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马的故事

有关马的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马的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马的故事

有关马的故事范文第1篇

在发明麻醉以前,已经有非常成熟的外科技术了。那时是将病人拥在手术台上,或是将患者用酒灌醉,或将其击晕,甚至放出到休克后再进行手术。直到发明麻醉术后,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

每年3月30日是美国国家医生节,纪念的是世界上第一位施行乙醚麻醉的医师Long。他在1842年3月30日为一位手术患者施行了第一例乙醚麻醉。美国的名医成千上万,选择Long医师做第一例乙醚麻醉的口子来作为医生节,就是因为大家认识到麻醉对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打这针可以免费”

很多人认为,麻醉科医生拿的薪水位居美国同行平均工资之首不合理。在一次辩论会上,绝大多数人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一位麻醉科医生说:“其实,我打这一针可以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我收的费用和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地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的钱拿多了,那没关系,我打完针走就是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麻醉科医生是手术过程中患者生命安危的保护者。从此,美国不再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而争论。

Apgar评分

每个在现代医院出生的人出生时都有一个Apgar评分,包括皮肤颜色、心率、呼吸、肌张力及运动、反射等项目,满分是10分。出生1分钟时评分8分以上为正常。低于7分时,医护人员会根据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并需要在出生5分钟时再次进行Apgar评分(紧急救治后的评分)。有了这个评分标准,新生儿出生前后的医护质量得到了有效提高、很多人都以为这个评分体系是妇产科医生发明的,其实,这是美国一位麻醉科女医师Apgar的杰作。

杰克逊之死

流行音乐“天王”迈克・杰克逊有严重的失眠症,因此每天都要使用大量的安眠药才能入睡。一天,南于杰克逊无法入睡,遂请他的私人医生为他用药。在使用多种催眠药仍无效后,杰克逊再次要求他的医生为他注射异丙酚(一种快速起效的麻醉诱导药物,能迅速诱发类似自然睡眠的睡眠状态,但也可能使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停止)。医生为他注射了异丙酚后就去了洗手间。等他回来时,杰克逊已停止了呼吸。由于他不是麻醉科医生,无法有效施行心肺复苏(CPR),遂使一代天王绝尘而去。

警方在反复调查后确认,迈克・杰克逊的私人保健医生疑犯过失杀人罪。异丙酚属于麻醉管制药,只有麻醉科医生才可以使用。不懂特性,又不具备抢救技能的医生,碰到类似杰克逊这样的病人难保不失手。

(摘自《健康报》)

古人如何防暑降温

文 悟

我国人民很早就知道冬天储备冰,以备夏天之用了。《诗经》中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二之日”“三之日”即周历的二月和三月,“凌阴”是指山阴处的藏冰地窖。自周代起,历代王朝都设专门的官吏管理冰政。隆冬时节,人们将河中的冰凿成冰块,放入地窖封存起来。

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紫禁城内设冰窖五,景山西门外冰窖六,德胜门外冰窖三,正阳门外冰窖二,分藏京河、通州龙王堂、莲花池等处之冰。现如今北京的雪池胡同还有冰窖遗迹,窖门很小,仅供一人出入。门洞小,能减少室内外空气交换。门里是两扇很厚的木门,据说木门的隔温效果是最好的。在窖底观察,整个冰窖有二三十米长,十来米宽,二层楼那么高。窖顶上用大块大块的城砖砌成拱形,窖底是由巨大的石条铺就而成的。

那么,到了炎热的夏季,冰是如何储存、使用的呢?

旧时官宦富贵人家就已有“冰箱”。这种冰箱多为木制,外镶铜箍,内镶铅里。箱内贮冰块,也可冷冻食物。上盖有钱纹孔,用于散发凉气。

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鉴缶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取下上面的方盖俯视这套鉴缶,其形状如同一个回字。缶在中间,外壁和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也正是这个空间,才使其具有冰镇的功能。

有关马的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韩 骨气 通灵

在现存的资料中,9世纪中叶的美术史家张彦远,大致上可以说是第一位讨论此评的人,他在《历代名画记》中阐述对“惟画肉不画骨”句意的理解时写道:

杜甫曹霸画马歌曰:弟子韩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彦远以杜甫岂知画者,徒以马肥大,遂有画肉之诮。

张彦远认定杜甫的意思确在贬韩,但是并不能同意杜氏的观点,于是便反过来讥斥杜甫实并不知画。他接着又提出自己的理由,认为韩马之所以肥大,正是因为他所画的马本身就比古马肥大,不能因此就说这是韩画马的缺点。他由美术史的观点说:

古人画马有八骏图,或云石道硕之迹,或云史秉之迹,皆螭颈龙体,矢激电驰,非马之状也。晋宋间顾陆之辈,已称改步,周齐间董展之流,亦云变态,虽权奇灭没,乃屈产蜀驹,尚翘首之姿,乏安徐之体,至于毛色,多骝骓,无他奇异。玄宗好大马,御厩至四十万,遂有沛艾大马,命王毛仲为监牧使,燕公张说为牧颂。天下一统,西域大宛岁有来献,诏于北地置群牧。筋骨步行,久而方全,调习之能,逸异并至,骨力追风,毛彩照地,不可名状,号木槽马。圣人舒身安神,如据床榻,是知异于古马也。时主好艺,韩君间生,遂命悉图其骏,则有玉花骢、照夜白等。时岐、薛、宁、申王厩中皆有善马,并图之,遂为古今独步。

韩因为画的是当时皇家豢养的大马,所以与古代似龙似螭的想象形式不同;而且由对马的神态的掌握来看,韩的马又有“舒身安神”的“安徐之体”,也超越了仅“尚翘举之姿”的周齐之马;这些理由使得张彦远相信韩的马绝不能仅以肥大来了解,更重要的还在于画上所表现出来的马的不可名状的风神。在如此观念的主导下,杜甫既然置知着眼于韩的“画肉”,怎能逃得掉被批判成“岂知画者”的命运。

然而杜甫诗中赞美韩马的句子非止于《丹青引》中此句而已,更清楚的还有一首《画马赞》。在这篇文字中杜甫以“韩画马,毫端有神”起首,中间描述了马的骏异,最后则以“瞻彼骏骨,实为龙媒;汉歌燕市,已矣忙哉。但见驽,纷然往来;良工惆怅,落笔雄才”作结尾,十分清楚地表达了对韩马的肯定。如果《丹青引》中“惟画肉不画骨”是在贬韩,那《画马赞》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杜甫其他与马鹰有关的题画诗,如《天育骠骑图歌》、《画鹘行》、《姜楚公画鹰歌》等诗作中可以看出杜氏并非“岂知画者”。

如果我们能都肯定杜甫的《画马赞》是对韩画马艺术采取了一个颂扬的立场,而其创作时间又不一定离《丹青引》太远,那么说《丹青引》中评韩立场应与《画马赞》大约一致,可能较为合理。

从“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两句中分别提取出一个关键字,恰好形成中国早期艺术批评的一个重要概念―“骨气”。“骨”原来与相法有关,指经由外表形象来观察与人命运有关的内在结构;此内在结构又通常与人的生命力量强弱相关,而后者则为“气”的主要范围,是一种不可见或触摸及的内在的生命力量。“骨”与“气”连用,在六朝时早已出现在人物的品评中,而在具体的艺术批评上,“骨气”概念的使用在初唐时僧彦的《后画录》中已经相当普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骨气”概念并非必然以“气”为主,有时也可以分指“骨节”与“神气”。例如唐朝李嗣真在其《续画品录》中评卫协之画为“虽有神气,观其骨节,无累多矣。”李嗣真这种将“骨”与“气”分而观之的用法,或许已为杜甫“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两句分别讲“骨”与“气”做了铺垫。

初、盛唐时期的艺术批评家讲“骨气”,不仅指作品的内在的不同生命力量的根源,而且还牵涉到其“通灵”的能力。这所谓的“通灵”是一种超乎因逼真而使观者将画中物误为真物的写实功力之上的、具有类似巫术的神秘能力。在《历代名画记》中记录了众多与张僧繇艺术有关的灵异故事,如能预知后周灭佛而在江陵天皇寺内画仲尼十哲以得保全,于金陵安乐寺画龙点睛后飞去等,其中最引人赞叹者为:

......又画天竺二胡僧,因侯景乱散拆为二。后一僧为唐右常侍陆坚所宝,坚疾笃,梦一胡僧告云:我有同侣,离拆多时,今在洛阳李家,若求合之,当以法力助君。陆以钱帛果于其处购得,疾乃愈。

此类故事在当时的流传,多得张彦远不得不说:“张画所有灵感,不可俱记。”

以“通灵”来赞美艺术,并非止于画龙、人物,画马作品也常见有此种例子。早于唐代的北齐杨子华,便有“尝画马于壁,夜听蹄 长鸣,如索水草”的传说。旧传柳宗元所著《龙成录》中,记载了唐玄宗之兄,宁王李宪的画马作品,也有此类奇异:

宁王善画马,开元兴庆池南,华萼楼下壁上有六马滚尘图,内明皇最眷爱玉面花骢,谓无纤悉不备,风鬃雾鬣,信伟如也。后,壁唯有五马,其一者失去,信之神妙将变化居也。

因为写实至“无纤悉不备”,而有灵动之“风鬃雾鬣”,乃至如顾恺之自言“画妙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这是赞扬马画艺术臻于极致的基本模式。

韩画马的声望,在开元天宝年间,甚至还超过李宪很多,关于他画马的“通灵”的故事,自然也比李宪的更加精彩。《历代名画记》曾记一则:

禄山之乱,沛艾马种遂绝,韩君端居亡事,忽有人诣门,称鬼使,请马一匹。韩君画马焚之。他日见鬼使乘马来谢。其感神如此。

画马焚予鬼乘用,颇似民间葬仪焚物以助亡灵习俗的衍伸,而鬼使乘马来谢,又在使人叹服其画确能“通灵”。如与张彦远所记此事相比较,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所记得更加奇异:

建中初,有人牵马访马医,称马脚患,以二十钚求治。其马毛色骨相马医未常见。笑曰:君马大似韩所画马,真马中固无也。因请马主绕门一匝,马医随之。忽值韩,亦惊曰:真是吾设色者,乃知随意随匠,必冥会所肖也。遂摩挲马若蹶,雇损前足。心异之。至舍视其所画马本,脚有一点黑缺,方知是画通灵矣。马医所获钱,用历数主,乃成泥钱。

由此文末尾来推测,此马主仍是如鬼使般的冥界中人,而其所有之马则是韩马画所幻生,换句话说即是由画马的内在骨气而来,这又可以从画马与所见之马两者同病前足一点得到证实。这个传说中最可注意的地方即在于韩的画马并不需要经过焚烧的那种改变物质原有存在形式的手段,就可以将画马成后所有的生命力量,传移而致成形另外一匹马,此马虽为冥界所用,但仍为生人所见。其之所以能有此通感之极致能力,先决的条件便在此韩笔下所创造出来的,有生命的骨气。

赞美韩画马艺术多使用此种“通灵”的故事,其背后实是肯定韩的作品创造了一种有生命力的骨气,而此骨气非但使作品有生动的效果,甚至能脱离作品,自己变化出另一个形象。

北宋王令的《赋黄任道韩马》一诗中有“传闻三马同日死,死魄到纸气方就”是说真马的骨气被画家笔下所夺,因而痿死,而此气则在被夺后移到纸上的画马,成为画马的骨气。这特定的画死三马的故事虽不见于现存的唐人记载中,但王令既言是“传闻”,显然由来已久,可能在韩后不久即有。

因此,我们可以把“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理解为画马夺真的反面说法。因为如果画马得到了真马的骨气,则会有凋丧其马的危险,为了避免画杀真马,有绝艺的韩只好设法不求骨气,而只求外形的摹写。如此看来,此二句并不在贬韩,而是一种赞美手法的变化使用,不仅说他画能“通灵”,还说是臻其极致,别人须尽全力以求“骨气”来“通灵”,韩反要费心回护,免得其“通灵”之妙画会造成“夺真”的遗憾。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俞建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

有关马的故事范文第3篇

说到咱们马,最初是一种野生动物。人类看重我们的速度和力量,把我们驯养,让我们承担起交通和运输的任务。如今,我们的这一功能几乎全部让给了更为先进的汽车、火车乃至飞机。但是,马的历史功绩早就融进了日常生活。虽然在很多地方已看不到马的踪影,可人们骑自行车,驾驶汽车和飞机,都离不开“马”。不信?看看“骑”和“驾驶”的部首你就知道了。

你还知道哪些以“马”为偏旁的字呢?再想想哪些字跟马的以上特性相关。

故事链接――《塞翁失马》

在边塞地区生活着一位老人。一天,他的一匹马丢了,过了几个月,那匹丢失的马带另一匹马跑了回来。有一次,他的儿子骑马的时候,摔断了腿。一年后,青壮年男子都去了战场。绝大多数人都战死了,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瘸,不用参战,保全了性命。

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具体吗?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在古代,通讯极不发达。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全国各地设立了许多邮驿,以方便各种消息、公文和物品的传递。邮驿是传递人员休息和换马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邮局”。遇到紧急情况如“八百里加急”时,可以不换人不换马,使信息最快地到达目的地。随着封建王朝的结束,邮驿制度也彻底被邮局所取代。

(高邮古驿站)

古代驿马都是快马,形容马儿跑得快的成语和诗句有

驰骋疆场展英姿

就动物从军来说,时间最久、数量最多、贡献最大的当然是咱们马!“东市

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在战争中,马拉战车可以有效地运载兵力,运输军用物资;乘坐战马的骑兵还能迅速移动,从而占据有利时机,取得战斗的胜利。

它和人同受着战争的辛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捕击的声音……

――法国作家布封

马与战争相关的谚语、成语和诗句向来不少,如成语:马革裹尸、秣马厉兵、 ;谚语:雌马不上战场、 ;诗句: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② 。

武艺高强的将军对战马的要求也很高。《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坐骑叫“赤兔马”,当时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死后,赤兔跟随关羽征战沙场。关羽死后,赤兔马也绝食而亡。

项羽的坐骑叫 。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名马,它们分别叫什么?有哪些特性?感兴趣的同学去查查资料吧。

好马还需要慧眼来识。古代有个著名的相马能手,叫伯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马说》),你们读过韩愈的诗文吗?建议大家去读读《马说》的原文。

除了伯乐,还有哪些相马能手呢?他们又有什么故事?找一找,讲一讲吧。

角逐赛场不可当

谁都知道咱们马儿善奔跑,有速度,“赛马”这个娱乐项目也就应运而生。先来看看中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将军田忌很喜欢赛马。孙膑发现,每个人的马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他们都会先派上最好的马,而到最后一场比赛时,则都派最差的马。于是,孙膑就让田忌比赛时按他说的方法去做,田忌答应了。比赛开始了,田忌按照孙膑的方法,败一场胜两场,最终赢得了比赛。

请问故事中的孙膑是谁?他建议的赛马过程是怎样的?请用简单图示表述一下。再想想,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当然,喜欢赛马的不仅是中国人。传说,古埃及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骑马竞赛;古罗马时期,骑马竞赛成为人们的一项娱乐活动。后来在英国,诞生了现代马术运动,从16世纪开始就在欧洲流行。当时,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够参加这一运动,参赛者必须身着华丽的服装,因而显现出一种高贵的气质。从1900年起,马术比赛进入现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并持续至今。

小链接 ――“黑马”的来源

“黑马”一词源于19世纪英国政治家本杰明・迪斯雷利的小说《年轻的公爵》。小说中描写了一场精彩的赛马比赛。开始时,两匹良种马一路领先,夺冠呼声很高。但在最后关头,一匹毫不起眼的黑马忽然追赶上来,奋力超过这两匹良种马,率先抵达终点。后来便常用“黑马”来比喻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化动为静也潇洒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便已趋于鼎盛,以马为原型的青铜器同样具有极高的水平。

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陈列着两乘铜车马。这是我国最早、体形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铜制车马,1980年出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显示出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均有关于马的作品。而最善于画马的,则是徐悲鸿。无论站着的、走着的、奔跑着的,还是单匹马、群马,都毫无羁绊,自由奔放,显示出一种出于天然的野性。

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

填一填

事后发议论――( )

有关马的故事范文第4篇

2月24日,四川雅安市名山县城东乡五里村马在朋夫妇热泪盈眶,依依不舍地送走了他们养育了22年的养女马朝琴。马朝琴是非正常人,22岁的女孩,现在还像2岁大的婴儿,专家诊断为遗传性侏儒症。当地政府了解了他们后顾之忧,将马朝琴接到社会福利院抚养。

看过报道,我为马在朋夫妇而感动,如果今年央视还要开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我会为这对善良的农民夫妇郑重地投上一票。22年前,马在朋在县城打工时拣到刚刚出生6天就被亲生父母遗弃的马朝琴。几年后,马在朋一家发现养女根本不发育,到处求医问药也无济于事,很多人劝他们早日把养女“处理掉”,但马家始终认为自己把孩子遗弃了是给社会增加负担,孩子虽然残疾但也是一条命,说啥也要继续抚养,这样一晃就是20多年。

尽管文中用的是“一晃就是20多年”这样的表述,但个中辛劳滋味,只有这对夫妇能体味。

在为马在朋夫妇的壮举而震撼的同时,我也为当地政府在此事处理上的责任缺失而感到遗憾。

报道中提到,他们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披露后,雅安市社会福利院迅速和市、县、乡民政部门联系,特事特办,在手续还没完备的情况下,将马朝琴接到社会福利院抚养。

此前的马在朋夫妇已经有了力不从心之感,但没有谁为这对年事已高的农村夫妇考虑,也没有谁为他们的养女马朝琴之归宿去筹划。如果没有媒体的介入,也许马在朋夫妇仍要继续着这项他们已经勉为其难的壮举。

在资讯业十分发达的今天,马在朋夫妇与养女马朝琴的故事,绝对不会封闭在马家而不为人所知。按中国的民间流传之惯例,这个故事一定会流传于坊间,应该是那个地方的“大新闻”。然而,这件事却要借助媒体的披露,才让有关部门“闻风而动”,它从中反映出一些基层组织的责任缺失。马家的故事已经有如此之久,相关部门不可能对此一无所知。为何不主动去为他们分忧,解决在媒体发现之前呢?

古人云:食民之禄,应做忠民之事。

政府部门对人民应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意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政府应该是一个能够替广大的老百姓负责任的政府,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说到政府的责任,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强化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感。公共服务提供的质量好不好,有没有均等化,这个事情不管是谁做的,结果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对这个结果负责任。同时因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影响最大的是“弱势群体”,这些群体本身在社会上的声音就比较小,如果政府的责任感不到位的话,他们就会更难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有关马的故事范文第5篇

《银河补习班》这部被认为是一部专讲亲情与教育的电影,在开映之后获得的评论却是喜坏参半。片头里马飞的表现呆呆傻傻的,可看起来就是不太聪明的样子,而他的父亲则是知名桥梁建造师甚至还领跑过奥运火炬,所以小小的马飞一直觉得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人,而父亲马皓文同样认为,马飞是最聪明的孩子。

但幸福消失的太快,马皓文建造的大桥倒塌所以被判坐了七年劳,而他的妻子也带着年幼的马飞改嫁给其他人。七年后,马皓文终于出狱,他第一件事就是回家找自己的儿子,结果不但人去楼空,自己还被人人喊打。当父子两人再度重逢时,当年的幸福也再也不存在。

马飞因为父亲入狱的缘故,一直遭人冷眼欺辱,甚至教导主任因为他成绩不好还要求他退学。马皓文怎么可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他和这位主任打赌,只要自己的儿子在期中考试中考到年级前十,教导主任就再也不能勒令马飞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