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磁场教案

磁场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磁场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磁场教案

磁场教案范文第1篇

1.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作用力。

2.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改变电流方向或改变磁感线方向,导体的受力方向随着改变。

3.知道通电线圈在磁场中转动的道理。

4.知道通电导体和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是消耗了电能,得到了机械能。

5.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推理、归纳、概括物理知识的能力。

(二)教具

小型直流电动机一台,学生用电源一台,大蹄形磁铁一块,干电池一节,用铝箔自制的圆筒一根(粗细、长短与铅笔差不多),两根铝箔条(用透明胶与铝箔筒的两端相连接),支架(吊铝箔筒用),如课本图12-10的挂图,线圈(参见图12-2),抄有题目的小黑板一块(也可用投影片代替)。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本章主要研究电能;第一节和第二节我们研究了获得电能的原理和方法,第三节我们研究了电能的输送。电能输送到用电单位,要使用电能,这就涉及到用电器,以前我们研究了电灯、电炉、电话等用电器,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种用电器--电动机。

出示电动机,给它通电,学生看到电动机转动,提高了学习兴趣。

提问:电动机是根据什么原理工作的呢?

讲述: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奥斯特实验的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电流通过它产生的磁场对磁体施加作用力(如电流通过它的磁场使周围小磁针受力而转动)。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电流对磁体施加力时,磁体也应该对电流有力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推断。

2.进行新课

(1)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到力的作用

板书课题:〈第四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介绍实验装置,将铝箔筒两端的铝箔条吊挂在支架上,使铝箔筒静止在磁铁的磁场中(参见课本中的图12-9)。用铝箔筒作通电导体是因为铝箔筒轻,受力后容易运动,以便我们观察。

演示实验1:用一节干电池给铝箔筒通电(瞬时短路),让学生观察铝箔筒的运动情况,并回答小黑板上的题1:给静止在磁场中的铝箔筒通电时,铝箔筒会_____,这说明_____。

板书:〈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教师说明: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里的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2:先使电流方向相反,再使磁感线方向相反,让学生观察铝箔筒运动后回答小黑板上的题2:保持磁感线方向不变,交换电池两极以改变铝箔筒中电流方向,铝箔筒运动方向会______,这说明______。保持铝箔筒中电流方向不变,交换磁极以改变磁感线方向,铝箔筒运动方向会______,这说明______。

归纳实验2的结论并板书:〈2.通电导体在磁场里受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3)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

提问:应用上面的实验结论,我们来分析一个问题:如果把直导线弯成线圈,放入磁场中并通电,它的受力情况是怎样的呢?

出示方框线圈在磁场中的直观模型(磁极用两堆书代替),并出示如课本上图12-10的挂图(此时,图中还没有标出受力方向)。

引导学生分析:通电时,图甲中ab边和cd边都在磁场中,都要受力,因为电流方向相反,所以受力方向也肯定相反。提问:你们想想看,线圈会怎样运动呢?

演示实验3:将电动机上的电刷、换向器拆下(实质是线圈)后通过,让学生观察线圈的运动情况。

教师指明:线圈转动正是因为两条边受力方向相反,边说边在挂图上标明ab和cd边的受力方向。

提问:线圈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利用模型和挂图分析:在甲图位置时,两边受力方向相反,但不在一条直线上,所以线圈会转动。当转动到乙图位置时,两边受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线圈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平衡而静止。

板书结论:〈3.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到平衡位置时静止。〉

(4)讨论

①教材中的"想想议议"。

②小黑板上的题3: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是消耗了______能,得到了______能。

3.小结:板书的四条结论。

4.作业(思考题):电动机就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道理工作的。但实际制成电动机时,还有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比如:通电线圈不能连续转动,而实际电动机要能连续转动,这个问题同学们先思考,下节我们研究。

(四)说明

磁场教案范文第2篇

磁场是电磁学里的一个基本概念,深刻认识它有利于理解“电与磁”的相互作用规律,因为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磁场的存在、磁场的方向,对于初学者来说都是全新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之八年级的学生想象力及抽象思维能力有限,而磁场又是贯穿全章的主线,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关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培养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归纳、概括、想象能力及自主探究能力。

第二,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启发法、类比法、转换法、理想化模型法等),如研究磁场的特点时,类比电流的研究方法,用到转换法,通过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来感知磁场的存在,为了更好地理解磁场,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了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发明“磁感线”这一理想化模型,使抽象的磁场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磁场。

第三,注重学生的爱国热情及物理兴趣的培养,如在学习地磁南北极跟地理南北极关系时,提到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提出“磁偏角”的贡献时,适当渲染,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中应多辅助实验,经常联系生活实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场的方向是怎么规定的,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且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向及强弱。

3.知道地球周围有磁场及地磁场的南、北极,磁偏角。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感知磁场的存在,知道磁感线和地磁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志向。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磁场、磁感线、地磁场。

教学难点

磁场和磁感线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归纳法、推理法。

教具准备

条形、蹄形磁体、铁屑、指南针、小磁针、立体磁感线演示模型、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课件、微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探究:设法让你桌上的小磁针动起来。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下去观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发现学生可能采用的方式:用手拨、用嘴吹、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

生甲:用手拨:是(看得见的)手使小磁针动,且手与小磁针接触。

(小结)要有物质(物体)直接接触小磁针并产生作用时,小磁针才会动起来。

生乙:用磁体去靠近小磁针时,是磁体的靠近使小磁针动,但磁体没与小磁针接触。

启发推理:磁体靠近小磁针时,能使小磁针动,说明磁体与磁针间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物质跟小磁针接触了。

二、新课教学

师:这种物质叫“磁场”,它是由磁体产生的,它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磁力作用,是磁场的基本性质。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怎样来认识它?

(板书:一、磁场 1.磁场 2.磁场的基本性质)

以前我们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时,都用什么方法研究?同学们能举出例子吗?(渗透科学方法:启发、类比法)

(学生讨论思考,如果思考不出来,师可启发:前边我们刚学过去的电流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知道电路中有没有电流?)

生甲:电流会使灯丝发光。

生乙:电流会使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电流。

师:那研究磁场用……?(启发: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磁力的作用)

一学生代表发言:我们可以根据磁场产生的效应来认识磁场。(将小磁针放到磁体附近,通过观察小磁针的变化来认识磁场。)

师:现在我们把条形磁体用布包上,如何判断它的磁极?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期间指导,对困难生及时启发、点拨)

小组代表发言:

生甲:把条形磁体悬挂起来,指南的是南极,指北的是北极。

生乙:拿小磁针靠近条形磁铁的一端,与小磁针北极相吸的是南极,另一端是北极。

师:同学们的办法很好,那么我们把小磁针放到磁体周围将会是什么样?

学生们继续实验。观察并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生甲:小磁针们先发生偏转,很快停止转动。

生乙:小磁针停下来时,不指南北了,位于条形磁铁不同位置处的小磁针,指向不同的方向。

生丙: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

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磁场确实是有方向的。

(板书:3.磁场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把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定为那点磁场的方向。(大屏幕演示)

师启: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磁体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两极强中间弱),总起来说磁体周围各点的磁场方向和强弱不同,而磁场又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直观形象地描述出磁场各点的方向和强弱?

我们可以在磁场中放入许多小磁针,它们的分布情况和北极所指的方向就可以形象直观地显示出磁场的分布情况,我们用铁屑代替小磁针来做做看。说出你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找一组到投影仪下展示铁屑的分布情况,学生代表发言。

生甲:在一块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一些铁屑,然后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上,轻敲玻璃板,观察铁屑的分布。

生乙:观察到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转动,最后有规则地排列成一条条曲线。

师:铁屑的分布情况可以显示磁场的分布情况,因此我们可以仿照铁屑的分布情况,在磁体的周围画一些曲线,用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的情况,这种方法最初是由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提出的,并把这样的曲线叫做磁感线。

(板书:4.磁感线)

你们思考、讨论一下,磁感线是什么?磁感线实际存在吗?是不是只在一个平面内存在磁感线呢?没有磁感线的地方是不是就没有磁场?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推理能力)

生甲:(讨论得出)在磁体周围画一些带箭头的曲线,使任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该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它们可以方便、形象地描述磁场,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师:利用多媒体链接一条形磁铁磁感线分布动画模型。

生乙:磁感线只是帮助我们描述磁场,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生丙:磁感线在磁体周围的整个空间里。

师:出示立体磁感线演示模型。

生丁:既然磁感线是假想的,磁场的有无应该与磁感线的有无没关,没有磁感线的地方应该有磁场。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说明同学们真正理解了磁感线这一理想化模型(渗透:理想化模型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既然可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磁场又有方向,那么我们看课本图9.2-3条形磁体和蹄形磁体的磁场分布,说出磁感线应该从N极指向S极,还是应该相反?

(小结磁感线的特点)

巩固练习:标出图9.2-4磁场的方向是小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它总是从磁体N极出发到磁体S极。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们标的情况。

师:同学们都标出来了。我们认识了磁场并知道磁场的方向和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情况,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甲:为什么指南针能指南北?古代飞鸽为什么能准确地将信送往目的地?

生乙:地理的南极和北极是不是在我们指的南北方?

生丙: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一致吗?

师:要想知道这些我们来看屏幕(展示课件,显示地磁场的存在和地磁感线的指向及分布,说明地磁场的情况,并介绍地磁场的有关史料),看完后回答上述问题。

生甲: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地磁场。

生乙:地磁场的形状跟条形磁体的磁场很相似。

生丁:地磁场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所以小磁针南极指南、北极指北。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了解地磁场的应用。

(板书:二、地磁场 1.地磁南北极2.磁偏角3.地磁导航)

三、课堂小结

先让生总结,不全时师补充(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1.磁场

①磁场②磁场的基本性质③磁场的方向④磁感线

2.地磁场

①地磁南北极②磁偏角③地磁导航

【效果分析】

本节课因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设计的,当代初中生比较容易接受。由于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演示、分组),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升了学生对科学的信任度,又有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观察、推理能力;另外教学过程注重科学方法的渗透,学生学到了多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们感到充实而新颖;再有介绍沈括的贡献时,有效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磁场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陶瓷电极 PIL基质子交换膜 电导率 合成氨

中图分类号:TM9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075-02

合成氨在国民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传统的合成氨方法是法国科学家Haber发明的“循环法”,需要在高温高压下反应才能进行,而且氨的转化率较低。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合成氨方法,希望能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合成氨,同时氨的转化率能得到较大提高。1998年Marnellos和Stoukides利用固体质子导体作为电解质实现了常压合成氨 [1],在570 ℃时氨产率为5×1011mol s?1cm2。但此方法存在着一个缺陷-高温,因为只有在高温下固体质子导体才能有较高的电导率,氨产率才能有较高,而在高温下氨会部分分解为氮气和氢气,降低了氨的产率 [2]。质子交换膜是一类重要的质子导体,在较低的温度下(

1 实验部分

1.1 电极的制备

按文献[4]中的方法制备LBGMO陶瓷粉末,将质量比为60%:30%:10%的NiO、LBGMO和石墨三种粉末充分混合,在80 MPa下压成直径为20 mm,厚度为0.8 mm的圆片,然后在200 MPa下等静水压。在1500 ℃下烧结10 h。将陶瓷样品用金刚砂抛光至0.6 mm厚,然后将此陶瓷样品置于氢气中在800 ℃下还原1 h,制成Ni-LBGMO阳极支撑体。用固相合成法制备SDC。同样抛光至至0.6 mm作为阴极支撑体。用SEM测量两电极的微结构。

1.2 质子交换膜的合成

采用文献[5]的方法制备PIL基质子交换膜。

1.3 单电池的组装

单电池的组装按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将Ni-LBGMO片研碎并磨成细粉,与10wt%聚乙烯醇充分搅拌,制成阳极浆料,按同样的方法制备阴极浆料;然后,在质子交换膜的两面涂上一薄层阳极浆料和阴极浆料,晾至将干;最后,将膜放置在Ni-LBGMO阳极支撑体和SDC阴极支撑体间(Ni-LBGMO阳极支撑体对应于阳极浆料,SDC阴极支撑体对应于阴极浆料),要保证接触良好。单电池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

1.4 质子导电性及合成氨的测量

将单电池用高温胶密封在自制电炉的两氧化铝陶瓷管间。用电化学工作站交流阻抗谱仪(Zahner IM6ex)测定质子交换膜在30~110 ℃的交流阻抗,测量气氛为氢气气氛,求出质子电导率。

常压合成氨在如下电解池中进行:

H2,Ni-LBGMOPIL基质子交换膜SDC,N2

电极面积为0.8 cm2,按文献[4]中的方法进行合成氨工作。

2 结果与讨论

2.1 电极的SEM照片

2.2 质子交换膜在氢气中的电导率

2.3 合成氨

在电解池H2,Ni-LBGMOPIL基质子交换膜SDC,N2中进行低温常压合成氨。合成氨的产率与操作温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此时向电解池施加的直流电流设定为1.0 mA。在30~90 ℃氨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超过90 ℃,氨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在本研究中合成氨的最佳温度为90 ℃。此温度的出现与质子交换膜的质子电导率有关,因为在此温度下PIL基质子交换膜具有最高电导率。

是90 ℃时合成氨的产率与应用电流的关系。从图5可看出在电流为0的情况下没有氨生成。在所施加的电流小于1.4 mA时,合成氨的速率随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当电流大于1.4 mA后增加缓慢。因而1.4 mA是本研究中合成氨的最佳电流。1.4 mA时合成氨的产率为3.5×10-9 mol s-1 cm-2。

3 结语

以Ni-LBGMO陶瓷为阳极,SDC为阴极,PIL基质子交换膜为电解质组装成单电池。测量了PIL基质子交换膜在氢气气氛中的电导率,在90℃时具有最高质子电导率为1.4×103 S cm1。将此单电池成功应用于常压合成氨,在90 ℃、1.4 mA时氨产率为3.5×10-9 mol s-1 cm-2,实现了在低温下进行常压合成氨。

参考文献

[1] Marnellos G,Stoukides M.Ammonia synthesi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M]. Science,1998.

[2] 宿新泰,刘瑞泉,王吉德.SrCe0. 95Y0.05O3-δ在中温区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在常压合成氨中的应用[J].化学学报,2003,61(4).

[3]王进,刘瑞泉.SDC和SSC在低温常压电化学合成氨中的性能研究[J].化学学 报,2008(7).

磁场教案范文第4篇

案例一《磁体与磁场》新授课上,一条课本的磁场习题“顺带”牵出一个有趣的力学题

某位老师教学《磁体与磁场》,在学习了磁场和磁体的相关知识后,学生进入问题合作学习与探究阶段,学生们按照老师的布置研究了一组课本习题.其中,最后出现了这样一道习题,如图1,一个正方形底座上固定一根光滑杆,依次套上三个相同的具有磁性的铁环,每个磁铁环的上下两面都有磁性,一面是S极,另一面是N极.如果B的下表面是N极,请你判断A、B的两面磁性如何?这个问题并没有难住对于磁场充满好奇的学生们,他们很快发现,A、B之间产生的是斥力;否则,B就要由于受到重力作用,掉落在A的上面;同理,C与B之间产生的也是斥力.这样,根据磁体的同名磁极之间作用特点和异名磁极作用特点便不难判断出断A、B的两面磁性.本来讨论到这里,学生探究活动便可算作完满结束,孰料一学生举手发问:老师,请问,既然三个铁环相同,一样重,为什么插在杆上,静止时,它们之间为何不等间距?

如果按照事前设计的教案,这个问题不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流程之中,况且本节课对于《磁体与磁场》的学习效果在自主合作探究阶段看,学生掌握得相当好,许多教师往往这时会安排到课后个别与提问学生交流,但是,这位老教师却临时改变了事前教案安排的教师对本节课的所谓“教师小结”,而是兴致盎然地“陪同”学生探究这个“偶然”提出的问题.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们意识到:而将AB视为一个整体,那么,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应该与C的重力平衡,AB之间的排斥力应该与BC的重力平衡,说明BC之间产生的排斥力大于AB之间的排斥力;而上述BC之间的距离相对于AB之间的距离而言要近一些,由此可见,越靠近磁极,磁场越强.

听课教师不由得击掌称好:将一道磁体与磁场的习题似乎是“顺带”变为力学题,似乎这节物理课“跑题”了,但是,这位老教师教学处理十分灵活,凭着教学机智,将问题的讨论竟然又由力学问题“化归”到了《磁体与磁场》的问题上.事后,这位老教师的一席话值得回味:既然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堂教学就应该不拘一格,出现所谓“偶然”、“不经意”、“无准备”的临场问题,不妨就地取材“顺带一笔”,好好组织学生探究,这样,学生既然对问题感兴趣,通过探究就能活化课堂所学的《磁场与磁体》的基础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运用“整体观念”分析研究力的问题,体会物理学的思维是如何的简洁、优美,领略物理科学探究的魅力与方法.当然,这样做就要求教师在学科知识能力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教学机智.

案例二《光的折射》实验探究课上,一个课本演示实验“顺带”牵出一个有趣光学现象与问题

初中物理对于光现象的介绍限于篇幅与学生知识基础的限制,只介绍简单的反射与折射知识以及透镜的基础知识,对于折射现象一般不介绍全反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定量表示.课本在《光的折射》新授课中安排了一个如图2甲所示的实验,演示光斜射到空气与水的界面发生的折射现象:先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束照射到透明水槽的底面上,并在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做好记号,便于下一步实验进行对比,教师这一步演示的目的是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没有发生反射与折射时沿直线传播;接着,教师向水槽中注入水,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槽底激光束照射到的位置是如何随着水面的升高而变化的.很多教师一般是边演示边讲解这个实验,但是,有一位物理老师却要求学生同时到黑板上尝试画出激光束在水槽中注水前后光线传播的大概的光路图,并组织学生讨论实验展示的现象;在概括出折射的定义后,完成折射的定性规律学习,然后便进入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课本所附习题与教师课前准备的问题.但是,随后在黑板画图的那一位学生出于新奇,要求教师允许他自己动手尝试:如果把激光笔按照图2乙所示方式放置,实验结果如何?这位学生的“一时兴起”,并没有让这位物理教师感到尴尬与干扰,随后,就让这位学生给全班演示改变实验条件之后出现的现象,学生们无意中兴奋地“发现”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里,无论倾斜程度即入射角多大,总能发生折射,并折射进入水中,但是,从水里沿与水面倾斜相交的方向向空气传播时有时也发生折射,有时,却全部反射回水中.这位教师对学生发现的现象进行了精炼的概括,虽然没有进行理论的过多介绍与深究,但是,他临场随机应变,给学生“开了一扇通向高中物理光学课的窗户”,启发了学生,引起学生重视实验的动手与动脑结合的物理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提高预留了空间.

案例三《滑轮应用》习题课上,一条司空见惯的习题讨论中“顺带”出解决问题的“小窍门”

磁场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理电学 物理概念 概念混淆

选择好良好的教学模式在电学中非常重要。电学与力学相比显然没有起直观,学生要勤动脑,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以便有助于学生对电学的概念理解。大多是学生都表示,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一旦练习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那么简单,更多方面是判断、选择题等更是一头雾水。笔者觉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基本概念了解不够深刻,不透甚至混淆所致。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既要让学生建立基本的概念,更要使学生了解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和不同之处。防止学生因对概念的不清楚而导致对学生将来的发张收到影响。

1、电场强度和电场力

根据库仑定律在实验电荷在电场中手里的详情,从而分析定理出电场强度的概念,一次来体现电场的功能。在电场中所受到的力被我们称为电场力。其本身是两种容易混淆的概念,常常有学者会将其理解成一种概念。

老师在授课是千万要说明,电场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电场强度,是对场内电荷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属性。在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只与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量(Q)、该点距电场中心Q的距离(r)、以及Q周围的介质种类有关,与该点是否有电荷无关。其方向只和建立这个电场的电荷带电种类(正电荷或负电荷)有关。

电场和电荷相结合从而体现电场力的作用。电场中电场强度和其位置决定了电场力的大小。方向:负电荷在电场中与受到的方向和力场强度是不同的,而正电荷却恰恰相反。同时指出: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所针对的是不一样的,其中电场强度针对电场的某一点,电场力则是针对电荷。抛开电场只谈电场强度是不具有任何意义的,电场力也是一样的。

此外,针对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要尽量减少对电场力的计算问题,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对“电场强度”和“电场力”两个概念减少混淆。

2、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

磁场的主要性质由磁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均为表征磁场性质(即磁场强弱和方向)的两个物理量,若不加以区别在应用时极易混淆。由于磁场是电流或者说是运动电荷引起的,而磁介质在这个磁场中发生磁化时,对此磁场有影响(场的叠加原理)。两种情况下磁场的强弱不同。因此,磁场的强弱可以有两种表示方法。正是这“两种表示”使得学生对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理解易产生混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说明区别,当在充满磁介质的时候,若包括介质因磁化而产生的磁场在内时,就用磁感应强度表示,这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单独由电流或运动电荷所引起的磁场(不包括介质磁化而产生的磁场)时,则用磁场强度表示,它是一个辅助物理量,无确定的物理含义。为使学生更能清楚地明白,我们假设当在一个容器有摄氏90度的水,将其放入一块冰(可以形象地把冰溶化类比为介质被磁化),这时水就降温成摄氏80度。也就是说90度的水就代表磁场强度,而80度就代表磁感应强度。

3、电势和电势能

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和电场强度一样,是电场的一种基本属性。电势是指电场中任两点间对电荷作功的本领。相当于力学中的重力势。而电势能是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由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势能。类似于重力势能。

电场中某点的电势与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相同的物理概念,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教师在这两个概念的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电场的电势随电场的存在而存在,它反映了电场使电场内的电荷具有电势能的一种特性。它只与电场的一些因素有关,而与电场中是否有电荷存在及电荷的种类无关。就像一个房间里的温度是摄氏40度,而与房间里是否有人无关一样。

(2)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是就电荷而言的,离开具体的电荷来讨论电势能是没有意义的。就像在摄氏40度房间里的人感觉到房间里很热一样,离开了人就谈不上热的感受了。“热”是对人而言的。

(3)在叙述电势时,应指明电场中的哪一点;在叙述电势能时,应指明是哪一个电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意那些既抽象又极易发生混淆的知识点,发现并总结出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学生容易造成混淆的原因,结合起来制定出更容易被理解的教学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概念的含义以及比较易懂的知识点来做比较,或者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来类比等诸如此类的方法来解释物理电学的概念。达到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明确概念含义,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