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公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进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总支成立于2008年7月,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民进七里河支部,是甘肃省成立较早的基层组织之一。总支由七里河教育支部、十二中支部、三十四中支部、西北中学支部、综合支部组成,现有会员99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孩子的世界,我们的努力方向;课前的思考,课后的反思;同心的梦想,只有更好;志愿,志愿,志愿……
这是民进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总支“同心四点半”志愿者章程里的话语,读着这些话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充满朝气的团队,一个富有爱心的集体,正活跃在孩子们中间――
“同心四点半”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由民进教师会员义务为小学四点半放学的孩子们提供一个小时的课业及兴趣爱好辅导活动。活动于2014年6月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正式启动,这是民进七里河总支落实民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民进“微公益进社区”活动的具体实践。活动以“集智聚力、发挥优势、借力出力、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发挥总支中小学教师会员较多的优势,依托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四点半学校,共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的成长。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七里河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四点半学校是一项造福于辖区少数民族及双职工家庭孩子的惠民服务,成立以来,长期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社区工作人员由于人力和精力有限,课余辅导孩子们不仅为他们增加了工作量,同时也缺乏专业的指导。民进七里河“同心四点半”志愿者的加入,为孩子们在学习辅导、兴趣方面的培养注入了活力。为此,志愿者把教学活动的目的定位于重在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在于培养特长、参加竞技、应付考试。把教学活动的内容总体分为“课业辅导”、“综合活动”和“社会实践”三部分。“课业辅导”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语文、数学等家庭作业;“综合活动”是开展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类文艺鉴赏,以及公共安全、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活技能等素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是组织学生参加“红领巾”进家庭、做“小小志愿者”等活动。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系统性、专业性,更强调实用性、多样性。
教学活动中,志愿者根据学生的表现发放“同心四点半”加油卡卡片,这是为激励孩子上进心特设的鼓励性评价方式,志愿者可根据孩子们在课堂上的闪光点,给每个孩子颁发“自学奖”、“爱心奖”、“礼仪奖”、“勤俭奖”等10种类型的“加油卡”,学期结束时,按“加油卡”的数量和种类对孩子们进行奖励。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志愿者要如实填写“同心四点半”志愿者课程授课日志,明确活动主题、时间、内容形式、参加人员及人数等,并留存活动照片。定期(至少每学期一次)对综合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根据学生的评价调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
民进七里河总支志愿服务与西湖街道“四点半”工程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优势互补,树立了街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典范,使辖区更多的儿童受益。
“把基层组织作为开展‘微公益’活动的基础力量,把广大会员作为开展‘微公益’活动的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会员的界别与专业优势,鼓励支持会员立足岗位开展‘微公益’活动。”这是民进中央新时期对社会服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民进七里河总支“同心四点半”活动,引起了民进甘肃省委会的关注。2014年10月,民进甘肃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唐援朝带领调研组,到七里河区西湖街道梁家庄社区就民进“同心四点半”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调研。唐援朝在调研中对西湖街道和梁家庄社区搭建起这样一个很好的合作平台表示感谢;对民进七里河总支能积极思考,创新工作,和社区工作结合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表示赞许;对民进会员教师的志愿服务、爱心奉献表示感谢。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面对“四点半”的孩子们,有组织的关心、有社区的关爱、有志愿者的付出,这一刻,孩子们的笑脸是灿烂的。这“灿烂”是志愿者们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同心的梦想,因为“微公益”将会越来越好。
有人说,中国公益有一个无奈的现状,就是一个人做,两个人看,还有三个人在瞎捣乱。因此,中国公益最需要的不是透明,而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年轻的“海归”张宁,正想打破这一困局,于是,他设立了一个创新型机构――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进行参与性公益项目的研发,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愿意并乐于进入公益事业。
2007年5月20日,他在静安寺地铁站内策划了“一米高度看世界”活动,让正常人坐在轮椅上体验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体验站内无障碍设施;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张宁又倡导了一些一年365天都可以参与的公益活动,如“关灯一小时”、“使用节能灯”、“使用环保袋”、“少开一天车”以及“少乘一层电梯”……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公益“小”事中,张宁默默收获着属于他的快乐。
在采访中,张宁对《网络导报》记者说:“肯定有很多人,很多机构不了解我们,因为我们基本不做第一线的宣传,不过,在微博上,说到急猴猴和糊兔兔这两个卡通玩偶,很多人都很熟悉。”
是的,急猴猴和糊兔兔,这两个可爱的卡通玩偶,正是张宁和他的团队最近研发出的志愿者卡通形象。张宁表示,这两个卡通玩偶,目前主要做一些低碳品牌项目,为低碳领域的公益社团提供志愿者教具。据介绍,目前,除了急猴猴和糊兔兔这两个面对青少年儿童的卡通玩偶之外,还有创意家等公益品牌,而且,这些公益品牌都是从微博起步的。在张宁眼中,网络有着复制成本低、传播块、互动性强的优势,这对开展公益活动十分有利。
作为崇尚快乐与时尚的年轻人而言,张宁一直希望自己的团队能策划出 “门槛更低、更标准、更便携”的活动,他认为,对于新概念和公众参与式的公益项目而言,网络是个十分适合的平台。“网络公益的优势就是传播快,参与性强。公益目前面临的推广阶段,网络手段也提供了成本比较低的推广渠道。毕竟公益项目很少有推广预算。网络上适合推广一些公益理念,和一些微公益的行动。比如随手拍解救拐卖儿童,比如免费午餐,一个鸡蛋暴走等。”
据了解,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除了开发志愿者教具的同时,也在考虑网络应用。比如,关于垃圾分类的游戏APP,以及一系列适合小学生的有关环保低碳主题的电子书包课件。不过,在张宁看来,这些网络项目只有“线上和线下互动,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样既增加了可复制性,也更具有趣味参与性,容易吸引孩子们来学校环保知识。”
此外,张宁也坦言,通过网络做公益也是有难点的。“公益不应该独立存在,它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脱离生活需求而单独存在,很容易被忽视。”的确,若是为了做公益而做公益,则多了几分被动,少了几分乐趣。因此,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一直提倡把公益与生活进行联系,“找到大家生活的需求,把公益与之结合。”张宁如是说。
令人欣喜的是,在网络这种形势下进行公益活动,张宁已经有了新的创意与挑战――15分钟培训志愿者。在上海益优这被称为志愿者0门槛,“我们试图在探索15分钟成为志愿者的理念,很多时候我们培育的志愿者花很长时间,而且流失率很高,所以把培训时间降到最低。我们开展了很多概念,比如红宝盒、绿宝盒,任何一个志愿者拿到这两个宝盒,只要花15分钟阅读规则,就会成为一个专业的志愿者。”张宁对《网络导报》记者说,那么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张宁表示,就像别人教你打牌,教你十分钟就会打了一样的道理,所有的游戏都有游戏规则的。“这样再流动也不怕,反正我培训成本只有15分钟。”
江西新余10岁男孩小骏亿,6岁时突发“肌肉营养不良”症,只能在地上以手代脚爬行,但他依然坚持进入课堂认真学习,因为他有个心愿,当警察,抓坏人。了解到小骏亿的“警察梦”后,“@新余”了一条微博,全城招募志愿者,共同策划一起“劫持人质案件”,让小骏亿扮演警察来圆梦。微博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网友们纷纷转发、评论,报名人数持续增加,国内外媒体也将镜头对准这一事件,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其实,像“全城为患病男孩圆警察梦”这样的事件并不是个例。2013年3月25日,“@新余”在微博上发起“全城吃粉救患儿”的倡议,呼吁大家到新余市民张火保家的小饭馆吃粉,为他三个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孩子筹集治疗费用。微博发出不到4小时,就有爱心市民前往张家小店吃粉献爱心,之后,新余全市暖意涌动,大家纷纷献出爱心帮张家筹集医疗费。2013年3月初,宜春经营麻辣串小摊的彭女士,儿子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就在家人为高额治疗费发愁时,热心网友在微博发出的号召掀起了“全城吃麻辣串献爱心”的行动。像这样由微博、微信发起的爱心行动还有很多,这些新媒体无形之中为大家提供了参与公益、奉献爱心的新渠道,新媒体已经成为微公益的翅膀和平台。
所谓微公益是伴随着新兴的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出现而生成的新词,它既是一种媒介现象,也是社会现象,虽然国内对它的研究始于近两年,但微公益作为公益活动的组成部分却由来已久。人性有善恶之分,但同情弱小、乐善好施等体现人性善的公益行为向来被推崇。公益事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公益意识也不断显现,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就是微公益。对于微公益中的“微”,不能简单理解为“小”,而应当看到它易于扩散的本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从本质上看,微公益是社会公众以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为平台所体现出的公益思维和行为方式,它凸显了“生活处处有公益、人人都可做公益”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从身边小事做起。新兴媒体与微公益可以互相借力,实现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大众化,使新媒体和微公益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平正义的正能量。
借助新媒体,微公益体现出三大特点:第一,内容与目标上的平民性。平民性是微公益易于扩散、形成强大力量的根源所在。在内容上,微公益强调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在目标上,强调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强调微公益中的大快乐。这与中华文化中所倡导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理念十分贴近。
第二,主体与议题上的广泛性。这种广泛性表现为参与主体中的“草根”平民越来越多,力量越来越强大。另外,议题也十分广泛,包括捐钱捐物、房屋维修、寻医问药、家政服务、教育法律援助、心理传感安抚等。
第三,渠道与形式上的多样性。公益渠道的宽窄程度,决定了公益的形式与效果。传统公益在表现渠道和表现形式上,具有较强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特点,以钱财等实物捐献为主,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效果有限。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电子媒体成为微公益的重要传播渠道。广播电视以新闻报道、大型专题活动和公益广告等形式,配以录播或现场直播的方式,使得公益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时效性、现场感和影响力。但广播电视的公益活动在传播技术、日常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刚性要求和进入门槛,因此在参与的主体、渠道、时间、空间和表现形式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互联网、手机等新兴电子媒体的兴起,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特别是互联网上的论坛、贴吧、QQ群、博客、播客、微博、微视频以及手机短信、微信等“自媒体”为传播渠道,以文字、照片、图表、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符号,以自写自发或转发群发等形式,传递个性化的爱心信息,为微公益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时代气息。
总的来说,新媒体对微公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宽了公益活动的表达主题、参与主体、参与渠道,丰富了公益活动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公益活动的互动性,提高了公益活动的效果。传统的公益较多体现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层面,新媒体形成的微公益既有物质层面的体现,但更多的则体现为信息服务和心理安抚等非物质层面。从理论上讲,只要你会上网、有手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你有一颗向善的心,就可以成为微公益的一份子,从而有可能将“随时随地、人人皆可做公益”的理念落到实处。
新媒体的出现除了为大家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奉献爱心的方式外,还弥补了传统献爱心形式的不足。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新媒体可以实时显示某某捐赠行动、某某献爱心的进行情况、捐赠数额的多少,同时它还会给参与者进行反馈,接受参与者的监督,这方面正好是传统奉献爱心渠道的不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平民百姓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新兴媒体参与微公益的比例不断提高,呈现出官方与民间良性互动、共同解决问题的趋势。例如,2013年2月底3月初,江西南昌的5岁孩子章俊宇被歹徒拐走9天后与家人团聚,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个事件中,网络微博、手机等新兴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合力,公安干警、新闻媒体和普通百姓与小俊宇的家人心心相通,形成了一张寻找被拐孩子的巨大网络,再次诠释了“人间有真情、人人做公益”的美丽。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防范新媒体微公益已有或潜在的某些不足,保证信息传播的真实性、有序性和合法性,使新媒体在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沿着健康、有序、法治的轨道前进,维护并提高新媒体微公益的公信力。同时,我们应坚持微公益与传统公益“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共同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网络微公益;微博
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让我国传统公益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跌至谷底,也引发了全社会对“如何做好公益”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关注,特别是倡导人人参与、人人贡献、人人可做公益的微公益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认同:从微不足道的小事着手,吸引最广泛的公众参与,汇聚每个人的点滴力量,以个体的“微小”形成群体的“宏大”,积小流以成江海。
张银锋等学者从概念上将微公益区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民众从身边的小事、善事做起,强调微爱、微事、微行动,旨在聚沙成塔、聚水成涓;另一种是某些慈善组织或个人借助于微博平台发起和参与的公益活动,如“微博打拐”、“免费午餐”等活动。而伴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使得以微博为媒介的网络微公益迅速被青少年所熟悉和接受。王丽认为网络环境下发展出来的社会公益具有以下特点:平民化参与的方式;高效率的信息传播与分享;参与动机的自发和自愿;公益效果的透明与互动。然而当网络微公益的平台和活动的不断增多,网络微公益活动形式单一、网名对项目信任度不高、传播效果不佳,官方监督缺乏等“短板”也开始不断呈现。
作为一种新的公益现象,国内外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较少,国外学者更多是从非政府组织(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模式,而我国为数不多的研究则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我国微公益的发展和对传统公益的挑战来进行研究,缺乏对具体微公益事件的分析。本研究以温州高校在新浪微公益平台上的三起微公益事件为研究对象,对网络微公益行为的形式、传播路径、传播效果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引导网络微公益的策略。
一、三起网络微公益事件简介
本研究选取了三个发生在温州高校中的网络微公益事件:温州某高校白血病女生殷某2013的年微公益(下文简称殷某微公益)、温州某高校白血病男生毛某2014年的微博募捐(下文简称毛某微公益)和温州某高校烧伤女生应某2014年的微博募捐(下文简称应某微公益)。
殷某微公益:温州大学殷某于2012年5月被诊断为白血病,至2013年1月已经历了六次化疗,家庭经济困难而无力支撑,再次向学校提出资助请求,学校在再次给与学校的临时困难补助后,于2013年1月和6月两次通过新浪微公益平台发起微博募捐,并在极短时间内在微公益平台筹集了10万元善款,并引起纸质媒体的关注最终促成骨髓移植手术的进行,但殷某不幸于2013年9月因移植后排斥反应过大去世。
毛某微公益:温州医科大学毛某,浙江省优秀毕业生,在2014年公务员体检中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不得已放弃了自己即将踏上的公务员岗位,承受病痛的折磨。应某所在班级班委和寝室室友于2014年5月28日在新浪微博上发起了微博募捐,并公布了用于捐款的支付宝账号以及银行账号,并在随后的每一天都在新浪微博@赵柯宁Koch 及时公布捐款明细,截止2014年6月11日共募集649179.71元。
应某微公益:温州大学应某于2014年9月2日在义乌一家烧烤店吃饭时,因为服务员在加火时使用酒精不当引发大火,导致全身80%烧伤,被紧急送至往浙医二院抢救,随即此事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9月5日,应某同学在新浪微博上开设@倩手你我共度难关 开始跟进应某的治疗情况,并公布了应某母亲周某的银行卡号作为唯一的捐款渠道。
二、微公益事件分析
研究者对三个微公益事件的每条微博进行了认真阅读,并对每条微博的内容、转发数、评论数和点赞数进行了纯手工的采集,最后选取每个网络微公益事件中转发最高的6条微博,通过知微网站(http://)对微博的传播路径、传播层级、信息曝光量、情感值等数据进行分析。
(一)网络微公益事件传播的基本情况
殷某微公益的微博转发总数最高(2360次),而点赞总数最低(15次);应某微公益的评论总数(893次)和点赞总数(1075次)均为最高;毛某微公益的转发总数和点赞总数(237次)居中且评论总数(352次)为最低。
从事件纬度,三起微公益事件都呈现一个共同点:在较早表现出高转发和高评论的态势,随后趋于平稳。另外应某微公益的转发量、评论量和点赞量的发展趋势较为一致,其他两起事件则并无此明显规律。
(二)网络微公益事件传播的路径、传播层级、曝光量和情感值
通过知微网站的分析,我们发现18条微博的传播路径可以分为单中心扩散型:以转发初始微博信息为主;和多中心扩散型:除转发初始微博外,还以其他次级转发者微博为中心进行扩散,可以发现殷某微公益微博以多中心扩散型为主(6次),而毛某微公益以单中心扩散型为主(6次),应某微公益则两种皆有。
结合18条微博的具体转发数据,我们发现单中心扩散型微博不论转发层级有多少,转发的次数总是逐级递减的,而多中心扩散型则并没有逐级递减或递增的规律,而是表现为在某一层级突然表现出转发量的上升。
计算转发数和曝光量的相关系数得到为0.8691,说明转发量是曝光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从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并不是转发数越高曝光量就越大。分别计算转发数和情感值、曝光量和情感值之间的相关得到为0.2990和0.2934,则说明情感值与转发数或者曝光量的相关较低,两者对情感值的影响较少。
知微平台将微博情感值区分为负能量、中性和正能量三类,我们分析的18条微博中有6条微博为中性,12条微博为正能量,这也从一定程度说明微公益项目微博的传播是积极正向的。
三、对三起网络微公益事件的思考
(一)网络微公益事件微博传播的爆发点都比较早
本研究的三起网络微公益事件微博传播的爆发点都比较早,而且都是高转发的微博内容都是关于微公益事件的内容,特别是含有捐款信息的微博。对于这一现象可以有以下集中解释:微博再经过多层人员的转发后,更多人基于负责任的态度而选择转发最原始的微博;微博的高转发可能是一种虚假现象,或许很多转发者只是基于对原为微博转发者的一种友好的网络互动,而不关注微公益本身的内容。而不论是何种可能,给微公益发起者的启示是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慎重微公益项目的第一条,尽量能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用内容打动他人并能主动转发;二是在转发后还能持续不断的进行转发。
(二)网络微公益事件中网友的支持行为不仅仅是捐款捐物
网络微公益发起者是想借网友的转发、评论和点赞来不断扩大受众范围,最终达到让更多的受众捐款捐物来参与公益,但经常会忽略转发、评论和点赞这些网络动作本身所蕴含的公益理念教育。以本研究中的三个微公益事件为例,微公益发起者最初的受众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大部分没有捐款或者捐款很少,但他们能不断地转发和评论来影响身边更多的人,这本身比捐款捐物更具有价值。这也提醒微公益发起者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于转发者、评论者和点赞者保持积极的活动,要让他们感觉到他们的微小力量都在深刻的影响着微公益事件的进行。
(三)网络微公益的传播需要不断的扩散型转发,特别是脖领的参与
本研究中的三个微公益事件发起者都不是大V,但也有多条微博的曝光量都达到百万级别。以殷某微公益中转发量达到730次的微博为例,8398171次的曝光,取决于转发人数的众多,更取决于不同层次的多次转发,特别是有影响力的脖领的参与。微博实质上是一种时间信息流,所以每一个微博用户的界面呈现的永远是最新的内容,当你一条微博,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的转发和评论的时候,这条微博就会湮没中粉丝的微博信息流中。所以转发,特别是有影响力的脖领的转发会让一条微博死而复生。因此微公益发起者应尽可能的邀请脖领参与到微博传播中来。
(四)微公益事件的传播很可能受“噪音”影响
以一般的理解,微公益是积极的事情,那么对此的评价也相应的是积极的,但事实却不一定。本研究中对18条微博的情感值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6条微博属于中性:殷某微公益1条、毛某微公益3条和应某微公益2条。首先本研究中的三个微公益事件都发生在微博上,但具体的形式却也不一样:殷某微公益最早缘起于微博,以官方的微公益平台为载体接收捐款,在微博上发酵后受到媒体的关注;毛某微公益则至始至终都是由毛某的同学在个人微博上,并且以个人帐号接受捐款;应某微公益则因烧伤事件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后才有志愿者学生在微博上发起,并仅公布了银行卡作为捐款渠道。从微公益信息真实性接受的容易程度上来说殷某微公益最容易被接受,而毛某微公益最容易被质疑,因此微公益发起者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向受众一次次解释项目的真实性,由此带来很多的“噪音”。为减少“噪音”的影响,网络微公益发起者应如此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最好有公认的第三方来审核并。
(五)网络微公益的传播效果并不等同于实际效果
我们从知微的传播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殷某微公益的传播效果是最好,应某微公益的传播效果次之,毛某微公益的传播效果排在最后,但我们惊奇的发现毛某微公益的实际募捐金额高达65万,而殷某微公益的实际募捐金额为10万。对此,我们不能单纯以金额的高低来判断一个微公益的实际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网络微公益的传播效果并不等同于其实际效果,实际效果应该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毛某微公益受“噪音”,但发起者能积极地与受众互动并主动及时公布捐款信息;虽然殷某微公益依靠微公益官方平台,传播受众很多,但传播受众并不等同于捐款者,另外微公益平台现有在线捐款的复杂繁琐等限制了有意愿捐款的受众。因此微公益发起者在选择微公益形式时必须权衡利弊,谨慎选择!
参考文献
[1] 张银锋,侯佳伟.中国微公益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10).
一、高校校园“微公益”面临的困境
(一)参与人员流动频繁,传承发展成大问题
校园微公益实践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即参与人员流动频繁。由于不存在必须行善的压力,导致每位同学的行善都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无钱无力则不必勉强。另外,沉重的学业压力也导致大学生参与微公益活动可能是短暂的。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校园微公益常态化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即为传承问题。传承不好会导致活动缺乏连续性,不利于高校微公益服务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突破途径难寻,推广效果不够理想
“变则活,不变则死”,创新是校园微公益组织良性发展的源头活水。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形式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否则大学生极易产生审美疲劳。但是,受限于青年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尚不完善、资源运作不太专业、活动范围不够宽广等因素,校园微公益的创新和推广有些步履维艰。
(三)公益专业知识欠缺,运作团队不够专业
高校微公益组织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多是兼职或志愿者,在公益领域专业知识欠缺, 在财务管理、资源运作、媒体运营等方面也缺乏专业知识,在具体项目的开展上也不具备专业知识、缺乏专业处理方法。上述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欠缺将严重制约高校微公益组织的发展壮大。
(四)外部立法严重滞后,内部缺乏规范指引
就外部环境而言,我国公益慈善领域立法工作严重滞后,导致高校微公益组织在法律上缺乏相应支持,容易遇到障碍和困难。就内部管理而言,部分高校的微公益组织缺乏清晰合理的管理规范,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项目运作流程等方面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没有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导致内部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甚至还存在家长式作风和一言堂现象,造成民主的缺乏和组织的僵死。
二、高校校园微公益持续发展之路
为实现高校微公益组织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信息透明开放,提升社会公信力
慈善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公信力的强弱是根本保障。因此,高校微公益组织必须做到公开、透明、规范,打消人们心中的疑虑。首先,要加强财务透明度建设,制定严格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及时公开财务信息并主动接受监督。其次,在项目运作上也要做到公开透明。项目从开始、实施至完成,每个阶段都应及时向外界披露信息。此外,当质疑声起时,应快速回应,及时给予合理解释,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合理的方式打消大家心中的顾虑。
(二)加强自身管理,打造品牌工程
高校微公益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内部文化建设,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影响力,打造微公益服务的品牌工程。通过开展各种切实有效的活动,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在奉献爱心中收获感动,在实践爱心中学会担当。
(三)完善保障机制,支持健康发展
首先,高校应成立相关机构对校园微公益组织进行指导,使其有所依靠;其次,高校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济保障;最后,高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从“微公益”的视角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
(四)出台相关法律,建立监督机制
一方面,要从法律层面对公益事业的发展和运行进行原则性规定,使高校微公益组织能够依法开展公益活动,平等参与社会竞争,获得应有的社会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监督机制,可通过校方监管、组织自律、社会监督、媒体监督和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对高校微公益组织的财务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以便有效规范高校微公益组织的行为,提升其社会公信力。
(五)寻求外力支持,加强交流合作
1. 加强和政府的交流。大学生尚未踏上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资源。如能在开展活动,特别是到边远地区支教帮扶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有助于活动事半功倍地开展。因此,高校微公益组织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援,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