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改革;举措
中专生活作为很多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走向社会,在进行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贮备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提升。而心理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公共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从实际来看,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变通的意识,常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相对抽象的知识更显得枯燥与乏味,这对于学生参与学习是不利的,有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因此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敢于突破,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中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支撑点,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中专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也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像英语、心理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此,心理课程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心理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还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结合所面对的社会发展现状、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现状及现实需求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来说不能拘泥于手中已有的资料,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知识,洞悉时展的趋势,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既全面、具体,又新鲜、实用。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来看,他们更愿意接触那些他们了解一些但是又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把教学中那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迷茫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心理课程的实用性,也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所以,现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低头搞科研,更要抬头知世界,要敢与突破,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的理念,把学科教学做得更好。
二、目标明确,方法适当且针对性强
从当前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对于公共课程从内心来说往往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的,他们中的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且专业课过硬就可以了,而公共课程只要能够过关即可,所以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够重视的,学习时间投入也相对较少,应付心理较为普遍。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哪些内容该讲到哪种程度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相对简单或者不太重要的知识要做到必要的整合,尽量不要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次地通篇给学生过一遍就结束了,这样慢慢地就会使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甚至出现逃课的学生。在教学的方法的应用上切不可教师总是一讲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枯燥感,要善于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适当地引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可以组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既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教师教学针对性提高。
三、关注学生实际,明确评价标准
现在的中专生,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竞争后,进入了管理相对宽松的中专校园,学习依靠他们的主动学习。但是,很多学生习惯了外界的管理,当需要自我约束时往往不能够约束住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也希望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便为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首先在课堂纪律要求方面要严格,同时告知学生学好心理学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要让学生知晓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需要记忆而哪些需要应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目的就明确了。在对于学生评价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综合、全面地来评价学生。四、教学手段要先进,教学环境要适宜从时展和学生特点看,在“读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已习惯于在有声有色中接受信息,人类已经进入“图像统治文字”的时代是不争的事实。心理学具有抽象性强、实用性强及操作性强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为教师提供了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形成新的教学环境,使“激趣”不再成为难题。随着现代信息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将最新的心理学科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迅速引进,可以较好地弥补心理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心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凭语言讲解、现象描述,显得感性材料不足,欠缺说服力,使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深奥。心理学中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和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适当增加此类环节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产生真切的感受,触动学生心灵深处敏感神经的内容,才能真正让他们记住,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所以,教师平时多注意找找生活中的心理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感受。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需要学生既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学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不断地改革教学满足学生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作者:曾龙凤 单位:福建省南安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1]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2]张建平,马希荣.案例教学及其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 高师;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本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理论课程32学时,实验课程8学时,课程内容多、信息量大,很多学生反映“生理心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枯燥难懂,尤其是对生物知识缺乏的文科生来说更加难懂。由于实验设备缺乏和实验学时少的原因,学生在具体实验的实际操作上能力较弱,不易掌握实验设计方法。同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弱,原因是他们觉得本课程内容离现实生活很远,内容过于抽象,很难找到学习的意义,学习模式变成了机械背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生理心理学”的教材为沈政主编的《生理心理学》[3],内容翔实,但缺乏先进性和系统性,原来的课程大纲为如下内容: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神经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产生机制、生物信号的传递机制、感觉的生理心理学、知觉的生理心理学、注意的生理心理学、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情绪的生理心理学、睡眠与生物钟、性生理心理学、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教材内容很多、缺乏系统性,而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近一半是文科生,他们的生物基础相对较差,要求在32学时内理解和消化本课程的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同时,实验内容也存在着问题:实验课为8学时,时间较短,加上实验受设备的限制(大脑最新的结构模型、生物实验条件的缺乏等),有些实验无法演示和进行,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上训练不够,很难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深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模式有“三轻”
目前“生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有“三轻”:第一,重讲授、轻研讨,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性的思考和讨论;第二,重知识、轻思考,教师授课侧重于各种心理过程的生理和脑机制的介绍,缺乏系统性、前沿性和逻辑性的思考,也缺乏与其他心理学课程的联结;第三,重机制、轻应用,教师侧重介绍心理活动的生理和脑机制,而缺乏用应用机制解释生活中的心理现象。
“生理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生理心理学在心理学体系中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着重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与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生物化学、精神药物学、神经病学及行为遗传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随着心理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已超越了传统生理心理学方法,突显出其自身与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4]。目前,生理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整合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揭示心理现象和行为而产生的大脑结构和大脑运作机制,随着研究技术的突破即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中大脑功能的变换能够被直观地“看到”,这项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新学科“认知神经科学”的产生,其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已渗透应用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与临床心理学等。本课程教学目标有3点。①理论知识的讲授: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及最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生理心理学实验课的操作和观摩学习,使得学生理解生理心理学实验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通过科研实践学习进一步巩固生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思维。②科学思维的培养:课程教授过程中,通过制作文献卡,讨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报告,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批判和创新的精神。③科学素质的培养: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肃的科研态度、严谨的科研思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还要提倡有共同兴趣和目标的学生组成科研小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一起客观地对事物进行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程建设的步骤
第一,应建立课程教学的内容模块。教师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材,整合性地建构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第二,重新建立考试模式,更新现有的试题库,使得新的试题库既能满足本科教学,同时又能满足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需要。第三,要增加期中考核环节,因为理论知识的内容很多,分阶段考核对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增强知识的稳固性有所帮助。第四,可以运用网络教学的交流平台,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细化与理解。第五,应增加文献卡制作和报告环节,要求学生查阅最新的生理心理学研究论文(尤其是脑成像技术的应用),按不同研究领域分成小组,做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改革
生理心理学理论知识模块的建构,应以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为原则,逐步确定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笔者在对比和参阅国内外优秀教材时,发现NeilR.Car-son教授主编的《生理心理学》第六版被美国众多高校采用,近几年也逐渐为国内高校所采用,是世界上最经典的生理心理学教材之一[5]。笔者参考该教材将课程内容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微观到宏观的顺序分为5个模块:第一部分为基础知识模块(神经系统和细胞的基础及功能、精神药理学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输入模块(感觉和知觉系统);第三部分为“动机或本能”的生理机制(睡眠、生殖、情绪和摄食行为);第四部分为学习和言语交流模块;第五部分为神经学和心理障碍模块。首先,模块间的逻辑关系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描述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这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其次,课程内容将整合神经科学和生理心理学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样才能跟进国际最新的研究进展,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再次,课程内容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每章内容都以案例形式导入,结束时给出相关障碍的生物学病因和研究成果,而且第五部分的模块涉及各类神经系统失调和心理障碍的生理因素,这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实用性的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再对内容体系进行修正和补充,将讲授者的教育方式与学习者的需要更好地进行整合。综上所述,重新建构后的教学内容在理论系统性、学科发展前沿性及实践应用性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林文娟曾对国内外生理心理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反复提到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正密切关注21世纪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各类心理疾病的基础研究[4],其中涉及的心理应激、精神疾病、抑郁症、成瘾问题研究成果可以与第五部分教学模块相结合。认知、情绪、学习记忆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则可以与高级心理过程的模块相结合。而林文娟在概述中提出中国生理心理学发展方向应集中在行为与脑的关系和心身关系的研究上,关注心理行为因素影响健康的生理状态的机制,这将使得生理心理学与心身健康、与生活拉近了距离,使课程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更为人性化,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知识,也会对生理心理学更有兴趣。目前有许多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正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周芸将生理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在人才选拔工作中[6],以激素水平学说为依据,阐述了性激素对性格与能力的影响及激素知识在人才选拔中的具体应用。此类研究能激发学生对激素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且了解自身激素水平对于认识自己的个性、规划今后的职业生涯更具有指导意义。此外,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被广泛应用,如心理测试技术和脑电波心理测试技术在测谎技术中的应用,有学者将这两种技术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概述[7]。这部分的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是理论知识在实验与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能加深学生对于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条件允许时便可开展研究活动。
“生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以往的“生理心理学”的授课手段只局限于黑板画或挂画等形式,对学生来说动态的生理机制显得抽象、枯燥而不容易理解,教师也是使尽浑身解数却仍讲述不透彻。随着教学硬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课堂上的动画、声音等效果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心理学实验室也加强了建设,增添了如生物反馈仪、脑模型等仪器和模型,这些都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也是直观教学的重要基础。王立新、李新旺两位学者的教学改革研究都十分重视直观教学,他们的做法有两种:①通过计算机powerpoint、大量图片演示使得大脑及工作原理图文并茂[2],并在实验课中辅以教学录像;②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图片和归纳的表格呈现出来[1]。其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在理解和记忆课程内容上变得容易些,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参考这个思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将直观教学的材料搜集起来(主要以Discovery和BBC系列节目的记录片为主),按照课程的5个模块进行归类,一一与教案对应。如:①基础模块有《裂脑人的行为实验》《爱因斯坦大脑结构解析》;②感知觉模块有《BBC人类感官系列:听觉、味觉、视觉、触觉》;③学习与语言模块有《BBC记忆的实现》《BBC语言机制》;④动机与本能的生理机制模块有BBC的《梦研究的最新发现》《犯罪与大脑结构关系》《神经递质与爱》;⑤心理障碍模块有《Discovery大脑迷思》《BBC多动症livingwithADHD》《BBC纪录片:恐惧症》。其次,重新整理知识讲授的思路,改变之前“重知识、轻思考”的模式,将各个知识点用图示的方式呈现其逻辑关系,并将生理心理学的知识点与其他心理学领域相联系。如教材内容呈现的思路是:以案例引出问题生理基础研究方法经典实验生理机制现实应用,这样就使得内容上直观而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大脑神经通路、大脑运作机制有很大帮助,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直观教学的方式还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时不足和教学内容更新的问题,因为该方式能呈现更大的信息量。再次,教师在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关注教与学两个主体。以往的教学模式是重讲授、轻研讨,意味着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需要加强研讨的环节,尤其在重点和难点的环节让学生也参与到心理活动的大脑运作机制系统直观图示的绘制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现代教育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如何使信息技术发挥更大作用,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慕课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慕课(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这个术语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与BryanAlexander提出的,是以视频方式记录和传播,以在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1]。与传统的基于某个校园网或局域网的网络课程相比,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规模大等特点,将课堂教学活动搬到网上,真正地实现了“翻转课堂”和网络资源共享。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通过阐述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研宄在教育情境下人类学习、教育干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推动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和挑战,作为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合格乃至优秀中小学师资、服务基础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过去很长时间,“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师生的期望、课程自身的作用、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没能充分地体现课程设置的价值,影响了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质量。将慕课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教学,实现教育心理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融合,对培养高质量的教育人材、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慕课优势
目前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各高校普遍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辅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和情景教学等多种方式,最后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是巨大的进步,但与信息时代的要求相比仍然具有局限性。
慕课带来了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1 慕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解决了受众人数少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宄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师范类在校学生不但要学习这门课程,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以及教育管理者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理解。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仅限于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受众人数过少。慕课是集互联网、云服务、移动技术、数字教育资源于一体的云教育信息化平台,开放性的传播优势打破了以往小范围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学员不受个人身份限制,只要在网络注册,就可以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获取教育资源。
2 慕课汇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解决了信息载量少的问题
目前,“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辅以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信息量少,形式单一,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教育心理学具有广泛的应用人群,是广大教育工作都在关心和探讨的问题,每个人的研宄成果和心得都可以作为资源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慕课突破了一位教师的界限,可以是一所大学、多所大学、其他社会机构,甚至是更多个人直接上传视频、文本、音频来参与教育内容的提供并在全球分享;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更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普适性、生成性,实现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海量化。用户只需使用PC、IPAD、移动设备等各类终端接入网络,就可随时随地从教育云平台中的海量教育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和服务[2]。
3 慕课体现了教育人性化,解决了被动学习的问题
叶圣陶强调,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养“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教育心理学作为研宄教育的心理学,更要重视教育的人性化功能,确立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体现教育对发展完整人的价值。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大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烈,以灌输或强制等传统教育方法己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慕课的自主选择性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特点,以学习者为中心,解除外来的强迫与控制,体现人本主义思想,为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提供了可能。慕课在学习内容呈现方式上灵活多样、富有吸引力,在学习方式上适应数字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不受学习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根据个人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对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还可多次重复学习。
4 慕课加强了互动交流,解决了偏离教书育人本质的问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沟通交流是学习对方长处、完善自己个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课下忙于备课和收集案例材料,课上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沟通交流的时间、精力较少。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交流建立起师生间亲密的关系,教育思想才能引起学生共鸣,讲授知识才容易被接受,才更容易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慕课减少了教师讲课、备课和准备材料的时间,有更多精力与学生面对面或网上交流,实现讲授为辅、交流讨论互动为主的方式,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优化“技艺传授”的过程。慕课还畅通了学员之间的交流渠道,满足了学员互相学习、情感交流的需要。
二 “教育心理学”课程慕课教学模式变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慕课实现了教学的全程参与,核心在于强调“学”。从根本上挑战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反映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实现由“授”到“学”之权利关系的转变。慕课应用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必须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使之与慕课相适应。
1 教学目标由单一目标向多层次目标转变
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之间具有极强的内在统一性,教学模式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慕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目标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慕课的学习者除了部分为了获得证书和学分之外,更多的是出于较强的个人意愿,因此,要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广泛性。同时,借助于教育心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深入发现并掌握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2 课堂教学由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转变
“慕课”与传统“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明显特征是“翻转课堂”,学生在课外完成大部分知识学习,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结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学习,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5]。
3 教学活动由单一化向混合化转变
混合学习是将多种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策略等进行混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程明凤[6]针对“教育心理学”课程采用问卷方式对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高达55.2%的学生对灌输式教学方法不满意,44.8%的学生认为只有一点收获。以慕课为契机,学生更渴望教学活动混合化。
4 教师角色由传播者向引导者转变
在慕课视域下,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知识的传播者为主,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情境创设者、信息导航者。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目标任务引导、自主学习过程引导、拓展学习指导、集中面授辅导和个别指导等,真正实现以慕课资源为载体、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为中心、以教育者引导学习为前提的自主学习模式。
5 考核方式由最后考核为主向平时考核为主转变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尺度,能够检验学生理解与掌握的程度。“教育心理学”课程不像理工学科,没有严格的推理,前后章节没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因此,为了与慕课相适应,必须形成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让教育评价标准回归到学习本身[7]。学习成绩由平时考核与最后考核两大部分构成,并以平时考核为主。平时考核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形式,实现自动评价、教师评价、学员互评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改变过去“平时不学习,考前猛用功”的学习方式。
6 选择适合于教学的xMOOC类型
慕课按照教学服务理念分为两类:cMOOC为知识建构型,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造、自治与社会网络学习;xMOOC为知识传播型,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侧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复制。本文研宄的“教育心理学”慕课课程,主要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因此,适合xMOOC类型,结合传统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成熟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空间拓延,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慕课教学资源开发
慕课教学资源是实施慕课教学模式的物质基础。慕课教学资源开发涉及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研宄,为慕课资源开发提供指导。
1 构建与慕课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是多层次结构,一个上层由多个下层构成,上下层之间可能存在着交叉知识。知识体系构建不能仅局限于一本教材,而应充分吸收其他教材和各种资源的优点。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学习安排等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同时,要遵循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学习的新知识与己有知识相联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为了使“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便于推广,要考虑各种受众人群的需求,因此知识体系构建必须涵盖宏观教育、微观教育、家庭教育和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
2 通过建设规范为资源开发提供保障
规范意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在建设初期要组织专家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规范,使整个开发过程规划合理、脉络清晰,按既定的标准进行操作,避免重复建设或无序开发。“教育心理学”慕课资源建设规范既要遵循通用的慕课建设技术规范,又要与自身的课程特点和规律相结合。通用的建设技术规范包括媒体格式要求、基本信息编码规则、制作过程及要求、资源存取及信息安全等方面。
3 通过内容的多元化完成不同过程的学习
慕课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部分,需要提供与这两个部分相适应的学习内容[1'线上内容包括教师负责制作的部分和学生参与构建的部分,前者包括授课视频、课堂联系、课后测验、课后作业、教材讲义、考试题、知识扩展、虚拟实验室等,后者包括课程维基、问题讨论、交流互动等;线下内容包括线下答疑、学习社区、翻转课堂等。实现这些内容,需要使用“教育心理学”教材或相关研宄者提供的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课件等素材。
4 “微课”可作为慕课内容的有效补充
相对于慕课的大规模和内容多样化,“微课”具有内容精炼、形式生动、组织有序等特点,可作为慕课的内容形式之一。“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将大量的课程内容碎片化,学生可利用“微时间”逐步消化,符合学习规律。“教育心理学”存在很多独立的小知识点,在不破坏知识完整性的前提下,围绕小知识点制作成“微课”,能够被学生高效地理解和掌握。同时,这些小知识点也适合不需要系统掌握“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全部内容的人员使用。
关键词:高师 心理学 模块化教学
公共心理学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师范生为适应未来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教师教育中职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高师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这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过去存在的问题
尽管心理学课程在教师职前培养阶段被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然而旧的课程体系存在许多弊端,比如课程内容设置过深、过窄,原有课程理论性太强,忽视了背景、联系和应用,与现实需要脱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有鉴于此,针对目前现状,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提倡模块化的课程组合;要改变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现状,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意图为国内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气息与活力。
二、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块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心理学课程不同于其他的公共必修课,它体现了师范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础教育教师的水平、潜力和教师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改革。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拓展心理科学的理论空间
心理科学产生的时间不长,理论的建构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还需要不断探索心理规律,并增强其理论的解释力。心理学课程改革这一课题为教师教育理论的进展提供了平台,研究的过程能够成为新的理论探究的过程,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检视,力争有所超越,进一步完善相关理论,最终拓展心理科学的理论空间。围绕课程模块化的一些理论依据和理论建构会随着研究的展开得以凸显。
2.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教师,表面上看,改革主要针对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但这种将改革领域与周围环境割裂开来的主张是缺少系统整体思维的体现。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工作母机,是引领和配合基础教育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公共心理学课程应及时反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措施,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构建
1.以课程模块构建公共心理学的课程体系
围绕师范生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将公共心理学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理论;第二模块为学习心理;第三模块为人格与社会;第四模块为健康心理。该课程体系以四大模块为主线,辐射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三个方面的框架结构,它们之间彼此相互对应、相互联结,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彼此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见表1)。
表1 公共心理学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模块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模块一 基础理论 熟悉基础理论 心理的生理基础 讲授为主,辅以音像教学
了解心理规律 认知
情绪与情感
模块二 学习心理 熟悉学习理论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采用问题导入,以自主
有效控制学习 学习动机及策略 学习、探究式学习为主
品德学习
模块三 人格与社会 理解人格内涵及其理论 人格理论 以专题讲授为主,辅以讨论、
运用理论指导社会实践 人格、疾病与健康 影像教学
模块四 健康心理 掌握健康的基本知识 学校心理健康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教学
熟悉心理咨询与辅导技能 学校心理辅导 与自学相结合的多样化方式
当前的公共心理学课教学很多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主,其理由主要是为日后的教育心理学学习打基础。采用这样的内容体系,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觉得“学了没什么用”,许多毕业生当了教师后,更是抱怨“学了用不上”。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差,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重要原因。所以,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采用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而不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从其需要出发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2.加强实践教学导向
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教师职业工作的需要,注意联系基础教育教学情境和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实习和演练课堂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环节得到锻炼。加强实践教学导向,对于将来选择教师教育职业大有益处。
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法。如实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着重以问题学习或案例掌握为主,教师启发或引领学生思考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强调学会知识,更要强调会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利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改革本科教学的一项行动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4(3):49-54
[2]柳友荣.高师《心理学》25年教改回眸与前瞻议[J]. 巢湖学院学报,2003(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