区在1032掘进工作面施工时,顶板泥岩破碎,打眼放炮后发生漏顶,连续两棚棚头断裂未及时处理,仍冒险干,结果上侧火成岩突然冒落一斜长1.8m、宽2.0m、厚0.35m的矸石,一人当场砸死。
1.2 支护质量差
工作面采用的支架形式或规格不适应顶板性质和压力;支护质量差,如支柱迎山不够、支设不稳、顶板留有顶煤、柱底座垫有浮矸、初撑力不够,或支架密度小、间距大、或存在缺梁少柱现象,使支架受力不均,出现应力集中,承受不了顶板压力而被压垮。如1996年5月28日,该矿采掘2Ii区4033掘进工作面生产安排清理后路浮煤,由于新支设的6架支架架设质量差,支设不稳、柱底有浮矸,当两名工人站迎头后第三棚清理浮煤时,顶板突然来压,压垮6架支架,造成死亡一人重伤一人的冒顶事故。
1.3 支护不及时
工作面放炮后未及时支护,或者由于放炮崩倒支架、因进行其他工作改动支柱或碰倒支柱,未及时补齐,造成控项距过大或空顶时间过长而冒顶。如2005年3月19日,采掘一工区在5038掘进施工时,顶板为不完整火成岩,架棚支护。工作面放炮后未及时支护,在迎头空顶5m的情况下。当工人在空顶区用风镐落煤时,由于风镐震动,左上帮岩石突然冒落,将正在下方作业的职工砸成重伤。
1.4 地质构造影响,地质资料不清
巷道围岩松软或极易风化,节理裂隙发育,或巷道通过断层、褶曲等构造地带,围岩破碎,支护形式或支护强度不适应造成冒顶。缺乏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巷道位置选择不当,使巷道处于松软破碎岩层中;在穿过岩性突然变化的岩层时,缺乏应变措施;支护形式与结构不合理等。如1990年8月5日,1037掘进工作面遇到斜断距为2.5m的正断层时,煤层变薄,煤质松软,由于放炮将迎头第一架棚腿崩歪后未及时扶正,当工作面临近断层时巷道来压没有加强支护,以致沿断层面冒落大量矸石,推垮迎头崩歪失稳的支架,造成冒顶死亡事故。
1.5 施工管理技术跟不上
施工措施不当,不一次成巷,围岩暴露时间长;支护不符合设计要求,不按作业规程施工,起不到支护作用;放炮装药量过多,破坏了围岩稳定性;不认真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处理矸石不及时或方法不当等。如2001年1月23日,采掘一工区60312掘进,第二茬炮由于放炮员没有按爆破图表放炮,下部岩石眼全用一段雷管引爆,爆破顺序不合理,再加上药量偏重,造成放倒10架棚子,冒顶高度达2.5m的事故。
2 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一般规律
掘进工作面冒顶预兆主要有:出现响声、掉渣、片帮、顶板出现裂隙、顶板出现脱层、漏顶、有害气体和淋水增加。通过建矿25年的统计分析资料表明,井下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31作面临近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带发生冒顶事故多。(2)工作面顶板周期来压是发生冒顶事故多,特别是第一次来压时易发生冒顶。(3)顶板暴露时间越长越容易冒顶。(4)直接顶松软或顶板岩层中含煤线或光滑节理面时,极易发生离层冒顶。(5)采用金属摩擦支柱易发生冒顶,单体液压支柱很少发生冒顶。(6)职工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管理松弛,工程质量低劣等。
3 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工作面围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发现漏顶必须彻底处理,空顶隐患处理不好不准继续施工。
(2)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作业规程,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和顶板管理方法。必须按作业规程规定进行巷道支护,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3)搞好地质资料调查,尽量将巷道布置在低压区或岩性较好的岩层中。当掘进工作面遇到断层、巷道断面大、岩质松软破碎、压力大或其它地质条件时时,采取缩小支架间距、加强支护;倾角大的巷道,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加强管理,防止冒顶。
(4)锚喷巷道实行光面爆破,保持围岩稳定:坚持一次成型,缩短顶板暴露时间和面积。炮眼布置及装药量、一次放炮范围等必须按作业规程操作。
创业板“躲猫猫”,股指期货“躲猫猫”,IPO“躲猫猫”,港股直通车“躲猫猫”,就连分红、改革红利税和降佣减费也都在“躲猫猫”……,事情发展到这地步,股市还有什么稳定可言呢?
金融危机对经济最大的伤害。就是令各个经济实体不仅严重失血。而且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造血功能。政府援助虽然好比输血,救的是命。但离开了资本市场。造血机制的激活则无疑很难很难。有鉴于此,创业板的搁浅,IPO的卡壳,不能不让人不胜其忧。由于4万亿投资在现有体制下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在国有企业尤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大型国企体内循环。大多数更为困难的中小企业并不能真正得到“注资”和放松贷款的多少好处,创业板和IPO的按兵不动,无异令弹尽粮绝的前线将士被迫处于背水一战的绝境。如果这些英雄好汉们坚守不到迎来后援的那一天。资本市场现在所竭力维护的隔岸观火的稳定也好,将来融资功能恢复的迟到的“马后炮”也好,又有什么意义呢?
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保持一枝独秀,得天独厚的恰恰并不是原来的闭关锁国政策。而是30年来的改革开放。贴近民生贴近市场的经济改革可以说正是30年来改革开放的最大成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让我们不是离国富民强更远,而是离国富民强更近。这就是我们最重要的改革观,也将是我们战胜金融危机的最有力的法宝。
资本市场融资功能的得而复失,是改革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新老划断”划而不断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的“恐新症”。即使在今天,金融危机也不是创业板和包括资产重组、整体上市在内的IPO无所作为的理由,更不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停一停”、“放一放”的理由。事实上,不是市场害怕创业板、害怕IPO而使得IPO的“暂停”变成了“中停”甚至有可能是“长停”。恰恰是有关方面对于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躲猫猫”的阴暗心理才使得市场陷于因噎废食的恶性循环而难以自拔。
其实。如果我们懂得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应当不难理解,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三个统一,是一个能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过程。不难设想,如果在股改之后,新股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一气呵成。今天的市场还用得着为合适不合适推出创业板和股指期货的时机而犯愁吗?同样的道理,“等、靠、要”是等不来天上掉下一个合适的时机的。任何一种改革、创新的合适时机都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有一个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与市场不断磨合不断进步的过程。创业板和股指期货,在市场有识人士看来,非但不是招“蜂”(风险)惹“蝶”(跌)的灾星,反而有可能是平衡风险和增添活力的福星。在这里,市场的认识同这也“躲猫猫”那也“躲猫猫”的政策思维逻辑在市场观和改革观上的差异,简直不可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