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亲子沟通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亲子沟通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1篇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都还不够成熟,在这一成长时期,亲子冲突作为一种不良的亲子关系状态,会对初中生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初中生的自我认知、人际交往、学习三个方面。

1.对初中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正确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对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非常重要。初中阶段的孩子,个体的自我意识更加地强烈。如果在这一时期经常与父母发生激烈的亲子冲突,初中生会产生自卑、羞耻等比较负面的自我体验,从而对自己做出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如果初中生对自身的评价与其他人对自己的客观评价的距离过于悬殊,不利于初中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2.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亲子冲突属于一种人际冲突,初中生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往往反映着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一些亲子冲突比较严重的初中生,因为与父母关系的不融洽,会更加依恋同伴群体,更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从而引发偏差行为。另一方面,亲子冲突使得初中生与其父母长期处于不良的交往状态中,不正确的沟通、交往方式势必会使初中生在与他人交往中遇到一些障碍,比如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感、无助感以及错误的交往方式造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打击等等

3.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初中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亲子关系无法为初中生创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处于亲子冲突家庭中的初中生,更容易产生焦躁、忧虑等负面情绪。这不仅会使他们的注意力从学习转移到情绪的排解上,促使“问题青少年”的产生;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进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间接地影响到学习成绩。

二、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是用于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对于亲子冲突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的介入无疑是一种新的可行方法。以下将从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对亲子冲突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策略。

(一)小组工作: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沟通是影响亲子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很多的亲子冲突也大多是因为父母与孩子都没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方法而引起的。因此,可以在小组工作者的协助下,以培养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为目的。

1.开展家长教育小组

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更好地了解初中阶段的孩子以及掌握与青春期孩子正确沟通的方法,所以,针对家长的小组活动就是以这一内容为目标来开展的。在亲子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首先由家长讲述自己所遇到的亲子沟通的问题,然后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小组的互动和讨论以及专家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帮助家长获取更多专业有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2.开展亲子沟通小组

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有良好的亲子互动,亲子沟通小组就是要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游戏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家长和孩子在指定的问题、场景、条件中模拟表演。这个活动可以让家长与孩子换位思考,通过移情的方式去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达到互相认识的目的。通过亲子游戏,让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同时让他们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被影响,把游戏中学到的沟通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促进亲子间的双向正面沟通。

(二)社区工作: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念、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在社区层面的具体体现。解决亲子冲突问题,除了家长和孩子自身的努力外,也需动员社区的群众,大家组织起来,共同解决问题。

1.开展家长教育讲座

社区可以时常的对家长进行讲座培训,以“如何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如何面对亲子冲突”等为主题,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解决父母们共同遇到的亲子问题的苦恼和困惑,让他们掌握正确的亲子沟通方法,学会多赞美、多肯定孩子。帮助家长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亲子交往的方式方法。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亲子沟通;初中生;行动研究;定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3-0157-05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学业、行为和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亲子矛盾使亲子关系变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现亲子沟通不良的状况。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亲子沟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当前关于亲子沟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⑴亲子沟通的定义 [1];⑵亲子沟通的状况,包括沟通的内容[2] 、沟通的频率、主动性和满意度[3]、沟通的问题[4];⑶亲子沟通的影响因素[5];⑷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6];⑸改善青少年亲子关系的教育对策及实验研究。国内关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较为全面,如于学兰等[7]采用测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团体实验法、个案法对如何改善亲子关系进行了研究。其具体措施包括转变家长的观念,传授相关心理学和家庭教育学知识,对家长进行集体咨询,利用心理常识课和个别咨询对学生进行辅导,对所选个体进行具体指导等。国外对于亲子沟通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沟通环节的某一个方面,如对儿童焦虑的口头表达 [8],或者特定类型行为模式的青少年身上,如酒精滥用、肥胖症等[9]。 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⑴实验皆是从研究者的视角进行设计的,而参与的亲子双方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单向”的干预;⑵多数实验旨在将父母和子女分开进行干预,然后以一定的量化考核结果来验证实验效果;⑶缺乏对实验干预过程的质性描述。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来进行实验。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动研究中,参与者是研究的主体,研究者只是起一个中介的作用,为参与者的研究和行动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研究方法强调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处理社会问题。行动研究的结果检验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进行[10]:(1)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2)是否提高了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践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本行动研究对结果的评估将遵照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行动研究的先驱勒温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继的研究者将勒温的这些步骤明确概括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循环[10]。本研究采用“以参与的亲子双方为主体、以研究者为主导”的合作模式,提出一个计划、执行、评估的动态循环研究框架。

1 对象和方法

1.1被试

对重庆市某中学校方指定的初二年级2个班级,用“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PACT)进行施测。两个班级的学生共94名,选出PACT总分显著低于总体平均分的学生15名,然后排除2名家庭有实际困难无法参加活动的学生,最终参与研究的家庭共13个,形成一个以“亲子成长工作坊”命名的活动团体。其中,父母共同参与的家庭有3个,固定由父母中的一方参与的家庭有10个;学生中男生10名,女生3名;成绩优异者2名,成绩中等者7名,成绩较差者4名;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2名,高中3名,大专7名,本科1名;父母职业:农民1名,工人2名,个体商人1名,军人1名,公司职员6名,公司管理人员2名(因父母双方共同参与的家庭中,有一方参与时间不固定,所以只对固定参加的一方进行数据收集);家庭结构状况:单亲家庭2个、核心家庭11个(其中再婚重组家庭2个);家庭子女数目:独生子女家庭10个,非独生子女家庭3个。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est , PACT)[11]

由37个题项组成,其中测谎题4项,每一个题项的回答包括对父亲的回答和对母亲的回答两种。该量表包括2维度:亲子沟通的动机(包括参与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轻松感4个因素)和亲子沟通的能力(包括积极倾听、沟通灵活性、理解、开放的表达4个因素)。

所有项目采用自陈测验五点记分制(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不确定;4.大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总体α系数为0.8699,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554~0.8465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8015,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54~0.7999之间。经本研究实测后的总体α系数为0.8410,各维度的α系数在0.3991~0.8757之间,总体分半信度为0.7416,各维度的分半信度在0.3505~0.7416之间。各个因素与量表总分的相关在0.38~0.8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在0.11~0.73之间,相关适中,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

1.2.2自制活动反馈表

要求每一次活动后,家长和学生分别填写参与者姓名及满意程度(很不满意、比较不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对下一次活动的建议。

1.2.3 “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

包括家长和学生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和活动效果的评价及最后的活动感言,题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两种。

1.3 资料的收集

按以下4步来收集资料:⑴在第一次活动开始前首先进行总体需求评估(包括亲子双方参与活动的愿望、活动安排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然后研究者根据评估结果单独制定第一次活动的方案及活动方式的总体分类。⑵执行既定的活动方案,并根据特定的活动情境灵活地调整部分内容。⑶每一次活动结束时,亲子双方共同填写活动反馈表,同时进行现场讨论(经亲子双方的同意之后录音,事后整理为文字稿),由研究者进行归纳整合后形成下一单元正式的活动方案。研究者要在每一次活动后及时总结自己的观察体会。⑷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亲子双方填写“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收集活动整体情况的相关数据,结合之前各次活动的评价以及研究者的体会,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

1.4 活动开始前的总体需求评估情况

1.4.1 活动愿望

研究者通过课间活动及学校例行的家长会分别向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平常的亲子沟通状况,同时对本次行动研究的主题和预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绍。口头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2个班级的80%的家长和学生都对这项活动具有极大的兴趣。

1.4.2 活动安排

研究者和班主任、家长及学生对活动的时间安排进行了民主协商,学生和家长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还是周六,学生认为周五的功课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动时间,家长认为周六的时间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务的打扰,最后协商的结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关于活动的地点,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级教室,理由是环境熟悉,参与活动时比较放松。经协商,本次活动共持续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个半小时。

1.4.3 活动内容

亲子双方都希望活动内容比较实用,能够用来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沟通困难。双方对活动内容的需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对亲子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如何与对方进行融洽的言语沟通,如何在双方面对分歧时恰当地处理好亲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样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让他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对亲子沟通观念的改善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长中的事,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释”、“希望可以让家长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

1.4.4 活动方式

通过向家长和学生口头调查,以及向班主任征询意见,大多数参与者都比较喜欢轻松、气氛融洽的活动方式(如“气氛最好搞活跃一点,不要让人觉得是到学校受训来了。”“和大人在一起容易变得不自然,要是可以多做一些游戏什么的,那就好了”),而排斥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认为那种方式既单调枯燥又学不到东西(如“每天都在学习,好不容易有点课外活动时间,还是讲课多没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还来听一些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但也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讲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纾解学习压力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上述家长和学生们的意见,并通过具体商讨活动方案,整项研究中综合运用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5种方式。8次活动的主题分别是“我们来到这里”、“重新认识对方”、“寻找有效的沟通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建立和谐家庭”、“学会奖励孩子”、“怎么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是黄金搭档”,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锦囊,于活动结束时发放给家长。

1.5 统计方法

利用“亲子成长工作坊”整体评价问卷对亲子双方共同调查收集量化数据,其中部分数据做非参数检验中的确切检验。同时对行动研究的过程分5种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质性的现场描述。

2 结果

2.1亲子对活动整体执行过程的评估

表1显示:活动方案充分调动了亲子双方的积极性;研究者的带组技术基本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12],活动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和实用。

表2显示:总体上各项活动的受喜爱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Pct of Cases)亲子游戏、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识讲授。家长对各项活动方式的喜爱度较为一致;学生对亲子游戏和角色扮演的喜爱程度较高,对故事分享和案例分析的喜爱程度较低,对知识讲授的喜爱程度最低。

表3显示:家长和学生对于活动的整体效果还是满意的,但对于不同方面的评价效果不一样。

2.2 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举例

2.2.1亲子游戏

子女: “‘亲子信任考验’的游戏我很喜欢,虽然游戏当中我有点害怕,不过突然发现我是多么需要妈妈的关心与帮助”。家长:“我女儿今天很勇敢,平时看她柔弱的很,没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这个游戏的效果的确很震撼,连大人们都不敢轻易尝试,没想到家长对孩子的鼓励这么重要。”

2.2.2角色扮演

学生:“以前没发现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对,今天看别人表演出来,才发现好多问题。” 家长:“心理剧这种形式很不错,既可以观察别人,又可以启发自己换位思考”,“通过和孩子分享心里的故事,我发现了孩子的另一面,这是以前没有注意的。”

2.2.3故事分享

家长:“我觉得那个让亲子双方讲述最让对方感动的一件事的内容非常好,平常看儿子不声不响,还以为我们做家长的对他的关心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才发现他还是很关心我们的。” 学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诉他们,现在我觉得无论快乐还是悲伤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讲,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与我共同议论。”

2.2.4案例分析

学生:“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和爸爸妈妈尝试一下”,“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不错,可以反映出我们小孩子的心声。” 家长:“我认为我们家平时还是比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纸黑字的把这些事情固定下来就让我觉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签订这种东西,家里会不会闹翻天哦?”

2.2.5知识讲授

学生:“有些活动有点无聊。”家长:“有些活动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关于身体语言的知识让我感觉很新鲜,以前觉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拥抱他了,现在觉得用这种方式去表达爱特别温馨,感觉很好”。

3 讨论

已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学生亲子沟通心理发展存在年级差异,发展曲线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亲子沟通心理状况最好,初三和高一的状况最差,也即是说,初二的亲子沟通水平是相对下降的[11]。但是基于实际操作条件,例如学校从学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毕业班级供研究者进行实验干预,且从老师的反馈来看初二年级的亲子沟通心理问题也最为突出,故本研究选择初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从本研究活动方式的喜爱程度排序来看,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更喜欢双向沟通、能够获得更多参与权利的方式,如亲子游戏、角色扮演,这说明单向性的、权威式的亲子关系不能很好地促进亲子双方的沟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欢新颖、有创意的沟通方式,孩子给家长所提供的温情、寻求依靠和帮助的反馈能够进一步激发家长的耐心。知识讲授这种活动方式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应部分家长建议而纳入的,提示这可能是因为部分家长平时在和学校教师的交流中习惯于家长会式的单向报告方式,同时对亲子沟通的知识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沟通问题。目前看来这种知识内容的筛选以及呈现方式还需进一步探讨。

从活动效果的整体评价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亲子双方对于沟通知识的接受较好。本研究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不同于传统的报告或讲座形式,而是与其他活动方式相配合,比较灵活自然,易于被亲子双方接受。②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态度的转变较沟通知识与沟通技巧要差一些。说明态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部稳定性,要想通过短期的干预训练就达到彻底转变的效果是不太现实的,必须在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由参与者本人长期坚持以新的观点评价沟通对象才有可能彻底转变。但数据结果也说明活动本身还是给家长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对他们今后的沟通活动会产生良好的影响。③亲子双方对于沟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较大,这可能与本研究特别注重参与者主动性的发挥有关,从方案的规划到活动内容的执行都要求参与者全程参加,加之活动内容始终保持了沟通的双向性、互动性,这对于亲子双方是一种有益的磨合,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沟通技巧的提高。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提高参与者的自信、自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李强等的研究探索出“在学校指导帮助下,以家长为主导,寓于实践活动中的亲子双主体互动”的亲子关系模式[13],但这些活动由研究者单独设计,亲子只能被动接受,而本研究的活动并非研究者单独设计,体现了亲子双方参与的主动性。

另外,从不同活动方式的亲子体验报告中可以看出,亲子双方受到的心理冲击较大,对于亲子沟通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对家庭中过往沟通状况的反思,但同时也还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因此,这种质性的评价作为量化评估的补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亲子双方的内心活动,以改进实验。

采用参与者的自我报告体验作为评估的结果可以较为直观地表现出活动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量化考核的不足,这也是行动研究的独特之处。但由于部分活动内容与家庭生活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没有充分考虑到亲子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活动效果。比如对于知识讲授,有的学生觉得“有点无聊”,家长也认为其中部分内容如心理学理论知识“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讲得再实际点”,这与研究者的带组技术以及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另外本文筛选工具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量表的实证效度资料不足。所以,结论有待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2]Noller P, Callan VJ.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J Youth Adolesc, 1990,19(4): 349-362.

[3]Barnes HL, Olson D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flex Model[J].Child Dev, 1985, 56: 438-447.

[4]Vangelisti AL.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J].J Adolesc Res, 1992,7(3): 382-402.

[5]方晓义,董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亲子冲突[J].心理科学,1998,21(2):122-125.

[6]Eisenberg N, Fabes RA,Carlo G,et al.The relationships of maternal practices: a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J].Child Dev, 1992, 63 : 583-602.

[7]于学兰,孟育群.关于改善亲子关系促进少年健康成长的实验研究[J].教育改革,1994,(4):30-34.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9]Fogelholm M, Nuutinen O, Pasanen M,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besity[J].Int J Obesity,1999,23:1262-1268.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48-458.

[11]张峰. 青少年亲子沟通心理研究[DB].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2]梁东标,汤礼深.学校团体心理辅导丛书之5:亲子心理辅导手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10-14.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亲子活动;亲子互动;主旋律

亲子活动是以婴幼儿发展为中心,通过创设环境、组织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及方法,促进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早期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家长和婴幼儿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我园地处城郊结合处,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家长的文化层次和教养水平参差不齐,观察和反思当前的亲子活动,在亲子互动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情况:一是活动多以师幼互动为主,家长参与不足,亲子互动少,无法体现亲子活动的特质;二是亲子间虽有互动,但因家长不能科学解读孩子的发展,或缺乏有效的互动策略,导致亲子互动不和谐,互动质量不高。对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分配任务,为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

亲子活动一般由3~5个不同类型的游戏组成,游戏的参与者是婴幼儿及其家长,两者之间应形成一种互动、合作的关系。在亲子活动中,家长的任务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目的是让家长体验到亲子互动的乐趣。

案例:今天的活动是让宝宝听着音乐尝试敲打单响筒。老师根据音乐提出了三次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她要求家长“握住宝宝的手腕,听着音乐敲一敲”。第二次,她要求家长“放手让宝宝自己敲,家长可听着音乐轻轻拍打宝宝的肩膀,给宝宝节奏的暗示”。老师又放了第三遍音乐,这次她告诉家长:“对音乐的感受力是需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这一次还是请大家放手让宝宝自己来,家长可以跟着音乐边唱边拍手或轻轻拍打宝宝的身体。”音乐再度响起时,家长们开始高声跟唱了起来,大家边唱边欣赏着自己孩子的表演,脸上露出了笑容。

老师根据游戏的进程,用明确的要求分三次给家长分配了任务,家长依次承担了合作—提示—欣赏的任务。

二、现场示范,教给家长亲子互动的具体方法

在婴幼儿生命的早期,稳定、和谐的亲子关系能为其提供安全感。亲子互动的有效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肢体语言,另一种是支持性的口头语言,这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现场示范,让家长及时习得。

案例:老师正在给宝宝和家长们示范怎样玩“苹果长在大树上”的游戏,每次老师把宝宝举高再放下时,就会笑着去亲一亲宝宝,或是在宝宝的脸旁发出“啊呜啊呜”的声音并假装做出吃的动作。在接下来家长和宝宝玩的过程中,家长们都学着老师的样子去亲吻和逗引自己的宝宝,看到宝宝们咯咯地笑着,家长们做得更起劲了。

案例中,老师示范了如何用积极的肢体语言与婴幼儿互动,家长们学着运用时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不仅愉悦了家长和宝宝的身心,也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其实,亲吻、挠痒、拍手、拥抱、竖起大拇指、微笑等都是婴幼儿能够理解并喜欢的肢体语言,这些无声的动作蕴含了巨大的力量,家长可通过这些动作传达对婴幼儿的喜爱与信任,让婴幼儿在感受到支持的同时获得自信。

三、双向沟通,指导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

教师通常与婴幼儿接触的次数少,因此,许多关于婴幼儿的信息以及家庭教育的情况都需要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才能获得。

案例:在一次亲子体验活动中,有一位叫浩浩的男宝宝一直大声哭闹着,拒绝一切活动,浩浩爸爸也拿他没办法,抱着他坐下也不是,陪他站着也不是。配班的老师很有经验,她上前与浩浩爸爸简短地沟通了几句,问道:“平时孩子主要是谁带的?”“您每天和孩子在一起大概多长时间?”浩浩爸爸说自己忙于工作,几乎不参与孩子的教育,奶奶一手包办了孩子所有的生活起居。老师当即建议让浩浩奶奶替代爸爸进入教室陪伴。果然,奶奶来了之后,浩浩依偎在奶奶的怀里很快停止了哭泣,当奶奶从老师手中接过玩具给浩浩时,浩浩也愿意伸手拿了,活动结束时,浩浩还在奶奶的鼓励下和老师挥手道了再见。课后,老师请浩浩的爸爸和奶奶都留了下来,和他们交流了宝宝的教养应该以谁为主的问题。

在本案例中,老师和家长的双向沟通既是有效的,又是有意义的。“有效”体现在通过沟通找到了缓解浩浩紧张情绪的亲子互动方法,“有意义”体现在老师没有止步于课堂,而是期望通过更多的课后沟通,指导浩浩的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实施更科学的早期教育。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婴幼儿的问题往往来自于家长,来自于家庭教育。作为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灵活的沟通能力,将和谐的亲子互动平台从亲子课堂延伸至家庭中,帮助家长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让每个家庭成员与婴幼儿的互动更积极、更优质,实现家长和婴幼儿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江苏教育,2002(6).

[2]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师范大学,1996.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4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保护措施”为你整理了这篇教师关于亲子沟通技巧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教师关于亲子沟通技巧学习的心得体会

藁城区南董镇北高庄小学 谷力巧

作为有十七年工作经验的一线教师,我深知学生的品格培养和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近期学校组织学习亲子沟通技巧和大量阅读此类书籍,我的内心感悟很深。

教育孩子有很多方法,如”赏识、激励、管教、批评、惩罚等”。但如果亲子之间的关心不好,什么教育手段都是徒劳的。关系是什么?按照权威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就亲子关系而言,彼此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而绝非是一方管教另一方的关系,亲子之间保持密切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因此,学会与孩子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平等的亲子关系成为教育孩子的核心问题。这些沟通问题可能大多数的城市孩子的父母都很重视,也能去实施,但近几年,班级流动

儿童的增长,流动儿童的亲子沟通就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我有以下看法:

首先是理解和尊重孩子。你是否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用心感受孩子的愿望和要求、欢乐和痛苦、梦想和烦恼?可能流动儿童的父母们由于工作的繁忙、生活压力的增强,我们更"重视"的往往是自己,因为只有尊重孩子,你才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你们才有可能有愉快的沟通。我们在和孩子的接触中,作为父母可能只是发现孩子又长高了,快赶上大人们了,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思想上也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看到的可能是孩子不听话、犟嘴、不礼貌的一面,那我们选择的方法是理解和尊重孩子还是批评和责骂孩子呢?我认为作为家长要愿意听孩子们的解释或是他们的意见,少些责骂或冷漠,多些倾听,可能孩子更愿意和我们沟通,只要沟通没有问题,作父母的就有办法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成长。

其次是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我们做父母的都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但是我们要讲究方法,打骂孩子有时确实能让孩子“怕”,但是可曾想过,孩子这究竟是害怕惩罚还是真的信服了你说的话?我觉得,这可能适得其反,暴力只能让孩子内心充满恐惧和仇恨,而宽容才能让孩子感觉你的关心,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尊重、信服自己的父母。宽容孩子的错误并不是对孩子的错误放任不管,而是当孩子有了过失时,应给孩子一个认识、反省的时间和机会。因为孩子有过错并深感愧疚时,是最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的,而父母就有责任承担这一责任,让自己的孩子能够更优秀,心里更健康。

亲子沟通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亲子关系;信息交流;生命价值;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61.5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1-0034-03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及重要性的观念系统,是人们对其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自身价值的认识、评价所持的基本观点[1]。个人价值观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家庭和社会群体的影响下,融合了个人所参与过的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价值观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2]。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及发展是生理、心理与社会文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家庭在诸多环境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亲子沟通作为亲子互动的核心机制,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国内外的研究[3-7]多从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自我同一性发展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亲子沟通、价值观现状的考察,进而探讨亲子沟通与价值观的关系,以期为当前的家庭教育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河南省4种不同类型高校大一至大三学生按年级分层,然后随机选取若干班级中的学生全部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1 377份,收回信息完整问卷1 135份,选择1 074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其中男生445名,女生629名。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亲子沟通模式问卷(RFCP)[8]。由Ritchie等于1990年编制,分为观念定向沟通和关系定向沟通2个维度,关系定向沟通强调家庭和谐以及成员间的依赖;观念定向沟通强调要为所有家庭成员创造一个不受拘束的交往环境。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和0.81。根据家庭在2个基本维度上的得分,划分出4种亲子沟通的类型:一致型、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2)价值观问卷[9]。该量表由45个项目组成,含12个一阶因子,这些因子分别是独立进取、维护传统、享受人生、冒险求成、社会同情、承认权威、诚实守信、超自然信奉、追求美、非教条盲从、求知好奇、自我中心。这12个一阶因子又归结为3个维度,即个人生活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价值取向、权威意志取向,此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记分。问卷的α系数为0.82,二阶因子的α系数依次为0.83,0.76和0.71。该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吻合指数(CMIN/df=3.97,CFI=0.93,NFI=0.952,TLI=0.926,RMSEA=0.073)都达到理想的水平。

1.2.2 施测过程 利用集体活动时间进行问卷施测,由心理学教师负责组织,心理系学生具体调查实施。测试前施测人员使用统一指导语,介绍测试目的和填写要求,并承诺对所填内容予以保密,鼓励学生如实作答。被试自行填写问卷,填写完毕后现场收回,保证测试的科学性。

1.3 统计分析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1.5对数据分别进行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男、女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χ2=18.98,P<0.01)。见表1。

2.2 价值观的性别差异 男、女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和一阶因子冒险求成、社会同情、承认权威、求知好奇、自我中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因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价值观的亲子沟通类型差异 大学生亲子沟通类型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见表3。在价值观的各个因子上,一致型、多元型分别与保护型、放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1),且一致型、多元型家庭的各因子均值大于保护型、放任型;一致型和多元型除了在独立进取、享受人生、非教条盲从和二阶因子个人生活价值取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在其他各个因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一致型的得分除维护传统、社会同情、诚实守信、追求美和二阶因子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小于多元型外,其他各个因子上均大于多元型;保护型家庭承认权威、超自然信奉、求知好奇、自我中心和二阶因子权威意志取向的因子均值大于放任型,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

3 讨论

调查显示,男、女生在亲子沟通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父母对其子女的期望以及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性别差异有关。对我国大多数父母来说,潜意识里对男、女生的期望还是存在差异的。相对而言,父母对男生的期望值高于女生,反映到教养方式上就表现为父母对男生的要求更严格,而男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和自信心,逆反心理较女生重[10],这就会使男生表面上对父母不做反对,但亲子之间的沟通也较容易出现问题,经常要以服从或被服从、压制或被压制的方式结束与父母的交谈[11]。而对于女生来说,父母一般都能够采取较民主、平等的方式,倾听她们的想法和观点。另外,张峰[12]的研究显示,女生的生理和心理较男生相对成熟,且女生的言语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比男生更有优势。这些都决定了女大学生在亲子沟通中有更高的沟通质量。

就整体而言,大学生中一致型所占的比例最低。这与方晓义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我国大学生亲子沟通依然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更多的家庭依然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也可能与量表本身的设置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都有关系。就目前而言,我国还未制订公认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亲子沟通量表,采用的依然是国外的量表,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结果难免不同。

就大学生价值观的性别差异而言,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独立、进取、冒险精神和求知的欲望,也更易承认权威和以自我为中心;女生比男生更具有社会同情心,更关注社会生活,与张麟[9]的研究结果一致。导致价值观性别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传统社会文化,在我国,社会赋予男性更多的社会责任,注重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主宰地位,看重男性在发展事业上的能力,而对女性则强调其家庭责任,看重女性的温顺、美貌,这就导致男性的价值观重事业、才智和能力,更尊崇权威也更愿意成为权威;而女性的价值观注重社会生活,充满同情心,重视为人处世,希望被人接受。

高质量亲子沟通的家庭中,其子女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反之,其子女消极价值观形成的概率更大。亲子沟通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家庭亲子沟通类型会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亲子沟通,采取科学、民主的教养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正确的价值观。

4 参考文献

[1] 喻永红.当代不同类型大学生价值观系统比较及教育的思考.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2] 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377.

[3] 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1.

[4] OLSON DH, RUSSELL CS, SPRENKLE DH. Circumplex model of 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I.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dimensions, family p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Fam Proc, 1979,18:3-27.

[5] 方晓义,林丹华,孙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教育与发展,2004,20(1):18-22.

[6] 王树青,张文新,张玲玲.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同一性风格、亲子沟通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59-65.

[7] 雷雳,王争艳,刘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1):14-20.

[8] FITZPATRICK MA, RITCHIE LD.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the family//BOWW P, DOHERTY W, LaROSSA R, et al. 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 A contextual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1993:565-585.

[9] 张麒.上海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10]程涛.大学生认知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之间关系的研究.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11]孙五俊,魏俊彪.河南省大学生家庭沟通模式与应对方式和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