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学家

心理学家范文第1篇

格桑老师身上有太多的头衔,四川大学实用心理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才协会超长人专委会理事,中国心理学家大会特邀专家,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咨询师精英工程特聘专家,应用心理学专家,著名催眠专家,“得觉催眠”的创始人。这些头衔当中老师常常提起的就是自己创立的“得觉”,尤其是提到得觉十三个体系下的“得觉催眠”,就像提到自己的孩子,乐在其中,美滋滋的。

作为心理学家,格桑泽仁更觉得任重道远。因为中国近现代心理学,并没有承袭古代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而是从西方心理学“移植”过来的,一直处于依附有余、独立发展不足的局面,未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体系。

很突出的一点就是,不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治疗的过程中,心理医生都直在患者的心理缺陷或者伤痛等消极的思想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患者和医生都比较痛苦。西方的心理疗法确实帮助我们进步认识了身心运作的规律,但对东方人在传统文化中形成的特定的心理方式缺乏必要的针对性:特别是中国处在急剧的变革期中,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更高,对心理学科实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学在东方的文化土壤中就开始有些“水土不服”。

格桑泽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他深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更系统地研究了千年来深刻影响国人思想的佛教文化。他还背负行囊,跋山涉水深入藏区及其他地区,搜集了大量的藏族秘籍经典以及其他地区的民间秘籍,从最真切的民间文化中了解东方人群所特有的心理秘密,博采众长,创立了“得觉”体系。

格桑老师不仅在心理学有一定的造诣,而且在文学上也有一定的功底,尤其擅长诗歌创作。格桑老师在全国刊物发表了数十篇心理学论文,出版了五本专著;先后为中央电视台、各大高校、党政机关及社会团体进行了3D00多场讲座,其中1500人以上讲座1000多场:大型催眠讲座几十场: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过专场讲演和培训:先后到三个国家进行过“催眠营销”、“东方催眠技巧”讲座。他现在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走进科技》、《心理访谈》特邀专家,他是“得觉(八式)”创始人,他带着使命,走出雪域神山,体验生命,感悟人生,感受快乐。老师很重视身体的保养,太极拳打得有一定专业水准。

格桑老师在全国拥有太多的粉丝,也是我心中的偶像。无论用多少笔墨都难以把老师的故事写完整,我很早就有计划为老师写专访,可老师把时间表排得总是很满,这次《心理医生》杂志终于有机会给他做一期专访,因此我特意就心理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格桑老师。

《心理医生》杂志:格桑老师,您好,十分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的访问,听说您是得觉催眠的创始人,在国内对催眠的了解还不够,您能不能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催眠?

格桑泽仁老师:很高兴接受您的专访。催眠是人的种特定的意识状态,通俗点讲,当一个人处于一种完全专注并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某种状态时,我们就可以认为他处于催眠状态。用得觉理论讲就是专注和忽略,从医学上定义,催眠(hypnosis)是一种类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一种深度放松和高度体认的表现――就像白日做梦或冥想一样,在这种完全放松的情况下,潜意识会开放并吸取对自己有帮助及有益的暗示,所以更准确来说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清醒状态。

当我们被某些连续、反复的刺激,尤其是语言的引导,从平常的意识状态转移到催眠的意识状态时,会比平常状态容易接受暗示。

《心理医生》杂志:人们常说的催眠术是什么呢?

格桑泽仁老师:催眠术,一般认为,是指在完全自愿的条件下,由催眠专家或催眠医生通过对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感受器官有节律地刺激,引导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

《心理医生》杂志:催眠和一般的睡眠有什么区别呢?

格桑泽仁老师:催眠与睡眠不同,从大脑所处的状态来看,催眠只引起大脑皮层不完全抑制,相当于一种梦幻状态或恍惚状态。此时,被催眠者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某一点上,难以产生别的思维和感觉,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即接受预先肯定的某种事实或指令,进而影响被催眠者的行为和感觉,以达到调整机体功能,舒畅情怀,解除病痛等的目的。而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处于一种完全抑制状态,现代神经生理学使用心电图技术也发现,睡眠状态下的脑电图与催眠状态下的脑电图各阶段的波形不同,催眠时的脑电波更接近于或者更相似于清醒状态下的脑电波形。

催眠是独特的意识状态,有以下特征:意识的主动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幻觉的产生,潜意识进入意识层。是一种特定状态下的“专注清醒”。

《心理医生》杂志:催眠可以应用在哪些范围?

格桑泽仁老师:现阶段,催眠治疗一般用于以下的范围,

1.解除心理矛盾,心理压力紧张等心理问题,如性格调整,情绪矫正。

2.儿童心理行为和多动行为等。

3.青少年学习问题,消除考试紧张。

4.神经症的治疗,如各种神经症疼痛、失眠、记忆减退等。

5.各种躯体性神经症,如厌食症、贪食症、神经性呕吐、腹泻、便秘、神经性心悸、胸部精神性高血压、哮喘、荨麻疹等。

6.帮助戒烟、戒酒、减肥,调整不良的饮食习惯。

7.其他:如潜能开发、运动员心理调试等等。

《心理医生》杂志:怎样看待催眠带来的负面影响?

格桑泽仁老师:最主要的负面影响应该是催眠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来侵害我们的利益,这也是许多人抗拒催眠的主要因素。其实催眠术作为一门作用于人的意识的技巧,一如诺贝尔发明的炸药,既可以用在开矿、修路上,也会被不法分子用于制造恐怖事件,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当面对这些侵害时,最好的防御方法就是出击,所以只有我们了解并认识了催眠,才能把潜意识的调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心灵的大门便不会让坏人轻易打开。

《心理医生》杂志:您独创的“得觉催眠法”和通常的催眠方法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格桑泽仁老师:从字形来解释“得”即为“每一天都会进行细微的自我对话”,“觉”即为“自己享受头上的光环”。“得觉”的意思就是“得道觉悟”,“得觉”状态就是一个我们每

天都会遇到的特殊的清醒状态――意

识被集中而潜意识被打开,是我们的灵感与创造最活跃的时候。而“得觉”的方法则是教给大家有意识地驾驭这种状态,调动我们的潜能,克服在一般状态下不能克服的生理、心理疾病。

“得觉催眠法”是我在在研究催眠过程中综合了各类催眠法,结合东方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加入了藏族特有的文化与技巧,融合临床医学、心理学、宗教学、音乐等内容,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特之处的催眠方法。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独特的暗示语,施术不受环境限制,催眠速度快,结合特殊的点击(有人称之为点穴)等,其在操作技巧上属于言语催眠和操作催眠相结合的方法。“得觉催眠法”有其独到之处,目前我总结出了十几套方法,这些方法全部是在我具体的催眠实战中用到的,非常快速、有效。

《心理医生》杂志:您能介绍一下催眠在我国的发展吗?

格桑泽仁老师:在中国,“催眠―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代的“祝由术”,宗教中的些仪式,如“跳大神”等都含有催眠的成分,只不过当时多是用来行骗的,或是一种迷信活动,并没有具体而系统地研究催眠的人或者机构。现代社会催眠又从西方进入中国,中国对催眠系统的研究不过几十年的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催眠现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建立适合自己民族心理、文化的催眠系统理论。中国民间的催眠可以挖掘、利用的资源很多,对催眠的系统研究是很有帮助的。我们的催眠研究会,有一大批催眠学者、爱好者将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为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努力探索。

《心理医生》杂志:普通人怎样才能放心、安全地走进催眠诊所?

格桑泽仁老师: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独立的催眠诊所,因为还没有任何法律、证照制度来规范催眠治疗。实际上能提供催眠治疗的催眠师,大部分是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部分受过训练的社工人员、护士也会提供催眠服务,有些专科医师则利用催眠来进行止痛、麻醉,如牙科医师、妇产科医师。

如果想要寻求专业催眠师的帮助,请你先做好准备工作

心理学家范文第2篇

薛 梅

英国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沉迷网络与抑郁症密切相关。英国利兹大学莫里森博士研究上网与抑郁间的关系。他透过社交网站招募了1319名年龄16到51岁的志愿者,让他们在线填写调查问卷,回答上网时间、上网目的和一系列判断是否罹患抑郁症的问题。结果显示,小部分志愿者有网络强迫症,沉迷于网络世界,宁愿上网络聊天室和社交网站,也不愿意参加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活动。还有1.2%已经上网成瘾。研究人员发现,上网成瘾者的抑郁得分比普通网友高5倍,达到中度到重度抑郁。

美国大部分防晒霜竟含致癌物

迟 明

据美国《西雅图时报》近日报道称,美国“非牟利环境关注组织”最新报告称,由于含有某些化学成分,大部分防晒产品会导致人体内分泌失调,甚至还会诱发皮肤癌。该组织研究了500种防晒产品,发现其中六成产品含有苯酚,这一化学物质有可能影响人体激素分泌:四成产品含有一种名为棕榈酸的重金属,有可能加速皮肤癌的形成:只有不足一成的产品,既可以提供足够防晒保护,又无损人体健康。同时,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指出,一旦紫外线渗透进皮肤,和这些化学物质接触,就可能诱发一些皮肤问题。不过,美国的个人护理产品协会对这些研究表示质疑并指出,大部分防晒产品上市前都经过长期安全测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有效保护。

结肠癌测试能使40%的人免于死亡

施建珍

英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五分钟的结肠癌测试能够使40%的人免于死亡。英国研究者花费了11年时间,追踪了大约17万人,4万多人做了“灵活范围”(flexi-scope)测试。测试主要是医生将相当钢笔尺寸的管插入结肠中,之后鉴别和清除掉小的息肉,这种小息肉增长后变成癌细胞。他们发现“灵活范围”测试能够大大降低人们患结肠癌1/3的几率,也能够降低43%的死亡率。研究者说,这项测试一生只做一次即可,每次需要5分钟。

冲马桶不盖盖子有害健康

徐 华

纽约大学医疗中心临床微生物学专家菲利普・泰尔诺博士指出,如果冲水时打开马桶盖,马桶内的瞬间气旋最高可以将病菌或微生物带到6米高的空中,并悬浮在空气中长达几小时,进而落在墙壁和其他物品上。现在大部分家庭中,上厕所、洗漱、淋浴都在卫生间里进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与马桶共处一室,自然容易受到细菌污染。细菌也会趁机进入人体口腔和呼吸道。因此,应养成冲水时盖上马桶盖的习惯。此外,马桶圈要重点清洁,每隔一两天应用稀释的家用消毒液擦拭。不少人冬天喜欢在马桶上套个绒布垫圈,这样更容易吸附、滞留排泄污染物,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最好别用。大多数家庭都会在马桶边设一个废纸篓,存放使用过的厕纸,但这样会造成细菌随空气散播。可以放一个卫生袋,随用随扔。

研究证实针灸疗法确实有效

陈 娟

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对老鼠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可缓解疼痛,而其幕后“主脑”则是一个叫做具有天然缓解疼痛功能的腺甘酸分子。研究发现,在针灸穴位附近的组织中,作为天然止痛剂的腺甘酸数目有所增加。专家指出,这项发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针灸的治疗原理。在最新进行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针灸处深层组织的腺甘酸效果进行了观察。该专家小组对爪子受伤的一只老鼠的膝盖处血压点进行了30分钟的针灸治疗。结果发现,腺甘酸活动情况正常的老鼠经过针灸后疼痛感减少了三分之二,而对于经过特殊处理无法产生腺甘酸的老鼠而已,针灸治疗没有产生任何效果。研究小组负责人称,“针灸治疗是世界上某些地区延续了4000多年的主流医疗手段,但是由于它还未被人们完全理解,造成许多人对此依然持有怀疑。”

精索静脉曲张生育的头号杀手

夏 梅

精索静脉曲张并非小毛病,若不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则可能导致不育。国外有人统计一千例不育男子的病因时发现,因精索静脉曲张所致不育者达39%。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曲张的精索静脉可引起局部血流不畅,严重者造成血液返流受阻而淤积,使得组织温度增高和长期缺氧,导致生精障碍;其二,精索静脉曲张时,肾上腺静脉与肾静脉的血液亦会返流到组织中,其内含有儿茶酚胺、皮质醇、五羟色胺和前列腺素等,这些活性物质可对产生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男性不育。

医生见死不救在德国要坐牢

苏 宁

在德国,医生“见死不救”是条罪状。德国《基本法》第二条规定,人人有生存权。德国《刑法》规定,在事故、危险或其他意外情况发生时,若有人需要救助,且在场人员有施救条件,若施救行为不对其构成重大危险,拒绝施救者将被处以1年以下刑罚或罚金。急救的情况分两大类,即一般状态和有生命危险的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医生有权利也有义务为患者实施急救。总的原则是,治病救人是第一要务。甚至在飞机上、火车上,医生可以建议驾驶员就近着陆或停车。其实,对于德国医生来说,法律的约束仅仅是个生硬的形式要求,“任何情况遇到病人都要施救”的信条,才是支撑医生这个职业的道德基础。实际上,在医学院学习时,德国未来的医生们就已开始接受“医德医风”的教育。大学期间,这种要求会不断得到强化。按要求,学生们一共要通过4次国家考试,每次都有“医德医风”的试题,包括法律知识、急救内容及急救训练等。学生在获得“实习医生”执照后,必须有1年半的临床进修实习。期间,学生必须要进行急救及护理实践,并且必须有一次在社会上抢救病人的经历。只有医德合格的学生,才能获得“医生执照”。

父辈坏习惯可能通过基因传后代

富 查

近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科学家宣布,后天的生活习惯、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改变人类的基因,虽然父辈的坏习惯未必会遗传,但其导致的基因改变却可能传给后代。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极端的环境条件会在人类卵子和的遗传物质上留下深深的“印记”,这种基因标记会传递给下一代。瑞典科学家拉斯・奥雷・本内博士等人仔细研究了166名“老烟民”儿子的资料,发现他们早在9岁以前体重指数就已明显高于同龄的孩子。这意味着他们成年后,肥胖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要高很多。研究人员认为,基因表达受到一种名叫“外基因”细胞物质的控制。外部环境可以通过外基因作用于基因,因此环境等后天因素,比如吸烟、饮食、压力等,就可能在父亲的基因里留下印记,进而在子女一代产生影响。

7个好习惯可能降低乳癌发病风险

张 静

美国癌症研究院马丁・斯曼博士和其研究小组对涉及生活方式与癌症关系的81项研究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女性如能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能降低四成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比如:远离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摄取膳食纤维。美国研究人员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会减少乳腺癌的发病风险。瘦身。美国癌症研究院苏珊・希金博特姆教授说,越瘦的女性得乳腺癌的风险越小,乳癌病人保持适度体重,也有利提高疗效。经常锻炼。希金博特姆说,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限制饮酒。饮酒每天最好不超过1杯。啤酒最多不超过340毫升,葡萄酒控制在142毫升以内。当婚则婚,该生则生。过晚婚育会使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几率。母乳喂养。美国癌症研究院专家说,有明确证据显示,用母乳喂养大的婴儿,患乳腺癌的几率低。因此,新妈妈要坚持母乳喂养孩子6个月。不滥补雌激素。近年美国女性不盲目补雌激素后,乳癌发病明显下降。

喝咖啡会让女孩的变小

心理学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创造力理论;创造力;创新;培养创造力

〔中文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8-0022-02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处处可以看到或感受到创造力的存在。科学家们的新发明和新理论、文学家们的新作品,还有音乐家、建筑师、画家、雕塑家、设计师们的新创作等,都是创造力存在的确凿证据。通常创造力被定义为任何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发明能力的行为。这种行为对社会是有用的、恰当的,并是新颖思想和概念所生成的果实。

创造力推进着整个社会、人类,甚至全世界的进化和演变,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动力。具有创造力的产品和“创新”概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空前绝后的变化,小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服装、娱乐、媒体,日常生活用品如电饭锅、豆浆机等,大到汽车、飞机、太空探索,甚至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金融衍生产品和次级债。大大小小、形形,“创新”包围着我们。可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如何培养创造力,如何促进创新?创新在教育中如何体现?创造力在艺术、美术课中是必须的、理所当然的、顺理成章的,但在其他课程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都是困惑着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的难题,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解决方式。

自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家们就开始对创造力感兴趣并进行研究。最初的研究从天才和有天赋这两方面下手,调查、研究并测试各种天赋人才和与他们有关的各种创新、创造力的表现方式。事到如今,专家们对创造力的研究和理解已经有所改变,重心已从以往的注重天才、天赋转移到“普通创造力”(Ordinary Creativity),从试图测量创造力改变成描述其特征,从注重创造力在个人身上的体现转到它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现在西方心理学与教育学界统一注重在每个人身上的平常的、普通的创造力,并坚信所有的人都有创新的能力。

Unsworth认为,创造力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两个测量度,形成一个四方矩阵,Unsworth称之为创造力矩阵(见表一)。创造力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反应创造力(Responsive Creativity)、主动创造力(Proactive Creativity)、预计创造力(Expected Creativity)和贡献创造力(Contributory Creativity),这四种不同的创造力与不同情况和个人创新的心态有关。四种创造力分别在两个测量度上:驱动力类型和问题类型。驱动力类型分为内部驱动和外部驱动。意味着一个人在发挥创造力时是什么推动着他去创新,是发自于自身的动力还是外部要求的。也就是说,是一个人自己感到好奇或发自内心的创新欲望导致他有创新行为,还是在某种情况下必须创新来完成任务。创新往往是解决某种问题或困难的富有想像力的、与众不同的行为。这些问题(困难)分为两类,即封闭型问题和公开型问题。封闭型问题指的是那些清楚可见并已有明确的解决方式或答案的问题;而有些困难或问题是没有任何已知的答案或解决方案的,甚至问题和困难是什么都需要大家去寻找、发现和发明,这就是公开型问题。

表一:创造力矩阵

现在,我们先从最被动的一种创造力说起,它就是反应创造力(Responsive Creativity) ,它是指人在面对一个封闭型问题时由外界的驱动力来推动创新。这是个人对问题和发挥创新能力控制最少的一种情况。然而,在生活中这恐怕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创造力发挥状况,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工作中见到。

主动创造力(Proactive Creativity) 是最主动的创造力。它是内部动力和公开型问题的结合,意味着全靠好奇、善良等内部动机自愿地去寻找、发现和发明问题,然后对其进行解决。这种创造力在生活中存在,如工厂工人自愿寻求流水线中不足之处,提出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与水平的操作性强的创新建议。

预计创造力(Expected Creativity)和贡献创造力(Contributory Creativity)在反应创造力与 主动创造力之间。 预计创造力是在外部动机推动的状态下自行开发、寻找问题并用创新的方式寻求解决的创造力。这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常常出现,如,在素描课上老师要求学生们随意摆放物品但必须按时提交一幅完成了的静物画。

而贡献创造力恰恰相反,是在内部动机推动中有创意地解决已有定义或已有解决方式的问题和情况。这通常是和帮助他人等行为相关的,例如,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各种创新方式帮助非营利社会服务机构。

总的来说,反应创造力和预计创造力对个人来说更省力,因为它们的完成往往是必须的,是被要求而达到的。而贡献创造力与主动创造力会来得更费功夫,对个人自我主动能力和内在动力有很高的要求。但因个人有很大的主动力,从而得来的创造力会比其他两种更为新颖,创新的质量和创意的效果往往会更强些。

Unsworth的理论非常特别,可以说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极为新颖的创新。她把生活中所能涉及到的创造力划分为类型使得我们更好地能够识别它们。有了好的了解和理解我们才能去思考这几种创新能力的发挥到底意味着什么,琢磨在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对它们的认识来更好地培养我们自身的创造力,促进更多创新,提高创意效率和质量。四种创造力在生活中的更深含义还有待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们继续研究和调查。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来体会它们的存在,观察各种因素对它们的影响,这样才能总结出创造力的动力来源和社会生活因素对创造力发挥的影响,也才能使创新发挥其正向作用。

其他西方心理学家对创造力在教育中的不足有着不同的看法。Anne Craft(英国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在西方教学中有三个局限。第一,关于“创造力”的定义问题。专家和学者们都很难达成统一认识来为“创造力是什么”做文字上的定义。因此,创造力的定义影响到其培养和实施问题,导致有关创造力的课程安排很难完整,难以连续。第二,整个教育系统还没能完全支持创造力在整体课程中的过渡与渗透。虽然教育体系强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但很多还只能是局限于某些学科范围,如在艺术或美术等表达艺术思想类课程中体现较好。Craft认为这是课程安排和设计的问题。教育者们不仅需要想到如何将创造力的发挥渗透和过渡到其他非艺术类科目中,还需谨慎把握渗透和过渡的计量与度数。第三,教育系统所希望的中央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控制了学校教育的创新发挥。也就是说,教育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和制度限制了教师们创造力的发挥,使得教师们变成了知识传授的技术人员,而不是培养孩子们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艺术家”。

专家和学者们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培养孩子创造力最大的因素是有个创新的环境。孩子们不应该从小有着“创新只是极少数人可以提供和奉献给社会的,我不是其中之一”的念头,这样孩子会认为他自己没有创新天分而放弃培养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家长们和老师们应该让孩子们知道有超常创造力的人只是有更多的创造力,而不是只有他们拥有创造力。创造力是所有人都拥有的能力,只不过每个人拥有的程度不一样而已,拥有的广度不一样而已。

在西方,研究人员最早设计的一种能启发想像力、创造力和创新想法的练习叫“Brainstorming Session”(头脑风暴)。通常Brainstorming Session是一组人聚在一起,在毫无批评、非常宽容的环境中来启发和帮助彼此出主意、想点子。所有人都可以随意地喊出自己所想到的主意,提供给大家参考,互相激发和启发。这种练习的中心信念是,一组人来互相启发的结果会比一个人独自用力去想、去创新的效果要好。

Craft和其他心理学家们对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和培养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考。如,创造力是不是文化特定的?是不是所有文化和社会对其理解和需求都是一样的?如果说创造力对经济发展有利,人们生活需求和节奏的增加推动着更快、更新颖的创新,那么,全球化和全球西方化是否影响了各个社会对创造力的需求和渴望?另外,创新和创造力也有道德和品德限制吗?可想而知,有些创新会是非道德的,是用来伤害人类、破坏社会安定或降低生活水平的,那么,我们如何来定义“好的”、“坏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创新?这对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又有何影响?本文已讲到现代创造力研究主要注重“普通创造力”,但它与“非凡创造力”(Extraordinary Creativity)能否连接过渡?如何连接过渡?

以上问题有待于读者与我们共同深入思考,欢迎来电话或发电子邮件与我们探讨。(稿件编号:090728001)

参考文献:

[1]Craft, A. (2003). The limits to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Dilemmas for the educator.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1(2), 113-127.

心理学家范文第4篇

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致力于对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研究,偏重于对人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1998年,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赛里格曼(Martin.E.Seligman)倡导并发展起来的积极心理学将人们的视角从关注心理疾病转到开始关注正常人的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关注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损坏的地方,也要努力构建生命中美好的东西;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痛苦的创伤,也要致力于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积极心理学最基本的假设就是:人们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悲痛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在积极心理学框架里有三个相关的主题,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三是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关于这三个主题的主要观点如下: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在积极的主观体验中往往伴有积极的情绪,而积极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更能给我们安全感。消极情绪是时常提醒我们注意环境的危险,让我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变得狭隘,而积极情绪则使我们关注未来而不是当前,它的作用在于能够指引我们参与增强行为和认知能力的活动中。在积极的个人特质中,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一系列积极素质的综合体,特点是有洞察力、团结合作精神、善良和充满希望等等。这些良好性格特点我们称之为性格力量因子,它们能够使个体在面临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困难时,在意志力量的驱使下最终达到目标。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训练,提高人们相关方面的性格力量,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渡过危机,而且还能在危机过后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而积极机构的作用就在于它应该是有助于它的成员获得美好生活的组织。对于学校而言,良好学校的特点是具有明确和公认的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立足点是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方向在哪里。好学校应该能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学校应该首先提供给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富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原因

1.管理不到位现代的大学生都是90后,90后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大多个性张扬、自我意识强,在很多事情上更乐于突出自己;他们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当前现状,价值观也更加现实,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自信,但做事情一旦失败,抗挫能力却很弱。根据现代大学生的特点,我们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也应该讲究科学,如果我们还是用老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的话,势必会造成他们产生逆反心理。2.预防机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危机意识,只注重突发事件之后的事后干预,注意建立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机制,却忽视了预防机制的建立。3.教育目标功利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强调“有用”,要学了就有用。而现代中国教育越来越功利化,学校像工厂,学生像产品,忽视了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当面临突发事件时,这种心灵的缺失会促使学生做出极端的事情。

(二)家庭原因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是塑造孩子个性的工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和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另外,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或者是离异,都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深远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讲,孩子会觉得是他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这样,带着这种阴影生活对孩子的性格、今后的事业以及婚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原因

1.环境适应能力最典型的是大一新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一切都是父母打理,来到大学后,生活问题、学习问题接踵而来,一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容易造成心理失衡。2.思想不成熟现在的90后大学生是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又依赖父母、老师,情感不稳定,容易冲动,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易做出极端的事情。3.缺乏性格优化意识每个人的性格都有优缺点,性格是可以塑造的。上大学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是获得自我成长———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现在的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往往是从对方找原因,指责对方,却很少从自身找原因,大家各不相让,人际关系很容易起冲突。

三、积极心理学对预防高校突发事件的启示

(一)学校应端正教育目标,创设积极、宽松的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投入,以及增强其面临困难工作时的决心和勇气。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应该是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而不是因为外部的压力去被动学习;要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为主,而不是单纯地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易中天在《中国教育丢掉了根本》一文中提到:今日之中国,学校是工厂,院系是库房,班级是车间,学生则是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齿轮和螺丝钉,只不过有的镀金,有的镀铜,有的压了塑料膜。但指导思想和生产模式,则是一样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有人去想。必须改正。怎么改?回到根本,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人”。的确如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改变这种现状,应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多体验积极的情绪,努力帮助他们成为高效的终生学习者,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责任感,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获得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家范文第5篇

在党的十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精神的指引下,第十四届全国心理技术应用高峰论坛,在各项建设迅速发展的历史名城江苏省常州市胜利举行了。我代表论坛理事会,向到会的全体新老同仁朋友、专家教授和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本届论坛承办单位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和各个协办单位表示最真挚的感谢!

在全国热心于心理学要更好服务社会生活的大批同仁和许多大学心理学院系与社会实际应用部门的支持下,全国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坛已经连续14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其承办地方遍及全国许多省市,东起南京、上海,南到广州、昆明,西至四川,北到沈阳、北京,中有湖南、江西、河南、武汉。会上交流了许多有关心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和开发的心理技术应用软件产品。会后多次集结交流论文,正式出版《心理技术应用研究》。与会同志出版了一系列相关应用心理学著作,有些高校建立了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或中心,还开设课程和培养了多方向的硕士生、博士生。有的同志更在社会上开办人才测评或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实体,而且越办越大。尤其可嘉的是,北京开明出版社在出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基础上,于2013年上半年创办了《心理技术与应用》杂志,有几位心理学家都题词了。这样既有论坛这个平台,又有杂志这个平台,将有力推进心理技术更广泛地为社会服务。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精神过程中,云南教育界同志概括的“三生教育”(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成绩很大,论坛也有同志积极参与了。

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学应当面向社会生活,面向广大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心理学发展的生命力也在于应用与普及。我在祝贺《心理技术与应用》创刊的题词中提出:“心理技术应用是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桥梁。”我们应当怎样去架好这座桥梁呢?首先,要认识理论与应用的辩证关系,心理技术应用应以心理学实验、测量与基本理论为基础,具有较广泛扎实的心理学基本功,使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成为心理科学事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两翼。其次,要保证心理技术应用实际工作的科学性与服务性。最近报载有的地方选拔干部引入性格测试,有的地方男女青年婚前进行“心理婚检”(或称性格婚检),这固然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在重视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但是其间却存在能否保证科学性的问题,有专家已经发表了正确的评论,有些网友也提出了各自的意见。我个人认为,一定要全面审视问题来保证其活动的科学性。人的心理各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人才测评量表比单纯的人格量表用来选拔干部要全面和科学,婚姻质量不能只看性格匹配,情感和责任心更是重要内容。心理技术应用的实体单位和个人,一定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在此基础上取得经济效益。一定要克服单纯的经济观点。最后,要培养好年轻的新生力量,这是关系科学事业发展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所以要特别重视年轻同志的参与,给参会的博士生、硕士生减免会务费和多提供学术活动机会。希望中青年同志奋发努力,勇挑重担,开拓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我衷心地寄予厚望。总而言之,让我们共同努力更扎实地做好心理技术应用工作,架好心理学为社会服务这座桥梁。

同志们!朋友们!论坛的邀请函中已提出本次论坛的主题“社会转型・和谐幸福・心理管理”,列举了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行政、司法、军警、交通、银行、保险诸部门的心理应用技术等内容。采取会上专题报告、会下个别交谈和工作坊等形式进行交流,发扬学术民主的精神,各抒己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今年夏季各地高温炎热,希望大家注意保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