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信息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标
1.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资源是否受到妥善保护,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漏系统中的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文件、系统文档、消耗性材料和其他设施。这些资源经常放在一处或几处,硬件可能被恶意破坏,软件和数据文件的内容可能丢失或毁损,消耗性材料和数据资源可能未经批准而被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而加以保护的,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审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对于不足之处应提出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2.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其中的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及数据的可靠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运行环境中,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内或规定的运行次数下,程序和所有数据元素运行不同测试用例的无差错概率。硬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周期内,在给定的控制条件下,硬件系统执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数据可靠性是指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及时,它取决于系统绝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否准确无误,以及确保数据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统的可靠性还体现在它的容错能力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评价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否能抵御外界干扰而正常工作。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时,审计人员应对决定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
3.会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是指该系统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系统的各项处理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审计一般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通过事后审计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审计的结果,管理者可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1.审计的所有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审计在每一领域都还做得不够,如:尚未构筑起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多维审计理论―,这种理论将使对审计环境、目标、本质、假设、概念、标准、技术、方法、过程等的论述更新颖、更丰富、更具逻辑性和环境适应力;急需加速我国的审计工作从落后的“绕过计算机审计”向先进的“通过计算机审计”和 “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化。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责任与风险巨大的审计 (尤其是独立审计)行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时期,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而这是审计(后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2.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多元、实时、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化审计也具有多元、实时、开放性特征,实时审计、会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等都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容易。
3.会计信息化审计将对传统审计进行重整
尽管“两权分离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主体的种类和被审计单位的形式”,“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矛盾决定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历史变迁”,但如果所有的计算机只囿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水平,提供的信息单一、过时、封闭,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 (其必须依赖于多元、实时、开放的信息)收入又怎能达到其总收入的70%(我国仅30%左右)?事实上,正是信息量极大丰富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和全新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支持了卓有成效的“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及其或集权或分权的 管理模式,支持了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矛盾的最有效的解决,从而支持了现在和将有的多种繁杂的具体业务。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1.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将会阻碍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为适应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按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规划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策略和职业培训计划,研究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方法、技术和规范,指导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这项工作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强领导力度,从宏观上搞好规划安排,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会计信息化审计,有效规划、部署和指导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
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促进审计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没有审计实践,审计理论无法产生,没有审计理论指导的实践会走弯路。因此,要在审计实践中善于及时发现、总结规律性的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国内学术界、政府研究机构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发展与完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3.制定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
会计信息化审计同传统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化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应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和统一起来,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
4.强化企业领导加强管理与控制的观念
树立企业领导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意识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企业主管部门在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企业领导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思想教育,促使企业领导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意义,重视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将会计信息化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
从内部讲,一是强化培训。各级审计机关要拥有完备的培训基地,从自己的需要加强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培训;二是重点选拔。即有重点地选派一些“尖子”人才进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或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三是完善机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发各类人才智力潜能的运行机制,使知识最终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求参与分配。
6.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必须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如实宣传网络环境下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大力宣传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经营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增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迫切性,促进社会舆论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诗芬.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5-52.
[2]胡仁显.自助式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78-82.
关键字:会计信息化信息工程监理必要性实施监理
21世纪,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会计这一传统职业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进行着深刻的变化。在信息时代,企业信息化能极大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核心的之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会计信息更加分散;会计信息化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社会的优势及时、准确的进行会计信息采集、存储和处理,为企业管理、分析、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由于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复杂且专业性极强的信息系统工程,为了提高和保证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质量,有必要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引入中立、客观、专业的信息工程监理制度。
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引入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在财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由过去独立的、核算型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为现在网络化的、与其他信息系统互连的、面向管理和决策的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飞跃。讨论会计信息化问题首先需要分清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一般作用于财务部门范围内,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与业务处理和管理控制相分割的独立的信息系统;它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的基础发展而来,模拟人工业务流程,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所产生的环境束缚和理论基础,决定了它是以事务处理为主的事后核算型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自动、及时、准确、完整的采集、存储、处理整个企业财务信息,对外获取和披露相关信息;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它是企业信息化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模块,和企业信息化中其他模块唇齿相依;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企业管理者角度来设计的,强调管理型会计模型,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核心作用,使得会计工作真正从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核算只是其主要职能中的次要职能;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改变,它基于事件驱动模型,用集成化的方式,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设计,使其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准确、完整、及时、合理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将从两个方向发展:面向日常事务处理的基于事件驱动的企业内集成的会计信息系统;面向分析处理的智能型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信息化工程监理的职能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大型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引入第三方参与的管理机制,在业主或项目建设管理机构的授权委托下,根据项目的建设目标、业务需求和质量标准,对承建方提出的技术方案、项目管理活动以及系统设计、开发、集成和实施部署等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核、监督和控制,以保证项目在预算范围内按时按质完成,保护业主的利益,规避或降低项目的风险。信息工程监理主要有六个方面的职能:
(一)评估职能。监理方根据业主提出的系统建设的构架和需求,提出可行性评估意见;同时对承建方的资信以及提交的项目建议书和实施方案进行评估。从而保证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合理性,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审核职能。监理的审核职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的合同进行审核。由于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合同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合同,不仅涉及各种技术细节,还包括业务流程、知识产权和双方的法律权责等方面。另一方面,对双方的各种开支、技术报告与资料、工程计划与组织实施方案、系统工程的结算、以及各种软硬件的型号、规格和质量等进行审核,以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系统设备质量和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检查职能。监理的检查职能主要是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检查、督促承建方严格执行合同所规定的各项要求与技术标准;检查承建方提供的软硬件设备是否符合要求,包括是否是合同规定品牌与型号、系统参数与配置是否符合要求、附件与资料是否完整等;检查与控制系统开发、安装、调试、施工的质量与进度,实行阶段性验收;按合同规定和各种技术标准对软件进行功能性、可靠性、稳定性、可维护性、兼容性等诸方面的测试;督促各种技术文档的整理;组织系统总成的测试与验收等。
(四)咨询职能。监理的咨询职能主要是为业主和承建方双方提供咨询服务。业主往往精通业务而不擅长信息技术,而承建方擅长信息技术而不熟悉业主的具体业务,所以业主和承建方在制定需求和计划以及项目实施、验收时,可能会存在许多沟通障碍,从而降低了系统实施效率。监理作为中介,可为业主提供专业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为承建方提供企业的业务咨询服务。
(五)协调职能。监理的协调职能可分为系统内部的协调和系统外部的协调。系统内部的协调是指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内部的人际关系、内部的组织关系、内部的需求关系等。系统外部的协调是指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整个活动过程以外的关系协调,包括协调业主单位与承建方单位的合同关系,以及协调他们与主管部门和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团体等的关系。监理在执行协调职能时应采取公平、公正、独立、守法、诚信、科学的原则。
(六)报告职能。建立项目监理的汇报制度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的有效方法,可使工程实施处于透明可监控状态。监理单位依据所采集到的信息和资料,将定期和不定期地向业主和承建方提供监理周报、月报、书面通知和回复等监理文件,这些文件包含了监理过程中有关对项目实施的控制和管理信息。除此之外,还需提供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评估报告、验收报告等。
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建立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工程监理属于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一部分,但它更注重会计的专业性,需要高素质的同时精通会计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两方面知识的监理人员。虽然,会计信息化系统只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有必要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工程监理。
(一)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信息化系统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高风险投资,PMI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信息化项目中,43%的项目完成后超出预算,62%的项目超期完成,58%的项目验收时达不到合同要求。信息系统工程建设具有科技含量高、涉及的领域宽广、投资大、周期长、高风险的特点;而且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很多业主单位在技术、能力、人员等方面的不足,对实施的难度估计不足,对实施效果期望过大,缺乏自身对信息系统工程控制能力,这必然造成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于质量、进度、投资和变更等方面管理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供应商而言,虽然在技术性信息管理方面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由于系统建设必然还要大量涉及业务方面的内容,而这部分信息的管理又因为行业的不同而各有特点,因此供应商有可能在对业务信息的管理方面存在缺陷,这也会对工程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鉴于这种在信息工程应用系统中用户和供应商双方信息的互不对称性的客观存在,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表明:由用户委托专业的第三方监理机构,建立工程监理制度,对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管理,使其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下,可以大大的降低工程建设风险,保证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目标的完成。实施信息工程监理有助于降低风险,它也是国际上风险控制的一种通行惯例。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基于事件驱动模式的信息系统,即会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嵌入在企业业务处理系统中,或者说管理信息系统和企业的业务执行系统融为一体,在业务发生时能够实时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并且进行处理和控制,从而使会计信息化系统不仅能执行事后的统计分析评价,而且能够进行事中控制。这种系统的核心是集成,即集成业务处理和信息处理,集成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集成核算与管理,使会计信息系统着眼于企业全局。现代企业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企业的边界模糊化,使会计信息化系统需要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业务发生时实时的、自动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采集详细的业务、财务信息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传输。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需要有第三方监理对项目进行全程咨询、监督和评估。
(三)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与经济价值或财富的保值增值有关,是关于创造财富的决策,企业生存、发展、获利的总目标离不开财务的筹资、投资以及对资金的运用管理。另一方面,财务管理目标是制定生产目标、销售目标等一系列目标的基础和前提,这使得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处于一个核心地位,财务管理目标将从根本上反映企业的总目标。所以确立一个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是如此的重要,作为进行财务管理的工具和手段的会计信息化系统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会计信息化系统从企业信息化系统获取、分析、回馈、会计信息时必须做到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会计信息化系统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了保证企业的管理和决策获得准确、及时、完整的信息,在会计信息化建设中应引入第三方监理对项目的设计、实施和验收进行咨询、监督和测评。
(四)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会计信息化系统是集会计理论和实践与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的专业化的信息化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只是实现会计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只有具有深厚会计理论知识才能从繁杂的系统数据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剔除冗余的信息,正确处理获得的信息。另一方面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现代信息技术需要整合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通讯技术,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要求从事会计信息化建设、监理、管理的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信息技术,还要熟练掌握相关的财务理论和财务方法。由于,业主和承建者一般都只擅长于自身业务,而会计信息化工程监理方的监理工程师不但精通信息技术,还熟悉财务业务,他们可以为双方提供详细而专业的咨询、协调、评估。
会计信息化工程监理的实施
在会计信息化项目工程监理中我们一般将监理过程分为三部分:项目前期监理、项目过程监理、项目后期监理。监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实施目标和计划的监理、项目投入资源和项目成果的监理、项目实施效益的监理。
(一)项目前期监理。在项目启动之前,就需要对会计信息化项目进行监理。在这个阶段,业主一般会对整个项目抱有较高的期望,但对项目的实施进程、项目所需的投入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阻力没有或不是非常了解。监理方在此阶段主要为业主提供项目立项、总体计划制定、招标等方面的咨询和协助。
1.对会计信息化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和可实施性。可行性分析是项目立项的基本保证。监理方通过对业主的会计业务的了解,研究项目的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法律可行性,以及项目的实用性;提交可行性分析报告,说明项目的实现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评述各种可能方案,并加以论证。
2.协助业主制定会计信息化总体计划、范围和目标,确保项目的总体范围和目标以及对项目的期望值合理。监理方根据“够用、实用、易于扩展、易于二次开发”的理念,对业主进行的会计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的相关内容、过程、活动进行审查,确认是否满足要求,是否符合要求,协助业主根据会计信息化系统需求分析制定会计信息化总体计划、范围和目标。
3.对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招投标进行监理,维护业主利益,提高经济效益,保证项目质量。首先,监理方应协助业主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和质量管理体系审查,投标单位应具备一定的软件企业资质、系统集成企业资质以及在会计信息化领域的成功经验;监理方要全程监督招标过程,维护招标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监理方应协助业主与承建方之间对各种合同进行分析、谈判、协商、拟定、签署等活动,切实维护合同双方的利益,规避项目风险。
(二)项目过程监理。它主要是指在会计信息化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对项目进行监督和控制,其主要作用和任务是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达到的目标,使之达到项目实施计划的要求。
1.项目工程质量监督是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系统建设过程是人的智力劳动过程,容易受人的主观性影响;另外,信息工程的可视性差,质量缺陷较隐蔽,故障定位比较困难,改正错误的代价大。而会计业务的特殊性对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处理的准确度要求极高,所以工程质量的好坏决定了项目的成败。监理方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和协调,既要按照自己的质量控制体系从事监理活动,还要对承建方的质量控制体系以及业主的工程管理体系进行监督和指导,使之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在监理过程中以质量预控为重点,准确把握质量控制的关键点,对关键工序进行全程跟踪参与,做到对项目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定消除产生不良结果的方案。
2.信息系统安全性是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关注焦点之一,也是信息系统监理的重点。财务信息是企业的核心机密,篡改、遗失、泄露、伪造、毁损财务信息将对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信息系统工程的安全没有绝对的只是相对的,要根据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以及投资成本的协调,制订出系统所需的安全度。监理方要确保承建方在合理的投资控制前提下,信息系统安全设计上尽可能没有漏洞;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在可用性、安全性、完整性与信息系统的可维护性技术上的协调;监督承建方按技术标准施工,检查设计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现象,加强承建方的安全意识;协助业主制定或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督促业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教育,使相关人员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和管理。
3.为了在规定时间范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严格的进度控制有利于降低信息系统的投资风险,维护良好的项目管理秩序,使其能尽快发挥投资效益。项目监理方运用运筹学、网络计划、进度可视化等技术,完善项目控制计划,审查承建方的施工进度计划,做好各项动态控制工作,协调好各方关系,预防并处理好工期索赔,以求设计的施工进度达到计划施工进度要求。监理方用动态管理和主动预控相结合的方法对承建方实际进度情况全程跟踪监督,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对那些出现偏差的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适时调整进度计划,以保证项目按原定进度执行。
4.对会计信息化项目投资控制的目的在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投资控制应坚持投资最优化、全面成本控制、动态控制以及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监理方不能简单的把投资控制理解为使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投资范围内,应认识到它是与质量和进度控制同时进行的,实现投资控制的同时需要兼顾质量和进度目标。监理方应从项目的全寿命期的投资费效比来进行投资控制,立足于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监理方应督促承建方编制项目费用计划并审核其可行性;定期审核承建方提交的工程阶段性报告和付款申请;确定工程变更引起的投资计划变更。
5.变更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监理方的变更控制就是评估变更风险,确保变更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由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快,以及承建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根据业主的实际情况需对技术方案做适当调整,以更好的满足业主的需求,所以一定范围内的变更能更好的实现项目目标。监理方对可能发生的变更应保持预控能力,防患于未然;对变更请求做出快速响应,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明确变更范围,防止变更范围扩大化;所有变更应得到三方的确认;谨慎评估变更风险和效果,选择对项目总体计划冲击最小的方案。
(三)项目后期监理。项目后期监理主要是指会计信息化项目完成后,再对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评判,考察会计信息化项目实施结果,分析项目实施的得失,对会计信息化项目实施结束后继续进行监督和控制。
1.在会计信息化工程完工后,监理方应协同业主对项目进行评估与验收,以确保实现设计目标。监理方应按照合同审查承建方提供的各种审核报告和测试报告内容;评审承建方的测试手段和流程;与业主一起组成验收委员会;根据合同和相关技术标准审核软件配置和验收测试;对所取得的测试结果与项目设计书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并出具科学的验收报告。
2.完善的售后服务是保证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监理方应监督和审查业主和承建方以及其他售后服务商签订的各种售后服务合同与条款;监督承建方对系统的后续升级和改进;督促承建方按照合同规定,为业主提供相关的人员和业务培训服务,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会计信息化项目监理是要规范会计信息化工程,更好的促进会计信息化建设,为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要想把会计信息化项目建设好、管理好,不能采取“重实施不重规划、重测试不重评审、重结果不重过程、各管一段”的监理模式,既要有一个可行立足本企业实际兼顾长远发展的规划,也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每个阶段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按确定的计划和方案推进,对项目至始至终实施全程监理,这关系到会计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参考文献
[1]葛乃康:《信息工程建设监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
[2]何曙光、李钢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宋振晖《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实施模型》,《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第6期
[4]佟芳芳:《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发展探讨》,《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年第11期
[5]信息产业部:《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2002年
[6]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中国会计学术研究网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 会计 概念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会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成为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然而从1999年提出“会计信息化”一词至今,对于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界定,并且在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诸多概念和范畴,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乱,也影响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纵深发展。2009年4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描绘了未来5至10年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宏伟蓝图,明确了推进会计信息化的意义、目标、任务、措施和要求。财政部会计司刘玉廷司长在答记者问的基础上,形成了《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一文,在文中明确指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推进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由于行业中不同主体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执行能力参差不齐,甚至对于什么是会计信息化这样的基本问题都还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与外延、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与任务等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总结,这有助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见,要研究会计信息化,必然需要准确界定和规范会计信息化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只有在其内涵清晰、外延明确的前提下才更有利于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否则将会因随意性和盲目性而带来研究上的偏差,而只有认清了会计信息化的本质内涵,才能准确把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二、会计信息化概念的主流观点
1999年,在“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走向会计信息化的观点,并指出会计信息化的涵义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整,并据以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主动和实时地报告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人人都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处理者和使用者,并将通过网络系统接受企业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随时监督。传统以簿记为主的会计组织将可能消失。会计信息化的目标是通过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实务工作、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发展,进而据以建立满足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因而,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之后,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诠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谢诗芬,1999)
“会计信息化应该体现信息环境下会计变革的要求,反映会计与技术的结合及其相互影响。”(袁树民,2000)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和社会经济运行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李希富,2001)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辛茂荀,2003)
“‘会计信息化’是源于传统会计已无法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要求这一客观现实,而对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持续改造和完善的过程。改造的思路就是把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置身于社会信息化和企业管理的大背景下,建立会计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机联系。通过这一改造过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和外部系统实现有效联合、协同互动,并成为高度智能化、数字化、能动态感知经济活动信息的变化、支持实时处理与交互式活动的开放信息系统,从而确保会计信息在企业内、外部的流转渠道畅通,企业各种利益相关者可以随时共享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便进行科学的决策判断。其实质可归纳为:互动、集成、实时、重构、共享。”(蔡立新,2006)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工作的信息技术化及其进程。”(王文莲,2007)
“会计信息化一般是指会计工作信息化。会计工作信息化是会计工作要达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充分利用信息发挥其作用而进行的会计工作。在会计工作中,要广泛应用以网络通信、信息处理人工智能、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1T)为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服务。会计工作信息化包括信息的生产和应用:会计信息的生产是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会计信息资源从各种渠道搜集和生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应用是在会计工作中向各方面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并利用会计信息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于玉林,2007)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子集,会计信息化的核心内涵应界定为: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杨周南,2009)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专家学者对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在某些方面达成一些共识,如都强调了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一个发展过程,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的分歧和理解上的偏误。并且在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还产生了电算化会计、计算机会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等不同的术语,这些概念都是从技术演进的角度考察会计受到的冲击和产生的变革,并未摆脱工具论的束缚,与会计信息化相比,它们并不能代表信息化的全部,不能体现信息化环境下传统会计的实质变化和角色定位,然而它们的并存却造成了学术、信息技术及教学领域一定程度上的概念混乱。在实际工作中,也还有不少人对信息化的认识仍停留在会计电算化的层次。这些都使得准确界定和规范会计信息化以及与此有关的概念和术语变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本文将在总结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用系统科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进而剖析和明确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鉴于会计和信息化的概念和涵义是研究会计信息化概念的基础内容,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却存在许多分歧,这必然会影响对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界定和把握,为了统一相关认识和澄清一些尚未定论的概念,本文将从会计及信息化的概念着手分析。
三、会计信息化相关概念剖析
1、会计的本质
关于会计的含义以及对其本质的认识,一直是理论界争论和研究的焦点,其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葛家澍、余绪缨教授为代表的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一是以杨纪琬、阎达五教授为代表的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不仅是—种管理方法,而且本身就是管理,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论争执的焦点是:会计本身就是管理活动,还是会计是为管理提供信息的方法?对此笔者认为,其实两论并无绝对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两论都承认会计具有反映和管理两项基本职能,但都只是从会计的一个职能角度出发来揭示会计本质,会计信息系统论主要强调其反映职能,认为会计本身只是提供控制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反映是基本的,第一位的。会计管理活动论则主要强调其管理职能,认为会计是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管理子系统来发挥作用的,把会计当作一种有人参加的管理活动。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各种对象、事件、过程都是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可以看成系统,管理是个系统,会计也是个系统。而通过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可以研究系统的结构和本质。会计的基本职能为反映和管理。反映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会计的反映职能体现了经济信息系统的本质;而管理是指运用会计信息指挥、监督、调节经济过程和经济活动,使之按照即定的目标运行,会计的管理职能体现了会计的管理系统的本质。没有反映,就不可能进行管理,反映为管理服务,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是基础职能;管理是反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进行管理控制的要求出发,决定如何进行反映,通过管理才能发挥反映的作用,管理是居于主导地位,是主导职能。因此,两种基本职能不仅密切联系,而且相互渗透,通过外在的会计基本职能研究内在的会计本质,必然要求两论的融合,而非对立。将两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才可形成全面的、科学的会计观。对此,笔者赞同李孝林等学者对会计本质的界定:“会计是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这一观点很好地将两论融合,既克服了两论不能全面反映会计本质的缺点,又体现了两种基本职能基础与主导的相互关系,还可提高会计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会计的本质。
2、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一词最早起源于日本,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于1967年首次将其定义为:“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这样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过程。”并指出今后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信息化社会。1997年我国召开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之后,伴随着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广泛推进,人们日益重视信息化对信息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逐步深化和丰富起来。《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可见,信息化已被视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历史进程,信息化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已融为一体。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信息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信息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动态过程,必须用系统化观点多层次多角度来考察。所谓信息化,首先是一个“化”字,是指一个过程,即人们在一个系统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依此信息技术推动信息资源的传播整合和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分层次进行。站在动态的角度,结合我国信息化发展现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信息化概念的层次内涵:第一个层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的面向事务的信息化。这是最低层次,也是信息化的起点,主要是用计算机替代人工的一种行为过程。第二个层次是面向部门或面向职能的信息化。这一层次已开始进入到管理层面上来。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即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集成和整合,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过程。第四个层次是企业信息化,它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第五个层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最高的层次。当社会生活极大程度信息化以后,也就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信息社会。
此外,站到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信息化概念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伴随着人类四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社会也由农业到工业、由工业到服务业、再到信息业的产业结构大变动,以及相应社会形态的变化,由信息化所引发的社会形态变革,被称之为“信息社会”。由此,将会引发一个步入信息文明的社会发展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化的实质是从根本上改造社会生活的所有信息环境,其目的是优化任何一个有社会意义的活动结果。它不是单纯的技术过程,而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社会变革。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的涵义十分丰富,对于信息化的概念不能单纯理解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或只理解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要归结到社会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变化以及某个层次信息化所带来的影响和效果上。
四、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界定
鉴于“会计信息化”之词脱胎于“会计电算化”,笔者认为对于会计信息化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还应从会计信息化产生的根源入手,通过分析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演进关系及差别,去揭示信息化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的认识,找准会计信息化的定位,进而去界定会计信息化的本质及内涵。
1、会计信息化的定位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阶段,是会计由手工会计向会计信息化发展过程的过渡阶段,是会计信息化发展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初步体现;会计信息化是在基本实现会计业务计算机处理、企业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依据现代管理模式和最新信息技术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两者都反映了一种发展与演化的进程与过程,但在本质上却存在很大的区别,通过分析两者的不同可以帮助我们找准会计信息化的定位,把握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1)目标定位:会计电算化是以实现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为目的;会计信息化则将目标定位在企业实施整体信息化目标和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策略和需求基础上,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强调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进行重构和优化,实现核算管理的一体化,构建开放式的融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从而提供真实有用的信息,强化经济管理,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
(2)技术平台定位: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远离网络的单机、多机或者多用户平台上;会计信息化则是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主,建立在网络技术平台上,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实现动态管理、集中决策,更好地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3)功能定位:会计电算化主要是以业务核算为主,以发挥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信息化不光是进行业务核算,还有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以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尤其是预测和辅助决策的功能必须在管理人员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所以,会计信息化不再是一个简单模拟手工方式的仿真型系统,而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型系统。
(4)系统定位:从系统地位看,会计电算化是财务部门的事务处理,是一个部门级的概念;而会计信息化的地位是企业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基础。从系统层次看,会计电算化是以事务处理为主,会计信息化已上升到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层。
总的来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在两个方向上发展的结果,一是在横向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形成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于一体的ERP系统;二是在纵向上为了满足企业组织决策层、经营层与管理层的决策行为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由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管理系统向会计决策支持系统的扩展,进而形成完整的会计系统。从这个意义上看,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更高层次和阶段,它是会计观念的重大突破,它要求人们站在整个企业的新视角来认识信息化工作,它体现了会计的全面创新、变革和发展。
2、会计信息化的定义
综上所述,并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笔者将尝试去探讨其本质和内涵,为会计信息化确定如下定义:会计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重构和优化传统会计模式,达到技术与会计的高度融合,建立起符合现代信息管理要求的,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的开放式会计系统,提供真实有用、实时共享的信息资源,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全面落实会计职能,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核心作用,从而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的变革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对此定义的内涵和外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会计是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既能提供信息,又能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管理,它是信息处理过程和管理过程的有机整体。在新的环境下,为了满足提供真实有用信息、强化经济管理的会计基本目标,就要充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技术与会计的高度有机的融合。
(2)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使会计信息提供手段发生重大变化,可以实时提供信息和远程获取、处理会计信息,实现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和信息高度共享,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
(3)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旨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的基本职能(反映和管理)和具体职能(体现在对外进行能动反映的会计确认、计量、分析、报告和对内进行全面管理的会计预测、决策、调节、考评等八个方面)的全面落实,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4)为了实现技术与会计的高度融合,必须触动现行的会计规则,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按照现代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的要求,建立开放的会计系统,并与其他管理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融合,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以满足信息环境下企业对会计工作的管理需要,同时,要对会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会计实务、会计教育等多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和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
(5)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其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阶段性和动态性,需要合理确定战略实施的进程,以促进其快速、稳步、科学、全面的推进和实施。
因此,从本质上讲,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发展过程,是技术变革和理论创新不断互动和融合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将更利于会计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更有助于全面落实会计的各项职能,会计的地位和层次得到提升,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企业实现全面的信息化建设,最终促使整个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维护社会市场经济秩序,使我国的会计信息化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财会〔2009〕6号)[Z].2009.
[2] 刘玉廷:论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战略[J].会计研究,2009(6).
[3] 挑战、变革与发展——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观点纪要[J].中国会计电算化,1999(7).
[4] 谢诗芬: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J].湖南财政与会计,1999(11).
[5] 袁树民: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模式[J].上海会计,2000(10).
[6] 李希富: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兼议会计信息的市场化变革[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1(5).
[7] 辛茂荀: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经济问题,2003(7).
[8] 蔡立新:试论会计信息化知识体系[J].会计之友,2006(5).
[9] 王文莲:对会计信息化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2007(3).
[10] 于玉林:会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会计信息化[J].会计师,2007(8).
[11] 杨周南:论会计信息化的TMAIM体系架构[J].会计之友,2009(12).
[12] 高奇:系统科学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13] 李孝林、孙芳城、邓腾江、孔庆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14] 韦沛文:信息化与会计模式革命[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15] 周宏仁:信息革命与信息化[M].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若干问题;思考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崛起,由于时代的变革,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日渐复杂多样,趋向于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有很大的前景。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当前已经吸引了广大相关人员的重视。随着我国会计行业的不断发展,相关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机构都逐渐提高了对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会计信息化即为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现实操作过程中的运用,从我们长期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会计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我国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我国会计业务处理的整体质量。会计信息化就是设计会计信息系统,再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指挥计算机代替人进行会计方面的工作。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一些管理者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领会还不到位,一般的会计人员常常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通过电算化会计软件来实现的,而没有将电算化会计软件与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进行区别,还把会计信息化的一些工作错误地理解为所有工作,其实还有其他非软件工作的实施。还有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会计信息化与会计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无关,单独用于会计部门。事实上企业各部门之间都有进行交流和共享,因此会计信息化也应用于企业的其他部门,而不是单单的会计部门。这样一来除了会计部门以外,其他部门也涉及到了会计信息化。2.企业高素质会计信息化人力资源严重缺乏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会计信息化的使用在先进技术工作处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会计信息化人才欠缺是一个大问题。经济建设对会计从业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会计工作人员不仅仅要熟练会计财务的理论知识、技能,而且还应该有专业的管理技能,这方面的人才目前还较欠缺。正是这种技能和能力人才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向前进步。3.会计信息化的管理不够规范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管理不够规范,大部分企业还在使用原有的会计管理方式,没有意识到培养和运用会计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以至于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管理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企业信息的集成,使得企业内各部门数据无法得到共享,造成了信息堵塞,企业管理者无法作出及时而且精明的决策。不仅企业内部如此,外部也使得管理者与供应商,顾客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企业和银行、税务等有关部门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沟通,打断了财务信息化和业务信息一体化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朝着会计管理的规范化方向进行改革。
二、会计信息化水平提高的有效方式
1.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企业的管理阶层应该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相关知识,熟知会计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更要懂得将会计信息化系统和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内容去边开来,不能将其混淆。会计信息化能够大大提高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能力,利用信息具有时效性这一特点,管理阶层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矛盾,为企业的业务信息提供了重要保证,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者要及时获取企业业务信息并全面有效的制定会计信息化实行策略,将得到的各种有效信息重新进行整合,这样就提升了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2.给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信息化培训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我们应该号召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企业员工尽可能地参加各种范围内的各种有关这方面专业培训。一步一个脚印来,从计算机基础操作开始,给他们进行会计信息化知识的灌输,如此一来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才会有大幅度的提升。至于这方面的培训,企业可以和软件公司进行协商,说服他们为员工提供免费或者低价的培训。软件公司在进行培训后能够掌握用户遇到的问题和反馈,逐渐提升软件系统的功能,从而实现互助共赢的目标。企业还应该了解会计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要,提供内部培训机会,随时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营养补充。3.规范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国家财务部有相关的规定,企业要管理好会计档案,必要时还要派专业的人士对档案进行保管和进行及时、有效进行备份,做好会计信息档案的防窃,防火,防腐蚀等有关工作。同时也要采取专业的、规范的管理,可实行多个人员进行会计档案管理的方式。会计档案有的是保密的,有的是公开的。对于需要保密的会计信息文件,不妨采取一定的管理权限;对于公开性会计信息文档,可以实行内部共享。总之,为了更好地经营发展,规范会计信息化的管理是相当有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时代的潮流中走得更快更稳,我们必须在各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升自己。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为了跟上时代的潮流,就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当然,这首先得要求企业的工作人员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另外,企业管理阶层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思考会计信息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运用会计信息化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来对企业进行会计管理。总之,对于会计信息化的探索,我们才刚刚迈出一小步,我们要规范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加强对这一新兴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努力,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业务的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欢.对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3,(13):65.
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实现会计信息化是必然趋势,会计信息化教学成为助力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从教学模式着手研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现状,指出我国目前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教学改革方案。"十二五"以来,我国的信息化水平稳步上升,信息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知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一门学科。随着会计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专业人才的配备才是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关键问题。而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集中培养基地,自然也是获取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出更好、更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现有的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出发,对高校的会计信息化教学进行研究。
一、目前高校会计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大多还是采用上机和面授相结合的模式进行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这种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根据面授课的进程以及实验教材等参考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上机实践。这一模式的初衷本是为了通过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然而事实上,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会计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改观,故而导致该模式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存在许多问题[3]。
(一)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致不高,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上机实践课的教学方式与课堂授课基本一致,都采取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形式。老师在实验课堂上讲解教材中企业发生的不同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课后学生再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联想与记忆。然而这样纯粹的灌输式教学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从小学到中学期间,学生们多以接受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会我们"已经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定性概念,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的理念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致,也阻止了学生在接下来的求学路途中前进的脚步。
(二)教学方案中先行课程的设置不当
在先行课的教学安排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会计信息化上机操作,学校通常会之前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但是由于缺乏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理解,有些高校在初期仅仅只是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入门级的计算机课程,而未开设类似于数据库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后续必须用到的课程,造成后期课程无法深入教学的局面。
(三)师资力量存在问题
如果把高校比喻成一台电脑,将其内部的基础是这台电脑的软件。如果一台电脑缺乏软件,它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功能和用途。对于高校来说,师资力量同样处于这样重要的地位。但问题是,计算机方面的课程独立于会计专业课程,一般都是由专攻计算机方向的教师进行授课。而主修计算机的教师并不清楚学生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适用于未来的专业课程[4]。再加上学生自己并不了解课程对于自己本科阶段学习的重要性。这多方原因就导致随后的会计信息化课程缺乏相关基础,出现难以衔接的现象。
(四)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纵观全国,各高校财会类专业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行动仍然停留在上一个层次,鲜有改进。因此,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手段上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财会类专业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都采用传统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露出其中的不足:
(1)实验教材陈旧且单一目前,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验内容多为授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编制的虚假业务进行模拟教学。首先根据需要输入一个虚拟企业在某年某月的账套,然后根据实验资料逐步进行设立账户、填制凭证、登记分类账和总账、成本核算、编制会计报表等操作来进行会计实务模拟和电算化训练。然而一套相同的实验资料与账套信息通常沿用多年。会计信息化是一门快速更新的学科,从这方面来说,会计信息化实验教材更新过于缓慢,这就致使会计信息化教学失去实际意义,很难培养出当代社会需要的信息化人才。
(2)实践内容不够贴近真实实务大多数会计专业的在校生都会被拒绝进入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短期实习,理由是各单位的财务部门是单位的机密部门,因此,学生的实践阶段只能在学校建立的模拟实验室进行。然而学校的模拟实训与真实的会计实务处理存在较大差异,且缺乏会计业务实施的真实性。学校的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注重理论性教学,学生没接触过会计实务处理,因此会感到理解困难、难以消化。另外,学生只在模拟实验室内进行会计实务的模拟操作,难以接触到比较健全的企业会计业务和会计实务中真实的凭证填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有些会计专业毕业生初入职场时无从下手,例如有的会计专业应届毕业生连增值税专用发票、银行对账单等最常见的会计实务处理工具都没见过[5]。
二、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会计信息化已从会计电算化阶段进入到了以实施ERP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的阶段。再加上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在会计领域运用的逐步成熟,会计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也与日俱增。作为信息化人才的重点培养基地,高校信息化教学应该跟进时代的步伐,不断弥补其中的缺点与不足,加快教学改革。结合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以上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这里提出几点建议。
(一)增加课堂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进行分组实验教学
相比较老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更加喜欢分组独立学习和师生间互动式教学。上机授课时,教师可以用一半时间进行教学,然后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上机实验,让学生利用剩的下另一半时间去完成。这期间,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分组的形式合作完成任务,使整个实验过程更加有趣和自由。这样一来不仅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为未来学生步入社会培养更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2)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关于理论知识授课,教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面对面的授课形式,也可以利用现今发达的网络技术进行创新教学。例如,可以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等方式,将课堂教学升级到一个更高的层面。通过与企业合作进行远程交流实现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是指课堂上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实务案例,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调整教学方案
在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之前,应该先开设一定课时的计算机软件、会计学等相关的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会计信息化的实际用途和工作原理。另外,可以适当增加培养方案中会计信息化上机课时,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的掌握。
(三)加强师资培养
掌握会计信息化课程需要学生拥有计算机和会计两大方面的知识,并能将两者综合利用,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有细致的组合。在师资配备上,无论是计算机专业的老师还是会计专业的老师,应选择对会计信息化有一定研究的资深教师。然后下一步再对他们进行更加深入的培养。比如,对相关教师进行定期的理论知识培训,增加专业素养;派遣教师前往知名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会计信息化的丰富经验等。
(四)改进实验教材
一开始就过去使用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材显然是不可取的,并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整合出更加适用于会计专业学生且的实验教材,因此,高校应当拓宽思维,寻思广益,积极征询学生意见以及参考西方一些先进高校的会计实验教材编写思路和规划特征,对现有的实验教材进行更新和修改。第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编写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并且符合会计实务规范的会计业务实验教材,让从学生被动地"知识灌输"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求知"。第二,国外有很多高校学院的会计信息化专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它们的会计信息化体系相对于起步较晚的我国更为成熟,国内高校适当参考国外高校会计专业所使用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材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新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
现有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上机演示和理论授课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弊端。为了缩短先进会计信息化实践与理念之间的差距,这里提出一种适用于高校的新的会计信息化教学模式。
(1)根据现有的国内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再结合本校的教学特色对会计信息化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目前培养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主要可分为应用型、实施型、开发型三种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培养。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后,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务教学"的理念进行理论教学和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课程结构设计。
(3)将前期规划的信息化理论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当中。这一步是整个模式中最重要也是最难实现的一步。在过去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先将理论的知识系统地传授,然后在学生自主练习之前对本节课的实验内容进行演示和讲解,最后才是学生上机练习。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常能得到老师及时的帮助而顺利解决问题。虽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收获一定的知识,但是却跳过了自主创新和探索阶段,这将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进入职场工作。这里提出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给学生实验操作打下基础后应当实行学生与教师同步进行会计信息化实验,不再是"先教后学",而是"教、学同步"。这样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与老师同步进行实验,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