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实习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 会计电算化 实践性教学 实用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互联网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早已经身处与一个信息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与理论知识也在不断的更新与丰富,作为我国会计建设和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会计电算化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当前会计软件产品众多、软件体系日趋庞大、更能更加强劲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才能满足我国会计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但教学质量却参差不齐,因此如何优化与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材与教学计划的编写与制定,是该文即将着重探讨的地方。
1 推广实践性教学对提升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
1.1 能够加快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
当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严重匮乏,已经对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因此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在职教育,在加强对现有在职会计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从基础知识抓起,从实践操作出发,培养出一大批会计电算化的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以及系统设计人员,从而满足我国当前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而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在于门槛低、针对性强,因此,当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只有着眼于实践性教学,才能培养大量的会基础操作、掌握基础技能的会计人员,使他们在本职岗位上游刃有余,在会计工作中做到从容应对。
1.2 能够满足会计电算化用人单位的需要
无论是企业、政府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离不开会计工作。目前市场上的各种会计软件种类繁多、功能强大,足以满足各个单位会计工作的需求,因此他们仅仅是需要那些能够掌握和使用这些软件的会计人员。而中职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正好符合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真实需要,能够培养出熟练操作当前市场上各类会计软件的会计人员。
1.3 符合中职学校的招生特点
与大专院校的招生对象不同,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有很多是学习基础薄弱、升学无望的同学。职业技能的培养是这些学生将来立足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重点,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远比教他们更高层次的软件设计和开发课程,要现实和可行性的多。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是中职学校的教学重点,因此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推广实践性教学,教会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性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的实用型人才,才是当前中职学校在教学中应当做的。
2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教学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掌握好各种会计专业课程的连接,能够让学员既熟知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逐步熟练各类流行会计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在课程的设置上应着重于会计电算化技能的训练,安排实用性强、典型的财务软件教学课程,使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准确的掌握基础技能,在离开学校后能够迅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适应和胜任,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实际需求的
接轨。
3 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
加强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是提升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我国众多的中职学校都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了电算化实验室,但在实验器材、实验软件的选择上却各不相同,导致很多学校的电算化实验室没有起到应有的目的和作用。实验能力和实验效果的不理想,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无法真正培养出实际操作力强的学员。因此当前应着重加强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购买紧跟时代潮流并符合教学要求的各种会计电算化软硬件,实验室的设备应与当前市场保持同步,才能使学生掌握的操作技能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中职学校首先要加大在实验室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在综合电算化教学软硬件的全面、稳定和前瞻性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教学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仿真性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从而有效的保障高质量教学的需要。
4 会计电算化教材与实验软件的选择
不同的中职学校在会计电算化教材和实验软件的选择上,应立足实际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保证操作性强、满足市场需求和专业性的基础上,或采用自主编写与采购相结合,或直接购买主流通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等形式,开展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并有多年成功教学经验的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自行编制教材,并配以与之相适应的电算化软件系统。而不具备这些条件的学校,应当认真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方法,在市场上选购满足本校教学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和软件,当前市面上各类会计电算化教材众多,因此在选购上应体现实验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购买那些既有全面理论知识阐述,又有实验手册、参考资料和实验软件光盘的正规教材,方便学生快速领悟教学内容的同时,满足未来市场对学生就业的实际要求。
5 模拟课教学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中的开展
作为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教会学生在掌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让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并能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可利用商品化会计软件演示版或商业版,模拟一个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以账务处理子系统和报表处理子系统为重点,兼顾其他子系统,如:固定资产子系统、工资核算子系统、成本核算子系统等。培养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务,培养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在教学中模拟课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模拟课程基本的流程如下。
5.1 系统的初始化工作
⑴建立会计电算化的科目体系,首先是设置科目的编码,教学中应遵循编码的原则以及资料的具体情况,指导和教会学生编制科学、实用的会计科目编码。其次是准备科目的年初余额和有关发生额,这些资料通常在手工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已经十分完整,能够直接使用。
⑵其他初始化资料的准备
第一是要确定操作人员的相关权限和口令,其次就是确定凭证的分类方式,最后是设置常用的摘要、凭证以及自动结转凭证。模拟课教师应当依据具体实际状况,教会学生设置常用摘要、凭证和自动结转凭证,从而减少汉字的输入量,提升工作效率。
⑶将初始化资料输入相应计算机
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初始化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保证今后会计电算化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依据资料的具体情况,按照教师在实习中制定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方案进行,做到准确、细致,无误的完成初始化资料输入工作。
5.2 日常业务的计算机操作
⑴账务处理系统的操作
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的账务处理系统是学生上机实践的重要关键部分。该项上机操作实习,是学生掌握日常业务各系统的关键。在完成初始工作之后,指导老师按照上机操作的程序,指导学生将日常账务数据一一输入处理系统,然后协助学生对具体业务操作,如录入、记账、审核、记账、查询、备份等,让学生全面熟悉与掌握电算化系统中账务处理系统的基础业务。其目的,不止学会操作,进而还要了解该管理系统的原理所在。能够做到,根据已掌握的账务系统,对其他同类相关的账务系统也能做到快速熟悉与掌握。做到对会计软件的全面掌握,成为电算账务管理方面的通才。
⑵单项核算系统的操作
在掌握基础账务处理系统操作的基础上,还要了解与掌握其他单项处理系统,如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核算系统、应收、应付账款系统、存货核算系统,成本核算系统等。辅导教师的责任是指导学生对各项核算子系统进行基本实践操作。
⑶会计报表系统的实践
在电算化系统中,比较复杂的是报表系统,需要学生掌握的是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原理,熟悉各门类的模拟资料。同时根据要求编制各种计算公式,检查公式等。还要学生掌握如何定义表格、公式、与查询、打印等操作。
5.3 会计资料的对比
经过上机操作实习,学生会在此过程中,通过前两个阶段的实习,生成相应的电算会计核算资料,这些会计核算资料都会作为在第三个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对比分析的实习资料。这一业务实践过程称为“会计资料对比”,其目的在于检验整个模拟实习的实效性,它是手工操作向电算化操作的重要过度。只有经历了这一对比分析的过程,才能对电算会计业务有全面的认知与实践,才能表明模拟实习的有效性。
通过以上形式的模拟实习,能够在教学中让学生对手工和电算会计有了更加全面和亲身的体会,也对电算会计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在电算会计模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对电算会计模拟实习进行阶段性的总结,表达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程度,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6 结语
我们能够看到,在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实践教学中运用种种科学、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实际操作力强、适应市场需求的专门性会计电算化人才,满足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仝惠林.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性教学与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
[2] 徐春梅,于泳.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实践性教学探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会计实习的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其毕业走向社会后能适应专业岗位的要求。会计实习教学的基础是会计理论知识,会计实习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实行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本文作者通过教学实践的探索,积累了新的经验,特别是在会计实训课的教学方面,创新了一些新的模拟教学模式。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计算机 教学模式 会计流程 模拟教学方式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一、建立会计流程
会计实习是按照会计实践性进行的一次仿真教学。教师采用企业会计资料,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设计,让学生感受仿佛真实的会计工作环境。建立会计实训教室,配备实训材料、实训工具、会计电算化软件等,按照工作流程分配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接受各自的工作任务,根据实训材料按照会计流程,将记账活动实习一遍,这样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个流程。
1.角色分配
将学生分两大组:①手工操作组:分派会计主管1名、总账主管1名、成本核算1名、会计1名和出纳两名,即银行和现金各1名。按照会计准则每人分工不同。②会计电算化操作组:分派会计主管1名、记账1名、复核1名、出纳1名、制单1名,进行分工,设置权限,明确其职责。
工作要求:
按照企业需求建立现金日进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各个明细账,将上期结余核对清楚,将准备工作安排就绪。
2.会计循环
教师按照企业实际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流程,按照会计循环独立操作。要求准确运用会计科目、借贷方向、金额等。为确保实习效果,要求整个模拟实习真实、具体,并尽可能地发放大量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编写、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总账和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除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外,还能锻炼实践技能的目的。
3.会计电算化
结合专业特征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按照会计流程处理相应的会计实际工作,并打印出凭证及报表。
4.总结
会计流程从月初到月底,在总账试算平衡以后,会计便可据此编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然后将编好的会计报表,经过装订后交给任课教师,进行验收。此时,会计流程基本完成。
这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经验。任课教师指导评价各组的“工作业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不足。对存在的通病,任课教师统一指导,重点强调,力争改正错误,以利下一步共同提高。
二、分析会计流程实践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会计科目运用不够准确,容易混淆,方向经常记错,造成账面不平衡,没法结账,给月末会计结账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
二是会计格式填写不够熟练,不注重细节。
会计模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自制的和企业的原始凭证,有些原始凭证一式多联,各联都有各联的用途,而有些则是单联。对此,在实习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看到只要与某一项经济业务有联系,也不核对每联原始凭证的用途,就全部附在记账凭证的后面。这样,有的原始凭证只有一联单,学生不熟悉其余各联的格式,影响了原始凭证的审查力度。
三是会计环节混淆,权限不分。
四是由于涉及税金比较单一,到社会中这方面有些匮乏。
三、改进会计实习教学的办法
1.指导学生多学多练
教师利用理论课多讲实际例子,让学生多熟悉会计科目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变,准确把握借贷方向。将每张凭证的用途讲解清楚,在模拟实习时尽量贴近实际。
2.增加实践学习资料
教师多联系企业及税务部门,了解会计税务更新知识,增加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税务登记方法,到企业可以顺利适应岗位要求。
3.改进模拟教学方式
教师将原有的模拟实习方式再扩大,多设置一些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比如:仓库保管、销售人员、车间管理统计等。只要凭证涉及的业务,就都要有相应岗位,让学生每次实习都要轮换岗位,让学生在每个岗位上都体验工作任务及职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4.增加会计电算化课程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针对现有企业都已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多增加会计电算化课程,多讲几种会计电算化软件。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为我国社会上很多的企业输送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会计电算化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重点培养会计电算化人才。但是,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学理念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专业的重要性,不断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并加强对学生的实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1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特点
1.1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指的就是集计算机学科、管理、会计学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它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知识课程。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讲授会计电算化专业之前,应该首先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依次讲解ERP等课程内容。
1.2 实践操作性强
针对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它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要求都非常强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熟记信息技术安全保密的法规制度,从而成为一名实用性极强的会计人才[1]。
2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
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来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理念不明确,而且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从而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如果高职院校一直采用这样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那么就会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由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不明确,导致了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流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2.2 教学内容不科学,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设置不科学,各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性,同时,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沿用了之前传统的教材内容,教材缺乏新意,并且实用性不高。另外,由于课程设置合理性不足,从而使得实习课程的整体效果不好[2]。
2.3 缺乏实践机会,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目前,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都缺乏实践机会,从而使得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没有给学生争取实习基地,而且,高职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基地也缺乏连续性,不能满足教学岗位训练的需要。
2.4 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低
众所周知,教师的综合能力直接关系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都缺乏深厚的会计理论教学知识,而且部分教师都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高职院校本身的吸引力就不足,很多优秀的会计专业教师都不愿意进入高职院校中,同时,由于经费有限,学校没有给教师继续深造的机会,导致了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3]。
3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
针对以上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就应该不断总结以往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经验,充分认识到会计专业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并建立ERP教学平台,重新设计会计电算化有关的教材内容,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效果。下面具体论述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3.1 重新设计教材,建立ERP教学平台
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新设计教材,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增加实践课程,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中,专业教师可以采用增加ERP教学、编制系列教材等方法进行培训。实践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和技能培训设计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案例进行编写,比如,系统应用功能、财务案例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编制会计电算化新教材时,可以聘请一些相关专业的专家或者理论研究人员来莅临指导,并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教材。一般情况下,学校在编制新教材时,一定会花费很多成本,所以高职院校可以和其他的院校进行合作,取长补短,从而减少编制的使用成本。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ERP教学平台,定期对市场做一个整体的调查,吸收一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4]。
3.2 加强实训机会的整合,完善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实训对于所有的学校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综合学科,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比如校外实习、校内实训等。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实践能力,应该安排学生到附近的大型企业进行实习,如果没有合适的企业,那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会计专业相关的调研,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师也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能够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学习:
第一,在具体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高职教师应该把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实训基地,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积极性;第二,针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实践来说,它主要是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案例分析法、习题练习法、问题研究法、录屏演示法等;第三,高职院校还应该重视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不断加强学生会计电算化的实训能力,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其中包括电算化的实训、会计软件的操作实训等;第四,学校还应该根据企业的会计工作来安排学生实训,具体的步骤是配置相应的公章、结算凭证、会计报表等,让学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扮演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5]。
3.3 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根据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就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提前适应优胜略汰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也应该建立实践教学测评体系,定期让会计电算化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并要求教师参加考试,从而提高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在考核问题上,要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对会计电算化的课程模块和工作特点进行考评,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师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反思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社会经济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互联网的出现,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深远的。作为承担着培养技术型人才责任的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人才,是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电算会计老师,在电算会计教学中摸爬滚打了十多年,见证了职业学校电算会计教学过程的演进,对电算会计教学工作深有心得,也对电算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颇有感触。下面请允许我将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目的性不明确。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电算会计专业,但是实际教学中对此重视不够,只是当成了一个招生、宣传的唬头,对什么是电算会计并不了解。只是片面的认为只要开几节电算会计课就是电算会计专业,严重扭曲了开设此专业的初衷。中等职业学校是为企业培养人才,而现实情况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不能及时得知,只是闭门造车式地设置课程。大多数学校只是参照教学大纲简单的进行课程设置,若干年保持不变。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企业还需要对所招的学生进行再培训,不能很快的适应需求,致使会计电算化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困难。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电算化课程所占比重较低。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专业会计占到70%左右,计算机课程占到20%左右,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占比例几乎不到10%。不少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仅设一门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一般为60个学时左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也无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企业学生一遇到一款新的会计软件就会手足无措,致使企业看轻学生,看轻学校。
(三)课程安排顺序不太合理。
会计电算化不仅是会计基础的电算化。还应包括专业会计的电算化,所以会计电算化课程应安排在各专业会计之后以及计算机操作基础之后。如果说会计电算化操作基础和计算机操作在同一个学期开设,会造成把会计电算化上机实践课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基础操作的讲解上。现在各学校都意识到模拟实习课的重要性,一般都开设有会计模拟实习课,但是会计仿真实习课是手工仿真实习,与电算会计是两张皮,不仅不便于知识的衔接,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四)缺乏系统、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
目前我国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教材较少,而实用的电算化模拟教材更是少之又少。要么是纯理论开发型的教材,要么是软件的配套书。使用前者学生学不会操作,使用后者只能掌握某款软件的简单的操作,其实还是不懂电算会计的真含义。加上现在会计软件更新很快,有的学校还在学十来年前的会计软件教材又怎能教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来。
(五)上机实践课较少。
会计电算化专业一般只开设一门会计电算化操作教程。且理论与上机课时比例为1:1,有些学校的上机课时间甚至会更少,在这种安排下,学生只能重点学会账务处理操作系统,而关于报表处理、工资处理、应收应付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原材料处理系统等只能由老师根据需要来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这样就就给学生造成也知道的欠缺。
(六)学生自学能力差。
现在的教学还是以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老师课上讲,学生下边记,老师教一就是一,学生不去考虑为什么,也不会和所学的会计知识联系,如果一但遇到新软件还得从头学起,不能很快的掌握。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充分运用案例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熟练应用通用会计软件完成企业日常账务处理流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电算化软件对企业进行初始化设置、账套管理、日常经济业务处理等账务处理流程外,还要将会计处理技术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这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碰到的困难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的问题,还有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缺乏所带来的对所学的课程的难于理解,因此,在学习本课时,往往会感到枯燥、被动。而会计案例教学法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环节的同时,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感觉,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动手,变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同时电算化会计案例可让学生同时担任不同的操作员,完成一套账的全部工作,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全面掌握会计流程的各方面工作,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可对学生分组进行协作教学,学生对一个系统各自分工、协作进行,最后合作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分工协作能力。为使案例教学法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师应有合适的案例。案例通常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编制,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资料,加以整理取得;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或从有关资料中收集。例如,可将手工的会计模拟资料,经过整理改编为电算化教学及操作案例;或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案例等。
(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上机锻炼的机会。如果动手的机会非常少,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就会非常差,在求职过程中,则容易受挫。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学习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整个教学过程都需要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如果不能及时、大量地上机练习,就无法对所学的内容有充分地理解和掌握。
(三)教材选择要慎重。
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存在很多版本,大多数以软件开发为主,重点介绍了从系统分析到运行维护的开发全过程,这些教材,有的以理论为主,有的以程序设计为主,但是都不能满中职教育的要求。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教学则常常以软件自身所带的使用者手册为主,这种用户手册对于软件操作和会计知识的内部的勾稽关系交待得并不清楚,所以使用起来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在选择教材上,一定要适当。市场上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有很多种,要选择应用广泛、功能较完善的一种进行讲授。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之后,应尽可能多地让其接触其他会计软件。不同的会计软件有着不同的设计风格、不同的操作方式,多操作几种软件,可以取百家之长,有利于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学 生在熟练掌握会计软件操作后,还应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它包括一般的计算机维护方面的知识和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
(四)注重教师的素质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把他们引入神圣知识殿堂的领路者。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育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人师者要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习。作为会计电算化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不但要明确告诉学生如何进行会计软件的相关操作,更应对操作背后的会计理论做出清楚、完整的交代。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他们不仅要有完整的财会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而在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教师如果不抓紧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就会面临知识老化、陈旧的尴尬局面,由此看来,加强教师的自学和再培训也就变得重要了。只有对教师进行及时、充分地培训,才能使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他们教出“落伍”的学生。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训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在学校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把相关教师送到财务软件公司学习,或聘请财务软件公司的技术经理经常来校给会计学教师举办技术讲座;也可以参照软件公司对技术人员的技术资格认证办法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认证工作,从而使教师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很好地结合起来。
(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应总是采用教师讲,学生操作的方法,也可以在学生掌握了一套常用会计软件的基础上,由学生通过自学,摸索其它软件的操作步骤,要点及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比较不同软件的优缺点,提出可以进行改进的意见。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及老师做学习后的统一问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自学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六)紧密与会计模拟实习相结合。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一)资金短缺,校内实训条件落后。随着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要,现在多注重加强对学生岗位认知的教育,但大部分课程还在教室内进行,虽然强调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重视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但这些对实训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对各专业实训基地的投入资金来源有限,加之有些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训场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场地建设的滞后。
(二)计算机机房普遍,但具有专业特点的实训场所不足。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场地中,最多的是计算机机房,借助一些教学软件满足专业课程的实训要求,即使是诸如会计岗位实训室,也多是采用机房形式,在位置上注明岗位标牌就形成了所谓的岗位实训。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技能特性要求和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培养特性的要求在实训场地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实训场所利用效率不高。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场地功能单一,场地的利用效率不高,往往仅能满足某一方面的实训要求,不能兼顾各学期各阶段的实训要求进行有机组合,提高实训场地的多功能性是场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提高场地利用效率就是提高了学校有限资源的利用率,也能比较好地发挥基地的辐射作用,使之成为多功能的技术服务与推广的中心。
(四)实训基地缺乏创新性。新形势下学校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场地建设基本雷同,缺少学校自己的特色,与产学研工作结合也不够紧密,不能体现学校创新型实训室的建设理念。
(五)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匮乏。我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成为学校的会计实训基地。由于校外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学生会计顶岗实训不能真正落到实处,加上对校外实训学生的管理不到位,很多学生利用这个时机找工作,真正用于顶岗实训的时间很少,甚至少数学生根本没有参与会计顶岗实习,而只是做了虚假实习资料。
(六)实训效果不容乐观。校内实训由于经费限制、软硬件配套相对滞后等原因,实训职业情境仿真性不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内容与项目的深度及广度、实际业务的处理及应变能力,都受到很大影响。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一)围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常包括课内实践教学、岗位实践、综合实践等内容。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满足各项需要,形成具有会计电算化专业特点的实训基地。
(二)创设条件保障基地建设的先进性。学校的实训场地建设应跟紧企业的步伐,保证学生在学校的能力培养与社会的需求接轨,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应具备超前性。学校的相关教学软件就要跟上企业的发展,尤其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蓬勃发展,要求学校内实训条件应当与其相适应。
(三)建设多功能的实训场地。在设计场地时应该考虑其多用性,一室几功能地使用。如现在较多学校使用的企业经营模拟实训室就可以与ERP沙盘实训室以及学生创业教育实训室融合,真正提高实训室的使用效率;再如将低年级学生的教室与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室融合,只需要将学生的课桌进行改造,就可以在满足学生上课的同时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和手工实务的训练,达到传统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功能。
(四)校企多方合作,加强实训室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校企合作的范围很广,校内实训场地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参与实训室的建设规划、借助企业的成果,运用在相关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中,也可以借助企业的资金参与学校实训室的建设。
(五)管理制度建设
1.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创新。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可以实行开放式的企业化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发展成为集教学、培训、技术咨询、职业技能鉴定等全方位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实训基地使学生与会计电算化专业“零距离”接触,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需要。积极主动服务社会,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按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会计、税收、财务等技术咨询,协助企业制订企业内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2.学生管理与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实训质量,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实训,都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学生实训考核结果由学校评价、企业评价、行业专家评价等综合形成。对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更要注意加强管理,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