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团队建设重点

团队建设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团队建设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团队建设重点

团队建设重点范文第1篇

高校通过实施重点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服务经济建设,一般以“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为原则,以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为目标,积极探索总结实践育人的新机制。重点团队运行模式大多表现为:前期动员阶段—申报阶段—评审阶段—活动开展阶段—总结评比阶段。学校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选拔工作,以学院、学生组织、社团为单位,鼓励学生联系指导老师,积极申报实践项目,并将是否有重点团队作为基层团委评先奖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动员工作具体深入;在申报阶段,指导老师与学生群策群力,组建重点团队,积极参与立项,设计实践主题,选择实践路径;校团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匿名评审重点团队,根据可行性和实效性分析,确定重点团队的级别与经费支持力度;出征仪式举办后,重点团队成员奔赴目的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重点团队可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站上即时发表实践见闻和彰显正能量的评论,以增强宣传效果;活动结束后,按要求整理上报活动资料、调研报告等,由学校统一安排,表彰优秀个人,树立先进典型,巩固育人成果,进而扩大实践活动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二、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点团队凭借自身优势,成长为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保障机制不到位、考评办法欠完善是诸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在建立优质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缺少社会优势资源和相对稳定资金的支持,困难较大。

重点团队的实践单位大多依靠指导老师和学生来联系落实,由于人生地不熟、双方合作关系建立的时间较短等现实原因,在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局限性和制约性较大,部分队员存在畏难情绪,难以长期扎根在基地,使重点团队的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社会实践的长效性。

(二)此外,在重点团队组建的初期,往往出现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受经费有限等条件的限制,指导工作一般都是义务付出,没有报酬。暑假是高校老师们集中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术研讨会的充电期,难免与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时间相冲突,加上缺乏相关鼓励机制的保障,使重点团队指导老师这一重要角色大都落在了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团委老师或辅导员身上,降低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在重点团队的实践内容上应与时俱进,坚持多元化原则,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辨能力。

在缺少完善有效的考评办法背景下,有些重点团队多年来坚持在基地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育人活动固然很好,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同时,与基地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但也容易出现思想松懈,安于现状,不愿意开辟新实践项目的情况。

三、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与管理措施

(一)进一步提升高校和社会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

高校要加大对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与指导,建立活动体系,健全职能部门,提高经费支持力度,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要将对重点团队的扶持纳入到与大学生创业、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重点团队的数量和质量代表着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力,校团委要加强对重点团队的顶层设计,以提升暑期育人活动的整体层次,确保育人成效。社会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大力支持重点团队的实践活动,不要为短期的经济效益马首是瞻,要将支持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上升到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上,特别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创业团队、科研团队找到合适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育人工作形成合力。

(二)扎实推进各级重点团队的组建工作,提高师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以学校、学院、社团、班级为单位,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在明确实践主题与活动要求的前提下,鼓励师生申报、组建各级重点团队,将专业素质好、思想觉悟高、有创意有干劲的优秀教师和学生选,明确其在团队中的角色与分工。要想办法调动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要引导学生具有广阔的视角,立足专业,关注民生国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实践内容。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将其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指南。提高重点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实践中锤炼意志、砥砺品格、增长才干,以实际行动传播科技知识,倡导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三)扎实做好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的组织实施工作

1.明确重点团队自身的优越性

重点团队的活动效果是其它形式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所不能比拟的。首先,重点团队拥有带队教师,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得到现场指导。师生交流及时、沟通畅达,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相长,教师也更容易发现问题,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其次,重点团队可得到相关部门在经费上的支持,可创造条件,依托学校、学院等力量联系实践地点,借助团队力量对活动进行内外宣传、有效分工,形成合力,发挥出团队的最大优势。多支重点团队可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同时推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会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强烈反响。

2.着力加强重点团队的师资力量建设

学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但教师的具体指导是保证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障。教师的参与意识、社会实践综合能力,决定了教师在指导重点团队开展活动的水平与效果。因此,学校要尽快制定、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觉提升社会实践参与度,积极发挥其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3.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化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是重点团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的根据地,它为活动开展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高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与地方共建等方式加大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为重点团队顺利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提供优质平台。高校可以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发挥重点团队项目的桥梁作用,将学校的科研力量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逐步提高基地的层次和转化能力,助基地建设实现双赢。

4.加强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建设

在项目设计上要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以发挥专业优势为立足点,突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重点团队要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在具体的项目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社会调研等活动,以锻炼提升各种实践能力。

5.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

要检验重点团队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通过这种标准客观量化评价学生的社会实践效果。高校的重点团队实践成果多以社会实践报告来体现,但如何凭实践报告来判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度确实不易。在考评机制制定过程中,要多听取采纳重点团队实践基地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使评价体系更为全面,接地气。

四、以重点团队为抓手,可实现高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良性循环

团队建设重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 团队建设 项目管理

一、引言

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不可避免的,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能够将项目管理的总体目标转变为可分配的各种具体子目标,从而高效的完成。

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成员具有多种不同的技能,如何将这些不同人的技能进行有效的重整组合,是每一位项目管理人员和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项目管理中,高校的项目团队所产生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在项目管理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

二、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主要作用

在项目管理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贯穿整个项目过程。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将一个个项目组的成员组织成为一个分工明确、技术水平过硬的项目团队,从而让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随着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通常会采用团队的工作形式。任何企业要想在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那它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在企业所开展的项目中,高效的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管理层面上有利于企业组织、管理具有不同技能的人员,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2.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项目成员创造力。项目团队建设在一定层面上为参与项目的成员提供了一个更大的活动空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项目团队中的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励项目中的不同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发挥每位员工的创造能力。项目团队增强了成员的归属感,诱发他们为集体努力工作。

3.项目团队建设有利于提升项目团队工作绩效。项目团队是一个高度互动的群体,项目团队中的成员之间的合作、支持、沟通等表明他们在工作中相互配合的程度。企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该组建相应的项目团队;通过这些团队,简化各种组织结构。项目团队可以使领导和团队、团队之间及内部成员的关系变为合作关系,从而提升整个项目组的工作绩效。

三、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主要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项目管理人员,其必须考虑如何建设一支高效率工作的项目团队。企业经营与项目团队建设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每一个项目团队从属于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效的项目团队建设能够很好的帮助企业去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1.搭建良好的项目团队建设交流平台。一个项目高质量的完成需要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交流。这种交流涉及到项目团队与所属企业、项目客户、团队自身的交流。高效的交流是项目团队建设中的重要方式。不同项目及成员要求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项目团队建设水平。

2.规范化管理项目团队建设。根据项目的不同要求,企业及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对不同的项目团队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使项目组的成员能够很好的履行相应的职责,从而提升项目团队建设。项目团队自身的定位、目标、准则等能够促使项目成员沿着既定的方向共同努力。

3.建立合理的项目团队激励体系。项目团队激励体系的建立、健全能够有效的刺激项目团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项目的完成质量。在项目团队建设过程中,适当的激励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激励可以激发项目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对项目团队的协作精神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4.加强项目团队自身文化建设。项目团队的文化能够有意无意影响每一位项目成员的言语和行为。良好的项目团队文化能够激励团队成员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促使整个项目团队形成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团队自身的竞争力。在项目团队建设中,必须加强团队自身的文化建设,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项目团队文化。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的组织和管理中,项目团队建设对于企业完成相关的既定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的项目需要组建不同的项目团队,而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帮助这些项目团队及成员之间按照项目要求完成相关的项目任务。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管理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方法。文章对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管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J.D.劳雷姆(美).新项目管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1

团队建设重点范文第3篇

摘要:民办院校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教学团队建设中,为精品课程、系列课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做贡献,提高民办院校教师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

关键字:民办院校 教学团队 青年教师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教学团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的要求。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高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这对我国民办高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西安培华学院以创建校级精品课程促进教学团队建设,以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级精品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自建设以来,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以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为核心的教学团队。

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教学团队建设

1、注重发挥学术带头人作用,提高教学团队建设水平。在"校级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合理配置教学团队人才资源,尊重和发挥教学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和智慧,使教学团队成员在年龄、知识、能力结构形成最佳组合,营造最佳能力场,达到人尽其才,各得其所,充分调动教学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教学团队带头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一班人"研究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设计优秀课件和编写教材,创新实验和课程设计,集成优势,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有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2、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快教学团队人才储备。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发挥传、帮、带机制,通过导师制、助教制、观摩课制等方法,帮助青年教师把好教学关,同时专门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与交流,安排团队成员参加本课程教学研讨会。以学历提升、职称达标、"双师型"教师为培养目标,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学习。学院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或攻读学位,并且每学期都安排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教师在线培训课程学习,让青年教师有机会接近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学习高等院校讲授本课程的先进经验,得到清华、南开等高校的教学名师在教学上的指点与帮助。

3、以教学团队目标建设为指引,进一步提高学院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学院以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和开展科研为目标,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为课程改革项目和科研工作服务。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省级、院级重大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强教育教学法研究,做到科研既出成果,又出人才。造就一批教学品牌、学术品牌,推动名师、名校建设明确走质量立校、科研强校之路,实现内涵发展的目标。学院从课程建设乃至学科建设的长远需要考虑,让一些具备优秀品质和较好技能的具有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主讲工作,在教学中,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师生互动、提问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有效解决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减少的矛盾。同时学院有计划安排在职教师深入到公司参加实践锻炼,提高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二、发挥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作用

近年,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益,主要表现在:

1、完成培养计划的三名青年教师,现已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所主讲的课程在校内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主讲教师全部荣获校级优秀教师,成为教学骨干。按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自己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2、教学团队中教师年龄、学术、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3名,辅导教师1名。其中具有硕士学位4名,具有学士学位2名,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近50%。课程组从年龄分布看50岁以上2人,30~39岁3人,30岁以下1人,平均年龄35.8岁,梯度合理,发展潜力较大。

3、在注重校内教师培养的同时学院积极利用"外脑",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加入教学团队。每年邀请1~3名学者或企业家来课程组开展讲座;积极加强与校外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聘请2名以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承担实训课程教学任务。

4、通过每学期举行教学团队建设研讨会或经验交流会,不断优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完善教学团队的专业结构和建设思路。在教学改革中教师热情高涨、干劲十足,课程改革成效显著,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换代。

5、在教学团队中营造了以人为本、和谐进取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相互间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形成了教学团队的科学合作与乐于奉献精神。

三、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团队的组建、融合、成长、成果的显现需要较长时间,要尊重教学团队的内部运行规律,在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中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急于求成,保证团队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二要正确处理好学院与教学团队之间的关系。学院应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和宏观管理,整合教学资源、合理资金投入等,为教学团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教学团队负责具体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详细明确的目标任务,鼓励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位成员内在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三要真正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既要"好看",还要"好吃",不能只是为组建而组建,搞形式主义。要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内涵建设,采取动态发展模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使教学团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一星.团队建设研究[M]

团队建设重点范文第4篇

摘 要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人才培养与人才输出的摇篮,对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目标具有深远意义。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飞跃式发展,边缘学科的出现及其数量的增加逐渐证明了不同学科间正在朝渗透、融合、协调的趋势发展,高校的创新成果与科研目标需要靠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以组建团队的模式来实现。因此,如何建设高素质、高水准的创新团队是现代高校维系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本文在参阅国内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现状进行综述性总结,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南。

关键词 我国 高校 创新团队 综述 评价

创新团队建设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务院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批准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从而面向全国重点资助具有良好研究条件、研究实力的高等院校中和科研机构中的研究人员;1999年自然科学基金委宣布实施“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对每年遴选出的创新研究群体给予重点资助;2004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最高层次的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对以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从事国家重点发展领域或国际重大科学与技术前沿研究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给予重点资助;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顺利召开,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使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针得以确立。主席在会议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技术人才群体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高校创新团队概念界定

截止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校“创新团队”一词的界定尚未达成一致认可,学术界百家争鸣。但是究其共性而言,学者们普遍依赖于企业管理中的“团队”概念,将其引荐到科研管理领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其中,陈春花教授曾结合卡曾巴赫的团队思想,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界定比较概括和形象。“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所组成的群体。”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其他方面对创新团队的概念给予补充和说明。孙和义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以学术问题为纽带,立足科学前沿,围绕国家各类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的核心队伍。”罗徽认为“高校创新团队即以学术研究中心、课题和项目组等为代表的,为实现某个科研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和凝聚力的正式群体。”还有学者从创新团队的职能角度出发对创新团队的概念加以界定。他们认为高校创新团队是为了创新而组建的团队,该团队的主要功能和任务是 “创新”,而团队则是创新的组织保证。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必要性研究

在我国,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性研究尚处于探索时期,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因此,国内众多学者提倡加强对创新团队的基础作用、理论意义进行研究,旨在吸引社会各界对创新团队建设的广泛关注。结合我国高校领域的研究现状,学者们将高校创新团队的基础性作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整合高校科技资源、提升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培养创新人才;满足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科研灵感,启迪创新思维,拓宽研究思路和方法;支撑学科发展、促进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的产生、营造良好氛围以促进学者快速、健康成长等等。

三、高校创新团队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现状研究

学者们通过调研和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发现我国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整体趋势是好的,但是,由于创新团队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相关理论尚未体系化以及经验性借鉴不足等,导致了高校创新团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其共性问题表现为团队组建目标不明确、团队内部缺乏学科交叉、团队管理制度不科学;团队学科带头人匮乏、忽视团队文化建设;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与他人特别是不同学科人员合作研究存在着顾虑,导致跨学科、跨学院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或科研群体难以有效运作;团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二)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高校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制约瓶颈,我国许多学者在学科交叉、目标定位、价值选择、文化环境培育、组织结构选择、团队带头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供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学科之间应加强优势互补,注重专业融合,不断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相关经验;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良好的团队精神需要有协作精神、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内部环境;作为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应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渊博的学识、谦逊、知人善任等基本素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者在创新团队建设别注重强调文化建设的基础性作用。观念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无不回归于文化的创新,根据高校的特殊情况,关键应是制度文化与人际环境的建设。

四、高校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研究

创新团队的组建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是大学科研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我国有些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了研究思考,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创新团队模式。李静在借鉴国外著名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对创新团队模式给予了界定,并结合我国高校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将“学科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力量、学术发展力量”作为我国新型高校创新团队组织模式的层级构成。还有学者认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宜采取矩阵式组织模式,不应拘泥于单一学科或单一院系”,并提出将“聘任机制、职务晋升、内部管理、团队考核”列为高校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重点内容。还有学者特别强调了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正在“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学习型组织模式转化”。

五、其它方面研究

此外,国内还有众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科研创新团体这一课题进行研究,不断拓展研究视野,使其更加多元化。洪晓军将组织再造理论应用于高校研究,分析了创新团队的一元性结构及其弊端,提出将二元性学术组织作为高校学术组织再造的理想目标;万锋锋等人则主要针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资源配置范式进行研究,通过配置范式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将主观条件量化为立体模型,以此作为“选拔和评价团队成员资源、需求和个性的基础”;曾卫明通过序参量―协同力的分析,揭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系统演化的过程规律,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提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自组织演化策略;李海波等运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法,对高校科研团队评价模型进行评价;陈春花等提出DSRT即分布式科研团队概念,对DSRT的一些基本特征与性质进行了分析,并基于DSRT重点研究了它的动态协调沟通策略;刘慧敏等学者分析了我国高校虚拟科研团队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信任和冲突及其对于知识共享的影响效果,以及它们在虚拟科研团队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从信任和冲突的角度,提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促进知识共享的一系列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4):80.

[2]孙和义.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优秀创新团队.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6(2):28-29.

[3]罗徽.高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策略初探.科技管理研究.2008(6):407.

[4]王怡然,陈士俊,张海燕.高效创新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8):194-195.

[5]曾卫明,吴雷.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40.

[6]张经强.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几点思考.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7(3):35.

[7]赵恒平,黄雪.高校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08(6):90-91.

[8]叶飞,陈春花.分布式科研团队的动态协调沟通策略研究.科研管理.2002.23(4):6-10.

团队建设重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障碍;解决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1-037-03

建设成人高校教学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对于成人高校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组织已经发现,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已经取得了比任何人所预言的都要深远的效果。

一、成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的逻辑起点

如何更好地加强成人高校教师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建立专、兼职教师相关知识和技能互补的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和优势,为提高成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组织的内外环境变化以及客户对企业的速度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以及高速化。只有高效能团队才能够接受挑战,如何提高团队效能成为热门的话题。研究成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必须有逻辑起点。我们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研究与成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相关的基本概念,找到提高团队效能的办法。

分析团队效能的概念,对团队效能进行度量,对相关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包括对教学团队与教研室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教学团队与教学群体进行比较分析,作为研究成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的逻辑起点(见图1)。

(一)团队效能基本概念及其度量

教学团队效能是指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建设高效能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学组织改革与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条件。引领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团队的重要使命,团队自身建设不仅是教学团队示范性的表现,也是衡量教学团队效能的重要标准。

(二)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比较分析

很多人认为教研室和教学团队无明显差别,这种观念阻碍了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对两者的区别进行分析和总结,见表1。

二、成人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障碍的实证分析

因为经验并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我们采用实证分析的形式研究成人高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障碍。我们以西安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西安电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进行分析。西安电大2007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作为该校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受到学校的扶持。在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扰是专职教学人员的严重不足。

众所周知,物流成为新兴产业出现的时间并不太长,广播电视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西安电大聘请了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研究如何将专、兼职教师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团队机制建设。

作为电大物流管理专业专职教师,我们应用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两种科学研究方法从长期的电大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电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障碍。从促进教学团队的创新性、特色化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教学团队制度建设的问题与现状。分析结果表明,西安电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从建设定位、创新程度、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进程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的障碍,只有成功解决了这些障碍,才会为今后的成人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用的经验。

我们设计了《西安电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障碍调查问卷表》,调查对象是由专、兼职教师构成的西安电大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共发出问卷84份,回收问卷76份,有效率为90.48%。调查的结论是现行教学团队制度建设缺乏准确定位、团队文化建设进程滞后、现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缺乏创新力。

现将问卷调查得出的具体结论阐述如下:

(一)对教学团队的角色缺乏准确的定位

1 对教学团队缺乏准确的定位,表现在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发展理念落实不力以及对教学团队建设过于急功近利这两个方面。

2 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发展理念落实不力,主要表现在不能确保教学团队建设理念的有效落实,而仅停留在一些流于形式的文件之上。从高校发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角度而言,西安电大对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定位并未完全吻合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不能满足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这三大教学任务的要求。

3 对教学团队建设过于急功近利,表现在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安电大对教学团队建设过于急功近利,过于迫切地希望在短期内建成教学团队,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团队文化建设不到位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团队文化使教学团队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将团队成员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团队目标而努力。然而,目前西安电大教学团队文化建设不到位,校园文化建设并没有完全有效地开展起来,这导致专、兼职教学团队成员的潜能未能充分挖掘,团队精神难以弘扬发展。

尽管学校做了不少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但对于真正的校园文化的建立以及团队文化建设来说都是远远不够的。

(三)教学团队制度建设趋同化和灵活性不够

西安电大教学团队制度建设也像很多高校一样存在趋同现象,不利于成人高校富有个性的教学团队的形成与发展,也不利手不同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交流。笔者认为,成人高校应该培养出适合成人高校特点的个性化人才,这样才有别于普通高校。只有特色化的教育制度,才能产生特色化的教育活动和培养出个性化的人才。

教学团队制度建设灵活性不够,表现在教学效能评价制度片面强调评价的管理作用。由于电大系统的教师工作内容一般由教学、教学管理、科研和资源建设等方面构成,然而目前西安电大现有教学效能评价制度没有体现出全面性,过于偏重于对教师管理、资源建设的评价,而对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成就、教学质量等方面评价还很欠缺。显然,这种评价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团队建设的需要。

(四)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

行政权支配学术权,以行政手段运作学术活动现象突出。成人高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按照专业关系建立起来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太多。通常,在一个专业内部,教师能够建立基本的同盟关系,但是在不同专业之间极容易形成“壁垒”,跨专业的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发生的。这种组织特性使得科层制的管理体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学术骨干力量在学术活动中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五)教学团队激励机制的严重缺失

调查发现,西安电大教学团队激励机制严重缺失。目前仅仅建立了一些经费资助制度,远远不能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积极性。作为教育教学执行者的高校教师,其专业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的质量。

西安电大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积极性不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后果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尽管近期这种情况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离有效团队激励机制的形成还有很大的距离,长此以往会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构建有效的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激励机制是当务之急。

对于西安电大物流管理专业来说,上述问题导致的结果是:缺乏由不同学科专业人才的自主结合和有机融合,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特色不鲜明,不能形成相对稳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团队。

三、成人高校建设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策略

(一)对教学团队的角色重新定位

对教学团队的角色科学定位,主要措施是确保教学团队建设理念的有效落实,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一些流于形式的文件之上。解决西安电大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定位问题,是教学团队建设乃至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前提,将教学团队任务真正落实到创新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这三个方向上来。

解决教学团队建设过于急功近利的问题,就是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当制定教学团队建设的长期规划,并且按照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付诸实施。

(二)着力打造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教学团队文化

成人高校教学团队文化建设应该体现成人高校教育特色,主要是解决培育有利于教学团队成长的文化氛围这个问题。

成人高校着重培育有利于教学团队成长的文化氛围,探索有利于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学科特色的机制。有意识、有重点地扶持中青年骨干教师,发现和培养教学团队带头人,建立“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术组织架构,创建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团队,使教学团队成员在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具体到西安电大,不仅仅撰写各分校、各处室校园文化建设相关材料,还有出台一系列相关的制度、规程等予以引导和扶持。

(三)多维度的建设教学团队

本文提出多维度的建设教学团队这个思路。多维度的建设教学团队就是要全面、立体化地打造教学团队,使得教学团队有活力,符合电大成人教育教学特色。使得电大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区别开来,最终的目的是改善趋同化的问题,同时增加电大教学团队的灵活性。

加强团队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建设是针对发展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而提出的。我们的构想包括实行团队责任制和建立“学习型”教学团队两点。

具体说来,为有效实现教师资源的重新整合,在明确团队建设目标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各自为政的现象,实行团队责任制,且赋予相应的责权利,强化带头人的责任。赋予教学团队带头人根据专业和课程教学的需要来决定团队人员构成的权利,具有自主的内部经费调控权、利益协议分配权等。建立“学习型”教学团队则是要西安电大为教师建立团队学习平台,在选择专业、课程等载体作为团队建设平台认真把关,提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切实有效地开展高水平的教学建设工作,使教学团队建设拥有可靠的支撑。

完善教学团队评价机制的目的是体现成人高校教学评价的全面。既然成人高校教学团队的广大教师工作包括很多方面,那么,对电大专、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教学效能评价制度也应该全面。这就要求完善现有的教学效能评价制度以增加全面性,不仅要对教师管理、资源建设有评价,还要对其学术水平、科研成就、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使评价结果能代表教学团队建设的水平和社会效应。

(四)组织管理体制实施扁平化

组织管理体制实施扁平化,就是解决科层化的组织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具体做法是将三级组织管理体制改为二级管理制度。我们的设想是将现行的三级组织管理体制(校-系-室)改为二级组织管理体制(校一系部),建立以系部为主、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其目的是真正做到责、权、利的结合,将管理权限重心下移,将组织相应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学术权力以应有的地位和权威,建立发挥其职能的制度,扩大教学团队管理自,实现从行政管理向服务为主的角色转变,从政策引导和加强督导方面,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