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贷款顶岗实习总结

银行贷款顶岗实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贷款顶岗实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贷款顶岗实习总结

银行贷款顶岗实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生存环境的安全,对社会安全防范建设提出了非常大的需求,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作为全国司法类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站在战略高度,敏锐地意识到安防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未来需求,提出了“顺应产业创专业、根植行业建专业、服务行业促专业”的建设思路,于2000年在全国高职院校中率先创建了安全防范技术专业,解决了安防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无对口专业培养途径的问题,填补了专业设置的空白。

近年来,该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于2009年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笔者拟以此为基础,对安全防范技术专业建设的成果加以总结,旨在促进自身及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

三方合作设计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作为一个全国首创的新专业,形成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要的问题。

为此,我院按照“岗位—任务—能力—课程”的开发路径,由行业企业专家提供对应安防系统维护、工程施工管理的一线岗位,融入《安全防范系统安装维护员》国家职业标准,专业教师归纳行动领域,教育专家全程进行指导,三方共同论证、确定学习领域,构建了“突出布线、安装、调试、维护等核心能力,渗透‘忠诚、奉献、责任’等警院文化特色”的“公共学习领域重素质,专业学习领域重能力,拓展学习领域重发展”的全新课程体系。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规律,设计了认知式实习、体验式实习、参与式实习、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四阶段,形成了对国内同类专业具有示范作用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

自2003年首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以来,该专业毕业生年平均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一半以上毕业生已成为安防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毕业生就业发生了由原来学院向企业推荐,到企业主动向学院要人的根本性转变,用人单位给予高度评价。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百名保安员”,荣获三等功的看守所普通干警,在大型安防工程中独当一面的岗位能手等一大批优秀人才。

专业的发展影响和带动了专业群的发展,目前安防专业群已拥有安防技术、安全保卫、消防工程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等4个专业,课程建设成果实现了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的理念和思路也为校内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我院首创的安防技术专业于2004年被正式列入《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随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行业内外院校陆续开设了同类专业,带动了国内同类专业的发展。教育部高职教育法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本院安全防范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指导全国法律类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院两度在全国高职法律类教指委年会上介绍了精品课程建设经验。

四方联动形成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落实专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实现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解决安防工程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学生实习点多、分散、难管理等问题,为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切实保障工学结合的推行,是专业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经过实践探索,我院在2005年学院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唯一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勇于开拓,集聚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之力,在学院中创建了全国高职院校中首家安防科技产业园。由学院制定建设计划,为企业提供零租金场地,为行业协会开展培训服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协助招商,入园企业享受开发区高新企业一切税收、银行贷款、新产品开发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浙江安防协会牵线搭桥,保证入园企业质量;入园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通过这样的形式,创立了学校、政府、协会、企业四方联动、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形成了生产、顶岗、就业、创业之间的良性循环,多方共赢,促成了以学院为主导的集中(整理)式顶岗实习模式,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校企组合模式。

这种多赢机制吸引了众多安防企业的关注,现已有首批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知名安防企业入园,其中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的全部生产线整体入驻园区。学院与浙江天工智能电子有限公司签订了在公司内设立生产性实习基地的协议,已有两届学生共356人在公司内顶岗实习,部分学生因表现优秀被企业直接录用。科技园的创立带动了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已有两家由学生创建的安防公司落户科技园。

师生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在既无现成实训设备,又无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学生综合技能在校内仿真情境中训练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为保障学生技能训练,兼顾行业服务需要为目标,我院广泛征求来学院培训学员和行业专家的建议,打破传统的实验模式,由教师自主设计,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师生共建了一系列以仿真工作情境为主体的专业综合实训场。

2005年以来,我院率先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及典型任务转化为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先后建设了包括仿真银行和超市等场所的安防工程综合实训场、仿真监狱各项功能的模拟监禁中心安防系统、安防技术综合实训场及安防工程制图实训室、消防实训室等综合实训场5个,开发安防工程实训系统9个、综合技能实训项目86项。创建了将安防类专业真实工作情境转化为校内模拟实训场所的新模式,实现了安防工程真实情境与典型任务向模拟实训系统和实训项目的转化,成为国内安防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范例,为工程类专业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供了借鉴。

几年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等18所院校慕名来我院进行专业建设考察交流。中央政法委、司法部、教育部、浙江省司法厅等各部门领导多次来学院实习基地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

双向互通建设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为解决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既能适应职前教育,又能适应职后培训的问题,必须提高“双师”素质,改善“双师”结构。

我院借助浙江省安防协会和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与安防科技产业园入园企业达成了人员“双向互通、柔性流动”协议,教师兼做企业技术顾问,企业骨干同时被聘为兼职教师,实现了教师教学与企业实践不分离,兼职教师工作与校内授课不分离,打造了一支既具备安防工程设计、评估能力,又具备安防工程施工、维护等职业技能,还能解决企业难题的专兼结合的省级实践教学团队。目前,该团队中有获得“国家安全防范设计评估师”资格的9人(全国共有145人)、有全国电子类职业鉴定考评员9人,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人,有省级“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人,还有1人获得省级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

自2005年成为浙江省安全技术防范行业协会培训中心以来,我院已开展资信等级培训51期,培训企业员工6917人。培训种类从单一的资信等级培训走向多元化,培训层次也从只承接省内安防协会的培训到承接中国安防协会的培训,2007年底成为中国安防行业职业培训中心。培训规模的扩大及培训质量的提升,促进了安防企业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教师借助安防科技产业园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11名教师参加了4个浙江省安全防范技术地方标准及国家安全防范技术标准的制定。

以教师团队为行业提供培训服务为基点,建立了校协联盟,实现了学院与行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服务行业促进专业建设,专业提升助推行业发展”的局面。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的安全防范技术专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开辟了一条行业服务与专业建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专业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温希东,孙德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48-50.

银行贷款顶岗实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 人才培养 三平台 双核双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Exploration Based on Ecosystem Theory

LI Weijin[1], LI Sanqiang[2], LIN Guanghui[1]

([1] 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224;

[2] Yunnan Art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s training exists training model cannot better adapt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industr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dustry,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ombination is not enough,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features are not bright enough,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issues are not adaptive. Ecosystem-based theory, forest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develops from five aspects to strengthen personnel training operating mechanism. First is to build an open ecosystem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e second is reform and innov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third, is to build three platform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the fourth,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al-core dual track training model, the fifth, is sound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protection.

Key words ecosystem; forestry eco-tourism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three platforms; dual-core and dual track

人才培养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有着10年中专办学和9年的大专办学经历,2008年被评为学院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 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2011年参与“云南省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建设”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力求在云南肥沃的生态旅游土壤上进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

1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发展至今,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一定规模,对云南的生态旅游、林业生态文化产业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从人才培养上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

(1)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旅游行业职业结构变动频繁,云南旅游经济发展日新月异,而专业发展需要一定时间来建设和完善才能日趋成熟。另一方面,行业与学校在人才需求信息传递上不够通畅,有时甚至存在屏障,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及时和深入地获得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准确信息。所以,专业人才培养完全处于被动发展的境地,只能不断调整和兴办新专业,这样,既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不能保证专业办学水平。

(2)“行、校、企”合作办学结合度不够。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随着高职教育的深入发展,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主动寻求合作的机会,结合学生的实践实训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合作不稳定、不深入,未涉及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方面的合作。企业对校企合作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无论在人才标准和教育过程上都流于形式,在人才培养上没有发挥“行、校、企”合作的优势。

(3)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不够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桎梏于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管理和评估制度等要素。这实际上是强调了人才培养中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模式,而忽略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运行机制,以及培养过程中内外环境的分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为基础,但是一直忽视了政府主导下的“行业—学校—企业”所组成的高职教育环境的内涵建设,这极大地制约了森林生态旅游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上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无法使专业人才培养与灵活、多变的行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同步。在云南建设生态旅游大省,昆明创建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城市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繁荣的森林生态旅游市场和日渐萎缩的生态旅游专业的尴尬局面。

(4)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适应性。人才的培养最终通过课程和实训环节来实现。在课程建设中,不适应性一方面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落后。另一方面则是课程处理不好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高职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这在高职教育中已经达成共识,在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教学的比例有严格的规定。而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两个极端。高职学生生源质量逐年下滑,教育工作的枯燥乏味使教师缺少主动积极地研究课程和教学的动力。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不适应性,追根溯源就是教师的问题,即是教师的培养问题。

2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建设

上述问题表明,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存在较多的不畅通,甚至是障碍,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学资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毕业生就业压力严峻,使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微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成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迫切需要对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改革。

(1)构建开放的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近年来,教育生态学以生态的视角,思考和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森林生态旅游立足于云南的生态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突出的特色是生态性,其人才培养的过程也必然需要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构建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是指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由森林生态旅游教育环境因子构成的,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复杂和动态发展的统一整体。系统的教育环境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部环境是指专业服务的区域。潘懋元先生说过“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个社会就是教育的外部条件,及时和深入掌握外部条件的变化能为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提供准确的信息传递,增强教育与社会的适应性;内部环境是指专业微观环境,包括行业、企业和学校。内外部条件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内部环境因子直接参与人才培养,外部环境因子间接参与人才培养。研究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合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内外部环境的互动性;森林生态旅游专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双核系统。系统的人才培养对应着两个对象,一个是显性的对象——处于主要地位的学生,另一个是隐性的对象——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具有两大特点。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才培养的过程是物质交换、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过程。其次是这个系统应具有自我调节、维护教育微观生态系统平衡的能力。

(2)改革和创新培养目标。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的发展依托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符合地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同时体现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21世纪,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呈现出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的趋势。基于生态安全和创建“生态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云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再以经济目标作为唯一标准,而综合考虑对环境的损耗。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工作和基层管理工作。通过行业调研和对工作岗位群能力分析,对专业人才资源需求数量与标准的分析,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即具有高技能、高素质与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的人才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型人才标准。高技能是指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和服务技能;高素质是指较高的职业素质,满足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是指生态知识素养、 生态伦理素养、 生态审美素养和生态行为素养,具备对具体生态事项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能力。

(3)搭建人才培养的三个平台。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生态型人才”目标的确定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直接对接,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势必需要社会的共同参与。过去,企合作因为缺少与企业的天然联系,很难找到合作的有效途径。来自森林生态旅游企业、行业以及学校三方的力量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成了生态型人才培养的三个天然平台。一平台是搭建学校与林业产业协会以及成员企业之间,学校与林业厅保护办、国家公园管理办的对话与协作平台,准确掌握本专业毕业生就业背景及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制定合理人才培养方案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时掌握生态文化建设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二平台是完善在教学、科研、服务、培训的办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体化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企业工作经验、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三平台是探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职业能力认证体系和就业准入制度平台,依据行业规范和国家职业标准培养人才。三个平台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生态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点培养生态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高技能、高素质与较高的生态文化素养。在三平台的建构过程中,吸收企业人员全程参与、指导、组织召开企业专家研讨会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全方位论证,接受行业、企业、同行专家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梯度推进式完善和修订。

(4)实行双核双轨的培养模式。当外部环境对人才需求出现变化时,形成了对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冲击和压力。化解这些冲击和压力的方法就是双核双轨的培养轨迹。森林生态旅游人才培养既是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对教师的培养,实行学生与教师双轨道培养模式。在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对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决定的作用,教师的成长不能脱离专业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教师的质量决定了人才的质量。森林生态旅游专业通过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自主学习、参加培训,顶岗实训、获取职业资格证等多样化的方法,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教师在专业和社会两个生态圈中的发展都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密不可分。教师的发展一方面激活了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自主性,使其朝向高目标发展,进而带动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教师专业能力增强,与行业、企业、社会的深入和有效沟通,在一个层面上畅通了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并且成为系统能量流动的原动力。同时,教师将外部环境对专业人才需求在规格上的新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弱化了外界对整体系统的冲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师的成长有利于促进人才生态系统负反馈的生成,有利于维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5)健全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长期以来,高职高专校企合作因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而无法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深入和持续地进行下去。为此,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将行校企合作发展常规化、制度化,进而为实现稳定的制度保障奠定基础。构建特色鲜明的“行业—学校—企业”三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森林生态旅游专业群根据专业群特色,依托生态文化与传媒系与企业建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探索以顶岗实习为重点的校企合作方式,构建了“入学教育—课程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竞赛”的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应是一个互惠、双赢、互动的过程。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在三平台建设中着重从厘清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加强合作,与企业就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过程签订一体化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宽和提高学校服务企业的社会功能,切实实现专业与企业对接,专业与岗位对接等大力深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和长效的合作机制,为构建长期和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保障。

3 总结与回顾

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间充满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和困难,但也正是如此,人才培养才更具有挑战和魅力。审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发展的19个岁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我们清醒地分析和认识了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给予我们专业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归根结底,是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为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开启了新的一扇门,这个理论将指引着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使我们获得更多新的认知。

基金项目: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C20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杨进.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的审视[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7-20.

[2] 罗星海,吴一丹.高职人才培养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历程[J].教育与职业,2013(6):12-15.