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黄的大斗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武夷山风光
当地小导游对阵小背包客
第一站:天游峰
大家好,我是土生土长的福建人。武夷山是我们福建的“后花园”,我们这个“后花园”可不简单。咱们赶紧出发吧!
天游峰,顾名思义,像在天宫游,从名字便可猜出这个山峰很高。没错,天游峰异常险峻,一级一级几乎垂直而上的石阶,仿佛天梯一样。“没登天游峰,白游武夷山。”远看,爬天游峰的人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地向山顶挪去。从下往上看,那人群就像一条斑斓的彩带,挂在天游峰上。
站在山腰俯视,九曲溪如一条白色的丝绸在山与山之间穿梭着。而抬头仰望,山顶依旧高不可攀。
在峰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休息亭前的那块石碑了,石碑上刻着两个红红的大字:天游。这块石碑显然与风雨搏斗过无数个日日夜夜,表面已“沧桑”,但“天游”两个字依然那么刚劲有力。站在峰顶,极目远眺,群山连绵起伏,一层又一层,在烟雾中若隐若现。
第二站:一线天
当地小导游:万锦滢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三实验小学三(3)班
天游峰险峻,但如果比神奇,当属“一线天”。
一线天全长一百多米,两边是高高的石壁,路宽不超过1米,最狭窄的地方只有30厘米左右。抬头仰望,仿佛一把巨斧把一块大石头劈成两半,壮观无比。如果你是个大胖子,那么有可能在这里变成“肉夹馍”哟,因为很多路段必须侧着身子才能过去。最令人紧张的是里面的黑暗,刚走进去,还有一点点光,慢慢地,光线逐渐消失,如果你身上没有任何发光的装备,只能乱摸着走了,等待前方的头顶上漏下一线微光。
如此神奇的一线天是如何“诞生”的呢?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这是桃花女用绣花针划开的,有的说这是伏羲大神用玉斧劈开的……至今都是个谜。
下一站该前往九曲溪赏美景了。那里可美了,真的是竹筏在溪里,人在画里游!编辑老师告诉我说,和我“过招”的同学也介绍了那里,咱们就来看看他眼中的九曲溪吧。希望我这个导游能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背包客:张文井 南京市赤壁路小学五(8)班
一个暑假,我们一家人去福建游玩。一到武夷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天游峰,曲折蜿蜒的山路,宛如一条巨大的蟒蛇。上天游峰的人很多,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是被挤上去的!从峰顶往下看,雾气缭绕,仿佛进入了仙境。
而乘坐竹筏漂流九曲溪,更是舒爽。两岸美景,尽收眼底。九曲溪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卷,一个个竹筏,顺溪而下,如入画中。其中玉女峰位于九曲溪二曲溪南,它亭亭玉立,如同一位少女。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下,山壁秀润光洁,峰顶郁郁葱葱、鸟语花香,真可谓“插花临水一奇峰”。
听说,大红袍的产地就在武夷山,我自然不能错过。一片密密的碧绿色的茶树依山而立,高低错落。世界闻名的武夷山大红袍母树仅有6棵,非常珍贵,它们生长在九龙窠谷底,枝繁叶茂……据调查,这6棵茶树,虽属同一类型,但因长期的自然杂交演变,现在大体分为3个不同的株系。成熟较早些的,叶面光滑,叶齿浅,叶边平;中期成熟的,叶子呈椭圆形,叶质细嫩;成熟最迟的,叶齿深,叶边呈波浪式。大红袍茶香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饮后齿颊留香,倍受人们喜爱。武夷山真是一个有山、有水、有好茶的好地方。
鼓浪屿印象
妈妈对阵女儿
妈妈:景 皓 办公室文员
终于去了久负盛名的鼓浪屿。
到了岛上,突然发现事先做好的攻略似乎变得有些多余。鼓浪屿面积不大,街道不长,常常没走几步就拐向了另一条街。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每一条似乎相同,又似乎不同。没过多久,我便放弃了找路,找风景。我突然觉得,在鼓浪屿,不需要刻意找路,也不需要刻意前行,这里处处是路,处处是风景。
走到了龙头路,可以在各式各样、风格各异的小店中,找到心头所爱,那些精巧的小玩意儿,总有一个能带来惊喜或牵起你的回忆。走累了,路边有各色的甜品店、小吃店,一杯醇香的奶茶,或一份热气腾腾的海蛎煎……总有一份,能带给味蕾全新的体验,让心底翻涌起深深的慰藉。
耳边不时传来轻快的吉他声,悠扬的提琴声,清脆的钢琴声……在浅吟轻唱中,我恍惚脱离了现实,过着梦里的慢生活。随手写一张寄给自己的明信片,手绘自己最爱的场景,聆听音乐会,和胡桃夹子士兵一起合影,可以做任何事,也可以不做任何事。在这里,可以找到所爱的生活,找回最初的梦想。
女儿:季星彤 南京市瑞金路小学五(3)班
踏上鼓浪屿,我顿时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同样是冬天,但这里没有南京那么冷,而且到处是绿色,很多植物在南京都见不到,有开着绚丽的橙色花朵,花蕊细长,像凤凰翅膀的凤凰木;有结着硕大果实的菠萝蜜树;还有许许多多的榕树,那些长长的枝干从容地向外慢慢生长,垂下长长的树须,好像童话里那些树精啊!经过海边的时候,浪花轻轻拍着海滩,声音柔和,让我十分放松,我立刻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鼓浪屿的著名景点就是日光岩,沿着盘旋上山的石阶一点一点地往上爬,山势有些陡峭,好不容易到了山顶,站在山顶朝下望去,真是一览众“物”小。日光岩下方是茂密的树林,很多各具特色的建筑在山林间错落排列,绿色的植物与红色的屋顶,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远处的大海,波浪起伏,游船像撒落碧盘的珍珠一样,悠然地行驶。隐隐约约听到海水拍打岩石的声音,配合着远处传来的海鸟叫声,像是一首浪漫的协奏曲。
最美的风景――惠安女
老师对阵学生
老师:钟金卿 福建省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武夷山水的奇丽,鼓浪屿的慢生活,福州三坊七巷的古韵,南靖土楼的精巧……都令人着迷。然而,最令人神往的,在我看来,还是那一道走动的风景――惠安女。
在惠安崇武,R路上,车站,乡间小道,码头边,沙滩上,随处可见惠安女的倩影,她们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惠安女的美,美在服饰。
远远望去,便能瞧见那金黄的大斗笠,像从天而降的飞盘,又像地上绽开的向日葵。渐渐地,近了,斗笠下方,斑斓的头巾随风飘动,有的蓝如苍穹,有的绿如翡翠,有的粉如朝霞……斗笠和头巾的完美搭配,不仅美,而且实用。这样的“防护装备”,能挡海风,能遮烈日,还能防雨呢。头巾之下,惠安女上着又短又狭的斜襟衫,露出可爱的肚脐,下穿又宽又大的黑裤。如此独具一格的着装,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美得惹眼。
惠安女的美,美在勤劳能干。
你看,崇武遍地都是她们忙碌的身影。在家里,她们绣花、裁衣服、敬公婆、教子女,她们的身影出现在家中的每一个角落。在海边,她们捕近鱼、推盐巴、抬渔船,她们的脚印深深嵌在金黄的沙滩上。她们事事能干,样样精通。
惠安女的美,美在勇敢坚强。
你看,路边,她们和男人一样挑巨石、抬巨石、拉巨石,只为了能建一座新的石头房子,防止海风的腐蚀,只为了丈夫捕鱼归来,能有一个温暖的家。几百斤的重物压在她们的肩上,纤弱的身子在风中踽踽而行……她们始终没有抱怨,有时她们的眼泪也会在眼眶里打转,但不会掉下来。
惠安女――那道最美的风景,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学生:蒋抒欣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三(1)班
惠安女说明书
一、名称:惠安女,别名女汉子。
二、“产地”:福建省惠安县,主要“产地”是小觥⒊缥洹⑸较肌⒕环逅母鲂≌颉
三、民族:汉族。
四、外形:乍看柔软,实则坚强。
五、主要特征:美丽、勤劳、智慧。
1.美丽:戴着黄色大斗笠,头披花头巾,上着短小上衣,下穿宽松大黑裤。
2.勤劳:男人出海捕鱼,女人支撑家庭,照顾老小,外出干活,忙里忙外。
3.智慧:接渔船、捕近鱼、挑石头、建房子、推盐巴,样样精通。
六、工作期限:一辈子。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4―0121―01
所谓快乐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方法问题,而是一种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高超的教学艺术,指教师在教学中以爱生的情感,从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快乐因素,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采用学生喜爱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思考,在快乐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先进理论 探索快乐教学
要探索快乐式教学,我们不得不借鉴古今中外一些教育家在这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在他的著作《教育漫话》中多次表达了:“当学生正在用心学习的时候,他们应该高高兴兴,一切事情都应该使他们感到容易,充分感到快乐。”同时期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师要和善地、快乐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一书中说:“关系最为重大的……要使求知成为快乐而非苦恼的事情。”前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则主张:“教师要用全部力量来把教学工作由学生沉重的负担变成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明确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得好:“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北宋的张载在《经学理窟》中也说:“学至于乐,则自不已,故进也。”明朝的教育家王阳明也多次表述:“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的观点。80年代末,上海一师附小,北京一师附小,沈阳铁路五小等学校全面进行了“快乐教学”的试验,到90年代初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和经验,这些都为我们今天开展快乐式教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遵循教育规律 实施快乐教学
树立快乐的教学理念。对教师而言,首先要热爱教育,把教学当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并把自己的这种理念传递给学生:学习是享受,是快乐的源泉。我认为教师首先就要教给学生快乐的理念。因此,我在给每一个新班级授课之前,都会做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用粉笔点一个白点,问学生看见了什么。他们绝大多数会说,看见了一个白点,此时,我会反问他们:“只有一个白点吗?这么大的黑板大家都没有看见?”于是,我就提醒他们不能只看到别人身上的白点,却忽略了他拥有了一大片的黑板(优点)。其实每个人必定有很多的优点,换一个角度去看,你就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所以我们要学会用不同的心境去看待事物的变化,做一个快乐的人 ,因为快乐是自己的事,只要你愿意,做任何事都会有快乐,学习也一样。
营造适合的教学氛围。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课堂,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采取相应措施,酿造合适的课堂教学气氛。比如,《世间最美的坟墓》就应该上得肃穆而崇高;《再别康桥》就得营造温婉而又略带惆怅伤感的气氛;《背影》应透着“淡淡哀愁”的气氛;《金黄的大斗笠》描写天真活泼的姐弟在风雨中的情景,用欢快的语言创设欢快的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标》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也提到了,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它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的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我认为:将语文学习同社会实践相结合,语文知识技能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学生又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地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这将使语文学习“如虎添翼”,收获斐然。 那么如何将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呢?下面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几点做法:
第一,挖掘当地资源,精选实践课题。
《课标》中提出:实践学习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不仅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设计和指导,更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积极主动地参与,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在指教初一语文(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时,其中有这么几篇文章:《黄河颂》、《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在学完课文以后,学生都已基本了解了这几篇文章都是以“爱家乡、爱祖国”为主题的文章,但和学生交谈中得知,他们普遍认为内容比较抽象,在心里没有太多的“感受”。于是我提议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响应。我将本次实践的主题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组挑选最有价值的切实可行的实践课题,最后在班内进行集体讨论后选出符合本单元“爱国”为主题的最佳课题:“走近黄河、探寻唐赛儿、访问老战士”爱我祖国实践活动。之所以选择此课题是因为实践活动即符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又符合学校当地的社会资源。我们学校驻地紧靠黄河,有的学生从小就在黄河边上长大。再者,唐赛儿是我们当地历史名人,探究当地资源有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二,挖掘家庭资源,凸显亲情主题。
《课标》中提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认为亲情是语文学习和实践结合一个极好的切入点,学生整天和父母在一起却对亲情的真正内涵体会不深。尤其当今社会金钱意识、物质意识至上的错误观念的侵蚀,导致很多学生处事冷漠、亲情缺失。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收录了这几篇文章:《散步》、《 金黄的大斗笠》 、《背影》、《我儿子一家》、《羚羊木雕》。我看到这几篇文章都是体现家庭内容的,是一个体味亲情的好机会,于是开展了一次“体味亲情”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和学生们确立了“我为父母做一次晚饭”、“我为父母洗一次脚”、“我为父母捶捶背”的实践活动内容,并把感受一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在班内展示。课上,当看到很多同学边读日记边流泪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语文不只是课堂学习,语文学习必须深入实践。
第三,挖掘校园资源,注重实践的多样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策略
作文的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全面地提高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语文水平体现的重要标准,因为作文的水平是语文水平综合的反映。从教以来,笔者通过向专家请教,与同事探讨,以及实践反思,积累了点滴的作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当前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将作文训练与平时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相结合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的几个重大版块无非就是听、说、读、写,而作为笔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论述重点写自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它们四项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们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整体。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训练学习的过程中将其有效整合起来,合力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笔者建议将听这一教学环节回归课堂。当前的很多教师都忽略了对于学生“听”的训练,其实“听”是理解的基础,是交流的基石,没有了“听”,哪儿来的“说”,哪儿来的“写”啊。所以,从日常生活中听别人说话开始,从学会教师讲课开始,从小组交流中学会倾听开始,我们要一步步地扎实地提升学生“听”的能力。在课外,我们还要学生注重听广播,听故事,听评书,听相声,这些无论是对于学生听的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与人文品行的提升都有着极大的好处。其次,“说”是“写”的基础,没有“说”,也就没有“写”,训练学生说的过程,其实就是为学生写的能力的提升奠基,这一点能力的提升要在平时的课堂发言、小组交流、学生代讲等活动中加以提升。另外还可以在演讲赛、朗诵会、辩论赛等种种活动中加以实践。读就是阅读,读写不分家,我们在讲授阅读的过程中就要向学生渗透有关写作文体、写作技巧的知识渗透,进而给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给予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以课文为依托 ,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谁来架构生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课文就能担此重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也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典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以课文为范例,可谓就地取材,两全其美。例如,家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感受最深的,所以学习中教师要注意情感的渲染、写作技巧的总结归纳,巧妙地运用迁移思维,将学生引领到现实生活中来,进行写作。如《金黄的大斗笠》《金盒子》《羚羊木雕》都是以物为题目,并以具有意义的物品为线索来叙事的,进而揭示中心,表达情感。因此,在学过《金盒子》一课后,可以以“金盒子”为创新支点,设计写作话题:“在你的生活中也有类似金盒子的玩具吗?其中一定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手足之情、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等,你能将其写出来吗?”学生都感到有话可说,都能真实地再现生活,并掌握了以“物”为叙事线索揭示中心的写法。
三、深入生活体会情境,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在多年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涯中,笔者感触最为强烈的无疑是“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表达真实的情感,在深入生活中体验具体情境,深入观察后让情感自然流露,有感而发。譬如在初中阶段,有很多习作都要求写“母爱”“父爱”“手足情”等亲情类作文,这时,笔者就会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具体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譬如观察一下母亲的头发、父亲的背、兄弟姐妹的神情与态度等等,并要求他们具体描写下来,交待清楚当时产生这样的情境是处在怎样的情境之下的,这样学生会自然体会到亲情血浓于水的伟大,进而产生真实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与作文素养的提高。再比如写游记,很多教师都是布置了作文题目以后直接放手让学生去写,其实倒不如真的带领学生去周边的山沟或树林里来一次真实游,不在于景色如何诡异与奇特,只在于真实、有具体的感觉与人生哲理的感悟就好。
四、厚积薄发,教会学生观察、积累
我们先看《白鹅》教学片段:
师:文章当中作者是如何称呼白鹅的呢?
生:我们这位“鹅老爷”。
师:老爷是什么人?
生:当官的。
生:地主。
生:主人。
师:恩,有道理,经商的也可以说老爷。无论什么情况,老爷是一个家庭中地位最高的、能力最强的人,是古时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作者把这样的称呼送给了一只白鹅,为什么呢?
生:白鹅在家庭中地位最高。
生:白鹅有身份。
生:很亲热。
师:都说得很不错,同学们还想想老爷出行一般是前呼后拥的,威风凛凛的,架子十足,鹅与这些有关系吗?
生:白鹅也是架子十足。
生:白鹅傲慢。
师:很好。以前的老爷主要是用来尊称家里最重要的贡献最大的人,现在生活中我们称谁为老爷,一定是生活优裕的人或者架子十足的人。作者用老爷的称呼除了表现了白鹅的傲慢,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对白鹅的亲昵。还有别的这样的有趣的句子吗?
生:“鹅则对于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
师:哦,鹅太高傲了,作者一家人居然忍受它的臭脾气。
生:(齐笑)。
这是一个语言赏析的教学片段,无疑这是很成功的,究其原因在于该教师运用了还原的方法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出拟人的修辞并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执教者先通过问题“老爷是什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老爷用来称呼什么人”,还原“老爷”一词的词典含义与用法,通过分析生活语境与文本语境的差异来品味“老爷”一词的错位使用,品味这种错位的文学价值。
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实际上就是以教师的生活经验来填充文本的空白点,就是“补白”。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有限,情感经历相对简单,鉴赏能力相对低下,光靠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在浅表层滑行,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精心地讲解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当然在此之前,教师首先得运用还原法解析文本,体会语言之精妙。
语文教学中的还原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语意还原,就是还原词语的词典意义,片段中的“老爷是什么人?”即词语的语意还原;二是用法还原,就是还原每个词的生活语境,即文中的“我们通常用老爷来称呼什么人?”教师不仅自身要有解读文本还原语句的基本素养,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还原法,使学生逐渐具备还原赏析的能力,用比较时尚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学会从文章中读出生活、读出自己。
我们再看一个发表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教学片段:
生:夏季的一天,姐姐给山中看羊的弟弟送去了金黄的大斗笠。
师:“夏季的一天”?你是从文中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第一自然段看出来的,它说那个小男孩“浑身”只穿一条短裤。
师:哦,他从“小男孩”的身上看出了这是一个夏天。那么从“雨”的角度看呢?请大家默读2-12自然段,准备回答。要求回答的时候这么说:我是从第几自然段中的哪个词语、哪句话,看出这雨是夏天的雨。
生:我是从第五自然段中的“那又粗又亮的线线,似乎能数得清”这句话,看出这雨就是夏天的雨。
师:夏天的雨“粗”,这老师懂;刚下的时候只落那么几大点,看看天空,就像“似乎能数得清”的“线线”,这老师也懂。可为什么说它“又亮”呢?
生:因为它(第五自然段)说下雨的时候还有太阳。
师:这就是太阳雨,夏天最常见的一种雨。接着说:我是从……
执教教师巧妙地用“你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的”引导学生还原词语,学生竟然能从“浑身”只穿一条短裤,还原出这是“夏季的一天”,从“亮”还原出“下着太阳雨”。学生们“在看似平常、简单的词语中感受丰富的蕴含,又从蕴含的感受体会到作者用词造句的艺术造诣”(孙绍振《名作细读》第211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虽不懂得什么是还原法,但是他们逐步学会了运用还原法去品味词语的妙处了。
除了还原法以外,比较法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中语言品析的常用的方法。
我们先看下面的这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的句子应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文章的哪里还出现过?
生: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师: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读者就知道了,干嘛还要反反复复地说呢?
生:道具十分重要。
师:是吗?“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介绍道具的,去掉“而已”行不行,?
生:不行,介绍了道具简单。
师:介绍道具简单有什么用意?
生:“而已”说明了道具简单,声音却很多。
生:说明这个人很善于口技。
师:作者反复说道“一……一……而已”是有目的的,他就是想让读者明白这个人十分擅长口技,通过“而已”一词,赞许之情不言自明。
执教者通过删除词语制造新句子与原句比较“而已”的用法,先分析“而已”的词典意义,后分析“而已”的作用,让学生体会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口技人的精湛技艺的赞许态度。
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体现出差异,再通过差异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用语之精妙,这种方法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丰富语言教学的乐趣。案例中采用的是删词品味法,即删除某词语造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比较,体会所删除词语的精妙。除了删词法外,换词法也可成为语言赏析常规教学方法。
我们再看一个教学片段:
老师要求学生找出文章当中有趣的句子。
生:“它分娩毕,就起身,大踏步走进屋里去,大声叫开饭。”
师:恩,不错。“分娩”在这里指什么呢?
生:生蛋。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生蛋呢?
生:拟人的手法,把白鹅当人来写表现对白鹅的喜爱呀。
师:当人来写,干吗不写白鹅生小孩呢?
生:(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他是一个什么人?
生:学者、画家。
师:恩……
生:学者一般不说生小孩。
(师生笑。)
师:那说什么?
生:分娩。
师:对了,从语体色彩分析是一个雅词,而生小孩是一个俗词,很通俗的词语,作者是一个学者,所以……
生:用雅词。
师:这样的写法叫做雅词俗用,用很文雅的词语来表现一个十分通俗的意思,这样使文章读起来十分幽默有趣,这种趣味叫做谐趣。这篇文章通过拟人、夸张、雅词俗用的手法创造了这样一种谐趣,而这些词还表现了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富有生活的情趣。
在这个教学片段里,执教者通过把“分娩”改为“生蛋”、“生小孩”让学生体会词语在语体色彩方面的区别,学习雅词俗用的写法,感受到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和文章的诙谐之趣。
在使用比较法时,教师除了要有较丰厚的文学功底,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感受,还要有一双慧眼,能一眼发现词语在语体色彩、感彩、词意轻重、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并且由意会到言传,然后选择具体的比较方法,或删词或换词。打造新句子还需要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有一双“巧手”,如何选用对照词,如何组织新句,都是需要反复斟酌的。此外,教师还要有一张巧嘴,使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果教师具有了一双慧眼、一双巧手、一张巧嘴,比较法就能运用得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