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边塞诗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范文第1篇

中、晚唐蠹国害民一类将军意象的审美特质

中、晚唐边塞诗塑造的将军,大多数都逞一己之欲,置社稷万民于不顾,实际已与草寇无异。细加对比,会发现中、晚唐将军意象群显示出如下一些新的审美特点:

1.包孕在审美意象中的情感评价由肯定为主变为大面积的否定,审美主体观照现实的价值评判尺度变了。主客体关系的变异又导致意象涵义和营造方式的变化。

2.初、盛唐即使带否定性的审美意象也是高度凝炼化、符号化的,主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较大,给审美意象吹入了些许云烟,减弱了对接受者的刺痛,整个意象系统都放射出理想主义的光芒;“文变染乎世情”(刘勰《文心雕龙》),中、晚唐反映蠹国害民此类将军的意象群,其现实的指向性明确多了,主体有意拉近审美距离,反映现实不但深刻而且近乎尖刻,尤其愈来愈多地使用了讽刺乃至冷嘲热讽的口吻,这既造成中、晚唐边塞诗写实主义、批判主义的新特色,又降低了审美主体关注现实的热忱。

3.初、盛唐反映主帅的作品,虽层层铺叙、每每渲染,可仍不离以抒情性为首的美学原则;而中、晚唐意象群在营构上却更多地采用叙述性笔法,甚至出现了为数不少近乎实录的“史诗”。这确实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变化,也是中、晚唐诗人的一个大贡献。略可弥补边塞诗中缺乏战争史诗的缺憾。

中、晚唐蠹国害民一类将军意象的类型

1.暴将。初、盛唐边塞诗中有为邀功逐名而轻启边衅的将军意象,尤其反映在天宝年间题材的作品。其时边将尚未将锋刃公开直接指向百姓。但到中晚唐,大量暴将出现。这类将军刀兵所向的不是贼寇,而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本来将以安民,武以止戈,现在官兵却反与盗寇相同。边将的之名是在生灵殄灭中树立的。嗜血和暴殄生民是这类将军的最大特点。如下面这首诗所写:

行营即事

刘商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2.嗜欲邀功之将。这类将军为邀功取赏而轻启杀戒,利欲熏心,骨子里专为个人营私,此类诗歌高扬犀利“刀笔”,通过“审丑”深入鞭挞社会阴暗势力。

新丰折臂翁

戒边功也

白居易

……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

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

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

请问新丰折臂翁。

3.扰民之将。这些边将貌似忧国,实则扰民。有些诗人将边兵比喻为偷儿,可见实无差别。这种艺术处理鲜明地表现出审美主体的否定性评价态度。

狼烟

薛逢

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

传声却报边无事,自是官军入抄回。

4.割据之将。中、晚唐藩镇割据,军阀们不思国难,却逞欲互为攻伐,祸国殃民,名为国将,实为民贼。

朔中即事

李频

关门南北杂戎夷,草木秋来即出席。

落日风沙长暝早,穷冬雨雪转春迟。

山头堠火孤明后,星外行人四绝时。

自古边功何不立?汉家中外自相疑。

敦煌边塞诗中的没蕃汉人意象的新质

敦煌边塞诗“是保存在敦煌写卷中描写边地社会生活和自然风物的诗歌”。(胡大浚、王志鹏《敦煌边塞诗歌校注・前言》)敦煌边塞诗最富价值的就是那些为唐人诗集所失载的陷蕃文士之歌。包括被视为毛押牙的组诗60首和署名马云奇的12首诗作。敦煌边塞诗中的没蕃汉人意象与少年英雄、主帅战将不同,亦与元、白诸人诗作中的没蕃汉人意象有着鲜明的美学差异。

以没蕃俘囚为审美意象的营构视角。诗人选择审美创造的角度时并未采用第三者旁观的形式。这样可消弥角度转换带来的审美距离,充分发挥了传统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能够更真切地传达诗人“没蕃”这一特殊的审美体验,削减了对事件的叙述和评论。毛押牙没蕃人组诗的序曲即表明了作者的这种审美观点:

(胡笳词)第十九拍

去年骨肉悲口口,不似今年苦为客。

告土翻成落水瓶,归蕃永作投河石。

他乡人物稀相识,独有夫君沉怜惜。

岁暮态情生百端,不觉愁牵加一拍。

敦煌写卷P.2555

以没蕃之情为审美意象建构的内核。没蕃汉人不是唐代边战的或然物,但因生活经验的缺失,这一题材却在内地诗人的作品中鲜有触及。敦煌边塞诗人痛苦的人生体验弥补了这一艺术空白,孕育了弥足珍贵的独特诗章。

“没蕃汉人”最特殊、也最丰富深刻的体验正是其沦没为囚的独特情感。敦煌边塞诗人将审美目光对准“没蕃汉人”的心灵世界,以沦没之情为纲罗织整个组诗,将事件推置到心灵律动的背后,形成隐约可感但触之却无的背景。所以,敦煌边塞诗实际仍采用了以情写人、因情造“人”的抒情写意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使接受主体轻易地窥破这些“特殊群落”的心灵洞府,感受到其复杂多变的感情波涛。

沦没之情以思念故国、恐惧、哀伤、迷茫为主。交代没蕃汉人处境的主题话语类见层出,如:“缧绁”、“幽缧”、“羁缧”、“羁人”、“被禁”、“非所”等;表征这种情感的心理动词有“愁”、“悲”、“思”等,描摹情态的动词有“长吁”、“含啼”、“噎语”、“断肠”、“泣下”、“悲吟”、“空叹”等,形容心绪的词有“黯然”、“栖惶”、“悠悠”、“郁陶”、“踌躇”、“郁怏”等,叙述被囚行进的词有“飘零”、“飘流”、“漂泊”等。

下面试举二首为例:

至墨离海奉怀敦煌知己

朝行傍海涯,暮宿幕为家。

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

戎俗途将近,知音道已赊。

回瞻云岭外,挥涕独咨嗟。

敦煌写卷P.2555

冬日书情

殊乡寂寞使人悲,异域留连不暇归。

万里山河非旧国,一川戎俗是新知。

寒天落景光阴促,雪海穹庐物色稀。

为客终朝长下泣,谁怜晓夕老容仪。

敦煌写卷P.2555

以内敛性为审美情感的特征。敦煌边塞诗人物意象所包孕的情感都是内指性的,悲苦畏愁,整个组诗的导向性基本一致。这一意象群包括:朝露、浮云、断蓬、哀雁、荒城等,都象征着没蕃汉人寄身锋刃、朝不保夕的命运,隐含着家国路断的心痛和前路未卜的迷茫。

晚秋登城之作(其二)

东山日色片光残,西岭云象螟草寒。

谷口穹庐遥逦迤,蹊边牛马暮盘跚。

目前愁见川原窄,望处心迷兴不宽。

乡国未知何所在,路途相识问看看。

敦煌写卷P.2555

敦煌边塞诗没蕃汉人之作中“归梦”意象比见层出。例如:《失题》:“恨到荒城一闭关,乡园阻隔万重山。咫尺音书犹不达,梦魂何处得归还?”又《失题》:“关山尔许远,魂梦若为行”(均见敦煌写卷P.2555)。正如内地赴边诗人的作品,因思家心切,可现实条件下又不可能回家,遂因缘归梦以寄情。只不过内地赴边的诗人,以勤王报国为理想,那种思乡梦充满了甜蜜;而没蕃汉人身陷戎庭,足蹈死地,那种归梦不仅意味着回归故里,也寄托了对生命与自由的热切渴望,充满了忧惧的苦涩。同以归梦为意象,涵义却各不相同。没蕃汉人身处缧绁,失去了自由,诗歌还常借自由的鸟雀反衬失去自由的沦囚,令人益觉可伤。没蕃汉人的独特体验,滋生了“振羽城鸦”这样鲜活的意象。毫无疑问,就整个唐代边塞诗来看,这是一个颇富创造性的意象。例如:《青海望敦煌之作》:“西北指流沙,东南路转遐。独悲留海畔,归望阻天涯。九夏无芳草,三时有雪花。未能刷羽去,空此羡城鸦。”(敦煌写卷P.2555)

总体来看,敦煌边塞诗中的没蕃汉人意象,其蕴涵的审美情感以忧惧、哀愁、嗟叹和悲泣为主,格调低沉。对待死亡,有时也表明不会屈节,“不忧懦节向戎夷”,但未写出视死如归、“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二首其二)的气概。显然,敦煌边塞诗作没有着力表达英雄主义精神,对于唐王朝的边战、边策也涉笔甚少,没有提供沦陷的社会历史背景。这里只是指明敦煌边塞诗与内地赴边诗人之作的不同,并不抹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边塞诗人范文第2篇

边塞诗作,从《诗经》时代即已有之,经过汉、魏乐府诗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在诗坛蔚为大观,“入唐以后,边塞诗迅速地发展起来。据统计,从《诗经》的时代算起,直至隋代,现存边塞诗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边塞诗即有两千余首。初唐四杰、陈子昂的作品中已有相当数量的边塞诗。特别是到了盛唐,出现了边塞诗空前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高适、岑参、李白、王维、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崔颢等盛唐著名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达到一流水平、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作品,使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与王、孟山水诗派一起,成为盛唐最主要的诗派之一。”[1]

然而,建国以来学界对于唐代边塞诗的研究,尽管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乃至该诗体的继承、影响,边塞诗人间的比较等各方面的探索已十分完备,但大多仍局限于纯文学领域的研究,视角较为偏狭和单一,对此,唐代文学专家傅璇琮先生曾提出:

不能孤立地研究文学,也不能像过去那样把社会概况仅仅作为文化背景贴在作家作品上,而是应当研究一个时期的文化背景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个时代的总的精神状态,研究在这样一种综合的“历史――文化”趋向中,怎样形成作家、士人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从而研讨出一个时代以及一个群体、个人特有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心态。[2]

而任文京先生的论著,正是借鉴了傅先生的观点,采用了“历史――文化”的交叉研究方法,以全面的历史、文化、政治、地理、民俗多维视角,对唐代边塞诗歌加以宏观审视,从而弥补了以往研究成果的不足,开拓了边塞诗研究新的理论境界。

通观其论著,理论体系完备而内涵充实,既挖掘探索了唐代边塞诗人的精神世界诸如历史意识、英雄意识、忧患意识,又有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对边塞诗创作的影响研究,还对边塞诗的战争与和平主题、闺怨主题等深入加以探讨,虽属宏观研究,但所有结论都是建立在扎实的微观个案研究基础之上的,可谓“宏观着眼,细部阅读”,理论创新点亦随处可见。

比如作者从唐代边塞诗人精神世界中的“汉代情结”出发,去探索边塞诗中的历史意识,就超越了前人仅把边塞诗中的汉代人名和地名作为“以汉喻唐”的比附手法的简单认识,而探究到了其本质内涵:

唐代边塞诗人具有浓厚的汉代情结,这是由他们强烈而深沉的历史意识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诗人时代责任感的鲜明体现。一般来说,人们对某一历史所持的态度,也取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联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汉代情结是唐代边塞诗人对历史的理解、对现实的观照和对理想的追求相结合的产物。事实上,任何一个朝代的主体精神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质,唐朝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气度,它更需要从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寻求符合时展的精神营养和力量源泉。

唐代边塞诗人常常在诗中以汉代唐,并多次提到汉代的军伍英雄,过去评论者多将此视为一种修辞方法,或认为是诗人就一事而发感慨。实际上,唐代边塞诗人对汉代情有独钟,是他们历史意识的集中体现,这既有唐代复杂的社会原因,又是唐代对汉代军伍文化承传的结果。汉代情结通过诗歌反映不能认为是语言现象,而是典型的文化现象。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反映了当时深刻的文化背景。[3]

其次,作者由唐代边塞诗人的历史意识,继而探寻由此生发出来的英雄意识,“唐代的文化背景孕育了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英雄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古今英雄的景仰和崇拜,即他们在诗中充满深情地赞美和歌颂英雄;二是他们以英雄为榜样,付诸行动,渴望建功立业,济世经邦,拜相封侯,留下千古美名;三是由于时代的熏染或亲历边塞,唐代边塞诗人心中的英雄以军伍英雄为主。事实上,唐代具有英雄意识的不仅仅是诗人,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而整个时代崇尚英雄的风气,又是唐代边塞诗人产生英雄意识的基础。同时,唐代边塞诗人的英雄意识也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承继,当这种意识转化为情感、信念、理想和追求时,就会对诗人的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3]并且,作者透过对大量唐代边塞诗具体作品的分析,把这种历史意识和英雄意识,视为“盛唐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使其理论高度得以抬升。

再次,该书对于唐代边塞诗人的尚武精神与地域文化之间联系的考察,亦富于穿透力,作者通过对于大量唐代边塞诗作品的细致梳理,认为地域文化不仅对于唐代边塞诗人的尚武精神与亲身出塞有促进作用,也对于诗人形成开阔的地理视野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前人多未涉及的理论问题――“北方的尚武之风历史悠久。自秦汉以来,北方战乱不息,民风民俗与南方迥然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接壤地带,由于临近边塞,地理位置特殊,民性强悍勇猛、崇尚武风。……隋唐时期,北方这种尚武之风仍然炽烈。……整个社会弥漫着尚武之气,也在强化着军伍精神。在如此浓烈的社会氛围之中,诗人耳濡目染,被文化浸润,受风气熏染,于是尚武慕侠,投笔从戎,也就必然成为他们所要选择的人生之路。”[3]

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不囿于传统,而有大胆创新之处,书中大量借鉴了数理学科的图文列表、数据统计等计量方法,能够更加直观清晰的说明问题,如天宝初十大节度使经略兵马配置统计表,元和年间吐蕃犯边的统计表,中唐诗人李益边塞诗中反映“汉代情结”的语词统计等,均在占有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所得出的结论客观、真实可信。

本书的作者任文京先生,现为河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兼任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获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四个一批”人才等多项称号,责编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黄河传》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并获得了多项河北省政府颁发的图书奖和优秀畅销书奖;多年来主要从事唐代边塞诗研究,并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相关的学术论文,博士阶段师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先生,《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一书主体即为其博士学位论文,系其多年研究成果的结晶,曾获得诸多唐代文学专家的认可与好评。相信,该书的出版,必将会推动着今后唐代边塞诗研究,向着更高要求、更深层次、更新角度获得理论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 傅璇琮.《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任文京.《唐代边塞诗的文化阐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边塞诗人范文第3篇

一、塞下秋来风景异――辨析意象识诗意

边塞诗大多有比较明显的“边塞味”。首先其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眼。其次,边塞诗中的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自然景观诸如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等,地理名诸如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西山等,战事器具诸如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等,人物诸如戍卒、将帅、胡人、单于,乐曲诸如表离情别愁的《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等。所谓雄剑羽书战事紧,号角宝刀杀敌切。旌旗响箭战场烈,琵琶美酒胜利还。万里平沙征战苦,朔风蓬蒿白骨乱。关山陇月人不归,鸿雁秋风肝肠断。诗人要么直接描写,直言边塞风光的奇异或征战环境之恶劣;要么借景抒情,用壮阔苍凉、雄浑高昂的边塞之景抒发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要么借“边月朔风、羌笛芦管”,极言边疆将士的思家之苦等等,鉴赏时须注意景与情的联系。

二、边塞诗魂永不散――主旨集中探诗情

边塞诗常或多或少都染上诗人的个人色彩和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人的生活遭遇或时代背景等常常是解读诗情的突破口。诗人的个人遭遇常常在所给诗歌的“【注释】”中会有所暗示,或年少从军,或欲求功随军,或遭贬随军,或戍边日久等。至于边塞诗的时代特点,又与国运相关:初唐边塞流露的多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盛唐边塞诗充溢的多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进取精神,中唐边塞透露的多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厌战情绪,晚唐边塞诗充满的多是“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反战呼声,宋朝边塞诗词虽也有豪壮悲愤之情,但更多的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惆怅与遗憾,或是因为战败太多,或是因为边塞苦寒,所以其边塞诗词的意象、色彩、所闻、所见、所感,无不给人一种凄凉、衰飒的清冷之感。但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遭遇,在任何时代,边塞诗所抒发的情感总体上表现为如下:

(一)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或表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从军热情;或抒写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或讴歌不惜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

(二)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或描写战争的激烈,表现将士勇敢顽强的英雄气魄;或描写投剑从征,表现将士视死如归的勇气与大无畏的精神;或描边塞环境的恶劣,表现将士不畏艰险的牺牲精神。

(三)雄奇瑰丽、奇异苍凉的边塞风光

如大漠戈壁、边塞萧关、冰川雪峰等,这些边塞风景,常常充满一种苍凉雄壮的基调。如高适的《金城北楼》“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作者入夜登楼远眺,城头残月如弓,黄河水声若急箭,让人依稀感受到边塞风光的苍凉雄壮。

(四)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或表现边塞将士久戍思乡的精神痛苦,揭示爱国与思乡的矛盾;或极写边地环境的恶劣与从军生活的艰苦,透出无法排遣的乡愁;或写戍边生活的单调无聊,表达归家的期望等。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寒冷的边关,月色如霜,寒沙似雪。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

(五)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与反战思考

或表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反对穷兵黩武的政策;或极写战事之惨烈,控诉边将的无能,朝廷的用人不当;或讽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发对战争的思考。(《古从军行》李颀 )

三、拨开浮云终见日――品析内容辨手法

诗作的内容与主旨决定所用的手法。所以,对边塞诗艺术手法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读懂诗意;其次,针对边塞诗的特点,也得掌握一些常用的手法。

(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手法,如夸张、对比、用典等

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第一句用马援屡立战功,被封为伏波将军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笔从戎,封定远侯的故事。第三句用古代晋人与姜戎败秦的故事。第四句用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全诗用典,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

(二)要有侧重地分析其技法。边塞诗有的侧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着力于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抒发

1.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例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首句用风呼,弦鸣,侧面烘托将军的臂力强、箭法高。尾句“千里暮云平”写景作结,借自然环境的变化,烘托将军狩猎的气势与骁勇英姿。

边塞诗人范文第4篇

边塞诗词是反映以边塞生活为主题的诗词,这类诗词大多和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所抒发出来的情感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比如说,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词大多激情奔放,而中唐以后的边塞诗词大多感慨深沉。边塞诗词的创作形式大多为古风(考虑到高考命题使用长篇古风做材料的可能性不大,故本文不予涉及)和绝句,词的数量较少。中学生在解答边塞诗词的鉴赏问题时,应掌握下面几种方法:

第一,要弄清边塞诗词的立意,深挖它含蓄的主旨,从总体上对作品进行把握。异彩纷呈的边塞诗词,或绮丽俊俏,雄浑挺拔,或清新优雅,缠绵悱恻;或慷慨高歌,响遏行云,或低回浅唱,感慨万千;或令人热血沸腾,欲跃马横戈,或使人愁肠寸断,想折戟断刀……

第二,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先看一下王维的《使至塞上》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大漠奇艺的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炊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倒映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现象中,霎时一扫而光。抑扬顿挫的手法很好地突出了大漠的壮丽、奇特美景和诗人的激昂情绪。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发出了对为国御敌戍边,立功异域的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再拿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顿觉凉飕飕。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反复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而这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没有多读,多练,是很难找到这把钥匙的。

第三,要弄清诗中哪些地方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是血淋淋的,从诗歌艺术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儿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所以绝大多数诗人都采用侧面描写。对中学生而言,要找到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去挖掘出来呢?一定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要抓住与战争有关的地点与人、事、物,如楼山、阴山、凉州、长城、琵琶等,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还以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来作个剖析:“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指的是战旗,它“半卷出辕门”,说明部队为了提高行军的速度和不被敌人发现,他们半卷红旗,飞速前进,虽然作者没有告诉人们这支部队究竟要干什么,但透过紧张的气氛,读者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洮河北”是前方战场,最关键的是末句,写唐军已生擒敌酋“吐谷浑”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擒贼先擒王”,敌人已经群魔无首,只能狼狈逃窜,如鸟兽散。至于怎样生擒敌酋,残敌如何逃窜,那就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了。这一构思非常巧妙,极富戏剧性,极富弦外音。

边塞诗词的鉴赏方法有了,而且不只一种,这就需要考生灵活运用,对具体的诗词做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找到相对应的方法,正确做出解答。

边塞诗人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王维 《老将行》 老将

王维,字摩诘。他的生卒时间一直存在异说,两《唐书》本传都载王维享年61岁,《新唐书》云“上元初卒”,《旧唐书》云“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卒”,《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三》说王维卒于上元二年,清代王维研究专家赵殿成的《右丞年谱》即认为王维卒于上元二年七月。本文从赵殿成《右丞年谱》与陈铁民《王维年谱》,定王维生于长安元年(701年),卒于上元二年(761年)。而我们所说的盛唐是指从开元元年到安史之乱之前的近半个世纪的唐朝时期。因此可以说王维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心态及其有关的诗文当然也会不可避免地打上盛唐士风的烙印。王维博学多才,年少得志,二十一岁就高中进士头名,是盛唐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如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说:“唐无李杜,便应首推摩诘。”

《老将行》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王维一直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大师,开创了享誉后世的山水田园诗派。其实,他不仅是写作山水田园诗的大师,亦是写作边塞诗的能手。他前期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王维是盛唐时期第一个大力创作边塞诗的诗人”[1],著有四十首边塞诗,创作时间比边塞诗代表高适、岑参早,创作数量则比与他同时期的王翰、王昌龄、崔颢、贾至等要多。《老将行》创作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学者多数认为此诗应是他居河西时所作。王维在开元九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不久就因事受牵连被贬,后辞官归隐,但正当盛年,终不甘寂寞。开元二十年,唐玄宗任张九龄为相,王维想重入仕途,便在第二年的秋天写诗《献始兴公》给张九龄,诗中有对张九龄“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的赞颂,诗末说,“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求张举荐。而他也很幸运,张九龄欣然接纳了他,并举荐他做了右拾遗。然而政治的风向不定,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接任张九龄为相的是李林甫。张九龄被贬的原因,新唐书上载的是“坐举非人”,也就是说是因为他举荐了不合适的人为官。因此,张九龄被贬后,昔日得到他举荐或重用的官员也被贬或被处死。王维当然也不例外。开元二十六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从凉州出兵大破吐蕃。捷报传到长安,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的推荐下,王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前往河西宣慰将士,看似升迁,实际上是被李林甫找机会贬出了政治中心长安。王维这次西行写下了很多边塞诗,《老将行》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首,此诗虽然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响彻古今、家喻户晓,但是如果从以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士人的经历与心态的角度来看,《老将行》也是展现他们心态的冰山一角。下面本文就从“老将”的形象入手,从三个方面来阐释老将身上所蕴含的王维的思想流程和盛唐文人的心态特点。

一、建功立业、从军入幕的豪情

相关期刊更多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伊犁师范学院

中文学术前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大学中文系

现代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