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wadays.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 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 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4]皮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9(1).
[关键词] 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唐山;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1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099- 03
在全球经济进入以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双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特点, 是文化、科技、金融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发展不仅依赖创意, 更重要的是依赖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创意产品是否具有先发优势、原创优势和特殊优势,取决于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推动力,对文化产业短期的快速发展和长期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现代科技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促进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理念和文化模式的形成,以高新技术催生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代表文化发展的未来和方向,特别是正在推动传统的常态的文化产业向创意高端变革。
1 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与问题
唐山作为全国首个科学发展示范区,正处在城市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化创意产业以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自然成为唐山城市转型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唐山市正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把园区带动作为重要载体,建立多种形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200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总数达114项以上,总投资313.46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工业文化项目;突出建设了唐津运河唐人街、滦州古城、唐人文化园、曹雪芹文化园等一批历史文化项目;组织拍摄了电影《唐山大地震》、电视剧《节振国传奇》《铁肩道义》等一批影视精品。
唐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政策支持、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等优势,但是,目前人们对科技创新在产业中究竟如何发挥作用的认识仍显不足,对科技创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途径认识不足。文化创意产业还存在设计、制作与传播等环节科技应用不够、技术支撑作用尚待挖掘、科技环境存在不足、创意高端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缺乏、创意和技术结合深度不够等问题,导致很多好的创意因缺乏先进科技手段而难以成为优质产品。如何发挥优势,使科技创新全方位作用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阶段,不断地赋予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内涵,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表现形式,提升和丰富文化产品的价值,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研究科技创新如何支撑和推动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于唐山科学发展文化产业、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建立创新型城市、增加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
2 科技创新支撑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是支撑,产业是核心,政府是引导,文化是灵魂,企业是主体。因此,本文从技术、产业、政府、文化和企业5个视角,提出科技创新支撑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2.1 技术视角
科技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①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②信息技术所提供的高科技手段,促进各类创意设计的想象力得到更广阔的发挥。③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的创意生产过程发生变化,达到产业化所需要的效率。[1]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产业科技创新。
2.1.1 利用信息技术拓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制作效率
创意产业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在创意产业中,软件产业、通讯服务、信息服务、数字娱乐、移动网络服务属于“高科技服务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产品表现形式,提高制作效率。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完善网络游戏、传媒、广告、动漫、创意设计、出版、会展等行业,依托数字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媒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并以数字媒体内容设计和制作为中心使语言、图像与数据融合,加强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的互联性与互换性;用HPC和CAD技术来进行数字内容创作、动画创作和影视数字特技创作。例如,通过电子地图、三维实景等相结合,在网络上构建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虚拟旅游环境,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借用现代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对工业遗产再设计再创造,重现传统工业工艺流程,再现矿井开采过程,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体验。
2.1.2 借用互联网技术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平台建设
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提升了创意产业的品质,延伸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唐山可以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整合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各类创新资源,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共享平台、文化创意产业服务软平台、网上创意产业集聚区域或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数字交易港,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开发工具平台、测试平台等服务;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专业孵化器建设,增强孵化器的专业服务能力;建立文化创意产品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建设;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体创意者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转化;拓展网上资讯服务,大力发展音像业、网络业和软件园等新型文化创意产业。
2.1.3 依托物联网和云技术加速文化创意产品的流通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度报告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目标已经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连接人和人,发展到连接任何物品的阶段,而物体的连接就构成了物联网。物联网将给文化创意产品的跨地区流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云技术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更是一种新的信息服务模式。云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数字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云环境,减轻了工作负荷,提高了在线账户交易水平和交易效率。在云环境下实现了信息快速大量访问,大大提高了数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唐山可以依托陶瓷博览会,着力建设与陶博会相匹配的跨地区、国际化,并拥有物联网和云技术支持的虚拟文化创意产品交易平台。
2.2 产业视角
2.2.1 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交流活动
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有利于把握创意产业发展方向,了解业界动态,展现唐山文化创意产业最新成果,扩大唐山文化产业的影响,增进业界对唐山创意产业的了解,对与开展合作、吸引创意产业人才有重要意义。另外,产业交流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唐山各种新创意产品,最大限度激发民众的归属感、自豪感,激发投资者的投资兴趣,提升投资者投资信心,有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2.2.2 利用信息技术将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
信息化催生的新型创意产业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不仅表现为自身的迅速成长,而且还表现为与传统文化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因此需要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和壁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唐山应该根据产业构成、企业实力的实际情况以及唐山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需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可以着重考虑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型创意设计与工业遗产旅游业(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启新1889文化产业园”)相结合;二是动漫游戏软件的设计及制作与民间艺术产业结合,例如利用3D技术将唐山的名人轶事、历史人物、特色文化(如:评剧、乐亭大鼓、唐山皮影)重新创意设计;三是文物展览馆、城市展览馆和博物馆与高科技电子艺术有机融合。
2.3 政府视角
2.3.1 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支撑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能采取纯粹的市场模式,任其自由发展,政府应适度介入,采取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政府是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有效推动力,政府的科技理念和技术支持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平台。唐山市制定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市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 200万元,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资金引导力度,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积极支持重大文化项目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开发、对外文化交流等。[2]今后应该进一步通过政策倾斜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创新,营造科技发展环境,鼓励将新成果、新技术应用于文化创意产业,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
2.3.2 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文化创意的产生也依赖于人才。所以,政府应该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与文化创意企业创设人才培养、研发等基地,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开创官、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局面。一方面,政府需要配合创意产业主管部门、高校培训基地培养大学生动漫制作技巧、软件开发技术等技能,培养创意人才在创意产品推广、品牌塑造、价值挖掘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创意产业展示活动、创意产品设计竞赛活动,为学生和业界设计人员打造良好的交流平台,使他们得到开阔视野、更新知识、实践锻炼与能力提高的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高级管理、创新、经纪等人才,开展国际交流,聘用海内外杰出人才。
2.3.3 加强科技需求调研和技术预见
政府应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技术预研的重点方向,联合相关科技、产业促进部门和机构,深入挖掘产业技术需求,按照不同产业发展要求,将技术进行分类,按照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等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支持方法。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科技需求列入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计划,加强科技需求调研和技术预见,明确重点支持方向,制订攻关计划,争取在一些前沿领域取得突破。[2]
2.4 文化视角
2.4.1 借助科技整合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有4种基本形态,分别是符号化意义的文化资源、经验型的技能文化资源、垄断性的旅游文化资源和创新型的智能文化资源。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使得文化资源获取信息化存在形态,而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标志着文化资源开发的深度和配置的优化程度大大增强。[3]唐山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但是文化资源相对独立,各自发展,整合效果并不好。因此,利用科技手段搜寻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数字化,借助科技创新转变文化资源整合方式,进而实现文化资源全市整合,有助于经营者摆脱时空阻隔,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
2.4.2 利用科技创新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质
不管是优秀的文化资源还是好的文化创意,变成文化产品,都需要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都需要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和推动,进而使文化产品化,并借助技术手段得以大量复制传播。
唐山文化创意产业在设计、制作与传播等环节,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匮乏, 原创能力薄弱,导致产品品质不高,竞争力不够。因此,应利用新技术形态将文化资源和创意加以表现,从而提高产品的可观赏性和互动性,提升文化产品质量,积极提升文化创意产品的品质,实现文化产品制作和传播方式的优化升级。
2.5 企业视角
2.5.1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技术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了新型的管理手段。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信息管理上,包括数字化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可以使信息交流更加畅通,内部资源得到整合优化。信息管理可以提高企业信息处理能力,使企业内部信息畅通,外部信息快速传递,促使文化企业实现生产方式自动化、智能化,决策管理科学化,营销方式电子化和网络化。
2.5.2 加强企业研发合作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创新战略的设计、创新活动的组织实施、创新环境的营造都离不开企业。唐山文化创意产业中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缺陷。所以开展企业间研发合作,或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开展科研合作极为重要。第一,以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研发合作,通过科技项目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第二,以企业为主体,唐山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在重要产业领域开展面向应用的关键技术研发。第三,鼓励企业组建产业技术联盟,加强行业技术标准的研发;完善文化创意产业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建设。[4]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87,350.
[2]雷丙寅,赵凯.论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J].求索,2012(3):113-115.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大学生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 长效机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并举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我国高等学校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作出新的精辟阐释。他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指出:“要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的大力扶持和良好的国内外形势,使得中医药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由于中医药自身的一些问题与缺陷,如中医药现代科学基础薄弱、中医药现代产业基础不强等原因,中医药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是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处于创新链条的高端,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和开拓者。”[2]从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形式和格局来看,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的竞争上,而高等学校是各国知识、科技、人才聚集的中心,理所应当担负起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任务。[3]
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团学工作者,笔者认为:解决中医药未来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对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与突破。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已成为一项学校教学水平的标杆,科研水平的标杆。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经是必须面对的课题,以协同创新的思想构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对中医药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所具有近60年历史的中医药院校,一直积极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新思路,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立足中医药院校特色,紧紧围绕中医药的现代前沿研究,取得了一些发展。2005至2008年,学校大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共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2009年,我校五件参赛作品进入全国第十一届大挑决赛,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分120分,居全国高校102名,全国医药类院校第二名,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2011年,我校入围全国第十二届大挑决赛的6件作品全部获奖,其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总分260分,居全国高校第24名,全国医药类院校第1名,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晋级为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本文结合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实践和成效,以协同创新的思想探讨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
1.协同创新与大学生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4](Collaborative Innovation)。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相互配合合作和整合,发挥各自优势,产生“各种分散的作用,在联合中使总的效果优于单独效果之和”,即1+1>2的效用,从而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绩效。
大学生科技创新本身是一个多要素的组合与协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不仅包括大学生的技术创新层面,而且涉及学校的制度创新层面,是一个在学校整体层面体现出来的过程和发展模式,协同创新便是对大学生整体创新过程和规律的概括和表达。
2.适应新的形势,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系列管理制度,强化高校自身各部门的协同创新。
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指导下,学校教务处牵头出台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学科竞赛暂行管理办法》,办法明确了教务处和团委的项目归口,各学科类竞赛项目与实践技能类竞赛项目归口教务处,由教务处协调各学科所在学院团组织开展。“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项目、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归口团委管理。特别是关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学校设立南京中医药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创业计划)竞赛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主任由学校领导担任,委员由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团委等主办单位和各学院的有关负责人组成。组委会下设秘书处,秘书处设在校团委。竞赛设立评审委员会,由组委会聘请相关学科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组成。
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制度,学校相继出台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八个一”工程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南京中医药大学素质拓展奖励学分暂行规定》《内涵建设相关项目与成果配套与奖励标准》;修订出台了《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挑战杯”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管理办法、奖励办法》,进一步明确和加强了学校对参加挑战杯师生的政策、经费、场地等支持。
组委会的成立和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明确了各方责、权及人员、资源、成果等归属,实现了学校层面所有资源的共享,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和制度保障。
同时,共青团组织积极加强与图书馆的交流合作,开展图书馆馆藏及电子资源的利用教育活动,形成系列化的图书馆资源利用的教育平台,为科技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抓住新机遇,强化与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合作和协同创新。
新的时代,大学的边界已经远远超出原有的有形地标,加强与学校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联系、交流和深度合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南京中医药大学高度重视与各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合作,创建了大学与社会合作办学模式。2010年,南京中医药大学实施了附属医院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医教研融合一体化的工作,大大促进和提高了中医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挑战杯组委会根据新形势的发展,不断向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输送优秀的大一、大二本科生,这些大学生直接参与附属医院、科研机构的科学研究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全国、江苏省“挑战杯”、学校级竞赛和各级大学生科技立项中,获奖和立项的作品数量不断增加。
4.积极开拓,加强与医药企业的合作和协同创新。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康缘药业合作建设“中药制药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泰州“中国医药城”联合组建“中医药研究院”、与济川药业集团联合组建“银杏产业研究院”、与江苏生命科技产业园共同组建“江苏生物医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等,有效促进了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与紧密合作。大学与协同创新体四家企业共建了研究生、博士后工作站;与康缘药业合作共建“康缘中药学院”,以整合优势资源,创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与企业的深度协同创新合作模式,也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关于协同创新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一些思考。
随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我校的蓬勃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正在对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及教育教学改革产生越来越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也更加感觉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最终绩效越来越取决于大学各部门、各主体、各要素、附属医院、科研机构、合作企业的创新,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协同创新,需要在开展此项工作的过程中达成坚实的协同创新思想认识基础、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大学生科创成果分配新机制、协调各方面的新问题,利用各渠道的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优势,最终促进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实现中医药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2]姜嘉乐.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创新型大学——李元元校长访谈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1-8.
[3]陈亚珠,唐炬,肖登明.协同创新:中国高校深化改革还需要什么[J].高校教育管理,2012,(9):2.
[4]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EB/OL].http://en.wikipedia. org/wiki/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江苏省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研究》(2012SJB880061)。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困难。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利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因此,在金融危机视角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缓解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优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经济技术前沿,丰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新型人才,能够极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投入力度小
高校极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虽然高校开设了许多科研项目,但是仍有一些高校科研项目投入力度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使得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2.2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的科研项目大多由学校教授负责,而教授不仅负责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工作,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另外,大学教授的专业知识相对与国家科技人员来说相对薄弱,技术知识的缺乏使高校科研项目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的研究层次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3科技创新成效不明显
在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创新,有些科研项目存在研究时间长,师资力量投入大,科研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研究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这使得高校科研成果在现实经济生活的使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另外,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激励的职称评估等压力,在科技创新的研究中,缺乏足够的投入,甚至出现应付上级的浮躁心理。这些问题造成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成效不明显。
3、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应,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测评依据。这种评价方法使得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后,能力受到质疑。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在教学评价中,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其次,高校教育应面向大众、积极推广终身学习的观念。高校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道德素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继续实施高校扩招的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准备人才。国家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育,积极支持技术型学校的发展。同时,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社会力量能够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提供资金、就业岗位、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经济利益挂钩,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最后,开设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有些人缺乏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技能不过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开设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实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人们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及时充电,完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3.2健全高校管理体制
由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限制,高校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健全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应借鉴国外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方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制。高校要加强科研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学习,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同时,高校应对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训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高校应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中。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加入科技创新成果测评,激发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健全的高校管理体制是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3.3完善科研体系
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知识技能。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提高科研人员技能。引进先进人才对科研项目进行指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修,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科研技能。另外,加强高校间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相互借鉴科研技术和科研成果,组织相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同教师工作和经济利益评定挂钩。对取得巨大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资金和职位提升奖励,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
3.4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高校要认真审视自身特点,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政府重要扶持的高校,应增加对这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引进先进师资力量、提供优质设施服,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辅助地位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高校应正确对待自身特色和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科技创新途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积极开展与其他高校及企业间的合作,在实行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其次,各高校应逐步推广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些省份的普通本科院仍未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找到本校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长,逐渐开展相关科技研究。
3.5重视企业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多采取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因此,应积极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经济政策,为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经济生活中的各项制度,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予以充分支持;其次,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岗位调动相联系,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程。另外,企业应加强信息建设,积极搜集市场经济信息和科技创新信息,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应加强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在利益分配中所占比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企业通能够过科技创新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
3.6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转变自身职能,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创新的经济体制。首先,政府要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要制定相应法律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管理,鼓励高校自主办学,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自;其次政府应针对高校的各项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监督和引导。政府要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宏观调控规划。同时,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应设立相关法律进行法律保障,规范产学研合作模式,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另外,政府应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减免相关税收,提供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
4小结
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型严重影响。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出路中,科技创新能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明杰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21世纪的电子音乐在国际上的发展以“走出实验室”为基本特点,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媒体艺术形式结合,形成一种所谓的“新媒体艺术”。其中,交互式创作技法的发展尤为迅速。一方面,以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IRCAM、GRM、GRAME、布尔吉斯,德国柏林、科隆、达姆斯塔特、斯图加特、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音乐中心、伯克立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南加州大学的录音工程学院等学术机构的电子音乐专业实验室、工作室和网络学术论坛为中心,在以各自开发的原创软硬件支持下,大力推动了传统先锋派电子音乐的通俗化、普及化和人工智能化进程;另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频繁,各专业联合会都会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电子艺术节或电子音乐节,广泛交流了各自的学术成果与艺术作品,并使各自为阵的电子音乐与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技术研究或创作表演的层面,逐步走向合作、规范和统一。
近年来我国的“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也同样发展迅猛。各高等音乐院校纷纷建立了类似的专业方向,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作曲专业、武汉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与录音艺术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的录音工程、音响导演和电子音乐专业等。此外,拥有类似专业的院校还有四川、广州、沈阳、天津等众多音乐学院、传媒学院等。其中,上海音乐学院的“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学科建设,在艺术院校学科建设的发展中显得尤为突出。
一、学科建设历程
回顾学科建设的历程,短短十年,在传统学科划分的基础上,逐步孕育出一个具有优势特色的新兴学科。1997年,上海音乐学院在原作曲指挥系的架构内设立了音乐音响导演(录音艺术)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独立发展为“音乐工程系”,开设了侧重艺术的“音乐设计与制作”和侧重科学的“音乐科技与艺术”两个专业方向;2008年,为适应新媒体艺术人才培养需求,又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以说,“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是从传统作曲学科和录音艺术中脱胎出来的、文理交叉的一个新兴学科,具有应用性、工艺性和商业性的特点;它以音乐工程系的师资力量为核心,同时联合了艺术管理系、现代器乐打击乐系和音乐剧系的部分相关教师组成学科梯队,这种跨领域、跨系科的体制创新模式,为该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建设发展状况
1.该研究方向与学院学科建设发展
响应上海市教委关于高校重点学科建设的理念,上海音乐学院自1996年以来就积极投入本校重点学科建设的工作。2003年,音乐工程系作为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音乐学“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方向获得资助。2005年,上海音乐学院成功升格申报了两个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优势学科“作曲与音乐设计”和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电子音乐设计与制作”作为优势学科三个研究方向之一(其它两个方向为“作曲技法探索与创作”和“作曲理论研究与应用”),在学科建设方面又取得长足发展。“优势学科”总带头人杨立青院长以其在学科战略发展上所具有的敏锐观察力和前瞻性思维,为使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学科不仅仅在高雅的学术性音乐创作上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在应用型、普及型、科技型的应用音乐设计、电子音乐创作与制作、以及音乐传媒管理等方面不断开拓,提升教育理念,更新办学思路,改革教学体系而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学科建设规划。
2007年底,在上海音乐学院两个市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基础上,再次整合科研资源与学科优势。通过教育部严格筛选,按照教育部学科目录,以“音乐学”成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作为该学科六个研究方向之一(其它五个方向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实践与研究、音乐形态学研究与应用、音乐人类学、音乐文化史、当代音乐文化批判),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科建设再上一个更重要的台阶。
2.科研、人才、基地并重的建设模式
上海音乐学院的重点学科建设,一直秉承科学研究(以课题规划与项目实施为主)、人才培养(以团队成员及其研究生梯队建设为主)、基地培育(以重要学术活动、学刊创编与网站建设为主)三大任务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运作。可以说,“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通过近4年多的重点学科建设,已经逐步受到全国同行更广泛的关注。在基础设施、人才梯队和研究成果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1)科研成果展现
2004年该学科获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地方共建院校全相位音乐工程基础实验基地项目”立项,2005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计算机音乐基础”项目立项,2006年获得上海市教委“音乐新媒体艺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重点项目”立项,2007年获得上海市重点课程“数字音频技术”项目立项,2007年获教育部、财政部“音乐科技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立项,同期获教育部、财政部“中央地方共建院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立项,2007年首次获得上海市科委“音乐声学(声乐艺术)重点实验室”立项,同时获得“珍贵历史音频资料修复科研项目”立项等,立项到位经费达2200万元。
(2)人才梯队培养
学科现已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梯队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相对稳定、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目前学科有人员30人,其中教授8人(占27%),副教授6人(占20%),讲师及工程师10人(占30%)。已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年龄上是老、中、青的合理搭配。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担任,主要负责制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教学改革,使教学手段向现代化发展。通过一系列重点学科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本学科梯队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大大增强了属于前沿学科的电子音乐、新媒体艺术创作、音乐科技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国内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广泛关注音乐的应用性研究,不断形成学科新的增长点。
音乐制作和音乐传播的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要求我们培养出大量的技术性的实用人才,同时也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有原创性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影视、游戏、动漫、流行音乐、电子音乐、音乐声学、音乐科技等方面的创意、制作、营销、研究等各方面的艺术与科技复合型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3)学科基地建设
目前该学科方向的科研硬件基础建设已实现的项目主要包括:多声道电子作曲实验室、全数码多轨录音棚、多媒体非线性工作站、音乐会实况录音系统、音视频设计工作室、音乐声学实验室、音乐软件工程实验室,电子、新音乐演播厅,数字媒体艺术展演厅和多媒体设计实验室等。
完成的大型学术研究与交流项目主要包括:参加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主题歌中文版创作及主会场演出、十数场高水准的国际作曲大师班及专题研讨会、2006年协办亚洲艺术科学年会暨数字音乐主题研讨会和多媒体音乐会、主办2007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2007年于著名的德国科隆音乐节上由主办方资助、广播电台资深节目主持人主持举办了“来自上海的问候――上海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专场音乐会”、参与协办了2007年上海国际电子艺术节展演暨开幕式新媒体音乐会。建设期间还参与了本学科特聘教授谭盾主持的河南省“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特奥会音乐征集、2010上海世博会会标征集、电影夜宴、东京审判等项目的音乐设计与工程制作等。当前本学科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的学位培养体系已经完备,无论从科研上、教学,还是从创作上、实践成果上看,本研究方向都已处于国内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该学科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外,还将成为原创音乐、创意产业的研发基地,将对中国的各项重大政治、文化、娱乐和商务活动的音乐需求进行直接支援,特别是它将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扮演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该学科将全力以赴,为建立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将创作、设计出一批代表上海、中国和世界最新潮流、最高水准的新媒体艺术和电子音乐作品,以及适合大众口味的普及性音乐作品和音乐娱乐产品,同时,拿出一批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音乐科技成果,并出版发行出一批音乐科技类教材和教学软件,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专业音乐和普及音乐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国际交流与合作:
上海音乐学院的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专业则是与上海音乐文化产业、音乐教育产品、音乐信息传播相关的人才培养基地,它与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高度吻合。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多家大学、科研机构、外企厂商以及部分国内企业开始与该学科洽谈有关合作项目,联合研发产品、委约创作、进行学术合作与联合办学。国外大学如美国伯克利大学音乐学院、纽约曼哈顿大学音乐学院、日本东京数字好莱坞学院,科研机构如法国著名的IRCam、GRM等国家音频科学研究所,外企厂商如美国SE电子音响公司、日本Roland公司等等。
当前,该学科正积极展开与国外、国内著名数字媒体艺术大学的联合办学,认真抓好音乐科技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建设,拓宽学生观察视野,争强创新意识,提升其在业界的竞争实力,培养一批人才市场需求的综合性艺术产业人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前,力争建成一个以电子音乐设计为主干,以应用作曲和现代传媒科技为两翼,熔艺术与科学于一炉,集创作、演奏、制作于一体的交叉型、产学研一条龙的新兴学科。
三、服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音乐艺术与科技和谐
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健全社会知识分工体系、服务社会大众文化生活。因此,上海音乐学院在建设“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学科时,将更加努力地面向社会音乐文化需求,积极承接并参与上海市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各种音乐创作的重大项目和一般性娱乐项目,如上海市文化基金资助项目和各社会文艺团体、企事业、部队、媒体等单位的创作与制作项目,以及音乐数码产品的科研联合开发项目等。根据形势的发展,在学科架构内“东方数字媒体艺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改革创作机制和研发体制,推动原始创新,将音乐创作、制作置于新媒体艺术框架制作之中进行综合开发,产生更多的交叉性课程或研究方向。
根据上海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目标”的要求,上海音乐学院“当代电子音乐设计与传媒研究方向”的学科建设将更加面向社会文化需求,开辟符合当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新专业和新方向(现已开辟了音乐设计与制作(录音艺术)、音乐科技与艺术、艺术管理、音乐剧、现代乐器表演等专业),为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借助科技的手段,构建音乐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