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皮影文字之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皮影传播方式主要靠实地演出。这主要受到演出场地。观众、天时、地理条件等影响使得皮影在演出和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限制,减缓了皮影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影响,另一方面,皮影的传播需要技术精湛的皮影艺人来演的.如今皮影艺人的日益减少,加上惨淡经营的传播现状使得继承皮影这门古老的技艺的人也很难寻觅了,传统的皮影艺术受到现代娱乐的冲击,即使在皮影最早的根据地农村地区,热爱皮影的青年们越来越少,市场的萎缩同样也挤压了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皮影艺术在当代文化传播受到了生存的挑战。
2.数字化是保护传统皮影的需要
皮影道具由于其采用的天然材质,使得其保存也同样也受到威胁,一方面,皮影用了牛皮和驴皮和羊皮的材料,在自然的保存中,容易风化。甚至发霉渐渐褪色。加上以前的皮影戏文字剧本、影卷,多数是手抄本的形式散落在民间,皮影戏的演出道具、伴奏乐器、民间舞台和历代皮影造型资料的消失使得皮影文化形势更加严峻。与皮质的皮影制品相比,纸质的皮影剧目和皮影人物画稿的保存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皮影艺术的保存也是皮影艺术濒临消失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皮影艺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研究
虽说“前修未密,后出转精”是治学的一般规律,然而却不是一般人可以成功践行的。江玉祥先生积三十年非凡功力,搜罗百余种含有中国影戏内容的古今中外资料,并辅之大量充满艰辛的田野调查,终于完成中国影戏研究史上的集大成之作――《中国影戏和民俗》的修订版。该书虽长达50万字,却架构精致,要言不凡,史论结合,文图并茂,在精细的考订与论证中融会民俗记录及故事讲述,文字严谨而通畅,每有新见涌出,令人眼界大开且多为之摄召。下面仅举该书对影戏起源问题的研究一题,就可见作者的开阔视野和独立精神。
长期以来关于中国皮影戏的滥觞,大抵是两种观点,即始于汉或始于宋。始于汉者,依据的是《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齐人少翁在汉武帝宠姬王夫人过世后“以方术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1]的故事;始于宋者,则依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集说,加缘饰作影人”的记载。此外,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一书中还谈到:“今之影戏,语其源或即从唐之俗讲出,亦未可知也。”[2]但孙氏只是推想,没有也不敢确证。[3]江玉祥先生则从三方面认真论证了唐代具备影戏诞生的条件:首先,唐代寺院的“俗讲”为影戏提供了影像配说、唱、乐的形式;其次,唐代奇文为影戏“演故事”提供了内容的借鉴;再次,唐代戏剧(包括傀儡戏),已臻繁盛,足资模仿。江玉祥先生还注意到中唐陈鸿与白居易所撰《长恨歌传》《长恨歌》中已明见影戏的表现,所以,他理直气壮地得出结论:“中国的影戏不是舶来品(笔者按:学者中有影戏来自异域之论),它就诞生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中国影戏的“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唐代开元、天宝以后”,宋代乃“中国历史上影戏的第一个繁盛期”。[4]
这里值得一说的是,江玉祥先生虽主张中国影戏是自个儿独立发展起来的,但又承认印度、印度尼西亚同中国一样,也“都是‘传统影戏’的故乡和根”[5]。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不虚饰、不自美、不妄自尊大的科学作风,应当给予肯定与礼赞。按,中国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曾说:凡属有影戏的国家,“其历史比较中国的影戏都要迟后”;爪哇(指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曾向中国称臣入贡,中国影戏之传入彼邦,自属可能”[6]。
正是由于江玉祥先生具有开阔的视野,独立之精神,求真务实的学风,使得他笔下的这部关于中国影戏与民俗的大作溢满唯物主义的张力和辩证法的活力,既出言谨慎,又精神昂扬;既尊重历史,又努力创新;既悉心考证,又语有不凡。比如他对带有迷信色彩和巫术特点的四川影戏《雷峰塔》,就没有旧时冬烘先生那样的不屑或嗤之以鼻,而是高唱赞歌,因为他认识到《雷峰塔》的主流价值是歌颂自由、独立和解放,“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将青儿等采用“妇人噪之”的巫术来制胜如来、法海等妖异的行为,以尽情歌颂之:“这是何等大胆的思想!何等艰巨的斗争精神!”江玉祥先生还针对人戏舞台不宜表现青儿等女性战斗的情况而指出,在皮影戏《雷峰塔》的戏箱中,“特制有女光胴胴影偶四件,全部水发头、半裸。在亮子上,使人感到形象真实又不黄色庸俗,因此,我们说皮影戏比人戏更适合表演神话故事”[7]。江玉祥先生从《雷峰塔》中看见了人性的解放,亦看见了思想的解放。他认为,这两者的解放,都得力于皮影戏这个艺术形式的自由和开放。而这也正是四川地方戏、特别是影戏《雷峰塔》远胜出其他地区文艺形式的类似题材(如通过小曲、唱本、鼓词、宝卷、滩簧、地方戏等表演的《白蛇传》题材)的主要原因。江玉祥先生以层层剥笋的方式进行的比较研究,分析到位,入情入理,令人叹服。
总之,江玉祥先生的《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因为占有丰富的资料(包括田野调查资料)而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为人们热情展现出一幅中国影戏从萌芽到成长,再至鼎盛而式微的无比绚烂的历史长卷;为中国戏剧史精心勾勒了一道影戏与民俗渗透融合相辅相成的生命轨迹;为学界隆重推出了一部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回顾与展望、守护与继承、弘扬与传播的理性答卷。
《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在中国影戏研究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影戏与民俗》修订版体现出的治学精神和科学品质,值得广大学人特别是年轻学人尊重和学习。
注释:
[1]同类故事还见载于《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上・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按张守节《史记正义》的说法,《史记》里的王夫人应为李夫人(《汉书》无王夫人,只有李夫人)。二书讲的是一回事。
[2]孙楷第:《傀儡戏考原》,上杂出版社(上海)1953年8月修订第2版,第64页。
[3]孙楷第在《傀儡戏考原》中说:“以中国载籍言,唐五代有类似影戏之事,如余推测,即使有理,亦嫌证据寡薄;况所言乃一人私见,尤不敢信为必是。”同上,第64页。
2011年xx县文化馆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文化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紧密结合我县群众文化的实际,开展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一年来,文化馆在繁荣民间文艺事业、组织展览、艺术创作、队伍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花香果硕。
在对新近发现的151名故事传承人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加大了录制音像资料的力度和整理文字的速度,搜集整理了近600则故事,现在文字稿已经校对完毕,截止年底,工作人员已经整理出13-17卷的所有内容,正在打字中。
今年又成功申报两个市级保护项目:喀左民族秧歌和喀左皮影。近日,馆里又将这两个市级保护项目积极地向上一级保护项目申报,争取早日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年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国家级传承人平房子镇平房子村的刘永琴、卧虎沟乡郝杖子村李丙贤、北公营子的韩宝玉、皮影艺人原凤鸣等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不定期地走访并在年节进行慰问,让他们永葆身心健康,为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贡献力量。
二、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在x省第八届艺术节上,x创作的《那达慕》成为入选的美术作品;在由x省群众文化学会、辽宁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新形势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主题论坛的征文活动中,佟涛获二等奖,张丽娟和李淑萍获三等奖、陈蕊获入选奖;在由xx县作家协会、xx县创卫办、xx县报社和喀左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奋进六十年,放歌新喀左”创卫杯国庆征文中,姚翔宇获一等奖,刘文莉获优秀奖;在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星光灿烂”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中,李瑞芬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姚翔宇、宋久文、田丽红、刘文莉等多名同志在辽宁群众文化、《辽西文学》、辽宁日报、辽宁职工快报、朝阳日报、朝阳广播电视报、燕都晨报、xx县报和喀左政协报上发表作品。
三、各门类艺术展览及文艺活动大放异彩。
2011年文艺组积极下基层进行辅导,其中主要有:到社区厂矿策划“职工联欢晚会”;去南哨镇白音爱里村为农民“送对联”“迎新春、送温暖、送吉祥”演出活动;参加朝阳市“宏达杯老年文艺展演”节目的组织辅导工作;为新华钼矿策划辅导“钼矿之夏”文艺节目,为各乡镇辅导“十一迎国庆”文艺节目, 近日又下乡去辅导业余剧团,为利州之春戏剧调演做了准备工作。
举办的活动及展览有:举办“今昔对比、精彩十年利州迎春”摄影展;配合朝阳市艺术馆举办“新人新作声乐大赛”选拔活动;举办六一少儿书画大赛;利州之夏文化馆专场演出;八月份与北京市延庆县、葫芦岛连山区三地联合举办楹联书画展;同时举办十一xx县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书法展览。
在这一年中,更让人激动的是:2011年1月xx县文化馆荣获辽宁省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文化阵地”的光荣称号;今年年底,xx县文化馆又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辽宁省仅有两家。这些可喜成绩,是一年来全馆工作人员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全馆工作人员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成果,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说,这一年,是事业辉煌的一年,是成就显著的一年。可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县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今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成绩面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一、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文化馆应主动出击,取得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以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的农村文化网络。其次,文化馆工作人员要及时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文化现状和农民的文化需求。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重用业余创作人才,组织农民绘画书法摄影爱好者采风,扩大他们的视野,举办各种展览和比赛。尤其要注重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引导他们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文化馆要对他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培训,成立民工艺术团,开展才艺展示及文学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最后,仍要加大对各乡镇业余剧团文艺辅导力度,搞好一年一度的利州之春——小戏调演和利州之夏广场文化活动。
二、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第一,积极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人们能够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主动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第二,继续对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积极申请立项,加大对国家级保护项目——《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期再续十二卷,对省级保护项目——天成观皇会十道会的恢复工作也要如期完成,对市级保护项目喀左皮影、喀左民族秧歌争取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紫砂、喀左地毯这两个县级保护项目要积极申报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继续执行学习制度、签到制度和业务考核制度。积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继续扩大对外交流,在原有楹联展的基础上,扩大周边兄弟县的不同民间文化的联系,互通有无。继续执行每周五全体员工的学习制度,继续执行签到制度,继续大力开展业务练兵,举办年末全馆业务素质考核,使我馆业务人员实现一专多能,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一年来,文化馆在繁荣民间文艺事业、组织展览、艺术创作、队伍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花香果硕。
自11年4月县东蒙民间故事保护基地——南哨镇的白音爱里村被辽宁省命名为“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基地”以来,文化馆积极配合县民委抓基地建设。先期投入近30万元在村里建起占地平米的文化广场,建成水泥地面篮球场一个,广场四周铺设彩砖,安装12套体育健身器材,在广场西侧的围墙上,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主要题材,建起了少数民族文化宣传画廊。另外建蒙古包5个,其中大的蒙古包1个,直径达10米,小的蒙古包4个,直径达7米。敖包园13个,已建成1个,直径达13米,其余的12个正在施工中。蒙古村村赛门2个,建完1个。在民族文化广场和村委会中间,是村里的中心大道,蒙古族风情一条街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中。
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一位剪纸艺人,叫高延云。在馆里领导的鼓励和帮助下,拟以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题材,将剪出150幅剪纸,这是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与喀左剪纸艺术的有效结合,也可以说是对喀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途径的又一创举。目前她已剪出20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对新近发现的151名故事传承人进行走访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加大了录制音像资料的力度和整理文字的速度,搜集整理了近600则故事,现在文字稿已经校对完毕,截止年底,工作人员已经整理出13-17卷的所有内容,正在打字中。
今年又成功申报两个市级保护项目:喀左民族秧歌和喀左皮影。近日,馆里又将这两个市级保护项目积极地向上一级保护项目申报,争取早日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今年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如:喀左东蒙民间故事国家级传承人平房子镇平房子村的刘永琴、卧虎沟乡郝杖子村李丙贤、北公营子的韩宝玉、皮影艺人原凤鸣等所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是不定期地走访并在年节进行慰问,让他们永葆身心健康,为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贡献力量。
二、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在省第八届艺术节上,创作的《那达慕》成为入选的美术作品;在由省群众文化学会、辽宁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新形势下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主题论坛的征文活动中,佟涛获二等奖,张丽娟和李淑萍获三等奖、陈蕊获入选奖;在由县作家协会、县创卫办、县报社和喀左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的“奋进六十年,放歌新喀左”创卫杯国庆征文中,姚翔宇获一等奖,刘文莉获优秀奖;在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星光灿烂”全国青少年文化艺术展示活动中,李瑞芬荣获最佳指导教师奖和优秀组织奖;姚翔宇、宋久文、田丽红、刘文莉等多名同志在辽宁群众文化、《辽西文学》、辽宁日报、辽宁职工快报、朝阳日报、朝阳广播电视报、燕都晨报、县报和喀左政协报上发表作品。
三、各门类艺术展览及文艺活动大放异彩。
年文艺组积极下基层进行辅导,其中主要有:到社区厂矿策划“职工联欢晚会”;去南哨镇白音爱里村为农民“送对联”“迎新春、送温暖、送吉祥”演出活动;参加朝阳市“宏达杯老年文艺展演”节目的组织辅导工作;为新华钼矿策划辅导“钼矿之夏”文艺节目,为各乡镇辅导“十一迎国庆”文艺节目,近日又下乡去辅导业余剧团,为利州之春戏剧调演做了准备工作。
举办的活动及展览有:举办“今昔对比、精彩十年利州迎春”摄影展;配合朝阳市艺术馆举办“新人新作声乐大赛”选拔活动;举办六一少儿书画大赛;利州之夏文化馆专场演出;八月份与北京市延庆县、葫芦岛连山区三地联合举办楹联书画展;同时举办十一县老年书画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书法展览。
在这一年中,更让人激动的是:年1月县文化馆荣获辽宁省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优秀文化阵地”的光荣称号;今年年底,县文化馆又荣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辽宁省仅有两家。这些可喜成绩,是一年来全馆工作人员同心同德、共同努力的成果,也是全馆工作人员攻坚克难、超越自我的成果,也可以当之无愧地说,这一年,是事业辉煌的一年,是成就显著的一年。可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结合我县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更应该充分认识到在今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成绩面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目前我们面临的主要难题有:1、如何最大效益地发挥基层文化馆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2、如何将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走产业化道路?3、如何将民间艺术产品作为高价值的商品来开发利用,推向市场?……这些诸多新的课题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文化馆特制定下一年的工作计划:
一、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文化馆应主动出击,取得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早日建成以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的农村文化网络。其次,文化馆工作人员要及时深入农村,了解农村文化现状和农民的文化需求。积极发现和培养农村文艺拔尖人才,重用业余创作人才,组织农民绘画书法摄影爱好者采风,扩大他们的视野,举办各种展览和比赛。尤其要注重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引导他们改变农村文化现状。文化馆要对他们进行方方面面的文化培训,成立民工艺术团,开展才艺展示及文学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比赛。最后,仍要加大对各乡镇业余剧团文艺辅导力度,搞好一年一度的利州之春——小戏调演和利州之夏广场文化活动。
二、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第一,积极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人们能够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主动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第二,继续对喀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抢救,积极申请立项,加大对国家级保护项目——《喀左·东蒙民间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如期再续十二卷,对省级保护项目——天成观皇会十道会的恢复工作也要如期完成,对市级保护项目喀左皮影、喀左民族秧歌争取申报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紫砂、喀左地毯这两个县级保护项目要积极申报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文化;保障;研究
当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越来越被重视,我校作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学校,充满着特色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只有对这些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这些民间艺术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之下拥有生存空间。因此,我校以《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展保障体系研究》作为校园文化研究课题,予以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民间文化的界定
“民族民间文化”其内容和规定范围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国文化实践中,“民族民间文化”是长期以来使用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在内容上,它包括民族民间流传诗歌、音乐、舞蹈、戏曲、绘画、说唱、谣谚、剪纸、皮影、刺绣、编织、印染、服饰、首饰、雕刻、工具、器具、建筑、标识以及特定的文化区域场所等等。在形态上,除了有形物体,还包括无形的依附个人、群体存在的口传文学语言、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工艺技能、传统民俗节庆、传统知识、特定文化场所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部分。
二、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特殊性质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由于受不沿海、不沿边地理条件的限制,显得相对封闭,虽然现代经济较为落后,但传统的民族节日、民族艺术、民族宗教、民族习俗、民族饮食、民族传统体育等却得到较好的保存和延续,构成了民族民间丰富完整的文化资源,具有特殊性,一是群体风格、智慧、感情、艺术造诣和生活价值观具有群体观念。二是技艺能力,多为口头流传、无文字记载,在历史长河中有可能传承、发展、变异或消失,不确定成分较大,具有动态特征。三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群体智慧结晶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将会影响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态度。四是具有世代相传、不断发展的延续性。五是文化资源具有反复利用特点。
三、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的环境危机
20 世纪90 年代农村打工热潮的掀起,将农村多数民族青年涌向城市。为了能尽快溶入城市生活,他们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本民族文化接受汉民族文化,由此带动并引发地方民族青年对汉文化的崇拜,汉语、汉族服饰无形中在民族地区成为了城市文明的象征。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民族民间文化,都是本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结晶。民族民间文化是在民族社会生态环境里孕育而生的。区别一个民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语言和服饰,一个民族的消亡最初也是从语言和服饰开始的。我们这些一些民族语言、民族服饰、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民间文化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濒临失传。
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障机制
(一)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机制
要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就应该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普查是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对无形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对一些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实物和资料的收集,在普查收集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范围和地域范围的民族民间文化档案,以政府职责,民间团体等形式将其作为一个重要部分予以规范,便能更好地弘扬和发展名族文化。
(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机制
有了民族民间文化普查档案的保存机制后,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对那些濒临消亡部分进行保护和传承,这是民族民间文化进行保护的核心,在普查基础上,根据文字、图片、拍摄纪录片、录音和存档等历史文化给予重点保护和重点抢救,使其由直接知识转化成间接知识,存入国家、民族知识库与智力库中,使后人从这些文献资料中汲取养料,丰富其想象力,开拓其创造力。传承是对保护的一种积极补充,可以通过培养和保护传承人的方式使那些重点的急需保护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存活和传承下去。同时,为鼓励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传承,对那些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民族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且有很高造诣的民间艺人应给予“民间艺术家”荣誉,对具有民族特色或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广泛地区命名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以推动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发展。我们实施《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展保障体系研究》课题,就是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课堂,将世代相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学校中广泛开展,在学生心灵深处种植民族文化的种子,确保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代代相传下去。
(三)民族民间文化的利用与开发机制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只有在流传中发展才有生命力,对传统技艺和民族艺术形式的合理利用,有利于扩大传统技艺的影响和展现民族艺术的活力,合理利用本身就是一种鲜活的、有效的保护。国家行政手段保护的是民族民间文化中具有特定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的东西,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民族文化要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就必须坚持对民族文化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科学保护的同时还要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面对浩大纷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不仅需要政府方面的政策保证、正确指导和统筹管理等行政保护,同时,也需要恰当借助产业运作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场这个巨大的竞争空间,使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可持续发展。要开发利用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就必然要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审美情趣紧密结合起来,既要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纯正性,又要符合现代市场动作模式,以开放的心态,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走文化产业化道路。在开发利用时,要保持民族民间艺术原貌和文化原生态,要体现其积极、健康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实质。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课题,注重提炼区域民族文化核心内容,加入现代文化元素,使之既具有本土性、民族性,适应少数民族追求现代化的主观意愿,又在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的过程中适应更广泛的文化消费需求。
(四)民族民间文化整体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是由文化生态环境的民间文化特性决定的,其内涵、形式、功能是该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同源共生、声气相通的文化共同体。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学校应予以更多的保护。
(五)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