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创新

初中生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创新

初中生创新范文第1篇

其实不管是创新,还是以上诸多现状,都与思维紧紧相连。简单地说,思维就是思想、思考,动脑筋,想办法,让人的大脑细胞处于活动状态。学生出现的诸多状况,究其因是思维活动状态出现了毛病:思维浅显,深度不够;思维混乱,条理不清;思维单一,片面僵化等。思维状态有问题,何来创新之说。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思维广度、深度、高度,跟上时代的步伐,开启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插上飞翔的翅膀呢?

一.铺设情景,唤醒沉睡思维

思维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思维必须有原始刺激才产生。任何思维的产生都是来自于外界的一种原始的刺激。要想在受时空限制的语文课堂内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精心铺设情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内处于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激情的氛围里,即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以教师饱含情感的语言为主,借助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或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给学生的听觉、视觉、内心一个强有力的冲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或在瞬间全身心地投入。

如:教学《观舞记》,我一边轻轻播放音乐,一边让学生找出有关印度舞特点的语句。之后,我把音乐稍开大些,并和着音乐做了几个与文本语句吻合的舞蹈动作,课堂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于是我鼓励跃跃欲试的同学跟着扬眉、扭腰、送臀……有些孩子在课后还意犹未尽的模仿。我把抽象的语言文学还原成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把两者有机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场景,提供了可感可知的表象,在视觉、听觉上给他们原始、强烈而新鲜的刺激,触发他们对异国舞蹈的喜爱,对身体美、神态美、音乐美的赞叹,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

孩子们潜在的活力被调动了,沉睡的思维被唤醒了,整个身心开始活跃起来。从教学实际出发,营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体场景氛围,铺设新颖、直观的情景代替枯燥乏味的教学环节,以刺激、触动、引起或唤醒学生的某一种或一些思维,营造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思维的运转。

二.训练思维,闪现灵动话语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贝斯特《教育的荒地》) 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思维要训练,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思维的规则就是必须有大量记忆模块的参与。思考问题时,调动大量的记忆模块参与,并对记忆的模块进行一种定向组合,最后形成一种完整的思维。

如:教学《三峡》后,让学生筛选自己脑中存储的风景,找出印象最深的一幅进行描写。徐勤凯说“冬天只要一下雪,一座山就成了白色的银山,一望无际,走在山路上,留下一串串各种各样的糖葫芦。”王群说“树儿像喝了月光酒,……醉了一般。”把雪地里的脚印比成“糖葫芦”,把月光说成“酒”,把摇曳的树说成“醉了一般”,这是学生的大脑调取了与风景有关的记忆模块,并进行了定向组合。这些非常规的表达就是学生调取记忆模块的结果,这样的表达是多么的有新意,多么的令人惊叹!

思维与知识和思维的能力是分不开的。知识可以用语言、符号表示出来,相对稳定;思维能力是活的东西,隐性一些。也就是说,知识为思维能力提供材料,思维能力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知识丰富了,相关的记忆模块越多,思维的东西越多,就能更好地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反之亦是。可以说,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不受课堂时空限制的语言文字表达,为学生留出了自由书写和尽情抒发的天地。学生的思维因此而得以拓展,得以更加细腻、美丽。

当零星的、点滴的、碎片的记忆模块像浪潮般澎湃时,学生的思维速度加快了,很多时候的“情不自禁 、不可克制”便是话语灵动的体现。当然,孩子们也有凌乱的片言只语,没有关系,给他们时间,清新的话语自然会出现。

不断地进行思维训练,不断地调取记忆模块,把记忆模块加以精心的梳理、整合,大胆构建开放、鲜活的思维形态,赋予话语生命的特征。

三.发散思维,飞扬创意妙想

发散是创造的基础,它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束缚的特征,它会在大脑思维时呈现出多维发散状态。它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将思路扩展开,从而获得新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发散思维的技巧,让学生飞扬创意妙想。

突破思维定势

一般来说,影响发散思维的主要因素是思维定势。这就要求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积极探索,尝试用不寻常的方式理解事物,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而开展丰富的联想,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并获得最佳方案。尤其是处于冥思苦想、一筹莫展的境地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加上反复推敲,常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如:把潘阆的《酒泉子》改写成记叙文,在描写潮水的壮观时,许多孩子都是常规思维:“玉砌的城墙”“雪盖的山岭”“如千军万马”“如万点鼓声”等。其中一个孩子却这样说“那声音如同一个钢琴家正饱含深情地演奏如同雷电一般的旋律”。他用不寻常的方式去理解潮水,借助了丰富的想象,于是佳句信口而出。

发散思维可以丰富人们的联想,而联想又是创造力的源泉。突破旧的思维框架会让人的大脑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语文学习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而不只局限于一个方向,一个答案。只有不断地突破思维定势,才能创意无限。

老调新弹

创新也可俯首即拾。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当然叫创新。但是,“老瓶装新酒”,给旧的东西赋予新的内涵,也是创新。

如:写自己生病,不再是父母如何背着去医院,如何忙前忙后服侍。而是详写父亲的一双手怎样抚摸着到天明,从中感受父爱。旧题材新内容,让人眼前一亮

实践中原始创新的东西并不多,很多都是改造性创新。一句同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语境、情境、心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意思,不同的意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创新”却在灯火阑珊处。

逆向思维

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

在教学《喂――出来》,课后题的设计就是教会学生逆向思维,从结果开始探讨,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从而更深入准确地多层面地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循规蹈矩的思维和按传统方式解决问题虽然简单,但容易使思路僵化,摆脱不掉习惯的束缚,得到一些司空见惯的答案。逆向思维能克服这一障碍,妙想连连,让人耳目一新。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多种,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注重发挥思维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大脑存储,激发出一个个全新的创意妙想,扩大语文课堂的效益,更好的学好语文。

初中生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创新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努力与创设,提出新的发现与新的发明或改进方式,创新能力是一种创造活动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将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高科技与知识体系迅速发展的世纪,对人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是中国人民所迫切需要的,因此,教育领域首先要提高重视度, 将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摸索方式与对策,设计出更好的培养方案

一、问题与原因分析

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培养出现的问题

在培养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也许不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与教师的教育方式与教学理念也息息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初中生普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的现象,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参与一些小发明、小设计活动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也是创新能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性不够,较少参与讨论活动,导致思维不灵活,思维能力还需进一步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学习出现问题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有关系,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多数教师以传统的分数评估学生能力的好坏,较少举行创新活动,还有一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师生交流较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问题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学生的成绩看作重中之重,使得教学偏向功利化教师始终以成绩为中心,只考虑会出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点,其他的内容都不予考虑,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几乎一致,且很多教学为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只一味的讲解课本内容,而不愿让学生自己讨论与研究,导致学生一味跟着教师的思维,缺乏自主研究意识部分学生对数学缺乏正确的认识,产生畏惧心理,且存在观念认识上的偏差,只认为考出好成绩就可以了,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学生与教师双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初中生数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教师需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敬业精神,不断将自己的职业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教师需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增强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当前知识结构急剧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教师需不断汲取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不断克服认知上的偏差,引入新知识,新理念,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建立新的师生观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创新教学,如学生对点动成线的概念不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做实验,挥动点燃的蚊香等

遵循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能推动教学活动有序的开展,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要以基本的教学原则为导向,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具体的教学原则包括普遍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要尊重的基本原则首先,普遍性原则要求教师教学面向整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质,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内在的创新因素,因材施教,设置多种情境,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汲取有益因素,让不同个体都可以普遍得到发展教师实现初中数学的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地前景,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发展趋势,为整个社会的大发展构建坚强的后备力量教师教学还需采用激励性原则,及时激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激发,从而得到创新的欲望

3采用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

采用良好的教学策略,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寻求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创新能力与意识也在潜意识得到提升,在初中数学中,有全等三角形这一节内容,全等三角形中关键的部分就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猜测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是否需要三个边或三个角相等,让每个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强调三个角是不能证明全等,以及两个三角形的两边与一个角对应相等,是否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让学生自己去猜测,然后给出理由设置这些问题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教学环节需不断丰富,增添课堂实验环节,学生自己动手数学解题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便是数形结合思想,学生可通过画图培养创新能力与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作图画图的空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生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新课改;新教材

一、实施新教材的同时,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一)强调师生交往 构建师生关系

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

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解说,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二)注重生物科学素养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论题。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二、教师语言活泼机智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三、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四、教师改革评价方法

初中生创新范文第4篇

一、形式大于思想的创新误区

随着中考作文命题的改革,特别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扩大学生联想力与想象力的作文命题的涌现,给中学作文增加了活力,但作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教学认识的模糊性导致了作文教学长期处于一种本末倒置,随意性强的状态中。而作文的无序性,又导致教学的无所适从。我们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没有深刻领会有创意的内涵,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课堂作文训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以传授作文技巧为主旨,“考什么就练什么”的应试作文训练等等。中考作文不是首先在思想内容上下功夫,而是在技巧上不断的创新,于是就出现了形式大于思想,片面强调形式新、有文采的创新误区。写法上花样翻新:有寻人启事、招生启事、产品说明书、病历报告、实验报告、经理日记、太空遨游甚至与主旨完全无关的题记……蔚为大观。如果形式与内容相符合能有效的传达思想感情,如此写法的确可以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但是,“繁华过去,荒凉从内部升起”热热闹闹的形式之后是浅俗空洞的内容。语言表达上,也许更多的学生悟出了讲求文采的“制胜宝典”。于是排比修辞、对偶句式大行其道,有的甚至通篇排比。辞藻华丽而游离文意,言之无物,缺乏深刻思想。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取决于内容,斐然的文采也一定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意犹帅也”,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主客颠倒,舍本逐末的严重脱离学生实际的作文训练在语文教学中贻害无穷。

二、选材单薄的思想缺少

选材是写作的基础,选材成功,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材料是为表达服务的,最能表现作者思想观点的材料,“意”就能蕴含其间,就能水到渠成。选材新颖、内涵深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写话题作文的同学也有大部分没有彰显事例的思想力度,更没有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其实,善于联想、感悟就会文思泉涌。诸如历史上以正义和正气塑造独立人格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现实生活中以自己的奉献精神感动中国的先进人物,他们身上都闪烁着心灵炽热的火花。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多彩,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五千年文化蕴藏太多修身做人的精神资源,这些令人尊敬的人物,之所以能够爱国、爱民,进取向上,居安思危,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对生活、对人生的心灵温度决定的。这些事例在语文课本上、历史教材中等都出现过。关键是学生不会联想,不会挖掘,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缺乏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玉树临风、骨气奇高的深邃内涵。对材料取舍不会“横看成岭侧成峰”,也就不可能诞生个性化的思想。只能用空洞的说教,僵化的思想对话,做最简单因果推论和公理性判断。

三、缺乏真情的无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饱满的写作激情,有如瞌睡人的眼,无激情、无真情、无流动的气韵。作为能否表达真情实感,是作为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纵观学生作文,之所以造成贫血,主要没有在行文谋篇中注入情感血液。写议论文没有丰富的材料和鲜明的观点,没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品质,没有大气磅礴的人文关照,更没有关注现实的锋芒和锐气,怎能养气基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著”。现实是最有力量的,关照生活、思考社会,在于现实的对视中磨砺自己的思想。肩上有责任,胸中有见识,心中有大爱,才能让青春与激情同行。写记叙文则平铺直叙,扩写一个老掉牙的故事,既缺少生动的细节,又缺乏独到的感悟。似乎所有感情都干涸的文字的沙漠里了。好的文章无不是人们的激情感慨之作。真情无价,真挚的感悟是打开心灵之窗的金钥匙,当用心开启时,就会惊异的发现,那里面贮藏着无比丰富的情感,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奇珍异宝。

探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涉及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写作体现综合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诸如学生生活的狭窄,囿于习题训练而缺少作文的源头活水。追星逐腕的浮华之风使学生一味追求简单的快乐,而不懈于思考。拙于思考,阅读习惯的欠缺,阅读典质和量的不足使学生的人文素养薄弱。凡此种种,无一不影响着写作教学。

初中生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寻找替换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23

生物是一门基础学科,其中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在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观察、分析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等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教科书上列举的实验方法、步骤都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实验课缺乏兴趣,或者认为生物实验课只是去玩,没有知识可学。初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各种习惯、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的最佳养成时期。那么,如何保证实验效果,调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呢?笔者认为,应从学科教学、社会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遵循因地制宜、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实验效果佳的原则下,从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及实验方法步骤等方面不断变化教学模式,积极改进实验方法,从而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实验材料的寻找

实验材料是每个实验中非常必要的辅助工具。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遗传学实验研究中刚开始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山柳菊,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研究,终于揭示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实验材料的选取对实验能否开设、成功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生物教科书中每个实验都列举了实验中要使用

到的相应实验材料,其中有些实验的材料比较常规,课前准备简单,效果也非常好,我们可以放心地采用书本介绍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而有些实验的材料受某些条件的限制,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寻找并筛选出一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观察效果好的实验材料。例如,在进行“观察植物叶表皮气孔”实验时,教材中选用的实验材料是蚕豆叶,蚕豆一般是初夏才有,而当我们教到这部分内容时是冬天,不是种植蚕

豆的季节。即使是当季,在市区内也很难找到蚕豆叶,所以在安排学生进行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在实验材料上进行了很多尝试,如用小青菜叶、铜钱草叶、金花菜叶等

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通过比较发现,小青菜叶的下表皮很好撕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气孔也非常清楚。同时在做这个观察实验时,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楚气孔的开闭情况,我们对青菜叶又做了一些处理,如在一些青菜叶上撒上一些清水,或者将一些青菜叶放在阳光下晒一小会,等等。这样的简单处理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的相关原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验器材的替换

实验器材是生物实验中必不可少的,而安全、操作方便、损耗少、实验效果好是实验器材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我们选用的实验器材不恰当,反而会影响实验的观察,最终影响实验结论的得出。例如,在介绍“植物蒸腾作用”这个实验时,教材上参考使用的容器是锥形瓶,在实际的预备实验中我们发现锥形瓶横截面较大,液面下

降不明显,实验效果不好,于是我们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改用试管作为容器,因为试管横截面小,液面下降明显,实验效果非常显著,学生能从明显的现象中得出相应的结论。又如,在“探究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特征”的实验中,“蚯蚓的运动”教材上选用粗糙的硬纸板和光滑的玻璃板进行对照实验,实际上这样的一组对照实验中实验器材的选择是有误的,硬纸板和玻璃板本来存在材料质地的不同,现又出现了粗糙和光滑的不同,与对照实验要求单一变量为原则相违背。于是我们在实验中果断改成光滑的玻璃板和经过打磨的粗糙的玻璃板作为实验器材,不仅和实验原则相一致,也为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指明了方向。

三、实验方法步骤的优化

1.加强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开阔学生思路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是初中生物开设的两种主要实验类型,如果学校开设的实验中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缺少探究性实验的话,就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想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性实验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使他们的思想水平、科学探究能力能得到充分提高。例如,在“验证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改变教材中设计的实验类型,将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实验课上让学生自备各种食品,每种食物依次通过滴加碘液、加热等方法来鉴定含有的成分。虽然这样的实验设计与之前的实验改动不大,但通过这样的开放式探究性实验,学生不仅能很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体会到真正的实验探究。

2.联系实际,设置对照实验加强理解

对照是实验控制的手段之一,生物实验中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可信,一般都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就是指进行某种实验以阐明一定因素对一个对象的影响和处理效应或意义时,除了对实验所要求研究因素或操作处理外,其他因素都保持一致,并把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通常,一个对照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假设而言,是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至于哪个作为实验组,哪个作为对照组,一般是随机决定。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能巧用一些对照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还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做“观察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实验时,我们除了依照教材上的实验方法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即将相同大小、粗细、长度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清水和浓盐水中)以外,我们还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另一组对照实验(即配置两种不同的浸出液:土壤浸出液和盐碱地浸出液),然后将大小、长度、粗细相等的几条萝卜条平均放入两种浸出液中,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通过对这组对照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不仅能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失水及吸水现象的能力。

3.科学简化、细化实验操作,加强实验现象

进行科学实验不能按部就班,应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灵活地去改变,如果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方法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很难去掌控,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的实际需要进行实验调整,使之更趋于合理。例如,在“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其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将两支试管同时放置在37℃的水中恒温保存约10分钟。而这个步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难把握,稍不注意水温就会有变化,这样一来实验结果势必会受到影响。于是我们在课堂上大胆尝试,用人体恒定的温度来代替恒温水浴法。方法既简单又有效,效果也非常的明显。课堂上学生踊跃地举手也表明他们喜欢参与到每一个有意义的实验中来。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学生养成科学的实验素养。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实验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规范的操作并细化到实验的每一步中。例如,“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第2步“撕”中,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撕取的是内表皮的哪个部位,在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撕取的部位不同,导致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细胞效果并不好。通过几次尝试,我们果断要求学生在内侧表皮的中央划取大小适当的一块材料;然后再用镊子撕取放在水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通过这样的装片,学生可以看见典型的植物细胞形状及结构。

以上这些实验的改进,都是我们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实际上,只要我们生物教师能正确地认识生物实验在生物教学及学生实验科学素养养成中的重要地位,大胆地去尝试,在尝试中寻找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器材和简单有效的实验方法,那么我们生物学的奇趣就会在生物实验中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也会使学生爱上生物实验,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我们一起努力使生物实验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