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英雄的事迹

民族英雄的事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英雄的事迹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岳飞、民族英雄

一、2002年12月5号,新加坡《联合晚报》香港讯发表了一则新闻:《岳飞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国教学大纲掀轩然大波》,基本内容为:中国教育部决定出新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将岳飞与文天祥排除出“民族英雄”之列,很多人批评这种“与时俱进”的新评价是颠倒黑白、篡改历史,造成思想混乱。由余桂元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今年首季公布,当中提到对待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间的征伐战争应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此类战争是是国内民族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基于这一观点,我们只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杰出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逼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①

《大纲》出版后,有网友在《人民日报》的强国论坛指出:“岳飞是民族英雄,这在中国人民心中早有定论。岳飞英勇抗金事迹和他那臻于完美的品格,受到中国人永远的赞颂。可是,国家教育部却要褫夺岳飞的‘民族英雄’称号。”有网友抨击“将历史当作灰面团”随意搓揉的做法,质疑“一个对历史都不尊重的民族,会尊重自己吗?”也有网友气愤地说:“看来距离给秦桧的日子不远了”。②

次日,中国新闻网以《历史教学大纲修订,岳飞、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为标题,转载了这一新闻,并针对余桂元否定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观点,发表了颇具感彩的评论,指出:“民族融合不等于篡改历史,而是集合各民族的精髓,共建中华。岳飞精忠报国之民族精神是我国中华民族的瑰宝,复兴中华之精神源泉。……难道是因为历史课本上说岳飞是民族英雄而导致的吗?实乃大谬。”③

两天后(2002年12月9号),《北京青年》再发表文章《从岳飞、文天祥不再是“民族英雄”说起》,指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否定岳飞、文天祥为民族英雄的观点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为香港、台湾、新加坡的当地报纸所转载,一时间,关于“岳飞、文天祥还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讨论,在海内外闹的沸沸扬扬。④

二、面对争论,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有关负责人说,现在全国使用的是2002年新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在这个新版《教学大纲》里没有涉及到“岳飞不再被称民族英雄”的问题。教育部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及2000年的《教学大纲》(修订版)都没有明文称岳飞、文天祥等不再被认为是民族英雄的内容。并表示,从50年代后期以来,对岳飞的评价都是一以贯之的,不存在对中小学教材或大纲中重新定义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问题。一些媒体所传内容实际是指1996年《教学大纲》颁布后,为帮助一线教师了解学界现行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相关部门组织一些专家、学者编写了《学习指导》作为参考。部分专家、学者个人对涉及历史教学一些问题的看法被收集进《学习指导》之中,并不是《教学大纲》文件本身的内容。

笔者翻阅《学习指导》,其中有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教育”,要求“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并认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从性质来讲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应该说是侵略和反侵略。在是非问题上,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民族战争不等于民族压迫。评价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应该看正义与否,看顺应时代潮流与否,看符合广大人民利益与否,我们只把那些正义的、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促进时代进步的人物如戚继光、郑成功等称为民族英雄,对于岳、文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也肯定他们在反对其他势力掠夺和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这段表述被一些媒体误解为“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不再认为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

因此关于在2002年12月5号,由新加坡《联合晚报》香港讯发表了一则新闻:《岳飞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国教学大纲掀轩然大波》在海内外所引起的关于岳飞、文天祥是否为民族英雄的争论的始作俑者应该也就是1996年《教学大纲》颁布后,为帮助中学教师了解当前历史学界的观点,所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学习指导》。

为了得到论证,笔者特此翻阅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出版的各时期初高中历史教材,在此应该可以得到应证。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行《中国古代史(选修)》教材第157页是这样描述岳飞的:“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抗金将领。他带领的军队被人称为‘岳家军’。……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广大人民反抗女真贵族掠夺的利益,因而赢得人民的尊敬。”同时现行的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对岳飞的描述是这样的“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南下,南宋抗战派将领英勇抵抗。抗金名将岳飞从金军手中收复建康。后来金军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人教社出版的各修订版的初高中历史教材均与此描述均无较大差异。很显然,在初高中的教材中对岳飞的定位都是“抗金将领”,并且一以贯之,不存在重新定义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的问题。

三、此次事件可谓是一场闹剧。岳飞、文天祥在中国历史上历来被认为是民族英雄,这在无论是在汉族人民的心目中还是在其他少数民族中都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的。但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早在50年代后期的学术界,就有学者提出,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是否会影响某些民族的情感。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有分歧,但不宜把这一类的学术讨论引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材,这是其一。学术界对于岳飞、文天祥的争论可以说是言论自由、百花齐放。而中学阶段学习历史的最大目标在于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基本史实的了解,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思维。而不是让中学生对当前学术界博士、教授等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更不是让中学生来怀疑我们存在千年之久的,为人民所敬仰的岳武穆精神,这也是与学习中学历史目标相违背的。

其次,担心引起民族矛盾也是没有必要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至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已经形成。唯恐提岳飞是民族英雄引起民族矛盾更是无稽之谈。在今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岳飞不仅在汉族人民的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在其他少数民族心中亦是,提岳飞为民族英雄不仅不会受到反对,反而还会得到支持。岳飞已经不是单单某一个民族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另外,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缺乏榜样和信仰的时代,物种的消失,民族多样化的缺失等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可供我们津津乐道的、流传千古的民族的东西越来越少。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加以发扬,甚至还自我怀疑,那么它的唯一出路将是惨淡的。1103年岳飞诞生,斗转星移历史已经过去了近一千年。从古至今,岳飞,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敬佩、铭记并传颂岳他,岳飞的精神在广大人民心中已经牢不可破。我们现在唯一可做的就是大力发扬岳飞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抵抗外来侵略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树立一根标杆、一面旗帜,成为我们的一个民族符号,以让我们的后代在与其他国家交流中,一提到岳飞就能联想的中国,而不是“韩国”。

同时关于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的激烈争论,也反映了历史的最终话语权是掌握在广大人民手中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最终的决定权也在人民手中。任何违背广大人民利益的做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这也要求我们史学工作者在追寻历史真是性的同时,也要思考其价值。

最后,对于历史人物的定位我们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苛求古人。民族英雄是一个历史概念,岳飞生活的时代的确是宋、辽、西夏、金政权对立的时代,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政权,他们不知道千年之后会出现一个统一其所有的中华民族共和国,岳飞也不知道,所以他誓死抗金。如果我们以现在的标准、今天的做法去框定古人,我相信几乎没有哪个历史人物能被框在我们今天的“标准”里。

在历史的研究学习中我们更应该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客观性,同时也要符合我们的逻辑思维,与现实情况相联系。现在如果我们否定了岳飞为民族英雄,那么不难想象在全球化浪潮的千百年后,抗日英雄是否也可以以阻碍全球化的“罪名”而被否定了?以后的事情我们不知道,但是现在相关部门对抗日“神剧”的限制是不是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征兆呢?(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注解

①章颖:《也谈民族英雄的民族性――从文天祥、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谈起》,《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

②《岳飞文天祥非民族英雄,中国新教学大纲掀轩然大波》,新加坡《联合晚报》,2002年12月5日香港讯。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第2篇

走进岳王庙的大门,就有两棵高大的香樟树映入眼帘,枝头还有几只小鸟在歌唱。听那些导游说,这两棵香樟树都要五百年的历史了,是岳飞出生入死的好伙伴。

步入正殿,大殿中央威风凛凛的岳飞塑像把我吸引住了,只见岳飞将军身穿铠甲,外披紫蟒袍,手握利剑,仿佛随时迎接来犯之敌,岳飞像的上方,有一块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的金字匾额。这雄壮刚劲的大字,充分体现了岳飞将军“精忠报国”的坚定决心和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殿的两侧有许多壁画,它们描述了岳飞将军和将士们抗击金兵的事迹,当大家正有滋有味地参观时,我注意到,在殿顶的天花板上,绘着许多神采飞扬的白鹤。一只只都像展翅欲飞,壮观极了。

“走,咱们去看看岳飞纪念馆吧!"老师说道.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纪念岳飞的邮票,讲岳飞故事的书籍......我知道了岳飞是民族英雄,他遇害时年仅三十六岁.纪念馆的正墙上,有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抄写的《满江红》,看了让人热血沸腾。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岳飞和他儿子岳云的墓前,看到了秦桧夫妇,王氏等四个坏人的塑像跪在地上.导游介绍说:"以前,人们因为恨这四个人,就用石头砸,口水吐,所以这四个人的塑像被反复修建."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达斡尔族;民间音乐艺术;歌曲表演形式;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41-01

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按其传统的表演形式可分为“扎恩达勒”、“哈库麦”、 “乌春”、“雅德根伊若”四类,黑龙江省达斡尔族的民间音乐按其传统也大致为上述四类表演形式。

一、“扎恩达勒”

“扎恩达勒”的内容,大多是反映事情经过、生产过程、生活习惯、民族英雄事迹和悲欢离合的爱情等。它在体载上主要包括抒情和叙事两部分,如:牧歌、猎歌、渔歌、祝酒歌、情歌、婚礼歌、放排歌、摇篮曲等;而在形式上则有独唱和对唱两种,其中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居多。“扎恩达勒”分为有歌词和无歌词两种,有歌词的:如《心上人》、《德莫日根》等,这类歌曲曲调较为丰富,结构也多变,附有"讷-耶,呢-耶"的衬托词;无歌词的“扎恩达勒”大多是触景生情,即兴来吟唱,只充填"讷-耶,呢-耶"的衬词,节拍的处理也略有自由,曲词也不固定,也会随着感情变化而发生变化。

流传到今天,最为让大家熟悉的歌曲是《心上人》,曲调相当优美,歌词非常生动感人:“时光像流水哟,春天又到我家乡,辽阔的原野哟,披上嫩绿的春装,嫩江深又长哟,船儿却又要远航,心上人儿你哟,莫非你不在船上……”

二、“哈库麦”

“哈库麦”是达斡尔族民间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又称为“鲁日格勒”, 有的地区则称谓“哈肯麦”、“哈肯拜”,还有称“罕伯舞”的。达斡尔族的民间歌舞形式一般通过“哈库麦”来表现。传统的“哈库麦”表演程序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洛是以歌唱为主要形式,舞蹈为辅助形式。两个人为一组相对起舞,演唱的民歌大部分是以问答的形式的“杭给”等,有的时候也即兴填加词。表现的内容一般有:狩猎、禽飞、兔跳、鹿奔、熊斗等动作。

第二段以舞蹈为主要形式,歌唱为辅助形式。舞蹈者的动作基本上是第一段的重复,速度逐渐加快。表演者会加上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洗脸、梳头、照镜子等动作或者是农耕劳作,如春天耕种、夏天锄作、秋天收捆子、采摘豆角、赶放牲口等;表演者随着时间的进行,情绪会变得越来越高涨,常常跳的汗流浃背、气喘嘘嘘,歌舞也随之推向,民歌也较短小、活泼,一般为跳跃式的曲子,多是两句一段或四句一段,节奏也很紧凑、越跳越快。

第三段为呼号,也称为“郎吐”,即“拳斗”的意思。跳舞者一只手叉着腰,另一只手握拳于头上,随着呼号有节奏地两手交替摆动,好像两人相互对拳打斗的样子,模仿各种禽兽走兽的叫声:“罕伯、罕伯”“扎咕、扎咕”,“嘿古啦、扎古啦”等呼号,现场气氛十分热闹。

三、“乌春”

“乌春”在齐齐哈尔地区又叫“乌钦”,是达斡尔族的曲艺说书形式,具有极其鲜明的少数民族风格和民族地域文化特色,堪称是达斡尔族的艺术瑰宝。乌春是在清朝年间达斡尔族一些文人运用满文创作出来,并以吟诵、朗读为主的叙事体题材诗歌,后来由民间艺人以口头说唱的形式来表演这些作品,乌春随时间逐渐演变成有“吟唱或说唱故事”之意的曲艺类品种。乌春一开始的演出是以空口吟唱,不带有任何伴奏,后来才出现了有的艺人采用相关乐器自己拉自己演唱的情形。有了伴奏乐器之后,曲调也逐渐丰富了起来,除了原有曲调外,演唱者也采用叙事歌曲和小唱曲调来表演。

乌春的节目内容相当丰富,有边讲边唱民族英雄的,有反映爱情和婚姻生活的,有歌唱自然景色的,也有讲述神话、童话故事的。在这些节目中,达斡尔族民众最受欢迎的是反映民族英雄莫日根的故事、还有《少郎和岱夫》、《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节目的内容长短不等,长的容量能够说唱几天几夜,短小的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不等。

四、“雅德根伊若”

雅德根伊若是宗教用来演唱的歌曲。据记载达斡尔人曾经信奉的宗教名为“萨满教”,当时有一个叫“雅德根”的人,他是萨满教的一名巫师,他在祭祀活动中经常演唱一首歌,这首歌的名字就叫“伊诺”。在每次的宗教仪式活动中,雅德根都在前面领唱祷词,下面众人帮着唱出衬词,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

达斡尔族的歌曲演唱至今,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蕴,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责无旁贷的保护好这一民族音乐文化并将其好好的传承下去,使其永保民族特色,永保不朽。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研课题而著。课题名称:《达斡尔族民歌在高职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 课题编号:14G278。

参考文献:

[1]秦婉丽.达斡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分析[J].大众文艺,2010(20).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核心素养;能力培养

一、转变教学观念,增强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度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主要让学生背诵历史基础知识,但因为历史知识比较分散,他们在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对此,需要历史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历史教学中加强高中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增强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学生当前所受到的教育和未来的发展,是以国家的繁荣富强和独立自主为重要依托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加强古今对比,来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内容,可以很好地推进高中德育工作,有效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古代历史中的“岳母刺字”和近代史上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都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有效素材,能激发学生致力于实现个人理想和“中国梦”的学习动力。

二、把历史课堂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主阵地

由于高中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自主学习时间有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环节更多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同时,历史教材体系中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素材和内容非常广泛,能够为历史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提供很多的便利,只要历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发掘和整理,就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的良好素材。例如,在“”一课的教学中,历史教师不妨通过影视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历史情境中,感知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平等条约签订的耻辱性。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家国情怀,让其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

三、注重历史爱国主义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

在培养高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时,仅仅依靠教材中的内容来实现教育渗透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些年代久远的教育素材可能不利于学生的感知和体验,这就为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加强对于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甚至可以开发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这不仅可以弥补历史教材的不足,也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历史教师要全面了解当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迹,整理出与教学内容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素材,然后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对爱国主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将本土的、中的一些人物事迹整理成特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与历史教材中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效衔接,供学生学习、谈论和体验,以了解本土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光辉事迹,进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还应当拓展到实践教育环节。因此,历史教师要定期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历史、感知历史、反思历史,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周末让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集体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或者组织唱红歌比赛等。这些实践都可以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认识和领悟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民族英雄的事迹范文第5篇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学生信息现状

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尤其是上好《品德与社会》拓展与合作课,首先要课前充分准备。我在课前预先向学生布置,从各类书、报、杂志、相片中收集全相关资料,活动中学生事先做充分的准备争着自己收集的材料气氛相当活跃。

从操作情况来看,对于信息这项作业,学生完成质量不容乐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很被动状态,行为表现较为消极。主要有下面几种:

1、缺乏收集兴趣。有的学生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不得不从一些教辅书上摘录一些,或者干脆照同学抄一两句,所以,课堂交流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有关资料的内容涉及面却小得可怜,有时说来说去都在重复着同一个意思,缺乏资料的广度和深度。

2、依赖心理严重。据调查:一个班级(这里仅指高年级)里,真正能自己积极动手信息的学生位数少得很。经常看到有些同事为了子女的“作业”忙得很辛苦,上网下载、钻图书室、请教同事……想尽办法完成孩子交给的“作业”。试想,家长是老师的学生能靠着“大山”将就一次作业,那么对于极大多数父母是普通村民或普通职工的农村乡镇小学的学生来说又能怎么去面对资料的收集呢?

3、不会处理信息。我们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收集到了自己需要的资料,但这些资料有的是满满几页纸,读一遍也要十来分钟,有的是文中的字都不认识,站起来念都念不通顺,甚至某些资料与收集的目的大相径庭。学生收集到资料,却不会去加工处理内化为自己所得知识,那么这样的收集、这样的拓展对于学习有没有价值就是个问题了。

二、 成因分析

农村小学信息客观条件限制较大。有时,老师布置收集的资料在小小的图书室、阅览室根本查不到;上网,确实是最便捷的方式,但在目前的农村,电脑还是“稀世之物”,一个班级能有几个学生家有?像我们班39位学生,只有两位学生家有电脑(其中一台电脑还没装宽带)。因此,收集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个别少数人的作业。

三、策略实施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信息呢?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明确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相关的材料。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当然也不同,而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提前介入,学生更是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将派什么用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准备材料的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准备材料。如我执教《英雄的人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来侵略救国图存的事实,课前就要求学生去搜集年代的民族英雄,并告诉学生可以是图片、电视电影、文字材料、现身说法的录音,也可以是自己访问的记录,但人人都要有发言交流的内容。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也容易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指明路径,让学生能顺利地去获取相关材料。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也为教学提供有效的素材,教师让学生课前去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是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地获取有用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如在《民族风情园》一课的教学的资料收集中,我建议学生可参考他们国防教育读本去了解民族风情,课上每个学生都有内容介绍,学习效果也较好。

3、提供素材,让学生从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学生课前准备学习材料的途经有许多,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素材,让他们从这些素材中整理出有用的相关材料以备上课之用,如向学生提供相关的书报、画册、影视材料等;也可以将上一年级学生搜集的资料汇总在一起(写上学生班级、姓名),提供给任教的每个班级学生,既解决了资料有限的问题,又触动了没有搜集资料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