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夏景的诗句

写夏景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夏景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写夏景的诗句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第1篇

2、梅子黄时日日睛,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宋曾几《三衢道中》

3、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5、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6、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郭熙《山川训》

7、夏半阴气始,淅然云景秋。韩愈《送刘师服》

8、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9、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0、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纳凉》

11、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

12、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王僧儒《侍宴》

1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14、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15、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16、绿阴生昼静,孤花表春余。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17、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山亭夏日》

18、达即匡邦退即耕,是非何足挠平生。终期道向希夷得,未省心因宠辱惊。峰转暂无当户影,雉飞时有隔林声。十年惟悟吟诗句,待得中原欲铸兵。唐崔涂《夏日书怀寄道友》

19、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20、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陆游《幽居初夏》

2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2、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23、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宋杨万里《初夏睡起》

2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25、纷纷红紫己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初夏绝句》

26、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宴散》

2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28、晴日暖风吹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纪事》

29、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30、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句隹]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唐王维《渭川田家》

31、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32、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杨万里《夏夜追凉》

33、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唐李商隐《晚晴》

34、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35、侯家大道傍,蝉噪树苍苍。开锁洞门远,卷帘官舍凉。栏围红药盛,架引绿萝长。永日一欹枕,故山云水乡。唐杜牧《长兴里夏日寄南邻避暑》

3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37、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虽留有馀态,脉脉防忧煎。幽人惜时节,对此感流年。唐鲍溶《首夏》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度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032

《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三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甚远,致使不同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起点、进程和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进一步导致在实际合作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从而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所以,有必要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现状进行区域分析,并与《规划》对京津冀土地利用的发展概况比较,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为《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1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京津冀是中国北方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占地面积218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2013年2月,中央提出京津同城化、京津冀一体化;2014年2月,京津冀协调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该战略旨在将京津冀三地作为一个整体,以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推进产业升级转移,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2016年5月4日,国土资源部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规划》,《规划》划定了减量优化区(建设用地“减量瘦身”、转为生态用地)、存量挖潜区(区域建设用地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重点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用地,控制区域新增建设用地)和适度发展区(即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区域)(见图1)。

图1京津冀协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区划

2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比较分析

京津冀区域现有主要城市11个,各城市土地利用在用途、面积、结构、动态变化、使用强度等不同方面均存在区域差异。

21当前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比较

自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后(即2013年2月至今)京津冀城市不同用途土地新增面积见表1。

天津10483492251558099589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房地产数据信息系统――土地版。

由表1可知,从同一地区不同用途土地供应结构及动态差异分析,2013―2016年北京市新增土地主要以住宅用地为主,而动态住宅用地供应呈递减趋势。天津及河北新增土地主要以工业用地为主,住宅用地次之。动态来讲,受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策略的影响,河北新增工业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天津则呈递减趋势。2013―2016年,从京津冀三地区域差异分析,新增土地面积总量上,河北住宅、工业、商业以及其他用地均高于北京和天津;用途上,北京新增土地以住宅用地为主,天津以工业用地增加为主,河北以新增住宅、工业用地为主;北京各类用地增幅均逐步减缓,天津商业、工业及其他用地增幅均逐年降低,河北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均呈递增趋势。

22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强度分析

土地利用强度是指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单位用地面积投资强度,对一个单位的土地投资的强度。本文从城市综合容积率、交通密度来分析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差异性。具体分析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得:2008―2016年,北京容积率2008―2014年走势呈基本稳定的状态,容积率范围为121~16,2015年上涨到212,到2016年出现下降的趋势,容积率降到139;天津容积率基本没有过大的变化趋势,只有到2015年下降到092;河北容e率2008―2011年从254下降151,2011―2016年容积率变化趋势基本持平,范围为113~128。

由于2012年3月21日住建部出台了《建设用地容积率管理办法》,使得虽然有新增建设用地,但综合容积率下降至近年来最低。截至2016年,北京、天津、河北综合容积率相差不大,但京津冀近年来容积率变化趋势却不同,且由于计算的是综合容积率,现实中同一地区容积率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所以容积率的分布状况在京津冀中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2006―2015年,北京城市交通密度为11664~24375辆/公里;天津城市交通密度为7011~17027辆/公里;河北城市交通密度为1595~5824辆/公里。因此,京津冀三地城市交通密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北京交通密度远高于天津和河北,同时天津也明显高于河北(见图3)。

3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差距分析

该部分主要针对现行京津冀城市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中对土地利用的规定比较,找出偏离《规划》的指标。

31《规划》中减量优化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及分析

《规划》中主要将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定为减量优化区。即在现有用地的基础上,不再新增建设用地,鼓励将利用不充分的存量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以降低建设用地比例。市国土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委关于印发《北京市2016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当年国有土地总供应量为4100公顷,其中2250公顷为存量用地,占新增用地的55%,国家鼓励开发利用存量用地,对棚户区改造,通过拆多供少、以拆定供,逐步实现“瘦身”,进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就北京土地利用现状看,北京土地利用基本趋于饱和,自2006―2016年以来,北京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逐年递减,发展趋势符合《规划》要求,但进度仍然相对较慢。天津主城区用地也已经达到一定限度,新增建设用地面积逐年递减,随着人口的集聚,土地利用效率逐步增加,与《规划》方向趋于一致。

加快首都非功能区进程,《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导和规范作用,但由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已定型,对土地需求并未减少,目前新增用地依旧占45%,尽管动态变动趋势与《规划》一致,但新增建设用地减少幅度还远远不够,仍需继续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2《规划》中存量挖潜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北京以及天津郊区划为存量挖潜区。这部分区域土地开发利用水平并未达到最优,仍需要继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不宜进行高强度的开发利用,主要以存量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为主。近年来,北京、天津郊区土地利用强度也在逐年增加。为了缓解市中心居住压力,部分住宅逐步向市郊区转移。特别地,北京近年来为实现产业转移,逐步将工业用地向河北以及北京、天津郊区转移。

现阶段北京、天津郊区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始承接市中心的产业转移,北京、天津市郊区还有继续开发的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了更好地响应《规划》的指导,挖潜区内部要针对现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适度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度,以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33《规划》中增量控制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石家庄、邯郸、邢台、张家口、廊坊等地划为增量控制区。所划增量控制区不宜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主要区域功能是提供和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的供应。随着2013年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石家庄、邯郸等地人口逐步聚集,2013―2016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从122798万平方米降至118409万平方米,总体供应变化趋势不大,呈缓慢减少趋势,基本符合《规划》的要求。通过查询河北省2013―2015年统计年鉴可知,石家庄等市区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包括城市道路面积、排水管道长度、供水综合能力以及园林绿地面积等呈10%~60%不同幅度上涨趋势。

增量控制区内部的市区发展趋势符合《规划》的要求,但各市区的发展幅度不一致,存在分化的势,所以对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较弱的地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较强的地区要保持强化已有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在建设的同时要严格控制增量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34《规划》中适度发展区与京津冀土地利用现状比较

《规划》主要将河北的保定、沧州、衡水、秦皇岛以及石家庄西南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规划为适度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作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规划中首次提出以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和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功能区,在引导人口、产业合理集聚方面会缓解首都日益紧张的用地矛盾。适度发展区以“以控制基础上的发展”为发展原则和规划主线,并适度增加区域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以保定市为例,2013―2016年三年间工业用地面积由40845万平方米增长到42323万平方米,四年间增长15万平方米左右,基本符合《规划》中关于适度转移非首都功能区中的产业,但仍无法满足京津产业转移尤其是北京功能疏解的要求。

要贯彻落实河北主要城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例如保定市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京津保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要落实。着重建设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将河北发展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打好,为承接产业转移、人才的集聚奠定基础。在开发建设城市土地利用之前做好明确的用地规划,使土地更好地高度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刚,庞笑笑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J].江苏农业科学,2016,44(4):563-566

[2]杨晓颖,汤怀志,梁剑峰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J].国土资源情报,2015(12):44-47

[3]张凤莲,王素君京津冀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环渤海经济t望,2016(4):26-31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第3篇

就考查内容而言,古代诗歌阅读的多选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命题。

1.字、词、句的理解。

字:炼字,可以考解释,可以考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词:富有表现力的一些词汇(尤其是能体现诗歌思想主旨之类的关键词),一些文言虚词或古代日常俗语的理解。

句:诗句的Y构特点,诗句的基本含义,手法及表达效果,尤其是诗眼的把握。

2.手法(技巧)。

(1)抒情手法: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写景手法:①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双关、反问、设问、对偶、列锦、互文等;②常用手法:烘托、渲染、工笔、白描、象征、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明暗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抑扬等;③结构手法:开门见山、层层深入、重章叠句、前后照应铺垫等。

3.意境特点,抓住关键词及重要意象、季节,概括出特征。

4.情感。不同题材诗歌的思想感情或相同题材诗歌的不同思想感情的识别。

5.语言。关于诗歌不同语言特点的考查

6.诗歌文化常识(诗歌中的节令,体裁等文化文学常识)。

7.诗歌结构的考查。设题方略通常表现为:

(1)望文生义:完全脱离诗歌情境及诗歌的整体内容和情感,随意解释字词句。

(2)张冠李戴:写景、抒情、结构、写作手法张冠李戴。

(3)联系失当:把诗歌中的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或把诗歌的某些特点与选修必修本中学过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联系起来,而这种联系不当。

(4)用词绝对强加关系:选项内容解释太过绝对或主观的给几部分之间建立某种关系(因果、递进等)。

(5)情感把握失当解答方法:判断正误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从诗歌的字词句意象内容情感注释等方面全面把握诗歌。下面我们结合两首诗歌来熟悉这类题的解题方法。

小重山

吴淑姬①

谢了荼蘼②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注】①吴淑姬:北宋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前后在世。父为秀才。家贫,貌美,慧而能诗词;②荼蘼(túmí):一种花,白色,有香气,夏季盛放;荼蘼过后,无花开放,因此人们常常认为荼蘼花开是一年花季的终结。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写荼蘼花谢,春天结束,而犹有“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说明荼蘼将谢未谢,春事将休未休。残花缀满枝头,给人以凄清之感。

B.风揉碎槐影,令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富于情味。

C.“独自倚妆楼”承上启下:上片写女子触景生情,情苦而不忍睹;既不忍睹,遂回妆楼;既回妆楼,更愁情难耐;既愁情难耐,则倚楼凝望。

D.“一川烟草浪,衬云浮”,写出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的场景,运用比喻,以动写静,表现了女子深重的愁情。

E.“愁”字画龙点睛,使通篇有了精神。而“一川烟草浪”所表现的愁情,与“心儿小”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女子内心难以忍耐的痛苦。

解析:

A.考查字词句理解。“无多花片子”既指花不多,联系上句可知此预示春天将逝未逝。而非“残花缀满枝头”不妥。

B.考查手法。“风揉碎槐影”令人联想到女子的芳心仿佛也被揉碎,运用联想;“莺虽老”,而“声尚带娇羞”,运用拟人手法。理解正确。

C.考查结构层次,理解层次内容。“独自倚妆楼”是过片,下片的开头,往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处理解正确。

D.考查词句理解及手法。“在浮动的白云映衬下,河岸长满烟草,大河涌动波浪”不妥,“一川烟草浪,衬云浮”是说连天烟草,衬着浮动的白云,犹如浪涛滚滚,铺天盖地而来。此处的“一川烟草浪”与末句“心儿小”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凸显出主人公的深重愁绪。理解错误。E.考查结构手法。画龙点睛,分析正确,其余不再赘述。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解析:

A.考查诗歌文化常识,“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

B.考查词句的理解与整体把握。首联“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野”与“江水”,而是“吕蒙营”与“城”。

C.考查炼字,分析正确。

D.考查手法。结合注释②可知理解正确。要用好注释。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宋代画院 徽宗朝 画院试题 诗境

诗画结合是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著名诗画评论,[1]古人也早有“诗画同源”的说法。但我觉得,这种思想在宋代的画院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宋代绘画的发达人所共知。宋太祖篡周后即建翰林图画院。不仅宋太祖,宋代的许多皇帝也均有较深的绘画艺术修养,他们对绘画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到徽宗朝,画院的繁荣更是到了顶点。画院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还建制设学,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据《宋史・选举志》记载,当时这所学院有一套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法,还有一定的招生制度、考试制度,以及寄宿安排。

这首先是因为徽宗本人重视艺术,他本人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他自称:“万机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他本人也极丹青之妙,“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其作品很多,“至累千册”,这些作品“冠绝古今之美”。[2]其次是因为徽宗亲自策问考试画院学生,并多以古诗为题,以提高绘画生的文化修养。

画院试题很有意思,常以古人诗句命题。“政和中,徽宗立画博士院,每召名公必摘唐人诗句试之。尝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题,众皆向酒家上着工夫,惟李唐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上喜其得‘锁’字意。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皆画马画花,有一人但画数蝴蝶飞逐马后,上亦喜之。又一日试‘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有画杨柳楼台一美人者,有画桑园一女者,有画万松一鹤者,独刘松年画万派海水,而海中一轮红日,上见之,大喜。喜其规模阔大,立意超绝也。凡喜者,皆中魁选”。[3]

从“竹锁桥边卖酒家”这个题目可以看出,“锁”字是最关键的一个词,既要体现酒家,又不能让它直接出现在画面中,李唐之画用一面酒帘来体现酒家,正是巧妙地诠释了“锁”字。从“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个题目看,“香”字最难以表达,因为看不见摸不着,所以画家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来加以表达,中魁者用蝴蝶绕着马蹄飞舞来表达香气,确属高明。“万绿丛中一点红”这个题目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桃红柳绿、红男绿女之类的意象,而刘松年却能以万顷碧波中的一轮红日来表现,不但不落俗套,而且意境开阔。

另外,徽宗“所试之题如‘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自第二人以下多系空舟岸侧,或拳鹭于舷间,或栖鸦于篷背,独魁则不然,画一舟人卧于舟尾,横一孤笛,其意以为非无舟人,止无行人耳,且以见舟子之甚闲也。又如‘乱山藏古寺’,魁则画荒山满幅,上出醺停以见藏意,余人乃露塔尖或鸱吻,往往有见殿堂者,则无复‘藏’意矣”。[4]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该句出自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从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化出,诗句主要表达的是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所以如果画上一只空舟,只能说明船上没有船夫,并不能很好地表现没有人过渡,也就不足以表现出此地的空旷荒凉。而中魁者画出船夫卧于舟尾,横一孤笛,足见因为长久无人渡河,所以船夫甚为空闲。

这种方式以古诗名句来考试画师,不仅直接以诗句作为画题,而且让画师画出诗句的意境。这种考试方法集中地表现了中国画的诗画合一的审美意趣,成为宋代画院的一种主流美学思想。

诗歌讲究含蓄,不直接道出主旨,而是让它们蕴含在艺术形象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

绘画是造型艺术,通过视觉获得审美享受,本应“露”,而画家为了调动读画人的丰富想象,便采用“藏”的手法,以追求画境的含蓄美。画家往往将人物深细的、抽象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在具体可感的细节描写中流露出来,努力实现画面具象含蓄蕴藉的诗境。因此,绘画艺术也讲究含蓄,辩证处理“藏与露”的关系,含意于形,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美。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唐诗人祖咏的那首著名的试贴诗《钟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当时规定,这样的试贴诗应该写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只有四句,他说:“意尽。”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更深层的意思也表达了景色虽好,不知又有多少寒士受冻。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的确可以说是语言简练而意思丰富。

再来看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只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而且隐隐地把山间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和“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平心而论,徐凝的诗场景也不算小,但总给人一种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显得很实、很板,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差别就比较明显了。难怪苏轼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评价:“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阮恶诗。”(《戏徐凝瀑布诗》)

根据上文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画院绘画推崇诗画结合,引导诗画合一的审美旨趣,就像诗歌一样,讲究意蕴的含蓄而丰富。这就对画家提出了比较高的文学修养的要求。所以宋代画院在课程的设计上,也颇有讲究,通常分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类。“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说文》则令书篆字、著音训,余书皆设问答,以所解艺观其能通画意与否”。[5]也就是说专业课包括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门,公共课为《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这种课程设置思想与现代美术教育也很有相似之处。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指导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它限制了艺术家创造性的发挥,特别是对生活感受深层次的表现。由“主题先行”的创作方法鼓励画家去卖弄一时的巧智,也容易带来空洞抽象的画风。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于拓展绘画的表现力,提高绘画的文学艺术内涵还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最有意思的就是光宗朝被称为“马一角”画家马远,其山水师法的就是徽宗朝画院的画家李唐,他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特别善于在章法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这种“边角之景”给人以玩味不尽的意趣。而人称“夏半边”的宁宗朝画家夏圭,山水画风格与马远相近,也喜欢在构图上大胆剪裁,突破全景而仅画半边之景。这种影响一直延及后代,例如元四家中的倪瓒的画中几乎无人,黄公望与吴镇画中人物的简笔画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袭李唐以至马远、夏圭的含蓄简练的遗风。

参考文献:

[1]胡仔.渔隐丛话(卷15).王摩诘.

[2]邓椿.画继(卷一).圣艺・徽宗皇帝.

[3]唐志契.绘事微言(卷下).名人画图语录.

写夏景的诗句范文第5篇

常见的如下十种:

一、引用诗句。

引用诗句作文题,鲜明、醒目。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文引用李商隐《无题》中诗句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作文题,既切合说明的内容,又有助于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在文中引用诗句,可使文章锦上添花,增色不少。如《往事依依》一文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的诗句,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写春光的有“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写夏景的有“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写秋色的有“青女素峨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写冬日的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这些诗句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写到春播可引用诗句“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到萤火虫可引用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到荷花可引用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到秋天枫叶可引用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到鸭子可引用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在文末引用诗句,一箭双雕,既可以总结全文,又可以深化主题。如《驿路梨花》在结尾处引用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是画龙点睛之笔,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象征雷锋精神在神州大地处处弘扬。

二、引用谜语。

引用谜语,可以使文章显得新奇、有趣。如《蜘蛛》一文引用诗谜“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诗谜不仅富有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且形象地概括了蜘蛛织网捕虫的生态特征,还同下文紧密相连,领起下文。

又如关于蝴蝶的谜语“长相俊俏,爱舞爱跳,春花一开,它就来到”,关于老鼠的谜语“两撇小胡子,尖嘴尖牙齿,贼头又贼脑,夜晚干坏事”,关于羊的谜语“年纪不大,胡子一把,喜吃青草,爱叫妈妈”,这些谜语都紧扣动物的特征,拟人生动,鲜活形象。

三、引用成语。

成语言简意丰,引用贴切,可使行文准确、生动。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引用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积极作用,引用成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来阐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根本原则。这些成语在的笔下似乎信手拈来,但又恰到好处,既给人一种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的感受,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又如说奉献精神可用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高风亮节可用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诚实信用可用成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说内容空乏“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四、引用格言。

格言言简意明,引用得当,可使行文活泼、明快。如《批评与自我批评》一文中引用格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来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应有的态度。这些格言排列有序,通俗警策,明白晓畅,朗朗上口,精辟生动。

又如说到勤奋可引用格言“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有涯苦作舟”,说到惜时可引用格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到谦虚时可引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说到意志时可引用格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说到团结时可引用格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礼貌时可引用格言“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

五、引用名人名句。

名人名句语言典范,往往在读者中留下的印象,深刻、鲜明,如能“妙手偶得之”,便能一下子让文章长出明亮的眉目,给人亲切感,增强感染力。如《俭以养德》一文中引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既点了题,又提出了中心论点。

又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引用张嘉贞在《安济桥铭》中的赞语“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来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和高超的技艺;引用张在《朝野佥载》中的名句“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来说明赵州桥的形式优美;读着这些优美的赞语,能一下子勾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入一种幽美的境界。

六、引用故事。

神话、传说、寓言,富有情趣,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如《死海不死》一文中引用2000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处决的俘虏奴隶的传说,既形象地说明了死海浮力大的表面特征,为下文科学的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作映衬,又增添了死海的神奇色彩,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还引用远古时候上帝为惩罚拒绝悔改恶习的男子们而将大陆变为大海的传说,既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用各种方式探究死海的成因,又增添了死海的神话色彩,引发读者去追究死海的真正成因。

又如《从三到万》一文中引用出现在明清笔记里的“从三到万”的故事,从故事中引出论点,结合故事讲道理,使论据具体、形象、通俗、精辟,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七、引用俗语。

俗语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定型语句,它简练形象,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如《抢财神》一文引用俗语“吃得开”“窝囊废”“没能耐”“囫囵年”等,读来明白如话,十分亲切;还有“财神爷”“财神婆”“活财神”“小财神”“宝贝”等对农业技术员及其家属的种种传神的俗呼,所有这些,都增强了这篇通讯的艺术魅力。

又如用到不识抬举时可用俗语“敬酒不吃吃罚酒”,用到见异思迁时可用俗语“这山望着那山高”,用到自作自受时可用俗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用到临阵磨枪时可用俗语“现上桥现扎耳朵眼”,用到老马识途时可用俗语“老马脚下不迷路”,这些俗语的引用,可使文章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八、引用日记。

日记是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真情流露。引用日记,可让读者感到亲切、真实。如《人民的勤务员》一文开头摘引雷锋日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展现了雷锋的内心世界;文末又以“我觉得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他是大公无私的,所作所为,都是对人民有益的,他的责任是没有边的”的雷锋日记内容收尾,再次显示了雷锋故事的意思。

九、引用谚语。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稳定语句,它形象鲜明,音调和谐,便于记忆、背诵。如《看云识天气》一文引用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分别说明了云的光彩的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

十、引用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会让你找回了那份遥远的生活回忆,给你此时纷乱的感情体验一个定型,给你痛苦而枯涩的构思一种启发,,给你茫然不定的选择一些灵感的润色,使你笔下的文字亲切而又有灵动感。

如一习作《掌声》:“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今天的化学测验我却得到了全班最高分,我情不自禁地欢呼,仿佛得到了一种最高荣誉。我喜欢这种感觉,我有一种冲动,我突然奇怪地渴望能听到别人的掌声。就像苦咖啡,苦中有甜,最美的滋味。”上面这篇作文的开头:““100分———想说爱你不容易”我原本一直认为是这样。”这句十分别致,看似破空而来,细细品位,一波三折,味道很足,很有咬劲,它不仅奠定了全文的矛盾而又渴望的感情基调,也暗示了下面的行文脉络。

相关期刊更多

中文学术前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大学中文系

美术文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东吴学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