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未来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未来教育

未来教育范文第1篇

传播产业无疑是近年来变化最剧烈的产业之一,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崛起,更影响了整个传播环境。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几个名词:网络游戏、实时通讯、博客、网络拍卖、网络书房等,无一不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提及:传播工具的改变,将影响整个传播行为的方式。无可否认,网络所串连起的传播环境正是传播教育面对的最大挑战,以下将从最近所兴起的一个网络环境概念Web2.0,来谈未来传播教育的发展。

Web2.0核心概念为“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①,具体的现象主要反映在博客网站的兴起与网络上冷门商品销售提升所引起的“长尾理论”这两个现象之上。这些现象把原来由媒体所掌控,决定内容产制、播放方式的权力下放给广大受众。

Web2.0的教育议题

议题一:传播与科技的鸿沟。以下是从国内教育论坛中摘录的一个学生提问片段:“本校的信息技术系长期以来的教学基本上都是以windows的操作系统为基础的,学生学习的Web程序语言和数据库知识,也都是ASP和SQL的;对于Web2.0所广泛应用的LAMP(Linux+Apache+Mysql+PHP)等,学生最多只能靠个人自学,毕竟连老师都还没有掌握呢。”

对传播研究者来说会对上述所提及种种程序用词感到不解,进而将问题归为“应该是信息专业人士去解决”的范畴,但若能稍微了解一下这些专业程序用词所代表的传播意涵就发现,这其实是学生对传播工具使用权利的需求。上述所提的LAMP,即代表着Web2.0时代中,一些免费、开放的网络程序应用工具,每个人都可以在原先的基础上做更动、改变,这也正是Web2.0时代真正的“拥有沟通能力”的一种表征。传播研究者可以不必细究这些工具如何使用,但却必须了解这些工具背后的传播意义。这些工具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媒体主流,反观现在的传播教学,传播人拥有了丰富的人文涵养却缺少了一个齿轮与这些驱动未来传播产业的工具作链接,无法把优质的传播理念体现于内容产出,这是传播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议题二:海量信息中的数据解读技术。Web2.0时代是一个“个人”可以在网络上被凸显的时代,这里的凸显,并不只意味着如博客这种类型网站上的个人自主性曝光。更多的是网络上种种非自愿曝光行为,比如访问网站时所被记录下来的访问信息。当然这里的网络也不止是狭义的互联网;各种随身型的通信工具的发展、电子货币、各式卡片的使用,让每个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很容易留下痕迹。对研究者来说,这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还容易取得受众数据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预测未来各种经济行为发展的基础,传播产业的新市场契机也可由中窥得一二。

过往传播教育大多致力于传播理论的研究,这些理论大多是先前理论的产物,缺乏对现时这种庞大信息流与快速需求变动的处理方式。处在信息迅速变化过程中的传播专业学生是否能够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有能力从众多的媒介使用行为纪录中为受众找出量身定做的内容组合,并结合更多产业要素,涉足其他产业进行更多元的经济模式建构,这也是传播学教育的新议题。

未来传播教育的建议――“长尾理论”的视角

多学科背景的融合。传统传播学往往被定位在文学、社会学领域,局限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撷取,要面对未来传播环境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提到三股推动Web2.0时展的动力与代表工具,可以给传播学未来延伸作参考②:

上表中的每一个动力,都代表着未来传播产业中的重大发展领域,传播专业学生应该从中选择自己真正的专长。在生产大众化领域,传播专业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新媒体工具操作能力;在配销大众化领域,则应该有解读这些商务模式运作逻辑的能力。有了这些基本竞争条件,未来传播市场中才有你的立足之地。

其中,“连接供给与需求”这个领域更是体现了传播人的价值,这一块所诉求的就是沟通,就是对信息的处理,这正是未来传播产业最具价值与前景的部分。但不管往哪个领域发展,对新传播工具、信息形式、传播方式的理解,都需要比别人更多,才有能力去作整合。传播学习不应该再由领域分野决定要学哪些知识,从未来产业变化走向,来想像所需要的技巧与认知,要培养整合人才,传播教育需先在课程上进行整合。

体验创新融合战略思维。过往由质量或大量生产所创造出的获利能力已经不再是竞争优势,取而代之的是速度,而速度之后则是服务概念。现在的竞争是构筑在对顾客详细资料掌握的客制化服务基础上,传播产业尤其如此。而要了解客户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体验与目标客户一样的生活情境,去想像客户的感受,进一步去预测会有何需求。要有这些能力,传播教育就必须很活泼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以及创新思考的方式,培养他们结合多种元素、创造内容的能力。

而另外一个重要思维,则是传播学与管理学战略思维的密切结合。面对快速变化的竞争条件,传播产业大多是被动地应用旧有模式,缺乏积极的战略思维。战略在发展之初需要的是逻辑与分析能力,而在结束之时则需要想像与创造力。所以刚刚所提及的创造能力,还需要清楚的逻辑与数据分析能力作辅助。即使是从事文化研究或历史分析的传播质化学科,应该也要具备这些知识,才能从过去的经验或理论中,转化出具有当下时代价值的知识。

结论

Web2.0体现出人本思想,用教育提升人,让人因媒体而得到更完整的发展,展现传播教育的积极作用,这是本文追求的目标。Web2.0时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情境体验式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老师,又人人都是老师的时代,不管老师或学生,都应积极与市场接触,去使用、去与大众互动,体验这个新传播环境,才能创造出传播产业发展的未来。

注释:

①《2006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

②Chris Anderson(2006):《长尾理论》,台湾:天下文化出版。

未来教育范文第2篇

什么叫情商?情商就是让别人信任你、喜欢你的能力。被人信任的前提是具有讲诚信的人品、人格,待人诚恳。同时,学会分享、互相帮衬也是情商至关重要的内容。什么叫逆商?逆商就是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的抗打击能力和自我鼓励能力。学校和家庭应通过鼓励的方式让孩子从失败中站起来,勇往直前,让孩子在鼓励中获得成就感。

总而言之,三大商数决定一个人的成就,其中智商只起到20%~30%的作用,情商和逆商所起的作用更为显著。

那么如何真正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大商数的培养之外,我觉得也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实行心情教育。纵观山峦叠翠,沐浴晨光雨露,欣赏漫天繁星――这就是心情教育。我第三次高考复习时,教我们的英语老师授课充满热情,注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对我们进行心情教育:江边言说故事,参观名人故居,爬山消遣……这表面看来像是浪费时间,但我们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了排遣杂念和彼此相处,收获了愉悦心情,学习的激情与效果也在无形中得到提升。孩子的心情教育、家庭的心情教育、学校的心情教育,这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心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的心情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很多中学囿于各种限制,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放手推行心情教育。我曾经与几个重点中学的老师探讨过为什么不组织学生去春游,各个学校顾虑的是这类活动可能会发生意外,而一旦有意外,学校与家庭之间将水火不容。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心情教育无法推行开来。孩子们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被禁锢在校园与家庭里,没有奔放到天地之间的机会,即便有,也难以确保有那份奔放的心情。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阻碍孩子快乐成长的“咒语”。

相比较而言,国外与中国的情况明显不同。国外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挑战项目,比如野外徒步20天,锻炼学生的野外基本生存能力。项目启动之前,家长需先签“生死协议书”,一旦发生意外,学校不负任何责任,家长也深知个中利害。这种在国内看来不可思议的项目在国外运行得非常顺利。这源于国外整个社会和学校教育配合一致。

第二,实行鼓励教育。所谓鼓励教育,就是多鼓励孩子,让他们拥有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孩子的优势并不一定会自动展现出来,很多时候需要人去努力挖掘。如果一个老师不能从学生身上发现任何特长和优势,则其难以被称为合格的老师。实际上,每一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是有优势的,即便是发型、笑容、服饰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方面,也同样值得表扬。可表扬的事有很多,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未来教育范文第3篇

一、家庭教育

古人云:爱其子,则必为之计深远。而现今的人们对子女的爱和期望也不逊于古人,但在教育和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却远不及古人。

父母总是期望儿女能成才,有所作为的。明代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说:“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孝不如无。”但如何使儿孙能健康成长呢?清代林则徐提出了让儿孙自强自立,不能有所依赖的主张。他写了训子对联曰:“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损其过。”

现在常常听到家长们抱怨现在的孩子依赖性越来越大,做事虎头蛇尾,缺少能力,缺乏自信心,没有独立性。为什么呢?先看看我们的教育。现代人的教育理念处处体现过分的溺爱。孩子不会吃饭,家长主动喂;孩子不会穿衣;家长急忙去帮;孩子跌倒了,大人立马去搀……孩子的一举一动大人们是照顾的仔仔细细,安排的妥妥当当,彻底的“孩子祖宗化,家长奴隶化”。

据说在瑞士,母亲抱孩子是用一只手的,这样给孩子更大的活动空间,可以自由地运动,而在中国,母亲是两只手紧紧地搂住孩子,深怕他摔着、碰着,一刻也不敢放手。可是,不放手,孩子又怎能跑起来呢,连跑都不会的孩子你又怎能企盼他飞起来呢。试问在这样的教育下,您的孩子将来如何来立足于社会,如何能实现您殷切的期望呢?

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可悲的现状呢?

首先,给孩子独立的空间,为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创造条件。做父母的大可不必大包大揽,不妨让孩子来思考、处理他所面对的问题。即使出现偏差或错误,也不必抱怨或责备,要知道失败有时也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在失败中摸索前行,也许会让孩子更快地长大,更快地自立。

其次,要教会孩子自信、快乐。父母是孩子最好老师,做父母的首先要自信坚强而又有理智。你微笑着对待生活,你的孩子也将学会;你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你的孩子也绝不会轻易低头;你对待荣辱不骄不馁,你的孩子也会处惊不变。

再者,要适当的给孩子成就感和挫折感。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用心呵护,合理及时的赞扬,是孩子前进的动力。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要让孩子有责任感,就要让他明白,做对了有表扬,做错了也必将有处罚。当然惩罚不是简单粗暴,它可以多种多样。聪明理智的家长们各有各的招数,这里不再一一罗列。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想改变孩子的懦弱、依赖、不自信的性格,那么我们就得放手,让孩子自由地发展,不要让家长那宽阔的,无边无际的爱把孩子掩埋,让他们成为独立的,有责任感的,有创造力的新一代。

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我们的老师也要学会放手学,学会引导。

目前,一谈起学校教育问题,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一脸迷茫。是现在的孩子不好教、难管理,还是教育的理念、方法不正确呢。而我们许多教师每天从早到晚守在学生身边淳淳教导,怕有照顾不周,担心知识讲解不全,害怕学生违纪等等问题的出现。把自己弄的很累、很疲惫,却结果适得其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何在呢?方法有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我们先从自身做起。

首先,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推陈出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让教师由领导学生学习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但是,由于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上得到了更新与充实,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特别是很多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仍然难以脱去“教师讲,学生听”的痕迹。进行新教材实验的老师,每个人都应该多想想,知识是你直接“给”学生的,还是经过了真正的“引导”呢?

在新教材实验的课堂里,我们常常听见,一些关键问题的讨论,最后的“精彩答案”仍旧出自老师的口。新课程多么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嘴里谈出来的呀!显而易见,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钟,都是有效的,学生的智力渴望接受挑战,学生的思维渴望接受碰撞,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出这种碰撞,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激发创造的欲望。因而,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就是“引导”的价值所在。

其次,我们要改变管理方式。我们许多班主任对自己的班级管理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是好。人在,班级一切都好;人走,班级乱作一团糟。这一切都是我们平时跟得太紧,没有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而造成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像警察与小偷的关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让学生体会到主人翁感,这样不和谐的班级怎样能发展好呢。

“凡是普通学生能干的事,班委不干;凡是班委能干的事,班长不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干。懒老师才能培养勤学生”这段文字是整理自我国当代教育家魏书生的言论。我们应多学学人家的成功经验,多疏导少堵塞。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

未来教育范文第4篇

技职教育,产业与就业的无缝衔接

《职业》:请您介绍一下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情况。

谭仰光:20世纪60年代,台湾由农业发展逐步转向工业发展,并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与轻工业以及传统制造业为主,于是积极增设高职学校,推展职业教育;并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积极设置职业训练中心,推展职业培训工作。

1968年,台湾举办了第一届技能竞赛大会;1971年起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第20届);1993年在台北主办第32届世界技能大赛,台湾夺得18块金牌、10块银牌和4块铜牌。

1970年至2000年这一时段内,台湾高职学校发展迅速,高中与高职之比率转成3:7。部分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部分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导致经济快速衰退,引发企业界裁员潮,失业率快速攀升。高职学校逐步萎缩;高中与高职之比率再回转成7:3。职训中心逐步减缩训练班次与人数;推出各项辅导失业者再就业训练计划;大量委托大学院校推广中心、职业团体、民间专业团体、补习班等开办短期多样化的进修训练。

《职业》:台湾技职教育和职业培训有什么好的经验?面临哪些挑战?

谭仰光:1990年代起,在产业发展从技术密集型迈向研发型的过程中,部分教育界人士产生了一个观念上的错误导向――把“迈向”误认为是“取代”,一味盲目地在人才培育方面提高层次(学历的层次而非质量的层次),把很多好的高职提升为专科、把专科提升为技术学院、把技术学院提升为科技大学,并纷纷增设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班。结果硕士、博士一大堆,而真正有专业、懂实务的技术员及工程师却找不到。

同时因为没切实弄清楚产业分类与行职业分类的定义,搞不清楚究竟服务业(三产)需要哪些人才,以致餐饮、观光、美容科系一窝蜂开,工科却招不到人,逐渐萎缩。

职业培训机构的数量与规模逐步减缩,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偏向技职院校。

文凭主义与士大夫观念再度抬头,大专院校迅速扩增,高职学校未增反减,且实习课程缩减,学生多以升学为优先。于是一方面企业界的人力短缺,另一方面学校毕业生的学用落差和就业衔接问题严重。

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和转型,导致了从工作岗位上下岗的人数增加。于是各职业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责,已不在高技能人才的建设,而重在如何帮助下岗的劳动者再上岗。

少子化的浪潮来袭,高等教育设施膨胀过头,使很多学校开始出现招生不足的状况。

《职业》:您认为技职教育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谭仰光:专家们呼吁厘清需要高技能人才的产业,因为有人经常混淆了两个观念,其一,要弄清“产业”与“职业”(职能)的关系;其二,要注意“产业链”所牵连到的产业。

专长类别与产业类别间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是一种交叉的矩阵关系。不要直接把产业别当成科别。

加强实施和推动“校企合作”,减低学用落差,加强就业衔接。

探讨推动德国模式――双轨制/二元制(Dual System)职业教育训练模式的可行性。

大学院校的适度减量或合并。

世赛成果,技职教育的最佳课标

《职业》:您认为世界技能大赛的成果如何转化到学校的日常教学中?

谭仰光:有两段话可以很好地答复这个问题:一个是张立新司长的讲话,他说从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取得的优异成绩,以及后续开展的宣传活动等方面来看,在国内营造了良好的竞赛氛围,从而推动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建立起整套系统;另一个是广州工贸技师学院汤院长的讲话,她说世赛的技术规范、技术说明代表了这个项目、行业的最前沿技术,把这些转化到技职教育、职业培训的项目课程上,转化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就能把世赛成果与学校教学连成一条线。

学校这次把世赛评估顾问珍妮・夏克顿女士请来,珍妮女士也讲到世赛每个项目的内涵是按照当前行业、企业的发展每两年更新一次,世界技能竞赛的技术规范代表了行业、企业最新的发展情况,这是技职教育的最佳课程标准。

工匠精神,职业人与职业精神的二重奏

《职业》:当前,“工匠精神”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一个话题,请问您是怎么理解“工匠精神”的呢?

谭仰光:“工匠精神”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人,二是职业精神。

首先,关于世赛金牌的问题,这次比赛回来后,大家都在热议谁拿几块金牌、谁取得了什么项目的金牌等问题。我说大家要记得一点,世界技能竞赛规定单人项目参赛选手的年龄在23岁以下,为什么要规定23岁以下呢?这项比赛40年前创办的时候,名为“国际职业训练比赛”(IVTC,International Vocational Training Competition),就是一个职业训练的比赛。这个比赛源起并不是比各国谁的技能最好,而是在比哪国的职业培训办得最好,摘得奖牌数量多的国家就表明此国的职业培训做得比较好。接下来,就是彼此的观摩,你到底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个项目做得这么好,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职业培训的竞赛。因此,如同西蒙・巴特利主席所讲,不要把竞赛的核心价值全部摆在比赛上,要从比赛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转化。

未来教育范文第5篇

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必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包括有自主性、社会性和工具性三个方面。自主性,即能够自主发展,包括培养和发展身体、心理、学习等方面的素养。社会性包括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社会与国家等之间的关系。工具性也就是文化知识素养,包括掌握应用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其中文化素养是个体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必要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是促使个体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与根本保证。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世界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学生核心素养”。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芬兰的教育改革,加强人文学科、推崇主题教学、构建自主评价体系以及提倡校园文化等,无不是从促进学生形成“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入手。

“必备品格”主要是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未来成长为具有社会适应力和道德责任感的国民。基础教育正是学生开始感知、认识世界的时期,也是价值观培养的关键时期。人文学科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是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学科是守望人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学科,是守望人类文明健康发展的学科。缺乏人文学科的滋养,只拥有科学知识,培养出的人就会成为“工具人”,而不是“社会人”。青少年应该学一点哲学,因为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正是教育应该着重培养的内容。语文同样,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与社会交流的基本能力,高效摄取外部信息、准确分析、理解信息,向外部进行自我表达,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能力。

如果说培养“必备品格”是教育的基本属性,那么培养“关键能力”则有鲜明的时代属性。能力培养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并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