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描写草原的古诗

描写草原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描写草原的古诗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第1篇

相对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单一,而且课堂互动环节较少,语文老师对于语文的侧重点首先是认字和课文的理解,最后是抄写文章和字词,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了,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目前已经抓不住学生的吸引力了。因此,采用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就迫在眉睫了,通过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老师更加容易发挥,使学生更容易享受课堂教学。活跃的课堂氛围也会使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更加愿意去领略母语的魅力和内涵。

二、强化课堂互动的主要手段和策略

1.强化课堂氛围

在推进课堂互动的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对课堂氛围的把握。在语文课堂中营造舒心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老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指点和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老师要用心去聆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去参与学习,主动发言,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语文。

2.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必须在教学方法中创新,让学生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多采用一些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来激发学生去参与,加深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生学习古诗的时候,为了加深对古诗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可以进行古诗理解竞赛,提前让学生预习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评比,看看哪一组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最好,并给予奖励。让学生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第2篇

一、 故事激趣法

故事是学生百听不厌的。在很多诗词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或有趣的传说,把这些故事或传说讲给学生听,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比如,诵读《所见》这首诗前,就可以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清朝的诗人袁枚,在林间小路上,偶然看见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自由自在地唱着山歌,嘹亮的歌声在树林里回荡,袁枚被牧童清脆的歌陶醉了,他静静地欣赏着,暗暗称赞牧童真是“金嗓子”。正听得出神的时候,不知怎么的,歌声突然中断了,这是怎么回事?袁枚往前走了几步,仔细观察动静,只听到知了在鸣叫,他看见牧童从黄牛背上慢慢地下来,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着、寻找着。袁枚一下子明白了,这个牧童是想捉那树上鸣叫的蝉呢!袁枚觉得这情景非常有趣,诗兴大发,立刻回到书房,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了我们今天要读的这首诗《所见》。

听完了这个童趣盎然的小故事,机灵可爱的牧童形象深深印入了学生的脑海,再诵读《所见》这首诗,理解诗意就水到渠成了。

同样,读《塞下曲》之前,给学生讲“飞将军”李广夜巡射“虎”,箭入巨石的传说;学《赠汪伦》时,告诉学生,聪明的汪伦巧借“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说辞,邀请诗仙李白来家乡欢聚的趣闻……有这样趣味盎然的故事或传说铺垫,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无不心领神会,印象深刻,诵读起来自然游刃有余。

二、 猜谜导入法

谜语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时谜语初具雏形,到了唐代诗歌大兴,很多人用诗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创作了不少谜语诗。这类谜语诗集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读来琅琅上口,有着浓浓的诗味和谜语的情趣。学《画》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

小朋友们,远远地望去,有一座大山,山上树木茂盛,绿油油的一片,走近了细细观看,能看见山上的泉水在往下流淌。可是奇怪,怎么一点儿也听不到水流的声音?明明春天早已经过去了,可是树的枝头依然鲜花盛开,红艳夺目。最奇特的是,当人们走近时,树上停着的一群鸟儿还是一动也不动,一点儿也不害怕。你们猜,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回答后,再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无需老师再讲解,学生也会了然于胸,读得兴致勃勃。类似的谜语诗还有:

“什么吹落了秋天的树叶?什么能吹开春天的百花?什么拂过江面,掀起滔天巨浪?什么飞进竹林,刮倒竹枝一片?”(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头上顶着大红冠,身上穿着白皮袄,平时不愿多说话,嗓门一亮天下白。打一动物”(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唐寅《画鸡》)

这类“谜语诗”让学生在诵读中分析思索,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为古诗诵读增添了趣味。

三、 画面记忆法

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是一首好诗的标志。诵读此类“诗中有画”的古诗名篇时,教师可用图片展示诗中描绘的景象,也可指导学生用简笔画勾勒出诗中的景物,帮助学生了解古诗大意,增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敕勒歌》描绘了一幅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画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一幅绝美的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诵读时,教师用投影映示一幅幅草原风光图:湛蓝的天空下,大草原一碧千里,成群的牛羊安闲地吃草。壮美苍茫的景象一下子就会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起来轻松许多。

《咏华山》也蕴含着一幅绝妙的构图。诵读时,学生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教师在黑板上勾勒出一座高高耸立的华山和几座低矮的小山;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教师在天空画上太阳,在华山的山腰处画上几朵白云。简单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的记忆,诵读起来印象深刻。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咏柳》《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宿新市徐公店》等。诵读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图片或在黑板勾勒简笔画,丰富的画面能帮助学生将作品的内容深刻地贮存在脑中,对学生准确理解古诗非常有帮助。学生记住了诗中的画面,也就深刻地记住了这首诗。

四、 表演展示法

有些诗歌叙事性较强,简洁地描写了几个人物出场的场面。诵读这类古诗时,可启发学生发挥想象,扮演诗中的人物角色,补充诗中的情节,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李白在《夜宿山寺》中,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述了山寺之高。(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教学时,可设计如下对话,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诗人神奇的想象力,理解古诗的意境。

小孩:伯伯,伯伯,这座寺庙真高啊!您站在阁楼上,一伸手就能摘到天上的星星啦!请您给我摘一颗吧!

李白:嘘!我来摘,我来摘!小朋友,说话声小点儿!天上的神仙正从咱们寺庙顶上路过呢!不能被他们听到哦!

《清明》《回乡偶书》《寻隐者不遇》等古诗叙事性较强,诵读时也可以让学生依据古诗蕴含的情节来表演。这种读读古诗,再演一演的教学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涵的体会,令学生过目不忘。

五、 快乐吟唱法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第3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蕙的风

汪静之

是哪里吹来

这蕙花的风——

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

伊满怀着幽怨。

伊底幽香潜出园外,

去招伊所爱的蝶儿。

雅洁的蝶儿,

薰在蕙风里:

他陶醉了:

想去寻着伊呢。

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

他只迷在伊底风里,

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

醺醺地翩翩地飞着。

(选自《蕙的风》)

这首抒情诗以“蕙”为描写对象,通读全诗,试分析“蕙”这一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解析:这是一首抒情诗,它所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对他的情人深深的思念却又不能相逢的惆怅的情感,该诗充分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给人以感官冲击力,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描绘更是平添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诗作运用象征的手法,明里是写花,暗里是写人,借写花而写人,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慕、忧伤和对封建势力的怨愤之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将人的感情融入到大自然中。首先表现在意象的自然化上。诗中的“蕙”是一种香草,作者用它来象征美丽的少女,抒写了“伊”与“蝶儿”的美好爱情。爱情在这里被表达得至真至纯,没有半点遮掩和扭捏。“伊”因为爱而放出“幽香”,“蝶儿”因为爱而闻香而至,二者的行为单纯而直接,是人类最纯净的爱情。

【阅读指导】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然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又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诗歌描绘的形象即意象,“意”是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中心,所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是指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诗歌描写意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意象进行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掌握和理解了诗中意象,鉴赏现代诗歌也就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分析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呢?

一、弄清不同形式的意象创造

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现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现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意象

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意象,有助于体味诗歌感情,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意象就是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作者从繁杂的生活现象概括出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然后细细咀嚼、寻找并最后判断作者所提供的形象背后所蕴涵的情思。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土地”“河流”“黎明”“歌唱”等意象都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在这里,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的祖国,这首诗饱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弄清意象之间的联系

弄清意象之间的联系,即弄清连接诗歌意象的纽带,从整体上来分析诗歌意象。诗歌的旨趣不是靠单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意象之间的“ 有意味”的整合。只有弄清意象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来分析诗歌意象,才能弄清诗人情感的流向。解读现代诗歌,必须注重意象的整体性,因为就同一首诗而言,单个的意象均是整首诗意象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如,余光中的名作《乡愁》。乡愁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抽象情愫,诗人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各具特色而又内涵丰富的新鲜意象使之具象化,诗人情感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总之,意象解读是我们通向现代诗歌审美旨趣的“入场券” ,鉴赏时只有分析好诗歌意象,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意境、主旨及诗人的情感。

【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艾 青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绿的草原,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田野是多么新鲜!

看,

微黄的灯光,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看!

1932年1月25日,由巴黎到马赛的路上

(选自《艾青精选集》)

1.从意象的角度解读该诗歌的前两句。

答:

2.分析“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这句诗中的意象。

答: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第4篇

一、“平行”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循循善诱

两条直线平行,即在同一平面内共同延伸。“平行”的教学模式,就是“平行”学生的思想,尊重他们的主体体验。学生的体验是最真的,要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也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得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一)殊途同归

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殊途同归。例如,在一次关于清明节的习作中,一位学生叙述全家人上山扫墓祭祖,自己在途中看到了很多美不胜收的景色,几个孩童聚在一起玩闹很开心。我们知道,清明节是要对逝去的先辈进行缅怀,心情应该是沉重、悲伤的。然而,学生的体验也是真的。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清明节比往常热闹,家人亲戚都在一起,就连扫墓祭祖对他们来说也是新奇的。所以他们感受到的是快乐,并不是说孩子没有感情,而是应该考虑从他们的角度出发,他们所感受的与大人不同,或者说他们还没有大人那样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允许他们有这样的主体体验,然后再引导他对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感受,而不是全盘否定他的“奇思妙想”,直接告诉他这样写是不行的。这样,孩子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才会更愿意把他们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我们也才能感受到他们的“真”。 “平行”式教学理念才能得以体现。

(二)探奥索隐

?Z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感悟和探奥索隐。 例如,教学《春夜喜雨》这首古诗,教师运用“平行”教学原理引导学生探究:律诗的艺术形式、诗歌语言艺术及优美意境、创新情境及拓展运用等方面的内容。体会一代诗圣杜甫的诗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意味深长、语言千锤百炼的艺术风格。《春夜喜雨》表面上看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实际上却平中见奇、以小见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力透纸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字能否改为“洒”或“落”?“润”和“细”有什么妙不可言的表达效果?杜甫的《春夜观雨》只是他百感交集心理历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与之密不可分的如“祈雨”“赞雨”的情境,也是引导学生探索的内容;此外,同是写春雨古诗的情境、思想、艺术手法又是如何表现的,也可以让学生去探讨,催生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养成自主赏析诗歌的能力,进而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相交”的教学模式――投其所好,把握机会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走近他们,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这就好比是两条直线相交。要投其所好,找出与他们的交点。这就是“相交”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相交”式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输送提升思维培养能力的维生素,充分徜徉于语文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之中。

(一)借题发挥

语文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暴露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应该展示教师的借题发挥,同步训练拓展到自主阅读,达成信息反馈。例如,教学《将心比心》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升华情感:文中的阿姨与母亲的行为,让我们想起了一句什么名言?学生回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师追问: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肯定也有过这种将心比心的举动的,动脑筋想一想,谁来说一说?还可以采用移情体会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思考:要是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如果对那位护士进行责怪,甚至辱骂,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在相互交流中,再反复阅读文中的人物对话,以加深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语言的本身。如语言中“人称”的指代要明白,层次要分清,交代要清楚等。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提供一些情景进行迁移训练。如公共汽车上一位红领巾让座,一位老人在种树,让学生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的语言描写,写几句人物的个性对话。

(二)星月交辉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

一、全面拓展教学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比如:《小动物过冬》、《变色龙》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访环保专家方博士》讲的是环境的保护;《三顾茅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负荆请罪》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的多样性、多元性,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资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再如《烟台的海》一课,课文描述的是烟台的海一年四季不同景观,其实,烟台的海远不止书中描绘的一种情景,教师备课时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增强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

教师还可以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例如,学完《所见》一课后,引导学生从网上查找几首描写儿童的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二、全面优化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正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烟台的海》一课,作者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冬天海的样子及海浪惊涛拍岸的响声,“海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海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像,让学生感受海浪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圆心进行。只有认真研究并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才能达到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小学语文第九册《推敲》第二三节,课文主要写贾岛去拜访一个朋友,但没有见到,夜晚美好的情景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于是他作诗相赠。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这两节,然后根据图画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然后再用多媒体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而语感训练的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就可以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生生的人或事,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天际。”对于这段话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凭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很难有广阔辽原之感。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草原的辽阔、深远,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4.诱发美感,渗透美育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文章,如《草原》、《九寨沟》、《黄山奇松》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教者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的壮观,九寨沟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自主建构学习方式

1.借助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有位老师在《拉萨的天空》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在计算机上为这课的9个生字建立了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钮,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一点按钮,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比如,当学生按“茫”字趣味识字的按钮时,画面上就出现了“茫茫的草原”、“茫茫的雪地”、“茫茫的云海”等画面,学生借助画面就可以理解“茫”,“茫”就是广大而无边际的意思。让学生利用资料库进行识字的过程,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心智的发展。

2.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