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散步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散步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散步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45-01

一、教学设计

教材:(1)三步上篮。(2)立卧撑。

本课任务:(1)篮球教学:三步上篮。(2)素质练习:立卧撑。(3)提高篮球技术及活动能力,增强力量素质。(4)提倡互帮互学。

场地器材:篮球场1个(4个篮框),篮球15个。

教学过程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具体设计如下:

(一)开始准备部分

开始准备部分用时5分钟,主要内容包括:(1)体育委员整理队伍、报告人数。(2)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的学习内容及任务。(3)组织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包括徒手操及“赛龙舟”游戏。

练习徒手操时,全班成四列体操队形,进行肩绕环运动和腕、踝关节运动。训练要求:(1)精神饱满,各8×2拍。(2)队伍整齐。(3)执行常规(略)。

开展“赛龙舟”游戏:队伍最后的队员持球,运球至队伍最前面背向头顶传球给排在队伍最前面的队员,该队员接球后继续往后传至最后一位队员,依此类推。要求:(1)动作到位,将身体活动开,2次。(2)队伍最前面的队员必须背向头顶传球。队伍整齐、传接稳当、速度快的队伍为优胜队。

(二)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用时30分钟,主要内容包括三步上篮教学和素质练习(立卧撑)。

1.三步上篮教学

要领:面对篮框站立,运球行进靠近篮框4~6米间,左脚向前跨一步―接球―右脚跨一步―左脚向前踏跳腾空―投篮(左脚踏跳,右手投篮为例)。

重点:学会三步上篮的跑篮步子。

难点:把握三步上篮的起步与持球时机。

组织:(图序)

教法:示范、讲解,分解―连贯,巡回辅导。

练习:短距离三步传接球分解动作。(如图二)(1)第一拍:左脚向前一步支撑(同时右手运球一次双手持球),右膝向前提起(提示拍、持球停留2秒。重复做3次)。(2)第二拍:手持球,右脚向前一步。(3)第三拍:左脚向前一步,将球传出,右脚着地。(4)将以上动作连贯。(提示:逐渐增加距离、加快速度,最后一步右脚前摆提膝跳起。)(5)三步上篮投框动作(如图三)。(提示:中途组织学生相互观摩、示范,如图四。)

要求:(1)分解―连贯时,逐次加快步子、速度。(2)注意安全:前方队员持球离去,后续队员方可行进投篮。(3)每组选一名同学进行动作示范。

2.素质练习:立卧撑

要领:(略)

组织:成班体操队形。

教法:示范动作,讲解要求。

要求:(1)身体不适者可免做或少做,每组动作完成后,放松30秒。(2)由慢到快,注意臂缓冲。

(三)结束部分

结束部分用时5分钟。

组织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1)手臂上下摆动两次8×4拍。(2)左右慢四踢腿8×4拍。(3)“放飞理想”整理运动8×9拍。

组织:成四列体操队形。

要求:(1)自然、放松,与呼吸配合。(2)配乐:萨克斯音乐《望春风》。

放松活动结束后,教师进行小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三步上篮,学习少年拳第二套)。

二、设计说明

本次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是以肩、腕、膝关节活动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随后组织弘扬民族体育精神的“赛龙舟”游戏。游戏设计以加强学生的运球、传球、接球能力为目的,促使学生活动身体,使其达到良好的运动状态,这对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本节课中,除运球和简单的传球、接球、原地投篮外,其他内容均为教学新内容(游戏、三步上篮、立卧撑、放松操等)。因此,针对每一项教学内容,教师都要进行示范,提出具体的要求。尤其是主要内容三步上篮的教学,除进行讲解、示范、分解―连贯的练习外,还要组织学生互学互练,及时纠正其错误动作,促使其掌握动作要领。

散步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知行互发;教学做一体化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与其它课程的共同目标一样都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但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就是在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强化艺术性。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到“教、学、做”一体化之中。由此,在本文中涉及到教师与师傅、技术与艺术的本质差异。于是,笔者从“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知行互发”三个步骤上对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作出探讨。

第一步:“知先行后”,以“道”引“器”

“知先行后的观点早在古人中就有不少争论。南朝理学家朱熹对以上三个方面有深刻的阐述:1、“知先行后”说,“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事中以观之,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在朱熹看来,如果只教人“笃行”,不教人明“义理”,“笃行”就没有目的,也就不成为笃行。即是说以“道”引“器”比盲目地模索更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行重知轻”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其依据是:“第一行能生知;第二行能使知深化;第三,行是知的目的;第四行是检知的标准”。墨子对学生的教育也非常注意学以致用,他主张“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3、“知行相须”,他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名人有言“没有什么象清楚的知识能使我们如此的开郞达观”。

“知”与“道”其大体相通。荀子在“正名”中写道:“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五官簿之而不知,心征之而无说,则人莫不然谓之不知。”就是说心将意义赋予印象,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凭耳朵知道声音。可以凭眼睛知道形状。五官虽能记录某物而不能辩别它,心试图辩别它若未能说出意义,在这个时候,人们还只好说是没有“知识”。说明了知识在实践前传授的重要作用。其中柏拉图在其对话《会饮篇》中描述的两个步骤对于设计理念最具说服力。诸如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要素,色调、对比等等。学生让各科相互续用,通过反复、关键的知识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活用。

第二步:知轻行重,实践出真知

知轻行重阶段基本上是从个别到特殊开始的,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实践课题的认知和训练,其中,告诉学生决不能忘记亚里士多德的“整体感“的理念。再强调任何事物的个别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也离不开个别。使学生明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所在,举例说 “黑体字”,我们不限于这个字怎么写,而是让学生认知大多字体设计中存在的黑体特征的美的理念,从而理解对“美的理念” “分有”。这样,学生自然觉悟到对传统黑体字训练的必要性。然后,再引用荀子的“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知智合称为“知识”,“这就是说,人和认识事物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只有和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构成知识和才能”。这一点就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知识才能的重要。

常有学生在课堂训练中叹息作业做不好,正当此时,可袭用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方法,开导他们的新思维,还可运用朱熹关于事物运动存在“渐化”和“顿变”两种形式,鼓励天天练习就能像“木渐长,则山渐高”使“渐”不知不觉地“化”,由量变到质变,只要做出不懈努力就会显著迅速的“变”。“变是自阴之阳,忽然而变,故谓之变,”即为“顿变”。朱熹认为“顿变”是由于“渐化”积累到一定的限度而引起的。再推而远之,“变者化之渐”,在顿变之后又必然转入逐渐的变化,谓之“化者变之成”。固此经过反复实践,认识、总结将使学生悟到“渐变”是“顿变”的基础,而“顿变”是“渐变”的必然结果。于是学生如重释负信心倍增,兴趣盎然。

第三步:知行互发、成绩斐然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把知识与实践比成眼睛和脚,相互依赖,强调了两者不可偏废的道理。,他还阐述了知行还存在“互发”相互促进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了这些哲人道理,才能做出境界超迈,气度不凡的技艺融合的产品。

“艺术”在古希腊与“技艺”是同一个词,亚里士多德最早把一般技艺称为实用的艺术。在此,提及这些观点,阐明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教师和师傅的区别与关系,二是技术与艺术的的异同关系。实用艺术正是二者综合的结果。

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王中年先生指出“在艺术创作中技与艺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的方面。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技从属于艺,向着艺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技可以起决定作用。任何高超的构想,如果没有相应的技与之结合,终究要落空”。将这一论述针对时代生活的艺术化,人们追求物质文明的完美,而完美的物质则需要高技艺作补充。物质是艺术的载体。概括地讲,对于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既要继承传统的师承关系,言传身教,又要求用现代教师的准则循循善诱。既要充分发挥各类教材中的教学方法,制作过程和步骤,又要运用中西、古今文化理论作引导。使学生文化品位得到提高。从而使“知先行后、知轻行重、知行互发”,赋予现代意义,通过课堂“三步”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个性、学习积极性得到互动发展,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高效率地培养出高技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志坚.哲学简史(中国卷)[M].线装书局,2006年5月

散步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9.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风景诗。诗人选取了从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雪梅》这首诗写出了梅与雪的特点。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后两句是诗人对梅与雪的评语。

学情分析: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古诗教学只有多读多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所以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最大限度的收获。

教学建议:

教学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鼓励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通过初读解字词,熟读知大意,品悟情感的思路推进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板书设计:

白____香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散步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课题

春游去哪儿玩!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学习

目标

1.

能就春游地点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和合作意识。

2.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合作设计出春游方案。

3.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重点

在交谈中能尊重同学,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

难点

发现身边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歌曲。说一说,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哪里找到了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

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

映出红的花呀,映出绿的草,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嘀哩哩哩哩……

春天在湖水的倒影里,

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春游去哪儿玩!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

读课题《春游去哪儿玩!》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交际主题

(课件出示)

师: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我们怎么才可以找到春天呢?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你知道图片中的小朋友们,他们要去干什么吗?

生:春

师:春天里好玩的地方可多了,我们去哪儿春游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讨论讨论吧!

二、交际指导

1.交流之前,分小组先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实地考察,了解自己所在的城乡情况,搜集同学们平时喜欢的户外活动地点,做到心中有数,再考虑如何向同学们阐述自己的观点。

2.先分小组商量商量。分组交流中,要能主动发言,认真表达自己的理念和相关观点。陈述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时,可以引用

自己的调查结论或亲身体验,这样更有说服力。

3.在表达观点时能够使用普通话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在全班总结、评议时,要虚心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并进行客观的比较、评价,再投票选出最终地点。发言时,注意语言规范,条理清晰,表达流畅。

三、交际方法

1.看图启思路。

仔细看插图,想一想每幅图画的是哪儿?人们在干什么?针对图片交流的话题内容、春游的地点、活动方式给予启发。

(课件出示图片)

2.

组内讨论。

想一想你春天去哪儿旅游过?那儿有什么好玩的,可以开展什么活动?如去公园观赏桃花、去小河边听流水哗哗响、去爬山、去郊外踏青放风筝等。

3.组内练习。

选定地点后,就自己练着说一说,我们春游去哪个,为什么去那儿(有什么好玩的,我们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说明白了准备小组内交流。

4.课堂展示。

在小组内依次说说推荐的地点和理由,选出本组内觉得春游最好的一个地方,然后定出本组内的1位同学在全班汇报的同学。注意把推荐理由说清楚。

5.课堂评议谁最棒。

小组评议,看讲的同学想法和理由说清楚没有,同时也要评一评听的同学是不是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不打断别人的话。讨论后评一评谁的计划最好。

四、注意事项

说:每个人只能选择一个地方进行推荐。要说清楚想法和理由。

听: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五、交际示例

老师:说一说自己心中最美的地方?

(课件出示)

生1:我觉得去老龙潭比较好,那里有清澈的泉水,里面有好多鱼,我们可以在泉边野炊。

生2:我觉得去黄河公园玩比较好,那里有一个大广场,我们可以在广场上放风筝。

生3:

说到春游,让我想起和妈妈一起挖野菜。温暖的春风吹着,妈妈一边挖野菜,一边教我认识各种野菜的名字和功效,让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生4:我们男孩子喜欢探险,如果老师带着我们去森林探险,那真是太刺激了。不过,老师说过,安全最重要,如果探险,还是有老师带着,在一个熟悉没有危险的地方比较好。

生5:我觉得去森林公园玩最好,因为那里不仅有各种各样美丽的植物,还有一个小湖。我们可以在那里采摘植物标本,还可以到湖上划船。

欣赏图片,小组讨论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

教师指导,

请学生分组完成,课堂展示。

学生阅读推荐作品,并学习表达方法。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与人交流时的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选定自己小组推荐的地方,并归纳推荐理由。

通过分析情景,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提会到注意说话的语气。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春游去哪儿玩,要注意说清楚想法和理由;并耐心听别人把话讲完,尽量不打断别人。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板书

一、交际主题---春游

二、交际指导

三、交际方法

1.看图启思路。

2.组内讨论。

3.组内练习。

4.课堂展示。

5.课堂评议。

四、注意事项

五、交际示例

散步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1.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课件出示:

春:百花齐放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春风满面

夏:酷暑难耐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秋: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瓜果飘香

冬:寒气逼人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漫天风雪

2.师: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3.小组派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指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如“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然后再思考“憧憬”的意思,就能领会“憧憬”在这里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的意思了。

(3)运用查字典和组合法理解词语。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忐忑不安”一词,“忐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就是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释为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设计意图:

通过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把理解词语的方法应用到词句段的词语理解中,巩固了字词理解的方法,再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笔画、笔顺。

2.学生按照提示“横平竖直”的规则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3.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在书写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笔画要写规范、正确和整洁。

(2)字的大小要适中。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板块四: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2.以上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成语?(秋天的成语)

3.分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气候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透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飘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而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飘香的季节”就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

果实累累: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地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描写秋天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相关期刊更多

绿风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石河子文联

小学生作文选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诗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