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筹兼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18个字道出了2012年经济工作的六大目标任务。
“稳”字当头沉着应对复杂形势
自2011年以来,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和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高负债的困境,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回望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落,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严峻形势下,“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经济工作基调。
“在经济增速逐级放缓,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出口下滑的复杂形势下,如何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是‘稳’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稳,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保持经济总体良好态势的重要前提。”
专家表示,2012年的六大目标任务,除稳增长外,控物价、促和谐等目标任务也透露出“稳”的信号: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从2012年经济目标任务可以看出,中央大方向没有改变,对于整个经济的平稳回调的态势能够接受,强调的是不再把政策重点放在追求过高增速上。这是2012年整个宏观政策的基调表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表示,目前经济增速在回落,但不能下得太快,国内就业压力比较大,一些紧迫的民生问题也有待解决,所以要稳住。
“2012年主要是要稳住物价,控制货币量突然过速增加。同时要密切注视国际价格的因素,如油价、粮价等,防止输入性的物价压力。”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调结构、抓改革力促稳中求“进”
“如果说2011年的‘稳健’重点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那么2012年的稳健则更多是推动结构调整,维持经济平稳增长,不出现大起大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
“一定要利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王一鸣表示,“中国经济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解决的根本还是在于推进改革,加快市场化机制为导向的改革,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2012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也只有坚持稳中求进,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破解面临的复杂问题,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推进“十二五”规划的实施。
周天勇表示,从2012年来看,一方面税制方面要进行一些力度较大的改革,如促进服务业的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型的改革,减轻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成本,努力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等。另一方面,政府职能也要改革,从执法监管更多地向为企业服务转型。
扩大内需重点落脚改善民生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重视民生,这也是做好今后工作的根本目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地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可见,内需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可能要更多立足国内需求。而拉动内需的重点,更多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2012年出口格局较弱,投资需要培养新的增长点,2012年消费对GDP贡献的占比较2011年会有明显提升。”巴曙松说,“财政扶植的投资需更多地围绕民生,以此带动带动消费需求。”
周天勇建议,2012年财政支出的更多比例要调整到民生方面。农村养老体系、城市居民养老体系要逐步完善。同时完善医疗制度改革,减少百姓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服务。
“积极的财政政策原来是直接增加政府开支扩大需求,下一步更多在于减税,让利企业,增强和培育企业发展能力。着力扩大内需,注重改善民生。”张立群说。
“稳”字当先 协同求“进”――解析2012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着力点 王宇 何雨欣 吴雨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于财政货币双政策基调的基本稳定,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基调不变之中有变化,2012年财政货币双政策将协同发力,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财政政策结构调整是看点
作为宏观调控中与货币政策并列的两大手段之一,我国财政政策将在2012年继续锁定“积极”这一关键词。专家表示,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财政政策虽然同样为“积极”,但其中含义已有微妙变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此时我国宏观政策仍需保持稳定,财政政策更是要延续已有的‘积极’基调,这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至关重要。”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指出,与过去两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相比,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在着力点上已进行调整。
金融危机时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保增长,现在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注重保增长,另一方面要向调结构发力,这将会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二五”规划中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
令人关注的是,对我国2012年财政政策,会议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内容。对此刘尚希指出,结构性减税实际上是与调结构、转方式一脉相承的,近几年,我国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结构性减税的时机已经到来,通过税制的调整与完善,可以为服务业、小微型企业等减负,以此促进经济的转型。
货币政策稳健之中有微调
对于备受关注的2012年货币政策走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决定了我国货币政策仍然需要保持稳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虽然目前不断走高的物价已经有所回落,但其在历史上仍属于较高位置,目前货币政策还不具备转向的条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同时也提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之所以强调预调微调,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正变得更为复杂,此时宏观政策需要提前应对,需要根据实际状况作出细微调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
种种迹象表明,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已有所显现,与以往每到年底银根就有所收紧不同,从2011年10月份起银行信贷投放力度已有所反弹;曾于2011年连续6次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于不久前首次下调。
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如何微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货币和信贷政策都将进一步加大结构性调整力度,做到有扶有控。
“央行日前召开会议提出要‘总量适度、审慎灵活、定向支持’,这实际上是央行对货币政策如何微调的一个诠释,那就是信贷投放虽保持一定程度增量,但一定是定向宽松,是对有利于结构调整的行业和领域进行支持,而绝不是全面宽松。”郭田勇说。
“双政策”助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分析人士认为,与2010年相比两大政策基调看似一样,但不变之中有变化,不变的一面体现了“稳”,变化的一面体现了“进”,“双政策”将合力助推中国经济“稳中求进”。
“‘稳中求进’一方面要稳,一方面也要讲求‘进’,在‘十二五’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必须在结构调整方面、在关键领域改革方面有所推进。”清华大学教授、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说。
记者注意到,在2012年的税制改革进程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但提出了结构性减税,还提出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
“这五项改革一定程度上凸显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总体规划,正是中国经济力求有所‘进’的一面。”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税收研究室主任张斌说。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不断增强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用辩证的思维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确保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统筹兼顾需要正确处理几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新兴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的关系。产业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但产业发展的后劲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社会事业保障,所以,推进产业发展不能忽视社会事业进步。二是正确处理依靠市场配置资源与加强科学监管的关系。受市场利益驱动,资金、技术、人才等重要资源要素必然向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流动。仅仅依靠市场配置资源,难免会使一些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投资回报低的企业鱼目混珠,带来低水平重复建设。因此,地方政府依法进行干预和监管,仍然是确保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三是正确处理坚持提高开放质量与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经验表明,招商引资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项目业主的综合实力和经营能力,更要看其投资取向和发展诚意;既要采取“拿来主义”直接引进,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又要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区域核心竞争能力。四是正确处理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与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关系。城市建设应当本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适度超前、质量优先、量力而行,既充分考虑土地资源利用、交通设施配套、重大项目布局以及各类要素市场设置的协调推进,又高度关注城市软件配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居民文明程度。
统筹兼顾需要建立健全几个体系。一是建立城乡联动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地区经济集聚效应,着力培植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经济布局,加大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阵地、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的投入,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二是建立城乡互通共享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按照“优化结构、加密网络、改善节点、完善设施、提升功能”的要求,加大城乡道路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公共设施建设,深化城乡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形成各级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格局。三是建立适度超前的公共事业体系。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探索新型社会救助途径,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效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公共卫生服务监管,统筹城镇卫生网络建设。四是建立安全高效的生态环保体系。坚持保护优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尽快制定实施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区域产业目录和企业准入综合评价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高效型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统筹兼顾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统筹兼顾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决策执行监督,有效促进区域资源整合,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政通人和、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各级党委、政府应始终围绕中心任务各司其职,努力形成上下一心、各项工作整体联动推进的合力;实行“阳光”决策,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源,形成党内党外、区域区属、上级下级良性互动、相互支持的新型工作格局。同时,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引导群众合理合法有序表达诉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大大超过了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仍为正增长,1998年和1999年全球经济分别增长了1.9%和2.6%;而此次金融危机期间,占全球经济比例较高的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已陷入衰退,2009年全球经济可能仅有微弱增长。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在2009年初作出的预测,2009年美、欧、日经济将同时出现负增长,世界经济增速将比2008年下降1.5―2.5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近年来的数据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世界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将下降5―6个百分点。如果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下降1.5―2.5个百分点,则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率将下降8―15个百分点左右。2008年中国出口增长了17.2%,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出口只能实现低速增长,考虑到2009年出口商品平均价格将低于2008年,因此2009年全年中国出口也可能出现负增长。
二、2009年中国经济可保持平稳适度增长
尽管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要显著大于1998―1999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但这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保增长”的国内条件要好于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时期。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积累了雄厚物质基础,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金融体系总体稳健,财政赤字规模较小,外汇储备充足,国内储蓄率较高,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有较大余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形成了较好的体制环境;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居民消费、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巨大发展空间,扩大内需潜力巨大。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再考虑到2008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基数较低的影响,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四个季度的增长率将在6―7―8―9%区间摆动。
只要2009年中国出口能实现一位数的增长,尽管企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可能并不活跃,但考虑到中央和地方大力“扩内需”的刺激效应,则中国GDP可实现7.5―8.5%左右的增长。
在金融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如果2009年中国出口出现负增长,使企业投资、就业和消费受到较大影响,则中国GDP增长8%的难度将增加。即便如此,只要我们坚持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则相对于发达经济体普遍陷入衰退、全球经济仅有微弱增长的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经济依然算是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三、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统筹兼顾保增长
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
要较大幅度增加公共支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要足够、用处要恰当,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要注意准确把握政策导向,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要求,着重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对于财政支持的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豆腐渣工程”。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支持能够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的项目,支持在国际分工中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能力建设,支持内部治理结构完善、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效引导结构调整。
(二)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艰巨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
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和医疗事业,优先安排教育医疗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医疗投入。继续做好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工作,稳定发展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着力发展服务消费和旅游消费,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要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关键技术,精心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加强铁路、水利等短缺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梯度转移。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配套出台分类调控的区域政策。
(三)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改革措施,这既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办法,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的关系。坚持“确保质量,科学发展”的原则,稳步扩大办学规模,着力提升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
教学、科研工作与管理服务工作的关系。曲靖师范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科研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发展。党建、行政、后勤等管理服务工作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服务和坚强保障。学校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加强科研工作,同时又要高度重视抓好党建、行政、后勤等管理服务工作,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服务社会是学校的重要职责。既要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更要十分注重学科专业建设与服务社会的有机结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学科结构,不断增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社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
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关系。“教师是办学第一资源”,必须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等关键环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能够参与国内竞争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不仅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也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奋发有为、锐意创新的管理干部队伍。提高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成为当前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成人”,学会怎样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专业知识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学生“成才”,学会怎样做事,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既“成人”又“成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努力营造“人人是教师,处处是课堂,时时受教育,事事求和谐”的育人氛围。
自主办学和开放办学的关系。学校的科学发展,既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自主发展,增强自主办学的活力;又要打破封闭的办学思想和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走开放办学之路。在自主办学、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学校发展的国际化进程,使学校更快更好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的大系统中;着力打造与社会对接的“无形学校”,提高学校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机制,形成参与国内外交流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继承、创新和特色发展的关系。曲靖师范学院具有百年的师范办学传统和积淀,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继承与创新中牢牢把握住学校的优势和特色。特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特色就是品牌;有特色才能上水平,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树形象。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根据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继承创新中拓展新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一般是指基本办学条件,如校舍、宿舍、教室、场地、实验室及其设备等,软件一般是指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专业与课程建设和改革、教学管理、实践教学、学风、教学效果等。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关键,两者缺一不可。既要进一步加强“大楼”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更要下大力气加强大师、大气等软件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做到硬件过硬、软件不软,做到硬件、软件相协调。
【关键词】:统筹兼顾、环境卫生、城市风貌、经济效益、社会现象
【正文】:道路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和组成形式。整个城市道路网络不但为城市交通服务,而且直接影响城市布局和城市景观。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决定着城市概貌、体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合理地规划一座城市,应将道路网规划摆在重要位置。在道路网络建设实施的过程中有许多资源分配、管理网络、机械化施工的引入等等,使得施工效率大大提高。然而在环境上例如:噪音、空气污染,还有绿化方面往往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先分析一下城市道路施工特点。
城市道路建设不同于高速公路,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例如:要求严格的施工组织管理、施工耗材多、交通拥挤车辆行人多、拆迁建筑物多、地下管线多、配套工程多、施工用土弃土难、排水难、测量压实难等诸多问题。统筹规划的理念就是将整个施工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合理有序的安排并处理。简单地说就是少花钱、办好事。下面我们逐一分析一下。
一、施工组织管理中人员的调配。如采用普通的一管三甚至一管多原则,在各工种之间不能达到有效的统一。为了更好地遵守及注意各方面的安全措施并高效有序的完成任务,可以采取矩形式管理模式,实行交叉管理。例如工头甲是电工,平时带十几个电工专管电力的调配,工头乙是管道工负责公路下面的管道,若是甲乙两队为了施工进度同时进入同一施工现场,显然会造成拥挤误时误工甚至更加严重的问题。若是将甲乙两个工头分开放置又怕管道占据了线缆的位置,或者电缆的放置位置对管道的铺放造成影响,即使有工程图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可以让甲乙分别分出两到三个工人互换管理,也就是甲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调配乙的人员进行参与,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施工耗材多、用土弃土难、排水难的问题。在现场施工中要合理安放各种物料,施工耗材有预算有物料收发室等只得到了部分控制,对于少用多拿、不加回收利用、废料处理上的问题更应该多加注意。对于城市用土用水、弃水弃土的问题我认为更应该考虑到对环境对城市居民的影响。城市不同于郊外,若要用土必须从郊区甚至更远的地方运输好土。白天本来由于施工施工造成的交通堵塞若为了运输车的加入更加拥挤并且误工。我们可以将运土时间改为夜晚进行,并专门选一条干线。比如每天晚上六点车队开始装车,九点车队向郊区进发,同时另一条干线所需物资进入施工现场,尽量在12点以前结束。这段时间只有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工作,噪音污染不会太大。像淤泥的清理废水的排放,可以借助其他专门的管道排除。
三、道路施工影响问题。道路施工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为了长远考虑暂时的交通堵塞是值得的,可是严重的交通对城市的风貌市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以往我们经常采用半条路施工或者电台通告请绕行,最后再打个警示牌:此路正在进行施工请绕行等等。为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减少道路拥挤我们可以将附近左右两条可替代路改为单行道,然后将所要修的路路口开放几个以干线联通。这样进行同时也解决了道路两旁居民的出行问题,施工过程便减少了不少影响,为工时的保证奠定了基础。
现代城市铺路从打地基算起要有好几道工序才到混凝土层,最后到沥青层,每一道工序都离不开统筹规划。从现场的勘察测量工作服务于图纸的规划,到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接下来工程的组织安排、劳动力投入、机械运作、材料周转配置才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些都要有预案。施工部署是施工的战略部署,要经过统盘考虑、运筹后确定,主要包括:施工流水的组织、各后续工种的插入时机、流水段的划分等都要将这些因素算在内。这些配套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调理的解决方式,结果往往会费料费工费时,组织混乱。
现代道路施工建设要的是高效有序的作业,同时还要求经济化、节约化、环保化••••••做到这些就要求做到统筹规划。让所有的进程做到统一,严格的纪律要求是不可少的。工人么做到统一调配,材料上做好预算发放统一,时间上做好调整时间统一。道路建设是个复杂的过程,无论是挖地基,打地基还是铺路上沥青每一个过程都要按要求统一步伐。并且要求各工种之间的配合以及灵活调配,这也是为安全施工做好预备工作。
现代化城市道路施工过程对整个城市的影响很大,不仅对公司运作、商品经营、城市环保更重要的是对整个城市风貌的影响。做好统筹规划工作不仅是为了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而且是为了在经济节约上和减小对社会的影响上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管理(市政工程施工专业)》 作者: 杨玉衡, 品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版本: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