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中,各种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经济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个因素的影响,各种经济危机不断的涌现而出。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流向、产业流向、投资方式等将会如何变化是当前人们探究的重点,更是当前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所在。其在发展中是利用当前科学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法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综合的处理,提高我国的外汇储备资源真正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投资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措施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
1.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本文由收集整理
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企业和公司迅速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使得当前各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新的发展局势。
1.1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和主体持续增长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报告—《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采掘业与发展》指出,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连续第三年呈现增长趋势,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这一数字接近2000年创造的1411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总量持续增长,投资主体也不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1.2以发达国家为主流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继续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增长,当前世界各种发展数据和发展形势飞速应用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关键,更是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发展的良好契约和机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其中当前发达国家企业增长在过去各个时代中都要快,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发展模式和管理控制措施的不断应用是当前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1.3发展中经济体和经济转型体发展为国际直接投资来源地
《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相关数据报告表明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企业越来越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为母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另外,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促进了大规模的南-南直接投资流量,从而促进了南南国家在投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4全球当地化
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跨国公司为提高全球竞争力,纷纷对外投资。而进入21 世纪,当地化和全球化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 。跨国资本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而且还要认识东道国的具体特征 ,要考虑当地的供给能力、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政府规章制度等。跨国资本在当地化和全球化之间不断地寻求平衡。
2. 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概述
2.1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就
我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30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也蓬勃开展起来,成为主动参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有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新闻会上指出,截至2007年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累计达920.5亿美元。如今,我国繁荣的经济和庞大的外汇储备使得来自我国的资本正成为全球市场上的重要投资者,此前,我国资本已经进入了多个世界级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在多元化投资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收购了摩根士丹利、黑石集团等金融巨头的部分股权。
2.2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仍是我国参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将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更为深远的促进作用。从根本上说,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决定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论对此做出了科学的解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可能很大。除此之外,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稳定低水平。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问题上,我国仍然存在着体制上和资金上的障碍。
2.3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直接投资策略
政府的政策支持。这是一个资本高速流动、跨国公司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在政策上对跨国企业的支持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
企业的开拓进取。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一系列的策略选择问题,如投资国别的选择、投资所有权
形式的选择等。许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策略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 对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展望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十年,2008-2010这三年更是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意义。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呈现以下趋势:
3.1行业选择上将突出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
首先,今后将加大对发达国家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既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对先进技术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最有效途径。其次,对外投资于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扩大出口贸易量。
3.2地区分布日益多极化
发达国家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经济的普遍转好、市场潜力巨大、优惠的政策以及为我国企业相对优势的发挥提供了便利条件等因素,而被我国企业所看好。
3.3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随着更多的企业走出国门,企业对投资方式的选择将更加灵活多样。除了继续采取并购方式,缩短进入进程,尽快得到技术和市场。在投资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大型企业时,我们更可能会尝试以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充分享用战略联盟形式带来的好处。
一
关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诸多分析框架,对于两者之间的双向作用究竟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促进这一问题,一直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芒德尔(RobertA.Mundell)提出了著名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芒德尔从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两国家、两要素和两产品的分析框架出发,假定:(1)X国是资本要素丰富的国家,Y国是劳动力要素丰富的国家;(2)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以各自的比较优势生产相应的产品,X国将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a,Y国将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b;(3)X、Y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函数。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X国将出口a产品,从Y国进口b产品;Y国则出口b产品,并从X国进口a产品。在实现了贸易平衡的状态下,X、Y两国的资本和劳动力的要素报酬率是相等的,因此不存在资本跨国流动的必要。然而,当两国之间存在着关税壁垒、产业壁垒等可阻止自由贸易的障碍时,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定Y国现在对来自于X国的进口商品a征收高关税,这势必提高X国的a商品在Y国的价格,并刺激Y国a商品生产部门生产规模的扩大,伴随而来的必然是生产a商品所需的、原来在Y国就相对稀缺的资本要素的国内需求量的扩大,进而推动Y国的资本要素价格的上升,并提高Y国的资本要素报酬率。在Y国资本要素高利润回报的吸引下,X国的资本势必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等方式流入Y国,从而进一步扩大了Y国a商品的生产规模。整体上资本要素的流动并没有增加a商品的总产量,只不过是以Y国国内产量的增加,替代了X国出口量的减少。在Y国对a商品的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Y国从X国进口的a商品的数量势必下降,亦即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最终取代了国际贸易。由此,芒德尔得出的结论是,在存在国际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如果直接投资厂商始终按特定方式实施跨国直接投资,那么这种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在相对最佳的效率或最低的生产要素转换成本基础上,实现对商品贸易的完全替代。
首先对芒德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提出挑战的是日本一桥大学的小岛清(K.Koyimo)教授。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小岛清发表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大量论著,他强调了国际分工原则的重要作用,认为国际分工既能解释国际贸易,也能解释国际直接投资,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可以统一在国际分工原则的基础上。与芒德尔不同,小岛清把传统模型中劳动和资本要素用劳动和经营资源来替代,因此国际直接投资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经营管理和人力资本的总体转移。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的经验,小岛清认为,投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进行,相应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技术就越容易为东道国所吸收和普及,进而就可以把东道国潜在的比较优势挖掘出来;同时投资国可以集中精力创造和开发出新的技术和比较优势,从而使两国间的比较成本差距扩大,为更大规模的贸易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而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促进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国际直接投资也可以创造和扩大对外贸易。
由于统计数据不全及统计方法的缺陷,芒德尔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及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战后的资本流动,尤其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并没有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实证资料显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双快速发展。李普西和韦斯(LipseyandWeiss)依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统计数据,研究了美国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所设立的子公司的生产和出口行为。他们选取了一系列样本商品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这些子公司的相应产品的年产量,与美国同年向这些发展中国家出口的类似商品的出口总量呈显著正相关;进一步研究还发现,这种正相关广泛存在于美国近60%的产业部门中。也就是说,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同行业的国际贸易更多地显示的是正面的积极影响。胡弗鲍尔(Hufbauer)等人重点研究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情况,他们将美国1980、1985和199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与出口总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总量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一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
然而,统计分析并不等于理论分析,要真正弄清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是替代还是促进作用,显然必须在理论上澄清“促进”与“替代”的含义。笔者认为,所谓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是指由于国际贸易的进行,带来本产品及相关产品、产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而原来的国际贸易并不减少;所谓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作用,是指原来进行国际贸易的产品引起国际直接投资的进行,而原产品的国际贸易不再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应该与原国际贸易额正相关。反之,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是指由于国际直接投资的进行,产生了新的国际贸易,而原国际直接投资并不减少;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替代作用,是指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导致了该产品国际贸易的产生,而原国际直接投资不再进行。在廓清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剖析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为此,必须从微观分析入手,通过建立恰当的代数模型而加以验证。
二
探讨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双向作用机制,就逻辑而言,适合于进行微观分析。因为这两者本身是同一企业面对不同外在环境而进行的两种选择,两者统一的基础在于企业的理性决策。因此,决策分析构成了本文模型的中心环节。
(一)模型的建立
1.模型Ⅰ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的微观分析,即是考察一个企业在扩大海外市场时,面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两种选择,作何取舍的问题。设a、b两国组成一个生产—消费体系,a为本国,b为外国。为简化分析,进一步假设:(1)只有一种产品,且只在一国生产、在两国平均消费,无论在哪国生产,其生产总量Q不变;(2)Q的生产函数是劳动量L的一元线性函数,即:Q=AL,其中A为劳动效率,两国的劳动效率相同;(3)成本函数P为劳动力价格S乘以劳动量L,即:P=SL,若在b国生产,则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净成本F。
对于模型Ⅰ,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第一,Q在a国生产,出口至b国。此时,该产品的生产总量为:Q=AL;其价格为:P[,1]=S[,a]L;对外贸易量则为:X=0.5Q,由a国出口至b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C[,1]=P[,1]/Q=S[,a]/A(1)
第二,Q在b国生产,出现直接投资。此时,该产品的生产总量为:Q=AL;其价格为:P[,2]=S[,b]L+F;对外贸易量则为:X=0.5Q,由b国出口至a国;生产该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C[,2]=P[,2]/Q=S[,b]/A+F/(AL)(2)
比较(1)式与(2)式,若C[,1]>C[,2],则出现直接投资。即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S[,a]/A-[S[,b]/A+F/(AL)]>0;整理得:L(S[,a]-S[,b])-F>0。将L=Q/A=2X/A代入,则得出对外直接投资条件:
X(S[,a]-S[,b])A-F>0(3)
(3)式表明,贸易数量越大,工资差额越大,劳动效率越低,对外投资净成本越小,则越有可能出现国际直接投资。在后三个条件不变情况下,国际贸易额越大,越有可能出现国际直接投资。进一步地分析,假设直接投资条件满足,Q在b国生产,则国际直接投资额为:
P=S[,b]L+F=2XS[,b]/A+F(4)
(4)式中,国际贸易额X出现在直接投资额P表达式的分子上,这说明国际贸易与随后出现的国际直接投资成正比,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形成原因。但在进行直接投资后,原来由a国到b国的出口消失,被a国对b国的直接投资所代替,这表明国际贸易对国际直接投资具有替代作用。此时,由于假设(1)的存在,发生b国对a国的出口0.5Q,但若放宽这一假设,这一贸易量不一定出现。
2.模型Ⅱ
假设:(1)某一最终产品G的生产需投入中间产品M、劳动力Lg、总部服务Ng和运输费用Tg;(2)中间产品M的生产需投入劳动力Lm、总部服务Nm和运输费用Tm;(3)共有a、b、c三国,企业总部设在a国;(4)最终产品的世界总需求为G,产品在三国均分。
在初始阶段t[,o]时,设M、G只在a国生产,此时仅有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量为:由a国至b国以及至c国的各1/3G。因没有直接投资,故不需总部服务,所以:Nga=Nma=0
在t[,1]时,设有直接投资,且a、b、c三国生产M的成本函数如(5)(6)(7)式所示:
Pma=Nma+SaLma+Tma(5)
Pmb=Nma+SbLmb+Tmb(6)
Pmc=Nma+ScLmc+Tmc(7)
不失一般性,设Pmb<Pma,Pmb<Pmc,则M在b国生产。另外,a、b、c三国生产G的成本函数分别如(8)(9)(10)式所示:
Pga=Nga+Pmb+SaLga+Tga(8)
Pgb=Nga+Pmb+SbLgb+Tgb(9)
Pgc=Nga+Pmb+ScLgc+Tgc(10)
不失一般性,设Pgc<Pga,Pgc<Pgb,则G在c国生产。这样,G的生产函数为:
Pgc=Nga+(Nma+NbLmb+Tmb)+ScLgc+Tgc(11)
此时国际贸易量分别有:Nma(由a国出口至b国);Nga(由a国出口至c国);Mb(由b国出口至c国);1/3G(由c国出口至a国);1/3G(由c国出口至b国)。与t[,0]时比较,创造的国际贸易ΔX有:
ΔX=Nma+Mb+Nga=Na+Mb(12)
即包括总部服务出口和中间产品出口。这表明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具有促进作用。
由直接投资所建立的子公司又会直接带动a国资本品、中间产品、服务的出口,带动相配套产业新的贸易与投资,实现生产的垂直一体化与水平一体化,把b、c两国的生产纳入国际生产与营销体系,改变b、c两国的生产结构,扩大b、c两国的对外贸易,并通过与b、c两国其他企业的非股权联系(如分包等)发挥溢出效应,提高b、c两国其他企业的对外贸易,提高a国与b、c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模型验证设想
关于模型的进一步验证,可有下列方法:
1.根据模型Ⅰ,对其他方面相似的国家来说,具有较大出口额X的国家,应有较大国际直接投资接受额P。即应有:Ri∝Pi,i为其他方面相似的各国家。
2.根据模型Ⅰ,在其他方面相似的国家之间,生产成本取决于工资率S,而较小S的国家应有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接受额P。即Si负相关于Pi,i为其他方面相似的各国家。
3.根据模型Ⅰ,较小的直接投资净成本F,将导致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额P,而在各方面越相似的国家之间,具有越小的F。即越相似的国家之间,国际直接投资额越大。
4.根据模型Ⅰ,较小的劳动生产率A,将导致较大的国际直接投资额P。即在劳动生产率越小的产品上,越有可能出现国际直接投资。
5.企业研发费用R可看作总部服务出口N的指标,由于企业研发费用R与产品的复杂程度有关,亦可用作衡量中间产品量M的指标。根据模型Ⅱ,较大的总部服务与较大的中间产品应产生较大的贸易量X。应有:Ri∝Xi,i则为世界各时期。
以上推论,经初步定性验证,符合得较好。
三
从以上两个模型中可以看出,不能笼统地说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是促进还是替代关系。国际直接投资对原产品的国际贸易是替代关系,国际直接投资又对新的国际贸易(中间产品、总部服务等贸易)形成促进关系,这就是双方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因此,正如许多实证研究所显示,两者双双表现为正相关的高增长;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机制,贸易结构(包括进出口结构与进口、出口的内部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两个模型中的企业在现实中的对应者显然是跨国公司。这表明在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使得世界经济联系更趋紧密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处于中心地位。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国际生产、营销网络,使之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生产与贸易的核心。跨国公司垂直与水平一体化日益将全球生产与贸易推向新的高度,通过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两种方式,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增强,推动着地区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跨国公司理论将为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构造一个可行的微观进路。
从世界范围看,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的发展及其全球一体化生产营销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增加了国际间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流动,突出表现在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由贸易发展带来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打破了这些国家在投资、技术、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瓶颈”,从而使这些国家优势产品大规模生产与出口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国际生产是联系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的纽带,即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大必然带来国际生产的发展,而国际生产的发展又必然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因此,随着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的发展,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将更紧密地结合在一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投资理论 比较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走出去”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现在中国已是国际投资市场中的重要角色。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正因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在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基础上,联系中国的实际情况,来构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一)国际产业级差与产业梯度转移
当前,在知识经济的大潮席卷全球背景下,发达国家正处于由一般技术密集型向高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而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工业部门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其他一些更为落后的国家,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很小,社会仍处于传统经济阶段。
一个由发达国家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到半工业化国家最后到落后国家的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形成,国际产业转移作为国家间经济联系的主要纽带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对外直接投资是新战略
国外主流对外投资理论大都是以跨国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出发点的。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优势为前提的。但是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半工业化国家而言,这些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照搬只怕永远也无法摆脱目前的地位。因此,我们必须立足我国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主动获取现国外先进技术并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我国应该按照以下两个目标,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1、产业提升目标论
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科技术含量大、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从资金利用方面来说,只有扩大技术和市场开发深度,才能有效利用外汇资源,才能改正国内产业结构不平衡问题。我们应加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并带动本币资金和其它要素的投入。
2、有限优势利用论
国家产业结构优化有两个方面:第一,开辟新兴产业;第二,改造或淘汰落后产业。
我国要大力发展对贫穷落后国家的投资。而且要立足于我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并为国内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留出资源,扶持我们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
二、我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意义
(一)对国际收支的意义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使本国的出口贸易增加,对本国国际收支产成有利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对收支的波动进行调节。因此,进一步鼓励国内企业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减轻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缓解我国经常性项目账户中的逆差,从而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二)促进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很大,当前形势下外国资本华独资经营增加,我们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方式难以实行。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技术向本国内转移,纷纷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将技术带回国内进行消化吸收。我国的一些企业例如华为、联想到海外市场投资并不是为了获得产品上的优势,而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研发水平,学习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将这些技术带回了国内,达到了与时俱进的目的。因此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了就业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具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一方面因对外直接投资而使本国企业的部分国内生产活动停止,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建立海外公司而带来了额外的就业机会。但是鉴于中国目前的人才结构,很多高科技人才流入国外的现状下,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对于防止人才外流和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四)对外直接投资加强南北合作,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建立跨国公司 ,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使得中国在国际活动中的作用加强。这对于加强南北合作 ,提高我国的国际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五)对外直接投资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企业跨国投资就必须改革不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 ,与国际相接轨 ,这给国内企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于国人很多管理方面的经验,对于促进国内企业中的改革,建设并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
(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取得国内短缺资源。
我国尽管地大物博 ,但石油,铁矿是我国急需却短缺的资源 ,我国大力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在被投资国获取原材料来源,对于解决目前资源不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七)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的优化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趋向稳定,第三产业迅速上升是当今全球的共同趋势,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缩小国内相对劣势的产业的规模,给国内新兴产业让出资源,使我国的产业结构更为完善。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建立一个完善的对外投资理论体系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将国外现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不因循守旧也不盲目创新。中国扩大对外投资具有很大的意义,一些国内的优秀企业走出国门到海外投资,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鼓励这些企业的对外投资。政府也应该要尽快建立和健全对外投资制度保障,放宽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完善对外投资部门的管理,同时还要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资金上对其提供支持,让有条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让没有条件的企业安心在国内发展。这对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高就业,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谭介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J].世界经济研究,1998;6
[2]杨建清.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及战略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1;4
[3]毛蕴诗.跨国公司战略竞争与国际直接投资[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中国 东盟 直接投资 现状 战略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42-01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全面展开,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绝对水平逐步提高。国家商务部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年平均增速达60%以上。从表1,中国企业在东盟各国直接投资的存量总额上看,到2010年年末,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为1435021万美元;从流量看,表2,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额440464万美元。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
1.资源、能源导向。2.市场导向。3.技术和管理经验导向。4.外汇储备丰裕,人民币升值等其他原因。
三、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有利因素
1.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比较邻近,各方面的状况也相似。2.东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3.中国与东盟全面经贸合作活动的开展。
(二)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2.东盟国家内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因素。3.政治制约因素。4.南中国海等领土问题纠纷的影响。
四、促进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战略对策
(一)投资产业选择策略
农业方面,泰国、缅甸、越南盛产大米。椰子、亚麻、棕榈油、天然橡胶等资源丰沛。东盟国家大都处于热带,大米多出口。可见,东盟农业资源丰富,对东盟第一产业的投资一直是中国企业对东盟投资的重要领域,因此应继续加强对东盟第一产业的直接投资。
(二)投资方式选择策略
目前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企业中,八成以上采用的是合资方式,采用独资方式的企业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东盟国家对外资控股额有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选择合资方式经营有利于中国企业吸收和利用东道国企业的优势,学习借鉴有用的技术和经验,弥补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不足,对降低经营风险也有帮助。而对于在国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大型跨国企业来说,选择独资经营方式则更为有利。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4-0081-02
一、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太小。规模偏小使企业丢失市场机会,难以抵御市场风险,融资困难。
2.不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品,服务业、技术密集型少有涉足。
3.不合理的对外直接投资区域结构,发展中国家投资项目仍然过少,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和开发发展中国家市场。
4.过于单一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5.对外直接投资体制有待完善。
6.企业自身经营问题。
首先,企业品牌意识不足,缺乏品牌,贴牌经营较多,产品利润低。
其次,科技,人才投入不够。企业倾向于经营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没有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
再次,企业缺乏对国外文化、语言、法律、国际业务的认识和了解,在国际商务争端中处于被动局面。
最后,部分企业盲目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内现有相当部分企业盲目跟风,盲目响应号召,在不适合或不具备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下参与对外直接投资。
二、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分析
1.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劣势
(1)优势
①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有利于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a)中国当前的对外开放,从靠贸易量的提高、进出口促进GDP,转向参与国际分工,通过国际市场配置经济资源。
(b)政治环境相对稳定,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国门。
(c)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间产业转移,对外直接投资适应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求。
②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a)我国大型企业的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30年,国内一批大型公司凸显,多年的的生存发展,这些企业具有了相对雄厚的技术资金实力,不断吸收高水平管理人才和高科技人才,先进理念;另一方面,中国大型企业踊跃进入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寻求更广泛的市场或资源进行投资。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大型企业已具备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所阐述的所有权和区位优势。
(b)中国中小型企业的优势。
中国大量中小型企业从事于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掌握和积累了一系列生产技术和方法,可凭借低成本优势实行产品低价营销策略。
(2)劣势
①跨国经营经验不足。
中国企业步入国际市场较晚,部分企业不具备进行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素质,国际业务经验不足,造成盲目对外投资。
②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技术水平,产业层次低。
多数中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盈利能力有限,国际竞争力弱。
③人才,资金,市场信息资源缺乏
中国企业缺乏熟悉国际经营的专业人才;长期低效低盈利运行,造成企业财力不够,中国金融体系有待完善,不能为企业融资提供充分资金支持;信息资源服务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企业国际市场信息缺乏。
④企业内部体制缺陷。
⑤国内管理审批环节多,时间长;缺乏专门的管理调控机构。
2.中国企业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1)区位选择
①以发达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区位选择。
发达国家投资环境好,政治稳定,有成熟市场秩序,文化包容性强,法律体系完善,较少受非经济因素干扰,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需求大,适宜于中国企业进行直接投资。
②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主要目标市场的区位选择。
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不如发达国家激烈,有更多的优惠措施,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在产品的技术质量等方面要求较低。
中国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如果目的在于获取廉价生产资源,扩张市场,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作为首选。
相对于发达国家,
(2)行业选择
①以拥有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为主的行业选择。
中国企业的产业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进行小规模生产的制造业上,生产技术成熟,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小的国家,这些企业最适合进行投资。
②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行业选择。
中国企业通过对国外先进产业进行投资,可以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今后的国际竞争奠定基础。
(3)投资主体选择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须考虑到经营规模和投资主体产权结构及产权制度。
①以寻取技术、经验、资金为目的应由能够进行大规模择投资的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更多采用合资的方式投资于发达国家。
②以寻取资源劳动为目的应该由能够承担投资规模较大的大型国有企业,选择独资方式到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进行投资。
③以边缘产业转移为目的的则应该由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投资。
3.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①制定有效的投资战略,正确定位投资行业和投资区位,防止盲目投资。
中国企业应该根据市场现实环境和企业自身实力和发展需求决定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和区位。
②培育核心技术,加强人才建设。
中国企业应加大对科技研发的力度,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③实行品牌战略,创立全球品牌。
中国企业在对外进行直接投资须强化品牌意识,通过品牌参与竞争,在国际市场中取得成功。
④加强企业改革,优化企业体制。
[1]薛求知,刘子馨.《国际商务管理》[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姜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和策略研究》[J].对外经贸,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