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足球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以人为本 五年制高职 体育教学
五年制高职学生是一群不同高中生和大学生的特定人群。不同于高中生是因为他们在中考中往往是属弱势群体,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定在所在市中考总分的60%―70%,这些同学大多数由于在初中和小学中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而在中考失利,相比同龄高中生,他们的自控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较差。不同于大学生是因为虽然他们的后两年从年龄上说已经达到了大学生的年龄范畴,但是由于没有经历过高中繁琐的学习过程,也没有体会过沉重的高考压力,因此在心理上成长的速度远远低于同龄人。经过多年的教学观察,这些同学往往具备以下特质:学习主动性、注意力、集中力差,反感于灌输类教学,各方面综合基础较差;虽然对社会的接触度较高,但受接触模式的局限,对社会常态类知识了解不多,相反对一些社会娱乐、游戏、文化潮流方向上的信息追求度较高,比较喜欢自由度较高的生活模式和没有压力的学习生活模式。目前的高职教学是建立在大学的教学基础之上的,相比大学而言,高职教学更趋向于实践操作,但由于两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层次的区别,如果简单地用两年制高职的观念去指导或者套用五年制高职的教育,就肯定难以达到既定的目标。体育课在所有课程中具备一些独特性,那就是对学生的文化基础要求较低,学习的积极性较大程度依赖于兴趣,因此更能在教学中体验“以人为本”的精神。
“以人为本”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以人为本”就是为高职学生学习体育项目营造一种积极、主动的氛围,通过发现、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情况,尊崇大纲教案的统筹指导却不拘泥于教案的设定,因势利导地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四方面去加强。
1.在课堂上要及时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体育的优势在于室外环境。室外对学生的新鲜刺激维持时间较长,但是也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轻易转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关注学生情绪的变化,并相应地改变教法。我曾经上过一课,内容――足球,但是所上班级是计算机班,女生的比例远远超过男生,历年此类班级的足球课效果都不佳。每次课后总结都明白是由于女同学对足球不感兴趣导致的,但换了多种方法均不见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在课堂上同学们并不是一点兴趣都没有,而是兴趣的转移速度比较快,例如足球的传球练习,如果按照教案的事先设定按部就班地教学,那么,虽然能够完成教学内容,但是课堂的学习氛围实在是不敢恭维。于是我尝试在大纲和教案的大方向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改变教学方法,首先我先让同学们两人互传,当发现同学们由于捡球等原因积极性不高的时候,马上改为小门传球即将球穿过宽约2米地自设小门。当发现同学们的兴趣出现在踢门柱时,立即将小门传球改成传球踢准练习,即通过传球,将球击中指定物体。最后将物体转化为同伴,课堂内容传球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情绪的变化是学生积极性的晴雨表,而五年制高职生这类特定群体的情绪变动较大,注意力、集中力较差,如果僵化地执行课前的教案,忽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反抗,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不同年级的同学教学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同学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人,他在每堂课的出现也都是独一无二的新个体,应该用新的方法去教授和接触他。而感受情绪的变化就是教法变换的启动钮。
2.在课堂上不能拘泥于课前教案的设定模式,要因势利导、善于发现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并给予指导。
学生的情绪是晴雨表,教法的适应性就是掌控天气的法宝。这时候教学工作者不能拘泥于教案的事先设定,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教法,完成教法的使命。因为教案属于课前准备范畴,是对课堂情况的预估和假设,当某一项教学方法在甲班适用时,到了乙班不一定起到同样的效果。例如我所教授的3个班级分别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班级,计算机班女生比例为80%,而机制班,男生比例为95%,我做了一个实验,在教授足球射门技术时,采用了两个不同的方法,一种是请两名男生守门,其他人在指定位置听教师口令用指定技术射门,踢不准的男同学换门将(此处将其设定为方法A),另一种则是在射门墙上设定得分区,要求同学们在指定位置用指定技术踢准,并积分(此处将其设定为方法B)。我一开始只采用A或者B去进行教学,在计算机班,B方法由于女生力气太小,每次得分差距都不大,比赛激励效果不明显。在机制班,由于男生踢球力量过大,没人愿意去守门,也难以推行。然后针对这些情况,我做出了相应的改变。在计算机班,由于大部分女同学无法将球踢到指定的射门区域,于是我为了激发女生的积极性采用了方法A。在机制班,由于大部分男生都能轻易地将球踢到射门墙上,我则采用了方法B并分组累计积分比赛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有效地调动了两个班同学的积极性,使得课堂的学习氛围相对比较热烈和融洽。事实证明,这两类班级如果采用同一种教法效果肯定就不会太好。相反如果做出适当的教法选择,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法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做到因势利导,遵循与学生兴趣的发展,不要抱死教案的条条框框,做到随机应变。
3.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网络文化的特点,用一些合理的网络语言和一些热门的网络热帖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体育理论最早是通过体育理论课传达的,然而由于这个特定年龄段的同学大多数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对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有着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理论课往往是教师的独角戏,教师们既是提问,又是诱导,试图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来改变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实际的效果确实难以恭维。五年制高职学生绝大多数都有上网的经历,上网方法多种多样,网吧、自带无线笔记本、手机等。据我统计,他们的上网时间普遍在每周14小时左右。因此能够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减少师生间的隔阂,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于这些外界的媒介。语言是沟通最好的方法,如果能够在语言上形成一个相互平等的载体,用他们常用的语言、常见的事例去说服他们,效果可能就会更好,师生间的沟通将会事半功倍,对体育知识的传递也会容易很多。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同学们在网上关注一些适龄文化的同时也会大量地关注体育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在北京奥运会后,同学们的体育热情相对于过去而言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特别是一些网络上热炒的体育名人例如:刘翔、姚明、易建联等。一些体育项目例如篮球、足球原来就拥有一些群众基础,现在它的拥趸者更众。而一些以前的冷门项目例如曲棍球、网球等也由于中国队成绩的提高,逐渐被同学们提及。借助这个契机,我经常利用一些休息时间与他们聊天,一般都是从某一个网络事件或近期网络上的体育热文来展开,一开始聊天的人并不多,主要是集中在一些体育积极分子中,不久同学们发现原来老师也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有所了解,从而觉得与老师拥有共同的语言,乐于与老师一起交流。当交流的人群逐步扩大,这种聊天也从师生转化为同学们之间的辩论,这时老师只要适时控制辩论的范围,并用相关的知识解读辩论的关键,就可以使同学们理解体育的丰富内涵,了解体育所涉猎的范围涵盖了包括数学、文学、政治、物理等所有一切他们接触到的和未接触到的知识,从而达到从思想上重视体育课程,明白为什么学体育、学体育有什么用、体育怎样学。
4.巧用一些小道具,顺利引导学习。
示范是体育教学的常用方法,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动作没有直观的认识,往往很难达到通过观看示范,学习动作的效果,因此往往需要老师进行个别指导。五年制高职生,由于特殊性,他们对个别指导往往很反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缺点,也不大愿意接受他人的指导。一般我都采用学生互帮互助的方法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的单独学习、单独处理自身事务的现状使得这种合作模式遇到了教学瓶颈,一些同学不愿意接受帮助,而另一些也不愿意去帮助他人。这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几乎每个同学都拥有手机,而手机一般都具备摄像功能,而在体育训练中就有通过摄像机或者镜子来帮助运动员体会动作的方式,所以我在课堂上做出如下布置,将一些同学们个人练习的动作通过每个人的手机记录下来,并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动作的规范性。虽然录下的段落效果可能会不好,但是由于主角是自己,同学们的兴趣显而易见。他们往往在笑声中理解了、体会了动作学习过程中的分化、泛化、自动化。这样不仅解决了课堂上学生玩手机,老师没收手机这种师生对抗问题,让同学们掌握了自我学习的方式。
其实在五年制高职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情况,每个学生也都具备与众不同的特点,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下也会展示出不同的状态。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不能将他们一视同仁,要善于捕捉他们的变化、看到他们的提高、发扬他们的优势、转化他们的劣势,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以上只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总结,面对教学中的各种新老问题,相信同行们还有更多更好的与时俱进的方式,只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就一定能够将他们培养成为一个健康、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肖前瑛.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新课程改革十年的成果之一,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达成了共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方式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教师自身完善和价值体现的必然趋势。纵观近十年有关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研究状况,无论是培养教师的高校职前教育,还是一线教师的职后(在职)教育,均在不同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然而,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效的过程,如何在现有的机制和条件基础上,探索出一条体育教师(以下简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全市26所高中及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
2.研究方法
以各级各类教研培训活动为载体,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我市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通过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发现与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将教研与科研结合起来,并对研究过程实施监测与调节。既保证研究方向的准确性,又使研究尽可能处于最佳状态。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建立制度,集中学习,提升理念,达成共识
(1)建立教研会双月例会制度
俗话说:“打铁先需自身硬”,体育教研员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关系着一个地区课程实施的方向及实施的深度,为了及时掌握各地各校实施新课程的动态,制定了区县体育教研员双月例会制度。几年来共组织了十多次活动,每次会议都有明确的主题,着力研究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等问题,会后有实施情况反馈。这样有计划、有主题、有内容、有实效的活动,提高了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能力。同时,推出理论学习读书目录供大家学习参考,提升教师对课程理念的认识,打好理论及人力资源基础。
(2)建立体能测试及竞赛制度
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为了确保体育教师的体能能适应教育教学需要,市教研室每年组织“市区中学体育教师体能测试及竞赛活动”,测试分竞赛组(35周岁以下)、达标组(36-45周岁)、参与组(46-55周岁,女教师46-50周岁),每人每年测6个项目,对每个教师的测试成绩进行统计、评奖,将结果公示并反馈给各校,至今已延续15年。
(3)建立教案检查制度
自1998年起,市教研室每学期都组织市区中学全体体育教师教案集中会查,制定了具体的评分标准,由各校体育教研组长根据要求,逐一互查教师教案,写上简评,打上等级,盖上特制的教案会查专用章。最后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学校,作为教师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多年来,对备课特别强调了教材的选择、重难点的定位、教学法的设计、运动负荷的把握(每课必须含课课练)和教学反思的撰写,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4)建立教研活动出勤及质量统计反馈制度
市教研室每学期对各项教研活动情况即参与教研活动人数、参与活动质量(如对听课、评课人员发言记录、考核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公示结果,提高教研活动的参与面及活动的有效性。
2.创设条件,拓宽技能,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1)教师原专项调查
课改之初,为了适应高中体育选项教学要求,找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市教研室对全市26所高中教师专项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问卷26份,受调查教师156人,回收26份,有效26份。
调查结果显示:我市高中体育教师在个人专项上明显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整体上教师专项过于集中。在被调查的156名教师中,田径专项66人,占42.3%;篮球41人,占26.28%;排球、足球各13人,各占8.33%;其他专项所占比率较小,如乒乓球1人,游泳1人,武术5人,羽毛球无专项教师。而现实情况是:高中田径必修模块修完后,很少学生再选田径作为选学模块;选择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者较多;而游泳作为必备技能之一,只有1名专项教师。二是教师专项地区性差异问题。如A区85%的教师均为篮球专项,而田径作为必修模块,专项教师只占教师数的10%。
(2)教师第二专项培训
①教师第二专项选项调查。由于我市高中教师专项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校都采取限制性选项的方法。为了优化教师专项结构,给学生提供更多选项学习机会,我市提出了发展教师第二专项方案。结合各地各校教师专项特点,开展教师第二专项问卷调查。保证选项既有一定的宽度又有一定的技能深度。问卷还选取了能胜任培训教练之职的教师,以解决外请教练经费不足的问题。
同时,为了增加培训的实效性和辐射面,减少培训成本,营造良好的培训氛围,我市教研室及时调整了研究规模,要求各地直属初中和职业中学教师共同参加培训。本调查以学校为单位,共发放问卷95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5份,全市共554名体育教师参与了第二专项选项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理论知识的23人占12.7%,此为高中必修模块,所选者皆为高中教师;选田径选项的36人占19.9%,此选项结果以第一专项调查时篮球专项居多的地区人数最多,17人占田径总选项人数的47.2%;选足球和韵律体操的有很明显的性别特征,足球全部为男教师,韵律体操只有3名男教师;选择体育舞蹈、跆拳道人数明显超过了网球,各校也是在兼顾学校场地器材的条件下选的,体现了一定的合理性。选羽毛球、乒乓球的人数偏多,分别为74人和83人,分别占13.36%和14.98%;这既与项目的普及性有关,更与学生选项结果呈正相关。
②培训方法及周期。根据选项人数多少,确立各专项培训班,羽毛球、乒乓球因人数较多,均分成两个培训班。由市教研室集中全市优秀教师力量,聘请专项辅导员,制定好专项培训计划;以大市与各辖区集中培训相结合,再辅以校本培训与自学的方法,在四年内,使每位教师在第一专项基础上形成个人第二专项,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3.探索途径,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1)实施学科知识更新计划
在信息快速变更时代,很多在高校习得的体育专业知识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求,为了让教师始终拥有最前沿的学科知识,围绕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启动了“体育知识更新计划”。利用教研培训时间,有计划地在每学期开设专题知识讲座,用三年时间,将各项体育知识更新一遍。从2006年至今,已作了“田径、篮球、体操、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棒球、网球、跆拳道”等十多个专业讲座,以及“如何备课、说课与评课、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与方法、急救知识”等专题知识讲座,不仅有效更新了旧有知识结构,一些新兴项目的介绍也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及实践水平。
(2)实施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以省重点课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为依托,以地区承担子课题研究的方式,全面实施有效教学研究。改变以往一个人上课,少数人评课的现象,努力提高上课、听课、评课活动的有效性。结合常规教研活动,推出了“校际间同课异构”活动,即以各校教研组为单位,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推出代表组内最高水平的精品课,进行校际间教学展示活动;使每次开课都成为一次提升组内整体实力的过程。
从有效性出发,在课前对听课任务进行分解,即以学校为单位,在全面听课的同时,各校各有侧重。如A校着重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评价;B校关注教学法的运用;C校关注场地器材的使用;D校关注教学组织形式;E校着重关注运动负荷等。评课时,上课教师要说明组内备课的困惑、重难点的确定、选择教学法的依据等,评课时大家有话可说,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研讨氛围热烈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
(3)开展多层面学科竞赛
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结合国家、省、市教师各类竞赛,如基本功(含通识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说课、上课等)、体操类教材教学评比、说课评比、论文及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做好基础选拔及竞赛过程的裁判工作,将竞赛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发点,以赛代培、以赛代研,寻求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的突破点。同时,开展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系列活动,有力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4.教科研一体化发展途径初显成效
(1)明确了专业化发展目标
在市及各区体育教研员的引领下,我市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行为、专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课改初期的茫然不知所措,逐渐进入了清晰明朗阶段,广大教师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工作责任感、敬业精神增强,主动寻求发展的意识、教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明显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均制定了具体的学校和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实现了教研员与一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双赢。
(2)享受专业化发展成果
以省立项课题《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为抓手,利用我市教科研人力、时间、资源等优势(如:市教研室规定每周四上午是体育教研时间,各校教师均不得排课等),将教研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教科研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帮助教师形成个人第二专项,有效地保证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深度及其效率,并将成果转化为一种动力机制。同时,各校体育教研组建设得到加强,涌现出多个研究型团队,培养了一大批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的研究型教师人才。四年来,在全国、省级等赛课活动中,有6人次在全国录像课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有30多人次在省录像课及省教学能手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名列全省前茅。更有二十多位教师相继走上了学校及教育局领导岗位,为提高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认为:要实现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首先,要建立长效的学习机制。制度是效果的前期保障,通过长效系统地学习,掌握学科发展的最前沿知识,提高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多方创设条件,拓宽技能。立足学生发展及教育教学需要,努力创设培训研究条件,全面拓宽体育教师技能。第三,要积极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学科内环境。通过各级各类竞赛、观摩、培训等活动,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辟更宽广的路径,在学科内或跨学科寻找体育专业教师发展的动力,实现资源的共享。第四,教科研一体化模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它充分结合了教科研的现有优势,可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高位运行和高位发展。同时,发挥团队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学校、地域体育特色,成就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幸福感。
建议: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最直接的动力之一,希望各级部门能引起关注。同时,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体育教师主动发展愿望与专业发展的引领问题,仍是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今后,我们将有针对性地加强研究,希望能得到同行们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向明,林小英.如何成为质的研究者——质研究方法的教与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6]钟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构建[M].北京:教师教育研究,2005.
年月12日至11月20日,本人在宝鸡斗鸡中学进行教育实习。通过实习,使得自己对教师职业有了许多认识,提高了自身素质,掌握了一些教学技能,并展示了各自的个人风采,受到实习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教育实习是我们师范生即将踏上漫漫人生征途的标志,对我们的生涯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短短六个礼拜的实习生活转瞬即逝,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由于经验不足,实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本次实结如下:
我于月12日到斗鸡中学报到,正式开始了实习生活,实习年级为高二年级。在六个礼拜的实习生活中,作为一名实习老师,我以一名正式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态度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教学方面,先听两周的课,第三周开始正式上课,在听课过程中,我不再是听老师讲了些什么,为什么,而是听他如何讲解如何分析,以及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等。我还积极去听学校其他老师的课,如本实习队所有数学实习老师,还有斗中最为有名气的老师的课都一有空就争取去听,做好听课记录,和老师交流,学习老师们的长处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正式上课期间,每节课都能听从任课老师的指导,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钻研教材,备好每一节课,编写好教案,并在交予指导老师审阅后进行试讲。学校给我们安排的课不是很多,共十二节,这使我有充分的时间细心琢磨教材,与队友组成的数学备课组一起讨论教法、例题、习题设计等内容,进行集体备课,详细写教案,每一样都是紧紧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改了有改,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听懂,很好地吸收相关知识,让课堂效率达到最高。
在批改作业和批改试卷的工作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做好记录。对学生做法不大肯定时,虚心地向老师请教后再批改。同时,在评卷中,学会了如何酌情给分。此外还参与了一次大型的月考和期中考试的评卷、统卷工作,学会了如何使用软件进行统计、排名。
为了尽量给学生更多的课后辅导,每天两节晚自修,我都会到班上进行答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热情都较高,课上听不懂的地方、作业、练习册遇到的问题都纷纷举手提问。经常在一个班一答疑就是一节课,根本抽不了空到另一个班去。为了公平,只能一节课去一个班。从学生的问题中,我发现他们的课堂效率很低,课堂上重复了好几次的题型,还是不会做相同类型的作业,如不等式最值问题,至今仍有好一部分学生是不懂的。学习方式也存在较大问题,没有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该记的公式、定理、知识点还没记好就做作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导致作业无从下手或乱造公式。一节课甚至整个晚自修就做几道数学作业题,学习效率非常低。针对这个问题,答疑时,我会让这种类型的学生先复习书上的相关知识再做作业,若还是不懂,再给他们讲解,避免让他们太过依赖老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班主任工作实习方面,我担任高二理科5班的班主任,首先我通过指导老师较快地了解了整个班的情况特点和个别好动生的基本情况,同时了解班级地一些日常工作。其次,我通过与学生多接触沟通,细心观察的方法较快地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情况。每天晨检和午检我都会去教室,慢慢地融入了这个班集体。学生也很喜欢实习老师,能像朋友一样和我聊天,一些调皮的学生也能虚心听取我的教导,努力改正,和学生相处得非常融洽。
在六周的时间里,我更多的是抓学生的学习,纪律和卫生,每天早上都很早到教室,巡视早读情况,监督打瞌睡,发呆或赶写前天晚上作业的同学,提高早度效率。登记好迟到的同学,进行时间观念教育。
学生的纪律方面,理科8班的学生较为活跃,部分学生很调皮,自修自习课常有讨论问题的现象,影响到安静学习的同学。根据观察,问题主要出在那几个学生身上,只要管理好那几个学生,整个班就可以正常化了。因此我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首先向班主任指导老师了解了那几个学生的一些情况,如学习情况,入学以来的一些表现等。然后在平时的早晚读、自修时间对他们重点观察,对他们不良习惯进行约束。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对他们进行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时,首先让他们作自我评价,看他们那是否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学生对自己的缺点还是有一定认识的,有些还是清楚地认识到,但约束不了自己去改正。认识得不到位的,我再以“老师发现,老师觉得……你觉得是不是呢?”这种方式与学生对话,给学生辩解的机会,避免对学生的片面了解而伤了学生的自尊,甚至造成逆反心理。学生虽然很调皮,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服理、重事实,容不得老师半点夸大;但,是就是,能勇敢承认。这时,再对他们进行指导教育,学生才能放下防备武器,真正从心里接受老师的教育,认真思考老师的教诲,真正去努力改进。
学生较喜欢踢足球,在实习期间,很庆幸在阳光体育活动上有机会观看了一场学生自行组织的班赛,为他们呐喊加油的投入中,理解了学生对篮球的热爱。但学生还是学生,对事情的度把握得不好,组织班赛过于频繁,心思都放在足球赛的组织和开展上了,很难投入到学习,老师对踢足球采取了硬管理:近期不允许组织班赛,让学生先投入到学习中来,顺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变。
关键词: 高中体育 新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
体育科目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在学生学习及成长过程当中都有重要作用的身心培养课程,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我国教育部也对高中体育教学高度重视,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改革标准,希望能够切实强化体育教学效果,发挥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但是在实践应用中发现新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不利于体育教学实践的有效开展,对体育教学职能的发挥造成一定限制。所以必须对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进行正确审视,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保证体育教学优势的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运动技能教学。
对运动技能教学有所忽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以游戏教学代替运动技能教学,直接导致游戏成为课程教学主流。实际教学所实现的教学目标与教案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对体育教学的变形,削弱了体育锻炼的实际价值和教学效果。
(二)课程资源开发存在缺陷。
有些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资源设定存在一定偏差,将课程资源的创新错误的定义为与传统存在差异;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资源认为是实用性较强的资源,直接导致课改后高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些混乱:多米诺骨牌、电子竞技等对大群肌肉锻炼毫无益处的运动内容;扁担、白菜、南瓜、莴苣等与体育文化毫无关联的生活用品;劳作、唱歌、情景剧表演等非体育内容都进入体育课堂中,不仅不能辅助体育教学,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学效果。
(三)新课改体育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支持。
在缺乏相应理论支持的情况下,课改后的体育教学内容出现了“虚化”现象。高中体育教师面对众多教学内容,无法衡量其价值,各类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占用的比例也模糊不清。同时,新课程改革虽然指出了“没有对具体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加以限定”,却没有从理论层面分析这样设定的原因;虽然明确了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应该对高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约束,但是没有说明相应的约束方式,也没有相应的理论研究支持,致使教学内容也缺乏理论支持,出现虚化现象。
二、教学内容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结合各个高中的实际情况,在充分挖掘本校资源的情况下,结合学校的体育资源状况和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增强体育教学的学校特色,避免为了追求“创新”而选取不当教学内容现象的发生,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获取体育知识和技能。
例如,农村地区的高中学生的家庭状况一般相对较差,农村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健全,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适当增加田径项、跳高、跳远和足球篮球等场地设施需求相对较小项目的课程比例,增强教学针对性。同时,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可以将这几类教学内容相结合,创设新颖的教学方式,如设置带球接力跑活动,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自由选取想要带的足球或篮球,等等,并根据选择让选取同样球类的小组进行带球接力比赛,寓教于乐,真正将游戏融入体育教学中,增强学习效果。而城市高中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教学条件,适当选取的武术运动、轮滑运动、乒乓球运动等,并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教学效果。
(二)因地制宜,挖掘教学资源。
受不同地区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影响,处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在创新课程资源时可以适当对民族体育内容进行加工和改造,在渗透体育教学理念后,使其能够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以一些民族传统运动为参考,比如说对竹马运动进行改良,将在运动员脚下绑的“竹马”转化为将学生一只脚负重、一只脚穿高鞋,并在操场上设置一定障碍,让学生在艰难的步伐和障碍的影响下向着目标前进,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加深了学生对于民族体育的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磨炼了学生意志,帮助学生成长。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选取注意“实在”。
鉴于新课改教学内容出现了虚化现象,导致教学是达到的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所以应该注意教学内容选取应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真正选取“实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实在地掌握运动技能,避免游戏化教学和表演异化教学现象的产生。
例如在对篮球教学模块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适当根据学生需求弱化篮球竞技成分,转变战术,在向学生讲述篮球基本带球、运球、传球、转身、急停等技能并进行相应的锻炼后,开展“听口令”教学游戏,教师随机选取技能中的一项喊口令,并不断变换,让学生在高度精神其中的情况下,掌握篮球运动基本技能,实现“实在”学习,实现篮球模块的学习目标。
三、结语
体育作为增强学生体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门课程,始终都在教学领域当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对体育课程的重视,通过完善体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伟.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体育选项课;管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02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后,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变革,同时体育教师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特别是高中体育选项课程的管理,时至今日也仍然是广大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高中体育选项课的管理,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构成一节体育课的相关要素为出发点进行思考。构成一节体育课的要素包括有:体育教师的水平、学生的素质、教学的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等等。那么如何从以上几方面来对体育选项课进行管理,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体育中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好这几方面的问题不但可以提高高中体育选项课的效率,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参加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进而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
(一)教师的管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是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也担任着培养具有强健体魄的国家建设者和保卫者的重任。首先,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同时明确自身的责任。其次,体育教师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通过自我的整理加工,然后以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第三,体育教师的教学技术应做到多样、全面、巧妙。多样就是体育教师不但能在室外上好技术课,而且可以在室内上好理论课;不但能够在运动场上做出优美标准的示范动作,而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各种技术动作的教学讲解;不但能够在场地器村充足的情况下上好体育课,而且可以在条件相对艰苦的情况下上好体育课。全面就是要求体育教师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全面涉足与专业相邻的其它知识领域,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能走在教育的最前线,了解学校体育的最新发展动态。巧妙就是体育教师在面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要能随机应变、巧妙地处理,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二)学生的管理
体育课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来组成的双边活动。因此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学生上课前的集队要做到快、静、齐,积极配合老师,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练习,努力去改正老师所纠正的错误动作。其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要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正确对待自我的练习水平,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向老师请教,要能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反思,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的管理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在高中三年里修满11个学分,其中包括田径必修1个学分和健康教育专题1个学分,其余9个学分包括在球类运动、体操类运动、田径运动、水上或冰上运动、民族民间体育运动和新兴运动6个系列里面。学生可以通过选修以上6个运动系列中的各个教学模块来获得另外9个学分。
根据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要确定的是田径必修模块中包括有哪些内容,每个内容安排多少个学时,最后如何进行考核以确定学生是否可以获得学分。其次健康教育专题包括哪些内容,是不是应该利用学校其它资源。例如与心理老师合作,开展体育心理健康课程;与校医合作开展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体育保健等课程。同时还要安排好健康教育专题的课程在什么时间段开展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以上是两个必修学分的管理方法。而剩下的9个学分如何分配在6个运动系列当中,这是高中体育选项课中至今还未解决好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校场地的限制,而无法开展。例如水上或冰上运动系列,在广东地区高中里面根本没有多少个学校有游泳池,更别说是冰上运动了。另一方面是体操类运动和民族民间体育运动,这两个运动系列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示范和讲解,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的,正是由于要不断地进行示范和讲解,使得很多老师就不愿意担任这两个运动系列的教学任务了,其实这也就是体育教师怕苦、怕累的表现。第三方面就是新兴运动,目前新兴运动一般有定向越野和轮滑等,学校一般是没有这主面专业的体育教师的,但会组织体育教师去进行相关的培训,可是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参加,没有终身学习的积极性,怕麻烦。因此,目前高中体育选项课开展得最多的就是球类运动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应有尽有。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家都喜欢上球类课,在上球类课的过程中老师基本上是将一两个技术动作示范两次,讲解几分钟后就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有的甚至什么都不教,什么都不讲,就让学生自己练习,纯粹是“放羊式”的教学。这就是目前高中体育选项课的普遍现象,这就是高中体育选项课的悲哀现状。
鉴于高中体育选项课这种悲哀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实行以下管理。第一,每个体育教师是学什么专业的就必须担任相关运动模块的教学任务,不能出现武术专为业、健美操专业的老师也跑去教篮球、羽毛球的现象。第二,如果本专业的选修课没有学生选,应要求体育教师去选择一项新兴运动项目来学习,使之能够代替本专业的选修项目,例如田径专业的老师上完田径必修后可能就没有学生再选择田径选修模块了,那么田径教师可以选择新兴运动中的定向越野项目来进行教学,也可起到异曲同工之效。第三,如果出现有多个相同专业的教师,那就实行有能者居之,而其它教师就必须另谋发展了,要使得每个体育教师都有自己可以独当一面的项目。第四,在确定好每个老师所担任的教学模块后,各个老师必须根据各自项目的特点和学生的水平,制定出一套完整、完善的教学内容,并附有每节课的教案,明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重、难点,以及模块教学结束后的考核标准。第五,体育科组应该将所有教师所负责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同时也应该将所有模块的教案进行统一,形成教案集,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作为资料保存,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师之间相互传阅,相互学习,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四)评价的管理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评价有新的要求,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从以上评价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评价方式从原来的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和教师评价增加了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从评价方式的增加我们也可以知道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注重了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自我感受,也可以从以上评价中很好地反应出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水平。因此教师要认真落实以上评价,每节课后都要各种评价方式进行认真记录,特别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相互评价,但是也要把握好可信度。
在认真落实好老师对学生的各种评价方式的同时,还应建立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每一教学模块结束后都可以让学生对老师的教态、教法、课堂组织与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做一方面对教师可以起到一个约束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促教师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以上是笔者对于高中体育选项课管理的一些浅见,希望能给奋斗在体育教育工作中的各位同仁提供一些参考。作为站在体育教育工作前沿的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大胆实践,以务实求真的精神将学校体育工作做得更好。(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青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