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街道的美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岭南舞蹈 岭南文化 民俗 道具

一、民俗仪式类舞蹈道具――“接地气”

岭南地处五岭之南,在自古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区别于中原文化的风土人情,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互为融合又自成体系,在民俗、宗教、语言、艺术上都保留了自身特色,传统民俗可谓源远流长、蔚为大观。岭南各地的民俗仪式繁多,而仪式本就是舞蹈诞生的源流,在原始社会早期,仪式活动与乐舞紧密结合,舞蹈经常就是宗教祭祀的一个部分,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广东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很多都来源于宗教仪式,如客家杯花舞、潮汕英哥舞,而又有很多舞蹈源自各地的民俗节庆,如舞狮、钱鼓舞、花灯舞。这些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承载着丰富悠久的民间文化传统,历经岁月变迁,在内容、形式、风格、审美上都有创新与沿革,但基本保留了道具形式,这些道具让岭南民间舞蹈接了“地气”,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一)英歌

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宗教祭祀,潮汕地区背山临海,自然灾害频繁,为消灾避祸,拜物教应运而生,民间祭祀驱邪祈福之风兴盛。潮汕文化长期受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双重影响,本土越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中的傩文化与祭祀成为英歌舞的双重源流。早期舞者均为男子,手执双短棒,以梁山泊英雄的造型勾画脸谱,配以锣鼓、螺号,群体队列表演。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两根圆木棒,各地甩槌及步法稍有差别,但都矫健豪迈,声魄雄浑,以遒劲、热烈、奔放、磅礴著称。

广州歌舞团的群舞作品《英歌舞》保留了英歌的传统形态,从脸谱、道具、音乐,到风格、队形、气质,都沿承了民俗仪式的基本形态,并在气氛上强化其仪式感和庄严感,演员击棒而舞,热烈又不喧闹,锣鼓阵阵,却透出些许肃穆与沉静。而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作品《赤潮》《朝阳》则是经过改良的英歌舞作品,在队列变换、舞者形态上都更为现代,舍弃了脸谱及传统造型,但在英歌棒的使用上维持了传统器具的基本套路,并保留了英歌舞铿锵有力的气势。

(二)杯花

杯花舞流传于粤东客家地区的兴宁市区,基本道具就是两个直径2寸的瓷杯,起舞时两杯口相扣。杯花舞源自客家民间的道教仪式,原是民间做法事时,由“觋公”(男巫)扮成女装祈神而舞,双手各持“伯公杯”一对,边唱边敲边舞。杯花舞源自宗教仪式,走过历史变迁,逐渐从宗教化走向民俗化,从祭祀化走向娱乐化,基本只留下杯花的形式,宗教仪式部分都已消失,成为民间节庆常见的表演项目,杯花也成为客家民间舞蹈创编的常见道具。

以杯花为道具的岭南舞蹈作品经常出现在客家舞蹈的创编中,女子群舞《杯花声声》是流传较广的作品,一群客家妹子敲杯轻舞,“客家妹子好情长,情深甜蜜赛蜜糖,杯花声声幸福来,欢天喜地乐洋洋”,尽显客家女子的温娴婉约。2013年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上的大型群舞《杯花声声》,台上60位演员身着客家传统服饰,双手敲打改良成青花瓷的“伯公杯”,婀娜起舞,至处台下几百位来自杯花故里兴宁的观众同时击打唱和,台上台下杯声清脆,场面温馨热烈。双杯道具造型小巧,生活感强,音效悦耳,节奏易控,适合大型群体表演。

(三)钱鼓

钱鼓舞流传于广东陆丰民间,是当地民众节庆娱乐时的民间舞蹈,从早期的男女双人舞发展到后来的四人舞直至群舞。舞者身着古装彩衣,手拿皮鼓,身着古装,在圆形场地表演。早期钱鼓舞的道具男女有别,女子手执一个直径约六寸的单面皮鼓,鼓边装有铜钱,摇动时声声作响,鼓面绘以八卦图样,而男子则两手持一对竹板,以击打起舞。钱鼓舞在陆丰民间代代相传,动作优美雅致,音乐幽雅动听。

岭南民间舞蹈作品经常以钱鼓作为道具,如星海音乐学院的《钱鼓印象》还原了传统钱鼓舞的动作与风格,一群彩衣女子执鼓而舞,保留轻摇、拍击、单面旋转的手法,又加以脚舞、抛接、滚动等动作,将钱鼓的造型、声响充分运用到舞蹈中。另外,经过改良的钱鼓道具也出现在一些舞蹈作品中,比如广州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鸡公榄》,则改良了传统钱鼓的尺寸,舍弃了击打动作,让一群俏皮少女手拿仅手掌大小的小钱鼓,时而甩抛,时而旋转,伴着粤语歌谣,钱鼓道具变成一个可以戏耍的小玩件,呈现岭南少女的俏皮伶俐。

二、饮食文化类舞蹈道具――“烟火气”

广东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鱼米丰足,水陆交通便利,自古谓之“兼中外之所产,备南北之所有”。广东人重饮食自古而然,粤语俗话就有“辛苦h自在食”的说法,广东饮食文化绵延流长,积淀深厚,形成不可替代的饮食趣味与审美意蕴。在岭南民间舞蹈的创编中,以岭南饮食作为题材的作品鳞次栉比,作品富有地域特色及原创生命力。在道具运用上,这类舞蹈经常直接提取自日常生活,将饮食器具搬上舞台,加以艺术加工,传递出具有“烟火气”的生活情趣。

(一)食器

广州歌舞团大型歌舞剧《岭南行走》中的食器道具运用较为典型,全剧压轴篇章《大吃一顿》,将广州的茶楼饭肆搬上舞台,一个个粤菜菜牌吊至半空,演员们手执筷子与茶杯敲击扣响,高呼“上梅菜扣肉”,结尾时群声高喊“埋单”,情趣盎然又气势如虹。筷杯合鸣的道具运用,在节奏、音响、声势上将舞剧推向结尾。

“老火靓汤”是广府美食的标志,广东人有“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的传统,同名舞蹈作品《老火靓汤》把这种蕴涵着南国温情的广东美食用舞蹈的方式加以呈现。作品大胆运用汤罐、砧板、汤勺、汤碗作为舞台道具,一个大汤煲矗立中央,一群煲汤女人围炉起舞,伴着锅碗瓢盆、剁切炖煮的音乐,女演员们用舞姿演绎置备食材、精调汤料、老火慢炖、出炉品汤的整个过程,将生活场景融入舞蹈创编,整个作品如同一锅老火靓汤的出炉,食器道具的艺术化运用,将广府女人融在老火汤里的守候、温情与遐思展露无遗。

(二)茶器

茶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广东潮汕地区,茶早已超越了日常饮品的范畴,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趣味。南方歌舞团的舞集《潮汕那壶茶》,深入潮汕地区采风田野,最终以“茶”为意向,串联起潮汕人的精神世界,其中女子群舞《请茶》是直接表现潮汕茶道的。女演员们手握白瓷茶杯,以浅唱低吟、唯美淡雅的舞姿将潮汕文化中的闲适悠远完美诠释,所用道具极其精简,几个温润如玉的茶杯恰如其分地点缀其间,不争戏抢眼,却不可或缺。表现茶文化的作品常见以茶具及制茶器具作为道具,比如《工夫茶》里的蒲扇与茶杯,《擂咸茶》里的擂茶棍,都将道具运用得淳朴风趣。

除却饮茶,采茶舞也是自古就在广东民间盛行,清代李调元在《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采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以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可见采茶起舞由来已久,且素有花篮、花灯这些道具相辅。而今的岭南采茶舞依然是民间舞蹈创作的常见题材,在道具运用上亦显新意,如群舞《茶田风景线》,用缀满茶叶的皮筋作为道具,拉伸出茶田的纵横形态,演员始终在茶田线的牵引中穿梭起舞,营造出舞台形式上的灵动张力。

民以食为天,饮食最是生活中寻常之事,却能承载文化、地域、习俗、精神的表达与传承。世俗与烟火,是民间舞蹈创编最深厚的土壤,来源于真实生活的创作是民间舞蹈生命力的永恒源泉。岭南民间舞蹈将那些看似庸常的一日三餐、汤水茶食,乃至锅碗瓢盆、瓜果蔬菜加以艺术提炼后搬上舞台,铺洒出岭南民俗风情,也成就了岭南民间舞蹈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三、人文风情类舞蹈道具――“文艺气”

岭南文化自古有兼容多元的特质,长期以来汉越文化交融,又吸取周围荆楚、闽越、吴越文化,因自古通商海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清中叶后,广州一口通商,更是大量汲取外来文化。岭南文化具有强烈的本土性、兼容性和多元性,广东民间从生活方式、建筑设计,到人文景观、民间工艺,直至民间音乐、民生细节,都自成品格,无以复制。这些人文风情,是岭南艺术创作中的原生资源,也势必成为舞蹈创作中的创意元素,让岭南舞蹈散发出风情万种的“文艺气”。

(一)建筑文化

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地域性和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岭南建筑结合独特的气候、地理、材料、环境,在文化和风格上兼容了中原与南越、中式与西洋、古典与现代,无论是广府建筑里标志性的骑楼、麻石街、青砖墙、趟栊门、满洲窗,还是客家围龙屋、走马楼,都成为岭南风情的文化符号,在岭南舞蹈的创作中,也时常将岭南建筑元素作为舞台道具加以艺术呈现。

“趟陇门”是广府建筑的特有形态,由一层屏风门和一层横栏门组成,其形状和结构极适合做大型舞蹈道具,镂花屏风门的古典雅致,横木栏门的框架造型可在舞蹈设计上翻新出诸多花样,双门拉启开合,本身就有视觉美感。《西关风情》里一群风姿绰约的西关小姐,倚在趟陇门前婀娜起舞,门扇轻开,伴之舞者身段伸展,在视觉上形成刚柔并济、曲直相生的美感。而《岭南行走》里的一段儿童群舞也用了趟陇门作为道具,男孩们在木栅栏间上蹿下跳,女孩们将屏风门推前拉后,又是一番灵动可人的童趣。而整个《岭南行走》的舞台都将岭南建筑元素融入其中,用祠堂建筑撑起岭南传统风格,饰以青砖、灰瓦、窄巷、木格窗、麻石街,道具用心可谓精深。

舞剧《骑楼晚风》的道具运用则更是生活化,无论是骑楼建筑、茶楼酒肆,甚至实物运用的电话亭、消防栓、路灯,都是实景道具,还原广州都市生活,一切细节都如身临其境,用彻底的真实感和生活感,演绎骑楼街巷里的小人物与小生活,突破了中国舞剧惯有的“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传统。

(二)饰器风情

在岭南人文风情的舞蹈演绎上,饰器类道具功不可没,比如“西关小姐”题材舞蹈作品的创编。“西关小姐”是广府文化的集中体现,自晚清到民国,广州富贾云集,文化教育繁荣,又因海外交流频繁,女性少受传统束缚,在富商云集的广州西关一带涌现了一群通学中西、风华时尚的女子,被唤之“西关小姐”。这个群体称谓代表了一种精致风雅的生活方式,也是那个时代广州女性的精神象征,最终成为一个鲜明的历史文化符号。以“西关小姐”为题材的舞蹈作品颇为丰富,同名舞剧与舞蹈作品都颇有影响。在道具运用上,各种饰器轮番登场,最常见的是雨伞和扇子,岭南湿热多雨,女性手执雨伞,宫扇轻摇,尽显窈窕,还有手包、巾帕、木屐、镜子、斗笠,也成为舞蹈创编中的创意道具,让西关小姐且灵且秀、娇而不妖、媚而有度的风情与气韵在舞姿舞步中倾泻而出。

(三)生活物件

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表征的生活物件的艺术化运用,也是岭南舞蹈作品展现人文风情的极佳手段。广东自古商贸繁华,特别至清代,在广州设立了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称为洋货十三行,一时商号林立、行号栉比。舞蹈《十三行》就是表现广州洋街商号的作品,道具别出心裁地采用算盘,一群账房先生齐齐拨珠,声响阵阵。

又如粤绣道具的运用,《潮汕那壶茶》里的《绣花》群舞,女演员手举绣架,拉织锈线,构成不断变化的方圆几何、线面交织,舞者曼妙其间,跳跃出穿针引线的形态,将绣娘的巧妇玲珑,粤绣的精工繁密,一一点染。

结语

岭南民间舞蹈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下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在舞蹈创编上充分汲取岭南地域和民俗资源,尤其在舞蹈道具的设计上别具匠心。近年来广东省创编的民间舞蹈作品,挖掘地域特色,对传统民俗道具进行沿袭与创新,对民间生活器具加以提炼与加工,让道具运用呈现美学意蕴,最终达到以“器”成“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09.

[2]马盛德.仪式与舞蹈[A]//民族遗产[C],2010.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媒体;高职舞蹈教学;有机结合

1引言

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开始广泛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和高职舞蹈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将舞蹈的特诊和内涵更好地表现出来,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要想更好的结合高职舞蹈教学和多媒体,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

2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针对传统的高职舞蹈教学,通常都是教师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学生只是在被动的学习。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因此就会降低学习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以计算机为中心,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练习情况。利用录像机录制学生的练习内容,剪辑成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可以直观的观察自己的肢体动作和眼神等,明确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在今后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加强学生的舞蹈技能。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学生,他们很多都是初次接触舞蹈,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再加上每个学生的基本功都是不同的,因此练习的真正目的很难达成。在这个时候利用多媒体,纠正学生动作的不到位,并且可以为学生展示标准的动作,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当中适应课程教学。此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之间看到对方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措施

3.1利用多媒体导入情景

利用导入情景法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出来,创建舞蹈学习的思维模式。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实施课堂讲述,学生以教师的要求为基础进行模仿。利用这种教学范式,无法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舞蹈的风格和内涵,学生表演的舞蹈也会失去灵魂和内涵,缺乏艺术吸引力。在高职舞蹈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民族舞蹈通常都是不容易表达的,教师可以将民族舞蹈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课件理解舞蹈的内涵,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蒙古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是,教师可以下载有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到蒙古地区的地理风貌和辽阔场面: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还有安代舞的活泼生动和筷子舞的洒脱利落,都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进一步了解的人文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刻的劣迹和把握舞蹈内涵。这样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就会具备理性认识,将蒙古人的豪爽和特色充分的表达出来。

3.2利用多媒体分解舞蹈动作

利用录像可以定格舞蹈动作,在实际播放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慢放的方式,让学生可以把握每个环节的要点。学生观看录像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做出重点讲解,让学生可以领悟到舞蹈动作的难点和精髓。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示范,让学生可以完成整个舞蹈动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也由此提高了舞蹈基其澳客的质量。

3.3课外教学法

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网络共享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舞蹈赛事。例如《舞林大会》就是学生们比较喜欢的节目。教师可以为学生在多个角度播放舞蹈教学录像,让学生可以更加准确的模仿舞蹈动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舞林大会》,从中获得更多的舞蹈魅力。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技术不能完全取代教师“身教”的作用,教师需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式,保证高职舞蹈教学更加科学的发展。

3.4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视听效果

利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制造出良好的视听效果,通过多媒体,学说可以欣赏到艺术家的技艺,使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舞蹈鉴赏能力等提高。在舞蹈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尝试着为学生播放《舞之魂》,通过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爱尔兰的民族气息,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异域风情的魅力。在这部异国舞剧当中,包含着各种舞剧元素,通过舞蹈家的演绎,可以让学生领悟到世界级舞蹈表演的水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当中更加投入,被舞蹈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4结语

有机结合高职舞蹈教学和多媒体,可以创新各种教学方式,使高职舞蹈教育方式得到转变,使其舞蹈教学思想和内容不断深化,实现教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高职舞蹈课堂,提高高职舞蹈教学效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舞蹈兴趣,使舞蹈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促进高职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璇.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14(18).

[2]周野.试论多媒体与高职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J].黄河之声,2015(5).

[3]蔡文婷.高职舞蹈教学现状及创新思路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3篇

一、有趣的导入

幼儿美术新课的导入是教学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幼儿的注意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差,那么怎样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就要求教师以新颖别致的开头引起注意,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

第一,谜语导入。谜语语言简炼,生动形象,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用谜语导入新课能激发思维引发兴趣。故事导入:利用幼儿爱听故事的特点,采用故事形式导入新课,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培养其观察、想象、创造的能力。

第二,儿歌导入。儿歌形象生动、顺口、好记、用儿歌导入可引起孩子们学画兴趣,使幼儿的智力在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发展。

第三,表演导入。利用幼儿好奇爱动的特点,采用表演手段导入新课,也能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第四,音像导入。就是运用幻灯、音响、语言的描绘,通过一种音像画面,让幼儿犹如身临其境,感受音像画面所表达的内涵的一种新的导语。

二、有趣的结尾

如果说,充满情趣的引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耐人寻味的结尾必将使一堂美术课得到美的升华,所以恰当运用结尾,不但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注意,也利于幼儿对整堂课的回味和思考,使幼儿百学不厌,寓学于玩,其乐无穷。

第一,鼓励式结尾。就是老师在辅导幼儿学画过程中及时对幼儿作品进行表彰、鼓励,使幼儿对美的感受,表现及创造产生兴趣。

第二,游戏式结尾。就是采用做游戏形式作为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例:画《拔萝卜》,老师引导幼儿画出小兔、猴子等形象后,最后进行“拔萝卜”游戏,从而使幼儿懂得集体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幼儿受到了教育。

第三,故事式结尾。这是采用讲故事形式结尾的一种快乐教学方法。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4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有如下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疏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另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重视文言文中词句的落实的同时,也应巧妙地处理好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会,二者不可偏废。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做到二者的结合呢?我认为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自学和课堂有效结合非常重要。

在对文言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应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我在执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资料把文中的实虚词和句式整理出来,不明白的做好记录,我会在自习课上对其进行单独解答,对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解文章内容时一起解决。其实此时学生已把大部分的知识点掌握好了, 而大量的时间是用在课下。我只是把文中典型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几个特殊句式牢记在心,以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时随时点拨强调。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其中有一个问题:“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对蔺相如的出场有什么作用?学生在讨论明确了作用之后,认清了蔺相如对赵国的重要作用。然后,我又找一个学生起来解释这句话,看语序与今天我们说话的语序有什么不同,很显然“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定语放到后边,所以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国城后,采取什么办法从秦王那里要回和氏璧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面对这个问题表现得异常活跃,当然采取的是智取,而蔺相如的“璧有瑕,请指示王。”中“指示”的意思也很容易理解,这时我又让学生造一个句子,用上“指示”一词,学生造了一个这样的句子:今天领导有什么指示?一对比就能突出古今异义的区别了。“司马迁是怎样刻画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形象的?”学生找出了动作描写:于是相如前进,因跪请秦王.接着再让学生解释:前进“的意思,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古今意思的不同.面对门客的指责,蔺相如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他们的?说明蔺相如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学生诵读了这两个句子: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这两个句子当中,有一个固定句式需要强调,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先让学生翻译句子,弄明白“孰与”的作用,接着强调这个固定句式.同时这个句子当中还有两个知识点,“先”和“后”的用法,还是先让学生翻译句子,体会它的用法后就能灵活掌握.做到举一反三.同时学生也佩服蔺相如爱国的思想,认识了作品的积极意义。至于顾、廷、徒、所以等词的意思也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巩固。

总之,要想完成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前整理文言文字词句,师生在探讨文章内容的同时强调重要的文言知识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街道的美学范文第5篇

此次调查的被访对象涉及北京、上海、四川等8个省市的中小学生4325人,学生家长3290人。 

一位家长在接受调查时说:“为了孩子的学习,我简直是操碎了心。可他怎么就不急呢?马上要升初中了,放学回家他还是不知道赶紧做作业。倒是动画片、课外书,一样都不落下。我该拿他怎么办呢?” 

林珂说,不可否认,这样的孩子的确是有,但大多数学生并非如此。 

调查结果显示,有76.3%的家长会不时地陪孩子一起学习,近四分之一的家长经常陪孩子一起学习。他们的目的有的是想了解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是为了发现孩子学习中的问题,辅导孩子。但是,有四成多(43.6%)的家长明确说,是为了监督孩子好好学习。他们觉得,只要自己稍一放松,孩子就会偷懒溜号,注意力不集中。 

但是调查结果表明,家长们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放学回家后先玩再学习的孩子仅有7.55%,不自觉学习的孩子只有2.69%,而经常完不成作业的孩子也仅有2.03%左右。这就是说,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应该学习后再玩,每天都按时完成作业,这个态度并不消极,他们的学习并不需要监工。 

林珂说,以她从事少儿工作的经验来看,其实对那些不自觉学习或者完不成作业的孩子,光靠监督也不能起到根本作用。就像有的家长所说的那样:“人坐在这里,心不知飞到哪儿去了。”她说,许多学生家长可能并不太清楚,过分的监督反而会使孩子产生紧张心理,影响专心学习。 

一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调查回信中写道:“爸爸妈妈怕我不认真学习,每天轮流坐在我身边盯着。妈妈还好点儿,只要爸爸往我身边一坐,我就特别紧张,因为他特别爱挑我的错。”还有一个孩子说:“我晚上在自己房间学习时,妈妈一会儿送水,一会儿送点心,其实我很清楚,她就是想来看看我有没有在认真学习。我最讨厌她这样了。” 

在林珂看来,孩子们态度很明确:更喜欢没有人监督的感觉。她建议学生家长要相信孩子,告诉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把主动权下放。 

现代学习学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5个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只重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是不够的,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学习的最终效果。 

这次调查显示,在学习过程中缺少预习和复习环节的孩子不在少数。虽然90%以上的孩子都有过预习复习的行为,但能够坚持下来的却不到一半。 

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更好地听老师讲。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家长都知道复习对巩固知识有作用,但也要注意复习的时机和方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一般人在学习了13个无意义的音节后,经过1小时后能记住44.2%,经过24小时能记住33.7%,经过48小时后能记住27.8%,6天后还记得住25.4%,31天后还记得住21.1%。因此即使上课听懂了,如果不重视复习这个环节,到了考试的时候可能也就忘得差不多了。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在这两个环节上多下一些功夫。 

至于完不成作业的原因,49.2%的孩子表示是因为自己不会做,28.6%的孩子认为是因为作业太多,20.6%的孩子说是因为玩给耽误了,还有1.6%的孩子表示不愿意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