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刘禹锡的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刘禹锡;诗歌;价值追求;雅正;静丽自然
一、儒学的复兴与趋于雅正的价值追求
中唐社会日趋衰落,清人叶燮在《百家唐诗序》中谈到“中唐之中”时说:“此中也者,乃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一代之所独得而称中也者,时值古今诗运之中……”①称中唐为古今百代之中,足见古人对中唐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的重视。面对严峻的的形势与强烈中兴愿望伴随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等将复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峰,韩愈主张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恢复先秦时期的儒学,他以孔孟之道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声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而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他认为当时最大的问题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因而他写了大量的政论以“适其时,救其弊”。②
由此在诗歌上,与盛唐的群星璀璨不同,这一时期流派纷呈,诗人们致力于新途径的开辟、新技法的探寻以及诗歌理论的阐发,创作出大量的具有新鲜意味的诗歌,展现了唐诗大变于中唐的蓬勃景象。刘禹锡诗歌的创变特征并不明显,除了在民歌体诗歌创作上刘禹锡进行了有意识的探索、创新之外,就诗歌创作的整体面貌而言,刘禹锡并不像元白、韩孟那样在新变的道路上走得很远。③无论是元白的“老妪能解”,还是韩孟的怪异新奇都具有明显的反对传统审美的特征。因为从《诗经》、《楚辞》到盛唐气象,由于儒学的的影响,诗歌的价值追求基本都是都以雅正为上。
刘禹锡的诗歌能在声势显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另辟蹊径,基本继承了传统唐诗价值追求,用审美的形式来表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刘禹锡在诗歌中表现出趋于雅正的特点,如他的《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悲秋”是历代诗人递相沿袭的主题,从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九辨》),到汉代无名氏的“秋风瑟瑟愁杀人”(《古歌》),到北朝庾信的“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再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陈陈相因,概莫能改。所以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刘禹锡在春与秋的对比中,发现了秋的好处,从而吟唱出这两首意气风发的秋歌。
先来看第一首,“自古”句点出逢秋皆悲,古今同然,有思接千载,虑盖万世之慨。“我言”一句一声喝断,推倒了悲秋的主题,新天下耳目,大有冒天下之大不韪又力挽狂澜之势。“晴空”句,勾勒出一幅秋景图:一碧如洗的天空中,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诗人目睹此景,心中豪情收束不住也随着唳鹤一飞冲天。这是何等的豪气,在领略这种豪气之后我们在细味一下诗人志趣,很明显,这首诗是言志之作。刘禹锡的《秋词》,另辟蹊径,一反常调,诗人将自己的志趣融于寥廓的秋景之中,又将秋与春做了对比,这样及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冲天之志,又表达了自己不同流俗的本色。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崇高精神追求。
再看第二首,第二首写秋色,气以表达高远志向,色以陶冶高尚情操。所以赞美秋气以美其志向高尚,咏叹秋色以颂扬其情操清白。景物随诗人情感而变化,秋色由诗人的感情而壮丽。景色正如人心,见诗人性情,见诗人品格。春色以妖娆妩媚,秋景以高洁风骨,高下立见。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是如实地勾勒出秋的本色,显示其特点,清白明净,不以人不喜而悲,有红有黄,色彩缤纷朗丽,非春可比,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如果你不信,请上高楼向远望去,便立觉清澈入骨,思想澄净,心情虚静肃然,不会像那浓艳繁华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岂如春色嗾人狂”这样铿锵有力的吟唱,向我们袒露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态度和不畏“衰节”的情怀,表达诗人遗世独立的志趣。
这两首诗可以说是刘禹锡言志的代表作,两诗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而又无“含蓄不足”(《四库全书总目》评语)之嫌。这两首《秋词》主题相同,但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是互为补充。一赞秋气,一咏秋色,语言运用上,这两首诗以雄阔大气、干净爽快的词句为主;没有生僻词,与诗歌内容、志趣相协和,这与“韩孟”的晦涩难懂,“元白”的流于平白皆不同,韵律和谐,词采朗丽。意境创设新鲜自然,于虚静之处得到壮美的审美体验。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诗的风雅精神,体现了趋于雅正的价值追求。
总体而言,刘禹锡诗歌在内容上表现传统儒家思想不畏“寂寥”积极地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语言上讲求文辞华丽、雅正,声韵和谐优美;在取象上偏于壮美,气象宏大;在意境上志趣高远,足以完美展现了其诗歌“雅正”的价值追求。
二、刘禹锡的诗歌理论与其诗歌创作
中国古典文论关于“境”的理论有很多,早在《庄子・齐物论》中就有关于“自由之境”的讨论。尤其到了唐代,相传王昌龄所作《诗格》将“境”分为“物镜”、“情景”、“意境”加以讨论;殷的《河岳英灵集》中关于“兴象”的论述,更加注重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诗僧皎然沿着王昌龄、殷一路,又把“意境”理论向前推进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概念,比较全面的发展了“境”的理论;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记》一文中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到了晚唐,司空图发展了刘禹锡的观点在《诗品》中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念,经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可以说,唐论家,尤其是刘禹锡的诗歌理论,对于“意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当时的诗歌创作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刘禹锡的诗歌理论并不多,但一些突破性的理论足够引起注意。尤其是刘禹锡的“意境”理论与其诗歌创作有密切的关系。《董氏武陵集纪》是刘禹锡相当重要的论诗之作,他提出:“诗者,其文章之蕴那?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千里之缪,不容秋毫,柞有的然之姿,可使户晓。必俊知者然后鼓行于时。”刘禹锡认为:在表达精微感情和深微境界方面,诗歌是文章的精华,具有意在言外,辞近旨远,象外有境的特点。
“义得而言丧”其实就是发展了道家学派的“得意忘言”说,只是老庄是从哲学观点来表明言辞与思想的关系,尚属一个哲学命题。虽然魏晋时期也有理论家涉及到言、意的关系,他们只是将言意关系有哲学领域引入到文学上来,并没有自觉地来将其运用到对意境的阐释。刘禹锡则将“境生于象外”与“义得而言丧”并举,刘禹锡认为优秀的诗歌要创造出“生于象外”的“境”已达到“义得而言丧”的接受效果。即诗歌“言外之意”主要是从文学语言而言,“象外之境”则从诗歌总体构思而言,然而“象外之境”又离不开“言外之意”,二者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方可达到“文章之蕴”。
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刘禹锡的诗歌在意境的创造上追求一种静丽自然的美。由于刘禹锡的诗境理论由道家理论转化而来,再创造他所说的“象外之境”时,不可避免的要通过“虚境”来实现,他在继承前人的虚静理论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刘禹锡将其作为一种获得最高艺术境界的必要手段,提出了“虚而万景入”,“因定而得境”(《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并引》)的著名命题。他反复强调意境与情景、成境之间的关系:“虑静境亦随”(《和河南裴尹侍郎宿斋太平寺诣九龙祠祈雨二十韵》);“味真实者,即清静以观空。”(《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盘高孕虚,万景皇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洗心亭记》)。[11]但意境并非闭目塞听,而是以虚待物,以静察物。需要用虚静心态面对现实世界和大自然,才能获得一种自由愉悦的空明澄静的审美心境来妙悟自然,并能充分激活主体的深层意识或潜意识,激发出多种艺术想象,从而促进创作灵感的爆发,即所谓“因定而得境”,“由慧而遣词”。这样,就能在一种虚静悠远的心中超越物质的外在存在形式,与生生不息的造物主混融,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我为一”的“得意而忘言”的最高审美境界。总之,虚静乃意境生成时特有的审美心态。
三、静丽自然的意境美
与“境生于象外”和虚静理论相联系的是,刘禹锡特别推崇那种静丽自然的诗风,他评价柳宗元的诗文:“余吟而绎之。顾其词甚约而味渊然以长,气为干,文为支。跨踩古今,鼓行乘空,附离不以凿柄,咀嚼不以文字。端而曼,苦而腆,估然以生,灌然以清,”(《答柳子厚书》)认为柳宗元的作品含蓄清丽、自然浑成,具有清淡深远,柔曼而不失端庄,清丽而不失丰腆的风格。这正是他所推崇的“义得而言丧”,“境生于象外”的典范。
刘禹锡的诗歌的创作亦充满这种艺术追求。他曾不无得意地说:“吾友柳仪曹尝谓吾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矣。”(《犹子蔚适越戒》)虽是评其文,亦可移来评其诗。刘禹锡曾在(《董氏武陵集纪》)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可见刘禹锡提倡用精简的语言来表现静丽自然的诗境,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特别重视想象的作用,并不强调一定要亲临的感受,所谓“坐驰”“役万景”。这与他的“境生于象外”,“义得而言丧”主张具有内在的联系。
刘禹锡在运用静景入诗方面有着丰富的创作实践。《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等诗,从题目就知道刘禹锡没有身临其境而都是虚构的诗境。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的《石头城》是诗人有夔州赶往和州的途中所作,当时他还未到金陵,不过借古迹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诗人这时候已经五十三岁了进入其政治生涯的晚期,这里也是借助总结历史教训,来总结自己政治生涯。《金陵五题》也全部出于想象和虚构,其中《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作者并没有直接给我们提供几幅图景,来显示金陵城这个六朝古都的历史的兴盛和现实的凄凉;只用“故国”和“空城”两个词,对目前的凄凉荒芜作了暗示。着力写“不变的景”:山、潮、月。它们是历史的旁观者,其中的月,更是千载不变本体存在。是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者,不变的这些事物(山、月),见证了变的残酷。并隐隐寓有国家兴亡“在德不在险”的教训,可见作者“于由动之静时得之”。“山围故国”、“潮打空城”一类景物,既有客观现实的实在性,又有诗人想象的艺术概括性,对于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意绪的表达,有着高度的张力,这正是刘禹锡诗歌的难能可贵支出,难怪白居易要说:“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诗中意境全部由静景构成。诗人的主观思想在字面上不着痕迹,全用想象力构境,诗境壮丽而又自然,是历史与逻辑的高度统一,既如诗人亲临所见,由于当时大唐王朝国势相关诗人这里是借历史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纵观刘禹锡的创作,其中显现出的静丽自然的意境美,与其“境生于象外”、“义得而言丧”的诗歌理论是分不开的,而其创作中又不失雅正的追求。通过对刘禹锡的诗歌创作的价值追求以及表现出的意境特征进行分析,对于把握这位中唐诗人具有积极意义。(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注解:
①引自万伯江.刘禹锡贬谪心路探析[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5:3.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9.
③崔桂萍.论刘禹锡诗歌的情感力度[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3.
参考文献:
[1]唐・刘禹锡.瞿蜕园校注.《刘禹锡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肖瑞峰.刘禹锡诗论(第一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国维著.徐孚调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关键词:饮食;肿瘤;因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476-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人身体、寿命长短有很大的影响,不安全的食品甚至会导致肿瘤的出现,在我国恶性肿瘤在居民死因中居于第二位,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更加注重饮食安全,饮食问题在食管肿瘤、胃肿瘤、肝肿瘤、结直肠肿瘤、乳腺肿瘤等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就饮食与肿瘤的关系展开讨论。
1 肿瘤及其形成原理
肿瘤是指机体在致肿瘤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内部局部组织细胞的基因,失去对机体的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有效调控,最终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机体自身以外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就被称为肿瘤。目前,医学界一般将机体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能有效治疗,而恶性肿瘤常被称为癌症,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在医学上把肿瘤本质归结为基因病的一种。机体肿瘤的形成就是在各种环境的和遗传的致肿瘤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机体部分组织细胞的DNA收到损害,从而激活原肿瘤基因和(或)灭活肿瘤抑制基因,加上凋亡调节基因和(或)DNA修复基因的改变,继而引起表达水平的异常,使靶细胞发生转化,最终出现肿瘤疾病。本文主要讨论一下饮食与肿瘤发生的关系,而我们在日常的饮食当中可能含有这些有害的物质从而引发肿瘤的形成。
2 增加肿瘤危险性的饮食因素
虽然,现代科技水平不能完全根治恶性肿瘤疾病,但多年的研究发现,很多不安全的食品能增加肿瘤的发病。随着对肿瘤病因学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很多肿瘤的发生与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下面简要介绍增加肿瘤危险性的饮食因素。
2.1 食品中残留的农药。各种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以及环境中的农药通过食物链迁移到食物中的农药成分,都致使食品中农药残留量高。在传统的农药成分中,其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弱酸条件下可与亚硝酸盐生成亚硝胺,有一定的潜在致肿瘤作用。
2.2 二噁英英类物质。这类物质属于氯代含氧三环芳香族化合物,其虽然不是人类主动使用和生产的,但在城市垃圾、汽车尾气、燃料中含氯碳氢化合物的燃烧都能大量产生这类物质,其通过食物链进入到食物中去,随动物性食品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最终能导致肿瘤的发病率增高。
2.3 少量重金属。例如砷元素,如果环境中出现砷元素,其可通过食物链迁移到食物,最终进入人类的饮食中。已证实多种含砷化合物具有致突变性,发生肿瘤疾病。
2.4 菌毒素。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经常出现食品存储不当,导致霉菌生长。迄今为止,已知的霉菌毒素有200余种,其中得到广泛关注的是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代谢产物,目前分离出20余种,致肿瘤性最强的为黄曲霉毒紊。而这时,人们如果使用含有特有霉菌的食品就很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出项。
2.5 亚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是对动物具有较强致肿瘤作用的一类化合物,至今尚未发现有一种动物对它们的致肿瘤性有抵抗力。其前体物亚硝酸盐类物质在腌制食品广泛存在,如腌肉、罐装肉、腊肉、腌制的各种蔬菜和泡酸菜等。
2.6 多环芳族化合物。多环芳族化合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苯并芘。食物在烘烤或熏制时,食品成分经高温热解或热聚形成苯并芘。这些物质为强致突变物,在实验动物中可引起多种肿瘤如结肠肿瘤、乳腺肿瘤、皮肤肿瘤等。
2.7 饮食结构不良的饮食结构。包括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素和高能量与高碳水化物饮食等。饮食纤维对改善肠道功能、防止结肠肿瘤、直肠肿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8 饮食习惯。喜吃腌制、发酵、熏烤食品与肿瘤有密切关系,因这些食物中含大量的致肿瘤物和致突变物,另外喜吃高盐饮食的人群胃肿瘤发病率明显增高,当然饮酒与众多肿瘤如口腔肿瘤、喉肿瘤、食管肿瘤、乳腺肿瘤、结肠肿瘤、直肠肿瘤、原发性肝肿瘤的发生有关。
另外,研究发现,随着钠盐摄入量的增加,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的发病率也会随之提高。同样高盐及盐渍食物中还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它在胃内被还原菌转变为亚硝酸盐,然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酸胺,具有极强的致癌性。
3 降低肿瘤危险性的饮食因素
由上述可知,不健康的饮食除了对消化系统对身体的其他部位都有很大的危害,可能会导致肿瘤的产生,下面介绍一些可以预防肿瘤发生的营养物质。
3.1 维生素类。包括V-C、V-E、胡萝卜素、叶酸等。这些维生素有的能作为抗氧化剂,在保护DNA、蛋白质和膜结构免遭损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还可抑制胃内亚硝酸盐和胺类形成亚硝胺。有的能参与细胞蛋白质合成,降低肿瘤的危险性。
3.2 饮食纤维。饮食中得纤维主要为碳水化物中不能消化的多糖,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树胶等。饮食纤维有的能刺激消化腺的分泌,促进肠蠕动;有的能调节脂质代谢,促进胆酸和中性类固醇的排出,降低血清胆固醇;有的能吸附某些致肿瘤物质、促肿瘤物质,减少其吸收。
3.3 少量无机盐。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体内催化还原型谷胱甘肽,与过氧化物氧化还原反应,保护生物膜免受损伤,维持细胞正常功能。
3.4 非营养素。非营养素是相对于营养索(蛋白质、脂肪、碳水化物、矿物质)而盲,是食物中天然存在的、含量较少的一类具有抗突变抗肿瘤或其它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故也称植物化学物。
4 肿瘤的饮食预防
虽然,在目前医疗水平下,饮食与肿瘤发生关系的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验证及阐明。但从有的放矢角度出发,依据现有的科学资料,总结提出一些好的饮食习惯和原则预防肿瘤。首先需要做到饮食符合营养平衡要求,食物多样,不偏食。其次,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烹调方法;第三,保证适量的新鲜瓜果及蔬菜摄入量。第四,不吃被霉菌、细菌毒素、农药、污水污染、被火烧焦的食物,少吃盐腌、烟熏、煎炸的食品。第五,适量增加谷、粗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同时增加维生素的摄人。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健康合理的饮食来预防肿瘤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帮助自己的朋友亲人摆脱疾病的困扰,从而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资源;人才流动;人才流失
Abstract:Talent resourc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apital of enterprises,as they are related to the enterpris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alent flow can bring about the exchange of technology,fund,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However,talent drainage may cause great harm to the enterprises. It is thus very important for enterprises to deal with this issue in practice.
Key words:talent resource;talent flow;talent drainage
当今世界,企业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人才资源超过金融资本成为世界上最宝贵的资源。谁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谁留住了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正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依靠人才资源。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曾说过:“将我的所有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仍是一个钢铁大王。”人才资源已成为当前企业最重要的资本,企业失去人才,就等于失去生命力。
一、人才资源的界定
人力资源是开发自然资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动力量。发展经济的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源而不是自然资源,其中人力资源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才资源。字典上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参照国内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各种资料,一般对“人才”有这几种界定的范围:
(1)以学历层次为界限,把“大专及大专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2)以学位级别来界限,把“学士及学士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3)以职称为界限,把中级职称以上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4)以奖励级别为界限,把获得某种社会公认的重要奖励(如市级、省部级以上等等)的人界定为人才资源。
这样的界定,只是为了在统计时有一个定量、定性的标准以界定人才资源的下限。文中所理解的人才资源涵盖了在企业科学技术、新产品开发、企业管理、营销等方面管理水平高、技术能力强、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可使效益最大化的人构成的那部分人力资源。它起着任何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本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二、企业人才资源流动的必要性
人才资源流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正常现象,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才在本单位内部进行流动,如岗位的轮换、提升或降级等;二是人才流入或流出本单位、本地区或本国。从系统论观点来看,组织的能量是守衡的,企业中的各部门既要有人员的流入,也要有人员的流出。只入不出,必然膨胀;只出不入,必然枯竭。在保证企业相对稳定,经营管理的连续性不受重大影响的前提下适当流动,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一)人才资源流动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为了实现企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企业员工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实行人才的合理流动完全必要。许多研究也从这一角度进行。关于人才资源流动的必要性,以“库克曲线”为代表。美国学者库克(kuck)提出的库克曲线,从如何更好的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论证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如图1所示,库克曲线是根据对研究生参加工作后创造力发挥情况所做的统计绘出曲线的。
图1 创造力发挥变化曲线
如图1,OA表示研究生在3年的学习期间创造力增长情况;AB表示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初期(1.5年),第一年承担任务的挑战性、新鲜感,以及新环境的激励,促其创造力快速增长;BC为创造力发挥峰值区,这一峰值水平大约可保持1年左右,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随后进入CD,即初衰期,创造力开始下降,持续时间约为0.5年至1.5年;最后进入衰减稳定期即DE期,创造力继续下降并稳定在一个固定值。如果不改变工作环境,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为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和研究课题即进行人才流动。如图1所示,创造力较强的时期大约有4年(AD)。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开辟新工作领域的实践中来激发和保持自己的创造力的。即走完一个S型曲线,再走下一个S型曲型。该理论从人才创造力激发角度说明了人才流动的必要性。
(二)人才资源流动必要性的宏观形势分析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人才的流动也必然带来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的流动。为了保持生机和活力,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新鲜血液”,同时排除组织内的不合适分子。人才流动是客观的、必然的。从宏观角度看,人才流动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才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
1.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需要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流动规模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日益成为决定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攻克一些重要的科学难题,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与相互合作,人才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当今世界人才已不再属于某一个地区、某一部门或某一国家,人才属于整个世界,属于全人类。人才交流和信息交流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才的流动对信息技术的交流与更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面对冲击最大的不只是产品市场、而且还有人才市场,经济的一体化使得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国际化,全球作为一个开放大市场,人才流动市场化将势不可挡。
2.人才自身价值的实现也要求人才流动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出走”,前者是水的运动规律,后者是人才流动规律。人才的流动除受各种经济规律制约外,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人们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必然会离开不适合自己发展的地方,而选择适合自己成长与发展的环境,进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人才的流动过程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人才通过流动成为增加其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人才流动并不意味着仅仅是空间位置的改变,更重要的是通过流动,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和实践环境,促进人才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三、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的影响分析
(一)人才流动与人才流失的关系
人才流动是双向的。由于人才总是在一定的时期保持不变,所以有人才流入的地方,也必然会有人才流失的地方。也就是说,人才的流动是人才流出与人才流入的统一。通常我们将人才的流出称为流失,而将人才的流入称为引进。人才的流失与引进人才都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某一单位、某一部门、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而言的。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具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权与工作的自主决定权。不同的企业或部门之间,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之间人才的流动已十分频繁,人才流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人才流动已成为必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人才流动就必然会有人才的流入与流出。人才的流失是人才流动的一种表现形式。面对人才市场的竞争,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才的流入与流出应当是平衡的。否则,就会造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然而,由于经济、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差距,人才流动往往会出现失衡的现象。人才严重流失就是人才流动失衡的表现。在人才流动过程中,人才流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一个集体或一个国家的发展。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是比较严重的,这也就造成了世界经济发展得不平衡。企业也是如此,若大量的引进人才都不善加利用,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仅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而且对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最终必然会导致人才流失。因此,在人才的流出与引进过程中,只有做到人人皆有用武之地,才会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的到来,才能最终避免人才的流失。
(二)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的影响
1.企业人才资源流失造成企业成本损失
人才流失不仅意味着在离职员工任职期间为其培训和教育等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而且将会给企业带来昂贵的更替费用,企业人才流失会导致企业某些工作岗位人员空缺而需要及时重新招募同类人才进行补充,这需要花费招聘、培训、熟悉环境等费用。
(1)补偿此职位的新员工的招聘成本。对于人才频繁流动的公司而言,花在招聘新员工上的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招聘广告费、组织招聘的有关费用、笔试、面试、评价成本等,有些企业还会负担外地应聘人员的交通费和住宿费。对于甄选人才严格的组织来说,理想的人选往往会在若干个人中产生一个。因此,分摊在一个新员工身上的招聘费用往往是非常可观的。而对于具有稳定的人才群体的组织来说,用于招聘的费用则可以大大的节省下来。
(2)新员工的培训成本。对新员工的一项重大投资就是上岗引导和培训,以保证他有从事新工作必需的技能、能力和人际关系。在培训期间,组织要付给人才工资,但人才对公司不会产生或只能产生很少的贡献。如一些国家机关招聘来的新公务员,第一年要到地方政府锻炼,一些大型公司招聘来的新员工第一年要派到海外公司先工作一年,并且要轮换好几个岗位。
2.企业人才资源流失带来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
(1)技术流失:对企业而言,技术人才的流失将造成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研发能力降低。尤其是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旦流失,将使企业面临生存危险。企业的技术人才一般都掌握了相关的技术秘密,如产品的设计方案、制造技术、软件成果等等,一旦这些人才流失,就意味着企业相应的无形资产发生流失。
(2)商业信息资源流失:重要管理骨干和销售人才的流失将导致企业商业信息资源和管理技术资源的重大损失,加大企业管理的难度,增加管理和销售成本,更严重的是,企业商业秘密可能因跳槽者而泄漏。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企业的管理和销售人才离职往往伴随着老客户的流失,这是客户与人才相互忠诚的具体表现,这种包含个人因素的忠诚是强有力的,客户愿意忠诚于一个雇员。客户忠诚与雇员忠诚是组织留人管理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两个环节,一个人才流失率很高的企业很难拥有忠实的客户群。
(3)竞争优势丧失:随着技术人才的流失,关键技术被带走;随着销售人才流失,市场和客户被带走,特别是企业高层领导管理人员流失甚至会造成企业商誉损失等等,这些无形资产的损失使企业竞争优势降低。并且,如果上述人才流失到竞争对手中去,则会构成对企业的巨大威胁,从而使企业丧失原有的竞争优势。
3.企业人才资源流失影响企业的绩效
这可以从人才流失前、流失时和重新雇员后的三个时段进行分析。在流失前,雇员已经对工作心不在焉,并且可能在外部物色合适的工作,因而处于一种低效率工作状态,影响其工作绩效。在发生流失时,由于某些职位空缺而使得工作中断,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一定程度的干扰,从而给企业带来效益损失。在补充新雇员后,如果不能胜任或效率低下都会造成效益损失。流出者和流入者的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流失高质量的人才或流失具有很大潜力的雇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是长期的。如果流失者具有特殊的技能或流出者在原来的岗位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流失后造成的成本损失比因其流失而产生的职位空缺造成的成本损失更为重大。
4.企业人才资源流失破坏企业凝聚力
由于任何企业内部都存在雇员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雇员流失会削弱和影响企业的凝聚力。如果流出者是具有高效率的合作者,他在企业工作或人际交流的网络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或者说一个工作群体由于他的存在,才更具有凝聚力或工作效率,那么,这类核心人物的流失,会导致该工作群体工作效率的下降,从而给企业带来消极影响。对于一些从事高科技的公司来说,管理层更是不敢不留住人才。美国佛罗里达州一家科技公司的副总裁马丁表示,他的公司有200名员工,由于人不算多,员工彼此之间十分熟悉,尤其是同一部门的员工之间,往往有深厚的科技联系,技术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相似。如果其中任何一名员工走掉,都可能打击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马丁说:“我们是一个团队,如果其中有一个人出了问题,我们会努力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让他出走。”
雇员流失对其他在岗人员的情绪及工作状态会产生消极影响。这是因为雇员的流失很可能会刺激更大范围的人员流失,而且向其他雇员提示还有其它的选择机会存在,特别是当人们看到流失雇员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或因流出而获得更多的收益时,留在岗位上的人员就会人心思动。况且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会导致更多员工的流失,从而给企业带来难以顾及的影响。而且,企业核心人才的流失会影响和带动手下一批人溜走,即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位跳槽者带走一批人,到另一家公司(经常是与原公司竞争的公司)去,或者这一批人另立门户,很快就成为原公司的市场竞争对手。加拿大科技界把这种整批跳槽现象称作“磁铁式招聘”,大铁块吸走一批小铁块,这种现象在市场上已屡见不鲜。
四、结论
人才资源的流动有利于企业发展,这已经为许多企业经营者所意识到。但若流动质量差(相对行业水平及企业的发展来说),不该流出的频繁流出,不该留住的却牢牢留住了;或者某一个企业正需要的人才资源流动出企业了,企业的声誉、发展及其现实的工作因为没有合适对应的人才及时补给而受到负面的影响或冲击,这时候的人才流动就成为人才流失,就需要遏制了。
人才资源流失暴露了企业在人才管理、用人机制等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人才资源流失给企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必须关注用人机制的改革,重视人才资源流失问题。只有勇敢的改革,不断的培养人才、引进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企业才会久盛不衰。
参看文献:
[1] 谢晋宇.雇员流动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 舒天歌.企业奇正用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 林荣瑞(台湾).如何选人用人育人留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教育流程 节点质量 问题审视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教育教学质量存在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且都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业内人员对培养出的大多数学生质量存在不确定评价,尤其是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有“踏空”之感,进而不断地反思我们现有的各层次学校中教育教学的目的意义、价值所在、培养思想、实现路径、评价制度、终极目标等。因此,为了考察教育教学质量,有必要对教育教学的全流程进行审视,并分析各逻辑节点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二、教育教学全流程审视
不论是传统教育模式还是现代教育模式,教育教学的基本流程是没有根本性变化的,只有形式与内容的演进不同。如果流程下各逻辑节点质量不好,教育教学的结果也不会理想。教育教学的基本流程主要遵循如下逻辑展开。
1.确立教育教学条件
(1)资质条件。涉及教育单位办学层次条件资质、招生规模渠道资质、财务收入支出资质、人力资源体制制度资质、社会联合办学资质、教育证书授予资质、教科研社会服务资质等条件。资质的获得与资源的获得具有高度相关性,任何一所学校资质条件的突破都可以带来较大的资源利益,对教育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巨大。
(2)办学条件。涉及教育单位办学软硬件条件。从硬件条件看主要有校园选址、面积及功能区规划、办公教学楼宇面积、实践教学设施、基地等;从软件条件看主要有背景条件(地域、行业、层次、历史)、管理条件(体制、制度、规划、组织、执行等)、资源条件(师资、生源、资本、技术、思想、人脉与资源开发条件)等。
(3)招生条件。涉及生源的数量及质量,从结构看有招生地域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形象结构、特长结构、兴趣结构、身心结构、渠道结构、批次结构等条件。目前看,在各层次教育单位办学规模不变情况下,随着生源的逐年减少及教育途径的多样化选择,一些教育单位招生条件有日益恶化的趋势,这已引起教育工作者高度的忧虑和关切,如果应对不当,对相关学校都是致命的打击。
(4)师资条件。师资队伍素质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是办学水平的保证。从结构条件看,有师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经历结构、专业结构、双师结构、团队结构、素质能力结构、师表形象结构等条件。现实表象师资结构有趋同化表现,但内涵结构正逐渐走向差异化,各教育单位在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以生为本”、“以师为本”已达成共识,但如何造就“人”的特色,尤其是被社会高度认同的师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明确教育教学依据
(1)需求依据。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和人才,因此生源市场与社会需要的供求变化直接影响教育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生源市场供求与社会需要情况,学生培养方案定期调整也是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当前对教育单位最突出的挑战是生源市场的供求失衡,这与社会对人的高要求形成矛盾冲突。
(2)方案依据。各层次学校的学生培养方案是依据国家需求及生源情况,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规律指导下,通过权变管理,确定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规划方案,是教育教学的逻辑起点。培养方案必须体现学科设置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与现实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服务过程“三对接”要求。焦点是核心能力、素质实现方案。
(3)课标依据。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体系设计安排下规定的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性质是指该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主要说明该课的核心价值、基本内容等;课程目标是指该课要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达到什么水平,主要说明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内容标准是指该课各章节单元应有的知识、要点与逻辑,主要说明该课程的应知应会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建议是课程标准制定人对执行本课标的教学工作者提出的实施要求。课程标准是专业教学质量检验的重要依据。
(4)计划依据。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授课讲义教案等是教学管理活动、教师授课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是教学管理综合性指导文件之一;授课计划是对某一课程教学用书、教学周数、次数、内容、进度、学时等的预先协调安排,是根据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制定的相应计划。授课讲义教案是教师所做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3.落实教育教学组织
(1)时空组织。涉及教育教学时间与地点的组织。教育教学时间组织要受学制时间、学期时间、课程时间、课堂时间等约束;教育教学空间组织要受校内外地点空间、教室与情境地点空间、实验(训)与实习地点空间等约束。顺次、平行、交叉是时空组织技术的主要方法。
(2)形式组织。涉及教育教学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组织。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组织主要以合班授课制、单班授课制、个体授课制等为主;教育教学实践教学组织主要以分班授课制、分组授课制、分段授课制、分点授课制、交叉轮训授课制等为主。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平台;公共信息服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8049
1 陕西省物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近几年来陕西省物流业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物流信息技术在交通物流行业开始应用,物流信息管理软件、移动监控平台已经开始被重视和应用,物流业信息化的发展正在逐渐走向成熟。随着陕西省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化需求也逐年增长,物流需求呈现以下特点。
11 信息化的需求是分层次的
第一个层次以解决基础信息化目的为主,即完成信息的采集、传输、共享等环节,最后成为决策的依据,此类应用占80%左右。第二个层次涉及优化,主要是对流程的改造和操作的智能化,其运行模式包括不同程度的计算机智能化决策,此类应用占15%左右。第三个层次是供应链物流,涉及物流以外的领域,如采购与供应商管理、分销管理与市场预测等,整合优化的范围包括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此类应用占5%左右。
12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需求迫切,并已经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实践
目前多数专家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平台建设的难度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商业模式,在于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能否实现自我良性循环,能否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实现服务功能的整合。
从物流信息的需求主体来分,陕西省物流信息化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需求:①物流企业的功能需求。②物流市场需求信息:主要是指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包括运输、仓储、配送、加工、装卸需求等。③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和资金结算等。④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包括港口水运信息(船舶线路、船运公司情况、货运能力等)、铁路车站信息(列车线路、货运站场等)、机场航空信息(航班航线、航空公司的货运能力等)、交通状况信息、道路设施信息、规划国土信息等。⑤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包括物流市场调研和预测、物流相关政策、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天气预报等。
13 客户企业的功能需求
客户企业是物流服务的需求方,包括生产企业、商贸企业等。随着陕西物流业的发展,主要物流行业如医药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煤炭物流、烟草物流及装备制造业物流等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依赖物流信息化的提高。他们的需求主要包括:①物流市场供给信息:主要是指物流供应商的资料,包括物流企业的资质、服务范围、资源、规模、信誉评估和报价等。②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包括物流电子数据交换(EDI)、物流交易管理、合同管理、违约赔偿及补救处理等。
14 政府管理部门的功能需求
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物流信息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包括:物流业务种类,货运量,物流成交合同总金额,物流仓储量,物流设施保有量。物流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基本运行情况等信息,以便为物流预测、物流规划和设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2 陕西省物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21 物流信息化的市场环境将逐步完善
持续的体制改革,破除垄断,实行多家竞争的格局正在形成。有关物流信息化的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将会有所突破。第三方物流和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将进一步刺激信息化需求。
22 从基础过程信息化向高级信息化发展
随着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及软件开发商对物流理解的逐步加深,物流企业的关注中心也将从追求局部优化逐渐转变为追求集成与协同,即从基础信息化向高级信息化发展。
23 第三方物流的信息集成将拓展客户服务的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客户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物流信息,如装车出库、到货验收等业务操作的实时信息,以跟踪、了解货物实时的物流状态。因此,必须打破原有封闭式的物流系统架构,为客户提供实时的信息交换接口,为客户提供网上查询、邮件、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物流服务企业将实现与客户系统的信息集成。
24 新系统灾难性故障的防备将成为大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中小型物流企业信息化基础将进一步加强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内部各类业务对信息系统、计算机设备以及通信网络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为提高信息系统及网络服务的连续性与高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IT基础环境建设。
25 GPS、GIS、RFID等物流技术将在陕西省物流行业逐步推广应用 随着GPS、GIS、RFID技术的不断成熟、应用成本的逐步降低,以及其对物流活动价值的逐步体现,这些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将在陕西省物流行业逐步推广应用。
26 区域物流信息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区域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和当地政府的信息交互,各级行政部门间协调性将会增强,省市级政府对物流市场的宏观管理和调控的能力也将会得到提高。此外,用不同的平台对不同区位或不同性质的物流系统资源进行整合,方便高效,信息透明度高,同时使平台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发挥地方优势。
3 陕西省物流业信息化发展问题分析
31 物流业务信息化技术及其应用问题
信息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已成为制约陕西现代物流业务发展的瓶颈。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方面的应用不仅比较少,而且应用层次较低,计算机应用多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在拥有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中,其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和系统功能还不完善,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尚未形成。而且在国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实用的条码技术、RFID、GPS/GIS和EDI技术在陕西企业的应用不够广泛。
32 企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陕西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存在诸多问题。从管理角度看,面临着许多事关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性挑战。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仍未确立权威地位;企业网站使用在低水平徘徊;企业自行开发信息平台效率较低;供需矛盾相当突出;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指导;系统运营与实施方面缺乏足够的知识经验和运作思路,信息化人才缺乏,尤其在系统试行阶段,对员工的应用操作及规范管理均需要进一步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增值服务发展缓慢;信息化的总体环境存在制约因素。
33 社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发展问题
陕西省只有少数企业建设了物流信息平台,但其功能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现有的信息平台尚无法满足客户基本需要,更无法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陕西省目前的行业信息平台也只是浅尝辄止,只能实现信息共享等最低层次的功能,成熟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资金来源。一些平台只是实现了信息的和共享等初级功能,目前还不存在具有高级功能的物流行业信息平台,加之缺乏后续建设资金和功能完善机制,既有设备无法发挥作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此外,提供基础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公共平台进展缓慢,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尤其是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34 其他物流信息化问题
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流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软件系统个性化不足;物流信息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不同行业的物流信息化要求各不相同;传统物流企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差异显著;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影响了物流市场的整合。另外,在网络的设计、优化方面也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
4 结 论
针对陕西省物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可行的物流信息化发展规划。物流企业应明确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在于构建信息优势和集成物流的“整体合力”,加快物流组织向“便于信息快速流动和开发利用”的转型,使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衔接的企业物流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强化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中枢系统建设,强化物流决策理论研究和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褚阳物流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