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1)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2)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3)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4)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图片(5)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资料: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宝库,有脸谱。剪纸。中国结。刺绣。人偶。武术……
我国的节日文化相当丰富,其中,春节是我国的第一大传统节日。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年”,到了那一天,年味就越来越浓了。大街上到处都是买年货的,到处都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
到了腊月三十,也就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着贴红色的对联,威武的门神,还有门上要贴倒福字,意思是福到我家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出门在外的人也都要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吃团圆饭,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饺子。一家人吃着丰盛的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晚上还要熬夜,等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五。四。三。二。一那一刻,就听到到处都是放鞭炮的声音,这是人们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人们都要穿上新衣服去长辈家拜年,还要收压岁钱,这也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大年初二要走亲访友,直到正月十五看舞狮舞龙,就预示着过完年了。这就是春节的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哦!下次我再给你们慢慢讲……
六年级传统文化手抄报的内容:中华传统文化
春节是全国最隆重的节日。听妈妈说:“春节有一个由来,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就到岸上的村子里吞食牲畜、伤人性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人们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个除夕,从村外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说他有办法把‘年’兽撵走。‘年’兽闯进村子,发现大门上贴着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大惊失色,落荒而逃。于是老人向人们传授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对联、燃放爆竹。”
在过年的前一个星期,家家都要扫房子,因为有句俗话叫“二十四,扫房子。”然后妈妈就开始蒸馒头、炸丸子;接着爸爸去大街买肉,妈妈把肉煮好了,剩下的准备做饺子馅,饺子馅做好了。到了大年三十,家家都贴春联,挂灯笼,晚上还要吃饺子,看联欢晚会。
大年初一早上四点多,妈妈拿来面,准备包饺子,妈妈往饺子里放了一元钱,说:“谁能吃出钱饺子,谁就有福气。”我穿上新衣服,吃过饺子,和爸爸去走家串户拜年,还可以挣到许多压岁钱呢。
过年真好!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小学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手抄报格式样板
2.小学传统文化手抄报模板格式
3.关于六年级文明礼仪手抄报的图片设计
1、继续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周值日学干检查班级卫生、清洁区以及两操情况,进行班级评比,评比结果在升旗仪式上宣布。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全体学生穿校服,唱国歌、行队礼,让同学们从内心就能感受到升旗的庄严。每周的国旗下讲话都会根据不同的节日制定不同的主题,如9月10日是教师节,我们就以“感恩教师”为主题,9月18日是“”纪念日,所以我们的主题是“勿忘国耻,强我国防”。我们还以“让问候成为一种习惯”“消防安全常记心间”“捡起纸片,净化心灵”等为主题,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改变自己的思想。
3、九月,结合传统节日中秋节,我校举办“经典诗歌”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赛灯谜活动,通过此次比赛,让学生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学生的爱国意识。教师们也开展了茶艺学习活动,意在让老师缓解紧张忙碌的心情。九月份,我校还举行了“开学第一课活动”活动,意在让学生明白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让学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开学典礼”的开展,让学生们以身边的人为榜样,向他们学习,提升学生的进取心。
4、10月,结合“十一”国庆,我校举办了“红色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充分抒发了当代小学生的爱国情怀,展现了他们青春的风采,爱国热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学校还开展少先队歌比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成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使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具体化、多样化。我校还开展了“我对祖国说句心里话”活动,孩子们把自己对祖国的美好祝福一一写下,他们情真意切的语言让人感动。我校多名学生获“优秀寄语奖”,我校还荣获“优秀组织奖”。
5、11月,我校开展“小手拉大手.交通安全1+6”主题活动,学校通过报名、初选等环节,选出五名选手参加新沂县级比赛。我校还通过手抄报、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宣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以提高学生的交通意识。同月,学校还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了“学宪法”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1月28日,我校联合新沂妇联举行了“与爱同行------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通过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留守儿童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等方法,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和感动。我校还举行消防知识讲座、关爱女童保护讲座等,让孩子在们既增长了知识,又明白了遇到危险时应该怎样正确的保护自己。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生;根基
明代先哲王守仁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学校要重视德育就必须为学生“培根”“养心”。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国学教育逐步升温,成为重中之重,而小学语文教育被推到了最前沿。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要为学生“培根”“养心”,就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学生尚未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至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此阶段学生非常单纯,虽不是一张白纸,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初步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涵养心性,显著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在了解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后,会自然而然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认同自己是优秀文化的传承人身份,通过自觉追求和不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中国文化根基的人。
如何做好奠定文化根基的教育呢?下面就本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营造国学教育氛围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语文教育是广泛的,小学语文教育要在生活化中对学生施加影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设计和布置中国文化,发挥育人环境这种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有助于强化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奠定学生文化根基。例如,在教室内外包括楼道设计布置国学手抄报、文化名人名言展板、古代经典励志故事板报、节日手抄报、中国味的剪纸图画展板等,让学生一进入教室就沾染“中国味道”,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二、开辟课堂教育阵地
课堂教学是奠定学生文化根基的主阵地,但依靠现成的语文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从根本上看,语文教育就是民族文化性格的培植。小学语文课上指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化经典片段,让学生能初步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在低年级,可以从诵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作品入手,高年级从诵读《诗经》、唐诗、宋词、名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则,逐步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和内在的精神动力,初步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性格。通过语言的成长追求精神的成长、文化的成长。
三、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在创造了良好育人环境的基础上,我校组织语文教师陆续编写了《传统文化教育》《国学通俗读本》《古诗词赏析》等校本教材作为小学语文课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国学课,组织国学讲座、经典诵读、读书节活动等,把学生带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让他们领略文化瑰宝之美,通过点点滴滴地传播教育,让国学逐步渗入学生心灵。
语文课讲究的是“听说读写”,在“听说读”的基础上去“写”。“写”是要讲究书法的。书法,与语文课紧密相连,是中国文化的表征之一。书法集科学、思想、文化、艺术、审美、社会等于一体。开设书法课练习书法,使学生在诸多文化素养上有整体性的提升,在墨香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加强国学素养教育
依据教育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5~6年级学习阶段目标中的综合性学习要求,小学语文课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国学素养教育。例如,在具体教学中,本人创设了《诵读国学经典,提高语文素养》的新课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案例设计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探索研究的兴趣。通过对以前学习内容的回顾,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师生共同确定研究的方向;同时学生在交流平台上相互交流自己对文言文的认识。第二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习、诵读、讲解、交流、辩论等方式加深对文言文的了解。第三步,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经过教师指导,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对比中了解到文言文的特点,学习并尝试进行文言文创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浓厚的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综合性学习课不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不同于普通课程的设计,它可以移植其他学科的内容或形式进行跨领域的结合,它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的体例进行重新组合与创新,它可以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达到全新的课堂效果。
通过这类课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和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等自主发展的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的人文底蕴、道德情操、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社会责任感、自主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语文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为之计深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文化根基。
参考文献:
一、审视文化的价值,灵活地引入
考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性是引入的基本点。“据新华社报道,为发展中医药文化,浙江将推进中医药知识进入中小学课堂”。看到这则报道,很多人也许不以为然,中小学课堂中需要中医药知识吗?我们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文化浸染吗?面对各种疑问,我们会困惑,这是在作秀,还是真的在弘扬国粹?
笔者曾经观看过这样的一段视频,讲述的是:一群5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一个中医学习班,短短的3年时间,这群孩子的心理、性格等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原先脾气急躁的孩子变得沉稳了,做事有板有眼了。特别是他能独自一人静下心来为别人把脉,一丝不苟,言语与行事之中透露出一股儒雅、圣洁的气质……这则故事让我们看到中医学知识不是把脉、针灸、草药等体现,而是一种塑造人性的文化传承。
“辨证论治、阴阳平衡”等揭示了中医文化精髓,我想这种精神的传承,对教书育人工作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中医学特别强调的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应该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把中医文化引入校园,关键在发扬中医文化中的哪些要素,如果是遵循天人合一、辩证而治的精神,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让每一个孩子自然的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和谐的发展。同时,我们的教育就不会歧视任何一个孩子、放弃任何一个孩子,这也许就是“人法自然”吧!学会欣赏,“野百合也有春天”。
二、把握文化的内涵,科学地引入
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也存在良莠不齐现象。因此,在我们引入的过程中要看准文化本身的价值,还要精准地找准切入点,从而使之与我们的校园教育、学科教育、甚至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我们教育生长的根,成为学校德育、学校文化发展的源头。
当下许多学校把“国学经典”“书法”等引进校园,这种举措无所谓对错,但必须得把握准这些传统文化的内涵,还要思考我们引入这种文化的目的以及必须要走下去的路。
如“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的引入,就是方向明确的引入。从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在诵读中增长知识,确立那种仁爱、尚礼的君子之风。同时,这种文化的引入会深入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使他们感知到礼、信、仁、义的内涵,为他们健康发展建构知识体系。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诵读之余,孩子们会逐步悟道这字里行中的意蕴,明白人生中的“信”,感受“信”的价值,从而为其打造有“信”的生活和人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引入中,孩子们会在吟诵中感受诗词的隽永与秀美,在诵读中知道欣赏美、品味美,在赏美、品美的过程中奠定人生的美学基础和文化底蕴。如从《满江红》《石灰吟》等名篇中体会到铮铮铁骨,以激发学生的拳拳爱国之心。我想这比那些空谈的理论要强千万倍。从《青溪》《滕王阁序》等名篇中孩子们会在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清秀之美、壮观之美,以及劳动智慧之美。这引入不只是欣赏,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份对自然的爱,以及由此引发的爱家、爱国情怀。
从上述两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我们能把握准传统文化的本质,灵活引入,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开阔学习的视野,更能把美学、德育等科学地渗透其中,使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意志毅力等在学习中得到不断提升和发展。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内涵,科学引入,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就是在为培育一个个人格健全、德艺双馨的未来公民奠基。
三、吃透文化的外延,创新地引入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褒扬之声,有担忧之声,也有排斥之声。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圣地――校园,就得对传统文化择善而从之。不仅要把握准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更要关注文化的外延,重视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
首先,要重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以“国学经典”引入为例,学校不能跟风走,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创建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质。如“草堂小学”就以杜甫的诗为根、为源,让学生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笔下的自然美、生活疾苦、报国之心等,从而增强爱家乡的热情。再如,一所湖荡小学,它就以家乡的千年来种藕的历史为契机,引入对应的荷文化,让咏荷、诵荷成为一种习惯。久而久之,荷花那份清正与高洁就会浸染到孩子们的心田,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潜质。
当然,我们也要谨记:传统文化的引入,不是一阵“虚热”,也不是背背古文诗赋、穿穿唐装汉服等所能奏效的,而是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有益的催化剂,真正沁人心脾。
其次,要重视考查与引入并行。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进入校园的目的就是在弘扬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弘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因此,我们要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一要重视师资调配。传统文化涉及的面广,很多教师都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很难适应这种教育。要集中区域内教师的优势有重点地开展某一活动,并以此拉动局部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体的推进。二是要纳入到必要的考核之中。我想考核不是简单的考试,因为文化不是你能测试出来,而是深入骨髓的那份自傲。可以通过朗诵、表演、绘画、手抄报、自编小报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的程度。三是要关注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的构成极为庞杂,我们在引入过程中要善于筛选,在推行过程中力求精练,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基础。这样的决策主要是让传统文化成为一种精神,一种生命的延续。
最后,要创新引入。一个传授传统文化的教师如果照本宣科,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因此,他既要具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兵、医、艺”等六方面的修养,还要善于利用现代文化进行科学的嫁接与创新,使传统文化不迂腐,带有鲜明的时代气息。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深奥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引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世界中接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每个星期三的下午,廉江一中初一和高一的各个班,总会传来朗朗的诵读经典之声。
“信”者,诚实守信。这是上周三学校例行儒学传统教育的主题。每周的主题都不一样。大家统一观看相关视频,再由老师讲解“信”之大义,学生再来讨论学习,领会于心。学生们逐渐记住了“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的东方式教化。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以修身作为务本的基础。务本的教化,必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
走进廉江一中,扑入眼帘的是宽阔美丽的“论语广场”。广场正中矗立着4.2米高的孔子雕像;中央两侧有10根石柱,上刻名家书写的‘论语名句”。这些名句,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思想、“温、良、恭、俭、让”的处世品格,还融入了‘忠、孝、诚、廉、德、和”的传统美德。
置身论语广场,观赏石柱雕龙画凤,体味《论语》教化的精髓,仿佛置身于国学殿堂,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聆听至圣先师的教诲。这座投资逾500万元、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论语广场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德育基地,各地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
廉江一中张旭校长介绍说,论语广场的建设,旨在以广场为平台,“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融入国学传统文化因素,着力构建“书香校园”。张旭说,学生与儒家文化精髓日夜相伴,耳濡目染,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成长,使学生明白“颂经、尊孔、学做人,知书、识礼、成大业”的道理。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每年此时,廉江一中都会组织新生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集体礼拜仪式――一拜孔子学礼仪,二拜孔子学做人,三拜孔子学读书。通过敬拜先贤孔子,让学生在恭敬中领悟传统文化的精义,学礼仪,学做人,学读书。“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每周一早上的升旗仪式刚结束,6000多名师生迎着晨曦,齐声朗诵国学经典《弟子规》,宏亮的声音在校园上空回旋荡漾……朗诵国学经典成了廉江一别亮丽的景观。
“经典”习学与教学硕果
“经典诵读”近十年来在国内时见报道,点缀也行,形式也罢,务实也好,毕竟开始通过一种形式来习学传统文化的精粹。但是,如廉江一中将经典读诵、上课讲解、考试巩固、自我评价、改变身心结合起来的,较为鲜见。
目前,廉江一中已编写了《读论语 学做人》校本教材,初一和高一年级每逢星期三下午都开设1节《论语》校本课,讲课或开设课程讲座。学校每学期还通过书画、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名言名句选读”、“读《论语》,写心得”等主题活动,以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学生人手一本《弟子规》,专门设立“传统文化办公室”,有两名老师专职负责全校师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廉江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也在此合并办公,足见廉江市对廉江一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认可和重视。
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面对初一和高一的新生,一年的教化、调整,学生基本形成了儒学的思想内涵和行为规范。初一、高一学生每学期设一次“儒学考试”,人手一卷,经典语句一时想不起来,也可看书查找。每位学生一学期有两次传统文化言行考核,每次领到一张“《弟子规》评价表”。表格将经文分为7则、113件,上写“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请你恭敬展列,每读一条则细思自己的言语造作,是否与经文教诲相应”。学生在表格里划分的“没有做到”“基本做到”“做到较好”“做到最好”4个选项里打“√”,然后在最后一栏做出统计。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学习传统文化对言行的转化程度。
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立德为先,做人为本,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魅力和长处。“犬守夜,鸡司晨”,内化的是任何时候都要诚意正心,尽职本分;“学而时习之”,内化的是“学而时思之”“学而时用之”“学而时改之”,这是由内而外的改变,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在廉江的公交汽车上,主动让座的学生,大多是廉江一中的;大街上看哪些学生最有礼貌,大多是廉江一中的。尽管建校才四年,廉江一中化德化心,校风蔚然,正气和合,学业有成。
今年7月,廉江一中高考中考又捷报频传。高考上本科线总人数603人,居湛江中学第一名,第一批国本录取(含艺术单考)63人,有多人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大学录取;中考上湛江一中分数线51人,上湛江二中分数线45人,居廉江市第一。
短短4年,廉江一中已迅速成长为湛江教育界的一颗明珠,人们称赞该校是活力四射的“新秀”,是“以德立校”的典范。如今,特色德育已成为廉江一中的名片,依托德育魅力,该校创造了一所新校的办学传奇。
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廉江一中校长张旭在忙闲之中从未停止的追问与思考,尽管他对这样的问题已有较为明晰的答案。
他说:“我们要搞教育,不能脱离几千年厚重的营养和水土。”教育是棵大树,道德教育是树根,素质教育是枝叶,应试教育是果实,根深叶茂,果实才能丰硕!”这是校长张旭对道德、素质、应试三者关系所作的形象比喻。
谁说不是这样呢?传统文化何尝不是现代教育的根?西方把孔子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而我们百年来步步西化,追求物质和享受,精神迷茫,道德自陷,社会问题多多。究其根源,与发展和教育西化不无关系。
从抓文化课的教学质量到师资强化,再到发展学生课外兴趣,廉江一中一样也没落下。办学四年的新学校,在全市中高考第一,这是一般学校二三十年才可能创造的成果。现在,教育主管部门认可了,家长满意了,社会认同了。市领导来检查,还鼓励一中“创造新的教学经验”。
如今,课余时间走进廉江一中,孔子广场的空地上有学生在溜旱冰,艺术楼里有学生在练声乐……校园内社团活动百花齐放:学生合唱团、舞蹈队、古筝队、女子足球队、文学社、科技协会、摄影协会、美术协会等体艺社团,让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今年7月15日,廉江一中合唱团前往香港,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比赛,与世界一流合唱团同台竞技,最终夺得小组合唱金奖、混声合唱银奖,也是比赛中广东省唯一获此佳绩的中学生合唱团。
张旭的理念是:办教育不能一潭死水,要处处充满活力,整天用学习压抑学生,那是把教育扭曲了,那不是办教育。采访时,张旭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既有中华灵魂和世界眼光,又有民族骨气的当代人才!所以要教育学生学习天道、师道、孝道,并且在生活中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