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房地产调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此,最近住建部一方面提出了对二、三线城市限购的标准,8月28日浙江台州成了第一个进行限购的二、三线城市,未来肯定有更多的二、三线城市会跟随。当然对于二、三线城市,中央政府肯定不会像对一线城市那样严厉,尺度也会相应放宽一点。更多的是给二、三线城市一个巨大的暗示,如果房价控制不住,那就可以进入到强硬的限购区间。另一方面,住建部近期开始推进房地产热点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系统和数据库的异地联网工作。这项工作完成后,同一权属拥有人名下在40余个不同城市的房产将得以“一并查询”,异地购房的资金流向、程度、走势将可以得到“统一监控”,异地炒房行为也有望得到遏制。这从技术层面推进房地产调控的精细化,也就是会将更多的漏洞堵住,避免让决策层认为的炒房资金来兴风作浪。
这些细节也表明着决策层对于房地产调控的决心没有改变,尽管因为限购这种非市场的行为导致了巨大的批评声音,但在笔者看来,现在很多人在反对房地产调控的同时,很有必要回答几个问题:1.中国是一个纯市场的国家吗?2.一级土地的垄断制度下,谈过多的市场有意义吗?3.中国的国情能够允许平均一个人有多套房吗?4.通过房地产进一步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社会是否能够承受?同时对于决策层而言,还必须考虑到如果中国经济过于被房地产和土地财政绑架,那么中国经济的转方式、调结构这件大事就很难产生倒逼压力,最终使得中国经济在未来缺乏竞争力。
事实上,如果没有这轮严格的或者有点不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在面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中国的房价必然会继续一飞冲天,如同最近的黄金一样。在一定程度上,这轮严厉的房地产调控产生的极强的对冲作用,在平抑房价、避免房地产泡沫更大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种限购的政策是否长期实施,一要看通货膨胀的局面是否得到了控制,二要看保障房建设是否能够如期实现,三要看经济增速是否会大滑坡。目前来看,只要5%的通货膨胀能够稳住,那么通货膨胀带来的回避通胀的心理预期就会大幅下降,这个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较大。而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这两大功力依旧存在,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太大的下滑风险。那么决定限购政策是否长期实施的关键就是保障房建设进度,因为保障房建设目标能够达到就可以实施保住该保的,放开该放的房地产调控新格局。但三年要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目标现在看来还是很艰难,从第一年1000万的开工的目标推行的磕磕绊绊中就可以感觉到。这里面资金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配套的资金无疑是最大障碍。目前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超过10万亿,地方投融资平台也被压制。尽管国务院特批地方政府可以发行保障房的地方债券,但能够融到的资金依旧是杯水车薪。
所以保障房建设的目标也许3年难以完成,不排除要到5年时间。而这个完成的时间,房地产调控的限购可能会一直
目前全國有46个城市出台了“限购令”,包括3个直辖市(重庆除外)、22个省会城市(台北除外)、4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拉萨除外)、5个计划单列市和12个房价过热的二三线城市。
“限购令”出台之后的一年半时间内,这些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被有效遏制,部分城市的房价开始出现明显松动。据中國房地产指数系统(简称CREIS)12月1日公布的对100个城市的全样本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11月,全國100个城市的住宅均价环比下降0.28%。”这已是百城房价连续第3个月环比下降,且降幅有所扩大,由此可见调控成效已逐步显现。
原本,福州、厦门、海口、济南、青岛、石家庄、长春、贵阳、南宁、合肥、苏州这11个城市的“限购令”均有截止日期,除了南宁截止时间为2012年2月底外,其他截止时间均为2011年12月31日。但是,住建部近日已知会相关地方政府,需在“限购令”到期之后对限购令的有效期进行延续。
“限购令”将延续到何时?在前不久召开的十一届全國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的联组会议上,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已明确表示“限购令”只是暂时的,他说:“当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成后,限购政策就将退出。”
据悉,住房信息系统计划将在40个城市进行试点,先把40个城市的个人住房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尽快实行全國联网。个人住房信息网络化在全國连通后,可跨区域查询个人住房交易情况,有效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
住房信息系统建立后,结合银行系统、财政系统、税务系统的相关信息,将形成一个逐步完善的信息平台,可以预见未来房产税的征收网络也将呼之欲出。同样先在各区域重点城市试点,而后通过联网将房产税逐渐覆盖到全國重点城市。不仅是房产税,当建立完善的资产信息平台、取得足够的信息之后,未来的财产税等也将在这一平台上逐渐推行。
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市场各方开始了多元化的理解和行动。
首先,很多房地产商开始加大囤地行动。6-7月,上海、广州等地开始出现高价地块,7月10日,北京诞生了新的“万柳地王”。这显示了房地产商已经按捺不住拿地的冲动,开始了新一轮囤地战略。这是否预示着新一轮房地产开发潮的蓄势?另一方面,购房者也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咨询打听,房价降到位了吗?是否到了抄底时刻?每一个预购房者都深怕自己错过了购房的最佳时机,一些性价比较好的楼盘人气越来越旺。随着看房的人越来越多,房地产中介机构又开始活跃了,某些城市的楼盘又开始有人排队了。而某些地方政府,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压力下,也开始做一些对楼市调控政策松绑的文章。种种现象使房地产市场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到底怎样解读当前的楼市?笔者认为,首先要回到国内外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结合各个城市、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海口570216
摘要院当今社会贫富不均,富人年收入上亿,而穷人年收入仅几千无,特别是在房地产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富人坐拥几十套房子已不少见,而穷人居无片瓦很是寻常,若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无力,抑或出台的政策有偏差,会造成更多的群众买不起房,社会的矛盾更会加深,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所以,结合笔者的研究,对房地产问题提出看法以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 院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力
前阶段,北京3 个单价超过6 万元/m2 的楼房高价获批,最高者每平方米超9 万元;深圳入市的两个楼房项目则以4 万余元/m2 的单价领跑全市;海南优质学区房普遍飚升到1 万元/m2 以上……前年年初各地表态“控制房价”,到年底多地不让“高价房”开盘,让不少购房者吃了一颗“定心丸”,准备购房置业。可随着各地楼市开始松绑、解禁,“天价楼”集体入市,却让购房者蒙上一头雾水。这一“变脸”之快,让人不得不对历年房地产调控方法进行思考,到年底已出台的多少政策对调控房地产有效,是否抓住了调控房地产的关键……
1 房地产调控综述
我国近十年楼市泡沫严重,目前关于房地产的议论,几乎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为应对这一房地产泡沫危机,总体来说,我国已出台十年四轮调控政策,包括:初始调控期(2002—2004 年底),加码调控期间(2005 年初—2008 年初),逆向调控期(2008 年底—2010 年初),“双限”调控期(2010 年初至今),现在我们正处于双限调控期间,即“限购限贷,保障房建设”。2013 年2 月又出台了“新国五条”政策。具体措施如下:
1.1 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
1.2 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在限购区域、限购住房类型、购房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完善限购措施。其他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省级政府应其要求及时采取限购等措施。严格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1.3 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用地供应。2013 年住房用地供应总量原则上不低于过去五年平均实际供应量。加快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供地、建设和上市,尽快形成有效供应。
1.4 加强市场监管。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严格执行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强化企业信用管理,严肃查处中介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推进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管理。
为了控制房地产,新国五条还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严格执行商品住房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措施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要在限购区域、限购住房类型、购房资格审查等方面,按统一要求完善限购措施。
2 房地产调控失灵的原因
十年四轮调控政策的不断出台,不可谓力度不大,但总体效果不好,究其原因如下:
2.1 地方财政对土地收入的高依存度,房地产价格无法下降众所周知,出售房子的成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地价和建安成本。目前住宅楼的建安成本并没有多高,低层楼房为2000—3000 元/m2,高楼层房3000—4000 元/m2,而全国105 个主要监测城市的住宅平均地价已达5033 元/m2,所以说住宅楼的成本主要是由土地价格决定的,特别是北上广深地区。由于无法摆脱土地财政依赖,政府有强烈推高地价的意愿,高地价地的出现进而促进房价的上涨,所以房地产价格难以下降。
2.2 问责制遭“软执行”,控制房地价格成空话
新国五条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除拉萨外的省会城市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但现实是“如何问责,谁来问责,对谁问责”等等,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软执行”。房地产地方经济的支柱地位决定了问责制难以落实。地方政府的创收(含土地出让金和各种房地产税收收入)和放任,造成土地市场火爆成交,高价楼盘伺机入市。问责制遭遇“软执行”,也会给地方批售高价楼盘更多“底气”,控制房地价格难上加难。
2.3 被动调控,无法根治楼市顽疾
纵观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自2003 年以来,政府出台的房地产政策一直是被房地产市场牵着鼻子走,被舆论所左右,“房地产调控”就成为历年全国两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的热点、焦点,调控政策频频“出手”,楼市却陷入“过热—调控—低迷—反弹—过热—调控”的周期循环中。但10 余年来,高价房频现、供需矛盾突出、预期居高不下、城市冷热不均等顽疾却始终无法解决。
3 房地产调控的一点想法
房地产调控是一门大学问,涉及方方面面,若想用一种简单的办法来治理,使房价下降,使人人居有其房,其想法也太天真了,但笔者提几点不成熟的想法,抛砖引玉:
3.1 解决好地方政府以土地创收的动机。由于土地出让金及房地产业相关的税收是地方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要降低依靠房地产业创收的动机,上级政府必须给予地方更多的转移支付,让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财权;再者,考核地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时,如考核GDP或地方财政收入时,要剔除房地产及其相关上下游行业因素对考核指标的影响,让地方政府减轻对土地及房地产业的依靠度。
日前公布的国房指数显示,2012年12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于9个月来首次出现同比上涨,12月100个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0.03%。不仅同比上涨,环比同样出现上涨:12月份住宅平均价格较11月份上涨0.23%,为连续第7个月环比上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3年“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之后,为何岁末房价走势与楼市调控政策意图背道而驰?如何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关表述对今年房价走势的影响?
市场心理变化,源自预期改变。种种迹象显示,经过持续调控,一些观望的购房者开始在岁末入市,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所谓“恐慌性抢房”现象。为什么犹豫了相当长时间的购房者,最终在年底放弃观望而大举入市?
市场从哪里找到支撑今年房价上涨的理由
表面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的表述,只是对过去调控政策基调的重申,似无新意。不过这句出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今年经济工作六项任务之首的表述,虽仅一句,但由于与稳健货币政策诸多重要内涵放在一起,且全文仅此一处,同时又是新一届领导班子首次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正式表态,因此内涵丰富。
在很多人看来,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后,为了推动今年经济增长,楼市调控政策或将松动,甚至有人认为“地方政府不会牺牲gdp增长让房价下跌”。不过,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看,中央对楼市调控的基调并未改变。市场从哪里找到了支撑今年房价上涨的理由?
从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看,“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表明,今年货币供应量有可能与去年大致持平。市场预计,如果m2增速目标定在14%左右、gdp增速定在7.5%左右、物价涨幅目标定在3.5%左右,那么按照经济学公式“货币供应量等于gdp与cpi两者之和”来测算,今年的货币供应量将比实体经济实际需要的资金量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全社会流动性依然充裕。
既然社会融资规模会“适当扩大”,货币环境相对宽松,那么今年房企或将因为“不差钱”而不再采取“以价换量”的方式大规模推盘,房价下降的基础似乎荡然无存。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楼市调控的表述看,由于仅强调“要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而没有沿用此前被反复提及的“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的说法,这被市场普遍解读为中央有意识地没有强调降低房价的必要性,市场由此反推房价将会上涨。
房价大跌不易大涨也难
虽然流动性宽裕以及政策基调的微妙变化,可能会给房企的生存环境带来积极变化,国房指数的最新统计数据也佐证了房地产市场正在从漫长的低迷态势中复苏、房企日趋改善的生存状态。不过,并非政策的所有精神都支持今年房价继续大涨。
仔细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人们发现,无论是会议公告强调的“潜在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加大”,还是反复提及的“金融领域存在潜在风险”、“要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些表述都清晰地告诉人们,中央对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担心并未消除,对最易产生金融风险的房地产业的风险,仍未掉以轻心。这表明,如果今年房价上涨幅度超过政府容忍范围,仍可能出台严厉的调控措施。而从日前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传出的信息也显示,今年会继续严格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税收政策和限购措施。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在此次会议上特别强调,今年要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支持合理自住和改善性需求,编制和实施好住房发展和建设规划,引导和稳定社会预期。由于中央政府依然担心房价过高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因此,收紧针对开发商的信贷政策,提高首付要求,对除首次购房者之外的购房人群采取限制措施,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房价要想大涨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