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灵家园

心灵家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灵家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灵家园

心灵家园范文第1篇

远离尘世的喧嚣,希望在风中不停地呼唤。一块成熟的希望与期待,一场动人的祈祷与守候,交错成无限的经纬,定格在光阴的永恒中。心灵的栖息地,永存在四季的絮语中,唱着歌与记忆一起温存。

明月,高悬天际,无数个让人充满温情的夜晚。月光的柔和穿越时空的光年散落心扉,在月光的柔波中欢歌笑语,体味快乐的生命与安详的灵魂。去追寻一个个动人的场景与些许无奈的微笑。

心灵应该有这么一个地方,说不清有多大。但是心灵在其中要自由自在地游荡,最终找到生命的归宿,一个真正属于生命的精神家园

或许,将这份淡定与坦然释放在生命的轮回中,共同感受。

一程的追忆,一程的心路。

心灵家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马车 乡土追求 难以回归

《吉宽的马车》讲述了一个“懒汉”为了爱情离开心爱的乡村和马车,来到大城市,希望能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并赢回爱情。孙惠芬在采访时说,《吉宽的马车》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懒汉,“一个年富力强的小伙子,成天打扮得干干净净地游逛在乡野上,我忽然看到了别样的人生——那种拒绝奋斗、拒绝改变的人生。”虽然这是作者本人的思想,但从吉宽的身上,我看到的不是“拒绝奋斗、拒绝改变”,而是一种坚持,一种心灵的挣扎。试想,在当今社会,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是多么艰难。吉宽在固守他所向往的自由和纯洁的时候,又承受了多少压力。

在小说中,“马车”这一意象多次出现,可谓是小说的灵魂。“马车”这一意象,是吉宽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家园,是吉宽“守乡”——“离乡”——“归乡”这一历程的支点和载体。吉宽的形象,其实就是一匹饱经沧桑的老马。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马和马车”作为小说必不可少的意向,而不是牛或牛车,抑或是骡马车呢?这样一个“懒汉”,一个固守乡土的人,为什么偏偏把“马和马车”当作心灵的依靠,精神的寄托呢?

在我看来,首先是因为“马”和“马车”在北方使用比较普遍,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点。马是古代北方人民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现在东北的农村依然可以看到“马车”的影子。北方的乡村也有牛车,但牛车多用来拉犁耕地。牛性情温和,有坚韧不拨的特点,一般用牛比喻固执或傲气。而吉宽显然不是这种性格特点。马在北方人民的心中,是勇往直前,是坚强不屈。挥舞着马鞭,发出“嘚嘚嘚”的叫喊的吉宽,身上那种惬意,那种自在,那种无拘无束,是别的车无法表现出来的。

选择“马和马车”作为辅助描述吉宽意象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马身上的那种“老马识途”特性。书中在写吉宽离开装修工地的感觉时曾这样表述,“我就再也不是困兽,而是一匹脱缰的野马。”然而,吉宽无论怎样脱缰,无论离家乡多远,他在外漂泊的过程中,始终惦念着家,惦念着老马。

小说的第一章,就有大篇幅对马和马车的描写。轻松愉悦,充满愉快的乡土气息,仿佛生活永远都不会变。开头描写了吉宽春、夏、秋在马车上的潇洒的生活。那时的马儿被吉宽照顾的很好,强壮、自由;那时的吉宽也和马儿一样,自在,不理会世俗,对乡土,对家乡眷恋,执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真实的生活不会容许他继续沉溺在自我的世界里。三十岁之前马车上的快乐,三十岁之前乡土的固守,可以凭借年轻这个资本,可以不理会乡里乡亲的嘲笑。而三十岁之后,男人的立业之年,“没有缰绳”的吉宽再不能凭借年轻躲避所谓的责任。所以吉宽创作了“林里的鸟儿,叫在梦中;吉宽的马车,跑在云空”这首歌后,文中又写到,“二十岁那年,我用我自己独创的旋律,在大街上号号嘹嘹唱出我自编的歌,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此在没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也许从表面看,仅仅是没有人给吉宽介绍对象了,实际却是,将再也不会有人理解和宽容吉宽,这样一个懒汉的生活。

接着,“懒汉”遇到了许美娜,获得了他自以为的爱情,却因为他的懒,失去了所谓的爱情,遭到心灵的打击。此刻的吉宽,就像一匹被打了一鞭的马,拼劲心里憋着的一股狠劲,舍弃了老马,舍弃了他所追求的自由,去了城市,那个他从未想去过的地方。要走的时候,他嘱咐说,“二嫂,过了年俺想出去,俺想让你照顾妈,还有那匹老马。”照顾妈妈,是亲情的难以割舍;照顾老马,是对故土的留恋,隐隐透露出吉宽时刻想回归的心。城里的吉宽,没有住的地方,只能依靠黑牡丹。城市的生活十分艰难,吉宽时时想起马和马车,在城里,“我开始想家,想我的老马。每天在饭店里进进出出,我常常不自觉的就把手在空中甩起来,做甩鞭子的动作……”此时,吉宽这匹在外地奔波的马儿,已经有些许的疲惫,开始思念自由的生活,思念田野的放纵,思念故土的气息。然而,现实并不能随心所欲。

《回家》一章中,在外流浪很久的吉宽暂回家中。回家的他第一惦记的是他的老马。母亲告诉他说,“你走没俩月,他就病倒了,喂什么都不吃。”老马的死亡,宣布了吉宽身上马儿自由的那部分死去。此时的吉宽,再也回不到他的马车夫身份。这匹艰难挣扎的“马儿”,再也回不到他的乡村了。“此时,我已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谁了,是一个乡下的马车夫,还是一个进程闯荡的民工。要说是马车夫,我已经失去了老马,说是进城闯荡的民工,我却没有自己的工地,没有属于自己的手艺。”之后小说中出现的马和马车的意向,始终是一种模糊的存在,不再真实,仅存于吉宽的心中。

心灵家园范文第3篇

一、构建员工“心灵家园”,积极做好心理疏导

开展构建员工“心灵家园”工作,是企业在改革发展中关爱员工成长、维护企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双欣矿业公司通过建立健全职工心态情绪汇集和反映调节机制,完善职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通过政策调整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在潜移默化中消除不平衡感,促进职工情绪交流渠道畅通,引导职工心态朝良性方向发展变化,达到了内心世界的自我调适、自我和谐。

公司坚持“政策上引导、心理上疏导、方法上指导、和谐上倡导”的工作思路,把建设“心灵家园”作为政治保障工程新的支撑点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积极推进员工心理帮扶计划。建立了矿、队两级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定期对职工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向职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规划出了以“建立一个心理咨询团队、编辑一本心理知识手册、开设一个心理咨询室、开展一系列专题心理讲座、确立一批心理研究课题、制作一套心理宣传展板”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活动。

目前,双欣矿业公司正着手建立心理引导机构,通过培训考试使具有一定理论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达到心理咨询师水平。组织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培训,开设职工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职工群众心理失衡、失调的诱因。此外,还积极探索企业心理疏导有效途径和党群组织服务职工的模式,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处理、权益保障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通过个体帮扶增强员工“抵抗力”,集体会诊提升组织“免疫力”,持续改进永葆企业“生命力”。

二、拓宽渠道,把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

双欣矿业公司在实践中努力做到教育上提高职工,政治上爱护尊重职工,工作上信任职工,生活上关心职工;多做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的事情,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从而凝聚力量促进发展。

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员工难免会经历岗位变化、家庭变故、职务调整等带来的情感波动,出现一定程度的情绪焦虑等不良心理症状。为此,双欣矿业公司学习借鉴著名现代企业的成功经验,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充分考虑到个体情况的特殊性和保密性,积极创建员工心理咨询室,搭设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平台,接受员工心理咨询与求助。同时开展了员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一对一”帮扶、“心贴心、面对面、手挽手”等活动,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合理分析问题,科学研究对策,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心理研究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心灵家园的建设内涵,增强职工防御不良心理情绪的“抵抗力”。对重点职工进行重点援助,“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其正视心理压力,挑战心理压力,并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及时主动地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职工以必要的援助。每月要求区队干部与30%的职工进行一次谈心,扎实做好一人一事思想教育,加强与职工的沟通、交流,释惑、解疑。管理人员全部建立了谈心记录,区队党支部负责搞好指标分配。

今年以来,双欣矿业公司共组织谈心608人次,特别注意抓好职工生病期、回家前和返矿后三个时期的思想稳定工作,以支部为单位建立了“三期关怀”排查记录,详细了解职工思想变化。通过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让职工了解自身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调适方法,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调适,通过情绪转移、自我宣泄、改变认知、寻求支持等方式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义工精神为依托,不断完善企业关爱机制,提升员工的“精气神”。

同时,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可能地降低职工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

三、丰富文化活动,拓宽释放心理压力的渠道

双欣矿业公司通过开展多种内容、多种形式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问题活动,扩大职工群众之间的相互交往、扩大领导和群众之间相互沟通,帮助心理压力较大的职工消除烦闷感、紧张感、失落感、自卑感等不良情绪,获取成就感、自豪感、满足感和快乐感等良性情绪。强化职工的参与意识,提高职工的参与兴趣,使职工在企业文化活动中充分陶冶情操、展现自我、提高能力、愉悦身心,以减轻职工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引导职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理念,养成宽容大度、和谐相处的交往态度。

公司每月至少组织两个工种的“双述”比赛,今年以来共有160人参加,奖励金额18000元。针对鄂尔多斯地区一季严寒,两季风沙,气候条件极度恶劣的实际,投资100余万元,建成一处室内活动场所,极大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坚持每月开好大学生座谈交流会、一线职工代表座谈交流会、管理骨干座谈交流会、女工座谈交流会,及时了解各层面人员的思想动态,解决职工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女工组织重要作用

双欣矿业公司目前共有46名女工协管员,多工作在食堂、换灯房、机关等地面单位,她们尽心尽力,不计报酬,义务加班,为公司和谐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为了让“枕头风”吹进每个职工耳朵里,女工协管组织按公司要求,分批分期把全公司上百个来内蒙探亲的职工家属带到井下采煤面和掘进迎头参观,让她们理解丈夫千里迢迢在外从事煤矿工作的艰辛,教育她们全力支持丈夫。有个职工家属原来光听说煤矿多么危险,因此常常劝说丈夫放弃现在的工作,自从她下井看到井下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达到了高端水平,从此就放心让丈夫在井下工作。还有一个矿工家属很娇气,她下井,是丈夫背她走了一圈。回到井上,她忍不住哭着说,以前我总嫌他回家不陪我上街,原来他工作这么辛苦,非常需要好好休息。

心灵家园范文第4篇

三月是学雷锋活动月,近期,整个社会就掀起了一股学习雷锋的热潮,以前,我总觉得“雷锋精神”遥不可及,最近,我才知道,原来,在我们周围就有许许多多的活雷锋。

相信最近大家都在媒体上认识了一位新时代的雷锋,他就是武警战士郑益龙。时光的日历翻到了二〇一三年三月一日,这一天下午,一位在广州珠江西堤码头江边拍照的先生不慎失足掉入水中,却又不懂水性,危急关头,正巧武警郑益龙经过,他奋勇跳入江中,勇救落水者,在路人的帮组下,落水者陈永标被救起,郑益龙却因体力不支,被激流冲走……舍己为人的武警郑益龙离开了我们,他的英姿飒爽,他的无私奉献、他身上闪烁的雷锋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郑叔叔您有一颗高尚的心,在紧急关头您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您就跟雷锋同志一样。同是潮汕人,我为我们家乡有这样的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学习您的雷锋精神,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争当“小雷锋”,让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在我的身边,其实也有“小雷锋”。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去年的一个傍晚,妈妈急急忙忙地从文具店买回了一堆笔、纸等用具,准备明天给哥哥参加画画比赛用,晚上哥哥在整理的时候突然好奇地说:“妈妈你也买儿童钞票玩啊!”只见他扬起手中一张红红的一百元钞票给我们看,妈妈顿时愣住了,“没有呀!我哪会买这些小玩意呢!来,给妈看看!”“咦,好像是真的耶!”听妈妈这么一说,我来劲了,迅速拿来了验钞笔,一试,天啊,这是真钞!怎么一回事呢?妈妈回忆一下,当时在她前面有一个人拿了一张一百元跟售货员阿姨买东西,难道是人太多售货员阿姨错放在我们的袋子里。哥哥一听,急了:“妈妈,一百元可不是个小数目,待会售货员阿姨清点钱,数目不对该多着急呀!我们赶紧把钱给送回去吧!”妈妈一听,特别赞赏哥哥的做法,我好像也从哥哥的言行中看到了什么,啊,对了,那就是雷锋精神。一向胆小不敢骑夜路的我,突然胆子变大了,我骑上自行车,和哥哥一同往文具店的方向骑去,一路上我们还边骑边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听,路旁的小树哗哗地为我们伴奏,多像在夸:“你们真是两位小雷锋呀!”

虽然这件事比起郑益龙叔叔英勇救人的行为显得十分渺小,但我觉得,不管事情是大是小,只要我们出了一份力,尽了一份心,心中常怀雷锋,行动常做雷锋,雷锋离我们还远吗?

同学们,让我们都来争当新时期的小雷锋吧!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纯净,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心灵家园范文第5篇

当我下车走进朱家角镇时,两眼陡然一亮:这是什么年代?这是什么地方?“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法原味明清街”。这正是朱家角镇的写照。这宛如扇形的古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的一颗明珠。这小镇位于上海西郊淀山湖畔,与江苏、浙江接壤,交通便捷,环境幽雅,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亦是上海市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名镇。

据史料记载,朱家角在宋、元时代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镇上的圆津禅院、慈门寺等古寺名刹均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可想而知,古镇当时已人丁集居,初具规模。由于贯穿全镇的漕港河水运方便,遂商业日盛,烟火千家。至明朝万历年间正式建镇,名珠街阁,又称珠溪。清嘉庆年间编篡的《珠里小志》,把珠里定为镇名,俗称角里。宋如林在《珠里小志》序中曾这样描述:“今珠里为青溪一隅,烟火千家,北接昆山,南连谷水,其街衢绵亘,商贩交通,水木清华,文儒辈出……过是里者,群羡让耕让畔之风犹古,而比户弦歌不辍也,虽与高阳里、冠盖里媲美可也。”从中可领略到200年前朱家角之繁荣及人情风貌。

我们沿街步行,乘小船沿河道划行,但见三里长街依河而筑,小桥流水人家,河埠石驳,明清建筑比比皆是,所以说它是上海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沪上最早的通商口岸。我随着三三两两的友人,听着导游绘声绘色的讲解,全然忘却了两腿的疲劳,细细品味这里文儒荟萃、古韵芬芳的特色,依然能够在它的气息中感受到强烈的古镇遗韵。

好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桥!这是一座建于清代中叶的石拱桥,叫“放生桥”。它横跨镇东首漕港河上,五孔石拱,全长70.8米,是上海地区最长、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桥,称为“沪上第一桥”。这桥气势宏伟,构造匀称,是朱家角标志性的建筑,见证着当年的商贾云集、百舸争流的兴旺景象。

我们饶有风趣地参观了古镇北首的课植园。这是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环境幽雅,风光独好,园名定为“课植”,乃寓“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园内既有书城,又辟有稻香村,实乃农耕社会之精粹。此园原来分两部分:课园和植园,课园桥即为两园之分界线。它跨于园内数米宽的小河上,建于1912年。现桥东的课园已恢复原貌,在桥西建有一个集花木种植、庄稼种植于一体的植园,并恢复了原九曲桥风貌。课植桥小巧玲珑,结构严谨,精雕细刻,完美无缺。人到老年,其认知更渴望向两极扩展,既怀念往昔,又向往未来。徜徉于近一个世纪前的小园林里,真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穿行于古镇的北大街更是十分惬意。这里有代表性的明清建筑精华所在。站在街心,仰望青天,仅见一线,蔚为奇观,故又称“一线街”。这里,古老的民居鳞次栉比,滴水檐头紧紧相连,窄窄街道曲径通幽,石板条路逶迄不断,老店名店林立两旁,黑发、白发人群熙熙攘攘,展现了一幅古意盎然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谁说古老不好,古老是别样的美!

在我的印象里,上海是我国19世纪以来兴起的大都市,可是在朱家角这座古镇却看到了它那悠久的历史。这里的远古文化展览馆,展示了中国最早的水井、石犁、文字、玉器等上海先民的重要发明和发现,并以独行的表现手法对比着古老上海和现代上海,从而折射出上海祖先独特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这个远古文化展览馆,不仅是青浦及朱家角地区考古成就的展示,也是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