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长教育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资源型;加工型;江西;浙江经验;经济增长;比较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88-04
[作者简介] 陈 瑾,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金融学。(江西 南昌 330077)
一、引言
自然资源是国家或地区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引领经济的高速增长。当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国民财富积累的“初始阶段”都曾获益于自然资源的贡献。然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数量的硬约束使得人们可利用的实际资源在逐渐减少,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是呈负相关。Korhonen等人的研究认为,当一个地方的天赋资源过剩时,人就会缺乏创新、增长的动力,特别是意外财富更容易使人变懒。自然资源丰富型国家或地区的资源优势往往阻碍了政府的制度创新。正如16世纪法国哲学家Jean Badin所说:那些土地肥沃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往往过于娇气、懒惰和懦弱;相比之下,那些生活在荒芜国土上的人们则出于生存的需要而表现得更为稳健、勤奋和执着。进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资源丰裕的国家或地区陷入了增长陷阱。经验数据显示:在全球65个资源相对丰裕的国家中,只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博茨瓦纳4个国家人均GNP年增速达到4%(1970-1998年),而东亚一些资源稀缺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及中国香港经济增长却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2000)。对此,国际上许多研究表明,自然禀赋与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形成“资源诅咒”效应。
总体而言,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富裕的国家,自然资本占国民财富的比超过5%。事实上,我国已从一个早期自然资源依赖性国家转变成非依赖性国家,逃离了“资源的诅咒”。然而,基于国内不同区域的研究结论却显示“资源诅咒”在我国内部的地区层面上成立。自然资源富裕的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经济增长明显落后于广东、江苏、福建等资源贫乏的加工型省份。本文通过选取中度丰裕的资源型省份江西与资源贫乏的加工型省份浙江进行实证比较,旨在分析区域增长差异的深层原因,以期为避免江西产生“资源诅咒”效应,探寻资源型省份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规律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江西浙江区域经济增长比较
具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誉称的江西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共同腹地。与中部其他欠发达省份相比,江西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74%,居华东各省市之首。全省总人口为4311万人。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江西,自然资源也极其丰富。由于亚热带湿润气候,绝大部分地方的农作物可以1年3熟。森林覆盖率达59.7%,居全国第2位。地下矿藏资源充裕,是我国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尤其是在有色、稀有、稀土矿产资源上具有明显优势,已探明的矿藏储量绝对数和人均数都在全国省份中占有领先的地位。目前,江西已建成亚洲最大的铜矿和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江西作为一个较丰裕的“资源大省”,在历史上经济发展有过灿烂的辉煌,计划经济时代也曾为国家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经济总量尽管在不断跨上新台阶,社会发展后劲在日益增强,但与其他发达省份比较,特别是与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近邻浙江省相比,差距依然存在。2005年江西GDP总值4056.76亿元,居全国第18位;人均收入8619.66元,居全国第21位。显然,江西是一个“资源大省”,又是一个“经济小省”。
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全省土地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898万人,居全国第10位。人多地少,“七山二水一分田”,人均耕地仅0.56亩,位居全国末位。浙江资源贫乏,是一个“缺铁、少煤、无油”的资源小省,全省一次能源自给率只有5%,人均资源拥有量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居全国倒数第三位。浙江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小省”,而且也是建国以来国家财政投入最少的省份,人均投入仅410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然而,一个自然资源如此贫乏、计划经济时展缓慢的省份,在改革开放后却迅速崛起为一个名符其实的“经济大省”及“经济强省”,经济增速列全国之冠,GDP年均增长13.2%,高出全国平均增幅约3个百分点。2005年浙江省经济总量居全国第4位,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前茅,成就了今天的“浙江现象”。这里仅列举四大方面将浙江与江西进行比较,以揭示资源型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及问题。
1.经济总量比较。2005年,江西省GDP为4056.76亿元,比上年增长17.4%。浙江GDP为1.34万亿元,增长速度为15.4%,江西经济总量仅是浙江的30%。从GDP占全国的份额来看,江西为2.2%,浙江为7.3%,江西比浙江低5.1个百分点。两省经济总量相差大。但可喜的是,江西的增速略高于浙江2个百分点,如果依然能保持这种态势,两者经济增长的差异将会逐步缩小。
2.所有制类型比较。江西省公有制比重明显大于浙江省。在全部企业法人中,2005年江西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804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3%;浙江省811家,占其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这主要由于江西在计划经济时期曾是三线老工业基地,还有一些大型的国营军工企业。浙江省的私营工业企业在全省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其私营工业企业发展态势很好,综合经济效益居全国第一。从私营工业企业数量来看,2005年江西省共有2079家,浙江省有私营工业企业2.42万家,是江西省的11.67倍;从私营工业企业总产值看,2005年浙江省私营工业企业的总产值8250.03亿元,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35.7%,是江西省的11倍。从“三资”工业企业投资来看,浙江也明显高于江西。2005年浙江省共有“三资”工业企业6807家,创造工业总产值5644.38亿元;同年,江西省“三资”工业企业497家,相当于浙江省的7.3%,创造工业总产值447.45亿元,仅相当于浙江省的7.9%,这主要源于浙江地处东部沿海、港口和毗邻上海等独特的地理条件。
3.固定资产投资比较。2005年江西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9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0%;而浙江达到65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江西投资规模只及浙江的35.1%。两省投资的巨大差异是:江西固定资产来源的主导力量是靠政府招商引资的推动,而浙江利用外资与广东、江苏相比,规模仍小,其投资渠道主要是民营自筹资金渠道。2005年江西非国有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为60.4%,而浙江非国有投资比例高达73.3%,并且势头十分强劲,这表明浙江民间资本发展十分活跃。
4.消费品市场比较。2005年江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6%;浙江为46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江西市场规模在全国居第21位,浙江为第4位,江西市场规模仅及浙江的26.7%。浙江省市场成交总额已连续数十年排名上述位次,成为超亿元、超十亿元、超百亿元市场个数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的市场大省。江西工业品市场一度曾不够稳定,而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行业中,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家具制造、印刷、文教体育用品、医药、化学纤维、塑料、金属制品、普通机械、专用设备等15个行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3位,江西除有色金属等产品占有一定市场外,大量轻工消费品主要从外省调入,产品在区际市场、国际市场占比太小。在城乡消费品市场中,江西不平衡程度比浙江要大,这主要在于浙江省乡镇个私经济的蓬勃发展程度远远超越了江西。
三、浙江经济增长的经验总结
浙江以近乎“零资源”的禀赋条件取得如此优异的发展成果,堪称“经济奇迹”。总结浙江改革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有如下几条:
1.倡导全民创业,锐意观念创新。透析浙江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是其发展的内动力,而创业文化又是“浙江精神”的核心。浙江资源匮乏,人多地少,人口密度大,致使剩余劳动力产生了流动。为了在流动中求生存求发展,浙江人很早练就了外出谋生的技能,形成了“义利并重”和“工商皆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孕育了浙江人精明的商业头脑和求真务实的品质,造就了以个体为主的“群众性创业文化”。浙江老百姓是致富、创业的主体,每个人都是活跃的市场经济细胞,每个细胞都能释放出巨大能量,蕴含丰富的企业家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民基于生存的客观环境,解放思想,率先冲破僵化观念的束缚,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探索和创新。例如,在创办专业市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集资建设小城镇、首倡股份合作制、实行土地有偿转包以及农田规模经营等方面都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浙江各级政府则充分尊重群众的创业权利和自主选择,较早地打破了“惟成份论”,提出“不论成份重发展,不限比例看效益”,让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昨天的农民成了今天的企业家、明天的跨国公司总裁。浙江的发展是全民创业的丰硕成果。
2.开拓市场化特色模式,力促民营经济大发展。市场经济有不同的模式,但不管哪一种模式都要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浙江经济一开始就不以一个模式求发展。在农村工业化起步阶段,浙江东北地区从原来农业和集体经济基础较好而国有经济相当薄弱的实际出发,凭借毗邻上海等大城市的区位优势,选择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发展道路;温(州)台(州)地区发挥能工巧匠众多和农民善于务工经商的优势,充分利用民间资金,走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发展道路;浙中的金华等地区则由“鸡毛换糖”到兴办专业市场,从市场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达到经济发展、全民增收的目的。民营经济在浙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综观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引导下的市场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制度配给,也就是在转轨经济的背景下,在局部地区首先尝试完全市场化的模式。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制度要素的配给是左右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发挥规模竞争优势,打造“块状经济”。浙江耕地面积小,资源贫乏,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在此没有大型工业项目投资,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这是其劣势。但对浙江人来讲,这又是优势。缺少了依赖,在市场经济中思想醒悟得早,行动得快,当这种观念与政策机遇、传统优势结合起来后便迸发出巨大的活力。长期小农经济的束缚和“资源小省”的客观现实,决定了浙江人不可能贪大求远。他们在起步阶段,仅抓住传统优势,瞄准国内中低档市场空间,从关系民生民计的轻工产品做起,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突破,以小做大,以大做强,最终形成产业集群规模,创造出“小商品大市场、小配件大配套、小产品大行业、小企业大协作、小资本大聚集”的区域经济和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模式。其定位不高但市场大,科技含量不高但规模大,产品不大却链条长,打造了特色鲜明、最具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块状经济”。这些“块状经济”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而且加快了浙江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前进步伐。
4.求真务实,注重人力资本效能的开发利用。许多学者认为,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的忽视是造成“资源诅咒”效应的关键因素。资源产业的强劲发展使得政府有意或无意地轻视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这就必然影响了资源型省份经济质的提升和长久发展。在此方面,浙江恰恰是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本的区域典范。浙江的人力资源基础素质较低,特别是创业者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不够充分。据统计,按不同学业完成情况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排位,浙江排在全国第22位,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803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0.5个百分点。然而,浙江人并不气馁,倡导在干中学的思想,在经济转型期甩开只有念大学才能创业的教育弊端,不惟学历惟能力适时创业,走出了一条高效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本特色之路。浙江经济是“老百姓经济”,为保证人力资本存量的充分发挥,浙江成千上万的小企业聚集而成专业化产业集群,分工极细,集群中一个甚至多个小企业只生产一种零部件,变复杂劳动为简单劳动,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就业和创业的门槛。
四、“浙江经验”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启示
江西拥有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但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江西经济仍处于一种与其资源禀赋极不相称的欠发达状态。2002年7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博采众长、虚心学习各兄弟省市经验的同时,提出了要重点研究“浙江经验”,并制定了“关于学习‘浙江经验’,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加快经济发展的意见”。5年来,全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走出了一条以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加快崛起、富民兴赣的新路子。目前,江西的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的奋斗目标,既需要全省上下不断探索,加倍努力,也需要进一步开阔视野,继续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新鲜经验。因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二次学习“浙江经验”,正是由于浙江本是一个无资源优势、无国家扶持、无政策优惠的“三无”省份,如今却神奇般地跃升为加工型“经济强省”,创造了一个奇迹。浙江省有许多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丰富经验,并激发江西不断进行各种模式的探索,开创和谐发展新路,推进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培育本土的创业文化环境,激活民本经济主体。由于创业文化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各地的创业文化必然具有其差异性,试图移植和复制创业文化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借鉴发达地区创业文化的基础上,培植有利于本土创业文化形成的环境,使江西的创业文化得到有效提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作为一个有为的政府只能通过宣传和倡导促进这一形成过程。要使江西形成全民创业的文化,就要打破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状态,增强危机意识。首先,要促使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鼓励农民迁移到发达城镇周围,给予他们一定的住房和资金补偿,并在税收政策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激发他们自主创业。其次,要加快部分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步伐,形成国企核心、民企的大型混合所有制集团。再次,要增强开放程度,鼓励江西的剩余劳动力走出去,通过政府、劳务公司、媒体等各种途径为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创建一个平台。在外务工的剩余劳动力返回后,带回来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先进的技术、信息和当地的创业文化及管理经验。
2.努力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作用,全面提高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表明,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市场总是按照效用性标准,将资源配置给最能充分发挥资源效用的市场主体。因此,通过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作为资源相对富集但资本稀缺的江西,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尽快把资源转化为资本,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因此,资源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要让市场成为资源的基础配置者,通过市场流通环节完成质的飞跃,从而实现资源的保值增值。与此同时,还要通过推进区际贸易发展来提高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江西地处内陆,没有自己的出关港口,出海条件差。加上现在一些产品技术含量低,发展国际贸易难度比沿海地区要大。当然并非说国际贸易不重要,只是强调江西同样亟待拓展区际贸易,因国内市场潜力十分巨大。当前,沿海传统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而且浙江很多资源全面紧缺,正进入“腾笼换鸟”的调整期。江西资源丰富,但缺乏资本及产业集聚能力。两者可以为此展开合作,在互补中必将开拓产业各自的发展空间,而发展区际贸易则更有利于提升资源型省份的产业发展水平。
3.推进产业集聚和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区域竞争优势。(1)积极鼓励江西大型企业走专业化协作生产之路。大型企业管理层要树立现代经营理念,集中精力进行核心资源的经营,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将那些生产技术要求低、批量小、专业化分工高的各种零辅件、半成品的生产制造环节、售后服务甚至商品设计等外包出去,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套生产和服务。这些中小企业群聚在大企业周围,使大、小企业的发展都取得共赢的效果。政府应建立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完善与之相配的大专业市场。引导大型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和规模扩展围绕核心资源来展开,而一般的零部件及半成品等的生产由小企业来完成。(2)着力培育和发展“块状经济”。在江西省域内,除配套型国有及民营大企业外,还有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他们一般比较零散,没有形成集群形式,缺乏竞争力。因此,政府应扶持、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第一,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传统产业选择最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产业,例如景德镇陶瓷、资溪面包、文港笔业、中童眼镜等民营企业集群等。第二,地方政府可根据交通运输条件、原材料的便利来考虑区位,建立产业园区,并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吸引中小企业集聚。第三,地方政府也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市场,使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第四,政府是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良好的基础设施对企业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各地政府应搞好基础建设,改善企业的发展环境,为当地企业提供便利,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
4.以创新为突破口,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表明,在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一定的条件下,要想获得更大的产出,将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推移,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就必须依靠创新。创新除了经济、科技之外,还涉及政治、文化、思想、制度等众多领域,包括理论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因此,今后必须继承和发扬创业传统、创新精神,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动力真正从资源要素的高投入转变到创新驱动上来。尤其要加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这是江西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为此,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为重点,促进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工程,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等的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高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开展“科技入园”活动,帮助园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引导工业园区向科技型园区发展。把推进自主创新与大力培育自主品牌结合起来,制定和完善支持、鼓励企业创立名牌的政策措施,推动企业由无牌、贴牌向有牌和有名牌转变,支持企业形成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展示区域形象的知名品牌。
5.合理开发人力资本,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江西作为资源中度丰裕的欠发达省份,虽然人口数量较大,但人力资本开发积累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人力资本不断地被产业资本所“挤出”。原因在于人们对于人力资本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尚需要深化:(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依然比较重视物质资本的投入,把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投入置于被动、从属的地位。(2)在人力资本开发过程中,一些地区往往只重视教育方面的投入,而不注重人力资本建设其他方面的投入,如增强公共卫生保健方面的投入。(3)在人才培养方面,各地往往只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而不注重适用人才的培养;只重视普通教育,而不注重职业教育;只重视正规教育,而不重视各种形式的非正规教育。因此,我们首先必须深化对人力资本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其次,加大区域的教育投入,改善不合理的教育投资体制,重点放在基础教育和对普通劳动者的再教育和培训上,吸引外来的技术人才和知识人才,积累宝贵的人力资本。再次,正确处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有关调查显示,江西既缺乏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更缺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层次的适用性人才。无疑,江西既要培养高、精、尖人才,又要培养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普通劳动者;既要进行“精英教育”,又要进行大众教育。现阶段,江西应将普及大众教育、培育适用技能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更加符合实际,更能发挥教育资源的效能。最后,加大对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实施公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旨在实现基本医疗保险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提高健康水平的人力资本开发,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提高,有助于实现人口、资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陆立军.弘扬浙江经验 创新发展模式[J].浙江经济,2007,(12).
[2]徐康宁,韩剑.中国区域经济的“资源诅咒”效应:地区差距的另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05,(6)
[3]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07.
[4]孔伟.论创业文化环境与经济差异[J].社会科学辑刊,2005,(2).
[5]李社军,朱忠旗,张平.浙江经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论坛,2005,(24).
一 帮助学生认识记笔记的重要性
第一,记笔记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起活动,可促进其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第二,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课后整理笔记是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复习,掌握其知识重点,理清顺序和思路。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又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会事半功倍。
第三,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知识。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或书本上没有明确描述的定义、计算方法、解题方法等;笔记可以记下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如此不断积累,便会获得许多新知识。
二 指导学生掌握记笔记的方法
第一,在新学期开始时,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式样,不一定要全班统一,记录的格式老师介绍几个例子给学生参考。开始学记笔记时,老师要提醒需要记的内容,课后抽出一定时间辅导学生做笔记,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二,引导学生搜集记笔记的方法与诀窍等方面的知识,老师也可以提供自己搜集的信息或自己的心得。可以组织大家讨论、分析、甄别、选择、制订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形式和方法,然后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要做好个别指导,好的更好,发挥榜样作用;后进的赶上队伍。
第三,笔记要体现知识内容的完整性。要善于补充已学知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小学数学大多数学习内容是分段安排的,如果刚开始学习某个内容,就要留下一定页面记录后面要学的内容;如果是学习某个内容的中部或末尾,就要抽一定时间补上已学内容。这样能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对已学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其二是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们会自觉地查阅还有哪些要学习的内容。
第四,指导学生当天的笔记尽可能当天整理完成,并经常提醒学生对课堂笔记进行复习,以此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数学典型题的解题方法、难题的奇妙解法等要单独归类记笔记,可以放在笔记本的最后,因为这个内容老师无法预设,一般都是随检测或学生学习资料出现。
三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第一,组织“成果交流会”,展示优秀的笔记,请学生畅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建议每个星期收一次笔记,进行批阅。定期抽查笔记本上的内容,对没有记笔记的同学进行教育帮助,并督促他们补齐笔记,对记笔记认真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的笔记不但内容记得准确、完整,而且形式多样,最关键的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
关键词:品德;教学效果;家校配合
利用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发展终身受益。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孩子、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一、思想品德课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的习惯好不好,素质高不高,往往反映在小事上。比如课堂上学生的坐姿、站姿、行姿,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手势、声音、眼神、仪态,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仪、吃相,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齐等,这都是我们在养成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思想品德课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从以下几点着手:(1)要求做好课前准备。预响铃之后、正式铃之前,要求学生将桌上其他书籍物品收进桌子里,桌上摆好思想品德教材、水芯颜色不同的笔2~3支,安静地坐好等待老师到来。(2)坐如钟,站如松。尤其要不断提醒孩子不能伏在桌上,否则容易打瞌睡,让人觉得精神不振,更是给全班的精神面貌带来不好的影响。(3)回答问题时应先举手,老师点名后再站起来发言,发言声音应洪亮,条理应清晰,鼓励大胆发言,答错时不要批评孩子。
二、思想品德课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学习习惯不好,效果就往往事倍功半。
(1)教会学生主动做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长沙的中考政治历史是开卷考试,正因为如此,书中更要有完整的笔记。笔记是学生期中期末复习的依据,是中考复习的依据,而且通过记笔记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系统掌握。教师不要只停留在三尺讲台周围,应不断走到台下去,走到学生中间,留意哪些孩子没有做好笔记,及时进行提醒。(2)养成及时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及时预习,可以清楚老师这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及时复习,可以加深记忆,使效果事半功倍。考试前才复习,一是量多,二是所需的时间更多。(3)每教完一课及时要求孩子将当堂的作业做完,老师及时详批详改,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便下节课及时做好补充讲解。
三、家校配合
习惯是在长时间、多方面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所以需要家长的配合。比如:可以利用家校通、人人通实现与家长的互通,及时将上课的表扬与批评名单通过家校通、人人通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及时进行配合教育。
思想品德课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开始可能有点“累”,但只要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事情。最终帮助孩子们在各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重视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因材施教,注重做好个案的转化工作,效果明显。认真完成园内布置的各项任务与工作。
遵循教育规律,教育思想端正,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幼儿。忠诚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勤奋工作。
弱势:
在教研方面的一些新的理论思想不够了解。薄弱环节是音乐方面。
二、学期目标:
项目
学期目标
师德
1、礼貌待人、文明执教、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奉公守法、遵章守纪、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自尊自重、作风正派。对幼儿充满爱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评价幼儿,注重幼儿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尊重幼儿的人格,不岐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幼儿。密切家园联系,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同事间团结协作、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合作共事。
专业技能
基础技能
专业技能:绘画、音乐、键盘、舞蹈等各项基本能力。
教育教学:听课、评课、设计课、说课;区域活动的创设与组织,环境创设等能力。
组织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自学的技能,学前教育研究的技能、突发事件应变的技能。
学历进修、职称、资格证
本人大专在读,就读于教育学院美术专业。具有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现代化电教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象幼儿传授知识、教育幼儿。
教育教学
熟悉教材、课程方案
本学期初,根据青岛市教材、省编教材,结合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同级部的几位老师编写小班(上)课程方案,了解各个主题的主要内容,并将结合班上幼儿实际特点进行教育。
公开课、教法
本学期里,争取各种听课、评课、说课、组织公开课等活动,不断的让自己在教育领域更加的成熟;区域环境的创设与组织领
园内教研
将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教育学、心理学。认真早期阅读音乐教育
卫生保健
卫生情况
本学期里,继续密切配合保健大夫作好每一项工作:做好室内室外卫生工作;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充分尊重幼儿的生长发展规律,细心呵护体弱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睡眠环境,努力提高本班幼儿的睡眠质量,教育幼儿正确的穿脱衣服,放置衣物,适时的增添衣物;引导幼儿不挑食,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多喝水,避免传染病的发生;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填写晨检记录和安全笔记,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养成教育
本学期里,我们将真对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幼儿安静睡眠、进餐、活动等常规练习中加大教育的力度,认真组织幼儿的每一项活动,争取每一位幼儿在最后一个学期里都能有很大的进步。
安全
本学期里,继续密切配合保健大夫作好每一项工作,为幼儿创设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经常的进行自查工作,填写记录表格。及时的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作好安全笔记,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如有事故及时向园内领导报告,与家长正确沟通,保护好每一位幼儿的人身安全。
家长
本学期里,将继续努力搞好班级家长工作。工作中,采用多种形式的方式展开交流活动。如:定期进行家长会、小型座谈会;根据需要对幼儿进行家访、家长;家长一学期一次的开放日、运动会、科技节活动;设立家长委员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对班车,长期不来幼儿园的幼儿进行电话联系;建立家长联系册,与家长进行书面联系;还有每天的接送幼儿时间,能与家长亲切的交谈;成立全新的幼儿成长档案,展示幼儿的发展历程;指导家长新的教育观念。工作有条不紊。
芮东莉和先生、婆婆居住在“大上海”的城市公寓中,他们过着与所有现代人并无二样的生活,享受着城市的便利。然而在她的《自然笔记》里,我们却会惊讶,同样在钢筋水泥建筑中生活,为什么她能够看到那么多有趣的小生灵?她的《自然笔记》显然可以给都市人一个切实可行的“自然笔记指南”——只要有着足够的好奇心,我们同样能够在城市中,在一笔一划的细心体验中,爱上自然,并得到它的馈赠。
城市人亲近自然的方式
“我们不得不搬离家乡,年迈的父母也成了异乡的流浪者。我深爱着我的家乡,然而爱之越深就恨之越切,我恨那些破坏环境的人……我期望大自然的强大修复能力能够修复她,让她重新焕发生命力,到那时,我会重新去看望她。”这是芮东莉回忆起故乡时候的一段话,足以有力地解释为什么她会关注一切对自然友善的行为。
芮东莉的故乡在四川攀枝花,在《自然笔记》的后记中,她回忆起童年,那里有过数不清的奇妙动植物,曾经是一片自然的天堂。然而后来因为私人煤窑遍地,煤灰淹没了她的故乡,树木因无法呼吸而死亡,甚至家所在的那个山头由于过度开采,山体开裂,也成了采空区。故乡不再是故乡,家变成了危房,芮东莉也只能跟着父母举家迁徙。因为这段童年经历,芮东莉深知人对自然的漠视会导致怎样的恶果,因此在大都市定居后,她依然不忘想尽办法为自然环境做任何即使微小的事,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同情心,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环境。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芮东莉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式,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兴趣,让人们感受到自然与自己息息相关——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有她童年那样直接而警醒的经历。于是在2008年,芮东莉加入了上海绿洲生态交流保护中心,成为这家环保组织的志愿者。2009年,她在书店里偶然看到了《笔记大自然》这本书,这本书解答了她的疑问。在几年的实践里,她确认了这种生动的记录方式,可以让人们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的可爱。
芮东莉在做自然笔记之前毫无绘画基础,然而开始做自然笔记之后,她体会到如何真正用心地以画笔记录某样东西,而绘画的技巧则会随之提高。但追求画技在芮东莉看来却是不必要的:“自然笔记并不看重绘画的技巧,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只要在记录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亲近自然的快乐,就达到了自然笔记所要达到的效果。我绝不把自然笔记看作一门艺术,我认为它是一个带领人们亲近自然的方法,完成的那篇东西美不美并不要紧,重要的是那个记录和用身心体验的过程。”
现在,芮东莉将自己几年来用心接触自然之后的记录出版成了这册《自然笔记》,她与出版方沟通之后,决定以环保油墨印刷。即便环保油墨的色彩表现可能不如一般油墨那么鲜亮,但却是芮东莉力所能及的又一件对自然友善的事。
本土性的《自然笔记》
在芮东莉看来,虽然有了《笔记大自然》在前,但《自然笔记》仍有它的特殊之处。芮东莉用了“本土性”来概括这种特殊,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芮东莉的私人记录,它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大多数国人与她一般过着现代生活的情况下,依然能有接近自然、记录自然的机会。
芮东莉是这么解释《自然笔记》的本土性的:《笔记大自然》虽被公认是自然笔记的入门图书,然而因为这本书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所以也更适合成人阅读。而芮东莉的《自然笔记》则在内容表现上分篇章,并用具有故事性的语言一一解答大自然留给都市人最细微的问题,这些问题小至“落叶是什么颜色”这么细微,却足够简单有趣,能够让孩子们产生兴趣。而芮东莉所解释的另一个本土性则更有力道:“在克莱尔(《笔记大自然》的作者之一)的眼中,能看到雄鹰飞过、黑熊出没,这可能是当地再正常不过的自然景观。”然而在国内,一切急剧发展着的当下,“野味横行、湿地消失才是最普遍的生态现状,才是最真实的当下中国的自然环境。”那正是芮东莉在《自然笔记》中所记录的周遭自然。
但《自然笔记》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为呈现一个相对贫乏的自然状态,而是告诉所有人,即便在高楼大厦的冰冷森林里,只要足够细心,依然能够发现无所不在的自然生灵。芮东莉的自然笔记,贯穿了她的日常生活,比如前两天被蚂蚁咬、被隐翅虫灼伤,还有家里阳台上开出的可爱小花;又比如拆鸟网、保护小湿地,又或者周末好天气,背上包去公园里发现新天地,都是她所记录的内容。“也许不必走太远、花太多时间去体验遥远自然的野趣,我想告诉人们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从对我们身边自然生物的关注和热爱做起。”
要做这样的笔记是那么简单,只要带上纸笔和一台随时将会动的东西记录下来的小相机,就足够了。“一笔一画的过程中,人们会知晓许多以前忽略了的细节,而且,这些印象将长久地留存在记忆里。”
与自然、与人共处
在《自然笔记》中,除了有芮东莉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之外,有几处还刊登了芮东莉的婆婆的作品。老人家的“大作”,一点不比年轻人逊色,还特有自己古朴的色彩与笔触。在文字里,还可以读到芮东莉见天气很好,便拉着婆婆和爱人一起背着包去郊游做笔记的经历,让人羡慕起这对在常人看来不太容易融洽无隙的组合。对这一家三口而言,做自然笔记,同时也是一种家庭相处、互相了解的模式。
在做自然笔记的过程中,芮东莉也认识了许多同好。他们大多数都像芮东莉一样,不是学生物学专业的,也不一定会画画。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对自然的热爱是一样的。常常,他们在周末一起为孩子们做活动,在活动中互相帮助。芮东莉觉得,这几年,自然教育渐渐成为了许多家长关注的焦点,这让她觉得欣慰。
在芮东莉看来,与自然相处、与人相处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最终大家才能和睦共处。“与自然相伴,不是要淡化我们与身边人的交往,相反,和家人以及朋友一起分享大自然的美好,会觉得更加快乐,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深。每个人都会对身边的人有或深或浅的影响,只要你有足够的热情传递一样足够吸引人的东西,那么这种影响就会发酵。我的家人就是这样受到我的影响的,并不需要我太多的言语,自然笔记和我的行动本身就足以吸引他们。现在,我的家人和我一样,都非常热爱自然以及身边的环境。”
书香:一开始做自然笔记时,有遇到什么难题吗?
芮东莉:一开始做自然笔记时,也担心过自己画得不好看、不像,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慢慢懂得,自然笔记其实是一种带人们亲近自然的方式,在记录的过程中只要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学到了自然知识,激发起自己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就达到了目的,而不一定要求所完成的笔记要有多么好看。认识到这一点后,自己后来就再也不担心了。
书香:在做自然笔记前后这么长时间里,自己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芮东莉:自然笔记让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以前,我只是一个忙于生计的教育出版社的小编辑,在工作不顺心的时候、在闲暇无聊的时候,常常会感到空虚、精神上没有寄托,后来开始做自然笔记之后,我感到大自然不但让我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而且通过认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以及带领更多的人去做自然笔记,我感到了自己身负的一种责任,那是一种对大自然负责、将自然教育普及给更多人的责任,也从此开始反思“教育”二字。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以前我并不懂得“教育”的真正意义,而现在通过做自然笔记,我懂得了。
书香:做自然笔记会带什么工具?作为一个没有绘画基础的初学者,在画技提升上有什么诀窍吗?
芮东莉:做自然笔记的工具可以根据记录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最常用的工具应该包括:硬皮本、水笔、彩色铅笔、放大镜、直尺、望远镜、照相机,等等。没学过画画的朋友,一开始不需要在画画技巧上有太多考虑,只要勇敢地拿起笔来,把观察到的东西画下来就可以了,画得像不像、好不好都不重要。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笔记后,一定会在画画方面有所心得,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做得很不够,这个时候就可以学习一点简单的绘画技巧了,比如找一本素描方面的书来学习和练习。通过前期做的自然笔记,也可以自己总结出许多观察和绘画的技巧,比如,如何观察和描绘树干,杉树的树干通常是笔直的,树的纹理是竖条状的,那么就可以用一条条的细线去描绘;悬铃木的树干是斑驳的,那么就可以用一个个色块去描绘,等等。
书香:《自然笔记》这本书是主要定位给孩子们阅读的吗?您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有考虑到受众的问题而改变自己的文字风格?
芮东莉:在定位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考虑让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的。因为平时我做自然笔记活动的对象更多的是孩子,所以对他们的了解更多一些。书里的语言比较受孩子们欢迎,这种语言并不是我有意为之,我觉得是对大自然的回归,让我的内心变得童真,从而文字风格很自然地充满了童趣。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家长的陪伴下,带着这本书到大自然里去阅读,比如夏天,家长和孩子带上这本书到公园里去读“蝉妞诞生记”,一边读一边找蝉蜕。希望这本书能够把更多的孩子带回大自然的怀抱,而不是蜷缩在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