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言;表达;思维;创新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面对学生口语表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应从激发学生表达兴趣入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使不敢说的人敢说;不愿说的人想说;不会说的人能说;说不好的人会说。引导他们在自身基础上逐步向着规范、准确、有条理和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等较高层次迈进,从“言之有物”到“言之有序”逐渐提高为“言之有情”、“言之有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敢说

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猜测、迎合、被动与接受。在这种严肃、拘谨、压抑的氛围中,学生怎会敞开心扉、放飞思维、积极表达呢?因此,创设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敢于表达的保证与前提。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常常会有鲜活的表达出现。例如在上《金色的草地》一课时,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熟读课文后就跃跃欲试要解决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同时又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体会到,作者太喜欢蒲公英了,蒲公英的样子深深映在了作者脑海里,它就跟着作者一起睡觉、一起起床了。虽然孩子的理解与教材的主旨不同,但孩子感受到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充满了童趣,表达甚为鲜活。

二、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想说

如何有效的利用外部条件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呢?我是这样做的。

1.巧设教学,引学生产生好奇。

好奇是兴趣的开始。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变化我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课文我会从课题入手,如《奇怪的大石头》一课,围绕课题,我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这个大石头为什么奇怪呢?它到底奇怪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是自己产生的问题,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深入课文,寻找答案,乐于表达:有的课文我会从插图入手,如《陶罐与铁罐》,一开课,我就让学生看插图,让他们分辨谁是陶罐?谁是铁罐?并说出理由,学生兴趣大发,纷纷踊跃发表意见,有从外形上判断的,有从光泽上判断的,甚至有同学迫不及待的深入课文,根据内容从两个罐子的表情上判断。一时间,教室里小手如林,有谁不愿意表达呢?还有的课文从活动入手。如:《花钟》一课,我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让他们自己动手做花钟,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做?在兴趣盎然中,孩子们完成了花钟的设计与制作,在陈述理由这个环节,由于读懂了课文,自己又动了脑,同学们以课文为依据,愿意表达了,表达时充满了自信。除此以外,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采用各种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学习材料。如上《从现在开始》一课,我制作了文中各种小动物的头饰。上《恐龙灭绝》,我制作了生动形象的课件。

2.创设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具有感受性强的特点,外部情境、氛围的感染力对于他们来说作用是巨大的。为此,利用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配乐朗读。如《纸船与风筝》一课,根据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分别配上悲伤和快乐的两段音乐,有了音乐的渲染,再加上入情的朗读,学生很容易的就进入到了课文的情境中,感受到了松鼠与小熊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了表达的欲望。二是分角色表演。如《从现在开始》一课,我让学生戴上动物头饰来表演文中选举万兽之王的场面,学生很感兴趣,真的把自己当成了小动物,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表达,出现了许多鲜活的发言三是课件渲染。如《恐龙的灭绝》一课,我制作了恐龙时代的课件,将学生带进了恐龙的世界里,看到种类繁多、如此庞大的恐龙,学生很难不产生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这一关系课文主旨的问题,深入课文后,对恐龙的灭绝原因大家七嘴八舌,抢着表达自己的意见。

3.深入内心,让学生产生共鸣。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能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那根弦,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内心感受,触动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有了情感的驱动,加上自己内心已有的体验,就一定会有真情在心中涌动,会有千言万语想与人交流。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内心感受成为了我备课时的重点。实验教材五册六单元是围绕着爱的主题组成的一个单元,学习完这一单元后,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爱,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本子,挂在教室里,并告诉同学,如果你感觉到了身边的爱,请你及时把它记在这个小本子上,让这个本子成为我们爱的见证。不过几天功夫,小本子已记了一大半了。于是我上了一节“ww,我想告诉你……”的说话课。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情感的机会。在开课那段感人肺腑的导入语后,同学们仿佛都进入了角色,都大胆的开始了爱的讲述。有学生谈到每天放学后爷爷总是准时的来到校门口接他,谈着谈着哽咽了;有学生谈起了从小抚养她的奶奶,谈到了奶奶送她去看病,陪着她一起哭的情景,谈着谈着竟泣不成声;还有的同学谈到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妈妈每天给他打好洗脚水等。全班同学都被这种情绪所感染,眼眶红了,尽管课堂上不是积极热闹的状态,但是我却感觉到学生的心中是沸腾的,他们安静的举着自己的小手,但他们内心并不平静!你能说,这样的表达不是高质量的表达吗?从学生内心体验出发的表达首先感动了自己,既而又感动了别人,这样的表达是训练的最高层次。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6―0095―01

朗读是一种欣赏,是一种感悟――这是电视连续剧《少年花季》中一位老师对学生说的话。它道出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基本要求。本学年,笔者对低年级朗读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朗读的要求要明确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学好语言的前提。低年级学生对“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要求的认识非常模糊,对此,笔者将朗读的要求分为几层。第一层:不加字,不落字,能把课文读下来。第二层:能流畅、准确地朗读。第三层:带着感情朗读。第四层:能读明白课文表达的意思。并把这四层要求写在彩色的卡纸上,按上楼梯的形式张贴在黑板上。学生每天读课文时,可以结合朗读要求逐层提升。在巡回指导中,用“你到了第几层”的问题,了解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对个别课文,也可以制定不同的要求。如《画风》《最大的“书”》,整篇课文以对话贯穿始终,课文的理解就是对人物对话的把握,对此,笔者把要求学生“读好人物对话”、“读准关键词语”的条卡张贴在黑板上,学生读课文时,目标明确、内容把握到位。

二、朗读要创设情境

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针对课文表现力的不同,笔者把朗读情境的设计分为三个方面。

1. 唤起经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如,在教学《我为你骄傲》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体会作者心理变化的情绪,笔者不仅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理解人物感情,而且引导学生深化自身不同心理变化期的情感体验:“你感到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假若你是这个小男孩,你该怎么做?”拉近文本与学生情感的距离。学生的体验被唤起,读文更动情。

2. 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如,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课时,可设计问题“爱迪生是怎样救妈妈的?快到课文里找一找”,激发学生探究读文的兴趣。

3. 再现场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文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把学生带入亿万年前的远古时代。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表现的欲望被唤起,读文时声情并茂,对文意的理解也到位。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对文中的关键句段领读、范读,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朗读要抓关键词句

积累语言是学习语文最基础、重要的要求,语言的储备需要“读”来实现。教材中选用的文章大多文质兼美,为朗读教学构建了良好的平台。如,学习《数星星的孩子》一文时,笔者告诉学生:读哪些词语时语气要重,哪些该缓慢。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知道了哪些词句表现了张衡做事耐心、认真,不同的语气所表达的情感强弱也有所不同。

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对文意的表达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品读。久而久之,课文中的字词句段篇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其大脑,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

四、朗读要注重语感

学生通过朗读,能够习得语感,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了解,这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我国的语言文字具有音高、音低、音长、音短的变化特点,又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感,通过朗读,能传情达意,体会到语言文字意境的高妙。“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如,《画风》中,赵小艺的一句“我能!”怎样才能读出自信;《数星星的孩子》中奶奶的“傻孩子……”怎样才能读出奶奶的慈爱,只有反复体味、练习、比较,每个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情味才会与学生的理解搭上桥,他们通过朗读才能闻得到花香,听得见鸟鸣。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灵活运用;多媒体;培养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迅速普及,现代化课程建设已经迈向了一个全面开放的崭新领域。教师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达到了声、图、文并茂的情景教学效果;通过对时间、空间的多维创新,使抽象深奥的问题直观形象化。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这样不仅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灵活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1 导入激趣。朱熹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在学习新课时,有时枯燥的讲解,或者是煽情的演说,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无法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了。而多媒体声像兼备,能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可以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因素,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深厚的兴趣,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如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恐龙的灭绝》这一课中,导入新课时,就出示背景图,让学生处于特定的情景,使记忆中已有的相关知识被唤醒,从而产生亲切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随后制作出穿越时空的震撼效果,强烈地激起学生探究热情,再剪辑好莱坞大片《恐龙世纪》片断,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真切感受恐龙时代的生存环境,恐龙的外貌以及生活习性,有个形象的,直观的,整体的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为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提供前提。又如学习《元日》这首诗时,我先播放一段新年喜庆的音乐,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过新年的情景,而且对爆竹的传统功能——增加节日热闹的气氛自然也就理解了。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都急切地想知道有关于这首诗的内容,那么也就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课。

1.2 创设情境。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低,知识面窄,空间概念差,再加上缺乏生活经验,一旦碰到陌生的情境,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比较容易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声音、图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并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局限,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枯燥为生动,引起学生注意,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状态。如在学习《西湖》一课时,学生对西湖各景点的地理位置,如文中提到的孤山、小瀛洲等在哪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西湖美景呢?在教学本文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首先出示了一张概略图,在图上标明西湖各个景点的位置,这样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并将远眺西湖、近赏西湖以及月光下的西湖美景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同学们看到这么迷人的景色,眼中都闪烁出兴奋的光芒,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加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西湖的清奇秀丽以及“人间仙境”的含义,自然课堂效率就提高了。

2.灵活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灵活运用多媒体,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障碍。利用了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会启开学生思维阀门,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中的“张望”一词,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我运用多媒体出示这句话,并质疑“张望”这词有没有问题?安静是个盲童,她怎么会张望?你觉得安静望到了什么?这时,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会描绘出许多情景:七彩的阳光、五彩斑斓的蝴蝶、郁郁葱葱的树木、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自由自在飞翔的小鸟……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的画面,她张望到的美丽的弧线及那条曲线又会是什么?学生的思维会被又一次激活,出示更美的生活画面,学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下,种种不同的画面展示在屏幕上,这样清晰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懂得“张望”的真正内涵,进而揭示文章的主题:对生活的热爱。又如,在讲《长城》一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边播放录象,边放录音,让学生思考“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这样,学生看到长城雄伟壮观的画面,听到豪迈赞叹的声音,就会情绪高涨,踊跃发言。长城的特点“长而壮观,高大坚固”就会脱口而出。而且,“长城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要回答这一问题,需要深入理解课文,而配以电教手段,使学生能很快获得“最佳”的答案。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起来。

3.灵活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到而表达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诗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恰当运用多媒体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然后把刚才观察到的情景画下来,学生们立刻画图、配色,最后还根据诗句的意思修改。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4.灵活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审美阅读中,作为审美对象的课文要引起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消除认知障碍,因此,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使学生目观其形、耳闻其声,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如教学《瀑布》一课,若单凭语言文字和课文插图,学生很难领会到瀑布声和形的雄伟壮丽,教学时,可利用计算机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捕捉、剪辑,制成计算机动画片,加上配乐诗朗诵。这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朗读,尽情欣赏雄伟壮丽的瀑布画面,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受了自然美的沐浴。产生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这里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又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教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想象出一幅幅美的画面。

恐龙的灭绝课文朗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说明文 个性 语文味

一、注重语言文字的品读,凸显学科本色

朱熹说:“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脉动,从而使他们领略到文字本身的魅力,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提升语感,享受到品读之乐趣。

(一)在品读中理解语言的“意味” “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法,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把“读”放在第一位。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心里,使学生“烂熟于胸”,他们才会悟得快、悟得多。如《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虽然语言朴素,却经得起细细品鉴。教师可让学生细细品读文中引用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通过“千”“万”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变化之大,通过“一夜”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变化之快。这样做,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20世纪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激发其强烈的自豪感。

(二)在赏读中体验语言的“趣味”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若只围绕该课的说明方法做文章,必然枯燥无味,情趣全无。叶圣陶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板起脸孔来说话,未尝不可以带一点风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去关注生动有趣的描写,细细赏读,这样定会使学生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奇异的琥珀》,文中对小苍蝇的描写与众不同:“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小苍蝇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作者笔下的小苍蝇可谓娇柔可爱,能让人读后产生怜爱。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平时对苍蝇的印象,再来读读这段文字,谈谈文中小苍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这一对比,很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笔下远古时代小苍蝇的可爱、有趣,进而对它的命运产生了隐隐的担忧。

(三)在演读中品尝语言的“美味”

说明文中打比方、拟人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而易于理解。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语句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去感受和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如《花钟》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花的时间不同,我们除了引领学生欣赏“左右”“陆续”等词的适切性之外,还可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花开了”这一意思的丰富表达形式,从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四)在细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味”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语言相当准确。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对比词语,从而使他们充分感受用词之艺术。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第三自然段中关于昔日景观的那段说明性文字,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具。作者采用对比手法,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表达得淋漓尽致:“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大与小对比,“热闹街市――山乡村野”是闹与静对比,“平湖秋月――蓬莱仙境”是实与虚对比,“民族建筑――西洋景观”是中外对比。这样的文字,只有静心品读,才能感受到其韵味。

(五)在比读中体会语言的“情味”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比赏读,细细揣摩、品味,既能丰富他们的语言,又能提高其鉴赏能力。《花钟》全文可用一个字概括:美。花儿美、花钟美、插图美、语言更美。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用不同形式描写了一天之内不同时间段、不同种类的鲜花开放时的美好姿态,表达丰富、有序、有趣,堪称语言典范,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读:

原文: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对比文:

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七点左右开了;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二、关注文本内容的表达,体会语言特色

“文本的准确解读――内容的合理确定――目标的具体设计”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充分关注作者的思路、遣词造句的方法,分析课文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从而制定教学目标,确定训练重点。

(一)品布局谋篇之中的“神味”

说明文布局谋篇很丰富:《恐龙的灭绝》是按总分总顺序写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结构来写;《电脑住宅》按照“大门外――门口――会客厅――厨房――卧室――浴室”的顺序把电脑住宅介绍得一清二楚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等关键句子,可以帮助学生较快理清文章脉络。如《秦兵马俑》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中心句(也是过渡句),学生就能较快理清课文是分两部分来写的。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品文体内容之中的“风味”

文体不同,写作方法也不同;文体相同,表达也会有侧重。通过品析不同文体或相同文体的不同文章,能使学生对说明文的表达特点、写作方法与文体特征的认识更加清晰。

说明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品遣词造句与布局谋局外,还要让学生多进行对比赏读。可以是同题材说明文的品读。像品读《百科全书》中的《鲸》与教材中的《鲸》,让学生在品中感受写法的多样性。也可以是对同题材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品读。如将《太阳》与《海上日出》进行品悟:《太阳》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的,而《海上日出》则是按时间顺序(即太阳升起的)来描述的,从而使学生在品析中初步建立了文体意识。另外,不同题材的说明文也可以进行品悟。

下面以《松鼠》例谈对比赏读。

1.横向对比

布封笔下的描述: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描述:

狭义的松鼠体形细长,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千克。毛色有灰色型和蓝灰色型。白天活动,清晨最为活跃,善于在树上攀爬和跳跃,行动敏捷……

布封的“松鼠”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叙述有很大不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表达形式的角度来对比赏读:布封笔下的“松鼠”面容“清秀”,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而《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描写的松鼠,只是介绍有关知识,全面、客观准确,不带任何感彩。

2.纵向对比

从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来看,《松鼠》一课还可以和《鲸》做比较,《鲸》侧重于介绍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松鼠》侧重于介绍外貌、性格和行动。《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松鼠》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来看,《鲸》语言精炼平实,而《松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表格。(见附表1)

(三)品遣词造句之中的“香味”

除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之外,还可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中有两组词: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程控电话、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

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读通相关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两组词都是四字,第一组动词加名词,是发现;第二组名词,是发明。这样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清楚表达的有序性,也使他们明白了20世纪有哪些发现和发明。在理解基础上朗读,并用书上的一句诗来赞美,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世界变化之大、变化之快、变化之多。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发现和发明,在交流基础上进行仿写。这样把课文的理解、诗的理解、生活积累三方面结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语言的精妙。

(四)品标点符号之中的“鲜味”

标点的巧妙应用可谓锦上添花,体会特殊标点的作用更是对作者情感的一种有效揣摩。教学中教师要有选择地指导学生去品味、思考,体会作者思维的缜密。如五年级《新型玻璃》一课,我引导学生关注“隐身人”一词双引号含义。“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通过朗读,学生知道了噪音像隐身人那样总是到处游荡,来无踪去无影,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了隐身人,既形象又有趣。因此,“隐身人”三个字要加上双引号。

三、关注言语能力的实践,提升语文素养

实现“语文味”最重要的途径,是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而阅读是吸收和表达相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吸收,也要重视表达;既要照顾认知,又要照顾实践,完成“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

(一)感悟中鉴赏――“耐人寻味”

说明文可从两方面进行语言鉴赏:一是用词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中“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赏析“一支”“漫长”“最终”这些词语,学生就能从中感悟到并不是所有恐龙的演变过程都十分漫长,从而激起了学生阅读期待与探索原由的欲望,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对准确、严密表达的关注。二是说明文的趣味性。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文是以诗歌的形式、假设的语言来介绍天然的指南针,教师应引导学生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趣味性,让静止的语言变得灵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探索自然奥秘、情智共生的乐园。

(二)迁移中提升――“饶有兴味”

说明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说明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说明文教学的迁移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补白。利用文本空白点,合理进行内容相关的填充补白。《月球之谜》第七自然段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它表示文中的列举并无穷尽,月球之谜还有很多,月球也因此更显得神秘。另外,省略号也使结尾具有了开放性,为师生提供了交流拓展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可用“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之类的语言提问,把资料交流和深入理解结合起来。资料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试着根据所交流的材料提出问题,以充分了解月球情况,进一步感受月球的神秘,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

改编。即根据文本内容进行人称改编或改变叙述方式的写话练习。如让学生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松鼠》,以精练平实的语言(要求摒弃原文中感彩浓厚的语言),从松鼠的大小、外形、活动、吃食、住处(选址、搭窝、居住)与生育等几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又如学习了《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介绍:以第一人称《我不是鱼》来介绍,以海洋馆解说词来介绍,以须鲸或齿鲸来自我介绍。而这要求学生从自己选择的角度出发,灵活转换人称,合理重组信息,准确运用语言。

迁移。说明文学习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更要注重迁移运用。如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中“治理黄河”一段,要求学生通过默读用“一是……二是……”来汇报学习情况,这既是对内容把握的检测,又是前一段(黄河变化的原因)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来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其语言质量。又如《新型的玻璃》的课后题:“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说明方法,模仿课文写作顺序,按“名称”“特点”和“用途”,介绍自己想发明的玻璃。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本,抓住这样的迁移练习,就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说明文教学中练出语文味。

制作。说明文教学单调,学生缺乏热情、兴趣不高,若能变换形式改编文本让学生学习,不单能帮助学生梳理内容、发展思维,还可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调动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把所学内容制作成名片,就是一种很好的变换形式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可将说明文内容分类制作成各种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卡片内容来学习。这样做学生兴趣很高,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三)阅读中浸润――“津津有味”

说明文单元,教材安排了“课外书屋”: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安排的是《森林报》《细菌世界历险记》《穿过地平线》《昆虫记》《地球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学习本单元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样既能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也在上课时给予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提高了其阅读兴趣。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适时推荐相应课外书目:学完《松鼠》推荐《昆虫记》,学完《假如没有灰尘后》推荐《十万个为什》等。学生在边学边读中了解了科学知识,激起了阅读和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做到了与课内、课外阅读紧密结合。

(四)积累中丰厚――“回味无穷”

相关期刊更多

恐龙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化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