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改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已有10多年了,教学内容调整、教科书变换,对我来讲早已司空见惯。每次变迁,我都能很快适应,因为那些变化都是换汤不换药,教法、考法老一套。但这次新课改给我的感觉就不一样了,教科书不是从老师“教”的角度编写的学本,不仅教科书变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面对这次既换汤又换药、史无前例的新课改,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无奈,真有了“不会教了”的感觉。
然而,困惑、犹豫、彷徨是没有出路的,严峻的现实逼迫我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和大胆实践,尽快适应改变了的教学形势。这两年,我高度重视自己新观念的树立、新教法的形成,在实践中用心去教、用心去悟,努力超越自我。可喜的是,通过努力,我在观念和教法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对新课程已从不适应走向适应,渐渐变成了新课改的主人。
在教学观念上,学生主体观和全面发展观已被我真正接受,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中,我已能较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意当好课堂教学“导演”,让学生当主角,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大胆说出自已所想所悟。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让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让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系。我尊重教科书但不受教科书限制,每堂课我都注意联系同学们十分熟悉的生活实际引发思考、展开探究。在教学中,我更加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上,我采取小讨论、小辩论、小探究、体验和讲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法律知识、国情知识和时事知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有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时把教材内容变成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改特别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积极践行这三大学习方式。为把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我注意帮助学生搞清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我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大胆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成长。
在本次新课改中,我感受颇深,那就是新课改焕发了思想政治课的“青春”,思想政治课大有可为。课改前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教得不够活,学生也学得比较死,社会上一些人甚至戏称政治课为“背多分”,原因就在于过分地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贬低、发现与探究。在实践中,大家围绕着中高考指挥棒转,过于重视死记硬背。这种教学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新课程改革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他能让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增知识、长见识、提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我相信,新课程改革后思想政治课的实际地位会有较大提升,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同学欢迎和重视。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反思新课改中的我,任重而道远的感觉十分强烈,我面临着许多挑战,深感自己在以下几方面还要努力:
首先,要加强备课,提高课堂应变力。新课改下的课堂已经成了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的情况随机应变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多想想假设、多设计几个预案。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日新月异地发展变化着,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看报纸、多看新闻、多关心国家大事。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热点问题与教材内容、观点结合起来,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注意精讲,把时间还给学生。新课改下的课堂要求教师少讲、学生多讲,把课堂交给学生。可能我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影响较深,不大习惯也不太放心这样做,上课喜欢喋喋不休,惟恐哪个方面未讲到位,这样做自己实际上是挺辛苦的,常弄得口干舌燥,但往往出力不讨好,收效也不怎么样。今后我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克服这个老毛病,在课堂上舍得还时间于学生,当好课堂“导演”,启发学生畅所欲言,倡导生生互动,努力让课堂多一点生机,多一点活力。
第三,不能看图说话,要多创设情境。新教科书一大特点是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所以,在使用这套以图为主的新科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搞成看图说话,那样只会干巴巴地表述图意,说些不关痛痒的大道理。如何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明确道德概念,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办法当然很多,可以资料调查、游戏、利用科技手段来欣赏,但我觉得课堂最常用也最实用的还是创设情境。这种创设情境其实也就是在一定情境下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小课堂模拟大社会,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学会更好的选择,更好的行动。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历史教学
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位教师的努力方向;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更是历史教师的不懈追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与方法”中提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如何实现从感性到理性,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所以,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也是使学生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我个人认为,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教学效果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程度。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基础知识的框架在学生的大脑中植根、发芽、开花、结果。比如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可以通过解释、比较、举例等方式,揭示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明确其本义,以便准确把握历史知识范畴,准确地表达历史,理顺历史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对于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学重点和难点加以相关历史细节描述,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更深刻,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
二、重新整合教材内容
新课改的教材改变了旧教材通史的形式,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出现,更是“一纲多本”。所以,教师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清晰明了的知识脉络,环环相扣的知识结构,以最适合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去重新呈现教材的内容,使学生更直观、更有效地去掌握教材知识,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华东师大教授应俊峰说过“三流教师教'应试',二流教师教书,一流教师教人”。所以,要提高课堂效率做一流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方法传技能塑人格。新教材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适当加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最符合实际的内容对教材进行加工,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课堂,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进而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方面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对于老师的满堂灌式的教学一定会产生厌恶的情绪,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抓住特征显著的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人物、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成就丰富的历史文化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走向,及时引导并铺设相关历史知识,使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引起学生兴趣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内容相关的漫画、图片、照片、诗词、民间传说故事、广告、音乐、影视作品等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选择代表性较强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历史基本史实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而历史结论由于立场不同,时代不同又具有时代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不能随意信奉所看到的材料,要勇于质疑、善于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先要关注史学最新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五、创设历史学习情境
关键词:反思教育;新课改
推动新课改,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身体力行钻研教改,更需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的反思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具有前性,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
1.语文学科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顾。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对汉字的识别与书写则是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让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再结合课文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义项,形成自己的理解,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体现。结合平时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中学生书写能力较差,不仅是汉字书写不端正,错别字严重,而且把汉语拼音都连写为英语单词了,甚至于用英文字母的读音代替汉语拼音。学了外文竟忘了母语,这不成了邯郸学步吗?因此在教学前,笔者就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特点,并做逆向思考,采用竞赛、检测等方法以增强学生理解、比较的能力,也随之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模式的反思。目前,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语文教学究竟采用何种模式为好,争论颇多。一些并不是模式的教学经验,却更能被广大教师学习和借鉴。比如,于漪老师的情感教学,魏书生老师的民主教学和宁鸿彬老师精巧的课堂设计等,并没有冠以什么几步几环式的模式名称,从他们的许多课例来看,随机性很强,却能深入人心。
比如学习《核舟记》,笔者原来的设计为:直接导入―引导自觉―艺术精讲―课堂小结。反思之后,将本课设计为:艺术导入―自学讨论―投石兴澜(精巧设计问题)―归纳小结。在导入时,采用实物演示法,先出示苏轼游赤壁的图画,而后启发学生想象将图片雕刻在小小的桃核上,这可能吗?带着疑问,学生可以马上进入认真自觉的状态。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就是及时主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程序,毫不走样的运转。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了解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比如在一次口语训练课上,一个文静怯弱的女生走上讲台,结结巴巴说了一句“那天刮着风”,之后便低下了头,再也不说了,时间在流逝,同学们焦急地看着她。教师若把手一挥,让她下去,就有更多时间让其他会说的同学发言了,可这位教师却说:“同学们,今天多热啊,可听她这么一说,我却感到凉风习习,多么惬意哪!她往下说肯定更精彩。”短暂的等待之后,那同学终于接着往下说了。这位教师的做法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教学中片刻的反思使他调整了方法,他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入手,想方设法使怯场的学生变得勇敢起来。他达到了目的,教学艺术便也自在其中了。
2.教师的角色。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是一名参与者和组织者。比如,在学清照的《醉花阴》时,笔者先让学生自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该词中最能表现其主旨的词。学生认真体会词意后,纷纷举手发表见解。甚至那个语文成绩最差的男生也举起手来了。笔得立即让他回答,他自信地说:“可以用‘又’和‘消’来概括。”他的答案实在出乎意料,他接着说:“‘又’说明不止一次……‘消魂’是因为女词人愁闷。”平时默不出声的他冷不丁竟说得这样好,同学们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他似乎隐约懂得意思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所以说话有点结巴,这正是鼓励他的好机会,笔者便开始引导:“女词人南渡之前与丈夫恩爱有加,而今适逢重阳佳节,作者却孤身一人,形单影只,怎不平添几分忧愁呢!正如这位同学所言,女词人是因愁闷而消瘦,正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啊。’”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发表见解,最后同学们一致认为上阕用一个“愁”字概括,下阕用一个“瘦”字概括。他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因为在浏览之中他们自己发现了奇山异水。
三、教学后的反思
在一段时间的美术教学中,深切感受到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教学环节值得重视和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对美术教材的全面分析,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了,对教材有个熟悉的了解,教师才能驾驭教材。教材分析应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点,分析学生学习这课的情境点,分析本课的美术学科要素,分析学生原有经验,定准教学目标。在我教学美术中,其教材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体上较好的体现了美术新课标的精神,以贴近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适应农村教学,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自由、主动的学习美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的图案选择、色彩配置、版面设计都美伦美奂,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七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从线条中去感受写生画的内涵及特征。同时更多地给他们多选择的作业形式,激发他们的个性发展,注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独到理解。
二、情境创设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特别在美术课上可以提设兴趣导向的问题,如:开课可以问“你喜欢什么?”“你想不想做什么”,或者是教师讲故事创设情境氛围。
如今多媒体课件的设置,也把音乐的感彩很好地融入到美术的教学课堂上来。音乐是时间与视觉的艺术,他通过旋律、节奏、节拍、曲调、音色和音质、强度和力度等形式,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指导绘画创作时,有选择的播放一些音乐,用音乐的和谐美和去感染学生。在其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使学生的绘画创作增强艺术效果。在导入环节,静态绘画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调节学生情绪和促进绘画热情的积极作用。
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也同样是一个常用但常新的教学手段。每个孩子都很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自觉参与又能为孩子们提供成功的机会。
三、教学资源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源于教师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一个必备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与感受,其教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
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最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物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学习形式
在一节美术课中,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学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围坐,教师可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进课堂,如用相机抓拍住学生瞬间开心的表情。这样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形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课堂上出现“热火朝天”的这样一个互动的场面,并且在其中也尝到了取长补短、各尽所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这也除了是一个美术教学内容以外的一个集体情感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达成度,关注这节课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否得到了提升,只有这五个方面达到了,课堂的评价才落到了实处。
关键词:新课改;英语教学;困惑;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75-01
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等几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其全面地掌握这门语言。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不受时间、空间、教材所限,由原来的注重知识传授变为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教会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但在实际英语新课改教学中也带来了一些困惑,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学生的发展。
一、新教材的操作难度大
新目标英语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具体的话题展开,但毕竟课文里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较少,教师在备课时需要自己精心编排方能授课,而教师手头又没有现成的资料或教学辅导材料可以利用,而且很多话题较新,这一切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备课难度。再加上每个单元相对独立,不象以往那样知识成体系,许多教师一时不能完全适应。更何况,现在教师每人教两个班,有的班六、七十人,除了上课,其余的时间光是备课都不够用,况且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检查、听课等等。
二、教材的词汇量太大
新课程七年级阶段词汇量就超过了一千(而英语大纲规定的不超过八百多),学生上七年级后,仅仅是英语词汇量方面,就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再加上不少单词的拼写太难,还有不少单词,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费劲。教师如果逼着学生记,势必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乃至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彻底放弃英语学习,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前途,这无形之中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压力。
三、只注重课堂的表面形式
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教法上追求时髦,课堂纪律失控,合作教学成为少数优秀生的专利,新课改成了“表演课”。教学的花样增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可随之而来得课堂秩序问题加大了,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表面互动、活跃了,内里却丢失了基本知识和教学任务。学生的个性是得到张扬了,但脚踏实地学习的精神少了,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成绩不稳定,忽高忽低。
四、排斥语法教学
语法能力是对造词造句规则的掌握,新教材使语法教学与交际教学有机融为了一体,是在交际活动的框架中将语法点与真实语境结合,教材中设计了一系列有语法点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语言材料中熟知理解语法。但在教学条件先进的学校,过多的课件展示,使老师成了纪灯片的放映师,学生看热闹。使英语教学走入了另一极端,导致学生说的英语破碎不全,即无条理又无规则,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五、小学与中学的英语教学脱节
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按理说初中英语教学应该不是太难。但不少学生升初中时英语水平很差,且初中开设的科目众多,各科的压力大,时间紧,因此许多学生一接触英语就有畏难情绪。英语新课程标准将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纳入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即九级连贯,对于刚上七年的学生来说,记忆起来实在太费劲,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如果逼着学生记,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稍有不慎就会使学生放弃英语学习。
六、教学评价体系落后
新课程标准使评价的内涵得到扩充,评价不等于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手段之一,标准更注重过程评价。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都以其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作为最主要的,唯一的标准。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样的评价体系易操作,简单明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接踵而至了,由于学校评价教师只重考试结果,这样一来,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也就难上加难了。上面评价教师的尺度又直接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既不敢随便“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也不敢“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更不敢“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不少教师都感叹:新课改除了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工作压力以外,与以往相比,换汤不换药。话虽夸张,但也道出了不少教师的心声。
七、师资力量滞后
进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综合业务水平较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强,但实际上,一则现在基层的英语教师在数量上还很缺乏,二则从业务能力上,别说一些老教师或非专业的教师,就是部分科班出身的年轻教师也觉得力不从心。何况在农村,有很大一批英语教师并非本专业出身,他们往往是学其它专业改教英语,或高中甚至初中毕业来教英语。拉长袜子当裤子穿,这样怎么能教好学生呢?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
八、两极分化现象仍然严重
虽然在课堂上采取了合作、交流、任务型教学方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后进生。可是能够完成任务,展示自己的还是部分学生。另外,刚学英语的时候,学生对英语这门课程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但是,部分学生自从小学读了两年后,到初二,好奇心逐渐减弱。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学生产生了消极情感,没有兴趣,甚至厌学。到九年级时,学生的学习程度可以用一句谚语来表示,那就是“牵着骆驼拉着鸡,高的高来低的低”。
九、小组合作难以关注每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