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99-02
顶岗实习是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特色、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顶岗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基础。教与学双向互动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通过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实习基地还可以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它有助于学生更早的了解企业,融入社会,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完善职业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顶岗实习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组成的一部分,对学生的总体成长十分有帮助,总体来说,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在顶岗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研究探讨并予以进一步完善解决。
一、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顶岗实习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融入于真实的物流生产环境中,了解掌握最新的物流技术和设备,把校内学习的物流知识运用到物流企业生产实践中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而顶岗实习恰好好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需要。
开展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意义重大,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以完善教育教学为目的,以提升实践技能、增进就业、服务企业为宗旨,开展全面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将教育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管理过程紧密联系,总体实现校企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互惠双赢。为此,校企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应遵循学生全面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顶岗实习教育教学目标和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顶岗实习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共同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综合素质和实践教学质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衔接。
二、当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具有完全的经营自。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以追求最大利益化为目标,有理由可以不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是以自身利益发展为前提,有条件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在这种环境下,各种问题随即日益凸显。
1.双方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观念不一致。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对在顶岗实习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顶岗实习主要是完成学校各类教学评估需要,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很好的顾及企业的需求及利益,造成我院积极合作、热情高而企业合作不冷不热的现象;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合作当成缓解企业某一时期人力不足的途径,希望学生在生产订单多、工作忙、需要大量用工的时候顶岗实习 ,如“双十一”及各类大型促销活动,不支持学生在订单高峰期返校学习;而在订单任务不多不紧的情况下,企业则不太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总之,企业不愿也不可能因为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随意安排顶岗实习,也不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也没有把学生成长融入企业文化中,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支持力度不够。
2.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不完善。首先,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一直都是单一的“随机”式的顶岗实习模式;其次,系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多数靠面子,基本是无偿性的,由于物流师资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科研和实践教学能力比较薄弱,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技术支持,长此以往,企业得不到实质性利益,缺乏吸引力;第三,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没有在顶岗实习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订单教育,企业没有利用学校资源为企业培养所需员工。因此,校企合作双方运行机制的基础点没有放在互惠共赢和相互促进发展上,还没形成良性合作机制。
3.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校内运行保障环境不佳。首先,学校层面缺少全面完善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目标和宏观规划,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基地运行和管理方案,保障和激励等基本制度不完善,没能为实习基地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系部层面没有明确实习基地的负责制,缺少实习基地的顶层设计,对本系的物流实习基地在结构、层次、数量上没有全面规划,寻求校企合作机会不积极主动,思想封闭。没能为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三,在专业和教师层面上,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不清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教师在参与顶岗实践教学中积极性不高,服务意识淡薄。
4.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实习的岗位与专业培养方向不吻合。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的岗位往往是企业急需要人员的岗位,即“依岗设人”,一线岗位最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但这常常形成学用不一致。学生无法深入学习和掌握重要技术,同时,顶岗实习的岗位通常是固定在某一工位,没有能够做到定期换岗操作。以至于学生无法全面了解企业运作,视野不够开阔,从长远看,时间长了,学生对顶岗实习会产生怀疑和不认同。
三、解决目前校企合作建设顶岗实习基地问题的建议
1.重塑顶岗实习基地建设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实习基地建设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要重新树立为物流企业服务的理念,主动融入物流企业发展的价值链中,力争做到教育教学结果与物流企业的需求完美结合。
2.坚持“合作双赢、互惠多赢”的原则,是保证实习基地长期稳定发展运行的基础。也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基地建设校企双方要寻求支撑不同需求的利益支点,通过合作协商,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在实现企业利益需要的同时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
3.建立校企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协调机制。首先在战略层面上,应制定双方共同的长远目标和长期规划,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其次,在策略措施层面,签订《顶岗实习双方协议》、《校企共建顶岗实习基地计划》、《顶岗实习期校企双方教育教学环节基本要求》、《顶岗实习期校企双方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办法》等常规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实践教学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建立顶岗实习工作管理协调组织机构,配备兼职管理人员,共同研究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同时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业,具体协调好岗位调配、食宿待遇、工作时间、学业促进、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关系。学校与实习单位共同协商并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学校要配合实习单位,共同遵守国家有关劳动就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保障学生的各项合法权益。
4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顶岗实践基地建设上的重要作用。学生是顶岗实习基地的教育主体,学生在基地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否顺利进行,有赖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基地建设与运行中至关重要,基地实践教学中思想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在坚持学校与物流企业齐抓共管的同时,辅导员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中的思想工作,并教育学生认真遵守实习基地校企双方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辅导员要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综合素质。
5.对建设实践基地的可能性进行充分研究,努力扎实推进实践基地建设。首先,院系要审视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的影响力和办学规模,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作为校企实践基地的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其次,物流管理专业老师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并协调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校企双方要定期进行总结交流、评价和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和深度。
物流管理专业能否在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上深入开展、能否长期与物流企业良性合作,取决于双方需求及利益平衡点的把握,取决于合作中各种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所以,学校、系、物流企业、都要继续努力,建立完善的规则制度,诚心诚意协调各类关系,建立可靠的基地建设资金保障制度,相互促进,通过顶岗实习结合,实现学校、学生、物流企业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孙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关键词 顶岗实习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服务社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我校顶岗实习教学现状
1.1 顶岗实习指导性教学文件齐全
我校实行的是“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花两年半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接受仿真训练,最后半年则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践教学管理中心于2010年10月修订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了顶岗实习组织形式;制定了顶岗实习运作程序;明确了顶岗实习各部门工作职责等管理办法。按照《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务处在第五个学期期中就会发出一个《关于做好xxx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通知》,以系为单位编写《**系xxx届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各专业教研室编写《xxx届**专业毕业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毕业顶岗实习”课程标准》等;指导教师填写《毕业实践环节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等等。所以当前我校顶岗实习指导性教学管理文件是相当齐全的。
1.2 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质量有待提高
虽然我校顶岗实习指导性教学管理文件是相当齐全的,但是到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很多文件流于形式。比如《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规定了顶岗实习组织形式:毕业顶岗实习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系部联系、落实毕业顶岗实习企业,同时学生也可主动寻找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企业,经系和教务处审批后进行毕业实习。然而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自行寻找顶岗实习单位,然后将顶岗实习单位情况上报系部指导教师。系部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多也是通过QQ、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遥控指导,而对于要完成的顶岗实习资料或表格的填写也是任务式地完成,最终导致毕业生顶岗实习教学环节流于形式,缺乏质量保障。
2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物流企业的成功合作
2.1 与天霖国际物流集团订单培养合作模式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所在系正式与天霖国际物流集团签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协议书,并到企业举行了“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截止到2012年5月,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共派出4批学生共120人到该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同时系里派出一名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到企业对学生进行实习跟综、学习指导。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每天写《顶岗实习报告书》,总结实习的收获和体会外,还要求每天晚上到办公室学习2个小时的专业必修课,实习结束时,学生既完成了《顶岗实习报告书》,也完成了专业必修课学习,同时企业指导教师结合平时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全面了解进行了实习鉴定,真正实践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一点是这次校企合作得到了我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领导和系领导曾多次到企业走访,召开实习学生座谈会,和同学们交流,鼓励同学们,为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天霖国际物流集团与我校签订了物流订单班人才培养协议。
2.2 与广东申通物流公司校内共建实训室合作模式
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开展多渠道顶岗实习模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与广东申通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设具有实际运营功能的物流服务网点——在我校三区17栋宿舍楼一楼104室建立了申通物流实训室。从2011年6月起,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陆续在这个实训室进行了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顶岗实习。物流实训室的创办真正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教学模式,弥补我系校外物流实训岗位的不足,培养“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
3 探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社会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3.1 高职院校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主动引进大型先进优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顶岗实习筑建广阔实训平台
高职院校不能将校企合作工作下放到系部,然后系部推至教研室,教研室推至普通教师。这样一来,普通老师迫于压力,虽然任务完成了,引进了企业,但是企业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在这类企业顶岗实习也不稳定,造成校企合作恶性循环。这并不是表示老师不愿意找到好的企业,而是老师个人资源有限。所以高职院校要按照教职成〔2011〕12号文“ 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文件精神,校领导必须有一个院长专门负责校企合作这一项工作,而且要积极主动引进与学校专业对口的大型先进优质企业,然后带领系部、企业在校内共建真实性生产工厂,让校内生产工厂能够服务社会或学校周边地区。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在校内工厂进行顶岗实习同时成为正式员工直至毕业,按照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严格管理;或者联系大型优质企业与学校对应专业成立订单班,企业通过在校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然后定期为企业输送专业对口人才。
3.2 强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是一次大胆尝试,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实习单位很好地做到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吸收许多课堂上没有的社会知识。比如经过在天霖物流公司、申通物流实训室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学生逐步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物流领域中的最基础的物流环节中去。在单证部主要从事的实习工作有提货单、托运单、送货单、合同等单证操作;在外务部实习工作有车辆调度安排,货物运输的跟踪服务,不间断地与司机保持联系;客户服务工作,包括耐心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尤其学生在遇到自己不清楚或无法解答的问题的时候,都必须及时向公司员工学习;在货物操作部主要工作:接货、验货、称重、量材积、计算运费、填写麦头、理货、堆垛;在业务部主要从事业务的开发与市场的维护;在培训部主要工作是新进员工的培训统筹安排等等。经过半年的实习,学生已能独立办理物流单证、运单填写、客户服务、货物的跟踪以及仓储采购、人员招骋、业务开发的基本操作,并能就物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想法和建议。
3.3 学生、企业、高职院校三方都应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
首先,针对我校“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应以学习、仿真实训为主,树立锻炼自己,服务社会,成就公司发展更上一台阶的服务意识,安心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而不应该考虑过多的经济效益。其次,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应树立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协助高校筑立起优质的学生实训平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先进实训条件。最后,高职院校在节约办学成本的同时,不能牺牲学生顶岗实习实训条件、牺牲实训指导教师课酬等办学经费,应该大力打造优质实训平台,引进大型先进优质校企合作企业,通过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服务社会。
总之,学生、企业、高职院校三方都应该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真正成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发展到最后,学生、企业、高职院校三方都是赢家。学生得到了先进知识技能的锻炼;企业得到了高职院校提供的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或国家优惠政策;高职院校有国家政策扶持,通过与大型先进优质企业校企合作,培养出优质对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技能型人才,人才服务社会,最终形成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 肖建辉.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新探——基于物流专业的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7):153-156.
[2] 徐金河.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调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2):38-39.
一、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习现状分析
(一)企业实习的认识误区
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企业三方对企业实习都显得急功近利,没有对实习投入足够重视。有的学校将企业实习仅仅看作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实习定位不准,实习目标和内容模糊,导致实习计划缺乏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实习效果难以进行考核和评估,学生在实习中无法完全按照预先规定的任务和要求去做。还有的学校将企业实习等同于预就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次就业率这一考核指标,缺乏对实习过程和质量关注度。学生参加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为自己谋求一份“工作经验证明”,体验工作环境和氛围,提高动手能力和社会经验等,而不是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实习企业接受实习生是为了短期内获取廉价劳动力,解决高峰期用工荒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长期的人才储备、选拔和培养。企业为了避免实习对生产秩序和效率的影响,很少给学生真正适宜的实习岗位和指导,很少采用岗位轮换、系统培训、提高福利等方法改善实习体验。企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企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实习不仅要着眼于培养一名优秀的物流管理毕业生,更要着眼于其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校、企、生”三方应摒弃短视、功利的做法,用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企业实习这一系统工程。
(二)企业实习的形式
目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形式主要分为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和推荐实习三种,其中以分散实习形式为主。分散实习是由每个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自己的特长、爱好、就业意愿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定,自行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的一种实习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联系或通过亲友联系实习单位,学生也可将实习与就业结合起来,寻找就业单位实习。集中实习模式是校方安排学生定期或不定期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该方式的实习安排比较灵活,校企共同监督和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习往往同时交叉进行,相互提高。推荐实习是在学生联系实习单位确有困难的情况下,由学生向校方说明情况并提出申请,再由实习指导教师推荐实习单位以帮助学生完成实习任务的实习形式。无论是分散实习、集中实习还是推荐实习,都存在不足,物流管理专业可以根据企业实习不同阶段和不同要求,灵活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结合的实习方式。
(三)企业实习管理方式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面宽,实习分散,实习教师短缺,传统“放鸭子式”管理依然是很多院校的选择。在传统实习教学管理方式下,实习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学校、企业、学生”三者对待实习被动多于主动。[3]高职院校的实习一般由系部(或分院)组织管理,校方负责整个实习各项管理事务,校方实习老师每日奔波往返与校企之间,责任大、任务重,企业实习老师未能实质性参与实习管理中。实习制度和管理文件不完善,实习内容与考核随意性比较大,实习后缺乏总结与提炼,造成实习管理既无标准可循,又无长效管理机制可行。另外,因实习不及格而不能毕业者几乎没有,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把实习当作很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对实习的兴趣下降,更愿意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其他方面。[4]
(四)企业实习时间安排
企业实习的学生是顶替物流企业员工的岗位进行全方位的实习,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时间安排来看,大多数高职选择第三学年作为实习的时间段。调查表明,在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2.5+0.5”模式依然主流,即二年半在校内上课,半年在企业实习就业。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有些高职院校为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尝试延长学生到企业实习时间。由传统的“2.5+0.5”模式转变为“2+1”模式,即由原来半年的企业实习延长至1年。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持续一年的实习意味着必须在二年内学完原来二年半的课程,同时如果实习内容简单枯燥,并且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会带来学生抱怨甚至抵触。对于物流企业而言,难以能够提供大量的、长时段的实习岗位。即使有企业可以做到,也只为其量身定制人才的订单班提供。对于学校而言,“2+1”模式要耗费更多的实习成本、管理和教育资源,对于资金短缺和师资紧张的学校而言是一个挑战。
二、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设计
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是一种有待进一步实践和完善的崭新模式,它基于校企合作协议,在校企间开展“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效果共评”的“三共”合作,实现校企共管、人员互聘和学生双重身份认定的多层次实习。实习的工作岗位和时间安排、培训和教学内容等均由校企共同商议敲定,并将实习和就业很好地联系起来。实习分三阶段递进式展开,即在第一学年进行安排认知型企业实习,第二学年的教学型企业实习,第三学年的就业型企业实习。
(一)认知型企业实习(第一阶段)
本阶段注重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对实习单位没有严格的行业限制,但要求岗位与物流相关。主要强调社会通识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训练,实习项目以企业认知等内容为主。通过企业参观、“体验式”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行业环境、体验职场氛围,明确岗位要求,规划职业生涯。
(二)教学型企业实习(第二阶段)
本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专项技能和岗位核心能力,以提高采购、运输、仓储、配送、报关、结算等业务中应具备的专项职业技能为目标,完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展开各项专项技能训练,同时在掌握专项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岗位综合技能。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单兵轮岗,积累岗位工作经验,强化专项和综合能力。实训场地由学院安排和指定,实习项目必须要契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就创业型企业实习(第三阶段)
本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学生以“员工”或“创业者”的身份从事岗位工作,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获得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与就业、创业的“无缝”对接,最终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这阶段企业实习强调预就创业,实习周期较长,安排实习项目与物流综合业务相关联,实习内容和地点有一定自由度的。
三阶段环环紧扣,逐步递进,不断提高。学生在“职场认知”、“单兵轮岗”、“业务团队”多形式的实习过程中分段达标,不断夯实完善职业技能(见图1)。该模式实现了学生多次在校企间的交替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另外,该模式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在培养高职人才方面拥有明显优势。
三、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实践
以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在企业实习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新增稳定的实习基地,践行实习基地ABC管理
为了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多个专业方向实习需求,学院与本地几家龙头企业签订校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了多个紧密型实习基地,形成了稳定的契约关系。同时加强对现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利用力度,聘请一定数量的企业专家参与制订相关的实习计划、实习方案和实习项目。
将ABC分类法引入实习基地管理中。在满足学校对实习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企业规模、吸纳实习与就业人数、岗位多样性、实习便利性等方面按照实习基地的重要性,将物流专业实习基地分为A类重点管理基地、B类次重点管理基地和C类一般管理基地。对于A类基地,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共建企业课堂。[5]例如,学院与九江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合作,在其物流中心投入资金购入设备搭建企业课堂。派驻校方指导老师下企业锻炼和监管实习,随时与企业方和学生协调沟通,排查实习安全隐患,提供智力支持,展开项目合作,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能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对于B类基地,校方定期派人巡视指导,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定期在企业沟通交流,协调企业与学生间的矛盾,发现问题及时共同商量解决办法;对于C类基地,一般规模小,接纳的实习人数少,地处偏远地区。校方指导老师可充分利用移动通讯、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帮助学生的解决思想和生活问题。如有必要,派老师到企业进行巡查。
(二)明确实习模式和方案,实施校企“人才共育、效果共评”
学院成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校方资深教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制定了“学训融合、定岗双元”培养模式,修订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中,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实践分为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三种。各单项技能实训以物流专项技能为目标,纳入到理实一体化的职业核心课程中;综合技能实训停课在校内实施;企业顶岗实习分别为体验顶岗实习、教学顶岗实习、毕业顶岗实习,对应上述企业实习三阶段,其具体教学目标与要求见表1。
实施了校企“人才共育、效果共评”制度。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兼具“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物流管理专业的“双导师”制度能够解决学校和企业实习管理脱节的问题。“双导师”要求给学生同时配备校方和企业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工作指导,负责学生在实习基地的出勤率、劳动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工作实效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在考核表中给出企业教师评分;校方指导教师解决学生思想、生活、工作中各种矛盾和问题,批阅学生提交的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根据学生实习平时联系记录、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等,给出校方老师评分。通过校企老师评分加权平均,给出学生的顶岗实习最后总成绩。校企“效果共评”制度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学习,有助于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企业指导老师资格认定,规范实习师资队伍管理
学校聘请了一部分在生产一线上的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企业能工巧匠作为我院的兼职实习指导老师,很大程度弥补了实习指导老师的不足。对于企业指导老师的任职条件,由学校和相关企业共同制定。任职条件包括学历、职称、职业资格、技术与指导能力等方面。学院对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企业指导教师提供国家师资认定支持,对条件不满足又需要其担任指导教师的企业员工进行相关资格培训和考核,以满足实习教学需要。
出台有关企业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对其任职条件、聘任、职责、待遇、考核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参照指导年限、指导实习人数、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等级等,确定不同的待遇标准,并确保定期发放。根据年度考核情况、对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老师证书,并给予一定现金奖励和补助。对考核不及格者,校企共同决定终止其指导教师工作。
企业实习是一个牵动学校、学生、企业三者之间的重中之重。对于学校,企业实习是高职教育输出结果的检验,是评价高职教学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对于学生,实习是走进社会前的一个重要的自我完善和磨合阶段;对于企业,不但为自己优先选拔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承担了社会教育的责任。因此,企业实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实践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已初显成效,相信通过进一步分段递进式企业实习模式实践和推广,将切实解决当前企业实习中的突出问题,使高职学生企业实习呈现出新的面貌。
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教学中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加深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实际工作能力、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一般包括实验、实训、去企业现场实习和岗位实践等环节,也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
2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大多数创办年限都不是很久,所以还存在着很大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比例偏低,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模式上,无论在软件还是硬件上都有诸多不足,与国外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
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学科,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还不清晰,没有自己的特色,很大一部分的高职学校根本没有针对物流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也还停留在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的授课形式,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的安排极少,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课时的需求,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无法从整个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地方物流企业的需求等方面去构建课程体系,也体现不了物流学科的特色。
2.2缺乏实践性强的配套教材
受传统理论教学的影响,物流类中实践性强的教材很少,老师在挑选时往往选不到与课程配套的实践价值较高的好教材,更找不到切合地方经济的教材,而很多院校也缺乏与企业一起合作开发教材的经验。因此,高职物流专业学习的主要方式目前大多停留在书本学习和教室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不符合当今物流企业的发展需求,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的需要也有很大的差距。
2.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要想做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专业实践教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基础,这也是物流专业要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所谓“双师型”指的是老师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物流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物流企业实践经验,只有这样的老师才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但目前,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在国内大部分高职院校中的比例都偏低,很多老师都没有企业从业经历,也没有很好的走进企业,缺乏物流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导致老师讲授的内容与当今企业发展的实际脱节。
2.4不注重技能训练
重理论轻技能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的现状,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都是以理论为主来设置专业的学习目标而忽视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学习中学生的实践学习时间比重非常的少,也没有安排学生去实践锻炼。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但成效不明显,大部分学生为了考证而考证,认为职业资格证书等同于业务能力,也没有通过考证培养起对实践的兴趣,偏离了考证的主要目的。
2.5实训设施简陋,实训条件差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校内实训条件简陋,无法提供专业课程必需的实践教学,其实验、实训基本停留在软件操作等模拟上,很难让学生掌握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的实践技能。作为新兴的学科,很多院校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还不够,没有购买基本的基础设备,更谈不上模拟实训和全景教学,通过这样的学习也很难实现对学生物流管理综合能力的培养。
2.6校企合作没有较好地开展
我国大部分地区物流业还不发达,政府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不是很重视,很大一部分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学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没有很好地开展校企合作,也基本不与地方企业联系,学生也很少有机会到校外企业实习与锻炼,更谈不上到物流企业去进行全面的物流技能训练,偶尔有机会到校外参与物流实践,也仅仅局限于参观、了解,根本无法真正了解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和一些工作岗位职责,无法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也很难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2.7考核方法比较单一
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也意味着高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虽然也有开展,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却比较单一,考核基本不进行过程性模拟和综合测评,仍以研究报告或实结等作为实践能力考核的唯一方式,考核结果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技能。所以,学校应根据地方经济的特点和专业特色,结合真实物流企业和工作岗位等要素来设定考核指标,也可以邀请一部分企业专家来参与测评,或者通过学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来进行考核,把考核真正落到实处,让考核能真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
3高职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了解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我们要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物流企业的需要重新修订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逐渐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物流专业。主要措施如下:
3.1增加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
首先,我们要总结和分析现有课程体系中实训课程的经验和教训,开设有地方特色的实训课程。如《物流信息管理》课程,首先我们可以先去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目前的需求,购置企业目前在用的实训软件作为课程的实训软件,制定教改计划,邀请企业专家到校参与授课;其次,是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制定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制实训课程指导书,规范实训课程的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室实习来进一步理解课本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是根据学院的统一安排和部署,编写相应的实训课程教学资料,完成相应的实训(实践)课程的教学设计,增加相应的实训(实践)课程课时,并提高整个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比重。
3.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一些知名的物流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扩大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购置校内实训设备,改善校内的实训条件,吸引企业到学校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制定校外顶岗实习指导书、完善校外顶岗实习制度、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实习运行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校外实习管理,鼓励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到企业的正常工作中并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适当提高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活动的范围和规模,通过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逐渐扩大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力。
3.3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制度
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核为主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以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新型考试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可采用实际操作、上机考试、做研究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等多种考核方式来考核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也可以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表现、解决问题的效果、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及合理性、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来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对于一些工学结合的课程,可以根据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任务的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等进行评分。在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来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要把国家职业证书制度与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相结合,要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制度,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双证(一个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才能毕业的措施鼓励学生取得如:仓管员证书、助理物流师证书、营销师证书、电子商务师等流行业相关职业证书。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可以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道路,真正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切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做到高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服务企业。
3.4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除了具备基本的教师素质外,还应有一定的企业从业经验,熟悉最新的专业知识,只有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了,才能指导学生获取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学校可以出台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文件,引导教师参加到企业的各类培训和会议活动中,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假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研,掌握最新的物流行业动态,熟悉最新的物流行业技术,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邀请他们担任学校专业课程的兼职教师,向他们学习实际工作经验。
3.5校企联合,全程跟踪学生
加强校企联合,与企业一起开展课程设计,积极开展订单班的培养,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的合作模式,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专家到校指导,进一步促进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紧密结合,课程设置中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推动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同时,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健全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答疑、搜集并整理,并根据整理的材料来指导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岗位技能实训的教学,以便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作者:章文燕 单位: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供应链作为一个集“采购+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终端消费者”在内的环环相扣的业务流程链条,链条各企业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机集成企业核心能力,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强企业成员间的战略合作。供应链管理是对链条企业合作和业务流程的协调整合,打造供应链市场优势,加强链条企业成员间的功能合作,实现企业成员和供应链的绩效目标。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认为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应为:为物流服务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培养物流企业管理、运输运作管理、仓储配送运作管理、采购运作管理、供应链物流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面向的具体岗位包括:物流部经理、物流企业客户经理、物流营销员、采购员、物流信息员、仓管员、车间调度、生产现场管理员、运输调度、车辆调度等岗位群。
2.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基于供应链视角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动向的掌握,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最终确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第一,素质目标,结合物流市场特征,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中,以优质物流服务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细、快捷、诚信、守时、安全等);第二,知识目标,基于供应链视角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包括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第三,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其中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入库作业、检货作业、拣选作业、配送作业、货位管理作业、理货作业、出库作业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包括现代运输技术使用、运输调度、车队管理、装载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包括采购计划、商务谈判、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采购订单跟催、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预测、生产现场规划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控制、延迟制造、模块化生产、产品包装、在制品库存控制、项目管理、产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包括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搭建、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要求,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校第一学期,新生进校时间较短,对新事物认知兴趣大,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见习学习,帮助学生感受物流管理职业环境,直接接触体验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工作现场和物流管理,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立足物流市场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训练,完成基于供应链视角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校外实践平台,相继开展核心能力的实训和岗位实习活动,将专业核心技能融入教学,学生通过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做好物流市场核心技能培养准备;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轮岗实习学习,即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实习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