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灵修养

心灵修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灵修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灵修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优秀校长;课程领导力;核心素养;建设课程;教学推动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28-04

【作者简介】严华银,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南京,210024)副主任,研究员,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江苏基地班首席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1

校长的第一使命究竟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察十余位正在培养和发展中的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未来的“教育家型校长”,他们本人及其学校之所以有今天,比较一致的原因便是,他们十分重视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推动。由此笔者深感,这也就是校长的最为重要的使命。有人不禁要问,难道明确方向、价值观引领不重要?建章立制不重要?教师发展不重要?文化建设不重要?实际上都是重要的,问题是,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某一时段的重点,有的是学校工作的局部,还有的是如陆游所言的“功夫在诗外”,需要教学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来加以解决的。唯有课程建设和教学推动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是一个学校校长必须时刻牵挂于心,时刻关注到位,时刻小心“经营”和打理的;唯有课程建设和教学推动,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枢纽和牛鼻子,是牵其一发便可动其全身的。试想想,前此所述的哪一项工作不可以通过课程建设与教学推动来加以体现和落实?

如果说,课程建设与教学推动是优秀校长的主要使命和责任的话,那么,担当这一责任,完成这一使命,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课程领导力,就应该是校长的核心素养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核心素养。

2

那么,什么是课程建设?在现阶段,当课程改革的“红利”早已释放殆尽,教师对课程改革普遍感到疲累和消极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学校课程建设呢?

课程建设是一所优秀学校发展的基础工程,好的学校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其课程。好的校长、优秀的校长,主要是在课程建设领域有卓越成就的校长。道理很简单,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学生。一所学校相对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的建构实际标志着一所学校的成熟和稳健,标志着校长教育理解和教育主张、教育观点、理想和追求的成熟和稳健。进入此境界的校长也就意味着已经具有了教育家的情怀和教育家的模样,或者说已经是教育家型校长。

有人也许要说,从课程的角度而言,课改之初,不是已经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架构了吗?还要提什么课程建设呢?问题关键也就在此。

从理念看,三级课程体系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顶层设计,但胎里带来的缺陷十分鲜明:国家课程的开发主体是顶级的教育部及其所辖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主体当然是办学单位――学校,地方课程的责任方是谁呢?谁是代表地方的呢?是省级、市级,还是县级甚至乡镇级?所以看今天的学校,究竟有多少所学校有完全意义上的三级课程体系呢?不仅如此,第八次课改以来,尽管国家级行政强势推进,省级教科研部门摇旗呐喊,但办学主体却并无多少冲动和热情,高调忽悠,虚应形势,口头的“素质教育”,实质的“应试教育”;对上“素质”漫天,对下“应试”遍地。几乎就是现实教育的常态,所有的局中人都心知肚明。不过是少有人捅破那一层窗户纸罢了。不久前有关衡水高中教育现象的争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问题就在于这一场耗资巨大的教育改革运动,少了经过科学论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尤其没有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的配套跟进,应试的高烧不退,分数比拼的“动能”不减,冠以“质量”提升实质分数比拼的“交易市场”正方兴未艾,要求地方最善于追求“GDP”的官员放弃经济成本最低的教育政绩的狂热,要求帽子握在死盯着升学比例的这样的行政领导手里的校长们实行真的“课改”,无异于虎口夺食,缘木求鱼。

所以,即便是责任主体甚为明晰的校本课程在多数学校又有多少实质性进展呢?即使有所“进展”,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建构的目标指向又有多少是指向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呢?多数还主要是有利于升学、考试,有些甚至假校本课程之名开设的就是直接指向应试的系列讲座、活动或者训练。不仅如此,有些中学假“国家课程校本化”之名,对部分涉及考试课程,从主体内容、知识要点和序列、教学进度等方面,一律按照考试的“标准”,实行伤筋动骨的“校本化”――实际是极端功利的“考本化”。不少学校5个学期甚至6个学期才能完成的课程任务,只用3、4个学期便教学完毕。这样的课程实施,既沾了应试的实惠,还落了个“课程改革”的美誉。既然已经明确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各自的职责、功能都有着明确的界定,比如国家课程就应该是国家意志、主流价值和人才培养目标和导向的主要体现和实现,若都这样“校本化”了,国家意志和价值“消解”了,那代表国家层面的教育目标和价值又如何实现呢?

实际上,所谓的“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指向的是“学校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更好地实现国家课程的目标。这包括学校根据学校的特点和条件,就课程资源、单元进度、授课顺序、教学方法等课程议题进行自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吴刚平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版)不愿意在自己应该或者说可以“作为”的领域施展拳脚,却要偏偏在不可以随意“下手”的领域“兴风作浪”“兴师动众”,其用心不言而喻,其价值取向是危险的。

显见,国家课程应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代表的是主流价值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导向。在三级课程体系中,它应该是权威的“通识”课程,是应该受到尊重、遵守,是不可随意更动、改变的。而真正体现学校和地方教育特色、个性,满足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发展需求的,则应该是地方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无视国家课程的权威地位,无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努力,这是对于课程政策、规范的背离,也是对于课程建设的无知。

从这一意义而言,狭义地讲,笔者以为,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实际主要是校本课程建设,或者说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建设实际主要目的和价值就在于,通过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通过积极开发富于个性色彩的校本课程,弥补国家课程通识和共性教育之不足,满足本地、本校以及每一学生个体个性和创新精神的成长和发展。从这一意义而言之,校本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就是学校个性、特色的建设,也就是特色学校建设。

一般而言,学校课程建设,大都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一是零星“课程”的开发阶段。往往是少量的先知先觉者,常常是一些年轻教师,因为思想和理念的适度超前,因为不甘于现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为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突破应试的藩篱,在校长的默许下,开选修课,创建兴趣小组,进行校内外实践活动。这样的“开发”,一般不是有意和刻意而为之,也没有什么专家和专业的引领指导,甚至有人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概念还没有弄得很明白,但自己热衷,而学生又喜欢。赶上“课程改革”,便借船下篙,稍加提炼和完善,便演化为这样那样的“校本课程”。而这时的学校,对于课程建设还处于“草创期”,尤其对于国家课程还心存朴素的敬畏,根本谈不上什么“校本化”国家课程。这应该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也是自发阶段。

二是有一定规模的“课程”开发阶段。因为课改深化的要求,在上者的造势推动,“校本课程”被作为检验“课改”的硬性材料,一些课改前锋学校一时超乎寻常地重视,有些高中很短时间开发出数十上百种校本课程。但这时的开发,尽管有对于校本课程的理性认识,但还是就“校本”而“校本”,满足于校本课程之“有”和“数量之众”,还未能从更高的课程视域来认识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价值,因而内涵不丰,质量不高。与此同时,少量学校开始启动“为我所用”“为应试所用”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运动。这是课程建设的中级阶段,也是较为低级的自觉阶段。

科学规范的课程建设必须超越这两个阶段,进入学校主体的高度自觉阶段。它不应是零打碎敲,也不可以剑走偏锋,更不能瞒天过海以“邀功请赏”。它应在科学的课程规范下,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计,统筹安排。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在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完整的成长和发展。一般而言,有如下几个环节值得高度重视。

第一,价值追求高位。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提供选择,彰显自主,达成个性和创造精神的更充分更主动的发展。这样的“高位”实际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与现实的考学之间并非水火不能相容,只要上下一心,真抓实管,尤其是行政科学“作为”,所有的办学主体切实按照课程规范实施教学,课程对于学生发展的真价值就能真正实现。

第二,构建强调整体。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成熟的标志应该是课程的成熟,课程成熟的表现就是体系化。所谓课程体系化,错以为就是课程的自成体系并与学校文化、学生发展的三位一体。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办学旨趣,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单一课程的建设都必须在这样的思想和旨趣的观照下进行,正所谓纲举目张。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国家课程必须有高度的尊重,所谓“校本化”,只能是“持正守本”前提下主要表现在形式、方式上的微调。如此,由文化而课程,由课程而学生,这样的学校才可算是有文化品格的学校。

第三,机制实现联动。课程是学校实力的核心,兼具软硬、静动之特点;课程建设是学校工作的宏大“叙事”,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工程”,需要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学校文化的成熟和基本成型,课程理解和主张的达成共识,课程建设的理论、策略和方法指导到位,都是必要条件;校内部门、年级组等之间纵横关系的和谐协同,是基本保障。仅靠校长的“强推”,少数先行者的“自发”,必将流于“游击”式的琐碎和散乱,难以成气候,难以走得久远。

第四,参与必须全员。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只有从教师群体中内生出来的课程才有健康旺盛的生命力。改变精英开发、编写课程、教材的传统模式,倡导每一位教师直接参与、开发课程,在课程改革深化的今天尤为重要。自己开发建设,自己实施教学,甘苦自知,驾轻就熟;这自不必多说,更为重要的是,开发课程的过程实际是教师研究教育、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过程,自然是自己成长发展的过程。长期应试导致的中国教师教学知识、能力、观念和素养的僵化固化陈旧化,正需要如课程建设一类的学校发展新举措加以刺激、突破以使洗心革面、脱胎换骨。否则,基础教育的“转型”,又怎么可能顺利实现?

3

好的课程要实现好的价值,需要有好的教学实施。优秀的教学实施,来自优秀校长在引领课程建设之后的科学的教学推动。从笔者接触的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多位校长的实践看(如北京中关村二小的杨刚校长、新疆兵团二师华山中学的邱成国校长、浙江湖州市吴兴高中的严忠俊校长和青海西宁21中的于大伟校长等,校长的亲力亲为的引领,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共识,倡导而不是强制的推广方式,渐进而不是一窝蜂的策略,教师自主、选择的原则),下列几个方面可以说是确保课程教学推进有序、有效的十分可贵的元素。

第一,校长亲力亲为的引领最关键。将三级课程融为一体,建构学校的课程体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如此宏大系统之转化而为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然也应是一项宏大的工程,“知易行难”,此一工程之实施之难一定会难上加难。传统的定势,人心和人性之怠惰,理念、思想习得之参差,由应试而衍生出来的内在和外在的压力,都会演变为或明或暗的阻力和抗体。这时校长的作用和价值就出现了。校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于课程价值的阐释、宣讲和引领,“传经布道”,鼓吹和动员,就成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二是身先士卒,躬行示范;或者培植典型,按照课程理念和课程实施的规范,不同课程、不同课型、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上演示课,研讨课,交流课。在这一过程中,校长是演员,又是导演。青海西宁21中的“智慧币”社会化实践课程的成功实施,于大伟校长的现场解说指导和示范,可谓首功。浙江湖州吴兴高级中学的“三博”课程体系的教学实施,校长、省特级教师严忠俊亲历教学一线,培植团队精英,为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共识是重点。任何工作的开展和顺利推进都需要路径、策略、工具和方法。所以才有笛卡尔所言“方法的科学是最重要的科学”,校长说得再科学,再前瞻,再美好,包括理念、价值、体系和方案,但究竟怎么实施、执行,落地生根,你的路线图呢?抓手呢?工具呢?这些东西的提供者恰恰应该是优秀校长。优秀校长的学习、借鉴,研究、梳理,综合、提炼,所形成的模式、程式、套路这类可以称之为“工具”的东西,可能以一当十,抵得上校长苦口婆心、软硬兼施的千言万语。江苏无锡的宜兴实验学校以“两类知识结构教学”名闻国内,校长、省特级教师王俊以10年苦功,几乎是煞费苦心,常常在办公室内,一堆书、一支烟、一张小黑板,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苦思冥想;也或者是找寻一切机会与专家对话,向行家求助;也或者找几位学科骨干,交流交锋。最终构建了“两类知识结构教学”的课堂图谱,王校长本人也因此而成为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领域的真正的极富教学领导力的专家。另外如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的段立佩校长提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江苏泰兴洋思中学的蔡林森校长提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南京东庐中学陈康金校长创造的“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便都是在教学实施的“工具”领域做出重大突破和贡献的杰出校长。他们的基于学习规律而梳理总结出的操作程式的呈现简洁流畅,他们的有关实施原则的表达简明朴素,正所谓“大道至简”,他们的“模式”一经推出,便在大面积的教学中发挥出如“神器”般的威力。于是,正当四面八方的学校在内涵提升领域奔突无路,追捧“模式”之旋风一阵阵劲吹猛刮,便是顺理成章、不足为怪的了。这也反过来证明“工具”之于教学,校长之于“工具”的重要。

第三,自主选择、多元并存是原则。如前所说,定势、压力和惰性因子是不可回避的天然的存在。改变它们,尽管道义上正确,事理上通顺,但仍需要智慧和策略,尤其考验校长的耐心和韧性。我们强调尊重教师,尊重教师教学的自,也提倡“我的课堂我做主”,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教师生命的活力、创新的活力和教育教学的个性充分彰显和展示出来。唯有如此,才会有一所学校教育教学的多元、丰富,才有一所学校学生发展的立体、全面,因而其个性、特长和创造潜质得以激发和成长。如此而言,不管校长的理念再先进,理想多美好,愿景多可观,或者哪怕是路径早已拓展,工具已然成熟,方法一学就灵,也还是要采取柔性策略,鼓励老师自主选择,允许各行其是,允许观望、认识、比较和权衡了之后再做决定。前此所言的宜兴实验学校,即便其课堂模式在国内很多学校风行,该校中还是有很多老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而王校长更多的是理解、宽容和接受这样的事实,在他看来,条条大路通罗马,丰富性永远是教育和学校的主旋律。这是真懂教育、教师和教学的优秀校长所思所为。

4

心灵修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宜昌市;休闲方式;改善与创新;养老建筑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问题,同时,中国的养老设施也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多数养老设施的发展还停留在设施数和床位数的增加上,养老机构的生活品质较差,照料方式粗放,远没有达到有针对性的、切实满足老年生活照料的要求。养老设施还停留在只是对宾馆、医院等建筑的简单模仿,存在着片面追求“宾馆化”、“医院化”的倾向。[7]同时据调查显示,老年人休闲时间普遍比较充裕,一天平均休闲时间在 3-5 小时,年龄越大休闲时间则更多,应此休闲时间在老年人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日常休闲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部分。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养老安全防护设施:包含安全辅助设施,交通设施,消防安全设施。

安全辅助设施:无障碍设施、扶手、建筑导向标志、防撞防滑等设施。

交通设施:楼梯、过道、房门等设施。

消防安全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全疏散系统等设施。

生活休闲方式:书法、绘画、打牌、唱歌跳舞、垂钓、游园等休闲活动。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主要针对本文提出的建筑内养老防护设施的配备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其他养老设施,例如医疗保健设施,因所调查对象不存在相关设施,无法结合实例研究,故不在研究范围之列。同时,本文针对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关的分析和改善方法,可能涉及建筑设计、安全设施、建筑设备等多个内容的知识。老人生活休闲方式无严格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1.3.1 研究热荨

主要从养老建筑的安全防护设施与老年人生活休闲方式入手,在养老建筑防护设施上,主要有消防安全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生活休闲方式则主要通过现有拥有的休闲娱乐设施与老年人进行的休闲娱乐方式比较,探究价值及合理性。

1.3.2 研究目的。

通过对宜昌市养老建筑安全防护设施及生活休闲方式的调查分析,再结合国内外养老建筑典例的分析,可以从中分析现存养老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并加以创新,以促进养老相关方面的发展与建设。

1.3.3 研究意义。

据宜昌市民政局工作报告显示,宜昌市的老龄化程度明显要高于全国水平,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跻身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因此,在宜昌市开展相关养老调查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研究不仅注重养老相关方面的改善,同时存有创新,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养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解决一部分现存的养老问题,对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减轻老年人的儿女负担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2. 国内外现有的养老安全防护设施及生活休闲方式

2.1国内外养老设施现状分析

国内的养老设施研究大多从一般意义上的舒适出发,如无障碍设计、 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停留在物质设施的改进,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宏观的空间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但还没有关注到老年人综合生活品质的改善。总的来说,国内研究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而对护理环境及老年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国外的养老设施研究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在养老设施空间环境与老年人的行为、空间使用行为、心理行为[7]等个人属性与空间结构等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已走在国际前列。

2.2国内外老年休闲方式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较早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相对的也较早就注意到休闲对于退休人的现实意义。西方社会在老年人运动休闲的研究也比较多,时间较长。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运动休闲作为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的研究成为了各国研究的一大重点。如何使老年人避免在运动休闲中受伤和受伤的性别差异等等均为国外的研究重点。[9]国内对休闲行为研究相对较晚,涉及的研究内容基本体现了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但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我国对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角度较单一,系统性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我国地域大、差异性强,现有的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的样本也较小,较大区域的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极少。

3. 宜昌市典例分析

3.1 晚霞老年公寓背景介绍

宜昌市晚霞老年公寓(图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开发区渭河路,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单人间,双人间,特护间等多规格住房120间,床位236张。收住对象为自理,半自理和全自理的老人。老年公寓总共四层,一至四层都为照料室,每个照料室都设有符合老年公寓建设规范的床位,家具,电视机,独立卫生间等设施。公寓旁为小园林,绿化充足,还有供老人休息的廊道,外部还配有健身器材。总体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3.1.1安全防护设施。

消防安全设施:

晚霞老年公寓配备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每层楼的适当位置都设有三个手动报警器及多个灭火器放置点,消防安全设施(图二)十分齐全的,但在疏散标识(图三)的摆放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

心灵修养范文第3篇

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学的联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认识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重要性,将其运用到护理过程中,有助于护士理想人格的形成,造就融知识、技能和人文素养为一体的优秀护理工作者。

关键词:

审美教育;审美素养;护理;应用

美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特质,也是展现人们内在文明和外在形象、修养的重要形式[1]。目前,随着整体护理的广泛开展,美学与护理的联系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的重视[2]。护理工作作为一门特殊专业,它不仅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很强的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良心,同时还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和美学修养[3]。因此,将美的形象、美的品格、美的心灵、美的语言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与护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护理工作更美更赏心悦目,使患者在得到治疗的同时享受满意的服务,得到精神和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所以,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养在临床护理中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1加强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的意义

审美教育适应人类(包括病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审美教育是整体护理对提高护士素质的内在要求。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士在整体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心身全方位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因此,提高护士审美教育和素养,将美学应用到护理实践中对于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有重要意义。

2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护理美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加强对护士的审美教育和素质培养,通过对体态、语言、心理、技术塑造建立良好的专业护士形象,在护理过程中展现出职业美、细节美,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个体化、舒适的护理,改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2.1注重培养护士的心灵美。内在美的核心是心灵美。心灵美一般是指理想信念、美德情操、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美。护士的心灵美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首要前提,这要求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和勤奋学习、博学上进的精神。

2.2注重护士的服饰着装审美素养。护理职业要求护士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大方。这不仅凝洁了护士的自信、骄傲和希望,也是在病人面前树立崇高威信的重要条件。因此,护士的服饰打扮必须从工作性质和实际需要出发,否则将会化美为丑。

2.3加强护士的语言审美素养。语言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影响疾病治疗康复的一种因素。因此,护理人员首先要使用礼貌语言,如:您好、请问、对不起、谢谢等。其次,护士在与患者交谈时要面带笑容、表情和蔼可亲、态度温良谦虚、谈吐文雅有度、音量不易过度、频率不易过快。注意认真倾听并予以鼓励和安慰。柔和悦耳的交谈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享受和完美的心灵安抚,它有利于消除紧张情绪,起到心理护理与心理治疗的作用。

2.4加强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护士的举止行为审美素养表现在走、站、坐及各种操作均要准确、优美、保持节律。比如,要站得直、收腹挺胸、目视集中;工作中须做到四轻,即说话、走路、关门、操作轻。这样,既体现护士严谨的工作作风,同时又给人以美感,有利于陶冶病人的情操,使病人在舒畅、愉悦的状态中接受治疗,恢复康复。

2.5营造美的护理环境。护理环境主要是指与患者的情感、情绪、治疗和康复相关的环境因素。优美舒适的修养环境,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康复,因此护士不仅对病房的布置应力求做到整洁、美观、舒适和温馨,还要为患者营造心理上的美感。注意颜色、声音、光线的调节,使环境既协调统一,又富于变化,排解患者心中的孤寂和消沉,提高生活的情趣和乐趣。

3提高审美教育和素养在护理实践中的方法

提高自我培养审美修养的意识。审美修养是护士完美自身的必修课程,它既是渐进的,又是主动追求的,必须靠护士的主动探索。如果没有自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处在审美世界中,也难以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所以护士要提高审美修养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综上,南丁格尔说:“护理是最精细的艺术”[4]。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充分发挥自身审美修养,将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心灵运用到护理工作中,使护理活动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美,以维护患者的整体健康为美,以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法为美,以尊重患者自主性为美,以展现自身良好职业道德为美,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医疗环境和氛围,将美和爱无私地奉献给护理事业。

参考文献

[1]熊建萍.浅谈护理美学[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12,3(5):103-104.

[2]张麟,于锡霞,赵新国,等.提升护士审美修养的意义[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9):203.

[3]樊玉环,陈丽霞,赵桂珍.浅谈护理美学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1(3):181-182.

心灵修养范文第4篇

关键字:心灵;美德;奥古斯丁;基督教

一、奥古斯丁是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被大公教会将其称为“恩典博士”。他也是一位著名的伦理学家,他的著作处处体现出高度的伦理情怀。

由何光沪主编,石敏敏翻译的《道德论集》(奥古斯丁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9年5月),是奥古斯丁关于伦理道德的主要论述,总共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一个基督徒应该遵守的伦理道德。本文认为将其伦理思想可以界定为心灵美德,奥氏心灵美德注重的是心灵的和谐,因为他认为任何行为都是人的心与灵支配,心指的是肉体的心,而灵则指灵魂或者圣灵,心灵的修养就是心服从于灵魂的支配,因为灵魂是趋向于上帝的,是趋向于至善的,行为如果受到心的支配,就是恶的,因为肉体的心趋向的是低级的欲望和需求,是一种堕落的恶。因此若心服从圣灵的支配,行为就是善的,也就是说心灵控制的行为就是德行。从而研究善恶的起点放在了心灵德性的修养上。应该说这将填补一个心灵德性研究的空白,丰富了伦理体系,从现实意义上讲,心灵德性的培养对于良心系统的建立,将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出现了道德滑坡、道德真空、诚信危机等各种威胁人类生存的致命问题,人的心灵需要净化,否则人类只是遵从法律等强制力的规范,而忽略了对道德的遵守。而心灵美德则是道德实践的基础和根基,因为任何一种恶行,都是人心灵的支配,只要心灵是邪恶的,那么很难说是一个正义的人。要说建构人类美德,那必须从心灵开始,因为心灵美德是美德的内在表现,是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就是心灵美德研究的价值和积极意义。否则,我们每天都高喊拯救道德,但是无法实现。因为只有道德的他律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他律转化为自律,转化为内心圣洁的自律。自律才是我们追求理想道德生活的最终目标,因为自律,我们高尚,也因为自律,我们才能优于天地万物。奥古斯丁的心灵美德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他的心灵美德体系再次敬告我们,他律性规范只会引起我们个人内心的怀疑,经不起理性的反复权变和解构,而只有属于我们内心的自律才是进行世俗生活的保障。

现实生活需要心灵美德,如果只是一味的强调校正我们的行为,那都是徒劳的,为什么?因为作为一个人,虽然可以改正了自己的行为,但是并不能使我们的行为沿着美德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行为会出现断层,一旦行为触犯道德,社会无法给予惩罚,非正义行为的反复循环,会导致正义在社会中被处处践踏。心灵美德最大的好处在于,在内心建立一种内在的评判体系,一旦行为违背内心的自律原则,就会产生良心的惩罚,从根本上纠正行为,是人从善。只有心灵美德建立了才会出现。

二、心灵德性伦理是奥古斯丁伦理思想的核心。奥古斯丁认为上帝赋予了人自由意志,用来考验人。

心灵修养范文第5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江水奔流,带走几多冬夏春秋;大江东去,带不去的是那些伟人,光照千秋。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忍受着“最下极矣”的腐刑,毅然、决然地选择“苟生”。那时的他,需要何等的修养、怎样的气度,方能完成那一本沉重的大书——《史记》呢?然而,他的修养战胜了嘲讽、鄙视。战胜了他人亦超越了自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着终于完成。因此,“忍耐”这样一种修养便在后人心中多了几分沉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听到此语,什么人的心灵能不震撼,什么样的人士能不肃然起敬?几经利诱、几经威胁几经折磨,住进阴湿地牢的文天祥,在“忠”与“奸”的面前未曾有过丝毫的动摇,因此“忠诚”这样一种简单而又艰难的修养,在后人的心中多了几分重量。

“忍耐”、“忠诚”、“坚强”而又“不屈”,只有高尚的人才拥有这样的品质。谁又能说这些品质不是源于内心极高的修养?

“英雄,不是因为武力而称雄的人,而是因为心灵而伟大的人。”罗曼·罗兰的这个定义,我由衷地赞赏。

喜欢诸葛亮,不仅是因他的神机妙算,而且因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品德修养。我想,他之所以会观天象,会用风势,会未出茅庐而知天下,多半是来自他极高的修养吧!

我们现在极倡素质教育,而社会上有些人缺乏的正是一种修养的基本素质。古之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德才兼备之人,而古往今来,谁又能以小肚鸡肠、犯奸作乱之心去成就一番人人赞誉的事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