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一、年段目标 ―提升阅读素养的源头

课程标准里的年段目标是培养阅读素养的灵魂起源地。我们应反复地追问自己:这节课我需要达成哪些阅读目标。如第一学段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则要求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由此可见,不同年段对学生的要求侧重点不同,所以,其阅读素养培养的切入口也是不同的。一二年级的课文,可经常带着学生感受构词的方式,比如花花绿绿,又香又甜,金灿灿,研究研究。可以听听词语的声音,比如,哗啦啦,淅淅沥沥,沙沙沙。可以闻闻词语的气味,比如,清香四溢,香飘万里。把各种有趣的言语方式都可作切入点。当然,这词语昀好能作为文眼贯穿在教学中,有层次地进行出示和运用。三四年级的课文,可以找找文中表达上特殊的句式、句群,比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的训练。还可找找各种组段的方式,如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用例子说明一个观点等,都可以依据这些切入点进行阅读教学。五六年级的切入点主要集中在谋篇布局,表现手段等,需要教师整体进行把握,选择好其中一个突破口。阅读素养的年段目标是根据学生语言发展规律而制定,依据年段目标定阅读素养训练的切入点,让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

二、文本特点 ―提升阅读素养的依据

教师应该在寻找切入点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文体的特点。教学说明文,应考虑文章是如何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的;教学记叙文,应思考文章是如何说清楚一件事的;写人的文章,应想想他是怎么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景的文章,要考虑是如何把景物特点表现出来的。换言之就是要考虑如何带领学生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例如《开天地》,在初读时可把词语分成三组进行出示,(混沌,血液,轻而清,重而浊),(渐渐,缓缓,逐渐,慢慢),(抡起,猛劈,顶着,蹬着),让学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在细读这些词语所在的相关段落后,进一步理解了这些词的意思,顺势进行朗读指导。昀后让学生读段落想画面,借助上面的三组词语,自己讲讲分开天地的故事情节。《开天地》是神话,故事性比较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适合通过复述方式积累语言。三组词语是文章语言的特色,又是学生积累句子的“拐杖”,一举多得全因为根据文本特点,就地取材找准了切入点。

三、文本内容 ―提升阅读素养的载体

1.以题眼为切入点。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可窥视全文内容。如《黄山奇松》,教学时,抓住“奇”这个重点词,可设计连锁式的提问:为什么是“奇”松?“奇”表现在哪里?这几问意在为学生指引思路。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爱”是题眼,又是中心词,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从题目看,这篇课文写什么?②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爱中国)③哪个词是中心词?(爱)④我爱中国的哪些方面?此问意在提纲全文,是下一环节学习的重点,也是在学习文章的谋篇布局。

2. 以关键词为切入点。很多课文中有重点词,实为“文眼”所在。教学时可以从重点词语突破,能收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效果。例如《富饶西沙群岛》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其中

“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即是“文眼”。可这样引导选择:

①西沙群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爱的地方)②为什么说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③从哪些地方看出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问,为学生指明下一环节的阅读重点。

3.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有些文章往往用一些句子揭示中心,学习时可从这些句子入手,以点带面,统顾全篇。如

《詹天佑》的中心句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教学时可这样安排:①初读,捕捉中心句;②细读,扩展中心句;③品读,体会中心句。

4.以过渡段为切入点。有些课文结构严谨缜密,教学时可以从过渡段切入,双向扩展,读懂文章。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一文中,有一个显著过渡段: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在于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教学时,可从这个过渡段切入,分三步组织教学:①解题设疑,切入中间;②双向推进,理解内容;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有效整合加大了信息量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供了最为有效的途径,它们蕴涵着大量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信息,视觉的触摸产生的效果绝对远胜于文字的表达,动态的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并记住了故事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地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量。这些媒体信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抽象的知识,对他们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七颗钻石》一课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将水罐五次不同的变化非常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充实了学生学习的各种思维,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点.让学生以强烈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研读中。这样,就拓宽了学生视听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水平。

(二)有效整合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整合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凭借网络的优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上网络教学课件的应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收集资料、自主学习等等,在探究的实践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更深入地了解,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通过小组讨论、网上答疑等方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提高了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帮助教师更好地解释重难点内容,较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时,由于学生没有去过西沙群岛,对它的情况不了解,我出示了西沙群岛的相关视频,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对西沙群岛的图片等信息进行简单搜索,使他们对丰富的特产和美丽的景色有了深入的了解,身临其境,再结合文章的自主研读与教师的引导分析,很容易地把握了文章的写作方法和特点,让他们很快理解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有效整合提高了综合素质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应用能力、思维水平、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调整都有很大的帮助,更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体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有效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中的困难和误区

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和误区,根据我多年的从教经历,将整合的误区总结如下。

(一)对技术应用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很多教师排斥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农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课件制作等信息技术技能掌握较少,或者学校的硬件设备无法支持多媒体教学,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或者无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实,真正的整合是将教育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来选择我们所需要的资源,从而确定需要我们了解哪些技术。如果自己的技术无法完成,可以选择和其他有能力的教师合作进行。总之,不要让技术成为整合的障碍。

(二)教学方法和思想上的误区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有的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我们都应该遵循新课改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用教师的智慧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对教学资源应用上的误区

部分教师对网络资源过于依赖,忽视其他教学资源,未使用网络等资源,忽视教学目标和效果,过分重视助教的资源建设,从而忽视了助学的资源建设。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一切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资源都应该是有效的教学资源,而不是仅仅限定一定是数字化资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选择适合教学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应用,让教学资源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四)对教育信息化理解上的误区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微课程 学习乐趣 互动学习 课内外学生

所谓微课程,就是在有限的短时间内,通过多媒体设备,对学生的视觉、听觉都有冲击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会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种微课,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新型课程,它可以通过网络直播等各种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出贡献。

一、微课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加涅认为:个体对学习的兴趣来自于情境的刺激。那么在学习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对老师所讲的课产生好奇心,才能深入探究课本知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利用的教学资源其实是少而又少的,仅仅只靠书本上的文字和插图,久而久之,就很容易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烦的情绪。现如今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在微课上学生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使原本死板的文字和静止的插图变得生动,再通过语音的课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音语调、字音字形。例如在学习课文《静夜思》时,学生可以从多媒体屏幕上一边通过广播聆听播音员朗读诗歌的声音,一边欣赏夜晚美丽的月色,真正让视觉和听觉都受到感染,学习起来更快乐、更轻松。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一下子进入诗歌的氛围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二、微课放飞想象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学习离不开思维的想象力,没有想象思维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语文知识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瑰宝,具有很深刻的意义。很多时候,语文知识很难以通过简单地表述教会给学生,也就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课本进行讲解,但是要留有充分的发挥时间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发表学习新课文的看法。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投影上先为学生展示我国的南海地图,从地理的角度为学生讲解南海为什么对我国有如此重大的作用,之后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下有关南海群岛的视频,通过南海地区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让学生明白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等,再为学生介绍和讲解近年来我国的南海项目:新建成的三沙市,从而增强学生的领土保护意识。

三、利用微课拓展延伸,促进课内外学习的结合

著名文学家、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学习语文要勤举例,多举一反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不能死板地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在讲解课本内容之余多跳出课本,从而延伸一些有意义的课外内容,使得学生眼前一亮,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学习课文《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介绍一些壁虎这种动物,以及壁虎在遇到危险时会自断尾巴争取逃脱机会的自然习性。之后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对“尾巴”这一话题进行相关延伸:学生所知道的动物里,还有哪些动物是可以利用尾巴生存的呢?并要求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在课上研讨。这样既丰富语文知识,同时学生学习一些生物知识,真正做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也使得学生更热爱语文学习,对科学生物知识充满好奇。

四、利用微课弥补资源,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小学阶段,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课本上设计丰富多彩的文章及色彩斑斓的插图,这些素材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但是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过于局限在插图而造成对文章的误解。如今有了多媒体的帮助和微课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课文就能感受到更生动有趣的东西。例如在学师季羡林的文章《夹竹桃》时,学生会对课文的第三段产生一系列疑惑:第三段写了洋洋洒洒一大片,居然跟夹竹桃没有任何关系。其实,通过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多屏比对,学生很快就发现季老写第三段的用意是什么:第三段写了家里各种各样的花草植株,其实就是将它们与之前所描写的夹竹桃进行对比,从而体现出夹竹桃生长的韧性之高,生存能力之强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查询并科普课文中其他花草的资料,供学生学习和认识,从而进一步拓宽他们的眼界和知识储备。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和改革,微课作为小学语文的一现新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广受老师和学生欢迎的教学授课模式。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不仅快乐地学到语文知识,而且增长见识,扩充知识储备,为今后步入初中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妙趣横生、绘声绘色的语文微课教学,应当进一步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毕义明.加强课程教学设计,促进教学质量提升[J].考试周刊,2014(02).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欲望;提问方法;冷场处理;悟情培养非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03-01

良好课堂气氛是学生能学好语文和运用语文的关键。小学语文课堂良好气氛的创造,直接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手段有关。教学手段和方式优良,课堂教学内容就能吸引学生目不转睛,反之,学生就会大闹天宫或心不在焉。小学语文肩负着传播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口语交际等众多能力的重任,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这些目标就不可能完成。

一、导语要精心设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个吸引人的导入语,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1、以趣开头。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在学习《会摇尾巴的狼》一课中,我让学生说说狼和羊是怎样的动物,狼和羊会发生什么故事?狼会不会摇尾巴?课文为什么以《会摇尾巴的狼》课题?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2、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文。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辞优美的文章,读着那些文章,眼前就浮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放西沙群岛美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各式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成群结队的鱼,有趣的海龟,栖息在茂密的树林中的各式各样的鸟,配以悠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然后,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们想去看看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乘飞机去看一看,好不好?“在美丽的风光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讲究提问方法的艺术化

汉语是一门充满趣味的语言,不同的句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语调、语气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文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当学生说到课文讲了童第周两次争气的事,一次为自己,一次为国家。我表扬后学生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童第周为什么要给自己争气?他又是怎样给自己争气的?结果怎样?从童第周为自己争气这件事你想到了什么?问题虽然简短,但结合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认真思考,踊跃发言。

三、课堂的冷场处理

冷场是学生遇到问题不知如何时的反应。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在问题难度的设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上及时表扬学生,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简单,学生又觉得没意思,为此,在备课时,在问题的设计上我是花了大量的功夫,以其问得巧,问得妙。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我问学生:你认为这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很快就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课堂气氛也在学生的思考中活跃起来。

四、注意“悟情”培养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也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 一些词语比较生辟,又带有一定的专业性,可用直观演示的形式来释义。《五彩池》中有“折射”一词,教师直接打开投影仪,一束光线垂直射到天花板上,再把一枚三棱镜放到投影仪上,光线发生了变化,告诉学生这就叫“折射”。一些词语拟人化程度很强,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以理解。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当、准确、具体,但学生体会起来也会有难度,可用删换比较或填空的形式进行理解。如讲《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描写湖水的句子“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象神话故事中的宝镜一样”与“草滩上,有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光芒”加以比较,为学生感受草原的美景、读出美感打下基础。

五、克服活动课“非语文化”现象

自从我国新的课程计划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以来,由于对这一新型课程的本质尚未了解,把“语文活动课”上成班队活动或竞赛活动,从计划、教学设计到活动实施都缺乏语文训练意识,严重偏离了语文活动课的轨道。为此,要通过学习对语文活动课的本质属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抓住语文中“言语交际性”这一重点,力求活动课具有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从而让学生产生出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加学好语文的课堂氛围。

六、改革教法,诱导成功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与学;调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也不再以“教”为主,而是以“学”为主。而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极具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所以,教学自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学的复杂性,要求教师随时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控,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一、关注学情,巧妙引导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会使教学机遇流失。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设的一致,那是令人满意的;如果答案不同于自己预设的文本但又是精彩的,那更是令人惊喜的。可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甚至是南辕北辙时,多数教师表现得很尴尬。如在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的学生关注的不是课文重点“风景优美特产丰富”,而是问其他的问题,有的背离了教学的预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水平造成的。既然教学主体是学生,那么学生暴露出的认知缺陷就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所以,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作为教师不必惊慌失措,而是应当以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设计,通过生成的教学过程来弥补学生的认知缺陷。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舒卷有余。

在一次教学中,我让几个学生听写词语,一个学生把“试题”的“试”多写了一撇,又将“伐木”的“伐”少加了一撇,两个字都错了。教师期待地看着这个同学说:“这个词的确难写,再想想那一点应该在哪儿?”不一会儿,这位学生很有信心地一添一擦,写正确了。教师又对刚才听写出错的同学说:“你再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书空一下吧!”于是,全班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集体的书空练习。这样同学们就记牢了,并记住了这一“撇”。上述教例表明,教师只有关注学情,引导课堂才能变得精彩。

二、教师引导,让学生乐于学习

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的心理特征,顺手拈来,使诙谐的语言与严谨的内容相映成趣。这是即兴幽默。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置一个幽默,这样的幽默一般由四个环节构成:悬念―渲染―接―突变。四个环节分别引起接受者不同的心理效应,构成相应的心理过程:好奇―期待―扑空―顿悟,其技巧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来完成。幽默的技巧和时间是分不开的,时间的恰当控制是关键。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如表情、神态、动作等等,迅速判明情况,使教学流程和心理流程紧密相随。通常有点拨、诱导、解嘲、顺势、急刹、反接等。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们对于作者第一次、第二次去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时发问,有的学生说出是时间的不同,对此我给予肯定;也有的学生对于第二次去鸟的天堂产生了质疑: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见到鸟,而第二次却看到了鸟,收集的资料上不是说有的鸟早出晚归,有的鸟晚出早归吗?显然,学生关注的已不是教学重点了,这时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控课堂,引导学生围绕课文的重点来开展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生活中注意,否则就像不经过排练的演员,上了台要么蹩脚,要么失败。

三、反问改变,赢得主动权

当学生提出问题需要澄清时,教师应善于反问。教学中,教师常这样说:“说说你的看法。”“你时怎么想的?”这样可进一步弄清学生思维症结所在,改变教师被动的局面。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不能回避学生的问题。不过,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属于本节课的重点,可以委婉地说明,当止则止,这样可以保证有时间完成本课时教学任务,使教学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特别是课堂,倡导学生说出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有时候问题会偏离教学任务。如:在《奇怪的大石头》教学中,有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到大石头是什么样的,它是怎么样来的等问题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从偏离的方向拉回来。如:这样反问“大家都对这块大石头感兴趣,可是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更感兴趣。请同学们快来读一读课文,看看李四光是怎么样感兴趣的?他想了什么?做了什么?”这样就比较容易地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的目标上来。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食品科技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华南理工大学

国际原子能机构通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核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课外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