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言文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言文比较阅读”作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有它自身的特殊性。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阅读,它既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能力的目的,又有有效的区分度。比较阅读的总体原则是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课内文言文阅读水平决定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结果。学生只有在能够对课外文言文疏通文意,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信息,才能够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道理进行判断和推理。具体而言,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点(狭指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我们以为其实与现代文对比阅读类似。它包括内容(主题、观点)、形式(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语言(语句)、古今(侧重现实意义)等几方面。
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备考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命题的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复习备考。
一、加强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1. 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古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由信息组成。考生在疏通文意、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理、情等信息,并能提炼表达出来或对文中的表述加以评价。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
阅读中能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能够答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某个论点的论据,某个事物或人物的特征,文章内容的要求,作者的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3.揣摩写法,探究观点
文言文阅读在疏通文意、感知内容之后,应揣摩全篇的写法,包括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等。如《孟子二章》中《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议论文论证的顺序和结构是完全不同的;《爱莲说》中用牡丹的反衬和菊的正衬来写莲。对书中观点的怀疑和探究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如:《爱莲说》中提出的“出淤泥而不染”与平时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否矛盾。对陶渊明“世外桃源”理想的辨证分析,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的客观评析。教者在平时教学中加强引导学生对课文观点的探究、评析,注重今天的现实意义,批判吸收,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更透彻地领悟观点。
二、紧扣教材,注重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中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多数取材于课内。课外的选文比较浅显,大多选取与初三学生认知水平接近的文章,且考查的词句在课内文言文中很多是出现过的,考查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而掌握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就奠定了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坚实基础,因此,复习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备考的关键。复习必须紧扣教材,引导、组织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积累文言实词。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出现在书下的注释中,因此,应指导、要求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的关键词。同时,还要归纳整理一些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以及通假现象等。要提醒学生的是,古今异义应重点熟记古义;词类活用应熟记语境义,语法现象不宜深究;通假字应读本字的音。
2. 积累文言虚词。在初中阶段,学生应重点掌握的虚词有:“之、而、以、于、则、虽、因、其、为、且、乎、然、焉、者”等。
无论是文言实词还是虚词的积累,都应该摘出词语所在的原句,结合语境掌握,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3.积累文言名句。文言名句的积累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要严格要求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背诵默写,做到不漏字、不增字、不错字。
4.积累文化常识。古代礼俗名物、人物典故、名号称谓、历法时节、历史地理、官职科举等,考试时不一定直接考查,但在文言文阅读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会经常出现,掌握它们,无疑会有助于进行准确的课外文言文阅读。
三、 把握要点,重视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理解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浅显文言文中一些重要句子的含义,让学生翻译文言句子是对其理解的最好检测方法。翻译的最高标准是“信、达、雅”,对初中生翻译的要求是“信”(准确)和“达”(通顺)。翻译时可以采用“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做到准确、通顺,在此基础上,力求做到语言优美,符合原文的语言风格。应要求学生翻译时注意文言句的句式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等,注意译文保留文言文的原有语气,还要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准确把握文言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受现代文阅读的启发,近几年,文言文阅读考查更加突出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复习时,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结合全文深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体悟文中的思想、感情或所蕴涵的道理,并力求能对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强调诵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揣摩语气、掌握断句,而且有助于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从备考的角度来看,诵读的工夫做到了,解答默写、断句、解释、翻译、理解和运用等问题就容易了。就学生来说,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诵读也比单调、枯燥的题海更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复习的质量。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公将鼓之( )
(2)望其旗靡( )
(3)小大之狱( )
(4)牺牲玉帛( )
2.选出与例句中的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把选项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例:战于长勺(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苛政猛于虎也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先秦]孟 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黑体词语。
(1)故不为苟得也( )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
(3)所恶有甚于死者( )
(4)乡为生死而不受 ( )
2.下列对黑体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躲避)
B.所欲有甚于生者(超过)
C.乞人不屑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3.下列选项中,黑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挂牛头卖马肉
[先秦]晏 子
灵公①好妇人而丈夫饰②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裳,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③而不止。晏子见 ,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一》)
[注释]①灵公:指卫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581年至公元前548年在位。 ②丈夫饰:穿男子服装。③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
1.下列选项中,黑体词语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国人尽服之 B.相望而不止者
C.不逾月 D.而国人莫之服
2.下列黑体文言虚词与其他项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使吏禁之 B.裂其衣裳
C.断其带 D.而国人莫之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2)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拓展训练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语。
(1)豁然开朗( )
(2)阡陌交通( )
(3)便要还家( )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 各”“ 皆”有什么作用?
4.作者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螳螂捕蝉
[西汉]刘 向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③,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④得其前利⑤,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正谏》)
[注释]①荆:楚国。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③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④务欲:一心想要。⑤前利:眼前的利益。
1.下列选项中的黑体词语的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告其左右曰
B.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C.如是者三旦
D.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语的意思。
(1)吴王欲伐荆( )
(2)如是者三旦( )
(3)怀丸操弹( )
(4)子来(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提高两方面的素养。一是提高从微观上把握句子中实词、虚词用法和意义的素养,并能在理解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对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现象,对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以及文言文一些特殊表达现象,都能准确把握。二是要提高从宏观上联系上下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的素养,切忌断章取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整体理解原则。
1.同义者留之
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毕竟是同一种语言,大多数字法、词法和句法是相同的,我们可以保留不变,另外,古代人名、地名、物名、官职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也可以保留下来。如“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孟子》)其中,“子濯孺子”“尹公之他”“逢蒙”是三个人的名字,都可以不翻译保留下来。
2.无义者删之
文言文中存在不需要翻译或无法翻译的文言虚词,像发语词,起补足音节作用的虚词,起提前宾语作用的虚词,起结构(表提顿等)作用的助词,表并列、顺承、修饰关系的某些连词等,翻译时可以去掉。如“顷之,烟焰张天”的“之”附着在时间词后面补充音节。“一夫不耕,或受之饥”的“之”也仅起补充音节、使文章读起来平稳流畅的作用,翻译时可以去掉。“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的“以”表修饰关系,也可以删去。
3.缺失者补之
文言文中有些省略或隐含的内容:一是省略句的某些内容,二是有些地方承前或蒙后省去了一些句子,按着现代汉语表述不容易理解的,需要补出来。翻译时补出来的内容,往往用括号标示出来。如“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按照原文补出省略成分翻译为“又有一天,(弥子瑕)和国君(卫灵公)在果园里游玩,顺手摘了一个桃子,吃了(几口)觉得鲜美可口,便把他没有吃完的一半给了卫灵公吃。”
4.颠倒者顺之
古代汉语句式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较多,语序往往有异,翻译时,要把握古今汉语各自的语序、句式特点,按着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需要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短语后置)等,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等。如“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就要做调整,翻译为:“人都在那里,你怎么就偷人家的金子?”
5.异义者变之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问句中带比喻、借代、引用、互文等修辞手法,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地翻译。如“秋毫不敢有所近”,就要翻译为“连微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这就是比喻句的翻译。另外,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语言现象,翻译时需要根据语境将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改变过来。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现代汉语只有“跳蚤”的意思,在这里照搬翻译显然不通,就可以推断是“早”的通假字。
以上是“细节的操作”,属于切割划分,逐词对译,句句落实,但是,一味地逐字对译古文可能会产生“死于章句”的倾向,即过分强调了微观把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克服这种倾向的方法是注重整体把握,最好能在翻译之前让学生诵读文章。在具体的语段翻译操作时则要通读全文,初解大意,审清重点。全文大意将影响对文句的把握,也是理解文句的语境的必要的桥梁。所谓“审清重点”,就是在通读的过程中,画定那些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的语句,为第二步的“细节操作”打下基础。
文言文翻译是建立在较好的把握基础知识上的理解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语感,而翻译练习又是知识和能力结合的桥梁,因此,进行一些语段翻译练习是必需的,尤其是课外语段的翻译练习,更是克服畏惧文言文心理,形成语言推断能力的有效途径。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六一居士集叙(节选)
苏轼
夫言有大而非夸,达者信之,众人疑焉。孔子曰:“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孟子曰:“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而予距杨、墨。”盖以是配禹也。文章之得丧,何与于天,而禹之功与天地并,孔子、孟子以空言配之。不已夸乎。自《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孟子之言行而杨、墨之道废。天下以为是固然,而不知其功。孟子既没,有申、商、韩非之学,违道而趋利,残民以厚主,其说至陋也,而士以是罔其上。
……太史公曰:“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错不足道也,而谊亦为之,余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自汉以来,道术不出于孔氏而乱天下者,多矣。晋以老庄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韩愈,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愈、孟子,以达于孔氏,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道。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士无贤不肖不谋而同曰:“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旧,论卑气弱。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末,号称多士。欧阳子之功为多。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欧阳子没十有余年,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赖天子明圣,诏修取士法,风厉学者专治孔氏,黜异端,然后风俗一变。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予得其诗文七百六十六篇于其子,乃次而论之,曰:“欧阳子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此非余言也,天下之言也。”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
1.对下列黑体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余以是知邪说之移人(转移)
B.虽豪杰之士有不免者,况众人乎(即使)
C.其学推韩愈、孟子(推重)
D.士始为新学(研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盖公言黄、老,贾谊、晁错明申、韩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B.①欧阳子没十有余年
②孝公既没,惠文王、武王、昭王蒙故业
C.①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②若望仆不相师
D.①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欧阳修的“学术”功劳的是()
①欧阳子讳修,字永叔。既老,自谓六一居士云。
②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翕然师尊之。
③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
④呜呼,此岂人力也哉?非天其孰能使之!
⑤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
⑥学者以愈配孟子,盖庶几焉。
A.①②③B.②③⑥
C.④③⑥D.②③⑤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晁错不值得称道的原因是他相信申不害、韩非的学说,并且用邪说迷惑人。
B.在作者看来,韩愈和欧阳修都是因为推重孟子、孔子的礼乐仁义学说而受到世人的敬仰。
C.欧阳修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学问符合儒家礼法,并且形成风气,影响世人,改变风俗。
D.苏轼将欧阳修诗文七百六十六篇给了自己的儿子,并且相互讨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欧阳子之存,世之不说者,哗而攻之,能折困其身,而不能屈其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始为新学,以佛老之似,乱周孔之真,识者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欧阳子出,天下争自濯磨,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以犯颜纳谏为忠。长育成就,至嘉末,号称多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将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夜往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犯刖罪。”(2)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3)忘其口而念我!”
2.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1)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禺页异焉。玄谓操曰:(2) “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3.(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2) “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3) ‘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1)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2)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3)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5.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1)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2)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3)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6.庞葱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7.郑子产有疾,谓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聚人于萑苻[注]之盗。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2)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注]萑苻(huánfú),芦苇丛生的水泽,代指强盗出没的地方。
8.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1)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2)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之准确翻译》
1.A(改变)
2.B(A项中第一句的“盖”为姓;第二句的“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B项中两句话中的“没”通“殁”。C项中第一句话中的“师”:名词做状语,像对待老师一样;第二句话中的“师”:效法。D项中第一句话中的“兵”:战争,战乱;第二句话中的“兵”:兵器)
3.D(①只是对姓名的介绍;②学术特点及深远影响;③学术及人格对社会的影响;④不是具体的功劳,而是说明成绩取得之难;⑤人人诵读其书,正是学术功劳之大;⑥指韩愈,不是欧阳修)
4.D(是欧阳修的儿子,并且没有互相讨论,苏轼只是从他那里得到欧阳修的诗文)
5.①自从欧阳修学说确立,世上那些不喜欢他的学说的人,高声攻击他,虽然能使他陷入困境,却不能使他屈服于他们的言论。
②读书人开始做新的学问,用佛教和老子的浅陋学问(似:像),扰乱周公和孔子的真理,有识之士担忧这件事。
③自从欧阳修的学说出现,天下的人争抢着研究思考,把精通经学、学习古籍作为高尚的行为,把拯救时弊推行道统作为贤良的举措,把触犯尊严采纳意见作为忠诚的表现。
二、1.(1)弥子瑕曾经被卫国国君宠爱。(注意点:“见爱于卫君”含有被动与倒装)(2)有一天,弥子瑕与卫君在果园里游玩。(注意点:“游于果园”含倒装)(3)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
2.(1)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注意点:“未之奇也”含宾语前置和意动用法)(2)天下将要大乱,没有经世之才的人是不能定国安邦的,能够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先生吧。(注意点:本句是判断句)
3.(1)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注意点:含介宾短语后置)(2)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注意点:“焉”字是兼词,要翻译好)(3)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注意点:“常与”属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4.(1)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注意点:“是”为重点,属指示代词“这”)(2)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注意点:“病”字要联系上下文,有比较的意思)(3)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注意点:“若之何”是固定结构,表疑问)
5.(1)你回去,我返回来后给你杀猪。(2)妻子阻拦他说:“只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注意点:“特与……耳”属固定句式)(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信任他的母亲,(孩子)不是用这种方式能教育成的。(注意点:“非以成教也”是判断句)
6.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注意点:有判断句,“去大梁”的“去”、“议臣者”的“议”是关键实词)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使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巾媾鞠包,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洱,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鸟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香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
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尝在侧。
(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节)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赍金百斤,车马十驷赍:携带
B. 见道傍有禳田者禳:祈祷
C. 握手无罚,目眙不禁眙:直视
D. 宗室置酒,髡尝在侧尝:曾经
2. 下列各选项全都直接表现淳于髡“滑稽多辩”的一组是( )
①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③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④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⑤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⑥乃罢长夜之饮,以髡为诸侯主客
A. ①②⑥B. ②④⑤
C. ②③⑤D. ①③⑥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淳于髡其貌不扬,但却机智善辩,他多次出使诸侯国从未受过屈辱。
B. 淳于髡用自己酒量不定的言论,直接揭示了乐极生悲的道理,最终齐王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停止通宵夜饮。
C. 楚国伐齐,淳于髡用巧妙的言辞使齐威王增加了馈赠的礼品,才使赵国出兵相救化解了危机。
D. 齐威王在位时,喜欢跟人猜谜语,喜欢无节制的宴饮,不理国事,这曾使齐国一度陷入混乱。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节)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九鼎,按图籍籍:登记
B. 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弊:使……疲惫
C. 臣请谒其故谒:陈述
D. 蜀既属,秦益强富厚属:归附
6. 下列各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而攻天下之所不欲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C. ①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①以鼎与楚,以地与魏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张仪主张伐韩,司马错主张伐蜀,二人针锋相对,各陈己见。
B. 声讨周天子,逼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挟天子以令天下来成就王业,是张仪主张伐韩的理由之一。
C. 司马错认为: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故伐蜀是为上策。
D. 司马错认为,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把取得的蜀国财富分给天下人,诸侯国也就不认为我们贪婪。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试说明》曾列了五条标准: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常用词和次常用词;第二,从文章出现的词语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第三,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及一般说理文;第四,从文章内容涉及的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第五,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综观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可概括出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所选材料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与官职、法律有关的内容。
2.所选文章的内容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般肯定赞扬所记人物,弘扬正义,贬斥邪恶。
3.所选的材料篇幅较短,400字左右,文后有一定量的注释。注释往往给考生阅读提供一定的信息,有时是重要的信息。
4.涉及到的实词和虚词及考题中的例句越来越贴近教材。
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首先要对文言文段落进行整体阅读,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主要的人物及其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的是几件事。)
3.这个人怎么样?(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的方法:
一、古今对话,辨别是非。
古今汉语之间虽存在很大差异,但两者之间毕竟渊源颇深。这主要体现在不少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至今沿用,有些文言词语虽然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相差很大,但在语法上却与现代汉语保持着相近的功能。这种区别与联系可以引导我们通过以今溯古的形式去思考文言文,求得解题的玄机。
二、追根溯源,破解谜底。
文言文阅读题的错误题干往往具有很大迷惑性,容易使人望文生义或曲解词义。因此,在答题时,我们一定要把题干还原到原文中,从“源头”找答案。
三、识破机关,排除干扰。
有些题目,出题者故意在句子或词语有多种理解的地方设置干扰,这往往是题目的机关所在,我们应当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善于联系,启发思维。
文言文阅读题关键词语的设置往往是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最常用的实词、虚词,而且大多数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善于联系课文,从学过的内容中使自己得到启发,从而找到答题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