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课堂提问;弊端;反思;有效提问预设;策略

一、引子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因此,针对数学内容的独特性,通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不仅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也研究“空间模型”的学科。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主要弊端

基于自己多年的农村数学课堂教学和随堂听课的实践,发现当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着系列问题:

1.提问无主次,缺少目标性

有些教师课前对教材钻研、准备不够充分,在课堂提问中想到哪,问到哪,提问的随意性较大,表现为:不能准确地把握重难点,提问无明确的目的,不分主次;提问的表述不够清晰,模棱两可;不能较好的把握问题的难度等。

教师对数学课堂的提问,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准备,提问过于随意,提问过于简单直接,都达不到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数学的课堂提问的指向不明确,教师的有效提问比例自然就低,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其中,很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提问无层次,缺少逻辑性

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逻辑循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绪。

3.提问无拓展,缺少启发性

就数学问题的分类而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信息性问题,大都是信息再现性的,一般有明确的答案;还有一类是发散性问题,是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做出创造性的回答,这类问题无固定答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大部分提问均是围绕教材内容的信息性提问,问题答案一般是限定的、唯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信息性提问远多于发散性提问。可见,在我们的教学中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发散式提问所占比例太小,大多数提问均是信息性的,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

4.提问无互动,缺少灵活性

课堂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缺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对学生的提问。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被动的回答教师的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极少合作,是纯粹的接受学习。学生学习的动因主要来自教师,因而会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而教师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因而课堂上无法形成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了限制,学生无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5.提问无期待,缺少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有的教师为节省时间,提问时只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这种教学行为突出了个别学生,忽视了多数还正在思考中的学生,等于否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长期在这种课堂教学环境里学习而又不经常举手的学生,其知识结构会有缺陷,其学习积极性也会逐渐降低,产生课堂疲倦。他们常常游离于课堂活动之外,等待他人活动的结果和结论,课堂教学效率会大大降低。就会挫伤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按照学生的座次或学号提问的。只有在被叫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下,教师才根据问题的难度叫相应的学生回答或自己回答。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好、中、差参差不齐。加之教师对学生了解不颍未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逐渐产生消极态度。

三、对数学课堂提问的反思及有效性策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提出、应答、交流、评价等环节都很有讲究、很有艺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研究,使课堂提问切实成为促进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几点反思

数学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有层次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实际的问题。问题无论学生答对还是答错,都没有下问: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显然达不到其提问的目的,属于非“有效提问”。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数学问题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但从具体数学课堂教学的实录来看,有些教学提问出现的状况应该反思。

反思一、避免提问时只给问题不给时间。对于数学较难的问题,尤其是空间模型、归类性等教材内容,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约9秒钟的思考时间,而对于较容易的问题,要3-5秒钟的时间。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会在9/10秒的时间里进行反馈或提另一个问题。如此短的时间使学生根本无法思考高水平问题,而对于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者就更是没有时间回答。若学生一时难以答出,教师就让其他学生代答或自己代答了。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之,还会养成学生的依赖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深入课堂仔细观察,很少有教师关注给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多长时间开始要求学生回答比较合理。事实上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理解或充分思考,教师就要求他回答。教师用举手回答正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具有“普遍性”, 显然不足以反映全班学生真实学习状态。教师从举手学生回答中听到的只是举手学生的思考结果。其他多数学生是否有了思路,是否搞懂了问题的来龙去脉,这些重要的课堂状态信息却被教师忽视了。用一两位举手学生的理解代表全体学生的学习进程,使多数学生陷入了听别人讲的被动学习,学生回答问题衍变成了学生向学生“灌输”,这实际上与教师讲没有多大区别。

反思二、避免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很多教师增加了课堂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都有所增加。在一部分课堂上,教师采用依次轮流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按照座位次序一人回答一个问题。当请教这样做的理由时,教师回答可以节约课堂叫答的时间,还可以体现教育公平。显然,这种叫答方式被教师认同为有效教学行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解决问题”、“数学思考”等目标的融合,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课堂教学提问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全体学生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围绕问题进行科学思维活动;同时还为了制造中等水平的学生课堂焦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时,课堂提问还为了检查学生对已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些目的的实现都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提问策略和技巧,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学生抢答、教师指定回答、或学生举手回答、小组讨论回答等。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有目的的指定学生围绕问题发言,常常能从学生的思维中以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学习素材,促进课堂生成,轮流回答难以实现提问的课堂生成功能。看来,要求学生轮流回答问题会使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降低,更谈不上教育公平,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反思三、避免小组汇报问题无小结提问。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推行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时下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小组非常流行。通过观察发现,最为流行的教学行为是:针对所探究的问题“课题”,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具体课堂情景是这样的:为探究某一问题,如用小塑料棒作教具,开展“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实验探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教师要求“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方案”,即每小组选一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在倾听中,教师一般会给予“好”“不错”等评语。待几个小组都汇报后,教师往往用“同学们都做得不错”等激励性语言进行总结,尔后,教师鼠标一点,要求学生用屏幕上的方案进行实验。紧接着,学生边看屏幕边开始探究实验,好像刚才的讨论和汇报没有发生过一样。

显然,教师认为分组设计方案再进行小组汇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结果的反馈对学习成效有明显的影响,反馈越及时越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及时反馈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可想而知,这样的教学行为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从学生开始设计到全班汇报交流完毕,一般需要七八分钟,甚至更多时间,投入大量时间却没有获得应有的学习收益,还产生了某些副作用,这种教学行为决不是有效的教学行为。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应当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存在上述问题,如果存在,努力加以改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

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是有利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进行有效提问,不仅展现了教师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使学生能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模仿和创新,使其思维品质得到提高。教师清晰的授课思路,使得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显得更加高效,并能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有鉴于此,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要求并结合农村初中的数学课堂实践,采取以下对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预设的策略:

策略一:充分备教材和备学生----增进提问的趣味性和指向性。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生]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生]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 [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怎样发问?问谁?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策略二:关注课堂细节---加强提问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在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近似解时,对方程x2 = x+3的求解所有学生都是将方程化为x2 - x-3=0,画出函数y= x2 - x-3的图象,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针对此现象,可以设问:“这样画图象麻烦吗?”“能否将它看成y= x2 和y= x+3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呢?”“你认为还有几种变化方法?”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还可进一步提问“对于如x =x2 +3的方程有几个解?”就这样,把上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的升华,从而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策略三:预设“自助餐”型提问----提高提问的逻辑性和全面性。面对农村初中的学生数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加快两极分化。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进行素质教育,分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首先,预设的问题逻辑性要强,例如授课《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理解等腰三角形能够“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达到充分理解和掌握概念的目的,回答也更加完善。尤其是针对“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教师还可以设计提问:能否用表达成等腰三角形的平分线、中线、高三线合一?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强调概念的准确性。其次,预设的问题要面对全体学生,在一堂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用10米长的木条制作一个长方形风筝架ABCD,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当宽AD长为多少时,长方形面积为4平方米?在教学中,不将问题全盘托出,而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问题:①用一根10米长的木条制作长方形风筝架有几种方法?②这几种制作方法中,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④为使风筝不变形在中间订一根平行于长方形长AB的木条,设宽AD=x,则AB等于多少?⑤当x等于多少时,风筝架是一个正方形?⑥当宽AD长为多少时,风筝架面积为4平方米?⑦风筝架面积能达到5平方米吗?这样的设计既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整理,学会分析问题,看清问题的本质。提问的直面性对班上的各个层次都有所关注,有利于分层教学,任务导向更加明确,确保学生学习效率。有效提问对分层教学的效果是显著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应该是有明确教学目的的,有层次的,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课堂实际的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与其所学数学问题有关的学习活动中,因此,“有效提问”应能使学生做出相关的、完整的答复,并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结语

具体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是进行概念的、定理(公式)的教学,还是在例题的讲解和对学生作业的核对,甚至是在为学生进行板块知识的复习,都应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先让学生自己积极地、充分地进行思考,并试作解答。然后再引导全体同学对这样的解答进行研讨、评定;最后师生总结、明确。而不应该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单纯地聆听来进行;也不应该是教师独自发问,学生被动地回答来进行。教师要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要善于发问;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培养学生会用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由“学会”数学转变为“会学”数学。

参考文献:

[1]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90.

[2]戴守能,施兴云.引导学生开展数学交流[J].江苏教育,2003(2):25-26.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满堂灌”,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高效课堂构建的重中之重。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要想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必须指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一个详尽、清晰的教学设计。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来制订出合适的教学目标,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语文素养等各个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

其次,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注意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精通,要做到有重点、有突出。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合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拖堂是教学的一大忌,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简约的课堂设计能够很好地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二、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合理的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语文教材文本内容,感悟文本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学生才会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才会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相比于城市教学设施,农村地区的教学设施都比较陈旧、落后,但是基本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已得到基本的普及,因此在创设初中语文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语文教材的无穷魅力。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文章的录音,让学生跟随着录音机的播放来想象桃花源的美景,体会作者陶渊明当时的心境。然后根据学生的作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图片播放功能向学生呈现桃花源的美景,穿插介绍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的理解力,又巩固了课本知识,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另外,教师还可以灵活掌握教学方式,组织适当的课堂活动,只有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才会真真正正地产生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比如,举办每节课之前的三分钟演讲活动。每个学生为了自己取得良好的演讲效果,都会积极地去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练习,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样,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也乐于知道自己同伴的演讲内容,学习积极性会极大地被调动起来。

总之,构建高效的农村初中语文高效教学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广大的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只有这样,师生互动,积极参与,交流发展,高效的农村教学课堂才会得以构建。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与思考

新课标的改革推进,使得初中语文教学不再仅仅是基础知识层面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们语文综合素养、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1]。本次论文结合课改要求以及学生需求,对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所谓高效课堂,指的就是在最大限度上发挥出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功能,在40分钟的课堂时间内,以最大的限度和最完美的状态完成教学的任务,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堂的时间有限,必须抓住机遇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让课堂教学获得最大的利益,以“高质量,轻负担,向课堂教学要效益”为教学理念,深入贯彻教学改革[2]。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分析

在高效课堂常规建设不断实践的过程当中,初中语文课堂逐步发生了深刻变化。全体一线教师将“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少教多学”作为教学理念,作为教学过程的行为指南。在备课的过程中,教案被导学案逐步取代,成为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课上环节,填鸭式、注入式的传统模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以及交流讨论成为教学的常规程序。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过程,教师开始着重于对作业的设计,而非照搬课本习题,重视作业对学生们能力提升的延伸性和拓展性[3]。在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现状的探究过程中,我们总结除了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教学设计环节。高效课堂的建设强调的是“以学定教”,教师需要从传统“写教案”的模式中转变,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备课的重点已经从教师教学转向了学生如何学。通过调研发现,高效课堂建设的备课环节改革并没有实际应用到学校的常规备课管理过程中,导致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高的教师对于备课方式的改革十分抵触,仍在沿袭一贯的备课方式,把自己多年的教案改头换面,称其为导学案;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对改革保持高度的热情,但是缺乏深入的钻研,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多教师没有抓住教材的要点,制定的策略不符合学生的实际。

(二)课堂教学环节。高效课堂的建设重点是“多学少教”,教师通过传统注入式、满堂灌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体验学习以及合作学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将重点转向了“精讲多练”,转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对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们学会学习,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但是调研发现,高效的课堂建设提出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并没有淋漓尽致的体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始终没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课堂只是为了提问而提问,为了讨论而讨论,为了探究而探究,追求了表面的热闹,没有重视课堂的实效[4]。

(三)课后思考环节。高效的课堂建设重点强调了教学反思环节,教学必须要学会教学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将它视作快速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但是调研中发现,高效课堂的建设过程中,课后反思改革没有具体体现在常规管理中,多数教师把课后反思当作了可有可无的环节。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常规建设策略思考

综上所述,高效课堂的建设不断深化,全面系统总结了近年来高效课堂的实践经验,高效课堂的建设已经将成熟经验转化成了常规教学条例,为高校课堂的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重建工作。切实地加强高效课堂教学常规重建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学校领导班子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地开展高效课堂建设,加强对高效课堂重建的顶层设计,按照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反思、作业布置的程序环节不断深入,全面系统地对高效课堂的重建进行设计。力求目标明确、计划详实、责任到人。

(二)强化专题研究工作。高效课堂的教学重建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校必须组织起骨干力量,从问题出发,深入研究课堂重建的背景。在备课、作业、上课、课外辅导等教学常规工作提供有效性的改革策略,提高教学重建的规范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让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建设更具针对性。

(三)制定教学模式重点。针对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实际,我们必须制定具体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理念,保证初中语文的高效教学课堂构建。

本次论文对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重建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构建高效课堂必须从课堂氛围的重建、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对学生本体的尊重等各个方面展开。让学校提起重视,确保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取得实际的效果,充分满足初中语文现实的需要,促进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万忠.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1:108.

[2]刘丽荣.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一、农村语文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对于农村初中而言,由于受到多方条件的综合约束,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在因素,相对于城市初中的学生而言,在知识视野、资源的可获得性等方面都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语文教学方法、有限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利用等则直接影响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主体存在问题

在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中,存在两大不良倾向。一部分是老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深谙语文教学中的考试重点,有高效地指导学生应试。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这部分老教师往往很难适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部分是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对语文教学的目标敲定不准,虽然在教学媒介、教学手段、教学资源等方面创新有余,但是很难做到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往往是重形式轻内容,很难达成高效课堂。

2. 教学方法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求

对于老教师而言,往往习惯于“讲授+问答”的方式,这种语文教学结构模式陈旧,教学过程呆板划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难以做到教学相长。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过分重视在教法、媒介等层面的创新,忽视对于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介、教学方法等外在物质的有效嫁接与融合的研究,一味追求没有内容的创新,这也势必会造成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流于形式。

3. 教学资源没有得到优化应用

一方面,随着有线电视、网络等资源在广大农村的普及,农村学生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易获得性都在空前的增强,网络、影视等资源都可以成为教师和学生极易获得的资源,这为农村初中语文学习资源的拓展提供了物质准备。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教学资源时存在个人偏好,加之教师自身素质原因,网络资源的复杂性对初中农村语文教师对于网络等资源的组织和运用能力提出了考验,很多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在相关材料的准备和运用上也难免偏颇;初中生处于求知欲极强的时期,自控能力较差,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运用网络资源等进行语文学习时则不能正确把握方向,导致很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随意性很大。

二、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双主体的教学相长等来提高初中农村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将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对于老教师而言,要转变应试教育背景下“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敢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入手,营造起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由原来的知识单向灌输形成教学的双向互动。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要注意“过犹不及”,在创新方面,要将外在形式的创新与教学内容的需求做到有机相融,不仅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有优化教学结构,精编训练程序,提高课堂效率。

2.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要提高对信息的整合运用能力。在运用影视、网络等信息资源时,要充分了解农村初中学校的校情和学情,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优化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不要一味地求新、求奇,旁征博引,不知所云。

其次,要提高对先进教法的应用能力。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除了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之外,教学方法也有多创新,课堂教学已经由教师的单向提问,向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的方向转变。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被逐渐导入课堂,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导入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应用这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对先进教法应用能力的增强更多地是要靠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最后,要提高对资源的借鉴应用能力。对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巧借优秀资源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教师应尽快加强在资源应用方面的能力。对于农村语文教师而言,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能借助的语文教学资源丰富,例如经典作品、媒体资源、(音)视频简介、课件资源、精品报刊等。针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完善的现状,根据教学的需要,除教材资源外,将不同渠道的有价值的课程教学资源,巧妙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把课堂建设成富有人文情怀、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3. 增强双主体的教学相长

要改变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单一主体”的教学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也正是初中语文语文教学能否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好的语文课,应将课堂讨论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为每个学生多提供充分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真正使学生动起来,做到双向沟通与互动。同时,“提问”不再是教师的专属权利,语文教学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发问,引导并激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解难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开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75-01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怎样真正让初中语文教学摆脱拘泥于对文字的考证、词语的理解和语法的分析这种沉闷、低效的困境,是目前最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教育背景不断转变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对语文课教学来说弊端尤为明显。所以,做为初中语文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正确了解学生心理与兴趣的前提下,改革教学模式,努力创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学趣并重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开放性的教学观念

改变传统教学思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教学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任何教学方法也无法改变学生自身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的初衷都要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够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动性为目的。只有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积极性,才会对知识有更强的学习欲望,当然教学有效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开放,不单纯是课堂地点的开放,还包括教学思路的开放。在以往的教学思路中,教师是主动的,通过提问学生来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下,要改变这种身份的限制,让学生提问教师。在学生的提问中,学生必然要总结问题,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才可能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了学生的疑惑,而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另外,教师还要创设学习的民主,比如让学生参与教案的设计、考核的设计,包括作业批改、学习小组的互评等环节,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发现哪些方法能更加适合学习。

2.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反思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中的失落。教学设计由老师主观指令,并千方百计地在每一个事先规定的详尽的细节上迫使学生就范,形成了由老师单向灌输知识、独自主宰课堂的格局。课堂上,教师一怕"乱",二怕"错",追求严谨有序的教学氛围,这是以教定学,而不是以学定教。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语文课堂的开放奠定基础。如在识字课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主解决识字问题。学生通过学习,研究出了不同的识字方法:用连词的方法记、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用想像的方法记……课堂生动而活泼,不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力也得以很好地体现。

3.使课堂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

在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和教学要求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教师应该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并且不把讲课局限在课本上,应该使课堂知识得到延伸与拓展,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上还能学习到一些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实践,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都提出了更完善的要求,一方面,教师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实行照搬式教学模式,而是花更多心思在课文的讲解与开放式的教学上,使课堂更有新意,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与思维的发散。另一个方面,不仅仅使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4.加强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践性也很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把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直观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但可以从语文知识的教学上来使学生领悟,还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来解决难题,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面对这一现象,教师要更加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清楚认识到实践不但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亲自参与的乐趣,加大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深奥问题有进一步了解的欲望,降低学习难度,而且还可以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中受益。

5.结合课本内容,充分向生活延伸

任何脱离生活的知识,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落脚点的知识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语文更是如此,日常的交流、信件来往、公文写作、学习都离不开语文,所以把语文知识在课堂基础上向生活中延伸,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对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朗诵、演讲等活动。并积极要学生走出教室,去一切可以学习语文、实践语文、感悟语文的地方,给语文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生活中寻觅知识,体验生活,引导他们在开放的大课堂中阅读、观察和写作,从而拓展他们的思路,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自我实践的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尤其学习写作的时候,这种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的方式,对于学生收集素材、组织语言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

6.丰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